首页>> 文学论坛>> 笔记杂录>> 陈侃 Chen Kan   中国 China   明代   , 高澄 Gao Cheng   中国 China   明代  
使琉球录
  历史证明 钓鱼岛是中国不可侵犯的领土(4)
  
  但是,日本反动的统治者和军国主义势力同美帝国主义合谋,叫嚷"尖阁列岛"是日本的领土,妄想把国民大众卷入军国主义和反华的大旋风中去。这股大旋风在今年五月十五日美军归还所谓"冲绳的施政权"后,一定会更加强烈。我们真正地想争取日本民族的独立、日中友好与亚洲和平的人们,必须及早粉碎美日反动派的这个大阴谋。作为进行这一斗争的一个武器,我在下面略述所谓"尖阁列岛"的历史沿革。详细的专门的历史学考证,请参看我在《历史学研究》杂志今年二月号上发表的文章。
  
   (二)
  
   所谓"尖阁列岛",在中国载入文献,称为钓鱼岛(钓鱼屿、钓鱼台)、黄尾屿等岛屿,最晚也不过十六世纪中叶。一五三二年,明朝皇帝册封当时的琉球统治者尚清为琉球中山王时,他的使者--册封使--陈侃就来往于福州-那霸之间。据《使琉球录》刊载,他的船是一五三二年(编者按:据陈侃《使琉球录》序称,陈侃去琉球的时间是嘉靖十三年,即一五三四年)五月八日从闽江的江口出海,首先以台湾的基隆为目标,向南南西航行,在台湾海面转向东稍偏北的方向,五月十日从钓鱼岛的旁边通过,他的日记这样写道:"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过平嘉山(现称彭佳屿),过钓鱼屿,过黄毛屿(现称黄尾屿),过赤屿(现称赤尾屿)……。十一日夕,见古米山(现称久米岛),乃属琉球者,夷人(琉球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
  
   中国皇帝的琉球册封使是一三七二年第一次派遣的,从那以后到陈侃以前曾有十次册封使来往于福州-那霸之间。他们的去路和陈侃所经之路相同,依次以基隆、彭佳、钓鱼、黄尾、赤尾等岛为目标,到达久米岛,穿过庆良间列岛进入那霸港(回路是从久米岛一直向正北航行,不通过钓鱼列岛)。所以,如果有陈侃以前的册封使记录,也一定会把钓鱼岛等岛屿列入记录,遗憾的是这些记录没有保存下来。陈侃的记录是现有的最古老的记录。从对钓鱼岛等岛屿的名称没做任何说明来看,一定是早在这以前就知道这些岛屿的所在位置,而且不仅定了中国名,事实上还作为航路目标加以利用过。特别重要的是,在陈侃的记录中,他从中国领土福州出发,一路经过中国领土的几个岛屿,直到久米岛才开始写上"乃属琉球"。记录中特意指出从久米岛向前走是琉球,这就明确表明在到达久米岛以前所经岛屿不是琉球的领土。
  
   陈侃的下一任册封使郭汝霖,一五六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从福州出发,在他的使录《重刻使琉球录》中写道:"闰五月初一日,过钓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久米岛)矣。"也就是说,郭汝霖把陈侃写的从久米岛起属琉球领土,表现为赤尾屿是琉球地方和中国领土的分界。
  
   根据以上两个文献可以明白,从久米岛开始是琉球领土,而赤屿岛以西是中国领土。但是,国士馆大学的国际法副教授奥原敏雄说,陈、郭两人的使录,只是说从久米岛起进入琉球领土,在到达这里以前不属琉球领土,但并没写明赤尾屿以西是中国领土,所以他主张那是无主地。
  
   这种主张是把中国的古文和对现在国际法条文的解释等同起来加以解释,不过是强词夺理而已。的确,陈、郭二使没有明记到赤屿为止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从中国的福州出发,通过不言自明是中国领土的台湾基隆海面,经过也不言自明是中国领土的彭佳屿,随后经钓鱼、黄尾到达赤尾屿,写出这是和琉球的分界,而且在看见久米岛时,又写出这是属于琉球。按这种中国文的文势、文气来看,在他们的心目中,台湾、彭佳以至东面连接着的钓鱼、黄尾、赤尾等岛屿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不是很清楚吗?
  
   奥原还说,陈、郭的使录是现有使录中最古老的,这以后的使录没有象前两个使录中那样的记载,仅仅以那样古老的记录作为论证现在的问题的资料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毫无道理的,也违反事实。在陈、郭以后的使录中,一七一九年,清朝康熙五十八年的册封使徐葆光的使录《中山传信录》,引用名叫程顺则的当时琉球最大的学者所著的《指南广义》(一七○八年著),叙述了从福州出发到那霸的航路,在谈到久米岛时,写明"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镇"就是指镇守国界、村界等的意思。
  
   《中山传信录》还详细列举了琉球的领域,其领域是冲绳本岛和琉球三十六岛,其中没有包括赤尾屿以西。不仅如此,而且在八重山群岛的石垣岛及其周围八岛的说明结尾处写道,这八岛是"琉球极西南属界也"(离钓鱼岛最近的琉球岛屿,是八重山群岛的西表岛)。
  
   《中山传信录》是根据大学者程顺则以及许多琉球人的著作和徐葆光在琉球与琉球王府高级官员们会谈时的谈话写成。因此,当年关于久米岛和八重山群岛的上述写法,意味着不仅是当时的中国人的看法,也是琉球人的看法。
首页>> 文学论坛>> 笔记杂录>> 陈侃 Chen Kan   中国 China   明代   , 高澄 Gao Cheng   中国 China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