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 第 04 册 No. 0206 舊雜譬喻經
No. 206
舊雜譬喻經捲上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一)
昔無數世有一商人。號曰薩薄。時適他國賣賫貨。所止近住佛弟子傢。佛弟子傢時作大福安施高座衆僧說法講論罪福。善惡由心身口所行。及四諦非常苦空之法。遠道賈人時來寄聽。心解信樂便受五戒。白優婆塞上座。以法勸樂之言。善男子。護身口心十善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現世衛護令無枉橫。後世自緻無為大道。賈人聞法重喜無量。後還本國。國中都無佛法。便欲宣化恐無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諸中外。皆便奉法。去賈人土千裏有國。民多豐樂寶物饒好。二國否塞絶不復通百餘年中。所以故有閱叉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後無數。是故斷絶無往來者。賈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經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見助不疑。聽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獲也。時有同賈五百餘人。便語衆人。吾有異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詣彼者。不及有大利。衆人自共議。二國不通從來大久。若得達者所得不訾。便相可適進道而去。來至中路見鬼食處。人骸骨發狼籍滿地。薩薄自念。鬼神前後所可食人今證驗現。我死職當恐此衆人。便語衆輩。汝等住此吾欲獨進。得勝鬼者當還相迎。不得來者知為遇害。便各還退勿復進也。於是獨前方行數裏。逢見鬼來。正心念佛志定不懼。鬼到問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導師也。鬼大笑曰。汝聞我名不。而欲通道。薩薄曰。知汝在此故來相求。當與卿鬥。若卿勝者便可食我。若我得勝通萬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誰應先下手乎。賈人言。吾來相求。故應先下。鬼聽可之。以右手叉之。手入鬼腹堅不可出。左手復打亦入。如是兩腳及頭都入鬼中不能復動。於是閱叉即以頌而問曰。
手足及與頭五事雖絆羈
但當前就死跳踉復何為
手足及與頭五事雖被係
執心如金剛終不為汝擘
吾為神中王作鬼多力挔
前後啖汝輩不可復稱數
今汝死在近何為復讇語
是身為無常吾早欲棄離
魔今適我願便持相布施
緣是得正覺當成無上智
志妙摩訶薩三界中希有
畢為度人師得備將不久
願以身自歸頭面禮稽首
於是閱叉前受五戒慈心衆生。即為作禮退入深山。薩薄還呼衆人。前進彼土於是二國並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識佛法至真無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國緻太平。後升天得道。乃五戒賢者直信之恩力也。佛告諸比丘。時薩薄者我身是。菩薩行屍波羅蜜。所度如是。
(二)
過去無數劫。爾時有孔雀王。從五百婦孔雀。相隨經歷諸山。見青雀色大好。便捨五百婦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時國王夫人有疾。夜夢見孔雀王。寤則白王。王當重募求之。王命射師。有能得孔雀王來者。賜金百斤。婦以女女之。諸射師分佈諸山。見孔雀從一青雀。便以蜜麨處處塗樹。孔雀日日為青雀取食。如是玩習。人便以蜜麨塗己身。孔雀便取蜜麨。人則得之。語人言。我以一山金相與可捨我。人言。王與我金並婦。足可自畢已。便持白王。孔雀白大王。王重愛夫人故相取。願乞水來咒之。與夫人飲澡浴。若不差者相殺不晚。王則與水令咒。授與夫人飲。病則除。宮中內外諸有百病。皆因此水悉得除愈。國王人民來取水者無央數。孔雀白大王。寧可木係我足。自在往來湖水中。方咒令民遠近自恣取水。王言大佳。則引木入湖水中。自極製方咒之。人民飲水聾盲視聽跛傴皆伸。孔雀白大王。國中諸惡病悉得除愈。人民供養我如天神無異。終無去心。大王可解我足。使得飛往來入入湖水中。瞑止此梁上宿。王則令解之。如是數月於梁上大笑。王問曰。汝何等笑。答曰。我笑天下有三癡。一曰我癡。二曰獵師癡。三曰王癡。我與五百婦相隨捨追青雀。貪欲之意為射獵者所得。是為我癡。射獵人我與一山金不取。言王當與己婦並金。是射獵者癡。王得神醫王。夫人太子國中人民諸有病者。悉得除愈皆更端正。王既得神醫。而不牢持反縱放之。是為王癡。孔雀便飛去。佛告捨利弗。時孔雀王者我身是也。時國王汝身是。時夫人者今調達婦是。時獵師者調達是也。
(三)
昔有國王。行射獵於曠澤中。大饑渴疲極。遙望鬱然有屋樹木。即往趣之。中有一女人。王從求飲食果實之輩。所求悉得。王請女人與相見。侍人白言。裸形無衣。王即解衣與之。有自然火燒衣。如是至三。王驚問女。何因如此。女人答言。前世為王妻。王飯沙門梵志。又欲上衣。我時言。但設飯則可。不須與衣。故受此罪。若王相念。作衣與國中沙門道士。若曉佛經者。咒願女人得脫此勤苦。王受其言。還國作衣。求沙門道人了不得。時國無曉佛經者。王憶念。問捨度父當知之。度父言。乃昔有人度無錢。以五戒經一捲相與讀之耳。王言。汝知佛經則以衣與。度父使咒願。令裸形女人得福無量解脫勤苦。女人則時有新衣着身。故在鬼道中命盡。當生第一天上也。
(四)
昔海邊有國王行射獵。得一沙門。持作使沙門夜誦經作梵聲。王言。此伎大工歌。有客輒伎歌。時有異國優婆塞賈。往到其國。王請之出沙門令歌。優婆塞聞說深經。內心踴躍即去。國人以千萬往贖。至三千萬王乃與之。賈人作禮曰。我以三千萬相贖在所到。道人即彈指踴在空中。曰卿自贖不贖我也。所以者何。往昔王為賣蔥人。汝來於王買蔥不畢三錢。我時任卿。卿遂不還三錢。今此生子息。乃至三千萬。汝當還本三錢也。主則意解悔過。受五戒為優婆塞。師曰。債無多少不可負。亦不任人也。
(五)
佛在世有小兒。與兄?共居。兒日日至佛所受經戒。兄?諫不止。後取兒牽抱之。以杖捶之言。佛比丘僧當救汝。兒啼呼恐怖自歸三尊。則得須陀洹道。乘佛威神便與木抱縛相隨俱飛去。出壁入壁出地入地自在所為。兄?見之惶怖叩頭悔過。兒便為兄?說善惡之行。俱到佛所受戒。佛則為現宿命本末。兄?歡喜。心開垢除。得須陀洹道。
(六)
昔有羅漢。與沙彌於山中行道。沙彌日日至道人傢取飯。道經歷堤基上行。崎嶇危險常躄地覆飯污泥土。沙彌取不污飯着師鉢中。取污飯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師曰。何因澡棄飯味。答曰。行乞去時晴還雨。於堤基躄地覆飯。師默然禪思之。知是竜嬈沙彌。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擻之。竜化作老翁來頭面着地。沙門言。汝何因嬈我沙彌乎。答曰。不敢嬈實愛其容貌耳。竜言。何以日見其行。師曰。行乞飯。竜言。從今日為始。願日日於我室食畢我壽命。沙門默然受請。還語沙彌。汝往乞止彼食。勿復持飯來。沙彌日日於彼食。後見師鉢中有兩三粒飯。香美非世間飯。問和上曰。於天上飯乎。師默不應。沙彌便伺師知於何許飯。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禪定意。床相隨俱飛到竜七寶殿上。竜及婦諸婇女。俱為沙門作禮。復為沙彌作禮。師乃覺呼出。正汝心勿動。此非常之像何因污意。飯已即將還語之。彼雖有殿捨七寶婦人婇女。故為畜生耳。汝為沙彌。雖未得道。必生忉利天上。勝彼百倍勿以污意。語沙彌言。此百味飯入口即化成蝦蟆。意惡吐唾逆反已。乃卻飯不復入。二曰婦女端正無比。欲為夫婦禮。化成兩蛇相交。三曰竜背有逆鱗。沙石生其中。痛乃達心胸。竜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沙彌不應。遂晝夜思想於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為竜作子。威神緻猛。其父命盡得脫生人中。師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見。道及國王內也。
(七)
昔有國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為月女。端正無比。王與衣被珍寶。輒言自然也。至年十六。王恚言。此是我與。汝何言自然。後有乞兒來丐。王言。此實汝夫。月女言諾。自然便追去。乞人惶怖不敢取。女言。汝乞食常不飽。王與汝婦何為讓。便俱出城晝藏夜進。行到大國。國王時崩無太子。夫婦於城外坐。出入行人問曰。何等人汝何姓名何國來。答曰自然。如是十餘日。時大臣使梵志八人於都城門行人出入以次相之。唯有此夫婦應相耳。是時舉國群臣共奉迎之為王。王夫婦以正法治國人民安寧。諸小王來朝。月女父王在中飲食已去。月女特留父王。月女以七寶作魚機關。帳牽一魚百二十魚現。推一魚戶則開。下為父作禮白父。今已得自然。曰夫人行然臣不及矣。師曰。月女與乞兒宿命。夫婦俱田作。令婦取餉。夫遙見婦與沙門相逢於岸水邊止。從乞婦食。則分飯上道人。道人止飯。夫遙見兩人。不謂有惡。持杖往見。道人飛去。婦言。卿分自在勿恚。夫言。兩分者我與共食也。師曰。夫有惡意故墮貧傢作子。後見道人歡喜自悔責故。同受此福耳。
(八)
昔佛從衆比丘行。逢三醉人。一人走入草中逃。一人正坐博頰言無狀犯戒。一人起舞曰。我亦不飲佛酒漿。亦何畏乎。佛謂阿難。草中逃人。彌勒作佛時當得應真度脫。正坐博頰人。過千佛當於最後佛得應真度脫。起舞人。未央得度也。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捨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越。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真道也。
(九)
昔維衛佛在世時。國中諸大姓。各各一時供佛及比丘衆。時有一大姓。貧無以供佛者。白言。願比丘衆有欲得藥者。某悉當給之時有一比丘。身體有疾。大姓以一甘果與之。食。比丘得安隱除愈。大姓後壽盡生天上。勝諸天有五事。一者身無病。二者端正。三者命長。四者得財富。五者智慧。如是九十一劫中上為天。下生大姓傢。不墮三惡道。乃至釋迦文佛時。為四姓傢作子名曰多寶。見佛歡喜。作沙門精進得道。號為應真。夫施高行沙門一。逾波邪穢濁一國人矣。
昔有夫婦。俱持五戒事沙門。有新學比丘不知經。至其門乞。夫婦請道人。前坐作飯食已畢。夫婦俱下地作禮言。少小事道人未曾聞經。願開解蔽闇不及。比丘低頭無以答。曰苦哉苦哉。夫婦心意俱解。言世間實苦。應時俱得道跡。比丘見兩人歡喜。亦得道跡也。師曰。宿命纍世三人兄弟。願學道跡。同行故俱道證。
(一○)
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繞塔為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覺知問群臣有金在釜。釜沸中以手取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汝冷水投中可得不。臣白王。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湯沸。燒香然燈繞塔。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作王。有善惡之行。何可但有惡無善乎。
(一一)
昔有沙門行至他國。夜不得入城。於外草中坐。至夜閱叉鬼來持之當啖汝。沙門言。相離遠。鬼言。何以為遠。沙門言。汝害我。我當生忉利天上。汝當入地獄中。是不為遠也。鬼則置辭謝作禮而去。
(一二)
昔有國王。令人呼知識。知識言謝王。適穿地作坑。欲藏七寶。王聞大驚。令人復呼知識。白王。今適下寶着坑中。王便復令呼知識。白王。今適下平地。平地已便往。王問。汝何癡。藏七寶以語人耶。知識言。屬饌具甘美。欲飯佛及比丘僧。是為穿地作坑。斟布羹飯。是為下寶坑中。掃地行澡水羼經。是為平地。白王。此寶五傢不能辱也。王言。善哉善哉。汝不當早相告。我當早相告。我當數藏寶。王則開藏大布施。飯佛及比丘僧。佛為說清淨咒願。即發道意矣。
(一三)
昔有四姓請佛飯。時有一人賣牛湩。大姓留止飯。教持齋戒止聽經。賓乃歸。婦言。我朝相待未飯。便強令夫飯壞其齋意。雖爾七生天上七生世間。師曰。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復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隱。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臥。五曰得生天上。常識宿命所行也。
