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平客
魯迅先生在分析清代俠義小說時曾提到:“時勢屢更,人情日異於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雖故發源於前數書(指《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筆者註),而精神或至正反,大旨在揄揚勇俠,贊美粗豪,然又必不背於忠義。”也就是說,由於俠義小說其特有的“揄揚勇俠,贊美粗豪”的美學特點,能夠滿足讀者欣賞陽剛、尚武的審美情趣,因而在文學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繁盛於清代後期的俠義公案小說正可謂近代文學中不容忽視的一枝,而其中大部分都屬於說書藝人口傳心授的作品,《三俠五義》如此,《雍正劍俠圖》亦是如此。
《雍正劍俠圖》又名《童林傳》。1915年,評書藝人常傑淼在天津說書,目睹《三俠劍》很受歡迎,他獨出心裁,根據當時流行的一些武林傳說編撰成《雍正劍俠圖》。1924年起,此書先後在書棚和茶館演出,得到各種類型聽衆的賞識,成為雅俗共賞的評書書目。上世紀20年代中期,《雍正劍俠圖》曾在《新天津報》和《新天津晚報》上連載,1928—1943年結集成書出版。民國時期評說此書者,多如過江之鯽,天津有蔣軫庭、趙軫鐸、張樞潤、顧存德、索存壽等,北京有陶湘九、李鑫荃、耿增春等。作為上世紀30—40年代最負盛名的俠義類評書,此書與《三俠劍》齊名,在北方書壇上影響極大。
該書以清朝康熙年間武林中的派別鬥爭為背景,突出了主人公童林成長為八卦門名人的歷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鮮活生動,富於濃厚的傳奇色彩。其梗概大致如下:直隸霸州農傢子弟童林嚮武林前輩學藝後下山,奉師命在各大門派之外另興一傢武術。在北京,他得到雍親王胤禛的賞識,在與江湖各路高手比武的過程中,與衆多俠劍客結為至友,而與有的緑林人則結怨日深。有仇人夜入皇宮盜寶,陷害童林。童林得到雍親王的支持,捉拿盜寶人,將功折罪。經過杭州擂比武、大破鐵善寺、北京亮鏢會等一係列“柁子”,故事情節高潮迭出。最後,童林又奉皇命保護欽差年羹堯查辦四川,破劍山蓬萊島,取萬竜藏峰島,三打聚英山,班師回朝,至張方改詔,雍正登基結束。
1990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李鑫荃口述三捲本《雍正劍俠圖》,但並不完整,衹說到金牌失而復得即告結束。
2006年,中華書局根據李鑫荃遺稿,出版了《雍正劍俠圖·劍山蓬萊島》,緊接前書,主要描述年羹堯查辦劍山蓬萊島的故事,至五擋英王結束。
時隔一年,中華書局再度推出其續作《雍正劍俠圖·萬竜藏峰島》,主要描述年羹堯乘勝追擊,再破萬竜藏峰島的故事。內容涵蓋夜探萬林莊、岐山散將、五蝠捧壽、二老對鐵球、奪鐝鬥陸恆、巧嘴牽紅綫、火燒三陽觀、五戰鴻鈞、三擋允禵、秦鳴遠出世、侯馬絶交、一式敗三傑、葫蘆𠔌遇險、三打藏峰島、一劍削雙耳、宋傢峪捉妖、大破朱傢堡、一道鬥群雄、火焚八卦堂、五劍返真元、力殺四天門等精彩章回。較之前書,此書情節更為跌宕,結構更為緊湊,人物更為鮮活,堪稱傳統短打類評書中的經典之作。
