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跡北闕,犬嗷西方,八九數盡,日月無光。”
這是一個古老的讖言,出自於一部在民間頗有影響的預言書——《推背圖》。
這句讖言寫了三個王朝、三個人以及由此産生不同的三種命運。“馬跡北闕”寫的是當時大順王朝的建立者李自成,預言中他正騎馬嚮北京進發;“犬嗷西方”寫的是李自成的戰友張獻忠,此時他在四川(古稱西方)建立了以“西”命名的“大西政權”;而“八九數盡”則寫的是明王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崇禎,八九是相加關係,意味着崇禎一朝衹有十七年的壽命,“日月無光”同樣是相加關係,日月相加為“明”,意味着大明就要滅亡。
讖言之下還有一段解語:“楊花落盡李花殘,五色旗分自北來,太息金陵王氣盡,一枝春色占長安。”
解語同樣說明問題。李花殘,意味着李傢天下同樣支撐不了多久,“五色旗分自北來”說的是當時的另一種勢力——關外滿清的五旗子弟,“金陵”是南京福王政權,氣數已盡,“一枝春色”意味着清明時節,即清朝的建立。
古老的讖語寫盡了一個特殊年代裏無數人百轉千回的命運。在這古老的讖語出現幾百年後,無論是幸或是不幸,一切都被言中。
歷史轉到了公元一六四四年的春天,適逢大明王朝成立的第二百七十六年。這一年的春天,氣候並不溫暖。對明王朝擁有着至高無上地位的那個人來說,死亡的氣息正在這撲面的春意中料峭而來,不詳之中,更有種難以平息的恐懼感覺。有恐懼之心的人就是讖語中被稱為“八九數盡”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不光是他,這個時候,還有很多人也同樣有這種感受,恐懼來源於一個名字——李自成。
讖語中說李自成“馬跡北闕”,沒錯,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抵達北京城外。與此同時,在距京城幾百裏以外的關外,讖語中的“一枝春色”——由攝政王多爾袞領導的滿清軍隊也準備開拔,這支人數並不多的軍隊此時已經羽翼日豐,狼行虎視,在這個時候,沒有人能無動於衷地看待這個人和他的能量。
當李自成的軍隊抵達北京城下時,距北京城三百多裏外的山海關,還有一個讖語中沒有提及的重要人物也帶着幾萬子弟兵擁了進來,他就是大明帝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將軍。這一次,他帶來了令人聞風喪膽的私傢軍隊——關寧鐵騎。十幾年前,吳三桂以二十騎闖入皇太極的大營,救出他被包圍的父親,此後,他威名大振,簡直成為大明帝國最耀眼的明星。從皇帝往下,大傢已經一致認為,在最危急的時候,明王朝的最後一綫生機就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時的北京城內,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明王朝最高的君主已經意識到他祖宗留下來的江山可能會在自己手中斷送,但他還在做最後的努力,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身上。於是,他紆尊降貴,不斷發信給吳三桂,加封他為平西伯,封官晉爵後,下了一個幾乎是同歸於盡般的命令:要他棄寧遠,不顧關外大敵滿清的威脅,來京勤王。