(一四)
佛及比丘衆應請。有一沙門與一沙彌後來。道逢淫女人牽沙門。沙門與之有欲。欲畢到飯傢。佛呼沙彌。汝到須彌山下取甘泉來。沙彌已得道。便挑鉢於前叉手追。須臾得水來還。其師慚愧踧踖。悔過自責即得羅漢。此女人宿命對也。逢對畢罪乃得道矣。昔阿育王。日飯千羅漢。後有來年少沙門。與千道人俱入宮。年少沙門坐已。上下視王宮殿。復視正夫人不休。王有恚意。飯已各自去。王留上座三人。問此年少從何來。姓名為何。師事何人。此非沙門。何因將入宮。占相正夫人眼不轉休。答曰。此沙門從天竺來。師名某乙姓某名某。有慧明達經。故來以視坐起宮殿。復上視忉利天適等無異念。王前世以把沙着佛鉢中。巍巍乃爾。今復日飯千羅漢。其福無量也。所以視正夫人者。萬六千人之上端正無比。卻後七日壽盡當入地獄。世間無常。用是故視之耳。王惶怖呼夫人。自歸三道人。道人言。王雖日飯吾等千人。千人不能釋解夫人意。故當得年少沙門為說經。可疾見諦道。王使請道人。道人還。王與夫人俱頭面着地。願歸命令重罪得微輕。道人則為夫人說宿命所可經見者。為現法要。應時歡喜衣毛竪立。則得須陀洹也。夫人本五百世為道人姊。宿共誓先得道當相度。師曰。人無宿命終不從解。亦不相見語言。終不入意。人各有本師也。◎
(一五)
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無央數慳貪不肯好衣食。時有貪老公與相近居。日日飲食魚肉自恣賓客不絶。四姓自念。我財無數反不如此老公。便殺一雞炊一升白米。着車上到無人處。下車適欲飯。天帝釋化作犬來。上下視之。請為狗言。汝若不能倒懸空中。我當與汝不。狗便倒懸空中。四姓意天恐何圖有此。曰汝眼脫着地。我當與汝不。狗兩眼則脫落地。四姓便徒去。天帝化作四姓身體語言乘車來還。敕外人有詐稱四姓驅逐捶之。四姓晚還。門人駡詈令去。天帝盡取財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歸。財物盡為之發狂。天帝化作一人。問汝何以愁。曰我財物了盡。天帝言。夫有寶令人多憂。五傢卒至無期。積財不食不施死為餓鬼恆乏衣食。若脫為人常墮下賤。汝不覺無常。富且慳貪不食。欲何望乎。天帝為說四諦苦空非身。四姓意解歡喜。天帝則去。四姓得歸自悔前意。施給盡心得道跡也。
(一六)
昔有大姓傢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語父母。有女如此者乃當娶也。時他國有女人亦端正。亦以金作男像白父母。有人如此乃當嫁之耳。父母各聞有是。便遠娉合此二人為夫婦。時國王舉鏡自照謂群臣。天下人顔容寧有如我不。答曰臣聞彼國有男子端正無比。則遣使請之。使者至以王告之。王欲見賢者。則嚴車進去。已自念。王以我明達故來相呼。則還取書籍之要術而見。婦與客為姦。悵然懷感為之結氣。顔色衰耗惟怪更醜。臣見其如此人行道轗軻顔色痟瘦。便斷馬廄以安措之。夜於廄中見王正夫人出與馬下人通。心乃自悟。王夫人當如此。何況我婦乎。意解顔色如故。則與王相見。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來相迎。我有所忘道還歸取之。而見婦與客為姦。意忿為之慘怒顔色衰變。住廄中三日。昨於廄見正夫人來與養馬兒私通。夫人乃爾。何況餘乎。意解顔色復故。王言。我婦尚爾。何況凡女人。兩人俱便入山除須發作沙門。思惟女人不可與從事。精進不懈俱得闢支佛道也。
(一七)
昔有婦人生一女。端正無比。年三歲。國王取視。呼道人相後中夫人不。道人言。此女人有夫。王必後之。我當牢藏之。便呼鵠來。汝所處在何所。白王。我止大山半有樹。人及畜獸所不得歷。下有回覆水船所不行。王言。以此女寄汝養。便撮持去。日日從王取飯與女。如是久後。上有一聚卒為水所漂去。有一樹正倚追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樹。墮回水中不得去。回滿樹踴出住。倚山男子得上鵠樹與女通。女便藏之。鵠日舉女稱之。已更子身未者輕也。鵠覺女重。左右求得男子。舉棄之。往如事白王。王曰。道人工相人也。師曰。人有宿命對。非力所能製也。逢對則相可。諸畜生亦如是也。
(一八)
昔有國王持婦女急。正夫人謂太子。我為汝母。生不見國中。欲一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則聽。太子自為禦車。出群臣於道路。奉迎為拜夫人。出其手開帳。令人得見之。太子見女人而如是。便詐腹痛而還。夫人言。我無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當如此。何況餘乎。夜便委國去入山中遊觀。時道邊有樹。下有好泉水。太子上樹。逢見梵志獨行來入水池浴出飯食。作術吐出一壺。壺中有女人。與於屏處作傢室。梵志遂得臥。女人則復作術。吐出一壺。壺中有年少男子復與共臥已便吞壺。須臾梵志起復內婦着壺中。吞之已作杖而去。太子歸國白王。請道人及諸臣下。持作三人食着一邊。梵志既至言。我獨自耳。太子曰。道人當出婦共食。道人不得止出婦。太子謂婦。當出男子共食。如是至三。不得止出男子共食已便去。王問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欲觀國中。我為禦車。母出手令人見之。我念女人能多欲。便詐腹痛還入山。見是道人藏婦腹中當有姦。如是女人姦不可絶。願大王赦宮中自在行來。王則敕後宮中。其欲行者從志也。師曰。天下不可信女人也。
(一九)
昔有二人從師學道。俱去到他國。於道路見象跡。一人言。此母象懷雌子象一目盲象上有一婦人懷女兒。一人言。爾何知。曰以意思知也。汝不信者。前到當見之。二人俱及象悉如所言。至後象與人俱生。如是一自念。我與俱從師學。我獨不見要。後還白師。我二人俱行。此人見一象跡。別若幹要而我不解。願師重開講。我不偏頗也。師乃呼一人問。何因知此。答曰。是師所常道者也。我見象小便地。知是雌象。見其右足踐地深。知懷雌也。見道邊右面草不動。知右目盲。見象所止有小便。知是女人。見右足踏地深。知懷女。我以纖密意思惟之耳。師曰。夫學當以意思惟。乙密乃達之也。夫簡略者不至。非師之過也。
(二○)
昔有婦人富有金銀。與男子交通。盡取金銀衣相追俱去。到急水邊。男子言。汝持財物來。我先度之。當還迎汝。男子便走去不還。婦人獨住在水邊。見狐捕取鷹捨取魚。不得魚復失鷹。婦謂狐。汝何癡甚。捕兩不得一。狐言。我癡尚可。汝癡劇我也。
(二一)
昔竜王女出遊。為牧牛者所縛捶。國王出行界。見女便解之便使去。竜王問女。何因啼泣。女言。國王枉捶我。竜王曰。此王常仁慈何橫捶人。竜王冥作一蛇。於床下聽王。王語夫人。我行見小女兒為牧牛人所捶。我解使去。竜王明日人現來與王相見語王。王有大恩。在我許女昨行為人所捶。得王往解之。我是竜王也。在卿所欲得。王言。寶物自多。願曉百畜獸所語耳。竜王言。當齋七日。七日訖來語。慎勿令人知也。如是王與夫人共飯。見蛾雌語雄取飯。雄言各自取。雌言我腹不便。王失笑。夫人言。王何因笑。王默然。後與夫人俱坐。見蛾緣壁相逢諍共鬥墮地。王復失笑。夫人言。何等笑。如見至三。言我不語汝。夫人言。王不相語者我當自殺。王言。待我行還語汝。王便出行。竜王化作數百頭羊度水。有懷妊牸羊呼羝羊。汝還迎我。羝羊言。我極不能度汝。牸言。汝不度我我自殺。汝不見國王當為婦死。羝羊言。此王癡為婦死耳。汝便死謂我無牸羊也。王聞之。王念。我為一國王。不及羊智乎。王歸。夫人言。王不為說者當自殺耳。王言。汝能自殺善。我宮中多有婦女不用汝為。師曰。癡男子坐婦欲殺身也。
(二二)
昔有一國。五穀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無憂也。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也。王便使一臣至鄰國求買之。天神則化作一人。於市中賣之。狀類如豬持鐵鎖係縛。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曰賣幾錢。曰千萬。臣便顧之問曰。此何等食。曰日食一升針。臣便傢傢發求針。如是人民兩兩三三相逢求針。使至諸郡縣擾亂在所患毒無憀。臣白王。此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王言大善。便於城外刺不入斫不傷掊不死。積薪燒之。身體赤如火。便走出過裏燒裏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如是過國遂擾亂人民饑餓。坐厭樂買禍所致。
(二三)
昔有鸚鵡。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相重愛不相殘害。鸚鵡自念。雖爾不可久也。當歸耳便去。卻後數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鸚鵡遙見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間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往來。天神言。咄鸚鵡。汝何以癡。千裏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鸚鵡曰。我由知而不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二四)
佛與比丘俱行。避入草中。阿難問佛。何因捨道行草中。佛言。前有賊。後三梵志當為賊所得。三人後來。見道邊有聚金。便止共取。令一人還聚中市飯。一人取毒着飯中殺二人。我當獨得金。二人復生意。見來便共殺之。已便食毒飯俱死。三各生惡意。展轉相殺如是也。
(二五)
昔有四姓藏。婦不使人見。婦值青衣作地窟。與琢銀兒相通。夫後覺。婦言。我生不行。卿莫妄語。夫言。當將汝至神樹所。婦言佳。持齋七日入齋室。婦密語琢銀兒。汝當雲何。汝詐作狂亂頭。於市逢人。抱持牽引之。夫齋竟便將婦出。婦言。我生不見市。卿將我過市。琢銀兒便抱持臥地在所為婦便哮呼其夫。何為使人抱持我。夫言。此狂人耳。夫婦俱到神所叩頭言。生來不作惡。但為此狂所抱耳。婦則得活。夫默然而慚。婦人姦詐乃當如是也。
(二六)
昔有一女行嫡人。諸女共送。於樓上飲食相娛樂。橘子墮地。諸女共觀。誰敢下取得橘來。當共為作飲食。當嫁女便下樓。見一童子已取橘去。女言童子。以橘相與。童子曰。汝臨嫁時先至我許我還橘。不爾不相與。女言諾。童子便與橘。女得持還。衆人共作飲食。送女至夫所。女言。我有重誓。願先見童子。還為卿婦。夫便放去。出城逢賊。女嚮賊求哀。我有重誓當解。賊放去。適前逢啖人鬼。女叩頭願乞解誓。鬼放去。到童子門。請前坐。童子不幹。為設飲食。以私金一餅送之。師曰。如是夫賊鬼童子四人皆善。雖爾意有所在。或有言夫勝者。為持婦急。言賊勝者。為持財物急。言鬼勝者。為持飲食急。言童子勝者。為謙謙也。
(二七)
昔有婦人。常曰。我無所亡。其子取母指鐶擲去水中已。往問母金鐶所在。母言。我無所亡。母後日請目連阿那律大迦葉飯。時當得魚。遣人於市買魚歸治。於腹中得金鐶。母謂子。我無所亡。子大歡喜往至佛所。問我母何因有此不亡之福。佛言。昔有一仙人居北。陰寒至鼕天。人人悉度山南。時有老獨母。貧窮不能行。獨止為衆蓋藏器物。春人悉來還。母以物一一悉付還其主。衆人皆歡喜。佛言。時獨母者是汝母。前世護衆人物故。得是無所亡福耳。
昔有四姓傢子。為離越作小居處則足自容。復作經行處。後壽盡上生忉利天上。得寶捨周匝四千裏。所欲自樂。歡喜持天華。散離越屋上。天言。我作小泥屋耳。乃得好殿捨。念恩故來散華耳。
(二八)
昔有三道人共相問。汝何因得道。曰我於王國中。觀蒲萄大盛好。至晡時人來折滅取。悉敗狼藉在地。我見覺無常。緣是得道也。一人曰。我於水邊坐。見婦人搖手澡器臂鐶更相叩。因緣合乃成聲。我緣是得道也。一人曰。我於蓮華水邊坐。見華盛好。至晡有數十乘車來。人馬於中浴。悉取華去。萬物無常乃爾。我覺是得道也。
(二九)
昔有梵志。大高才學問反駁論議。造立無端彈易正要。引虛為實牽物連喻。莫當之者。諸國遂師之。後到捨衛國。白日然火行。城中人問曰。何以故如是。曰國[穴/具]無明故然火也。國王大恥之。而懸鼓城門下。募求明人有能折此人者。時有一沙門。入國問之。何以有此。答曰王恥梵志所為。有明者捶鼓。沙門舉足逾之。王聞大歡喜。則請沙門梵志上殿飯食。沙門語王。善哉是梵志。智慧明達真是道人。非奴非卒非擔死人種。梵志默然無以答。伎樂同時作。便取梵志着糞箕中。掃跡驅逐出國。相傳告語也。
(三○)
昔有沙門。飯已減除。妝飾面目。整頓衣被。窺視前後。阿難白佛言。此比丘非法乃爾。佛言。適從女中來。餘態未盡故耳。比丘則現羅漢道。般泥洹去也。
(三一)
昔捨衛城外有傢人婦。為清信女戒行純具。佛自至門分衛。婦以飯着鉢中卻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如是生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道德。默於後聽佛咒願。曰瞿曇沙門言何若過甚哉。施一鉢飯乃得爾所福。復見諦道。佛言。卿從何所來。答曰。從城中來。佛言。汝見尼拘類樹高幾許。答曰。高四十裏歲下數萬斛實。其核大如芥子。答曰。少少耳。佛言。一升乎。答曰一核耳。佛言。汝語何若過乎。栽種一芥子。乃高四十裏。歲下數十萬子。答曰實爾。佛言。地者無知其報力爾。何況歡喜持一鉢飯上佛。其福不可稱量。夫婦心意開解。應時得須陀洹道也。
