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己去成長·自己去成功
六月二十五號,吃完中飯,我照例躺在沙發上看報,一邊用眼角餘光註意大門,好迎接放學回傢的女兒。
但是突然心頭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兒了,因為前天我已經把她送進離傢三百多哩的集中營。
那不是真的集中營,而是有六十年歷史的“草山(Meadowmount)音樂夏令營”。每年暑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那兒接受魔鬼訓練;世界頂尖大師伊薩帕曼(Itzhal
Perlman)、馬友友和林昭亮、簡明彥都是那裏出來的。
音樂營占地二百多英畝,其中散布着由馬廄改裝成的一棟棟宿舍。屋頂是鐵皮的,由於馬廄原本不高,硬改成兩層,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間又衹容轉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陽一曬,會有多熱。更可怕的是營裏的規矩——
早上七點捨監就會像“獄卒”般一間間敲門,不到學生開門出來不停止。七點半得走到幾百英尺外的餐廳吃飯;八點半準時,必須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開始練琴。
捨監整天在走廊裏巡查,哪一間沒有傳出琴聲就敲門警告;再不動,則“記點”;衹要被記兩點,周末就禁足。
我實在搞不懂,我那嬌生慣養,自以為是小公主的女兒,為什麽非進去不可。
入營之前,我一次又一次問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傢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個禮拜不能回傢,平常不準傢人探視,電話不通,連電腦都不準帶,想傢都沒法說,多可憐哪!
女兒卻想都沒想,就一扭頭:“我要去!”
入營的那天,攝氏三十五度,我偷偷溜進她的房間瞄一眼,就熱得滿身大汗;出來,我又問她是不是回傢算了,她還是扭頭說:“不回傢。”
離開的時候,女兒正排隊繳體檢表格,直揮手叫我們走。我偷偷看她有沒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沒紅,還直說好興奮。
上了車,慢慢駛離校園,我一直回頭,但是那個號稱捨不得爸爸媽媽的寶貝女兒,居然背對着我們。
在美國其實有很多這樣的“集中營”,有音樂的,體育的,也有文學的、科學的。偏偏“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就有那麽多年輕人,想盡辦法進去接受虐待。
從女兒入營這件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也“兒大不中留”,當年兒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時候直掉眼淚,他不是也沒“目送”我離開嗎?
他們那麽無情,是因為離開父母,興奮;還是因為眼前有太多要面對的挑戰,“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如同我當年,把傢一擱,衹身來了美國;在機場,連學生都哭,我卻沒掉眼淚,因為前面的苦難是我要獨自承擔的。他們還留在傢裏,過平靜的生活,我卻成了漂泊者。
但是為什麽每個年輕人都要漂泊,都夢想作異鄉人,都覺得孤危是一種酷,這是不是一種天生的衝力?
是這衝力,使人類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來,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會到達火星。
也是這衝力,使一個個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會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馬,絶塵而去。
我常想: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為他們作主,他們偏偏不聽。這表示他們有年輕人的想法,還是該稱為反叛?
一個乖乖牌,父母說什麽是什麽,好好走大人鋪好的路,接傢裏的事業,作個“孝”而且“順”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如果我是比爾蓋茲的爸爸,知道兒女居然大二要從哈佛輟學,我會不會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親,知道兒子居然要去搞電影,我又會不會阻止?如果我阻止了,還會不會有今天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和大導演李安。
是不是因為孩子年輕,我們就應該讓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而不是沒等他找,就把蓋子打開說:“來!這就是你要找的東西。”
兒子小時候,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扮演強權,什麽都幫他安排好。
但是經歷了這麽多年,看了美國的“自由經濟”與民主精神。我發覺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他的優點,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闖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讓他們這些長處獲得充分的發揮。
這本書就是我新教育觀下的産物,表面上它與傳統教育一樣,但潛在的主張是“自由教育”。
我知道國內的傢長都逼孩子,我沒有唱反調,叫孩子不努力,而是教他們“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長要自己去成長”。讓他們自己逼自己,而非作個沒有電瓶的車子,衹等父母師長在後面推。
這兩天,每次走過女兒的房間,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淚。但我知道自己兩盡半的胳臂,已經留不住她人生千萬裏的行程。
我甚至想,如果每個學校都能像草山(Meadowmount)那樣的“集中營”,沒有鐵絲網、不逼孩子進去,孩子們卻都想盡辦法考進去,甘心樂意地接受嚴格的訓練,那該多好!