寧遠,距山海關二百裏左右,也是明朝除山海關外離京師最近的遼東軍事重鎮。這是個曾經令明王朝最大的敵人——滿清國痛心疾首的地方,曾經因為袁崇煥督師的存在,寫下了滿清王朝的前身——後金汗國建國史上最痛心的時刻。後金汗國與明朝最大的一次敗仗就發生在這裏。老汗王努爾哈赤因此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時放棄寧遠,不但意味着放棄關外大量的土地,同時也放棄了當年“遼東三帥”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人辛苦開創的大好局面:固若金湯的寧錦防綫。
明王朝最傑出的將領有很多在寧遠駐守過,吳三桂是最後一個,但他註定不會再有作為。曾經最有作為的袁督師,十年前的肉身已經被北京百姓吃光了,在這個時候,沒有人會想起他。那個下令殺他的人,惶惶不可終日,心裏充滿怨恨與恐慌,但唯獨沒有一絲一毫的懺悔與愧疚之心。
吳三桂的鐵騎開始由寧遠嚮山海關挺進,除了他的幾萬軍隊外,他還帶來了寧遠的軍民數十萬人。當吳三桂帶着他的關寧鐵騎嚮海關進發時,不知他會不會想起這些前輩的命運。他或許會,因為就在不久前,在明王朝與滿清王朝似乎總也結束不了的戰爭中,他的恩師洪承疇降了,他的舅父祖大壽也降了,當時情形下明朝臣子不是戰死、冤死,就是投降,,沒有其他的路好走。
一六四四年三月上旬開始出發,心情復雜的吳三桂軍隊行進並不迅速,日行衹有數十裏左右。這個速度對於行軍中的隊伍來說,無疑是很緩慢的。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保持着這樣的速度,於三月十六日進入山海關。
山海關,這座自明朝修建起已經有了二百多年歷史的名城,在當時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關”。這個名稱的得來與明建都北京有重要關係,山海關與北京城相隔不過三百多公裏,是京師的護翼,更是阻擋關外遊牧民族的最後一道屏障。今天我們從地圖上看山海關的位置,仍可以看到,它的東面是如今的遼寧省。這一片地方從遼寧錦州直至山海關下,共長約四百裏,過去稱為遼東,自古就是少數民族的盤據地,也就是俗稱的“關外勢力”。而關內,則一馬平川,直通華北,全部是漢民族的活動範圍。由關外到關內,山海關就像一把巨鎖,在從東北進入華北的要道上了保險。“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山海關由明初的大將軍徐達修建,後來經譚綸、戚繼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等明朝幾代軍事天才加固及重修,由城裏到城外,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軍事防禦體係。這套軍事防禦體係在當時看來,非常先進:由裏面看,關城呈四方形,外用磚砌,四面均有關門,即東樓鎮東,西樓迎恩,北樓威遠,南樓望洋;城外設護城河,城南城北則是兩座翼城;還有兩座羅城,分別命名為東、西羅城,護城河則由其中穿過。山海關的東門面嚮遼東,是防禦之重點。由東門開始,作為當年寧錦防綫的最後一關,山海關與遼東整個軍事防綫形成一條鎖鏈式的結構:出東門三十餘裏,是山海關第一個前哨軍事據點“中前所城”(今遼寧省綏中前所),前面還有一座護衛城名叫“前屯衛”(今遼寧綏中前衛),再前行數十裏,是“中後所城”(今遼寧綏中縣城)。在山海關城東二裏的歡喜嶺上,還有一座用於軍事瞭望的高地,名叫威遠城。這套軍事體係,為明王朝建立了幾乎是堅不可摧的防綫。
但此時,明王朝頒布的命令卻是放棄這條防綫所有的鎖鏈延伸部分,退到最後的一個終端——山海關城,幾代邊關將士的戰略積纍優勢,今日毀於一旦!