由李鑫荃口述的這部傳統評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合情合理,節奏鮮明。作為俠義類書目,描繪江湖道上的奇俠異事,慷慨悲歌,縱橫捭闔,令人神往,極具傳奇浪漫色彩,這是共性;然而,瑰奇而流於荒誕,怪異而流於不經,也是傳統書目的弊病。但本書卻是平中見奇,常中見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無論是故事情節,抑或打鬥場面,無不遵循書情書理,在令人信服的基礎上又屢有神來之筆,令人叫絶。而這種鮮明的節奏變化牢牢地“扣”住讀者,說書人之口鋒利如刀,當留之處,不傷分毫;不當留處,則點滴不存。
其二:語言清新,典故迭出。作者學識豐富,文中語言多用成語名句,讀之琅琅上口,回味悠長。同時,在精彩生動的情節敘述中,不忘引經據典。評書本身所反映的即是社會萬象,而旁徵博引又如錦上添花,使之表現層面更加寬泛。可以說,這種恰到好處的淡出淡入處理,有效地掌控書情發展的節奏,使讀者為之擊節,而這也正是評書藝術魅力的源泉。
其三:人物生動,繪聲繪色。評書中的人物是一部書的神髓,是引發事、理、情的唯一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人物衆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將近百人,但形形色色,各具特點。不僅書膽童林性格鮮明,活靈活現,其他正反雙方的人物也個性突出,不相雷同。作者善於在刀光劍影中穿插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白,更富情趣,正所謂“寫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
綜上所述,本書是評書藝術引人入勝特點的完美體現:既有頭有尾,又波瀾起伏;既明白通暢,又懸念叢生;既有貫通一氣之處,又不排除剪斷接說;舒緩處如和風細雨,娓娓道來,驚險處則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環如套,緊咬緊扣。曾有聽衆褒揚此書“敘其人則義膽俠心,述其事則義烈慷慨……生竜活虎,悲壯淋漓”,“以生花之筆,擇其武而俠、奇而正者,書以傳之”。
本書作者李鑫荃是解放後最負盛名的評書藝術傢之一,是北京評書的代表人物。其評書語言流暢生動,軼聞典故信手拈來,在緊張跌宕的情節描摹之餘不忘畫竜點睛式的點評議論,以寓理於事的形式評點江山,揚善嫉惡,直抒胸臆,神完氣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於清朝前期官員穿戴服飾、方言俚語及諸多歷史典故均有所涉獵,如對竜生九子的評說,讀之津津有味:
古來傳說,竜有九種。一種叫贔屓,力最大,能負重,在石碑下;二種叫螭吻,此物好高好險,在廟脊上;三種叫饕餮,此物性貪,把它畫在閣門外影壁上;四種叫睚眥,好殺,鑄在寶劍上;五種叫狴犴,此物憎惡,把他畫在監牢的門上;六種叫狻猊,好觀香火,把他鑄在香爐腿上;七種叫霸下,最愛水,停在橋頭上;八種叫椒圖,最厭惡生人,把它畫在住宅的大門上;九種叫蒲牢,喜聽音樂,鑄在鐘上。
再如書中關於“書外書”的運用:
當年秦武王帶着武將去瞻仰太廟,太廟前擺着九鼎,這九鼎象徵九州,荊、揚、雍、豫、冀、梁、青、兗、徐,也就代表天下。武王問史官,這銅鼎多少斤一個?史官回答:重三萬斤。武王問大將任鄙,你能舉起麽?任鄙說,臣力勝百鈞,一鈞三十斤,百鈞約三千斤。三萬斤是千鈞鼎,臣不能舉。武王又問大將孟賁,孟賁逞能,我能舉,他把鼎舉起來了。秦武王要跟孟賁比勇,也要舉鼎,結果被鼎砸傷,這叫舉鼎絶脛,一夜疼死秦武王。由於任鄙不逞能,事後加官晉爵;而孟賁逞能,結果被剮死。由此可見,謙虛是美德,驕傲不可取。
