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言情>> 艾米 Ai M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山楂树之恋
  出版时间:2008年
  
  作者: 艾米
  
  图书分类: 文学
  
  版本: 文字版
  
  书号: 9787539926605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出版发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小说取材于一个女人真实的经历。
  
  1974年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写新教材,她和教材编写组的成员们来到了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采写素材。在西村坪,静秋听到悠扬的手风琴曲,演奏的是她最喜欢的苏联民歌“山楂树”。拉手风琴的人是勘探队青年老三,老三与静秋,开始了饥馑时代的纯真爱恋。
  
  老三其实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为逃避父母的“包办”婚姻,才远走至此。他对静秋倾注深情,关怀无微不至,但他的身份却让静秋感到自卑,因为静秋是“地主”的女儿。因为自卑,也因为多疑,更因为特殊年代的“爱恐惧”,静秋虽受着老三的吸引,却徒劳地抗拒这吸引。爱的折磨,几乎令两人心力交瘁。
  
  短暂的西村坪生活结束了,静秋回到了K市八中继续读书,老三继续在勘探队勘察矿藏,二人仍保持秘密联系。后来,静秋毕业,开始准备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让静秋的妈妈心急如焚——下去容易回来难,更何况一个女孩子……。好在这时K市出台了一项政策,教师子女可以顶替父母上岗。于是静秋妈提前退休,让静秋顶职。然而手续却迟迟批不下来,这中间充满着种种可能,为了工作,静秋一家不得不处处小心翼翼。
  
  在等待审批的日子里,静秋一边到处打零工,一边与老三秘密联系。为了逃避他人的视线,两人不得不渡江到荒僻的对岸。在那里,两人裹在同一件厚厚的大衣里,仍然不敢真正的拥抱。即便如此“纯洁”,静秋依然获得了类似“高潮”的感觉。他们的关系终于还是被静秋妈妈发现了,于是静秋妈妈跟老三“约法三章”: 一年零一个月后他们方可再度会面。等到静秋成功顶职,他们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一起了。两个相思如渴的恋人,急切地幽会了。那一夜,他们情绪冲动,但对性的无知与恐惧却令他们的举止荒唐可笑。他们以为自己“做了”,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对这一夜激情的浓墨重彩,重现了性压抑时代年轻情侣“爱与恐惧”相交集的典型画面。
  
  这一夜之后,老三却神秘地消失了。静秋误以为老三“得手”后就跑掉了,是个不负责任玩弄女性的人。直到半年后女伴魏玲来找她帮忙,才知道老三得了重病,他错怪了老三。但这半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她没能在老三身边陪他度过最后的岁月。当静秋再次见到老三时,他已患上可怕的白血病死去。老三在等静秋,眼睛始终未能闭上。静秋朝他呼喊:“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她一边喊,一边抚摸他的眼睛。他的眼睛终于闭上了,而睫毛下流出一滴殷红的眼泪。
  
  《山楂树之恋》[小说] - 内容简介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
  
  《山楂树之恋》[小说]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山楂树之恋看到结局,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这个令人所有中国人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原作者的真实经历。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静秋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去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所有人看到结局,无不泪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山楂树之恋》[小说] - 创作经历
  
  《山楂树之恋》是以本书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19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
  
  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报名参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那个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
  
  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L省文艺”。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她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如下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后来,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伤痕》的编辑,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
  
  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参与写完《致命的温柔》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贴,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2008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小说] - 名人评论
  
  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
  
  ——王蒙(当代作家)
  
  《山楂树之恋》[小说] 海报
  
  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
  
  ——刘心武(当代作家)
  
  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
  
  ——苏童(当代作家)
  
  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
  
  ——熊召政(当代作家)
  
  在我的青春期,几乎见过书中所有的人物。我太向往那种透彻心腑的爱了,但我断然拒绝这样的结局,因为它太酷烈,太黑暗,太让人不能承受!
  
  ——潘石屹(SOHO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勾起了心中的回忆。我希望这本优秀的书,能够通过纪录那些往事,来展现我们这辈人曾经的风采,展现我们的青春无悔。
  
  ——姜昆(相声表演艺术家)
  
  太真实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记忆,历历在目。
  
  ——刘春(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向作者、原作者致敬,为了真情实感。那天“锵锵”我还说了这本书,严酷环境往往是动人爱情的好舞台。
  
  ——窦文涛(凤凰卫视主持人)
  
  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
  
  ——陈鲁豫(凤凰卫视主持人)
  
  老三和静秋离我们很远了,但我依然羡慕他们的爱情。
  
  ——曾子墨(凤凰卫视财经节目主播)
  
  我多想演老三啊!
  
