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民俗>> 任騁 Ren C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8年十月)
中國民間禁忌
  中國民間禁忌
  作者:任騁
  1
  前言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廣大民衆直接創造和享用的,這部分文化我們習慣上稱它為民間文化,它以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形式在人民群衆中傳承,直接影響着人民的生産、生活、心理和觀念。隨着近代人文科學的發展,許多新興的學科,如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尤其是民俗學,都對各民族這部分文化給予極大的關註,搜集、整理、研究,提出關於它的種種學說和主張。
  序(1)
  序(2)
  關於田野作業
  關於禁忌的概念
  關於禁忌的分類
  2
  第一部分
  禁忌的含義
  禁忌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文化現象,國際學術界把這種文化現象統稱之為“塔怖”(Tabu或Taboo)。Tabu或Taboo,英文,漢語譯作“塔布”或“塔怖”等等,為禁忌、忌諱、戒律之意。“塔怖”原是南太平洋波裏尼西亞湯加島人的土語,其基本含義是表示“神聖的”和“不可接觸”的意義。
  第1節
  禁忌的含義
  第2節
  禁忌的由來
  第3節
  禁忌的特徵
  第4節
  禁忌的功能
  第5節
  禁忌的體係(1)
  第6節
  禁忌的體係(2)
  第7節
  禁忌的性質
  第8節
  人體禁忌
  第9節
  骨相禁忌
  第10節
  人體成分液體禁忌
  第11節
  人體成分器官禁忌
  第12節
  頭面禁忌
  第13節
  鼻子禁忌
  3
  第二部分
  擇婚禁忌
  這裏所談的擇婚,首先是指群屬意義上的個體,在群體意識的幹預和影響下,於選擇婚姻配偶方面的禁忌。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任何一個以各種名分劃分出來的人群集合體,都有可能在婚姻選擇上實行與這一人群體的名分有關的禁製。這方面的禁忌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婚製,一類是內婚製。
  第14節
  手腳禁忌
  第15節
  性分別禁忌
  第16節
  性壓迫禁忌
  第17節
  結語
  第18節
  擇婚禁忌(1)
  第19節
  擇婚禁忌(2)
  第20節
  戀愛禁忌
  第21節
  議婚禁忌
  第22節
  婚齡禁忌
  第23節
  生肖禁忌
  第24節
  定婚禁忌
  第25節
  嫁娶禁忌(1)
  第26節
  嫁娶禁忌(2)
  第27節
  嫁娶禁忌(3)
  第28節
  嫁娶禁忌(4)
  第29節
  嫁娶禁忌(5)
  第30節
  嫁娶禁忌(6)
  4
  第三部分
  婚後禁忌
  漢族新娘入夫傢之初有許多禁忌,在夫權社會中是含有某種訓戒意義的,其目的不外乎是讓新娘子順順當當服服帖帖地成為男傢的一成員。這些禁忌表現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比如新婦吃飯時要“懂規矩”,忌諱狼吞虎咽,大吃大嚼。一般都是由夫傢姑嫂等陪伴着。
  第31節
  婚後禁忌
  第32節
  離婚禁忌
  第33節
  結語
  第34節
  婚戀房事禁忌
  第35節
  不潔房事禁忌
  第36節
  胎神禁忌
  第37節
  室內禁忌
  第38節
  室外禁忌
  第39節
  衝犯禁忌
  第40節
  執炊禁忌
  第41節
  胎教禁忌
  第42節
  分娩禁忌(1)
  第43節
  分娩禁忌(2)
  第44節
  産婦禁忌
  第45節
  嬰兒禁忌(1)
  第46節
  嬰兒禁忌(2)
  5
  第四部分
  育養忌
  嬰兒初生,如果一切順利,安定下來,接着便是嬰兒的乳養和照顧了。在最初時期裏,嬰兒的發育和養護方面,也存在許多禁忌。因為這個時期裏,嬰兒的生命仍是很脆弱的,需要精心地照料,才能發育成長得好。
  第47節
  育養忌
  第48節
  衝犯忌
  第49節
  幼兒禁忌
  第50節
  顔色禁忌
  第51節
  材料禁忌
  第52節
  放置禁忌
  第53節
  食物食品禁忌
  第54節
  飲食方式禁忌(1)
  第55節
  飲食方式禁忌(2)
  第56節
  食品製作禁忌
  第57節
  藥物飲食禁忌
  製作
序(1)
  序(1)
  作者: 任騁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廣大民衆直接創造和享用的,這部分文化我們習慣上稱它為民間文化,它以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形式在人民群衆中傳承,直接影響着人民的生産、生活、心理和觀念。隨着近代人文科學的發展,許多新興的學科,如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尤其是民俗學,都對各民族這部分文化給予極大的關註,搜集、整理、研究,提出關於它的種種學說和主張。