以上兩例足以彰顯出這位評書名宿駕馭書目的深厚功底。
最後,值得註上一筆的是,本書據李鑫荃於上世紀90年代初親筆撰寫的手稿整理而成。如今,斯人已逝,此書的出版,對於繼承傳統評書藝術,乃至弘揚非物質性文化遺産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清平客
魯迅先生在分析清代俠義小說時曾提到:“時勢屢更,人情日異於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雖故發源於前數書(指《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筆者註),而精神或至正反,大旨在揄揚勇俠,贊美粗豪,然又必不背於忠義。”也就是說,由於俠義小說其特有的“揄揚勇俠,贊美粗豪”的美學特點,能夠滿足讀者欣賞陽剛、尚武的審美情趣,因而在文學領域占據一席之地。繁盛於清代後期的俠義公案小說正可謂近代文學中不容忽視的一枝,而其中大部分都屬於說書藝人口傳心授的作品,《三俠五義》如此,《雍正劍俠圖》亦是如此。
《雍正劍俠圖》又名《童林傳》。1915年,評書藝人常傑淼在天津說書,目睹《三俠劍》很受歡迎,他獨出心裁,根據當時流行的一些武林傳說編撰成《雍正劍俠圖》。1924年起,此書先後在書棚和茶館演出,得到各種類型聽衆的賞識,成為雅俗共賞的評書書目。上世紀20年代中期,《雍正劍俠圖》曾在《新天津報》和《新天津晚報》上連載,1928—1943年結集成書出版。民國時期評說此書者,多如過江之鯽,天津有蔣軫庭、趙軫鐸、張樞潤、顧存德、索存壽等,北京有陶湘九、李鑫荃、耿增春等。作為上世紀30—40年代最負盛名的俠義類評書,此書與《三俠劍》齊名,在北方書壇上影響極大。
該書以清朝康熙年間武林中的派別鬥爭為背景,突出了主人公童林成長為八卦門名人的歷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鮮活生動,富於濃厚的傳奇色彩。其梗概大致如下:直隸霸州農傢子弟童林嚮武林前輩學藝後下山,奉師命在各大門派之外另興一傢武術。在北京,他得到雍親王胤禛的賞識,在與江湖各路高手比武的過程中,與衆多俠劍客結為至友,而與有的緑林人則結怨日深。有仇人夜入皇宮盜寶,陷害童林。童林得到雍親王的支持,捉拿盜寶人,將功折罪。經過杭州擂比武、大破鐵善寺、北京亮鏢會等一係列“柁子”,故事情節高潮迭出。最後,童林又奉皇命保護欽差年羹堯查辦四川,破劍山蓬萊島,取萬竜藏峰島,三打聚英山,班師回朝,至張方改詔,雍正登基結束。
1990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李鑫荃口述三捲本《雍正劍俠圖》,但並不完整,衹說到金牌失而復得即告結束。
2006年,中華書局根據李鑫荃遺稿,出版了《雍正劍俠圖·劍山蓬萊島》,緊接前書,主要描述年羹堯查辦劍山蓬萊島的故事,至五擋英王結束。
時隔一年,中華書局再度推出其續作《雍正劍俠圖·萬竜藏峰島》,主要描述年羹堯乘勝追擊,再破萬竜藏峰島的故事。內容涵蓋夜探萬林莊、岐山散將、五蝠捧壽、二老對鐵球、奪鐝鬥陸恆、巧嘴牽紅綫、火燒三陽觀、五戰鴻鈞、三擋允禵、秦鳴遠出世、侯馬絶交、一式敗三傑、葫蘆𠔌遇險、三打藏峰島、一劍削雙耳、宋傢峪捉妖、大破朱傢堡、一道鬥群雄、火焚八卦堂、五劍返真元、力殺四天門等精彩章回。較之前書,此書情節更為跌宕,結構更為緊湊,人物更為鮮活,堪稱傳統短打類評書中的經典之作。