(三二)
昔有沙門。已得阿那含道。於山上煮草染衣。時有失牛者遍求牛。見山上有火煙。便往視見釜中悉牛骨。鉢化成牛頭。袈裟化成牛皮。人便以骨係頭。徇行國中。衆人共見之。沙彌見日已中捶楗椎。不見師至。便入戶坐思惟。見師乃人所辱。則往頭面着足言。何因如此。曰久遠時罪也。沙彌言。可暫歸食。兩人則放神足俱去。沙彌未得道。常有恚未除。顧見清信士及國人。國人乃取我師如此。使竜雨沙石。動此國令之恐怖。念此適竟。四面雨沙。城塢屋室皆悉壞敗。師言。我宿命一世屠牛為業。故得此殃耳。汝何緣作此罪乎。汝去不須。復與我相追。師曰。罪福如是可不慎矣。
(三三)
昔有國王。大臣五人。一臣宿請佛。佛不受臣則還。因王請佛。佛言。此臣今必命當終。明日將誰復作福乎。臣嘗令相師相之。雲當兵死。常以兵自衛。己亦拔劍持之。夜極欲臥。以劍付婦持之。婦睡落劍斷其夫頭。婦便啼叫言君死。王則召四大臣問。汝曹營衛之。激修姦變。其婦與相隨而忽至此罪。為誰在邊者。便斬四臣右手。阿難問佛何因。佛言。其夫前世作牧羊兒。婦為白羊母。其四臣前世作賊。見兒牧羊。便呼兒俱舉右手指。令殺白羊母。與五人烹之。兒啼泣悲哀。殺羊食賊。如是展轉生死。今世共會故。畢其宿命罪也。
(三四)
昔有大姓傢富巨億。常好惠施所求不違。後生一男無有手足形體似魚。名曰魚身。父母終亡襲持傢業。寢臥室內又無見者。時有力士仰王廚食恆懷饑乏。獨牽十六車樵。賣以自給。又常不供。詣此四姓求所不足曰纍年。仰王飲食常不供足。恆抱饑餓。聞四姓資財巨億。故來乞丐。魚身請與相見。示其形體。力士退自思惟。力石乃爾。近不如無手足人聯取其物。往到佛所問其所疑。世或有豪尊如國王者死無手足。殖富乃爾。近我筋幹國中無敵。而常抱餓飲食不足。何緣如此。佛言。昔迦葉佛時。魚身與此王共飯佛。汝時貧窮驅使助之。魚身具所當得已與王行。而謂王言。今日有務不得俱行。廢此事為斷我手足無異故。時行者今王是也。不行失言者魚身是也。時貧窮佐助者汝身是也。於是力士心意開悟。即作沙門得阿羅漢道也。
舊雜譬喻經捲上
大正藏 第 04 册 No. 0206 舊雜譬喻經
No. 206
舊雜譬喻經捲上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一)
昔無數世有一商人。號曰薩薄。時適他國賣賫貨。所止近住佛弟子傢。佛弟子傢時作大福安施高座衆僧說法講論罪福。善惡由心身口所行。及四諦非常苦空之法。遠道賈人時來寄聽。心解信樂便受五戒。白優婆塞上座。以法勸樂之言。善男子。護身口心十善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現世衛護令無枉橫。後世自緻無為大道。賈人聞法重喜無量。後還本國。國中都無佛法。便欲宣化恐無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諸中外。皆便奉法。去賈人土千裏有國。民多豐樂寶物饒好。二國否塞絶不復通百餘年中。所以故有閱叉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後無數。是故斷絶無往來者。賈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經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見助不疑。聽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獲也。時有同賈五百餘人。便語衆人。吾有異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詣彼者。不及有大利。衆人自共議。二國不通從來大久。若得達者所得不訾。便相可適進道而去。來至中路見鬼食處。人骸骨發狼籍滿地。薩薄自念。鬼神前後所可食人今證驗現。我死職當恐此衆人。便語衆輩。汝等住此吾欲獨進。得勝鬼者當還相迎。不得來者知為遇害。便各還退勿復進也。於是獨前方行數裏。逢見鬼來。正心念佛志定不懼。鬼到問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導師也。鬼大笑曰。汝聞我名不。而欲通道。薩薄曰。知汝在此故來相求。當與卿鬥。若卿勝者便可食我。若我得勝通萬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誰應先下手乎。賈人言。吾來相求。故應先下。鬼聽可之。以右手叉之。手入鬼腹堅不可出。左手復打亦入。如是兩腳及頭都入鬼中不能復動。於是閱叉即以頌而問曰。
手足及與頭五事雖絆羈
但當前就死跳踉復何為
手足及與頭五事雖被係
執心如金剛終不為汝擘
吾為神中王作鬼多力挔
前後啖汝輩不可復稱數
今汝死在近何為復讇語
是身為無常吾早欲棄離
魔今適我願便持相布施
緣是得正覺當成無上智
志妙摩訶薩三界中希有
畢為度人師得備將不久
願以身自歸頭面禮稽首
於是閱叉前受五戒慈心衆生。即為作禮退入深山。薩薄還呼衆人。前進彼土於是二國並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識佛法至真無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國緻太平。後升天得道。乃五戒賢者直信之恩力也。佛告諸比丘。時薩薄者我身是。菩薩行屍波羅蜜。所度如是。
(二)
過去無數劫。爾時有孔雀王。從五百婦孔雀。相隨經歷諸山。見青雀色大好。便捨五百婦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時國王夫人有疾。夜夢見孔雀王。寤則白王。王當重募求之。王命射師。有能得孔雀王來者。賜金百斤。婦以女女之。諸射師分佈諸山。見孔雀從一青雀。便以蜜麨處處塗樹。孔雀日日為青雀取食。如是玩習。人便以蜜麨塗己身。孔雀便取蜜麨。人則得之。語人言。我以一山金相與可捨我。人言。王與我金並婦。足可自畢已。便持白王。孔雀白大王。王重愛夫人故相取。願乞水來咒之。與夫人飲澡浴。若不差者相殺不晚。王則與水令咒。授與夫人飲。病則除。宮中內外諸有百病。皆因此水悉得除愈。國王人民來取水者無央數。孔雀白大王。寧可木係我足。自在往來湖水中。方咒令民遠近自恣取水。王言大佳。則引木入湖水中。自極製方咒之。人民飲水聾盲視聽跛傴皆伸。孔雀白大王。國中諸惡病悉得除愈。人民供養我如天神無異。終無去心。大王可解我足。使得飛往來入入湖水中。瞑止此梁上宿。王則令解之。如是數月於梁上大笑。王問曰。汝何等笑。答曰。我笑天下有三癡。一曰我癡。二曰獵師癡。三曰王癡。我與五百婦相隨捨追青雀。貪欲之意為射獵者所得。是為我癡。射獵人我與一山金不取。言王當與己婦並金。是射獵者癡。王得神醫王。夫人太子國中人民諸有病者。悉得除愈皆更端正。王既得神醫。而不牢持反縱放之。是為王癡。孔雀便飛去。佛告捨利弗。時孔雀王者我身是也。時國王汝身是。時夫人者今調達婦是。時獵師者調達是也。
(三)
昔有國王。行射獵於曠澤中。大饑渴疲極。遙望鬱然有屋樹木。即往趣之。中有一女人。王從求飲食果實之輩。所求悉得。王請女人與相見。侍人白言。裸形無衣。王即解衣與之。有自然火燒衣。如是至三。王驚問女。何因如此。女人答言。前世為王妻。王飯沙門梵志。又欲上衣。我時言。但設飯則可。不須與衣。故受此罪。若王相念。作衣與國中沙門道士。若曉佛經者。咒願女人得脫此勤苦。王受其言。還國作衣。求沙門道人了不得。時國無曉佛經者。王憶念。問捨度父當知之。度父言。乃昔有人度無錢。以五戒經一捲相與讀之耳。王言。汝知佛經則以衣與。度父使咒願。令裸形女人得福無量解脫勤苦。女人則時有新衣着身。故在鬼道中命盡。當生第一天上也。
(四)
昔海邊有國王行射獵。得一沙門。持作使沙門夜誦經作梵聲。王言。此伎大工歌。有客輒伎歌。時有異國優婆塞賈。往到其國。王請之出沙門令歌。優婆塞聞說深經。內心踴躍即去。國人以千萬往贖。至三千萬王乃與之。賈人作禮曰。我以三千萬相贖在所到。道人即彈指踴在空中。曰卿自贖不贖我也。所以者何。往昔王為賣蔥人。汝來於王買蔥不畢三錢。我時任卿。卿遂不還三錢。今此生子息。乃至三千萬。汝當還本三錢也。主則意解悔過。受五戒為優婆塞。師曰。債無多少不可負。亦不任人也。
(五)
佛在世有小兒。與兄?共居。兒日日至佛所受經戒。兄?諫不止。後取兒牽抱之。以杖捶之言。佛比丘僧當救汝。兒啼呼恐怖自歸三尊。則得須陀洹道。乘佛威神便與木抱縛相隨俱飛去。出壁入壁出地入地自在所為。兄?見之惶怖叩頭悔過。兒便為兄?說善惡之行。俱到佛所受戒。佛則為現宿命本末。兄?歡喜。心開垢除。得須陀洹道。
(六)
昔有羅漢。與沙彌於山中行道。沙彌日日至道人傢取飯。道經歷堤基上行。崎嶇危險常躄地覆飯污泥土。沙彌取不污飯着師鉢中。取污飯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師曰。何因澡棄飯味。答曰。行乞去時晴還雨。於堤基躄地覆飯。師默然禪思之。知是竜嬈沙彌。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擻之。竜化作老翁來頭面着地。沙門言。汝何因嬈我沙彌乎。答曰。不敢嬈實愛其容貌耳。竜言。何以日見其行。師曰。行乞飯。竜言。從今日為始。願日日於我室食畢我壽命。沙門默然受請。還語沙彌。汝往乞止彼食。勿復持飯來。沙彌日日於彼食。後見師鉢中有兩三粒飯。香美非世間飯。問和上曰。於天上飯乎。師默不應。沙彌便伺師知於何許飯。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禪定意。床相隨俱飛到竜七寶殿上。竜及婦諸婇女。俱為沙門作禮。復為沙彌作禮。師乃覺呼出。正汝心勿動。此非常之像何因污意。飯已即將還語之。彼雖有殿捨七寶婦人婇女。故為畜生耳。汝為沙彌。雖未得道。必生忉利天上。勝彼百倍勿以污意。語沙彌言。此百味飯入口即化成蝦蟆。意惡吐唾逆反已。乃卻飯不復入。二曰婦女端正無比。欲為夫婦禮。化成兩蛇相交。三曰竜背有逆鱗。沙石生其中。痛乃達心胸。竜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沙彌不應。遂晝夜思想於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為竜作子。威神緻猛。其父命盡得脫生人中。師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見。道及國王內也。
(七)
昔有國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為月女。端正無比。王與衣被珍寶。輒言自然也。至年十六。王恚言。此是我與。汝何言自然。後有乞兒來丐。王言。此實汝夫。月女言諾。自然便追去。乞人惶怖不敢取。女言。汝乞食常不飽。王與汝婦何為讓。便俱出城晝藏夜進。行到大國。國王時崩無太子。夫婦於城外坐。出入行人問曰。何等人汝何姓名何國來。答曰自然。如是十餘日。時大臣使梵志八人於都城門行人出入以次相之。唯有此夫婦應相耳。是時舉國群臣共奉迎之為王。王夫婦以正法治國人民安寧。諸小王來朝。月女父王在中飲食已去。月女特留父王。月女以七寶作魚機關。帳牽一魚百二十魚現。推一魚戶則開。下為父作禮白父。今已得自然。曰夫人行然臣不及矣。師曰。月女與乞兒宿命。夫婦俱田作。令婦取餉。夫遙見婦與沙門相逢於岸水邊止。從乞婦食。則分飯上道人。道人止飯。夫遙見兩人。不謂有惡。持杖往見。道人飛去。婦言。卿分自在勿恚。夫言。兩分者我與共食也。師曰。夫有惡意故墮貧傢作子。後見道人歡喜自悔責故。同受此福耳。
(八)
昔佛從衆比丘行。逢三醉人。一人走入草中逃。一人正坐博頰言無狀犯戒。一人起舞曰。我亦不飲佛酒漿。亦何畏乎。佛謂阿難。草中逃人。彌勒作佛時當得應真度脫。正坐博頰人。過千佛當於最後佛得應真度脫。起舞人。未央得度也。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捨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越。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真道也。
(九)
昔維衛佛在世時。國中諸大姓。各各一時供佛及比丘衆。時有一大姓。貧無以供佛者。白言。願比丘衆有欲得藥者。某悉當給之時有一比丘。身體有疾。大姓以一甘果與之。食。比丘得安隱除愈。大姓後壽盡生天上。勝諸天有五事。一者身無病。二者端正。三者命長。四者得財富。五者智慧。如是九十一劫中上為天。下生大姓傢。不墮三惡道。乃至釋迦文佛時。為四姓傢作子名曰多寶。見佛歡喜。作沙門精進得道。號為應真。夫施高行沙門一。逾波邪穢濁一國人矣。
