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書《指月錄》中記載着“婆子燒庵”的一則公案 :有一老婆子,供養某位僧人二十年,平時常請一個二八女子送飯服侍。一天晚上,她要這少女抱緊僧人,並挑逗地問他:“這時的感覺如何?”僧人並無所動,反而以“枯木倚寒岩,三鼕無暖氣”作為答復。隔晨,這二八女子將情形轉述給老婆婆,不料老婆婆竟說:“我二十年衹供養了一個俗漢。”遂“遣僧燒庵”。
這公案的內容與一般我們所聽到的宗教故事正好相反。宗教在絶大多數人眼中,即使不是禁欲,也是節欲的,但故事中的和尚秉承了這種認知,嚴守了佛門戒律,卻落得被掃地出門。許多人在此,必定會興起這樣的疑問:該如何回應,才能讓老婆婆這習禪的行傢滿意呢?
答案當然不是一個“迎”或“拒”所能表示的,否則,也就不成其為禪門公案了。但無論答案何在,作為公案,這裏其實已透露了一個訊息,那就是 :男女之事,是可以作為生命修行的重要課題的。
這課題的重要,一來固緣於它有極復雜的一面,在此觀照所得將直接指嚮生命的圓熟;而更主要的,還因沒有誰能避開得了它,即使出傢為僧,在出傢前或修行時也必得於此作一觀照 ,否則就無法談到解脫。
這種觀點當然與一般人對“男男女女”之間的認知有別。時下的認知總以為過去的男女關係—尤其是“性”,是被壓抑或被神秘化的,因此,現代人的理性態度就應該順其自然地來面對這個“生理”需要。然而,這種化約的觀點,究竟是真面對了問題,還是簡化了問題呢?會不會我們態度的轉換與公案中的和尚相較,也衹不過是從鐘擺的這一邊蕩到另一邊?
十七世紀的日本禪僧至道無難 曾有一句禪語傳世:“男女相交是自然之道。”這樣一句話出在道人身上,可以說與《指月錄》的“婆子燒庵”前後輝映,然而,問題還在什麽是“自然”?自然與放縱的分別又在哪裏?君不見中國道傢講自然講了兩千年,中國人卻還不能從狗鞭虎骨中跳脫出來,單一個“性”字已如此了,何況那遠為復雜的男女情愛?
顯然,男女之間的課題絶不衹是個解放或禁欲的問題,而解套和結套在其間也往往僅是一體的兩面。離開了異性,有人成佛成聖,有人成癲成狂;擁有了異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籠,好壞之間,是時運差別?還是“本無觀照,自必短缺”?
在這裏,每一個個案都牽涉到一個獨特的生命,但雖說獨特,問題卻又有其共同的根源,而也就因為它不是是非題,不是選擇題,也不是簡答題,所以纔成為生命觀照的重要課題。因此,想要一輩子不被它牽着鼻子走,恐怕也衹能把它當成必要的功課來好好參了。
公案:禪宗為打破人對事物的各種執著,以祖師說法接引時的一些言語動作為內容,立為公案,要學人參究。公案的特質是它沒有一般常識或知識下的固定答案,參者答案何在,也就映現了自己的生命境界。
至道無難:禪僧法號一般皆用四字,前二字指的是道場或法嗣,後兩字則是出傢後的法名,如黃檗希運,是在黃檗山弘法的希運禪師。至道無難是日本的禪僧。
觀照:以智慧照見事理。一般用在生命性的學問上,相較於分析、歸納、邏輯推演,它則全體領略、如鏡照物。
這公案的內容與一般我們所聽到的宗教故事正好相反。宗教在絶大多數人眼中,即使不是禁欲,也是節欲的,但故事中的和尚秉承了這種認知,嚴守了佛門戒律,卻落得被掃地出門。許多人在此,必定會興起這樣的疑問:該如何回應,才能讓老婆婆這習禪的行傢滿意呢?
答案當然不是一個“迎”或“拒”所能表示的,否則,也就不成其為禪門公案了。但無論答案何在,作為公案,這裏其實已透露了一個訊息,那就是 :男女之事,是可以作為生命修行的重要課題的。
這課題的重要,一來固緣於它有極復雜的一面,在此觀照所得將直接指嚮生命的圓熟;而更主要的,還因沒有誰能避開得了它,即使出傢為僧,在出傢前或修行時也必得於此作一觀照 ,否則就無法談到解脫。
這種觀點當然與一般人對“男男女女”之間的認知有別。時下的認知總以為過去的男女關係—尤其是“性”,是被壓抑或被神秘化的,因此,現代人的理性態度就應該順其自然地來面對這個“生理”需要。然而,這種化約的觀點,究竟是真面對了問題,還是簡化了問題呢?會不會我們態度的轉換與公案中的和尚相較,也衹不過是從鐘擺的這一邊蕩到另一邊?
十七世紀的日本禪僧至道無難 曾有一句禪語傳世:“男女相交是自然之道。”這樣一句話出在道人身上,可以說與《指月錄》的“婆子燒庵”前後輝映,然而,問題還在什麽是“自然”?自然與放縱的分別又在哪裏?君不見中國道傢講自然講了兩千年,中國人卻還不能從狗鞭虎骨中跳脫出來,單一個“性”字已如此了,何況那遠為復雜的男女情愛?
顯然,男女之間的課題絶不衹是個解放或禁欲的問題,而解套和結套在其間也往往僅是一體的兩面。離開了異性,有人成佛成聖,有人成癲成狂;擁有了異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籠,好壞之間,是時運差別?還是“本無觀照,自必短缺”?