六月二十五號,吃完中飯,我照例躺在沙發上看報,一邊用眼角餘光註意大門,好迎接放學回傢的女兒。
但是突然心頭一震,今天不用等女兒了,因為前天我已經把她送進離傢三百多哩的集中營。
那不是真的集中營,而是有六十年歷史的“草山(Meadowmount)音樂夏令營”。每年暑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那兒接受魔鬼訓練;世界頂尖大師伊薩帕曼(Itzhal
Perlman)、馬友友和林昭亮、簡明彥都是那裏出來的。
音樂營占地二百多英畝,其中散布着由馬廄改裝成的一棟棟宿舍。屋頂是鐵皮的,由於馬廄原本不高,硬改成兩層,所以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加上窗子小得出奇,房間又衹容轉身,可想而知,夏天大太陽一曬,會有多熱。更可怕的是營裏的規矩——
早上七點捨監就會像“獄卒”般一間間敲門,不到學生開門出來不停止。七點半得走到幾百英尺外的餐廳吃飯;八點半準時,必須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開始練琴。
捨監整天在走廊裏巡查,哪一間沒有傳出琴聲就敲門警告;再不動,則“記點”;衹要被記兩點,周末就禁足。
我實在搞不懂,我那嬌生慣養,自以為是小公主的女兒,為什麽非進去不可。
入營之前,我一次又一次問她,是不是算了?暑假在傢多舒服,何必去受苦,整整七個禮拜不能回傢,平常不準傢人探視,電話不通,連電腦都不準帶,想傢都沒法說,多可憐哪!
女兒卻想都沒想,就一扭頭:“我要去!”
入營的那天,攝氏三十五度,我偷偷溜進她的房間瞄一眼,就熱得滿身大汗;出來,我又問她是不是回傢算了,她還是扭頭說:“不回傢。”
離開的時候,女兒正排隊繳體檢表格,直揮手叫我們走。我偷偷看她有沒有哭,她居然眼眶都沒紅,還直說好興奮。
上了車,慢慢駛離校園,我一直回頭,但是那個號稱捨不得爸爸媽媽的寶貝女兒,居然背對着我們。
在美國其實有很多這樣的“集中營”,有音樂的,體育的,也有文學的、科學的。偏偏“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就有那麽多年輕人,想盡辦法進去接受虐待。
從女兒入營這件事,我常想“女大不中留”,也“兒大不中留”,當年兒子入哈佛,送他去,我走的時候直掉眼淚,他不是也沒“目送”我離開嗎?
他們那麽無情,是因為離開父母,興奮;還是因為眼前有太多要面對的挑戰,“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如同我當年,把傢一擱,衹身來了美國;在機場,連學生都哭,我卻沒掉眼淚,因為前面的苦難是我要獨自承擔的。他們還留在傢裏,過平靜的生活,我卻成了漂泊者。
但是為什麽每個年輕人都要漂泊,都夢想作異鄉人,都覺得孤危是一種酷,這是不是一種天生的衝力?
是這衝力,使人類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來,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會到達火星。
也是這衝力,使一個個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會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馬,絶塵而去。
我常想:父母要留,孩子要走;父母要為他們作主,他們偏偏不聽。這表示他們有年輕人的想法,還是該稱為反叛?
一個乖乖牌,父母說什麽是什麽,好好走大人鋪好的路,接傢裏的事業,作個“孝”而且“順”的孩子,是不是就好?