昔有夫婦。俱持五戒事沙門。有新學比丘不知經。至其門乞。夫婦請道人。前坐作飯食已畢。夫婦俱下地作禮言。少小事道人未曾聞經。願開解蔽闇不及。比丘低頭無以答。曰苦哉苦哉。夫婦心意俱解。言世間實苦。應時俱得道跡。比丘見兩人歡喜。亦得道跡也。師曰。宿命纍世三人兄弟。願學道跡。同行故俱道證。
(一○)
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繞塔為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覺知問群臣有金在釜。釜沸中以手取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汝冷水投中可得不。臣白王。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湯沸。燒香然燈繞塔。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作王。有善惡之行。何可但有惡無善乎。
(一一)
昔有沙門行至他國。夜不得入城。於外草中坐。至夜閱叉鬼來持之當啖汝。沙門言。相離遠。鬼言。何以為遠。沙門言。汝害我。我當生忉利天上。汝當入地獄中。是不為遠也。鬼則置辭謝作禮而去。
(一二)
昔有國王。令人呼知識。知識言謝王。適穿地作坑。欲藏七寶。王聞大驚。令人復呼知識。白王。今適下寶着坑中。王便復令呼知識。白王。今適下平地。平地已便往。王問。汝何癡。藏七寶以語人耶。知識言。屬饌具甘美。欲飯佛及比丘僧。是為穿地作坑。斟布羹飯。是為下寶坑中。掃地行澡水羼經。是為平地。白王。此寶五傢不能辱也。王言。善哉善哉。汝不當早相告。我當早相告。我當數藏寶。王則開藏大布施。飯佛及比丘僧。佛為說清淨咒願。即發道意矣。
(一三)
昔有四姓請佛飯。時有一人賣牛湩。大姓留止飯。教持齋戒止聽經。賓乃歸。婦言。我朝相待未飯。便強令夫飯壞其齋意。雖爾七生天上七生世間。師曰。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復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隱。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臥。五曰得生天上。常識宿命所行也。
(一四)
佛及比丘衆應請。有一沙門與一沙彌後來。道逢淫女人牽沙門。沙門與之有欲。欲畢到飯傢。佛呼沙彌。汝到須彌山下取甘泉來。沙彌已得道。便挑鉢於前叉手追。須臾得水來還。其師慚愧踧踖。悔過自責即得羅漢。此女人宿命對也。逢對畢罪乃得道矣。昔阿育王。日飯千羅漢。後有來年少沙門。與千道人俱入宮。年少沙門坐已。上下視王宮殿。復視正夫人不休。王有恚意。飯已各自去。王留上座三人。問此年少從何來。姓名為何。師事何人。此非沙門。何因將入宮。占相正夫人眼不轉休。答曰。此沙門從天竺來。師名某乙姓某名某。有慧明達經。故來以視坐起宮殿。復上視忉利天適等無異念。王前世以把沙着佛鉢中。巍巍乃爾。今復日飯千羅漢。其福無量也。所以視正夫人者。萬六千人之上端正無比。卻後七日壽盡當入地獄。世間無常。用是故視之耳。王惶怖呼夫人。自歸三道人。道人言。王雖日飯吾等千人。千人不能釋解夫人意。故當得年少沙門為說經。可疾見諦道。王使請道人。道人還。王與夫人俱頭面着地。願歸命令重罪得微輕。道人則為夫人說宿命所可經見者。為現法要。應時歡喜衣毛竪立。則得須陀洹也。夫人本五百世為道人姊。宿共誓先得道當相度。師曰。人無宿命終不從解。亦不相見語言。終不入意。人各有本師也。◎
(一五)
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無央數慳貪不肯好衣食。時有貪老公與相近居。日日飲食魚肉自恣賓客不絶。四姓自念。我財無數反不如此老公。便殺一雞炊一升白米。着車上到無人處。下車適欲飯。天帝釋化作犬來。上下視之。請為狗言。汝若不能倒懸空中。我當與汝不。狗便倒懸空中。四姓意天恐何圖有此。曰汝眼脫着地。我當與汝不。狗兩眼則脫落地。四姓便徒去。天帝化作四姓身體語言乘車來還。敕外人有詐稱四姓驅逐捶之。四姓晚還。門人駡詈令去。天帝盡取財物大布施。四姓亦不得歸。財物盡為之發狂。天帝化作一人。問汝何以愁。曰我財物了盡。天帝言。夫有寶令人多憂。五傢卒至無期。積財不食不施死為餓鬼恆乏衣食。若脫為人常墮下賤。汝不覺無常。富且慳貪不食。欲何望乎。天帝為說四諦苦空非身。四姓意解歡喜。天帝則去。四姓得歸自悔前意。施給盡心得道跡也。
(一六)
昔有大姓傢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語父母。有女如此者乃當娶也。時他國有女人亦端正。亦以金作男像白父母。有人如此乃當嫁之耳。父母各聞有是。便遠娉合此二人為夫婦。時國王舉鏡自照謂群臣。天下人顔容寧有如我不。答曰臣聞彼國有男子端正無比。則遣使請之。使者至以王告之。王欲見賢者。則嚴車進去。已自念。王以我明達故來相呼。則還取書籍之要術而見。婦與客為姦。悵然懷感為之結氣。顔色衰耗惟怪更醜。臣見其如此人行道轗軻顔色痟瘦。便斷馬廄以安措之。夜於廄中見王正夫人出與馬下人通。心乃自悟。王夫人當如此。何況我婦乎。意解顔色如故。則與王相見。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來相迎。我有所忘道還歸取之。而見婦與客為姦。意忿為之慘怒顔色衰變。住廄中三日。昨於廄見正夫人來與養馬兒私通。夫人乃爾。何況餘乎。意解顔色復故。王言。我婦尚爾。何況凡女人。兩人俱便入山除須發作沙門。思惟女人不可與從事。精進不懈俱得闢支佛道也。
(一七)
昔有婦人生一女。端正無比。年三歲。國王取視。呼道人相後中夫人不。道人言。此女人有夫。王必後之。我當牢藏之。便呼鵠來。汝所處在何所。白王。我止大山半有樹。人及畜獸所不得歷。下有回覆水船所不行。王言。以此女寄汝養。便撮持去。日日從王取飯與女。如是久後。上有一聚卒為水所漂去。有一樹正倚追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樹。墮回水中不得去。回滿樹踴出住。倚山男子得上鵠樹與女通。女便藏之。鵠日舉女稱之。已更子身未者輕也。鵠覺女重。左右求得男子。舉棄之。往如事白王。王曰。道人工相人也。師曰。人有宿命對。非力所能製也。逢對則相可。諸畜生亦如是也。
(一八)
昔有國王持婦女急。正夫人謂太子。我為汝母。生不見國中。欲一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則聽。太子自為禦車。出群臣於道路。奉迎為拜夫人。出其手開帳。令人得見之。太子見女人而如是。便詐腹痛而還。夫人言。我無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當如此。何況餘乎。夜便委國去入山中遊觀。時道邊有樹。下有好泉水。太子上樹。逢見梵志獨行來入水池浴出飯食。作術吐出一壺。壺中有女人。與於屏處作傢室。梵志遂得臥。女人則復作術。吐出一壺。壺中有年少男子復與共臥已便吞壺。須臾梵志起復內婦着壺中。吞之已作杖而去。太子歸國白王。請道人及諸臣下。持作三人食着一邊。梵志既至言。我獨自耳。太子曰。道人當出婦共食。道人不得止出婦。太子謂婦。當出男子共食。如是至三。不得止出男子共食已便去。王問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欲觀國中。我為禦車。母出手令人見之。我念女人能多欲。便詐腹痛還入山。見是道人藏婦腹中當有姦。如是女人姦不可絶。願大王赦宮中自在行來。王則敕後宮中。其欲行者從志也。師曰。天下不可信女人也。
(一九)
昔有二人從師學道。俱去到他國。於道路見象跡。一人言。此母象懷雌子象一目盲象上有一婦人懷女兒。一人言。爾何知。曰以意思知也。汝不信者。前到當見之。二人俱及象悉如所言。至後象與人俱生。如是一自念。我與俱從師學。我獨不見要。後還白師。我二人俱行。此人見一象跡。別若幹要而我不解。願師重開講。我不偏頗也。師乃呼一人問。何因知此。答曰。是師所常道者也。我見象小便地。知是雌象。見其右足踐地深。知懷雌也。見道邊右面草不動。知右目盲。見象所止有小便。知是女人。見右足踏地深。知懷女。我以纖密意思惟之耳。師曰。夫學當以意思惟。乙密乃達之也。夫簡略者不至。非師之過也。
(二○)
昔有婦人富有金銀。與男子交通。盡取金銀衣相追俱去。到急水邊。男子言。汝持財物來。我先度之。當還迎汝。男子便走去不還。婦人獨住在水邊。見狐捕取鷹捨取魚。不得魚復失鷹。婦謂狐。汝何癡甚。捕兩不得一。狐言。我癡尚可。汝癡劇我也。
(二一)
昔竜王女出遊。為牧牛者所縛捶。國王出行界。見女便解之便使去。竜王問女。何因啼泣。女言。國王枉捶我。竜王曰。此王常仁慈何橫捶人。竜王冥作一蛇。於床下聽王。王語夫人。我行見小女兒為牧牛人所捶。我解使去。竜王明日人現來與王相見語王。王有大恩。在我許女昨行為人所捶。得王往解之。我是竜王也。在卿所欲得。王言。寶物自多。願曉百畜獸所語耳。竜王言。當齋七日。七日訖來語。慎勿令人知也。如是王與夫人共飯。見蛾雌語雄取飯。雄言各自取。雌言我腹不便。王失笑。夫人言。王何因笑。王默然。後與夫人俱坐。見蛾緣壁相逢諍共鬥墮地。王復失笑。夫人言。何等笑。如見至三。言我不語汝。夫人言。王不相語者我當自殺。王言。待我行還語汝。王便出行。竜王化作數百頭羊度水。有懷妊牸羊呼羝羊。汝還迎我。羝羊言。我極不能度汝。牸言。汝不度我我自殺。汝不見國王當為婦死。羝羊言。此王癡為婦死耳。汝便死謂我無牸羊也。王聞之。王念。我為一國王。不及羊智乎。王歸。夫人言。王不為說者當自殺耳。王言。汝能自殺善。我宮中多有婦女不用汝為。師曰。癡男子坐婦欲殺身也。
(二二)
昔有一國。五穀熟成人民安寧。無有疾病。晝夜伎樂無憂也。王問群臣。我聞天下有禍何類。答曰。臣亦不見也。王便使一臣至鄰國求買之。天神則化作一人。於市中賣之。狀類如豬持鐵鎖係縛。臣問。此名何等。答曰禍母。曰賣幾錢。曰千萬。臣便顧之問曰。此何等食。曰日食一升針。臣便傢傢發求針。如是人民兩兩三三相逢求針。使至諸郡縣擾亂在所患毒無憀。臣白王。此禍母致使民亂男女失業。欲殺棄之。王言大善。便於城外刺不入斫不傷掊不死。積薪燒之。身體赤如火。便走出過裏燒裏過市燒市入城燒城。如是過國遂擾亂人民饑餓。坐厭樂買禍所致。
(二三)
昔有鸚鵡。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相重愛不相殘害。鸚鵡自念。雖爾不可久也。當歸耳便去。卻後數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鸚鵡遙見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間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往來。天神言。咄鸚鵡。汝何以癡。千裏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鸚鵡曰。我由知而不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悉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二四)
佛與比丘俱行。避入草中。阿難問佛。何因捨道行草中。佛言。前有賊。後三梵志當為賊所得。三人後來。見道邊有聚金。便止共取。令一人還聚中市飯。一人取毒着飯中殺二人。我當獨得金。二人復生意。見來便共殺之。已便食毒飯俱死。三各生惡意。展轉相殺如是也。
(二五)
昔有四姓藏。婦不使人見。婦值青衣作地窟。與琢銀兒相通。夫後覺。婦言。我生不行。卿莫妄語。夫言。當將汝至神樹所。婦言佳。持齋七日入齋室。婦密語琢銀兒。汝當雲何。汝詐作狂亂頭。於市逢人。抱持牽引之。夫齋竟便將婦出。婦言。我生不見市。卿將我過市。琢銀兒便抱持臥地在所為婦便哮呼其夫。何為使人抱持我。夫言。此狂人耳。夫婦俱到神所叩頭言。生來不作惡。但為此狂所抱耳。婦則得活。夫默然而慚。婦人姦詐乃當如是也。
(二六)
昔有一女行嫡人。諸女共送。於樓上飲食相娛樂。橘子墮地。諸女共觀。誰敢下取得橘來。當共為作飲食。當嫁女便下樓。見一童子已取橘去。女言童子。以橘相與。童子曰。汝臨嫁時先至我許我還橘。不爾不相與。女言諾。童子便與橘。女得持還。衆人共作飲食。送女至夫所。女言。我有重誓。願先見童子。還為卿婦。夫便放去。出城逢賊。女嚮賊求哀。我有重誓當解。賊放去。適前逢啖人鬼。女叩頭願乞解誓。鬼放去。到童子門。請前坐。童子不幹。為設飲食。以私金一餅送之。師曰。如是夫賊鬼童子四人皆善。雖爾意有所在。或有言夫勝者。為持婦急。言賊勝者。為持財物急。言鬼勝者。為持飲食急。言童子勝者。為謙謙也。
(二七)
昔有婦人。常曰。我無所亡。其子取母指鐶擲去水中已。往問母金鐶所在。母言。我無所亡。母後日請目連阿那律大迦葉飯。時當得魚。遣人於市買魚歸治。於腹中得金鐶。母謂子。我無所亡。子大歡喜往至佛所。問我母何因有此不亡之福。佛言。昔有一仙人居北。陰寒至鼕天。人人悉度山南。時有老獨母。貧窮不能行。獨止為衆蓋藏器物。春人悉來還。母以物一一悉付還其主。衆人皆歡喜。佛言。時獨母者是汝母。前世護衆人物故。得是無所亡福耳。
