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书《指月录》中记载着“婆子烧庵”的一则公案 :有一老婆子,供养某位僧人二十年,平时常请一个二八女子送饭服侍。一天晚上,她要这少女抱紧僧人,并挑逗地问他:“这时的感觉如何?”僧人并无所动,反而以“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作为答复。隔晨,这二八女子将情形转述给老婆婆,不料老婆婆竟说:“我二十年只供养了一个俗汉。”遂“遣僧烧庵”。
这公案的内容与一般我们所听到的宗教故事正好相反。宗教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即使不是禁欲,也是节欲的,但故事中的和尚秉承了这种认知,严守了佛门戒律,却落得被扫地出门。许多人在此,必定会兴起这样的疑问:该如何回应,才能让老婆婆这习禅的行家满意呢?
答案当然不是一个“迎”或“拒”所能表示的,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禅门公案了。但无论答案何在,作为公案,这里其实已透露了一个讯息,那就是 :男女之事,是可以作为生命修行的重要课题的。
这课题的重要,一来固缘于它有极复杂的一面,在此观照所得将直接指向生命的圆熟;而更主要的,还因没有谁能避开得了它,即使出家为僧,在出家前或修行时也必得于此作一观照 ,否则就无法谈到解脱。
这种观点当然与一般人对“男男女女”之间的认知有别。时下的认知总以为过去的男女关系—尤其是“性”,是被压抑或被神秘化的,因此,现代人的理性态度就应该顺其自然地来面对这个“生理”需要。然而,这种化约的观点,究竟是真面对了问题,还是简化了问题呢?会不会我们态度的转换与公案中的和尚相较,也只不过是从钟摆的这一边荡到另一边?
十七世纪的日本禅僧至道无难 曾有一句禅语传世:“男女相交是自然之道。”这样一句话出在道人身上,可以说与《指月录》的“婆子烧庵”前后辉映,然而,问题还在什么是“自然”?自然与放纵的分别又在哪里?君不见中国道家讲自然讲了两千年,中国人却还不能从狗鞭虎骨中跳脱出来,单一个“性”字已如此了,何况那远为复杂的男女情爱?
显然,男女之间的课题绝不只是个解放或禁欲的问题,而解套和结套在其间也往往仅是一体的两面。离开了异性,有人成佛成圣,有人成癫成狂;拥有了异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笼,好坏之间,是时运差别?还是“本无观照,自必短缺”?
在这里,每一个个案都牵涉到一个独特的生命,但虽说独特,问题却又有其共同的根源,而也就因为它不是是非题,不是选择题,也不是简答题,所以才成为生命观照的重要课题。因此,想要一辈子不被它牵着鼻子走,恐怕也只能把它当成必要的功课来好好参了。
公案:禅宗为打破人对事物的各种执著,以祖师说法接引时的一些言语动作为内容,立为公案,要学人参究。公案的特质是它没有一般常识或知识下的固定答案,参者答案何在,也就映现了自己的生命境界。
至道无难:禅僧法号一般皆用四字,前二字指的是道场或法嗣,后两字则是出家后的法名,如黄檗希运,是在黄檗山弘法的希运禅师。至道无难是日本的禅僧。
观照:以智慧照见事理。一般用在生命性的学问上,相较于分析、归纳、逻辑推演,它则全体领略、如镜照物。
这公案的内容与一般我们所听到的宗教故事正好相反。宗教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即使不是禁欲,也是节欲的,但故事中的和尚秉承了这种认知,严守了佛门戒律,却落得被扫地出门。许多人在此,必定会兴起这样的疑问:该如何回应,才能让老婆婆这习禅的行家满意呢?
答案当然不是一个“迎”或“拒”所能表示的,否则,也就不成其为禅门公案了。但无论答案何在,作为公案,这里其实已透露了一个讯息,那就是 :男女之事,是可以作为生命修行的重要课题的。
这课题的重要,一来固缘于它有极复杂的一面,在此观照所得将直接指向生命的圆熟;而更主要的,还因没有谁能避开得了它,即使出家为僧,在出家前或修行时也必得于此作一观照 ,否则就无法谈到解脱。
这种观点当然与一般人对“男男女女”之间的认知有别。时下的认知总以为过去的男女关系—尤其是“性”,是被压抑或被神秘化的,因此,现代人的理性态度就应该顺其自然地来面对这个“生理”需要。然而,这种化约的观点,究竟是真面对了问题,还是简化了问题呢?会不会我们态度的转换与公案中的和尚相较,也只不过是从钟摆的这一边荡到另一边?
十七世纪的日本禅僧至道无难 曾有一句禅语传世:“男女相交是自然之道。”这样一句话出在道人身上,可以说与《指月录》的“婆子烧庵”前后辉映,然而,问题还在什么是“自然”?自然与放纵的分别又在哪里?君不见中国道家讲自然讲了两千年,中国人却还不能从狗鞭虎骨中跳脱出来,单一个“性”字已如此了,何况那远为复杂的男女情爱?
显然,男女之间的课题绝不只是个解放或禁欲的问题,而解套和结套在其间也往往仅是一体的两面。离开了异性,有人成佛成圣,有人成癫成狂;拥有了异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笼,好坏之间,是时运差别?还是“本无观照,自必短缺”?