我也常想:如果我是比爾蓋茲的爸爸,知道兒女居然大二要從哈佛輟學,我會不會支持他?如果我是李安的父親,知道兒子居然要去搞電影,我又會不會阻止?如果我阻止了,還會不會有今天的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和大導演李安。
是不是因為孩子年輕,我們就應該讓他走出去,找他所想找的,讓他們自己去發現;而不是沒等他找,就把蓋子打開說:“來!這就是你要找的東西。”
兒子小時候,我曾經有一段時間扮演強權,什麽都幫他安排好。
但是經歷了這麽多年,看了美國的“自由經濟”與民主精神。我發覺每個人都有他的特質、他的優點,以及他走出去自己闖天下、自己去受苦的本能。
最好的教育是讓他們這些長處獲得充分的發揮。
這本書就是我新教育觀下的産物,表面上它與傳統教育一樣,但潛在的主張是“自由教育”。
我知道國內的傢長都逼孩子,我沒有唱反調,叫孩子不努力,而是教他們“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長要自己去成長”。讓他們自己逼自己,而非作個沒有電瓶的車子,衹等父母師長在後面推。
這兩天,每次走過女兒的房間,看到她的公主床,我都想掉眼淚。但我知道自己兩盡半的胳臂,已經留不住她人生千萬裏的行程。
我甚至想,如果每個學校都能像草山(Meadowmount)那樣的“集中營”,沒有鐵絲網、不逼孩子進去,孩子們卻都想盡辦法考進去,甘心樂意地接受嚴格的訓練,那該多好!
第一部分
談睡眠
研究報告中甚至說“從行為改善的角度來看,午睡在直覺印象的學習上,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樣有用。”午睡也使晚上睡眠的效果提高。實驗顯示,第一天有午睡的受試者在廿四小時之後的記憶力,比沒午睡的人強百分之五十。
談睡眠
隨著你升入高年級,會愈來愈覺得時間不夠用。
孩子,你不必為睡得多自責。
如果希望“小睡”有大“睡”的效果,最好能一次睡60到90分鐘。
你要用時間的緊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惡性循環的拖延,使自己損失睡眠與健康。
誰不希望睡到自然醒
今天早上七點,你媽媽的鬧鐘響,把我吵醒了,可是見她瞄了一眼鬧鐘,繼續睡,我猜一定時間還多,就沒吭聲。直到過了半個鐘頭,還不見她起床,纔推她,問她要幾點起,媽媽醒過來,看看鐘,立刻跳了起來,說糟了!怎麽沒聽見鬧鐘響呢?當時已經七點半了,而你必須七點五十分到校。
看媽媽急著去浴室梳理,我就先跑到你房間看,想你一定早準備好了。沒想到,你也還在被窩裏。我問你為什麽還不起床,你說馬上會起,我又說已經七點半都過了,你就哇的一聲立刻坐起來;一邊匆匆忙忙穿衣服,一邊怪媽媽為什麽沒叫你,你自己又為什麽把鬧鐘按了下去。
看你抓了一根香蕉,頭髮都沒來得及綁,就匆匆忙忙地跟媽媽出去,我覺得有必要跟你談談你的睡眠規劃。
最近常聽你抱怨睡眠不足,怪學校功課太多,有一堆考試,又怪自己為什麽總需要睡八個小時纔夠,還說羨慕那些一天衹睡五六個鐘頭的同學。
其實你不必為自己睡得多而自責,因為你正在成長期,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要較多的睡眠。“生長激素”多半在睡覺的時候分泌,所以如果你睡不好,就容易影響發育。
而對那些已經發育完全的大孩子,就不必太多睡眠了。我最近看到一個統計,說美國高中生一般衹睡六個鐘頭,回想你哥哥高中時甚至一天還睡不到五個鐘頭,他們照樣發育得很好,可見當你度過這個“急速的成長期”,自然就不會那麽愛睡了。
由此可知,而今你睡下去就起不來,不一定是因為懶,而是由於生理需要。所以我建議你檢討一下,能不能在“醒著的時候”快一點,使自己能早點上床,而非CUT你的睡眠時間。
每個人都會拖——
一生有一生的拖,中國人常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是拖了少年時。
相同的,一個月又有一個月的拖,你不是每到學期結束前,就特別忙嗎?那是因為前面大半個學期都比較放鬆,造成功課的堆積。
往再小的地方看,其實一天也有一天的拖。
舉個例子,昨天你因為參加學校社團,六點多才到傢,先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卡通,接著去吃飯,吃完飯看你進房間了,我有事要問你,原以為你在做功課,卻發現你躺在床上睡著了,醒過來之後,又坐在那發愣,還怪自己愛睡覺,直犯脾氣。
好!讓我們回頭算一算,你剛回傢時看電視花了多少時間?吃完飯打盹用了多少時間;打開書包,一邊懶洋洋地拿出書本,一邊開電腦,再看看信箱又花了多少時間?