  我國對民間文化的探究正式發軔於“五四”新文化運動,解放前曾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裏稍有停頓,1976年以後這方面有關的一些學科又恢復起來,並且互相配合,發展相當迅速。在民俗的調查和研究方面,目前從事工作的有專門學術團體和少量的專業人員,還有大量兼職的搜集、研究人員。探討的方面也很廣泛,除了民間文學外,對婚、喪、歲時、人生禮俗、物質生産、飲食、服飾、民間信仰、民族風情等等,都有涉及。民間禁忌則是最近一個時期着重提出的課題。
  禁忌在文化人類學上通常稱為“塔怖”(Taboo)。是關於神聖或不潔事物約定俗成的一種禁製。禁忌在原始時期就已經産生並發生重要作用,弗雷澤的《魔鬼的律師》(副題為“為迷信辯護”),就是專門研究原始民族迷信——包括禁忌——功能的名著。隨着社會和人民思想意識的發展,禁忌的形態和內涵也有發展和變化,直到近代它一直在民間廣泛流行。禁忌不是單一的民俗事項,它存在於各種民俗活動之中,主要是以消極回避的方式在各方面實行自我抑製,因而它是整個民俗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
  但是,對於禁忌的研究卻有它特殊的睏難。首先,許多禁忌建立在相信神靈和巫術觀念的基礎上,具有明顯的迷信色彩。其次,禁忌不但廣泛涉及各種民俗領域,而且很多禁忌中積澱着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內容,情況紛繁,不根據一定專業知識很難予以解說。再有,舊時代許多禁忌現在已為人們拋棄,或在人們心理上暫時潛伏起來,在學術上重新提起它,有什麽必要?最近任騁同志《中國民間禁忌》一書,可以說就是迎着這些睏難對“民間禁忌”進行的一次衝擊。
  第一,任著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民間禁忌”這一具有某些消極作用的民俗現象,他花了很大的力量搜集各民族民間流行和已經記入文獻的有關資料,把各方面的禁忌係統地展示出來。他這樣做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人民大衆頭腦中消極落後的東西(禁忌並不完全是消極落後的東西),不能用簡單生硬的辦法去消滅,應該全面地瞭解它、認識它、研究它,把它搜集起來“擺到桌面上”讓大傢看,一旦我們把它認識透徹了,研究清楚了,對待它的方式方法便自然會有了。這是從移風易俗工作着眼的。其實就在本書中,由於收集到的材料比較廣泛,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各種禁忌的性質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有一些禁忌雖然伴隨着某種神秘的觀念,但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如歷史上的同姓不婚、異輩不婚、“骨血不倒流”等都是。另外有一些材料客觀上也起到了對某些迷信的批判作用。如婚俗中的生肖禁忌,正如作者所說,把各地這些材料放在一起稍加比較,就可以看出此種禁忌之不可信。因為一對男女在此地合婚受生肖相剋的限製不能成婚;如果換個地方,還是他們兩個,就可以成婚,這對生肖禁忌實在是很有諷刺意味的。我想,研究中國民間禁忌除了為移風易俗工作提供更多的材料外,對於需要瞭解民間習俗的作傢、學者也很有參考俗值,對於民俗學和民間文學工作者則更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第二,本書各個章節在分類介紹材料之後,又在結語中再作一些簡要的綜合概括,使讀者既瞭解到禁忌的具體情況,又對它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並獲得一些有關的理論知識。如語言禁忌部分的結語指出,民間對稱謂、歲數、屬相、兇禍、破財等的禁忌,主要是建立在對語言魔力信仰的基礎上,其特點在於把語言的“名”和“實”相等同,從而産生了讖語和咒語,並進而有了吉語和兇語的分別等等。又如在談到性別禁忌的來源時,指出原始社會由於男女分工的不同,男性越來越成為生活來源的負擔者,隨着私有財産的出現和發展,女性對男性的從屬地位被擴大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因而輕視婦女、視婦女為不潔之物的禁忌廣泛流行。還有,本書對內容紛繁的禁忌按一般民俗事項來分類排列,這種分類方法雖然沒有顯示出禁忌的特點,但它對查閱資料比較方便,另外也便於作者對禁忌關聯到的民俗活動予以說明。本書對禁忌的介紹不是采取把禁忌從整個民俗活動中單獨抽出來的方法,而是努力再現出人們活生生的自我約束的心意活動,作者對某些禁忌的分析批判也就融合在敘述之中。這種敘述方式,既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也使許多孤立來看難於理解的禁忌變得可以理解了。
