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綦彥臣 Qi Yanche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真實的交易:提高生活質量的通俗經濟學
  本書以經濟學原理為依托,以日常生活為分析對象,嚮讀者揭示:其一,經濟學本身就是普羅大衆的消費品;其二,交易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人的一切行為皆可用“交易”一詞來解釋;其三,信息質量决定着交易質量,也决定着每個人的生活質量。
  
  在現實分析方面,力圖嚮讀者說明自我交易、與他人交易、與國傢交易等一係列問題的真實性,讓讀者重新審視生活本身。通過重新審視,提高自己把握信息的能力,從而增殖財富、改善心態,提高生活質量。
  
  本書在通俗敘述中,藉助中國民間俗語來詮釋經濟學原理,並精選經典歷史案例與文學故事,來襯托主題敘述,大大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本書還有兩大特點:其一,大量個案源於作者實地調查,真實可靠;其二,內文圖片均係作者原創,生活氣息濃厚。
序我為什麽願意推薦這本書(1)
  序 我為什麽願意推薦這本書
  茅於軾
  我認識本書的作者差不多有十五年的歷史。他是一位多産的作傢,涉及的領域很廣,但多半跟經濟學有關。在這本書中他自稱為半個經濟學家。大傢也許會奇怪他另外半個是什麽。我覺得他的另外半個可以稱為雜傢,既有政治,又有歷史,還有各種新奇的想法——不好歸類的想法。所以不得不稱為雜傢。他又是一位特別有創造性的作者,他的思想沒有邊界,但有追求真理的動機。為此他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所以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學者。在這本書中,他用最通俗的方法敘述經濟學的基本道理,特別是關於交換的知識。
  我認為現在主流經濟學雖然成果纍纍,但是對於交換的討論是遠遠不夠的,對於交換的認識停留在很膚淺的程度,一般人不懂得交換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意義。也不去想,一旦交換停下來會有什麽樣的災難。比如說,災荒大批餓死人並不是缺糧,而是缺市場,是因為沒有了交換。相反地,近二百年來全世界的財富如此迅速地積纍,科學如此地發展,歸根結底是交換的功勞。換句話講,如果沒有市場,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綦彥臣在本書中就交換作了進一步的討論,他用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認識交換。這個角度是過去被忽視了的。他的這本書是一本獨立創作的書,跟現在市面上許多抄襲的作品完全不同。閱讀這本書能給人以新的知識。讀者看了它不會感覺上當。我想補充的一點是,交換背後的社會學意義。交換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書中所說個人和國傢做交換,其實國傢的背後還是人)。它沒有區分這兩個人有什麽不同。所以他們是完全對等的,是完全平等的。如果交換使某甲賺了一筆錢,那麽某乙也能從中賺一筆錢。所以市場經濟是以人與人平等為前提的。這裏不存在人剝削人,或者人被剝削的可能性。剝削衹可能發生在人與人地位不平等的時候。市場安排使人與人的關係成為雙贏。這也解釋了何以交換制度一直到19世紀,隨着人權的被確認而逐漸確立起來。在此以前人與人不平等,特權橫行,市場得不到發展。這個分析也說明了中國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在哪裏。我願意以一個經濟學家的身份嚮大傢推薦這本書。2010年1月10日,寫於北京,南沙溝一位小資手頭有點兒閑錢,存在銀行裏,利息收入太低,他想買點兒基金與股票,這樣可以多賺一些錢。但是,從銀行取出錢來買基金和股票,也很有可能賠錢。錢,是存銀行還是買基金和股票?這位小資心裏一直在掂量。過了不短的一段時間,他纔下定决心買基金和股票,並投入大量的時間從電腦上看行情。外人看來,這個抉擇很容易,但對小資本人來講,卻是個並不簡單的抉擇。最後的抉擇是自我交易的結果。一個人想做什麽事兒,首先得說服自己。這個說服過程,就是自我交易的過程。假定基金和股票的行情不太好,小資想把它們賣出去換回現金,他就得與別人做交易。可見,自我交易與互相交易是存在間接關係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很容易理解,因為不僅買賣基金和股票如此,就連去商場、坐公交、打出租、買青菜,乃至交電費、訂報紙,無一不是。
序我為什麽願意推薦這本書(3)
  信息質量又不僅僅指交易者得到的信息的可利用程度如何,更指交易者把握信息的能力。比如,上面所說的《周易》與《易經》和《易傳》的關係,是一個既定的信息,自古以來就有,不存在本身的質量問題。是否能夠高質量地利用它,則在於交易者的把握能力。自稱“易經大師”的人,甚至連古文都讀不通,也搞不清《易經》與《易傳》的關係,但願意聽他指導命運的人則稀裏糊塗給了“易經大師”卦錢。因為他們根本就沒能力檢驗所謂的“易經大師”是否懂古文、是否能把《易經》與《易傳》的關係簡要地講出來。這種情況叫做信息不對稱。在交易中,總是擁有相對充分、把握信息質量高一些的一方容易獲利。“易經大師”雖然不懂古文,也不知道《易經》和《易傳》的關係,但總比普通求卦象者對《周易》瞭解得多,甚至時不時會冒出幾句文言文來。交易雙方的信息越對稱,交易越可維持雙贏的局面,這就是交易需要加大誠信因素的原因所在。特殊的情況也有,如賭博,越是信息不對稱就越刺激,信息量少、質量低的一方越願意投入,好像自願往信息量大、質量高的一方白送錢似的。這是因為賭博的本質是效用超過利潤的活動,人們願在其中體現自己的决斷力、膽量,即它與賺取利潤一樣,是一種個體價值的實現方式。效用最大化是交易過程中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效用的本質是願意放棄短期利益來謀求長遠利益。“交易”中性化後,它逐漸成為更清晰地進行觀察這個世界的窗口。本書附贅作者寫的兩篇書評,其一是2004年5月為茅於軾先生《經濟學的智慧》一書做的序言,名曰《他不會拉上窗簾說話》,年青一代經濟學家給老前輩的書寫序,本身就是段學界佳話;其二是2009年8月為陳志武先生《24堂財富課》寫的書評,名曰《富蘭剋林之後的第二個例外》,此文應其出版策劃人之請撰寫,但因為我素來對陳教授的文章是能見必讀,因此自覺此文不算應付之作。附於本書,算是給讀者提供點消費者剩餘吧!
  綦彥臣2009年9月30日定稿於綿逸書房
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綦彥臣 Qi Yanche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