如果你把這些時間濃縮一下,進門先把書包裏的東西拿出來,看看有多少功課,心裏有個計劃,同時看你的“伊媚兒”。然後一邊吃飯,一邊看看電視,吃完飯趕緊上網查資料,開始寫報告。你又會拖到一點多才睡覺嗎?
所以總要拖到很晚纔上床的人,常不是時間真不夠用,而是由於前面拖了。
人很妙,你會發現考試之前,讀書特別專心。你也會發現,如果一天有五樣作業,你做第一樣花一個半小時、第二樣花一個小時、第三樣花五十分鐘、第四樣花四十分鐘,等你做第五樣的時候,看看時間,已經很晚了,很可能衹花二十分鐘就完成了。
但是相反的,同樣的功課,你倒著來——先做第五樣,再做第四樣、第三樣,那第五樣可能就花你多小時,第一樣卻反而衹花三十分鐘。
這也是因為心情的輕鬆,造成拖;那拖你不一定明顯感覺,衹有當你細細比較之後纔會發現。
從這條路想下去,如果你從一開始,就以“當時已經深夜十二點”的心情去面對,會不會就能效率特佳,省下不少時間呢?
我也曾經以臺灣的一個中學生做實驗。
他的功課比你還忙,每天覺都不夠睡,所以回傢也常躺在沙發上就睡著了,被拉起來之後,也常要發呆個半天才能進入工作狀況。
他媽媽來找爸爸談,說孩子總睡不夠,如果不先小睡一下,讀書的效果很差;先讓孩子睡一陣,又會因為開始得太晚,拖得很遲才能上床。
我就建議她為孩子作個統計:“你試試看,孩子一進門就讓他先睡個覺,然後起來吃飯,再做功課,會造成幾點上床?相對的,你不準他先睡,叫他早早就開始做功課,又會幾點鐘上床?”
你猜結果是什麽?
結果是:她如果先讓孩子睡九十分鐘,孩子是一點上床;她如果不讓孩子先睡,孩子是十二點半上床。
前面睡了九十分鐘,纔遲了半個小時睡覺,我請問你,那多出來的一個鐘頭跑到哪裏去了?
相信你一定猜想出,因為拖掉了。
當那孩子發現時間還多的時候,就慢慢做。反不如先睡了一覺,“起步”晚,時間已經不早,心情緊張下,耒得註意力集中。
而且你知道嗎?
因為那孩子先睡了九十分鐘,不但加起來的睡眠時間比較多,而且因為精神好,頭腦清楚,反比不先睡一下,十二點半上床的成績進步不少。
孩子!隨著你升入高年級,會愈來愈覺得時間不夠用,而不得不減少你的睡眠,如果你還希望睡得飽飽的,恐怕也得為自己作個睡眠和工作規劃了。
你要用時間的緊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惡性循環的拖延,使自己損失睡眠與健康。
註:
如果希望“小睡”能有“大睡”的效果,最好能一次睡六十到九十分鐘。
據二○○三年六月二十四日美國《世界日報》的綜合報導,由哈佛大學莎拉,梅德尼剋教授領導幾位心理學家測試發現,午睡一小時至九十分鐘之後的視覺學習能力比不睡者高許多。
那份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的分析報告中,也提出午睡的好處衹有經歷“慢波睡眠”和“快速動眼期”的人才能享受到。因為這兩種睡眠可以提神醒腦,並且有助於處理新學到的技能與資訊。
研究報告中甚至說“從行為改善的角度來看,午睡在直覺印象的學習上,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樣有用。”午睡也使晚上睡眠的效果提高。實驗顯示,第一天有午睡的受試者在廿四小時之後的記憶力,比沒午睡的人強百分之五十。
此外,根據許多睡眠專傢的研究可以知道,“快速動眼期”(也就是簡稱REM,作夢時眼睛不斷在眼皮下轉動的那段時間。)有非常好的消除緊張及增強睡眠之前學習效果的好處。在REM被叫醒,也比在REM之前的深睡期,容易得多。
而REM一般都在入眠後六十到九十分鐘出現,所以如果可能,小睡最好能長達九十分鐘。孩子放學回傢,假使非常疲倦,讓他睡九十分鐘,要比衹睡二十分鐘的效果好得多。