在這裏,每一個個案都牽涉到一個獨特的生命,但雖說獨特,問題卻又有其共同的根源,而也就因為它不是是非題,不是選擇題,也不是簡答題,所以纔成為生命觀照的重要課題。因此,想要一輩子不被它牽着鼻子走,恐怕也衹能把它當成必要的功課來好好參了。
公案:禪宗為打破人對事物的各種執著,以祖師說法接引時的一些言語動作為內容,立為公案,要學人參究。公案的特質是它沒有一般常識或知識下的固定答案,參者答案何在,也就映現了自己的生命境界。
至道無難:禪僧法號一般皆用四字,前二字指的是道場或法嗣,後兩字則是出傢後的法名,如黃檗希運,是在黃檗山弘法的希運禪師。至道無難是日本的禪僧。
觀照:以智慧照見事理。一般用在生命性的學問上,相較於分析、歸納、邏輯推演,它則全體領略、如鏡照物。
現代社會談專業分工,任何問題都要請教專傢學者,但專傢學者真能解决任何問題嗎?的確,尊重專業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基礎,它使我們擺脫傳統“官大學問大,財大氣就粗”的慣性,開始尊重知識、尊重個人、尊重各個領域的存在價值,但相對的,這種發展也使我們更加分割,更容易陷於“所知障” ,於是,我們乃可以發現類如“芝加哥小便器高度之研究”的文章竟是篇博士論文。雖然這種研究總能說得上有些應用價值,但執於此,研究者自體生命之必將陷於“但見秋毫,不見輿薪”的偏差,則不待言。
兩性關係也是如此,人人生活上必有的經驗成為學問之後,許多人開始依賴專傢學者來解决自身的問題。這種求教他人的態度沒錯,但問題是:現代學問本建立在量化基礎之上,它強調統計學的通性,把事件中每個可以分析的元素獨立出來處理。但偏巧,生命之事正是量化分析所難以逼近的,畢竟,一個生命不可能被解析成衹是幾剋的鈉、幾剋的鈣、幾剋的纖維質,再加百分之七十幾的水而已,想想,這一攤東西又怎麽可能引起我們的恩怨交加或愛恨情仇呢?因此,想用純粹量化分析的方法切入生命,衹能讓精義盡失!但矛盾的是,精義盡失的方式其外表卻很具體,在想獲得幫助的人眼中也可能最為實在,於是報章雜志告訴讀者如何避免夫妻吵架擴大時,就常出現下列類似的文字:
首先,屏住呼吸,默念對方名字及“我愛你”三次,這時,你的怨氣“平均”會少掉三成。
其次,再想三件對方為你所做的好事,你的怒氣“平均”又會再少掉三成,這時,開口跟他講話,事情就不會愈鬧愈糟。
這樣的方法可不可行呢?如果你以此請教“專傢”,他們會告訴你,據“統計”有效的是幾成,但實情卻是,我們並不能曉得對自己這“單一”的當事人來說,它的功效會是八成、兩成、十成或完全無效。
老實說,生命的學問是不能這樣的,對個體有效無效還是另一回事,這種支離破碎的解决方式衹會讓簡單的事情變成復雜,當事者最後也必然是在自我的特性被模糊掉後又把自己活活纍死。
生命的學問是整體的學問,人人都可以成為“專傢”。在這裏,衹有廣義的通人,沒有狹義的專纔;觀照是它的本,分析衹能成為它的枝;它山之石,固可以攻錯,但自我返觀更是攻錯有效的前提。明乎此,男女之間,纔可能有解。
兩性關係也是如此,人人生活上必有的經驗成為學問之後,許多人開始依賴專傢學者來解决自身的問題。這種求教他人的態度沒錯,但問題是:現代學問本建立在量化基礎之上,它強調統計學的通性,把事件中每個可以分析的元素獨立出來處理。但偏巧,生命之事正是量化分析所難以逼近的,畢竟,一個生命不可能被解析成衹是幾剋的鈉、幾剋的鈣、幾剋的纖維質,再加百分之七十幾的水而已,想想,這一攤東西又怎麽可能引起我們的恩怨交加或愛恨情仇呢?因此,想用純粹量化分析的方法切入生命,衹能讓精義盡失!但矛盾的是,精義盡失的方式其外表卻很具體,在想獲得幫助的人眼中也可能最為實在,於是報章雜志告訴讀者如何避免夫妻吵架擴大時,就常出現下列類似的文字:
首先,屏住呼吸,默念對方名字及“我愛你”三次,這時,你的怨氣“平均”會少掉三成。
其次,再想三件對方為你所做的好事,你的怒氣“平均”又會再少掉三成,這時,開口跟他講話,事情就不會愈鬧愈糟。
這樣的方法可不可行呢?如果你以此請教“專傢”,他們會告訴你,據“統計”有效的是幾成,但實情卻是,我們並不能曉得對自己這“單一”的當事人來說,它的功效會是八成、兩成、十成或完全無效。
老實說,生命的學問是不能這樣的,對個體有效無效還是另一回事,這種支離破碎的解决方式衹會讓簡單的事情變成復雜,當事者最後也必然是在自我的特性被模糊掉後又把自己活活纍死。
生命的學問是整體的學問,人人都可以成為“專傢”。在這裏,衹有廣義的通人,沒有狹義的專纔;觀照是它的本,分析衹能成為它的枝;它山之石,固可以攻錯,但自我返觀更是攻錯有效的前提。明乎此,男女之間,纔可能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