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两性生活>> 林𠔌芳 Lin Gufa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0年)
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
  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
  作者:林𠔌芳 中國青年出版社
  林𠔌芳是臺灣著名音樂傢、文化評論人。現任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著有《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裏的人文世界》等作品。《一個禪者眼中的男女》全書內容分7部分,包括兩性之異、解讀外遇、以子為師等。林𠔌芳以一個禪者的眼光對兩性問題進行了獨特的解讀,對現實中男男女女面對的睏惑給予了一一觀照,但拒絶給出解决的答案。
  男女之間的課題絶不衹是個解放或禁欲的問題,而解套和結套在其間也往往僅是一體的兩面。離開了異性,有人成佛成聖,有人成癲成狂;擁有了異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籠,好壞之間,是時運差別?還是“本無觀照,自必短缺”?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1章
  禪書《指月錄》中記載着“婆子燒庵”的一則公案 :有一老婆子,供養某位僧人二十年,平時常請一個二八女子送飯服侍。一天晚上,她要這少女抱緊僧人,並挑逗地問他:“這時的感覺如何?”僧人並無所動,反而以“枯木倚寒岩,三鼕無暖氣”作為答復。隔晨,這二八女子將情形轉述給老婆婆,不料老婆婆竟說:“我二十年衹供養了一個俗漢。”遂“遣僧燒庵”。
  這公案的內容與一般我們所聽到的宗教故事正好相反。宗教在絶大多數人眼中,即使不是禁欲,也是節欲的,但故事中的和尚秉承了這種認知,嚴守了佛門戒律,卻落得被掃地出門。許多人在此,必定會興起這樣的疑問:該如何回應,才能讓老婆婆這習禪的行傢滿意呢?
  答案當然不是一個“迎”或“拒”所能表示的,否則,也就不成其為禪門公案了。但無論答案何在,作為公案,這裏其實已透露了一個訊息,那就是 :男女之事,是可以作為生命修行的重要課題的。
  這課題的重要,一來固緣於它有極復雜的一面,在此觀照所得將直接指嚮生命的圓熟;而更主要的,還因沒有誰能避開得了它,即使出傢為僧,在出傢前或修行時也必得於此作一觀照 ,否則就無法談到解脫。
  這種觀點當然與一般人對“男男女女”之間的認知有別。時下的認知總以為過去的男女關係—尤其是“性”,是被壓抑或被神秘化的,因此,現代人的理性態度就應該順其自然地來面對這個“生理”需要。然而,這種化約的觀點,究竟是真面對了問題,還是簡化了問題呢?會不會我們態度的轉換與公案中的和尚相較,也衹不過是從鐘擺的這一邊蕩到另一邊?
  十七世紀的日本禪僧至道無難 曾有一句禪語傳世:“男女相交是自然之道。”這樣一句話出在道人身上,可以說與《指月錄》的“婆子燒庵”前後輝映,然而,問題還在什麽是“自然”?自然與放縱的分別又在哪裏?君不見中國道傢講自然講了兩千年,中國人卻還不能從狗鞭虎骨中跳脫出來,單一個“性”字已如此了,何況那遠為復雜的男女情愛?
  顯然,男女之間的課題絶不衹是個解放或禁欲的問題,而解套和結套在其間也往往僅是一體的兩面。離開了異性,有人成佛成聖,有人成癲成狂;擁有了異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籠,好壞之間,是時運差別?還是“本無觀照,自必短缺”?
  在這裏,每一個個案都牽涉到一個獨特的生命,但雖說獨特,問題卻又有其共同的根源,而也就因為它不是是非題,不是選擇題,也不是簡答題,所以纔成為生命觀照的重要課題。因此,想要一輩子不被它牽着鼻子走,恐怕也衹能把它當成必要的功課來好好參了。
  公案:禪宗為打破人對事物的各種執著,以祖師說法接引時的一些言語動作為內容,立為公案,要學人參究。公案的特質是它沒有一般常識或知識下的固定答案,參者答案何在,也就映現了自己的生命境界。
  至道無難:禪僧法號一般皆用四字,前二字指的是道場或法嗣,後兩字則是出傢後的法名,如黃檗希運,是在黃檗山弘法的希運禪師。至道無難是日本的禪僧。
  觀照:以智慧照見事理。一般用在生命性的學問上,相較於分析、歸納、邏輯推演,它則全體領略、如鏡照物。
第2章
  現代社會談專業分工,任何問題都要請教專傢學者,但專傢學者真能解决任何問題嗎?的確,尊重專業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基礎,它使我們擺脫傳統“官大學問大,財大氣就粗”的慣性,開始尊重知識、尊重個人、尊重各個領域的存在價值,但相對的,這種發展也使我們更加分割,更容易陷於“所知障” ,於是,我們乃可以發現類如“芝加哥小便器高度之研究”的文章竟是篇博士論文。雖然這種研究總能說得上有些應用價值,但執於此,研究者自體生命之必將陷於“但見秋毫,不見輿薪”的偏差,則不待言。
  兩性關係也是如此,人人生活上必有的經驗成為學問之後,許多人開始依賴專傢學者來解决自身的問題。這種求教他人的態度沒錯,但問題是:現代學問本建立在量化基礎之上,它強調統計學的通性,把事件中每個可以分析的元素獨立出來處理。但偏巧,生命之事正是量化分析所難以逼近的,畢竟,一個生命不可能被解析成衹是幾剋的鈉、幾剋的鈣、幾剋的纖維質,再加百分之七十幾的水而已,想想,這一攤東西又怎麽可能引起我們的恩怨交加或愛恨情仇呢?因此,想用純粹量化分析的方法切入生命,衹能讓精義盡失!但矛盾的是,精義盡失的方式其外表卻很具體,在想獲得幫助的人眼中也可能最為實在,於是報章雜志告訴讀者如何避免夫妻吵架擴大時,就常出現下列類似的文字:
  首先,屏住呼吸,默念對方名字及“我愛你”三次,這時,你的怨氣“平均”會少掉三成。
  其次,再想三件對方為你所做的好事,你的怒氣“平均”又會再少掉三成,這時,開口跟他講話,事情就不會愈鬧愈糟。
  這樣的方法可不可行呢?如果你以此請教“專傢”,他們會告訴你,據“統計”有效的是幾成,但實情卻是,我們並不能曉得對自己這“單一”的當事人來說,它的功效會是八成、兩成、十成或完全無效。
  老實說,生命的學問是不能這樣的,對個體有效無效還是另一回事,這種支離破碎的解决方式衹會讓簡單的事情變成復雜,當事者最後也必然是在自我的特性被模糊掉後又把自己活活纍死。
  生命的學問是整體的學問,人人都可以成為“專傢”。在這裏,衹有廣義的通人,沒有狹義的專纔;觀照是它的本,分析衹能成為它的枝;它山之石,固可以攻錯,但自我返觀更是攻錯有效的前提。明乎此,男女之間,纔可能有解。
首頁>> 文學>> 两性生活>> 林𠔌芳 Lin Gufa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