此外,應該利用REM期增強記憶的好處,譬如在睡前看一下書,或背一段課文,接著去睡九十分鐘,起床後再回想睡前讀的東西,或復習一遍,就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談睡眠
研究報告中甚至說“從行為改善的角度來看,午睡在直覺印象的學習上,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樣有用。”午睡也使晚上睡眠的效果提高。實驗顯示,第一天有午睡的受試者在廿四小時之後的記憶力,比沒午睡的人強百分之五十。
談睡眠
隨著你升入高年級,會愈來愈覺得時間不夠用。
孩子,你不必為睡得多自責。
如果希望“小睡”有大“睡”的效果,最好能一次睡60到90分鐘。
你要用時間的緊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惡性循環的拖延,使自己損失睡眠與健康。
誰不希望睡到自然醒
今天早上七點,你媽媽的鬧鐘響,把我吵醒了,可是見她瞄了一眼鬧鐘,繼續睡,我猜一定時間還多,就沒吭聲。直到過了半個鐘頭,還不見她起床,纔推她,問她要幾點起,媽媽醒過來,看看鐘,立刻跳了起來,說糟了!怎麽沒聽見鬧鐘響呢?當時已經七點半了,而你必須七點五十分到校。
看媽媽急著去浴室梳理,我就先跑到你房間看,想你一定早準備好了。沒想到,你也還在被窩裏。我問你為什麽還不起床,你說馬上會起,我又說已經七點半都過了,你就哇的一聲立刻坐起來;一邊匆匆忙忙穿衣服,一邊怪媽媽為什麽沒叫你,你自己又為什麽把鬧鐘按了下去。
看你抓了一根香蕉,頭髮都沒來得及綁,就匆匆忙忙地跟媽媽出去,我覺得有必要跟你談談你的睡眠規劃。
最近常聽你抱怨睡眠不足,怪學校功課太多,有一堆考試,又怪自己為什麽總需要睡八個小時纔夠,還說羨慕那些一天衹睡五六個鐘頭的同學。
其實你不必為自己睡得多而自責,因為你正在成長期,青春期的孩子本來就要較多的睡眠。“生長激素”多半在睡覺的時候分泌,所以如果你睡不好,就容易影響發育。
而對那些已經發育完全的大孩子,就不必太多睡眠了。我最近看到一個統計,說美國高中生一般衹睡六個鐘頭,回想你哥哥高中時甚至一天還睡不到五個鐘頭,他們照樣發育得很好,可見當你度過這個“急速的成長期”,自然就不會那麽愛睡了。
由此可知,而今你睡下去就起不來,不一定是因為懶,而是由於生理需要。所以我建議你檢討一下,能不能在“醒著的時候”快一點,使自己能早點上床,而非CUT你的睡眠時間。
每個人都會拖——
一生有一生的拖,中國人常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是拖了少年時。
相同的,一個月又有一個月的拖,你不是每到學期結束前,就特別忙嗎?那是因為前面大半個學期都比較放鬆,造成功課的堆積。
往再小的地方看,其實一天也有一天的拖。
舉個例子,昨天你因為參加學校社團,六點多才到傢,先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卡通,接著去吃飯,吃完飯看你進房間了,我有事要問你,原以為你在做功課,卻發現你躺在床上睡著了,醒過來之後,又坐在那發愣,還怪自己愛睡覺,直犯脾氣。
好!讓我們回頭算一算,你剛回傢時看電視花了多少時間?吃完飯打盹用了多少時間;打開書包,一邊懶洋洋地拿出書本,一邊開電腦,再看看信箱又花了多少時間?
如果你把這些時間濃縮一下,進門先把書包裏的東西拿出來,看看有多少功課,心裏有個計劃,同時看你的“伊媚兒”。然後一邊吃飯,一邊看看電視,吃完飯趕緊上網查資料,開始寫報告。你又會拖到一點多才睡覺嗎?