  ——柳云龙(演员、导演)
  
  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本小说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
  
  ——孙俪(演员)
  
  可以说,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灵感与冲动,希望能够得到这部作品,并把它拍成电影推荐给它所纪录的那个时代的人。
  
  ——张纪中(制片人)
  
  我看了这个小说,仿佛回到自己的青春岁月。而我的爱人看了这个小说,感动得哭了。她说,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今天。
  
  ——张元(导演)
  
  这样的作品可以把人们心灵深处那份雪藏的纯真之心,再次唤醒。
  
  ——陆川(导演)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谁恰巧遇到这样的事,谁的心就会裂成两半。
  
  ——尚敬(导演)
  
  这是一本关于性压抑的原始考察报告。
  
  ——朱大可(当代文化批评家)
  
  《山楂树之恋》[小说] - 各界评论
  
  原生态真人小说
  
  《山楂树之恋》[小说]
  
  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异常凄美,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清新明亮的场景和不断涌现的揪心细节,使该小说具有原生态小说不同凡响的魅力。它在亲历者充满悔意的反复追忆下,呈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完美情人”,令所有女人魂牵梦萦。
  
  传奇之书
  
  小说中所述的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此时她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2006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看到结局,所有人泪如雨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山楂树之恋》[小说]
  
  中国情圣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女人用三十年时间追思而成。每一次追忆,都令其早夭的情人更加具体,这特殊的“写作”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情圣”(苏童语)。
  
  《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文革后期,而那特定历史阶段,应该永不可再有,这样的爱情,也如王蒙先生所说,“但愿不再有”。但《山楂树之恋》毕竟出现了,因此成为一本“空前绝后”的中国式爱情范本。
  
  所有女性都会为之哭泣。
  
  它不仅仅将为女性读者钟爱,亦将成为“中国式爱情”的典型研究材料。
  
  它所透露出来的“干净爱情”,对于当下情爱观,有着强烈的冲击。
  
  《山楂树之恋》[小说] - 著作影响
  
  “山楂树现象”
  
  《山楂树之恋》[小说] 带你走进山楂树之恋,在红果林中重温青涩爱恋
  
  由于服务器在境外的“文学城”等网站国内不能访问,国内绝大多数网友之前并不知道《山楂树之恋》。一天,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的老总张小波先生参加一个聚会,偶然听到张纪中先生的夫人樊馨蔓女士和宏基伟业的总裁李明女士在热烈议论这本书,勾起了他浓烈的兴趣。很快,共和联动成为该书的图书和影视改编的版权代理。
  
  具有多年营销经验的共和联动图书公司,首先印制了五百本试读本,发放给文化界,影视界,艺术界名流,征求他们对此书的意见,希望从这些意见,对接下来成该书的产品形态、市场前景有更确切地了解与掌握。
  
  由于《山楂树之恋》是一本70年代背景的爱情小说,试读本大都送给了中年以上的文化名人。包括影视圈的姜文、张纪中、张元;媒体圈的窦文涛、赵忠祥,文化圈的朱大可、李银河;文学界的王蒙、苏童、刘心武;企业界的潘石屹、李明等人。
  
  《山楂树之恋》的试读本在名流圈内引起巨大的轰动,各界名流纷纷以短信、以邮件表达其所受感动。试读嘉宾中的影视界大腕如柳云龙、张元、张纪中、陆川、江苏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则争相抛来橄榄枝要求洽谈影视改编。艾米向张纪中开出天价10万美元影视改编权转让费,就成为一时的大新闻。
  
  2007年9月初日,共和联动图书公司在“山楂树之恋官方博客”上首次公布对众多名流的推荐语,立刻引起轰动,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强名家推荐阵容。随后,聚集在海外网站“文学城”“湾区华人”等处的巨大粉丝群纷纷涌入国内网站,为艾米摇旗呐喊,并自得其乐地为电影版《山楂树之恋》选导演、选演员。
  