崇禎皇帝、李自成、多爾袞;大明王朝、大順王朝、大清王朝,讖語中出現的這些人物,在一六四四年的這個春天,他們的命運註定要被放在同一個舞臺之上。當年寫出《三國演義》的羅貫中先生早已作古,如果他能復生,相信他一定會寫出更精彩的《三國演義》。
就在這個時候,率領關寧鐵騎進駐山海關的吳三桂,無意間坐到了一個最關鍵的神經末梢之上。在這座幾代軍事天才建造與維護的城池前,吳三桂沒有想到,他和他的軍隊,不僅不是輓救明王朝最後的希望,反而要為建立歷史上另外一個封建王朝提供便利。而這一切,竟然和上面的讖語如此驚人的吻合。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的瞬間,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各方勢力有着各異的命運和抉擇。所有當時風雲人物都將伴隨這道曾經堅固如鐵的帝國雄關,和這道讖語一起成為後世不朽的傳說。
這是一個古老的讖言,出自於一部在民間頗有影響的預言書——《推背圖》。
這句讖言寫了三個王朝、三個人以及由此産生不同的三種命運。“馬跡北闕”寫的是當時大順王朝的建立者李自成,預言中他正騎馬嚮北京進發;“犬嗷西方”寫的是李自成的戰友張獻忠,此時他在四川(古稱西方)建立了以“西”命名的“大西政權”;而“八九數盡”則寫的是明王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崇禎,八九是相加關係,意味着崇禎一朝衹有十七年的壽命,“日月無光”同樣是相加關係,日月相加為“明”,意味着大明就要滅亡。
讖言之下還有一段解語:“楊花落盡李花殘,五色旗分自北來,太息金陵王氣盡,一枝春色占長安。”
解語同樣說明問題。李花殘,意味着李傢天下同樣支撐不了多久,“五色旗分自北來”說的是當時的另一種勢力——關外滿清的五旗子弟,“金陵”是南京福王政權,氣數已盡,“一枝春色”意味着清明時節,即清朝的建立。
古老的讖語寫盡了一個特殊年代裏無數人百轉千回的命運。在這古老的讖語出現幾百年後,無論是幸或是不幸,一切都被言中。
歷史轉到了公元一六四四年的春天,適逢大明王朝成立的第二百七十六年。這一年的春天,氣候並不溫暖。對明王朝擁有着至高無上地位的那個人來說,死亡的氣息正在這撲面的春意中料峭而來,不詳之中,更有種難以平息的恐懼感覺。有恐懼之心的人就是讖語中被稱為“八九數盡”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不光是他,這個時候,還有很多人也同樣有這種感受,恐懼來源於一個名字——李自成。
讖語中說李自成“馬跡北闕”,沒錯,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抵達北京城外。與此同時,在距京城幾百裏以外的關外,讖語中的“一枝春色”——由攝政王多爾袞領導的滿清軍隊也準備開拔,這支人數並不多的軍隊此時已經羽翼日豐,狼行虎視,在這個時候,沒有人能無動於衷地看待這個人和他的能量。
當李自成的軍隊抵達北京城下時,距北京城三百多裏外的山海關,還有一個讖語中沒有提及的重要人物也帶着幾萬子弟兵擁了進來,他就是大明帝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將軍。這一次,他帶來了令人聞風喪膽的私傢軍隊——關寧鐵騎。十幾年前,吳三桂以二十騎闖入皇太極的大營,救出他被包圍的父親,此後,他威名大振,簡直成為大明帝國最耀眼的明星。從皇帝往下,大傢已經一致認為,在最危急的時候,明王朝的最後一綫生機就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時的北京城內,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明王朝最高的君主已經意識到他祖宗留下來的江山可能會在自己手中斷送,但他還在做最後的努力,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身上。於是,他紆尊降貴,不斷發信給吳三桂,加封他為平西伯,封官晉爵後,下了一個幾乎是同歸於盡般的命令:要他棄寧遠,不顧關外大敵滿清的威脅,來京勤王。
寧遠,距山海關二百裏左右,也是明朝除山海關外離京師最近的遼東軍事重鎮。這是個曾經令明王朝最大的敵人——滿清國痛心疾首的地方,曾經因為袁崇煥督師的存在,寫下了滿清王朝的前身——後金汗國建國史上最痛心的時刻。後金汗國與明朝最大的一次敗仗就發生在這裏。老汗王努爾哈赤因此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時放棄寧遠,不但意味着放棄關外大量的土地,同時也放棄了當年“遼東三帥”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人辛苦開創的大好局面:固若金湯的寧錦防綫。
