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诸子杂家>> 劉晝 Liu Zhou   中國 China   北齊   (514年565年)
劉子 Liu
  劉書,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北齊思想傢。其生平事跡不得詳知。據北史、北齊書本傳,劉書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北分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時期,北朝 為異族統治,其所撰之劉子,針對當時的社會時弊,表達了自己治國安民的思想主張和為國建功立業、施展個人才能的政治抱負。 劉子內容豐富,涉及範圍廣泛。六朝時,江左談玄風氣盛行,北朝亦受其影響,在劉子中,亦有所反映。在傳統的民族文化思潮中,儒、道二傢對劉書的影響最大。 劉書認為,儒傢學說可以治世救國,道傢學說可以全身美名。“儒教雖非得真之說,然茲教可以導物;道傢雖為達情之論,而達禮復不可以救弊。今治世之賢,宜以 禮教為先;嘉遁之士,應以無為是務,則操業俱遂而身名兩全也”。
提要
  《劉子》十捲,案《劉子》十捲,《隋志》不著錄。《唐志》作梁劉勰撰。陳振孫《書錄解題》、晁公武《讀書志》俱據唐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序,作北齊劉晝撰。《宋史·藝文志》亦作劉晝。自明以來,刊本不載孝政註,亦不載其序。惟陳氏載其序,略曰,晝傷己不遇,天下陵遲,播遷江表,故作此書。時人莫知,謂為劉勰、劉歆、劉孝標作雲雲。不知所據何書,故陳氏以為終不知晝為何代人。案梁通事捨人劉勰,史惟稱其撰《文心雕竜》五十篇,不云更有別書。且《文心雕竜·樂府篇》稱,塗山歌於僕人,始為南音。有娀謠乎飛燕,始為北聲。夏甲嘆於東陽,東音以發。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興。此書辨樂篇稱,夏甲作破斧之歌,始為東音,與勰說合。其稱殷辛作靡靡之樂,始為北音,則與勰說迥異,必不出於一人。又史稱勰長於佛理,嘗定定林寺經藏,後出傢,改名慧地。此書末篇乃歸心道教,與勰志趣迥殊。《白雲霽道藏目錄》亦收之《太玄部·無字號》中,其非奉佛者明甚。近本仍刻劉勰,殊為失考。劉孝標之說,《南史》、《梁書》、俱無明文,未足為據。劉歆之說,則激通篇稱班超憤而習武,卒建西域之績,其說可不攻而破矣。惟北齊劉晝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名見《北史·儒林傳》。然未嘗播遷江表,與孝政之序不符。傳稱晝孤貧受學,恣意披覽,晝夜不息。舉秀纔不第,乃恨不學屬文,方復綴輯詞藻,言甚古拙,與此書之縟麗輕清亦不合。又稱求秀纔十年不得,乃發憤撰高才不遇傳。孝昭時出詣晉陽上書,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終不見收,乃編錄所上之書為帝道。河清中又著金箱壁言,以指機政之不良,亦不云有此書。豈孝政所指,又別一劉晝歟?觀其書末九流一篇,所指得失,皆與《隋書·經籍志·子部》所論相同。使《隋志》襲用其說,不應反不錄其書。使其剽襲《隋志》,則貞觀以後人作矣。或袁孝政采掇諸子之言,自為此書而自註之。又恍惚其著書之人,使後世莫可究詰,亦未可知也。然劉勰之名,今既確知其非,自當刊正。劉晝之名則介在疑似之間,難以確斷。姑仍晁氏、陳氏二傢之目,題晝之名,而附著其抵牾如右。
清神第一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纍矣;虛室生白,吉祥至矣。
  人不照於爍金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明也;不鑒於流波而鑒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鏡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則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纍不入。今清歌奏而心樂,悲聲發而心哀,神居體而遇感推移。以此而言之,則情之變動,自外至也。
  夫一哀一樂,猶搴正性,況萬物之衆,而能拔擢以生心神哉!故萬人彎弧以嚮一鵠,鵠能無中乎?萬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無傷乎?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髒之使候也。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昧,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七竅徇於好惡,則精神馳鶩而不守;志氣縻於趣捨,則五髒滔蕩而不安。嗜欲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內,蔓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
  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容身而處,適情而遊,一氣浩然,純白於衷。故形不養而性自全,心不勞而道自至也。
  
  
  
   
首頁>> 文學>> 诸子杂家>> 劉晝 Liu Zhou   中國 China   北齊   (514年5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