  无数个人博客、论坛、贴吧都在议论山楂树现象,例如搜狐名博鞠健夫在其博客刊发有关《山楂树之恋》的文章,单篇文章的点击居然达到四十多万。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有关《山楂树之恋》的信息,以每天以惊人数量飞速增长。毫无疑问,《山楂树之恋》,已经流行。
第1节:序
序 <>是以静秋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 77年是中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静秋那时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她也报了名,准备参加高考。 她那时的生活已经比顶职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这次又有幸报名参加高考,使她想起老三曾经用来安慰她的那些话,说她会从农村招回来的,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老三的人却成了一个美丽的梦想。睹景思人,静秋开始写那个回忆录,以纪念她跟老三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 后来她把老三的故事写成一个3万字左右的小说,寄给“L省文艺”。她那时甚至不知道投稿应该写在格子纸上,她就用一般的横条信纸写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说被退了回来,编辑评价说:“文笔细腻,风格清新...但人物缺乏斗争性...”,叫她按如下意见改写后再寄回“L省文艺”。. 静秋没有改写,一是因为忙于应考,二来她写那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老三,如果按编辑要求改动,老三就不成其为老三了,即便发表了,也没有意义了。 后来,卢新华的<>发表,中国文坛进入“伤痕文学”时期... 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的编辑,被写进中国文学史了。 十年后,静秋离开K市到L省的省会去读书,再后来她妹妹出国,妈妈和哥哥相继移民,家里的东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但这篇写在一个日记本里的回忆录被她妈妈保存下来,带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参与写完<>后,就经常收到网友的悄悄话或跟帖,建议写写静秋的故事。那时艾米还不知道静秋的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几段,于是经常“威胁”静秋,说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但她都没有同意。 今年春节时,静秋带她的女儿SARA到艾米家来玩,带来了那个日记本,让艾米挑一些写出来,纪念三十年前的那段故事。 于是就有了<>。
第2节:山楂树之恋(1)
山楂树之恋 第2节:山楂树之恋(1)
第一章 七四年的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的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学生使用。 学校领导的野心当然还不止这些,如果教材编得好,说不定整个K市教育系统都会使用,又说不定一炮打响,整个L省,甚至全中国的初高中都会使用。到那时,K市八中的这一伟大创举就会因为具有历史意义而被写进中国教育史了。 这个在今日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在当时就只算“创新”了,因为“教育要改革”嘛。文化革命前使用的那些教材,都是封、资、修的一套,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被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们统治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虽然教材一再改写,但也是赶不上形式的飞速变化。你今天才写了“林彪大战平型关”,歌颂林副主席英勇善战,过几天就传来林彪叛逃,座机坠毁温都尔汗的消息,你那教材就又得变了。 至于让学生去编教材,那正是教育改革的标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总而言之,就是贵在创新呐。 跟静秋一起被选中的,还有另外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都是平时作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行人被称为“K市八中教改小组”,带队的是工宣队的李师傅,三十多岁,人比较活跃,会唱点歌,拉点二胡,据说是因为身体不大好,在工厂也干不了什么活,就被派到学校来当工宣队员了。 学校的陈副校长算是队副,再加上一位教高中语文的罗老师,这一行七人,就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向着西村坪出发了。 从K市到西村坪,要先乘长途汽车到K县县城,有三十多里地,但汽车往往要开个把小时,绕来绕去接人。K县县城离西村坪还有八、九里地,这段路就靠脚走了。 静秋他们一行人到了K县,就遇到了在那里迎接他们的西村坪张村长,说来也是个威威赫赫的人物,在K县K市都颇有名气,因为村子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又有辉煌的抗日历史,所以张村长的名字也比较响亮。 