昔有四姓傢子。為離越作小居處則足自容。復作經行處。後壽盡上生忉利天上。得寶捨周匝四千裏。所欲自樂。歡喜持天華。散離越屋上。天言。我作小泥屋耳。乃得好殿捨。念恩故來散華耳。
(二八)
昔有三道人共相問。汝何因得道。曰我於王國中。觀蒲萄大盛好。至晡時人來折滅取。悉敗狼藉在地。我見覺無常。緣是得道也。一人曰。我於水邊坐。見婦人搖手澡器臂鐶更相叩。因緣合乃成聲。我緣是得道也。一人曰。我於蓮華水邊坐。見華盛好。至晡有數十乘車來。人馬於中浴。悉取華去。萬物無常乃爾。我覺是得道也。
(二九)
昔有梵志。大高才學問反駁論議。造立無端彈易正要。引虛為實牽物連喻。莫當之者。諸國遂師之。後到捨衛國。白日然火行。城中人問曰。何以故如是。曰國[穴/具]無明故然火也。國王大恥之。而懸鼓城門下。募求明人有能折此人者。時有一沙門。入國問之。何以有此。答曰王恥梵志所為。有明者捶鼓。沙門舉足逾之。王聞大歡喜。則請沙門梵志上殿飯食。沙門語王。善哉是梵志。智慧明達真是道人。非奴非卒非擔死人種。梵志默然無以答。伎樂同時作。便取梵志着糞箕中。掃跡驅逐出國。相傳告語也。
(三○)
昔有沙門。飯已減除。妝飾面目。整頓衣被。窺視前後。阿難白佛言。此比丘非法乃爾。佛言。適從女中來。餘態未盡故耳。比丘則現羅漢道。般泥洹去也。
(三一)
昔捨衛城外有傢人婦。為清信女戒行純具。佛自至門分衛。婦以飯着鉢中卻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如是生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道德。默於後聽佛咒願。曰瞿曇沙門言何若過甚哉。施一鉢飯乃得爾所福。復見諦道。佛言。卿從何所來。答曰。從城中來。佛言。汝見尼拘類樹高幾許。答曰。高四十裏歲下數萬斛實。其核大如芥子。答曰。少少耳。佛言。一升乎。答曰一核耳。佛言。汝語何若過乎。栽種一芥子。乃高四十裏。歲下數十萬子。答曰實爾。佛言。地者無知其報力爾。何況歡喜持一鉢飯上佛。其福不可稱量。夫婦心意開解。應時得須陀洹道也。
(三二)
昔有沙門。已得阿那含道。於山上煮草染衣。時有失牛者遍求牛。見山上有火煙。便往視見釜中悉牛骨。鉢化成牛頭。袈裟化成牛皮。人便以骨係頭。徇行國中。衆人共見之。沙彌見日已中捶楗椎。不見師至。便入戶坐思惟。見師乃人所辱。則往頭面着足言。何因如此。曰久遠時罪也。沙彌言。可暫歸食。兩人則放神足俱去。沙彌未得道。常有恚未除。顧見清信士及國人。國人乃取我師如此。使竜雨沙石。動此國令之恐怖。念此適竟。四面雨沙。城塢屋室皆悉壞敗。師言。我宿命一世屠牛為業。故得此殃耳。汝何緣作此罪乎。汝去不須。復與我相追。師曰。罪福如是可不慎矣。
(三三)
昔有國王。大臣五人。一臣宿請佛。佛不受臣則還。因王請佛。佛言。此臣今必命當終。明日將誰復作福乎。臣嘗令相師相之。雲當兵死。常以兵自衛。己亦拔劍持之。夜極欲臥。以劍付婦持之。婦睡落劍斷其夫頭。婦便啼叫言君死。王則召四大臣問。汝曹營衛之。激修姦變。其婦與相隨而忽至此罪。為誰在邊者。便斬四臣右手。阿難問佛何因。佛言。其夫前世作牧羊兒。婦為白羊母。其四臣前世作賊。見兒牧羊。便呼兒俱舉右手指。令殺白羊母。與五人烹之。兒啼泣悲哀。殺羊食賊。如是展轉生死。今世共會故。畢其宿命罪也。
(三四)
昔有大姓傢富巨億。常好惠施所求不違。後生一男無有手足形體似魚。名曰魚身。父母終亡襲持傢業。寢臥室內又無見者。時有力士仰王廚食恆懷饑乏。獨牽十六車樵。賣以自給。又常不供。詣此四姓求所不足曰纍年。仰王飲食常不供足。恆抱饑餓。聞四姓資財巨億。故來乞丐。魚身請與相見。示其形體。力士退自思惟。力石乃爾。近不如無手足人聯取其物。往到佛所問其所疑。世或有豪尊如國王者死無手足。殖富乃爾。近我筋幹國中無敵。而常抱餓飲食不足。何緣如此。佛言。昔迦葉佛時。魚身與此王共飯佛。汝時貧窮驅使助之。魚身具所當得已與王行。而謂王言。今日有務不得俱行。廢此事為斷我手足無異故。時行者今王是也。不行失言者魚身是也。時貧窮佐助者汝身是也。於是力士心意開悟。即作沙門得阿羅漢道也。
舊雜譬喻經捲上
大正藏 第 04 册 No. 0206 舊雜譬喻經
舊雜譬喻經捲下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三五)
佛為諸弟子說經。時有射獵人擔弩。及負十餘死鳥。過往觀佛。其意精銳。願聞說經心欲聽受。佛則止不為說之。獵人退去。便言。若我作佛。必普遍為人說道。無所違逆。阿難問佛。此人撰情欲聽典教。何以逆之。佛言。此人是大菩薩。立心深固。昔為國王於衆婇女意不平均。不見幸者共鴆殺王。王生射獵傢。諸婇女皆墮鳥獸中。今畢其罪。後又成就。若為說經恐其意懼墮羅漢道故不為說耳。
(三六)
昔佛寺中有金釜。以烹五味供給道人。時有凡人入觀見金釜。欲盜取之無所因。詐作沙門。被服入衆僧中。聞上座論經說。諸罪福生死證要。影嚮之報不可得離之證。盜人意中開悟懷慚悔。撰情專心則見道跡。思惟所由。釜是我師。特先禮釜繞之三匝。為衆沙門具自道說。夫覺悟各有所因。心專一者莫不見諦也。
(三七)
昔阿那律已得羅漢。衆比丘中顔容端正有似女人。時獨行草中。有輕薄年少。見之謂是女人。邪性泆動欲幹犯之。知是男子自視其形變成女人。慚愧鬱毒自放深山。遂不敢歸經逾數年。其傢妻子生不知處。謂已死亡悲號無寧。阿那律行分衛往至其傢。婦人涕泣自說其夫不歸。乞丐福力使得生活。阿那律默然不應。心有哀念。乃至山中求與相見。此人便悔過自責其身。還成男子。遂得還歸傢室相見。凡得道人不可以惡嚮之。反受其殃也。
(三八)
昔有比丘。於空閑樹下坐行道意。樹上有一獼猴。見比丘食下住其邊。比丘以餘飯與之。獼猴得食輒行取水以給澡洗。如是連月。後日食忽忘不留飯。獼猴不得食大怒。取比丘袈裟上樹悉裂敗之。比丘忿此畜生。以杖捶誤中墮地獼猴即死。數獼猴並來噪歡。共輿死獼猴到佛寺中。比丘僧知必有以。則合會諸比丘。推問其意。此比丘具說其實。於是造教。自從今日比丘每食。皆當割省留餘以施蠕動。不得盡之。檀越丐飯由此為始也。
(三九)
昔有鱉遭遇枯旱。湖澤幹竭不能自緻有食之地。時有大鵠集住其邊。鱉從求哀乞相濟度。鵠啄銜之飛過都邑上。鱉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鵠便應之之應口開。鱉乃墮地。人得屠裂食之。夫人愚頑無慮。不謹口舌其譬如是也。
昔有沙門。令兄人剃頭。剃頭已頭面着地作禮言。願令我後世心意淨潔智慧如道人。道人言。令卿得慧勝我。其人作禮而去。後命盡生忉利天上。天上壽盡來下生大姓傢作子。後得作沙門。智慧得見道道。跡此至意所致也。
(四○)
昔有梵志國王丐。王欲出獵。令梵志止殿上。須我方還。乃出獵追從逐禽獸。與臣下相失。到山𠔌中與鬼相逢。鬼欲啖之。王曰聽我言。朝來於城門中。逢一道人從我丐。我言止殿上待還。今乞暫還。與此道人物已。當來就卿受啖。鬼言。今欲啖汝。汝寧肯來還。王言。善哉誠無信者。我當念此道人耶。鬼則放王。王還宮出物與道人。以國付太子。王還就鬼。鬼見王來感其至誠。禮謝不敢食也。師曰。王以一誠全命濟國。何況賢者奉持五戒。布施至意其福無量也。
(四一)
昔阿育王常好布施飯食沙門。令太子自斟酌供具。太子默恚言。我作王時。悉當殺諸道人。道人心知太子嗔恚。謂太子言。我不久在世間。太子驚曰。道人明乃爾。知我心意。即反念。我作王時。當供養道人勝我父。心遂和則去惡就善。道人言。比卿作王時。我生天上已。太子曰。聖哉沙門。後作國王。以五戒十善為國政。遂致隆平矣。
(四二)
昔有四姓取兩婦。大婦日日以好飯供養沙門。沙門日往取飯。小婦患毒之。明日沙門復來。小婦則出取鉢。以不淨着鉢中。以飯置上授還沙門。沙門持去。於山中適欲飯。見不淨則澡洗鉢。後不敢復往。小婦口中及身體則俱臭。人見皆走避。後壽終墮沸屎地獄。如是展轉三惡道數千萬歲。罪畢得為人。常思欲食大便不得腹中絞痛。後為人婦。夜起盜食大便。如是數數。夫怪之便往尋視。見婦食屎。此宿命行所致也。
人有四難得成。一者塔。二者招提僧捨。三者飯比丘僧。四者出傢作沙門。是四事以立其福無量。所以者何。三界時有耳。已得作人復有財産。能拔慳貪之本。應時施惠功業純立。是亦難得。誰能知此福者。唯佛耳。
佛言。比丘不以飯食轉相呼為親道。唯以經法轉相教誡為親耳。比丘以飲食美味轉相貢施。見世於比丘善名。後世無所應。於佛得惡論。何以故。外行傢見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美飯食好衣轉相施耳。誰教者是佛也。於佛得惡論。比丘以經戒道法轉相請乃為大親厚耳。何以故。外行傢見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經戒道法轉相施耳。無他相與。於比丘現世得善名。後世得解脫。於佛有善論。何以言之。佛是比丘師。教弟子但以經道。是故不必以飯食為惠也。但以善言轉相施上耳。
佛言。比丘當知足。何等為當知足。謂趣求一衣一食。常在經行念不念。外求能止不亂意。是為知足。亦不當知足計。所謂經戒逮得四禪及四空定須陀洹斯陀含。未可計知足也。如是為不當計足矣。
(四三)
有比丘分衛道住。促迫卒失小便。行人見之。皆共譏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儀。而此比丘立住失小便。甚可笑也。時有外行尼揵種。見人譏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犍種裸身而行。都無問者。佛弟子住小便。而人皆共笑之。如是者我曹師為無法則。故人不笑耳。將獨佛弟子法清淨有禮儀。易為論議故。便自歸佛所作沙門。即得須陀洹。比丘譬如師子衆獸中王。人中師所語當用法。行步坐起當有威儀。為人法則不得自輕。自輕自毀以辱先賢也。
天王釋及第一四天王。十五日三視天下。誰持戒者。見持戒者天即歡喜。時以十五日。天王釋在正殿坐處。自念言。天下若十五日三齋者。壽終可得吾位矣。邊諸天大驚言。但十五日三齋。乃得如釋處。有比丘已得阿羅漢。即知釋心念。白佛言。寧能審如釋語不。佛言。釋語不可信為不諦說。何以故。十五日三齋精進者。可得度世。何為釋處。如是為不諦說為未足信。誰能知齋福者。唯佛耳。
(四四)
海中有大竜。竜欲雨閻浮利地。恐地無當此水者。竜意念。地無當我雨者。還自海中雨耳。佛慧弟子威德甚大。欲以施外行九十六種道傢。恐無能堪者。是故佛弟子展轉自相惠耳。譬如竜自還雨海中也。
(四五)
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小不妻娶。無淫泆之情。處深山無人之處。以茅為廬蓬蒿為席。以水果蓏為食飯。不積財寶。國王娉之不往。意靜處無為。於山中數千餘歲。日與禽獸相娛樂。有四獸。一名狐。二名獼猴。三者獺。四者兔。此四獸日於道人所聽經說戒。如是積久。食諸果蓏皆悉訖盡。後道人意欲使徙去。此四獸大愁憂不樂。共議言。我曹各行求索供養道人。獼猴去至他山中。取甘果來以上道人。願心莫去。狐亦復行化作人。求食得一囊飯麨來。以上道人。可給一月糧。願止留。獺亦復入水取大魚來。以上道人。給一月糧。願莫去也。兔自思念。我當用何等供養道人耶。自念。當持身供養耳。便行取樵以然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為兔最小薄。能請入火中作炙。以身上道人。可給一日糧。兔便自投火中。火為不然。道人見兔感其仁義。傷哀之則自止留。佛言。時梵志者提和竭佛是。時兔者我身是。獼猴者捨利弗是。狐者阿難是。獺者目揵連是也。
(四六)
昔有五道人俱行道。逢雨雪過一神寺中宿。捨中有鬼神形像。國人吏民所奉事者。四人言。今夕大寒可取是木人燒之用炊。一人言。此是人所事不可取。便置不破。此室中鬼常啖人。自相與語言。正當啖彼一人。是一人畏我。餘四人惡不可犯。其可止不敢破像者。夜聞鬼語起呼伴。何不取破此像用炊乎。便取燒之。啖人鬼便奔走。夫人學道常當堅心意。不可怯弱令鬼神得人便也。
(四七)
昔有國王棄國行作沙門。於山中精思。草茅為屋蓬蒿為席。自謂得志。大笑言快哉。邊道人問之。卿快樂今獨坐山中學道。將有何樂耶。沙門言。我作王時所憂念多。或恐鄰王奪我國。恐人劫取我財物。或恐我為人所貪利。常畏臣下利我財寶反逆無時。今我作沙門。人無貪利我者。快不可言。以是故言快耳。
(四八)
昔有國王大好道德。常行繞塔百匝未竟。邊國王來攻欲奪其國。傍臣大恐怖。即行白王言。有兵來至。唯大王置斯旋塔。還為權慮以攘重寇。王言。聽使兵來我終不止。心意如故繞塔未竟兵散罷去。夫人有一心定意。無所不消也。
(四九)
昔有國王行。常過佛為作禮。不避泥雨。傍臣患之。自相與語。王作意何以煩碎乃爾。王耳聞之。王還宮敕臣下。行求百獸頭及人頭一枚來。臣下白王言。已具王令於市賣之皆售人頭不售。臣下白言。賣百獸頭皆售。此人頭臭爛初無買者。王語傍臣。汝曹不解耳。秘前者過佛所為佛作禮。汝曹言。王意煩碎。欲知我頭者如此。死人頭不潔淨。當以求福可得上天。汝曹愚癡不知反言煩乎。傍臣言。實如大王所說。叩頭謝過。臣等愚不及。王後復出。臣等皆下馬為佛作禮。以王為法也。
(五○)
昔有國王出遊。每見沙門輒下車為沙門作禮。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我上不下也。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上。是故言上耳不下也。
