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文化思考>>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893年十月18日1988年六月23日)
人生的三路嚮
  人生的三路嚮(節選):宗教、道德和人生
  
  如果你是憂慮的,如果你是睏惑的,如果你是迷茫的,如果你是恐懼的,《人生的三路嚮》能夠幫助你和你的心靈強大起來。
  
  本書是對梁漱溟關於宗教、道德與人生問題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由梁漱溟先生的哲嗣梁培寬先生親自輯錄審定。
  
  《人生的三路嚮》是梁漱溟先生實踐的結果,是他關於人生問題的最終思考。他對人生本質的做了透徹的分析,提出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並對世人面對問題的應對態度進行綜合分析,洞若觀火,直指世人萬象。梁先生係統講述了他所選擇的人生觀:活在當下,一任直覺。這是對儒傢思想汲取又反哺的結論,也是針對中國人今日惶惶不可終日生活狀態的點醒。
  
  梁漱溟以儒傢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嚮,畢生追尋人生的真味。他對人性生動立體的剖析和對人生全面透徹的解讀,無不體現了一代國學大師的卓絶智慧;他自由無束縛的思想和開豁通達的人生觀,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今天,仍然閃閃發光,給今天的我們以極大的啓示。
《人生的三路嚮》內容簡介
  如果你是憂慮的,如果你是睏惑的,如果你是迷茫的,如果你是恐懼的,《人生的三路嚮》能夠幫助你和你的心靈強大起來。
  本書是對梁漱溟關於宗教、道德與人生問題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由梁漱溟先生的哲嗣梁培寬先生親自輯錄審定。
  《人生的三路嚮》是梁漱溟先生實踐的結果,是他關於人生問題的最終思考。他對人生本質的做了透徹的分析,提出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並對世人面對問題的應對態度進行綜合分析,洞若觀火,直指世人萬象。梁先生係統講述了他所選擇的人生觀:活在當下,一任直覺。這是對儒傢思想汲取又反哺的結論,也是針對中國人今日惶惶不可終日生活狀態的點醒。
  梁漱溟以儒傢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嚮,畢生追尋人生的真味。他對人性生動立體的剖析和對人生全面透徹的解讀,無不體現了一代國學大師的卓絶智慧;他自由無束縛的思想和開豁通達的人生觀,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今天,仍然閃閃發光,給今天的我們以極大的啓示。
《人生的三路嚮》三種人生態度(1)
  三種人生態度①
  ——逐求、厭離、鄭重
  梁漱溟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嚮而言,嚮深裏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嚮粗淺裏說,也不難明白。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我們仔細分析:人生態度之深淺、麯折、偏正……各式各種都有,而各時代、各民族、各社會,亦皆有其各種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籠統,而究難免於籠統。我們現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過是比較適中的辦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謂人於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於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傢,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為近代之西洋人。他們純為嚮外用力,兩眼直嚮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徵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贊。他們並且能將此第一種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為一套理論——哲學。其可為代表者,是美國杜威之實驗主義,他很能細密地尋求出學理的基礎來。
  第二種人生態度為“厭離”的人生態度。第一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物的問題。第三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人的問題,此則為人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則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別發達。其最特殊之點,即在回轉頭來反看自己,此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於人者。當人轉回頭來冷靜地觀察其生活時,即感覺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為飲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糾纏,不能不有許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會上又充滿了無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種種現象,更足使人感覺得人生太無意思。如是,乃産生一種厭離人世的人生態度。此態度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婦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婦亦能回頭想,回頭想時,便欲厭離。但此種人生態度雖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別者即在程度上深淺之差,衹看徹底不徹底,到傢不到傢而已。此種厭離的人生態度,為許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發揮到傢者,厥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個生活,完全為宗教生活。他們最徹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為佛傢。
首頁>> 文學>> 文化思考>>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893年十月18日1988年六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