  第三,作者在進行敘述和分析的時候,常常註意民間流傳的俗信和各種迷信職業者(算命卜卦、風水先生之類)的講究的關係,既看到二者間的某些聯繫,又把民間俗信和這類人的故弄玄虛和繁瑣推算等區別開來。與此相似,作者還註意把流傳民間的俗信和已經形成上層文化的法律制度、道德規範相區別。儘管這種區別有時是很睏難的,如原始時代尚無成文法,禁忌實際上起着無形的法律的作用。在已經産生階級分化的社會裏,許多民俗固然主要流傳在下層民衆之中,但也有不少習俗(包括一些禁忌在內)是全民通行具有民族性的。不過,本書作者這方面的努力對於劃定禁忌的研究範圍還是很有必要的。與此同時,作者還在緒論和全書的安排中力圖梳理出禁忌的體係——由“預知係統”到“禁忌係統”,再到“禳解係統”,便得許多各自孤立的禁忌成為一個有內在聯繫的體係。這個體係告訴讀者,在民間一方面有數不清的禁忌束縛着人們的精神和行為,另一方面人民大衆在遵守禁忌的同時還創造出事先預防和犯忌之後破解的方法,藉以解除禁忌。儘管這種方法並沒有從根本上否認作為禁忌基礎的巫術觀念和對神靈的崇信,但它畢竟在這個範圍內有所突破,這就表明禁忌並不是絶對的。何況在民俗文化中還有很多反對某些迷信和禁忌的諺語和故事等等,這也是接觸民間禁忌時不能忽略的一個方面。
  最後,本書在講過去的禁忌的同時,還註意到它的現狀,常常提到一些新的禁忌的事象,並且展望了禁忌的前景。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和人民思想觀念的變化,過去一些迷信成分較多的禁忌將會逐漸消失(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特殊的情況下某些古老的禁忌也還可能再出現),但禁忌不僅僅和迷信有關,還涉及社會生産和生活的客觀需要,以及人類基於生存的需要避兇趨吉的心理等等。因此,民間禁忌在過去廣泛流行,在今後,人們同樣會為了某項活動順利進行而以不同的方式約束自己的某些言行。至於那些收穫沒有把握,或存在危險的生産行業,這種約束可能還要更多和更為嚴格一些,這也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本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作者自己確定的寫作方法,在個別章節中沒有得到貫徹,這可能是由於相關材料不足,難以展開有分析的陳述,於是就把已經得到的材料一條一條平列出來,和寫得比較豐滿的章節顯得不太一致。又如作者在全書中得力於民間諺語之處甚多,這一方面是由於諺語本身的內容廣阔,是人民生活和智慧的百科全書,另一方面也由於作者對諺語作過一些研究。但也正因為比較熟悉,有時信手拈來,所引諺語並不一定都具有嚴格的禁忌的含義。諸如此類的小毛病還有一些,但這類地方並不妨礙本書在整體上是中國民間禁忌方面的一部力作。
  許鈺
  1990年5月11日於北京師範大學
序(2)
  序(2)
  作者: 任騁
  
  
  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我收到了臺灣版《七十二行祖師爺的傳說》一書的樣本,三個月後,又得知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願意將拙作《中國民間禁忌》在臺付梓的消息,這對我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舞和慰籍。我深切地感覺到海峽兩岸文化上和情感上的一脈相通,也為自己能為海峽兩岸文化上和情感上交流作出一點點貢獻而感到由衷地高興。而這一切又都要感激楊炳南先生,是他為我們搭起了這樣一座“鵲橋”。
  《中國民間禁忌》也反映出臺灣民間的風俗習慣,這主要得益於《臺灣民間禁忌》、《臺灣風俗志》、《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等書籍。我本人是未曾到過臺灣的,並沒有對那裏的風上民情進行過實地的考察,因此,雖然有所反映,但不一定反映得真切。
  《中國民間禁忌》自一九九○年十二月由作傢出版社出版以來,短短的時間裏,在大陸已發行了七萬多册,讀書界的反應是很熱烈的。在讀者和同行的幫助下,我業已有了許多補充、修訂的想法,但因一時尚未來得及整理妥當,所以這次也就不能以修訂後的版本與讀者見面了,這不能不說是一點小小的遺憾。然而,這樣也不是沒有它的好處,好在我可以再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能有一個更為充實的修訂方案。所以我非常希望臺灣的讀者、臺灣學界的師友們對本書給予中肯地批評,對我也給予熱忱地幫助。
  任騁
  1991年9月24於鄭州
首頁>> 文學>> 民俗>> 任騁 Ren Ch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8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