(五一)
昔有人死已後。魂神還自摩娑其故骨。邊人問之。汝已死何為復用摩娑枯骨。神言此是我故身。身不殺生不盜竊。不他淫兩舌惡駡妄言綺語。不嫉妒不嗔恚不癡。死後得生天上。所願自然快樂無極。是故愛重之也。
(五二)
昔外國有沙門。於山中行道。有鬼變化作無頭人。來到沙門前。報言。無頭痛之患。目所以視色。耳以聽聲。鼻以知香。口以受味。了無頭何一快乎。鬼復沒去復化無身。但有手足。沙門言。無身者不知痛癢。無五藏了不知病何一快乎。鬼復沒去。更作無手足人。從一面車轉輪來至沙門。道人言。大快無有手足。不能行取他財物。何其快哉。鬼言。沙門守一心不動。鬼便化作端正男子來頭面着道人足言。道人持意堅乃如是。今道人所學但成不久。頭面着足恭敬而去也。
(五三)
昔沙門於山中行道。裏衣解墮地。便左右顧視。徐牽衣衣之。山神出謂道人。此間亦無人民衣墮地。何為匍匐着衣。沙門言。山神見我。我亦復自見上。日月諸天見我。於義不可身露。無有慚愧非佛弟子也。
(五四)
昔有六人為伴。俱墮地獄中同在一釜中。皆欲說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三人言特。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羅。佛見之笑。目揵連問佛。何以故笑。佛言。有六人為伴。俱墮地獄中共在一釜中。各欲說本罪。湯沸涌躍不能得再語。各一語便回下。一人言沙者。世間六十億萬歲。在泥犁中為一日。何時當竟。第二人言那者。無有期。亦不知何時當得脫。第三人言特者。咄咄當用治生為。如是不能自製意。奪五傢分供養三尊。愚貪無足今悔何益。四人言涉者。言治生亦不至誠。我財産屬他人。或為得苦痛。第五人言姑者。誰當保我從地獄中出。便不復犯道禁。得生天人樂者。第六人言陀羅者。是事上頭本不為心計。譬如禦車失道入邪道。折車軸悔無所復及也。
折羅漢譬喻抄七首。
(五五)
昔佛遣捨利弗。西至維衛莊嚴剎土。問訊彼佛三事。佛身安隱不。說法如常不。受者增進不。捨利弗即承佛威神往詣彼剎。宣令如是。彼佛報言。皆悉安隱。於時彼佛轉阿惟越緻輪。為七住菩薩說法。捨利弗聞之從彼剎還。姿色光明行步勝常。佛告捨利弗。汝到彼何故侅步怡悅如是。捨利弗白佛言。譬如貧傢饑凍之人得大珍寶如須彌山。寧歡喜不。佛言。甚善。捨利弗言。我到彼剎。得聞彼佛說阿惟越緻深奧之事。是以欣踴不能自勝。佛言。善哉。如汝所言。佛語捨利弗。譬如長者大迦羅越。純以紫磨金摩尼珠為寶。內有掃除銅鐵鉛錫棄在於外糞壤之中。有貧匱者喜得持歸。言我大得迦羅越寶。寧是長者珍妙寶非。答言。非也。佛語捨利弗。汝所聞得如是貧者。彼佛所說但十住事及在舉中清淨之者。汝所聞者不足言耳。捨利弗即愁毒。如言我謂得寶。反是鉛錫。捨利弗說是事時。無央數人皆發無上平等度意。無央數人得阿惟顔住也。
(五六)
昔摩訶目揵連。坐於樹下自試道眼。見八千佛剎。意自念言。如來所見尚不如我。作師子步行詣佛所。佛告目連。汝聲聞種。今者何故作師子步。目連白佛。我自所見八方面八千佛剎。想佛所視又不如我。故師子步。佛言。善哉目連。所見廣大乃爾。佛告目連。譬如燈明比方摩尼。相去甚多。佛言我眼所見十方各如十恆沙剎。一沙為一佛剎。盡見其中所有一切。有從兜術天來入母腹中者。及有生者。有出傢行學道者。有降伏魔者。有釋梵來勸助者。有轉法輪一切說法者。有欲般泥洹者。有已般泥洹燒捨利者。如是等輩不可計數。我持是眼悉已見之。佛放眉間毫相之光徹照上方。放身中光遍照八隅。放足下光明洞照下方各百千剎。應時十方諸剎六反震動。其大光明無所挂礙。時目揵連。即於佛前。見無央數千恆沙無邊剎。其中所有如佛前說。白佛言。佛屬所說十恆沙剎。今佛所現乃爾所乎。佛語目連。用汝不信故小說耳。今我所現如是之比不可勝計。摩訶目揵連聞說是事。身即躄地如大山崩。舉聲大哭。我憶知佛有是功德今方如此。寧令我身入大泥犁。右脅見者過於百劫不取羅漢。目連便言。諸在會者。世尊說我神足第一。尚不足言。所作功德不及知此。何況未有所得者耶。發心所作當志如佛。莫得效我化為敗種。一切會者竜神人民無央數千。皆發無上平等度意。發大道心者即得阿惟越緻。已得不退轉者皆悉逮得阿惟顔住也。
(五七)
昔有竜王名曰拔抵。威神廣遠多所感動。志性急憋數為暴虐。多合竜共為非法風雨霹靂。雹殺人民鳥獸蠕動。積無央數。有尊羅漢萬人。自共議言。若殺一人墮地獄一劫。百償死罪猶故不畢。今者此竜殘害衆生前後不訾。遂爾不休轉恐難度。幸當共往諫止之耳。時佛知之。贊言善哉。汝等出傢求無為道。欲救一切危厄之命。度有罪者。大快當爾。是為報恩。時諸羅漢自相謂言。不足乃使萬人俱行。於是一人各各更往。輒被厄害不能自前。還相謂言。雖獨行不能降化屈折此竜使改為善。當更合會萬人功德。俱時共行即都復往。竜放風雨雷雹霹靂。萬人驚怖不知所至。逆為所辱頓伏來還。阿難白佛。此竜殘殺乃爾所人及諸畜獸。其罪大多已不可計。今復加雹怖萬羅漢。雨其衣被狀如溺人。其罪深大叵復勝計。是時佛在耆闍崛山。與萬菩薩萬羅漢俱。往詣異山到竜止所。竜便嗔恚興暴雨漴雷雹霹靂。其放一雹令闢方四十丈。若至地者入地四尺。欲以害佛及菩薩僧。時雹適下住於空中化成天花。佛放光明廣有所照。諸在山中射獵行者。遭值雲雨窈冥迷惑不識東西。合萬餘人皆尋光來詣佛所住。竜復霹靂放下大石方四十丈。若石至地者。陷入地中當四十丈。石於佛上與前華合化成華蓋。小竜雹石各方一丈。亦皆如是。前諸羅漢見竜災變。各懷恐怖前依近佛。竜于云間自見雹石化為花蓋。懸於虛空而不下至。復自念言。我當以身堅自蟠結。令四十丈欲以澎佛及衆僧上。即時自撲無所能中。遍身毒痛倒地甚久。舉頭開目仰視見佛。我之所為皆不如意。疑是尊妙無上神人。於是小竜而皆自撲無所動搖。竜王是時即便命盡上生為天。諸餘小竜亦皆並命得作天子。皆悉來下住於佛邊。佛告阿難。汝知是天所從生不。對曰。不及。佛言。屬者諸竜興惡意者。汝言罪大不可勝計。自撲在地發一善心。知佛為尊。命盡為天。此者是也。天聞佛言。及諸天子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是時獵人諸在山中來詣佛者。皆自念言。此竜之罪尚得解脫。我之所害方之此竜蓋亦無幾。欲發道意心尚猶豫。佛告阿難。此萬羅漢欲度諸罪力所不任。若無我者為竜所製。不能度惡還益其罪。欲度一切當先禪定思惟可度然後乃行。汝等不能度者。怛薩阿竭能度不度。是時獵人聞說如是。皆發無上平等度意。天竜人民其在會者。佛為說經皆得阿惟越緻。昔竜王拔抵與釋迦文佛。共為婆羅門。拔抵弟子時有萬人。見釋迦文為人才。猛捨其師事釋迦文。拔抵懷恚罪至為竜。佛德既成多度一切。弟子萬人皆得羅漢。竜惡遂盛廣欲為害。萬人愍傷故欲往度。曾為師故四道雖足猶受其辱。若為菩薩。竜欲加惡終不敢也。
(五八)
昔有一國人民熾盛。男女大小廣為諸惡。性行剛憋兇暴難化。佛將弟子到其鄰國。五百羅漢心自貢高。摩訶目犍連前白佛言。我欲詣彼度諸人民。佛即聽之。往說經道。言當為善。若為衆諸惡其罪難測。覆一國人皆共撾駡不從其教。於是復還。捨利弗謂目揵連。欲教諸人當以智慧如更見毀。捨利弗白佛。我欲詣彼勸度人民。佛復聽往。為說教戒。復不從用而被唾辱。摩訶迦葉及尊弟子。合五百人以次遍往。不能度之鹹見輕毀。阿難白佛。彼國人惡不受善教多所折辱。辱一羅漢其罪不訾。況乃違戾爾所人教。當獲重罪虛空不容。佛言。此罪雖為深重。菩薩視之靜為無罪。佛遣文殊師利。往度脫之。即到其國。都贊嘆言。賢者所為何乃快耶。詣其王所皆面稱譽。各令大小人人聞知。言某勇健某復仁孝某有膽慧。隨其所在應意嘆譽。皆歡喜不能自勝。言此大人所說神妙。知我志操何一快善。衆人各持金寶香花。散菩薩上。鹹持好疊錦彩衣服甘脆美味飲食餚膳。供奉菩薩。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文殊師利謂人民曰。汝供養我不如與我師。我師名佛。可往共供之。福倍無量。一切甚悅。隨文殊師利往詣佛所。佛為說經。應時即得阿惟越緻。三千國土為大震動。山林樹木皆贊言??。文殊師利善度如是。佛告阿難。深大之罪今為所在。五百羅漢躄地淚出。菩薩威神所化如是。何況如來可復稱說耶。我為敗種無益一切也。
(五九)
昔佛坐樹下時。佛為無央數人說法。中有得須陀洹。有斯陀含。有阿那含。有得羅漢者。如是之等不可計數。時佛面色無有精光。狀類如愁。阿難深知佛意。長跪白佛。禮侍佛八年。未曾見佛尊顔無有光明如今日也。有何變應令佛如此。今日誰有失大行者。誰有為惡墮地獄者。誰有離遠本際者耶。佛告阿難。譬如商客多持珍寶及數千萬遠行求利。道逢盜賊亡失財寶。其身裸住無以自活。寧愁憂不。阿難白佛。其愁甚劇。佛告阿難。我從無數劫來。勤苦為道。欲救度一切人民皆令得佛。我今已為自得作佛。而無一人作功德者。是以不樂身色為變。阿難白佛。今佛弟子有得羅漢。已過去者今現在住及當來者。不可計數。有得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爾叵計。雲何無因功德度者。佛告阿難。譬老公嫗生十數女。當能典傢成門戶不。阿難言。不能也。佛言。雖有羅漢無央數千因我法生。猶非我子。會亦不能坐佛樹下故。譬如生女雖為衆多。行嫁適人公嫗孤獨。我亦如是。時佛涕泣墮三渧淚。三千世界為大震動。無央數天竜神人民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應時佛面端正悅好。無數光明千億萬變。十方徹照倍異於常。其見光者無不蒙度。阿難白佛。何以重光神變妙好乃如是。佛告阿難。如老公嫗祠天禱地求索子姓晚得生男。竪立門戶豈不歡喜而自勞賀。今諸一切發摩訶衍意。是以踴躍。佛種不絶故也。佛遣須摩提菩薩上國六十億恆沙數剎。令詣彼國取師子座衆飲食具。如伸臂頃還來到此。嚴莊師子高廣之座。請諸一切無不會者。其發無上平等度意者。皆坐自然師子千葉金蓮華上座。有於七寶交露帳中及於七寶樹下坐者。竪諸幢幡七寶為柄。天錦為幡天繒為花蓋。佛應時令大千國土變為浴池。七寶蓮華滿其中生。佛自變身現作菩薩。或復現形如釋梵四天王者。廣為大檀供養一切。萬味飯食其香廣聞十方一切。其聞食香皆發無上平等度意。香香遍身從毛孔出。展轉復聞毛孔之香者。亦發無上平等度意。十方無涯坻剎為大震動。剎剎諸佛各遣左右尊菩薩來賀。釋迦文用一切。人民多發菩薩之心故也。中有持紫磨金蓮花來者。有持摩尼寶蓮花來者。有將明月珠蓮花來者。各各持雜尊寶蓮花共散佛上。佛之威神皆令所散合成花蓋。覆遍十方無央數剎。花蓋光明亦照諸剎。幽冥之處恆為明。泥犁薜荔禽獸六畜皆發大意鹹欲求佛。佛為一切會者說經。不可計菩薩皆得阿惟顔住。復不可計天人得無所從生法忍。復不可計竜神人民得阿惟越緻。復一切菩薩和薩皆發無上平等度意。
(六○)
昔有一人年少貧苦。行詣他國得一甘果。香美且大世所希有。輒愛惜之不敢?嘗。心念父母欲以果與。即持果歸還耶離。時佛入城與諸菩薩大弟子。俱詣長者傢就檀越請。佛適過去人未至傢。手持果投在佛處。從少及長未曾聞佛見佛足跡。相輪如蓋光色衆變亦無缺減。便住足邊視之無厭。心自僥幸亡悲亡喜。地之行跡猶尚乃爾。況此人身誠非世有。度是行人必當來還。我當掇置父母之分。待此人至以果上之。佛未周旋人坐跡旁悲思淚出。道路行者來問此人。為持果坐此悲耶。答言。守此無極尊跡待留。神人冀其當還。欲以此果自歸上之。遲見光顔未得如願。自鄙薄祐是故悲耳。行路問者聚觀如雲豈。怪此人謂之狂癡。詎知行者還在何斯欲待之乎。佛到檀越長者傢坐。衆僧澡訖以次坐定。長者大小手下飯具。衆味遍設皆悉備足。佛遙達嚫道中守跡持果延竦欲上佛者。於是食訖。檀越自念。世尊達嚫屬不見及。即遙祝願外持果者。將以所供有不可乎。佛告阿難。長者供具福往耳。所為雖廣意有所冀。心懷四懼志在滅度。外有年少手持甘果一心無他。守我足跡慈悲待我。思欲上果用一切故發大道意。是以在坐並遙達嚫。長者念言。是人果施而無異饌。佛嘆其德甚為高妙。我雖豪富所設為豐。計意輕重福為不如。願侍隨佛往見此人。佛便起坐到守跡人所。菩薩弟子長者居士並餘衆輩。應時皆從。彼持果者遙見佛往。身相衆好光逾日月。即前迎佛稽首作禮。因以此果長跪上佛。即發無上平等度意。佛放光明徹照無極。三千世界為大震動。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應時皆現。如鏡中像不以遠近無不見者。佛為受其果。轉施諸佛等。令一果周遍無極。十方諸佛及諸菩薩各從袈裟伸金光手放千億炎。其一炎端各各自然有寶蓮花珠交露帳師子之座。上有坐佛及諸菩薩。皆持寶鉢受得此果。各持一果神變達嚫。釋迦文佛亦復如是。於此世界照耀十方。虛空神天一切充滿。八維上下無空缺處。皆助歡喜贊善稱嘆三界諸菩薩皆得應蒙。時上果者得不起忍。佛授其决。後當作佛號果尊王無上正覺。所有國土如阿彌陀剎。應聞世尊所別國土。自然清淨得阿惟顔。長者居士嚮道跡者無數千人不退轉地大度其德如是也。
(六一)