不过在静秋看来,张村长也就是个个子不高的中年男人,很瘦,头发也掉得差不多了,背也有点弓了,脸像也很一般,不符合当时对英雄人物的脸谱化描写:身材魁梧,脸庞黑红,浓眉大眼。静秋马上开始担心,这样一个人物,怎样才能写成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呢?看来这教材真的靠“编”了。 话说这一行七人,个个把自己的行李打成个军人背包一样的东西,背包绳的捆法是标准的“三横压两竖”,每人手里还提着脸盆牙刷之类的小件日用品。 张村长说:“我们翻山走吧,只有五里地,如果从河沟走,就多一倍路程。我看你们几个----,身体也不咋地,还有几个女的,恐怕----” 这七位好汉异口同声地说:“不怕,不怕,就是下来锻炼的,怎么样艰苦就怎么样走。” 张村长说:“翻山路也是锻炼呐,走河沟还得蹚几道水,我怕你们这几个女的---” 几个“女的”一听到别人叫她们“女的”,就浑身不自在,因为“女的”在当地话里,就是结了婚的女人。不过贫下中农这样称呼,几个“女的”也不好发作,反而在心里检讨自己对贫下中农淳朴的语言没有深刻认识,说明自己跟贫下中农在感情上还有一定距离,要努力改造自己身上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跟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张村长要帮几个“女的”背东西,几个“女的”一概拒绝,谁那么娇贵?不都是来锻炼的吗?怎么能一开始就要人照顾?张村长也不勉强,只说:“待会背不动了,就吭一声。” 走出县城,就开始翻山了。应该说山也不算高,但因为背着背包,提着网兜,几个人也走得汗流浃背,张村长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背上也不空了。三个“女的”有两个的背包都不见了,光提着个脸盆等小件,还走得气喘吁吁的。 静秋是个好强的人,虽然也背得要死要活,但还是坚持要自己背。吃苦耐劳基本上成了她做人的标准,因为静秋的父母在文化革命中都被揪出来批斗了,爸爸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妈妈是“历史反革命的子女”。静秋能被当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享受“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的待遇,完全是因为她平时表现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时时处处不落人后。 张村长见大家有点苟延残喘的样子,就一直许诺:“不远了,不远了,等走到山楂树那里,我们就歇一会儿。” 这个“山楂树”,就成了“望梅止渴”故事里的那个“梅”,激励着大家坚持走下去。 静秋听到这个山楂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首歌,就叫<>,是首苏联歌曲。她最早听到这首歌,是从一个L师大俄语系到K市八中来实习的老师那里听到的。 分在静秋那个班实习的是个二十六、七岁的女生,叫安黎,人长得高大结实,皮肤很白,五官端正,鼻梁又高又直,如果眼睛凹一点的话,简直就像个外国人了。不过安黎的眼睛不凹,但大大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的眼皮不是双层,而是三、四层,这让班上的单眼皮女生羡慕得要死。 据说安黎的父亲是炮二司的什么头头,因为林彪的事情,被整下去了,所以安黎的日子曾经过得很惨。后来邓小平上台,她父亲又走运了,于是就把她从农村招回来,塞进了L师大。至于她为什么进了俄语系,就只有天知道了,因为那时俄语早已不吃香了。 听说解放初期,曾经有过一个学俄语的高潮,很多英语老师都改教俄语去了。后来中苏交恶,苏联被中国称为“修正主义”,因为他们居然想“修正”一下马列主义。先前教俄语的那些老师,又有不少改教英语了。 静秋就读的K市八中,跟整个市区隔着一道小河,交通不太方便。不知道市教委怎么想的,就把硕果仅存的几个俄语老师全调到K市八中来了,所以K市八中差不多就成了K市唯一开俄语的中学,几乎年年都有L师大俄语系的学生来实习,因为除了K市八中,就只有下面几个县里有开俄语的中学了。 安黎因为老头子有点硬,所以没分到下面县里的中学去。安黎挺喜欢静秋,没事的时候,总找她玩,教她唱那些俄语歌曲,<>就是其中一首。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是只能偷偷干的,因为苏联的东西在中国早就成了禁忌,更何况“文化大革命”中把凡是沾一点“爱情”的东西都当作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东西给禁了。 按当时的观点,<>不仅是“黄色歌曲”,甚至算得上“腐朽没落”“作风不正”,因为歌词大意是说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觉得他们俩都很好,不知道该选择谁,于是去问山楂树。歌曲最后唱到: “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开满枝头, 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 …… 最勇敢最可爱的,到底是哪一个, 亲爱的山楂树啊,请你告诉我。” 安黎嗓子很好,是所谓“洋嗓子”,自称“意大利美声唱法”,比较适合唱这类歌曲。星期天休息的时候,安黎就跑到静秋家,让静秋用手风琴为她伴奏,尽情高歌一阵。安黎最喜欢的歌,就是<>,她到底是因为觉得这歌好听,还是因为也同时爱着两个人,不知如何取舍,就不得而知了。
首页>> 文学论坛>> 言情>> 艾米 Ai M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