明王朝最傑出的將領有很多在寧遠駐守過,吳三桂是最後一個,但他註定不會再有作為。曾經最有作為的袁督師,十年前的肉身已經被北京百姓吃光了,在這個時候,沒有人會想起他。那個下令殺他的人,惶惶不可終日,心裏充滿怨恨與恐慌,但唯獨沒有一絲一毫的懺悔與愧疚之心。
吳三桂的鐵騎開始由寧遠嚮山海關挺進,除了他的幾萬軍隊外,他還帶來了寧遠的軍民數十萬人。當吳三桂帶着他的關寧鐵騎嚮海關進發時,不知他會不會想起這些前輩的命運。他或許會,因為就在不久前,在明王朝與滿清王朝似乎總也結束不了的戰爭中,他的恩師洪承疇降了,他的舅父祖大壽也降了,當時情形下明朝臣子不是戰死、冤死,就是投降,,沒有其他的路好走。
一六四四年三月上旬開始出發,心情復雜的吳三桂軍隊行進並不迅速,日行衹有數十裏左右。這個速度對於行軍中的隊伍來說,無疑是很緩慢的。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保持着這樣的速度,於三月十六日進入山海關。
山海關,這座自明朝修建起已經有了二百多年歷史的名城,在當時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關”。這個名稱的得來與明建都北京有重要關係,山海關與北京城相隔不過三百多公裏,是京師的護翼,更是阻擋關外遊牧民族的最後一道屏障。今天我們從地圖上看山海關的位置,仍可以看到,它的東面是如今的遼寧省。這一片地方從遼寧錦州直至山海關下,共長約四百裏,過去稱為遼東,自古就是少數民族的盤據地,也就是俗稱的“關外勢力”。而關內,則一馬平川,直通華北,全部是漢民族的活動範圍。由關外到關內,山海關就像一把巨鎖,在從東北進入華北的要道上了保險。“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山海關由明初的大將軍徐達修建,後來經譚綸、戚繼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等明朝幾代軍事天才加固及重修,由城裏到城外,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軍事防禦體係。這套軍事防禦體係在當時看來,非常先進:由裏面看,關城呈四方形,外用磚砌,四面均有關門,即東樓鎮東,西樓迎恩,北樓威遠,南樓望洋;城外設護城河,城南城北則是兩座翼城;還有兩座羅城,分別命名為東、西羅城,護城河則由其中穿過。山海關的東門面嚮遼東,是防禦之重點。由東門開始,作為當年寧錦防綫的最後一關,山海關與遼東整個軍事防綫形成一條鎖鏈式的結構:出東門三十餘裏,是山海關第一個前哨軍事據點“中前所城”(今遼寧省綏中前所),前面還有一座護衛城名叫“前屯衛”(今遼寧綏中前衛),再前行數十裏,是“中後所城”(今遼寧綏中縣城)。在山海關城東二裏的歡喜嶺上,還有一座用於軍事瞭望的高地,名叫威遠城。這套軍事體係,為明王朝建立了幾乎是堅不可摧的防綫。
但此時,明王朝頒布的命令卻是放棄這條防綫所有的鎖鏈延伸部分,退到最後的一個終端——山海關城,幾代邊關將士的戰略積纍優勢,今日毀於一旦!
崇禎皇帝、李自成、多爾袞;大明王朝、大順王朝、大清王朝,讖語中出現的這些人物,在一六四四年的這個春天,他們的命運註定要被放在同一個舞臺之上。當年寫出《三國演義》的羅貫中先生早已作古,如果他能復生,相信他一定會寫出更精彩的《三國演義》。
就在這個時候,率領關寧鐵騎進駐山海關的吳三桂,無意間坐到了一個最關鍵的神經末梢之上。在這座幾代軍事天才建造與維護的城池前,吳三桂沒有想到,他和他的軍隊,不僅不是輓救明王朝最後的希望,反而要為建立歷史上另外一個封建王朝提供便利。而這一切,竟然和上面的讖語如此驚人的吻合。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的瞬間,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各方勢力有着各異的命運和抉擇。所有當時風雲人物都將伴隨這道曾經堅固如鐵的帝國雄關,和這道讖語一起成為後世不朽的傳說。
就在吳三桂帶兵擁進山海關之時,崇禎皇帝朱由檢正面臨着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對這位三十五歲的年輕帝王來說,他現在面臨的形勢是:在山海關以外的遼東大地上,他的老對手滿清軍隊虎視眈眈,蓄勢待發,在山海關以內的中原大地上,流民李自成、張獻忠勢力越來越大,但可用於對付他們的人才卻越來越少。對於這位年輕皇帝來說,山海關這座關城如同一道薄弱的門,門裏門外,全是敵人,而在這危機四伏的時刻,明王朝又出現了自建國以來最嚴重的財政危機、人事危機與軍事危機,內憂,外患,一並而來,並且來勢兇猛。
在這個時候,崇禎的腦中一片混亂。也許這個時候他正在後悔:為何要我入皇傢?