由李鑫荃口述的這部傳統評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合情合理,節奏鮮明。作為俠義類書目,描繪江湖道上的奇俠異事,慷慨悲歌,縱橫捭闔,令人神往,極具傳奇浪漫色彩,這是共性;然而,瑰奇而流於荒誕,怪異而流於不經,也是傳統書目的弊病。但本書卻是平中見奇,常中見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無論是故事情節,抑或打鬥場面,無不遵循書情書理,在令人信服的基礎上又屢有神來之筆,令人叫絶。而這種鮮明的節奏變化牢牢地“扣”住讀者,說書人之口鋒利如刀,當留之處,不傷分毫;不當留處,則點滴不存。
其二:語言清新,典故迭出。作者學識豐富,文中語言多用成語名句,讀之琅琅上口,回味悠長。同時,在精彩生動的情節敘述中,不忘引經據典。評書本身所反映的即是社會萬象,而旁徵博引又如錦上添花,使之表現層面更加寬泛。可以說,這種恰到好處的淡出淡入處理,有效地掌控書情發展的節奏,使讀者為之擊節,而這也正是評書藝術魅力的源泉。
其三:人物生動,繪聲繪色。評書中的人物是一部書的神髓,是引發事、理、情的唯一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人物衆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將近百人,但形形色色,各具特點。不僅書膽童林性格鮮明,活靈活現,其他正反雙方的人物也個性突出,不相雷同。作者善於在刀光劍影中穿插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白,更富情趣,正所謂“寫草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
綜上所述,本書是評書藝術引人入勝特點的完美體現:既有頭有尾,又波瀾起伏;既明白通暢,又懸念叢生;既有貫通一氣之處,又不排除剪斷接說;舒緩處如和風細雨,娓娓道來,驚險處則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環如套,緊咬緊扣。曾有聽衆褒揚此書“敘其人則義膽俠心,述其事則義烈慷慨……生竜活虎,悲壯淋漓”,“以生花之筆,擇其武而俠、奇而正者,書以傳之”。
本書作者李鑫荃是解放後最負盛名的評書藝術傢之一,是北京評書的代表人物。其評書語言流暢生動,軼聞典故信手拈來,在緊張跌宕的情節描摹之餘不忘畫竜點睛式的點評議論,以寓理於事的形式評點江山,揚善嫉惡,直抒胸臆,神完氣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於清朝前期官員穿戴服飾、方言俚語及諸多歷史典故均有所涉獵,如對竜生九子的評說,讀之津津有味:
古來傳說,竜有九種。一種叫贔屓,力最大,能負重,在石碑下;二種叫螭吻,此物好高好險,在廟脊上;三種叫饕餮,此物性貪,把它畫在閣門外影壁上;四種叫睚眥,好殺,鑄在寶劍上;五種叫狴犴,此物憎惡,把他畫在監牢的門上;六種叫狻猊,好觀香火,把他鑄在香爐腿上;七種叫霸下,最愛水,停在橋頭上;八種叫椒圖,最厭惡生人,把它畫在住宅的大門上;九種叫蒲牢,喜聽音樂,鑄在鐘上。
再如書中關於“書外書”的運用:
當年秦武王帶着武將去瞻仰太廟,太廟前擺着九鼎,這九鼎象徵九州,荊、揚、雍、豫、冀、梁、青、兗、徐,也就代表天下。武王問史官,這銅鼎多少斤一個?史官回答:重三萬斤。武王問大將任鄙,你能舉起麽?任鄙說,臣力勝百鈞,一鈞三十斤,百鈞約三千斤。三萬斤是千鈞鼎,臣不能舉。武王又問大將孟賁,孟賁逞能,我能舉,他把鼎舉起來了。秦武王要跟孟賁比勇,也要舉鼎,結果被鼎砸傷,這叫舉鼎絶脛,一夜疼死秦武王。由於任鄙不逞能,事後加官晉爵;而孟賁逞能,結果被剮死。由此可見,謙虛是美德,驕傲不可取。
以上兩例足以彰顯出這位評書名宿駕馭書目的深厚功底。
最後,值得註上一筆的是,本書據李鑫荃於上世紀90年代初親筆撰寫的手稿整理而成。如今,斯人已逝,此書的出版,對於繼承傳統評書藝術,乃至弘揚非物質性文化遺産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目錄
第一回巧跟蹤夜入萬林莊
第二回中姦計誤斬何金標
第三回年羹堯兵敗岐山縣
第四回古玄真夜探藏峰島
第五回隱逸莊孝女夜行刺
第六回漳州城雙劍巧相逢
第七回惹是非三鬧避塵軒
第八回燕金章滾山搬救兵
第九回救譚望二老雙劫獄
第十回病太歲戲耍西安府
第十一回白泰官三奪鑌鐵鐝
第十二回勝陶然一打藏峰島
第十三回賽南極巧嘴牽紅綫
第十四回衆英雄火燒三陽觀
第十五回謝傢灘招親立擂臺
第十六回衆英雄再燒天王殿
第十七回年羹堯逃離藏峰島
第十八回燒長安三擋西安侯
第十九回秦鳴遠出世鬥小鬼
第二十回鎮東俠見信憶往情
第二十一回謝傢灘二次立擂臺
第二十二回年羹堯遇險葫蘆峪
第二十三回白沙江三打藏峰島
第二十四回滅竜島逼死富寶臣
第二十五回於秀娘一劍削雙耳
第二十六回竜岩嶺母女逢高僧
第二十七回青楊鎮午夜失人頭
第二十八回西域俠初探朱傢堡
第二十九回於秀娘逞強遭兇險
第三十回會五老齊集朱傢堡
第三十一回進古廟張方訂良緣
第三十二回路民瞻捉妖宋傢峪
第三十三回衆英雄大破朱傢堡
第三十四回病太歲邁門弩揚威
第三十五回丟鋼膽大鬧三傑嶺
第三十六回失寶鞭火焚八卦堂
第三十七回謝傢灘三次立擂臺
第三十八回釋前嫌五劍返真元
第三十九回奪寶鞭腳踩樊傢港
第四十回秦鳴遠力殺四天門
第四十一回報親仇二次投書信
第四十二回病太歲大鬧來竜山
第四十三回王十古受睏樊傢港
第四十四回小張方身陷尉傢屯
第一回巧跟蹤夜入萬林莊
第二回中姦計誤斬何金標
第三回年羹堯兵敗岐山縣
第四回古玄真夜探藏峰島
第五回隱逸莊孝女夜行刺
第六回漳州城雙劍巧相逢
第七回惹是非三鬧避塵軒
第八回燕金章滾山搬救兵
第九回救譚望二老雙劫獄
第十回病太歲戲耍西安府
第十一回白泰官三奪鑌鐵鐝
第十二回勝陶然一打藏峰島
第十三回賽南極巧嘴牽紅綫
第十四回衆英雄火燒三陽觀
第十五回謝傢灘招親立擂臺
第十六回衆英雄再燒天王殿
第十七回年羹堯逃離藏峰島
第十八回燒長安三擋西安侯
第十九回秦鳴遠出世鬥小鬼
第二十回鎮東俠見信憶往情
第二十一回謝傢灘二次立擂臺
第二十二回年羹堯遇險葫蘆峪
第二十三回白沙江三打藏峰島
第二十四回滅竜島逼死富寶臣
第二十五回於秀娘一劍削雙耳
第二十六回竜岩嶺母女逢高僧
第二十七回青楊鎮午夜失人頭
第二十八回西域俠初探朱傢堡
第二十九回於秀娘逞強遭兇險
第三十回會五老齊集朱傢堡
第三十一回進古廟張方訂良緣
第三十二回路民瞻捉妖宋傢峪
第三十三回衆英雄大破朱傢堡
第三十四回病太歲邁門弩揚威
第三十五回丟鋼膽大鬧三傑嶺
第三十六回失寶鞭火焚八卦堂
第三十七回謝傢灘三次立擂臺
第三十八回釋前嫌五劍返真元
第三十九回奪寶鞭腳踩樊傢港
第四十回秦鳴遠力殺四天門
第四十一回報親仇二次投書信
第四十二回病太歲大鬧來竜山
第四十三回王十古受睏樊傢港
第四十四回小張方身陷尉傢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