在这里,每一个个案都牵涉到一个独特的生命,但虽说独特,问题却又有其共同的根源,而也就因为它不是是非题,不是选择题,也不是简答题,所以才成为生命观照的重要课题。因此,想要一辈子不被它牵着鼻子走,恐怕也只能把它当成必要的功课来好好参了。
公案:禅宗为打破人对事物的各种执著,以祖师说法接引时的一些言语动作为内容,立为公案,要学人参究。公案的特质是它没有一般常识或知识下的固定答案,参者答案何在,也就映现了自己的生命境界。
至道无难:禅僧法号一般皆用四字,前二字指的是道场或法嗣,后两字则是出家后的法名,如黄檗希运,是在黄檗山弘法的希运禅师。至道无难是日本的禅僧。
观照:以智慧照见事理。一般用在生命性的学问上,相较于分析、归纳、逻辑推演,它则全体领略、如镜照物。
现代社会谈专业分工,任何问题都要请教专家学者,但专家学者真能解决任何问题吗?的确,尊重专业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它使我们摆脱传统“官大学问大,财大气就粗”的惯性,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个人、尊重各个领域的存在价值,但相对的,这种发展也使我们更加分割,更容易陷于“所知障” ,于是,我们乃可以发现类如“芝加哥小便器高度之研究”的文章竟是篇博士论文。虽然这种研究总能说得上有些应用价值,但执于此,研究者自体生命之必将陷于“但见秋毫,不见舆薪”的偏差,则不待言。
两性关系也是如此,人人生活上必有的经验成为学问之后,许多人开始依赖专家学者来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求教他人的态度没错,但问题是:现代学问本建立在量化基础之上,它强调统计学的通性,把事件中每个可以分析的元素独立出来处理。但偏巧,生命之事正是量化分析所难以逼近的,毕竟,一个生命不可能被解析成只是几克的钠、几克的钙、几克的纤维质,再加百分之七十几的水而已,想想,这一摊东西又怎么可能引起我们的恩怨交加或爱恨情仇呢?因此,想用纯粹量化分析的方法切入生命,只能让精义尽失!但矛盾的是,精义尽失的方式其外表却很具体,在想获得帮助的人眼中也可能最为实在,于是报章杂志告诉读者如何避免夫妻吵架扩大时,就常出现下列类似的文字:
首先,屏住呼吸,默念对方名字及“我爱你”三次,这时,你的怨气“平均”会少掉三成。
其次,再想三件对方为你所做的好事,你的怒气“平均”又会再少掉三成,这时,开口跟他讲话,事情就不会愈闹愈糟。
这样的方法可不可行呢?如果你以此请教“专家”,他们会告诉你,据“统计”有效的是几成,但实情却是,我们并不能晓得对自己这“单一”的当事人来说,它的功效会是八成、两成、十成或完全无效。
老实说,生命的学问是不能这样的,对个体有效无效还是另一回事,这种支离破碎的解决方式只会让简单的事情变成复杂,当事者最后也必然是在自我的特性被模糊掉后又把自己活活累死。
生命的学问是整体的学问,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在这里,只有广义的通人,没有狭义的专才;观照是它的本,分析只能成为它的枝;它山之石,固可以攻错,但自我返观更是攻错有效的前提。明乎此,男女之间,才可能有解。
两性关系也是如此,人人生活上必有的经验成为学问之后,许多人开始依赖专家学者来解决自身的问题。这种求教他人的态度没错,但问题是:现代学问本建立在量化基础之上,它强调统计学的通性,把事件中每个可以分析的元素独立出来处理。但偏巧,生命之事正是量化分析所难以逼近的,毕竟,一个生命不可能被解析成只是几克的钠、几克的钙、几克的纤维质,再加百分之七十几的水而已,想想,这一摊东西又怎么可能引起我们的恩怨交加或爱恨情仇呢?因此,想用纯粹量化分析的方法切入生命,只能让精义尽失!但矛盾的是,精义尽失的方式其外表却很具体,在想获得帮助的人眼中也可能最为实在,于是报章杂志告诉读者如何避免夫妻吵架扩大时,就常出现下列类似的文字:
首先,屏住呼吸,默念对方名字及“我爱你”三次,这时,你的怨气“平均”会少掉三成。
其次,再想三件对方为你所做的好事,你的怒气“平均”又会再少掉三成,这时,开口跟他讲话,事情就不会愈闹愈糟。
这样的方法可不可行呢?如果你以此请教“专家”,他们会告诉你,据“统计”有效的是几成,但实情却是,我们并不能晓得对自己这“单一”的当事人来说,它的功效会是八成、两成、十成或完全无效。
老实说,生命的学问是不能这样的,对个体有效无效还是另一回事,这种支离破碎的解决方式只会让简单的事情变成复杂,当事者最后也必然是在自我的特性被模糊掉后又把自己活活累死。
生命的学问是整体的学问,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在这里,只有广义的通人,没有狭义的专才;观照是它的本,分析只能成为它的枝;它山之石,固可以攻错,但自我返观更是攻错有效的前提。明乎此,男女之间,才可能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