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科普>>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科普小品
  生物工程製備疫苗
  火星開發
  等離子體顯示
  失蹤的島嶼
  緑色能源
  人工培養眼睛細胞
  空間望遠鏡
  人腦內移植手術
  月球基地計劃
  海底大遷移
  海洋——未來的糧倉
  薄膜集成電路
  空氣殺手
  半島大陸--歐洲
  光明的使者--鎢礦
  生物淨化
  天生麗質的建材--大理岩
  高溫超導體
  可燃冰
  象墳的秘密
  變色竜的啓發
  岩漿發電
  可催眠的香味棉被
  循環利用熱廢水
  響尾蛇的“熱眼”
  ITU和國際標準
  飛機如何實施人工增雨?
  “暈”與天氣有一定關係
  為何“春眠不覺曉”
  野外紮營不可忽略氣象因素
  心理健康的智力標準
  選擇牙膏兩要點
  寶寶為什麽會發生肛瘻
  室外電視天綫防雷不容忽視
  納米戰鬥服能讓子彈“拐彎”
  數字音樂各種高保真音樂格式揭密
  偏極光之妙用--蝴蝶的求偶
  人類登陸火星需解决帶電塵暴等新問題
  載人航天要攻剋哪些技術難關(下)
  百慕大失蹤者再現之謎
  航海史上的怪事
  太平洋妖風
  海中奇兔
  海上大怪物
  新穎食品
  抵抗防綫
  美味佳餚--食用真菌
  滅蟲勇士
  水底氣源
  石油酵母
  烴氧化菌
  取氮能手
  醋酸梭菌
  酵母菌及其産品發酵之母
  釀造博士
  徵服病菌的戰鬥
  噬菌如命的噬菌體
  敗壞食品的腐敗菌
  危害四方的肝炎病毒
  猖獗肆行的流感病毒
  "當代瘟疫"艾滋病
  橫行中世紀的麥角菌
  無孔不入的傳染病菌
  罪惡昭彰的病毒
  傢族龐大的真菌
  戰功纍纍的放綫菌
  居位顯赫的細菌
  微生物王國奇觀
  顯微鏡下的生命
  萬物皆會變
  人類探索細胞的歷史
  細胞的繁殖
  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
  種類繁多的生物組織
  最長的細胞
  白細胞--勇敢的"聯合戰鬥部隊"
  "國境綫"上的探索
  細胞的結構復雜精巧
  世紀的重大發現--細胞學說
  海洋蝸牛研究打開通往人類大腦研究的大門
  研究人員在試管中重構DNA修復途徑NHEJ
  DNA對紫外綫的堅韌性
  纖維-蛋白質在疾病中如何聚積成群
  世界多肽藥物的研究開發概況
  用數學方法研究物理學理論問題
  植物酵素作用隨在細胞內的位置改變
  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γ射綫研究
  色素細胞鮮為人知的一面
  國傢基礎重大項目植物生理生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物理所對一維碳納米管的物性研究獲進展
  量子點係統中電子輸運相幹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奧德科學家産生費米子“庫珀對”
  美國科學家揭開單個電子“廬山真面目”
  化學所在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領域取得新突破
  胚胎發生中的“端粒”再啓動
  大型超導磁體設計、製造和實驗
  不可或缺的神秘超保守序列
  美國科學家揭開單個電子“廬山真面目”
  語境根概念研究項目正式啓動
  我國科學家合成新型穩定小富勒烯
  我高溫岩漿熔體研究獲新進展
  數字人體—人體係統數字學
  科學家研製出具有荷葉自清潔效應的聚合物膜
  北大新型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合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不落能源夢想--人類下一代新核能源展望
  日本學者發現“誇剋凝聚”現象存在的證據
  地球生命分子的模板可能來自太空隕石
  研究發現一種肌細胞重返幹細胞狀態的分子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硼砂礦物
  鐵磁體Fe反常霍爾效應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西安交大鐵電材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種超冷物態 物理學家即將發現一種新的物質狀態
  動物源病毒感染人類有新說
  物理:維持光脈衝形狀的新發現
  原子基本激發過程研究獲突破
生物工程製備疫苗
  應用常規技術生産疫苗存在着抗原來源睏難、有副作用和不夠安全等問題。例如,第一代的乙型肝炎疫苗是從乙型肝炎病毒陽性帶毒者血清中分離純化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但血源疫苗來源有限,價格昂貴,且有潛在的不安全性,還可能傳播艾滋病。因此,致力於基因工程生産疫苗的科學家遍布世界各國。1979年英國愛丁堡大學麥萊實驗室首先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大腸桿菌中表達,但産量很低。1983年通過國際合作終於使酵母菌生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實驗研究取得成功,1986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批準美國默剋公司生産這種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由於疫苗成分中衹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副作用極小,安全性很好,被稱為第二代乙型肝炎疫苗,是迄今基因工程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此外,丙型肝炎疫苗以及狂犬病、麻疹、霍亂、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痹癥、白喉、麻風等基因工程疫苗都在研究之中。中國已於1992年將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確定為全國新生兒普種的疫苗産品,還組建了含接近完整的甲型肝炎病毒互補DNA的質粒。
火星開發
  世界上許多科學家在研究嚮火星進軍的同時,還提出了把這個星球變為適宜於人類居住的各種設想。火星的平均溫度為零下60℃ 度左右,如果在火星的軌道上放置一些太陽反射鏡,並在火星上建立一些製造産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和臭氧工廠,使火星表面的溫度增高,它的周圍就會罩上一層厚厚的、溫暖的二氧化碳氣體。在這種條件下,簡單的生命形式就可培植起來,它們又釋放出氧氣,從而再創造出使較為復雜的生命形式也能夠生存的環境。而且,變暖的大氣層開始使火星的極地冰帽融化,也許還可能使火星表面凍結的水庫解凍。於是,這個火紅色的星球上便有了氧和水,漸漸變成和地球一樣適於人類居住的緑色星球。
  1991年6月26日,一項在2012年遠征火星的計劃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4名教授和俄羅斯的5名航天專傢共同提出。美國對遠征火星的計劃的具體設想是:第一步,在90年代中期以後陸續發射幾個火星漫遊機器人取樣返回飛行器,機器人從火星帶回探測結果,為考慮載人飛船在火星的降落地點和方式提供依據;第二步,2000年左右,將帶有火星車的載人飛船送上繞火星飛行的軌道,並將各種實驗設備和攝影設備送上火星;第三步,2012年由載人飛船把6名宇航員送上火星,用9個月時間飛抵火星並在火星上工作1年,然後再用9個月時間返回地球。
首頁>> 文學>> 科普>>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