昔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為母說經。時有一天壽命垂盡。有七事為應。一者項中光滅。二者頭上傅飾華萎。三者面色變。四者衣上有塵。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離本坐。即自思惟。壽終之後當棄天座七寶殿館浴池園果自然飲食衆伎女樂。更當下生於拘夷那竭國疥癩母豬腹中作子。甚預愁憂不知當作。何等方便得免此罪。有天語言。今佛在此為母說經。佛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脫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天白佛言。雖知天福不可得久。恨離此座當為疥癩母豬作豚。以是為毒。趣受他身不敢為恐也。佛言。欲離豚身。當三自歸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從佛教晨夜自歸。卻後七日天即壽盡。來下生於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其母娩娠又無惡露。母旁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兒墮地語。謂之熒惑。意欲殺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殺此兒父必罪我。徐白長者。殺之不晚。母即收兒。往白長者言。産生一男。甫初墮地長跪叉手自歸三尊。闔門怪之謂為熒惑。父言。止止。此兒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歲。或八九十。每尚不曉自歸三尊。況兒墮地能稱南無佛。好養視之慎無輕慢。兒遂長大年嚮七歲。與其輩類於道邊戲。時佛弟子捨利弗摩訶目揵連適過兒旁。兒前禮足言。和南捨利弗摩訶目揵連。捨利弗摩目揵連驚怪。小兒能禮比丘。兒言。道人不識我耶。佛於天上為母說經。我時為天當下作豬。從佛之教自歸得人。比丘即禪亦尋知之。即為咒願言。咨梨衹。兒語目連及捨利弗。願以我聲因請世尊諸菩薩僧並及仁等。目連捨利弗然受其言。兒便還歸白父母言。屬者遊戲見佛二弟子過。即因請佛及四輩飯。願辦其甘脆。父母愛之從其所言。異其年幼開發大意。又奇所作操識宿命。為極珍妙盡世名味。求具精細過逾兒意。佛及衆僧各以功德。作神足來到兒捨飯。父母小大供養畢訖行香澡水。如法皆了。佛為說經。父母及兒內外親屬。應時皆得阿惟越緻。自歸之福所度如是。況乃終年修道教乎。
舊雜譬喻經捲下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三五)
佛為諸弟子說經。時有射獵人擔弩。及負十餘死鳥。過往觀佛。其意精銳。願聞說經心欲聽受。佛則止不為說之。獵人退去。便言。若我作佛。必普遍為人說道。無所違逆。阿難問佛。此人撰情欲聽典教。何以逆之。佛言。此人是大菩薩。立心深固。昔為國王於衆婇女意不平均。不見幸者共鴆殺王。王生射獵傢。諸婇女皆墮鳥獸中。今畢其罪。後又成就。若為說經恐其意懼墮羅漢道故不為說耳。
(三六)
昔佛寺中有金釜。以烹五味供給道人。時有凡人入觀見金釜。欲盜取之無所因。詐作沙門。被服入衆僧中。聞上座論經說。諸罪福生死證要。影嚮之報不可得離之證。盜人意中開悟懷慚悔。撰情專心則見道跡。思惟所由。釜是我師。特先禮釜繞之三匝。為衆沙門具自道說。夫覺悟各有所因。心專一者莫不見諦也。
(三七)
昔阿那律已得羅漢。衆比丘中顔容端正有似女人。時獨行草中。有輕薄年少。見之謂是女人。邪性泆動欲幹犯之。知是男子自視其形變成女人。慚愧鬱毒自放深山。遂不敢歸經逾數年。其傢妻子生不知處。謂已死亡悲號無寧。阿那律行分衛往至其傢。婦人涕泣自說其夫不歸。乞丐福力使得生活。阿那律默然不應。心有哀念。乃至山中求與相見。此人便悔過自責其身。還成男子。遂得還歸傢室相見。凡得道人不可以惡嚮之。反受其殃也。
(三八)
昔有比丘。於空閑樹下坐行道意。樹上有一獼猴。見比丘食下住其邊。比丘以餘飯與之。獼猴得食輒行取水以給澡洗。如是連月。後日食忽忘不留飯。獼猴不得食大怒。取比丘袈裟上樹悉裂敗之。比丘忿此畜生。以杖捶誤中墮地獼猴即死。數獼猴並來噪歡。共輿死獼猴到佛寺中。比丘僧知必有以。則合會諸比丘。推問其意。此比丘具說其實。於是造教。自從今日比丘每食。皆當割省留餘以施蠕動。不得盡之。檀越丐飯由此為始也。
(三九)
昔有鱉遭遇枯旱。湖澤幹竭不能自緻有食之地。時有大鵠集住其邊。鱉從求哀乞相濟度。鵠啄銜之飛過都邑上。鱉不默聲問。此何等如是不止。鵠便應之之應口開。鱉乃墮地。人得屠裂食之。夫人愚頑無慮。不謹口舌其譬如是也。
昔有沙門。令兄人剃頭。剃頭已頭面着地作禮言。願令我後世心意淨潔智慧如道人。道人言。令卿得慧勝我。其人作禮而去。後命盡生忉利天上。天上壽盡來下生大姓傢作子。後得作沙門。智慧得見道道。跡此至意所致也。
(四○)
昔有梵志國王丐。王欲出獵。令梵志止殿上。須我方還。乃出獵追從逐禽獸。與臣下相失。到山𠔌中與鬼相逢。鬼欲啖之。王曰聽我言。朝來於城門中。逢一道人從我丐。我言止殿上待還。今乞暫還。與此道人物已。當來就卿受啖。鬼言。今欲啖汝。汝寧肯來還。王言。善哉誠無信者。我當念此道人耶。鬼則放王。王還宮出物與道人。以國付太子。王還就鬼。鬼見王來感其至誠。禮謝不敢食也。師曰。王以一誠全命濟國。何況賢者奉持五戒。布施至意其福無量也。
(四一)
昔阿育王常好布施飯食沙門。令太子自斟酌供具。太子默恚言。我作王時。悉當殺諸道人。道人心知太子嗔恚。謂太子言。我不久在世間。太子驚曰。道人明乃爾。知我心意。即反念。我作王時。當供養道人勝我父。心遂和則去惡就善。道人言。比卿作王時。我生天上已。太子曰。聖哉沙門。後作國王。以五戒十善為國政。遂致隆平矣。
(四二)
昔有四姓取兩婦。大婦日日以好飯供養沙門。沙門日往取飯。小婦患毒之。明日沙門復來。小婦則出取鉢。以不淨着鉢中。以飯置上授還沙門。沙門持去。於山中適欲飯。見不淨則澡洗鉢。後不敢復往。小婦口中及身體則俱臭。人見皆走避。後壽終墮沸屎地獄。如是展轉三惡道數千萬歲。罪畢得為人。常思欲食大便不得腹中絞痛。後為人婦。夜起盜食大便。如是數數。夫怪之便往尋視。見婦食屎。此宿命行所致也。
人有四難得成。一者塔。二者招提僧捨。三者飯比丘僧。四者出傢作沙門。是四事以立其福無量。所以者何。三界時有耳。已得作人復有財産。能拔慳貪之本。應時施惠功業純立。是亦難得。誰能知此福者。唯佛耳。
佛言。比丘不以飯食轉相呼為親道。唯以經法轉相教誡為親耳。比丘以飲食美味轉相貢施。見世於比丘善名。後世無所應。於佛得惡論。何以故。外行傢見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美飯食好衣轉相施耳。誰教者是佛也。於佛得惡論。比丘以經戒道法轉相請乃為大親厚耳。何以故。外行傢見比丘言。佛弟子但以經戒道法轉相施耳。無他相與。於比丘現世得善名。後世得解脫。於佛有善論。何以言之。佛是比丘師。教弟子但以經道。是故不必以飯食為惠也。但以善言轉相施上耳。
佛言。比丘當知足。何等為當知足。謂趣求一衣一食。常在經行念不念。外求能止不亂意。是為知足。亦不當知足計。所謂經戒逮得四禪及四空定須陀洹斯陀含。未可計知足也。如是為不當計足矣。
(四三)
有比丘分衛道住。促迫卒失小便。行人見之。皆共譏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儀。而此比丘立住失小便。甚可笑也。時有外行尼揵種。見人譏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犍種裸身而行。都無問者。佛弟子住小便。而人皆共笑之。如是者我曹師為無法則。故人不笑耳。將獨佛弟子法清淨有禮儀。易為論議故。便自歸佛所作沙門。即得須陀洹。比丘譬如師子衆獸中王。人中師所語當用法。行步坐起當有威儀。為人法則不得自輕。自輕自毀以辱先賢也。
天王釋及第一四天王。十五日三視天下。誰持戒者。見持戒者天即歡喜。時以十五日。天王釋在正殿坐處。自念言。天下若十五日三齋者。壽終可得吾位矣。邊諸天大驚言。但十五日三齋。乃得如釋處。有比丘已得阿羅漢。即知釋心念。白佛言。寧能審如釋語不。佛言。釋語不可信為不諦說。何以故。十五日三齋精進者。可得度世。何為釋處。如是為不諦說為未足信。誰能知齋福者。唯佛耳。
(四四)
海中有大竜。竜欲雨閻浮利地。恐地無當此水者。竜意念。地無當我雨者。還自海中雨耳。佛慧弟子威德甚大。欲以施外行九十六種道傢。恐無能堪者。是故佛弟子展轉自相惠耳。譬如竜自還雨海中也。
(四五)
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小不妻娶。無淫泆之情。處深山無人之處。以茅為廬蓬蒿為席。以水果蓏為食飯。不積財寶。國王娉之不往。意靜處無為。於山中數千餘歲。日與禽獸相娛樂。有四獸。一名狐。二名獼猴。三者獺。四者兔。此四獸日於道人所聽經說戒。如是積久。食諸果蓏皆悉訖盡。後道人意欲使徙去。此四獸大愁憂不樂。共議言。我曹各行求索供養道人。獼猴去至他山中。取甘果來以上道人。願心莫去。狐亦復行化作人。求食得一囊飯麨來。以上道人。可給一月糧。願止留。獺亦復入水取大魚來。以上道人。給一月糧。願莫去也。兔自思念。我當用何等供養道人耶。自念。當持身供養耳。便行取樵以然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為兔最小薄。能請入火中作炙。以身上道人。可給一日糧。兔便自投火中。火為不然。道人見兔感其仁義。傷哀之則自止留。佛言。時梵志者提和竭佛是。時兔者我身是。獼猴者捨利弗是。狐者阿難是。獺者目揵連是也。
(四六)
昔有五道人俱行道。逢雨雪過一神寺中宿。捨中有鬼神形像。國人吏民所奉事者。四人言。今夕大寒可取是木人燒之用炊。一人言。此是人所事不可取。便置不破。此室中鬼常啖人。自相與語言。正當啖彼一人。是一人畏我。餘四人惡不可犯。其可止不敢破像者。夜聞鬼語起呼伴。何不取破此像用炊乎。便取燒之。啖人鬼便奔走。夫人學道常當堅心意。不可怯弱令鬼神得人便也。
(四七)
昔有國王棄國行作沙門。於山中精思。草茅為屋蓬蒿為席。自謂得志。大笑言快哉。邊道人問之。卿快樂今獨坐山中學道。將有何樂耶。沙門言。我作王時所憂念多。或恐鄰王奪我國。恐人劫取我財物。或恐我為人所貪利。常畏臣下利我財寶反逆無時。今我作沙門。人無貪利我者。快不可言。以是故言快耳。
(四八)
昔有國王大好道德。常行繞塔百匝未竟。邊國王來攻欲奪其國。傍臣大恐怖。即行白王言。有兵來至。唯大王置斯旋塔。還為權慮以攘重寇。王言。聽使兵來我終不止。心意如故繞塔未竟兵散罷去。夫人有一心定意。無所不消也。
(四九)
昔有國王行。常過佛為作禮。不避泥雨。傍臣患之。自相與語。王作意何以煩碎乃爾。王耳聞之。王還宮敕臣下。行求百獸頭及人頭一枚來。臣下白王言。已具王令於市賣之皆售人頭不售。臣下白言。賣百獸頭皆售。此人頭臭爛初無買者。王語傍臣。汝曹不解耳。秘前者過佛所為佛作禮。汝曹言。王意煩碎。欲知我頭者如此。死人頭不潔淨。當以求福可得上天。汝曹愚癡不知反言煩乎。傍臣言。實如大王所說。叩頭謝過。臣等愚不及。王後復出。臣等皆下馬為佛作禮。以王為法也。
(五○)
昔有國王出遊。每見沙門輒下車為沙門作禮。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我上不下也。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禮。壽終已後當生天上。是故言上耳不下也。
(五一)
昔有人死已後。魂神還自摩娑其故骨。邊人問之。汝已死何為復用摩娑枯骨。神言此是我故身。身不殺生不盜竊。不他淫兩舌惡駡妄言綺語。不嫉妒不嗔恚不癡。死後得生天上。所願自然快樂無極。是故愛重之也。
(五二)
昔外國有沙門。於山中行道。有鬼變化作無頭人。來到沙門前。報言。無頭痛之患。目所以視色。耳以聽聲。鼻以知香。口以受味。了無頭何一快乎。鬼復沒去復化無身。但有手足。沙門言。無身者不知痛癢。無五藏了不知病何一快乎。鬼復沒去。更作無手足人。從一面車轉輪來至沙門。道人言。大快無有手足。不能行取他財物。何其快哉。鬼言。沙門守一心不動。鬼便化作端正男子來頭面着道人足言。道人持意堅乃如是。今道人所學但成不久。頭面着足恭敬而去也。
(五三)
昔沙門於山中行道。裏衣解墮地。便左右顧視。徐牽衣衣之。山神出謂道人。此間亦無人民衣墮地。何為匍匐着衣。沙門言。山神見我。我亦復自見上。日月諸天見我。於義不可身露。無有慚愧非佛弟子也。
(五四)
昔有六人為伴。俱墮地獄中同在一釜中。皆欲說本罪。一人言沙。二人言那。三人言特。四人言涉。五人言姑。六人言陀羅。佛見之笑。目揵連問佛。何以故笑。佛言。有六人為伴。俱墮地獄中共在一釜中。各欲說本罪。湯沸涌躍不能得再語。各一語便回下。一人言沙者。世間六十億萬歲。在泥犁中為一日。何時當竟。第二人言那者。無有期。亦不知何時當得脫。第三人言特者。咄咄當用治生為。如是不能自製意。奪五傢分供養三尊。愚貪無足今悔何益。四人言涉者。言治生亦不至誠。我財産屬他人。或為得苦痛。第五人言姑者。誰當保我從地獄中出。便不復犯道禁。得生天人樂者。第六人言陀羅者。是事上頭本不為心計。譬如禦車失道入邪道。折車軸悔無所復及也。
折羅漢譬喻抄七首。
(五五)