在歷史上被稱為明思宗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生於萬歷三十八年(一六一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此時,三十五歲的他,已經做了整整十七年皇帝。十七年間,他處在“內憂外患”的大敗局中,可能連一天好覺也沒有睡過,自然也不可能有一天的快樂日子。
此人是中國歷史上備受同情的帝王。儘管他身上有很多招人煩的地方,但事實上,作為一個個體,崇禎在道德品行上,似乎完全符合明君的標準。
崇禎首先是一個有夢想的皇帝。他的夢想,從一開始登上皇位到他最後的亡國時刻,基本上沒有走樣,這在中國歷史上的衆多皇帝中,並不多見。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多的是開始有雄纔大略但後來蛻化變質的例子,比如宋徽宗趙佶、隋煬帝楊廣都是如此。但崇禎不一樣,他從一開始就有不變的夢想,直到最後,始終在為這個夢想奮鬥不止,直至亡命,終身不悔。
這是個有毅力、有血性、有志氣的人,與他之前出現的祖父輩、兄長輩——明神宗朱翊鈞和明熹宗朱由校相比,作風迥異。終其原因,就在於他擁有着一個自己看來堅定如磐石的夢想——做個好皇帝。好皇帝的標準,就是帶領他的全體臣民走嚮一條中興的康莊大路,永葆太祖留下的萬世江山。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而崇禎確實也是在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於是,我們看到,在明史資料記載中,崇禎有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面,比如一生勤勉於行,勵精圖治,不好酒色,而且是一個標準的孝子。這當然為崇禎博了很多同情分。
促成崇禎成為一個有夢想的皇帝的因素有很多。但內因在於他的哥哥——本朝上任皇帝的過於怯懦無為,致使本朝的軍政大權,人事大權,財政大權甚至皇室安全的决定權全部落於太監之手。在崇禎十七歲登基以前,他過的是一種極度壓抑的生活。我們很難在史料中看見他在這個時候的活動,因為那時的舞臺並不屬於他。真正的舞臺給了他的,是在他十七歲那年,明熹宗——天啓皇帝朱由校突然的死去,讓這個一直沉默着,低調着,在擔驚受怕中過日子的弟弟突然擁有了機會,這是一個幸運的時刻,對本朝,對崇禎個人,都是如此。唯一在這個時刻大嘆不幸的,可能就是天啓一直寵愛、大權獨攬的司禮太監魏忠賢了。
崇禎最博人同情的好名聲和好運氣來自於他十七歲登基之後的那段日子。在維護皇權的戰鬥中,他亦步亦趨,非常穩健的利用言官的作用,成功地扳倒了當時專權一時的朝中大閹魏忠賢,(我們發現,用言官說事,也是魏忠賢在前朝天啓執政時對付東林黨的主要方法,在明朝數次大規模的黨爭與權利鬥爭中,所有的招法都如出一轍,這成為文官集團互相攻擊時一個特色,特別值得玩味,後來崇禎臨朝,我們會發現類似的招法將再次出現。)魏忠賢專權的時間並不長,衹有幾年時間,但是已經敗壞了整個朝綱,也破壞了國運,特別對於那些被魏閹打壓了很多年的朝中所謂“清流”來說,崇禎的上臺,無疑令人振奮無比。崇禎上臺後,舉國在一種幻夢般的氛圍裏,從那一天起,“明朝中興”的夢想就根植在了群臣的心中。他們衷心擁護着這個年輕的皇帝,同樣的,在這個類似於肥皂泡一樣的精神寄托中,年輕人也看到了這個夢想絢麗的魅力。