所以總要拖到很晚纔上床的人,常不是時間真不夠用,而是由於前面拖了。
人很妙,你會發現考試之前,讀書特別專心。你也會發現,如果一天有五樣作業,你做第一樣花一個半小時、第二樣花一個小時、第三樣花五十分鐘、第四樣花四十分鐘,等你做第五樣的時候,看看時間,已經很晚了,很可能衹花二十分鐘就完成了。
但是相反的,同樣的功課,你倒著來——先做第五樣,再做第四樣、第三樣,那第五樣可能就花你多小時,第一樣卻反而衹花三十分鐘。
這也是因為心情的輕鬆,造成拖;那拖你不一定明顯感覺,衹有當你細細比較之後纔會發現。
從這條路想下去,如果你從一開始,就以“當時已經深夜十二點”的心情去面對,會不會就能效率特佳,省下不少時間呢?
我也曾經以臺灣的一個中學生做實驗。
他的功課比你還忙,每天覺都不夠睡,所以回傢也常躺在沙發上就睡著了,被拉起來之後,也常要發呆個半天才能進入工作狀況。
他媽媽來找爸爸談,說孩子總睡不夠,如果不先小睡一下,讀書的效果很差;先讓孩子睡一陣,又會因為開始得太晚,拖得很遲才能上床。
我就建議她為孩子作個統計:“你試試看,孩子一進門就讓他先睡個覺,然後起來吃飯,再做功課,會造成幾點上床?相對的,你不準他先睡,叫他早早就開始做功課,又會幾點鐘上床?”
你猜結果是什麽?
結果是:她如果先讓孩子睡九十分鐘,孩子是一點上床;她如果不讓孩子先睡,孩子是十二點半上床。
前面睡了九十分鐘,纔遲了半個小時睡覺,我請問你,那多出來的一個鐘頭跑到哪裏去了?
相信你一定猜想出,因為拖掉了。
當那孩子發現時間還多的時候,就慢慢做。反不如先睡了一覺,“起步”晚,時間已經不早,心情緊張下,耒得註意力集中。
而且你知道嗎?
因為那孩子先睡了九十分鐘,不但加起來的睡眠時間比較多,而且因為精神好,頭腦清楚,反比不先睡一下,十二點半上床的成績進步不少。
孩子!隨著你升入高年級,會愈來愈覺得時間不夠用,而不得不減少你的睡眠,如果你還希望睡得飽飽的,恐怕也得為自己作個睡眠和工作規劃了。
你要用時間的緊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惡性循環的拖延,使自己損失睡眠與健康。
註:
如果希望“小睡”能有“大睡”的效果,最好能一次睡六十到九十分鐘。
據二○○三年六月二十四日美國《世界日報》的綜合報導,由哈佛大學莎拉,梅德尼剋教授領導幾位心理學家測試發現,午睡一小時至九十分鐘之後的視覺學習能力比不睡者高許多。
那份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的分析報告中,也提出午睡的好處衹有經歷“慢波睡眠”和“快速動眼期”的人才能享受到。因為這兩種睡眠可以提神醒腦,並且有助於處理新學到的技能與資訊。
研究報告中甚至說“從行為改善的角度來看,午睡在直覺印象的學習上,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樣有用。”午睡也使晚上睡眠的效果提高。實驗顯示,第一天有午睡的受試者在廿四小時之後的記憶力,比沒午睡的人強百分之五十。
此外,根據許多睡眠專傢的研究可以知道,“快速動眼期”(也就是簡稱REM,作夢時眼睛不斷在眼皮下轉動的那段時間。)有非常好的消除緊張及增強睡眠之前學習效果的好處。在REM被叫醒,也比在REM之前的深睡期,容易得多。
而REM一般都在入眠後六十到九十分鐘出現,所以如果可能,小睡最好能長達九十分鐘。孩子放學回傢,假使非常疲倦,讓他睡九十分鐘,要比衹睡二十分鐘的效果好得多。
此外,應該利用REM期增強記憶的好處,譬如在睡前看一下書,或背一段課文,接著去睡九十分鐘,起床後再回想睡前讀的東西,或復習一遍,就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