昔佛遣捨利弗。西至維衛莊嚴剎土。問訊彼佛三事。佛身安隱不。說法如常不。受者增進不。捨利弗即承佛威神往詣彼剎。宣令如是。彼佛報言。皆悉安隱。於時彼佛轉阿惟越緻輪。為七住菩薩說法。捨利弗聞之從彼剎還。姿色光明行步勝常。佛告捨利弗。汝到彼何故侅步怡悅如是。捨利弗白佛言。譬如貧傢饑凍之人得大珍寶如須彌山。寧歡喜不。佛言。甚善。捨利弗言。我到彼剎。得聞彼佛說阿惟越緻深奧之事。是以欣踴不能自勝。佛言。善哉。如汝所言。佛語捨利弗。譬如長者大迦羅越。純以紫磨金摩尼珠為寶。內有掃除銅鐵鉛錫棄在於外糞壤之中。有貧匱者喜得持歸。言我大得迦羅越寶。寧是長者珍妙寶非。答言。非也。佛語捨利弗。汝所聞得如是貧者。彼佛所說但十住事及在舉中清淨之者。汝所聞者不足言耳。捨利弗即愁毒。如言我謂得寶。反是鉛錫。捨利弗說是事時。無央數人皆發無上平等度意。無央數人得阿惟顔住也。
(五六)
昔摩訶目揵連。坐於樹下自試道眼。見八千佛剎。意自念言。如來所見尚不如我。作師子步行詣佛所。佛告目連。汝聲聞種。今者何故作師子步。目連白佛。我自所見八方面八千佛剎。想佛所視又不如我。故師子步。佛言。善哉目連。所見廣大乃爾。佛告目連。譬如燈明比方摩尼。相去甚多。佛言我眼所見十方各如十恆沙剎。一沙為一佛剎。盡見其中所有一切。有從兜術天來入母腹中者。及有生者。有出傢行學道者。有降伏魔者。有釋梵來勸助者。有轉法輪一切說法者。有欲般泥洹者。有已般泥洹燒捨利者。如是等輩不可計數。我持是眼悉已見之。佛放眉間毫相之光徹照上方。放身中光遍照八隅。放足下光明洞照下方各百千剎。應時十方諸剎六反震動。其大光明無所挂礙。時目揵連。即於佛前。見無央數千恆沙無邊剎。其中所有如佛前說。白佛言。佛屬所說十恆沙剎。今佛所現乃爾所乎。佛語目連。用汝不信故小說耳。今我所現如是之比不可勝計。摩訶目揵連聞說是事。身即躄地如大山崩。舉聲大哭。我憶知佛有是功德今方如此。寧令我身入大泥犁。右脅見者過於百劫不取羅漢。目連便言。諸在會者。世尊說我神足第一。尚不足言。所作功德不及知此。何況未有所得者耶。發心所作當志如佛。莫得效我化為敗種。一切會者竜神人民無央數千。皆發無上平等度意。發大道心者即得阿惟越緻。已得不退轉者皆悉逮得阿惟顔住也。
(五七)
昔有竜王名曰拔抵。威神廣遠多所感動。志性急憋數為暴虐。多合竜共為非法風雨霹靂。雹殺人民鳥獸蠕動。積無央數。有尊羅漢萬人。自共議言。若殺一人墮地獄一劫。百償死罪猶故不畢。今者此竜殘害衆生前後不訾。遂爾不休轉恐難度。幸當共往諫止之耳。時佛知之。贊言善哉。汝等出傢求無為道。欲救一切危厄之命。度有罪者。大快當爾。是為報恩。時諸羅漢自相謂言。不足乃使萬人俱行。於是一人各各更往。輒被厄害不能自前。還相謂言。雖獨行不能降化屈折此竜使改為善。當更合會萬人功德。俱時共行即都復往。竜放風雨雷雹霹靂。萬人驚怖不知所至。逆為所辱頓伏來還。阿難白佛。此竜殘殺乃爾所人及諸畜獸。其罪大多已不可計。今復加雹怖萬羅漢。雨其衣被狀如溺人。其罪深大叵復勝計。是時佛在耆闍崛山。與萬菩薩萬羅漢俱。往詣異山到竜止所。竜便嗔恚興暴雨漴雷雹霹靂。其放一雹令闢方四十丈。若至地者入地四尺。欲以害佛及菩薩僧。時雹適下住於空中化成天花。佛放光明廣有所照。諸在山中射獵行者。遭值雲雨窈冥迷惑不識東西。合萬餘人皆尋光來詣佛所住。竜復霹靂放下大石方四十丈。若石至地者。陷入地中當四十丈。石於佛上與前華合化成華蓋。小竜雹石各方一丈。亦皆如是。前諸羅漢見竜災變。各懷恐怖前依近佛。竜于云間自見雹石化為花蓋。懸於虛空而不下至。復自念言。我當以身堅自蟠結。令四十丈欲以澎佛及衆僧上。即時自撲無所能中。遍身毒痛倒地甚久。舉頭開目仰視見佛。我之所為皆不如意。疑是尊妙無上神人。於是小竜而皆自撲無所動搖。竜王是時即便命盡上生為天。諸餘小竜亦皆並命得作天子。皆悉來下住於佛邊。佛告阿難。汝知是天所從生不。對曰。不及。佛言。屬者諸竜興惡意者。汝言罪大不可勝計。自撲在地發一善心。知佛為尊。命盡為天。此者是也。天聞佛言。及諸天子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是時獵人諸在山中來詣佛者。皆自念言。此竜之罪尚得解脫。我之所害方之此竜蓋亦無幾。欲發道意心尚猶豫。佛告阿難。此萬羅漢欲度諸罪力所不任。若無我者為竜所製。不能度惡還益其罪。欲度一切當先禪定思惟可度然後乃行。汝等不能度者。怛薩阿竭能度不度。是時獵人聞說如是。皆發無上平等度意。天竜人民其在會者。佛為說經皆得阿惟越緻。昔竜王拔抵與釋迦文佛。共為婆羅門。拔抵弟子時有萬人。見釋迦文為人才。猛捨其師事釋迦文。拔抵懷恚罪至為竜。佛德既成多度一切。弟子萬人皆得羅漢。竜惡遂盛廣欲為害。萬人愍傷故欲往度。曾為師故四道雖足猶受其辱。若為菩薩。竜欲加惡終不敢也。
(五八)
昔有一國人民熾盛。男女大小廣為諸惡。性行剛憋兇暴難化。佛將弟子到其鄰國。五百羅漢心自貢高。摩訶目犍連前白佛言。我欲詣彼度諸人民。佛即聽之。往說經道。言當為善。若為衆諸惡其罪難測。覆一國人皆共撾駡不從其教。於是復還。捨利弗謂目揵連。欲教諸人當以智慧如更見毀。捨利弗白佛。我欲詣彼勸度人民。佛復聽往。為說教戒。復不從用而被唾辱。摩訶迦葉及尊弟子。合五百人以次遍往。不能度之鹹見輕毀。阿難白佛。彼國人惡不受善教多所折辱。辱一羅漢其罪不訾。況乃違戾爾所人教。當獲重罪虛空不容。佛言。此罪雖為深重。菩薩視之靜為無罪。佛遣文殊師利。往度脫之。即到其國。都贊嘆言。賢者所為何乃快耶。詣其王所皆面稱譽。各令大小人人聞知。言某勇健某復仁孝某有膽慧。隨其所在應意嘆譽。皆歡喜不能自勝。言此大人所說神妙。知我志操何一快善。衆人各持金寶香花。散菩薩上。鹹持好疊錦彩衣服甘脆美味飲食餚膳。供奉菩薩。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文殊師利謂人民曰。汝供養我不如與我師。我師名佛。可往共供之。福倍無量。一切甚悅。隨文殊師利往詣佛所。佛為說經。應時即得阿惟越緻。三千國土為大震動。山林樹木皆贊言??。文殊師利善度如是。佛告阿難。深大之罪今為所在。五百羅漢躄地淚出。菩薩威神所化如是。何況如來可復稱說耶。我為敗種無益一切也。
(五九)
昔佛坐樹下時。佛為無央數人說法。中有得須陀洹。有斯陀含。有阿那含。有得羅漢者。如是之等不可計數。時佛面色無有精光。狀類如愁。阿難深知佛意。長跪白佛。禮侍佛八年。未曾見佛尊顔無有光明如今日也。有何變應令佛如此。今日誰有失大行者。誰有為惡墮地獄者。誰有離遠本際者耶。佛告阿難。譬如商客多持珍寶及數千萬遠行求利。道逢盜賊亡失財寶。其身裸住無以自活。寧愁憂不。阿難白佛。其愁甚劇。佛告阿難。我從無數劫來。勤苦為道。欲救度一切人民皆令得佛。我今已為自得作佛。而無一人作功德者。是以不樂身色為變。阿難白佛。今佛弟子有得羅漢。已過去者今現在住及當來者。不可計數。有得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爾叵計。雲何無因功德度者。佛告阿難。譬老公嫗生十數女。當能典傢成門戶不。阿難言。不能也。佛言。雖有羅漢無央數千因我法生。猶非我子。會亦不能坐佛樹下故。譬如生女雖為衆多。行嫁適人公嫗孤獨。我亦如是。時佛涕泣墮三渧淚。三千世界為大震動。無央數天竜神人民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應時佛面端正悅好。無數光明千億萬變。十方徹照倍異於常。其見光者無不蒙度。阿難白佛。何以重光神變妙好乃如是。佛告阿難。如老公嫗祠天禱地求索子姓晚得生男。竪立門戶豈不歡喜而自勞賀。今諸一切發摩訶衍意。是以踴躍。佛種不絶故也。佛遣須摩提菩薩上國六十億恆沙數剎。令詣彼國取師子座衆飲食具。如伸臂頃還來到此。嚴莊師子高廣之座。請諸一切無不會者。其發無上平等度意者。皆坐自然師子千葉金蓮華上座。有於七寶交露帳中及於七寶樹下坐者。竪諸幢幡七寶為柄。天錦為幡天繒為花蓋。佛應時令大千國土變為浴池。七寶蓮華滿其中生。佛自變身現作菩薩。或復現形如釋梵四天王者。廣為大檀供養一切。萬味飯食其香廣聞十方一切。其聞食香皆發無上平等度意。香香遍身從毛孔出。展轉復聞毛孔之香者。亦發無上平等度意。十方無涯坻剎為大震動。剎剎諸佛各遣左右尊菩薩來賀。釋迦文用一切。人民多發菩薩之心故也。中有持紫磨金蓮花來者。有持摩尼寶蓮花來者。有將明月珠蓮花來者。各各持雜尊寶蓮花共散佛上。佛之威神皆令所散合成花蓋。覆遍十方無央數剎。花蓋光明亦照諸剎。幽冥之處恆為明。泥犁薜荔禽獸六畜皆發大意鹹欲求佛。佛為一切會者說經。不可計菩薩皆得阿惟顔住。復不可計天人得無所從生法忍。復不可計竜神人民得阿惟越緻。復一切菩薩和薩皆發無上平等度意。
(六○)
昔有一人年少貧苦。行詣他國得一甘果。香美且大世所希有。輒愛惜之不敢?嘗。心念父母欲以果與。即持果歸還耶離。時佛入城與諸菩薩大弟子。俱詣長者傢就檀越請。佛適過去人未至傢。手持果投在佛處。從少及長未曾聞佛見佛足跡。相輪如蓋光色衆變亦無缺減。便住足邊視之無厭。心自僥幸亡悲亡喜。地之行跡猶尚乃爾。況此人身誠非世有。度是行人必當來還。我當掇置父母之分。待此人至以果上之。佛未周旋人坐跡旁悲思淚出。道路行者來問此人。為持果坐此悲耶。答言。守此無極尊跡待留。神人冀其當還。欲以此果自歸上之。遲見光顔未得如願。自鄙薄祐是故悲耳。行路問者聚觀如雲豈。怪此人謂之狂癡。詎知行者還在何斯欲待之乎。佛到檀越長者傢坐。衆僧澡訖以次坐定。長者大小手下飯具。衆味遍設皆悉備足。佛遙達嚫道中守跡持果延竦欲上佛者。於是食訖。檀越自念。世尊達嚫屬不見及。即遙祝願外持果者。將以所供有不可乎。佛告阿難。長者供具福往耳。所為雖廣意有所冀。心懷四懼志在滅度。外有年少手持甘果一心無他。守我足跡慈悲待我。思欲上果用一切故發大道意。是以在坐並遙達嚫。長者念言。是人果施而無異饌。佛嘆其德甚為高妙。我雖豪富所設為豐。計意輕重福為不如。願侍隨佛往見此人。佛便起坐到守跡人所。菩薩弟子長者居士並餘衆輩。應時皆從。彼持果者遙見佛往。身相衆好光逾日月。即前迎佛稽首作禮。因以此果長跪上佛。即發無上平等度意。佛放光明徹照無極。三千世界為大震動。十方諸佛及諸菩薩應時皆現。如鏡中像不以遠近無不見者。佛為受其果。轉施諸佛等。令一果周遍無極。十方諸佛及諸菩薩各從袈裟伸金光手放千億炎。其一炎端各各自然有寶蓮花珠交露帳師子之座。上有坐佛及諸菩薩。皆持寶鉢受得此果。各持一果神變達嚫。釋迦文佛亦復如是。於此世界照耀十方。虛空神天一切充滿。八維上下無空缺處。皆助歡喜贊善稱嘆三界諸菩薩皆得應蒙。時上果者得不起忍。佛授其决。後當作佛號果尊王無上正覺。所有國土如阿彌陀剎。應聞世尊所別國土。自然清淨得阿惟顔。長者居士嚮道跡者無數千人不退轉地大度其德如是也。
(六一)
昔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為母說經。時有一天壽命垂盡。有七事為應。一者項中光滅。二者頭上傅飾華萎。三者面色變。四者衣上有塵。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離本坐。即自思惟。壽終之後當棄天座七寶殿館浴池園果自然飲食衆伎女樂。更當下生於拘夷那竭國疥癩母豬腹中作子。甚預愁憂不知當作。何等方便得免此罪。有天語言。今佛在此為母說經。佛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脫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禮。未及發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天白佛言。雖知天福不可得久。恨離此座當為疥癩母豬作豚。以是為毒。趣受他身不敢為恐也。佛言。欲離豚身。當三自歸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丘僧。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從佛教晨夜自歸。卻後七日天即壽盡。來下生於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其母娩娠又無惡露。母旁侍婢怖而棄走。母亦深怪。兒墮地語。謂之熒惑。意欲殺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殺此兒父必罪我。徐白長者。殺之不晚。母即收兒。往白長者言。産生一男。甫初墮地長跪叉手自歸三尊。闔門怪之謂為熒惑。父言。止止。此兒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歲。或八九十。每尚不曉自歸三尊。況兒墮地能稱南無佛。好養視之慎無輕慢。兒遂長大年嚮七歲。與其輩類於道邊戲。時佛弟子捨利弗摩訶目揵連適過兒旁。兒前禮足言。和南捨利弗摩訶目揵連。捨利弗摩目揵連驚怪。小兒能禮比丘。兒言。道人不識我耶。佛於天上為母說經。我時為天當下作豬。從佛之教自歸得人。比丘即禪亦尋知之。即為咒願言。咨梨衹。兒語目連及捨利弗。願以我聲因請世尊諸菩薩僧並及仁等。目連捨利弗然受其言。兒便還歸白父母言。屬者遊戲見佛二弟子過。即因請佛及四輩飯。願辦其甘脆。父母愛之從其所言。異其年幼開發大意。又奇所作操識宿命。為極珍妙盡世名味。求具精細過逾兒意。佛及衆僧各以功德。作神足來到兒捨飯。父母小大供養畢訖行香澡水。如法皆了。佛為說經。父母及兒內外親屬。應時皆得阿惟越緻。自歸之福所度如是。況乃終年修道教乎。
舊雜譬喻經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