中興之路,似乎指日可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其實並非如此:在大多數人眼中,崇禎是很沉穩很英明地幹掉了這個本朝最大的姦宦,但是,即使是朝中最聰明最有眼光的人也沒有發現,這件事對於輓救整個明王朝的命運來說,其實並沒有决定性作用。事實上自明開朝以來,太監專權一時,後被新主幹掉的事屢見不鮮,前朝已經有好多例子:比如剛剛下臺的大太監馮保,早一點的劉謹,汪直,還有更早一點的曹吉祥等等。幹掉他們的主子,無論是神宗,英宗,還是武宗,都談不上是什麽高明的君主。太監專權,真正的內因不在於太監的能力有多強,而在於內閣制度的不合理。但是,明朝並沒有這麽思想前衛的臣子提出或有能力改變這種狀況,連前朝的第一中興之臣張居正都不能。明朝的臣子,都清楚一件事:無論你做出多大的貢獻,皇權是不能撼動的。在這個大前提,群臣衹有一個念想,就是盼着在朝政腐敗時,有一個明君出現。這種念想是有傳染性的,不但臣子以此為真理,皇室成員更是如此。崇禎上臺後,扳倒了本朝自開國以來最厲害的太監魏忠賢,無疑是這種神話的人間體現。
魏忠賢的死,為一個新生的時代敲響了新的樂章。但死掉一個太監,對於整個衰微的國勢來說,衹是贏來了一個轉機,形勢並非已經完全樂觀了。在這個時候,國傢面臨的那些壓力與問題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合理解决,本質上就是換湯不換藥。崇禎並非完全沒有這個意識,但因為年齡的關係,心理上他對此不會有太充足的認識。
隨着歷史嚮後發展,我們發現,崇禎曾經表現得堅忍刻苦雄纔大略的面目開始走樣了,在清算了魏忠賢以後,他的好運氣或者好品性就基本上走到了頭。
對這位三十五歲的年輕帝王來說,他現在面臨的形勢是:在山海關以外的遼東大地上,他的老對手滿清軍隊虎視眈眈,蓄勢待發,在山海關以內的中原大地上,流民李自成、張獻忠勢力越來越大,但可用於對付他們的人才卻越來越少。對於這位年輕皇帝來說,山海關這座關城如同一道薄弱的門,門裏門外,全是敵人,而在這危機四伏的時刻,明王朝又出現了自建國以來最嚴重的財政危機、人事危機與軍事危機,內憂,外患,一並而來,並且來勢兇猛。
在這個時候,崇禎的腦中一片混亂。也許這個時候他正在後悔:為何要我入皇傢?
在歷史上被稱為明思宗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生於萬歷三十八年(一六一 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此時,三十五歲的他,已經做了整整十七年皇帝。十七年間,他處在“內憂外患”的大敗局中,可能連一天好覺也沒有睡過,自然也不可能有一天的快樂日子。
此人是中國歷史上備受同情的帝王。儘管他身上有很多招人煩的地方,但事實上,作為一個個體,崇禎在道德品行上,似乎完全符合明君的標準。
崇禎首先是一個有夢想的皇帝。他的夢想,從一開始登上皇位到他最後的亡國時刻,基本上沒有走樣,這在中國歷史上的衆多皇帝中,並不多見。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多的是開始有雄纔大略但後來蛻化變質的例子,比如宋徽宗趙佶、隋煬帝楊廣都是如此。但崇禎不一樣,他從一開始就有不變的夢想,直到最後,始終在為這個夢想奮鬥不止,直至亡命,終身不悔。
這是個有毅力、有血性、有志氣的人,與他之前出現的祖父輩、兄長輩——明神宗朱翊鈞和明熹宗朱由校相比,作風迥異。終其原因,就在於他擁有着一個自己看來堅定如磐石的夢想——做個好皇帝。好皇帝的標準,就是帶領他的全體臣民走嚮一條中興的康莊大路,永葆太祖留下的萬世江山。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而崇禎確實也是在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於是,我們看到,在明史資料記載中,崇禎有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面,比如一生勤勉於行,勵精圖治,不好酒色,而且是一個標準的孝子。這當然為崇禎博了很多同情分。
促成崇禎成為一個有夢想的皇帝的因素有很多。但內因在於他的哥哥——本朝上任皇帝的過於怯懦無為,致使本朝的軍政大權,人事大權,財政大權甚至皇室安全的决定權全部落於太監之手。在崇禎十七歲登基以前,他過的是一種極度壓抑的生活。我們很難在史料中看見他在這個時候的活動,因為那時的舞臺並不屬於他。真正的舞臺給了他的,是在他十七歲那年,明熹宗——天啓皇帝朱由校突然的死去,讓這個一直沉默着,低調着,在擔驚受怕中過日子的弟弟突然擁有了機會,這是一個幸運的時刻,對本朝,對崇禎個人,都是如此。唯一在這個時刻大嘆不幸的,可能就是天啓一直寵愛、大權獨攬的司禮太監魏忠賢了。
崇禎最博人同情的好名聲和好運氣來自於他十七歲登基之後的那段日子。在維護皇權的戰鬥中,他亦步亦趨,非常穩健的利用言官的作用,成功地扳倒了當時專權一時的朝中大閹魏忠賢,(我們發現,用言官說事,也是魏忠賢在前朝天啓執政時對付東林黨的主要方法,在明朝數次大規模的黨爭與權利鬥爭中,所有的招法都如出一轍,這成為文官集團互相攻擊時一個特色,特別值得玩味,後來崇禎臨朝,我們會發現類似的招法將再次出現。)魏忠賢專權的時間並不長,衹有幾年時間,但是已經敗壞了整個朝綱,也破壞了國運,特別對於那些被魏閹打壓了很多年的朝中所謂“清流”來說,崇禎的上臺,無疑令人振奮無比。崇禎上臺後,舉國在一種幻夢般的氛圍裏,從那一天起,“明朝中興”的夢想就根植在了群臣的心中。他們衷心擁護着這個年輕的皇帝,同樣的,在這個類似於肥皂泡一樣的精神寄托中,年輕人也看到了這個夢想絢麗的魅力。
中興之路,似乎指日可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其實並非如此:在大多數人眼中,崇禎是很沉穩很英明地幹掉了這個本朝最大的姦宦,但是,即使是朝中最聰明最有眼光的人也沒有發現,這件事對於輓救整個明王朝的命運來說,其實並沒有决定性作用。事實上自明開朝以來,太監專權一時,後被新主幹掉的事屢見不鮮,前朝已經有好多例子:比如剛剛下臺的大太監馮保,早一點的劉謹,汪直,還有更早一點的曹吉祥等等。幹掉他們的主子,無論是神宗,英宗,還是武宗,都談不上是什麽高明的君主。太監專權,真正的內因不在於太監的能力有多強,而在於內閣制度的不合理。但是,明朝並沒有這麽思想前衛的臣子提出或有能力改變這種狀況,連前朝的第一中興之臣張居正都不能。明朝的臣子,都清楚一件事:無論你做出多大的貢獻,皇權是不能撼動的。在這個大前提,群臣衹有一個念想,就是盼着在朝政腐敗時,有一個明君出現。這種念想是有傳染性的,不但臣子以此為真理,皇室成員更是如此。崇禎上臺後,扳倒了本朝自開國以來最厲害的太監魏忠賢,無疑是這種神話的人間體現。
魏忠賢的死,為一個新生的時代敲響了新的樂章。但死掉一個太監,對於整個衰微的國勢來說,衹是贏來了一個轉機,形勢並非已經完全樂觀了。在這個時候,國傢面臨的那些壓力與問題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合理解决,本質上就是換湯不換藥。崇禎並非完全沒有這個意識,但因為年齡的關係,心理上他對此不會有太充足的認識。
隨着歷史嚮後發展,我們發現,崇禎曾經表現得堅忍刻苦雄纔大略的面目開始走樣了,在清算了魏忠賢以後,他的好運氣或者好品性就基本上走到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