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本書需要勇氣,讀本書也需要勇氣。因為本書的理論和證據,不適合羅織堆砌的傳統
考古上構想,學者們會以輕視的眼光對待本書,而將之束諸高閣,終身不翻閱此書。當外行
人認為尋找過去的脈絡,比尋找未來還要神奇玄虛時,就會退縮到他們所熟稔的蝸居中,而
觀望不前。
但是,有一事是肯定的。即是有些事情與我們過去幾千萬年的歷史不相符合。歷史上充
滿了乘着太空船的神,訪問過我們這個太古時代的地球。無法令人相信的技術上成就,充滿
在過去的歷史上。過去有大量的技術知識,我們今天找到一點點。
有一些事情與我們的考古不太相稱;因為我們找到了幾千年前的電池。因為我們發現穿
着白金係帶太空裝的奇怪人物。因為我們發現有15位之高的數目字——是任何計算機都無
法記載的。而這批早期的人類,怎麽有能力來創造呢?
有些事情與我們宗教不相稱。每一種宗教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幫助和解救人類的諾言。
原始的神也曾經提出這樣的諾言。那末他們為何不遵守諾言?他們為什麽對原始民族使用非
常現代化的武器?和他們為什麽設計要毀滅這批原始人類呢?
我們應有這樣的觀念:數千年來成長的觀念世界,即將面臨崩潰。短短幾年的傑出研
究,已經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智慧大廈摧毀了。深藏在秘密社團圖書館中的知識,又經重新發
現。我們已經登陸月球,希望到達太陽係及各種星球上的太空旅行,也是為了測量我們過去
這無邊際的深淵的。神和教士,國王和英雄,都從過去這一黑暗的裂縫中蜂涌而出。我們必
須嚮他們挑戰,揭開他們的神秘,因為我們有使過去公開出來的武器,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
話,就不會任缺口繼續存在下去。
現代的實驗室,應該肩負起考古研究工作。考古學家們,使用特別感應的儀器,去訪問
過去那些蹂躪過的地址。尋求真理的教士們,必須去懷疑每一件已經存在的事物。
因為今天大傢所談論的太空旅行問題,對幾千年前的人類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問題,而
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過去黑暗時代的神,所遺留下來的無數遺跡,我們今天首次已經能
夠閱讀和翻譯。即使我們不確知我們的祖先,所接待的地球以外的知性動物是些什麽樣的,
他們又是來自那一個行星。但是,我確實相信,遙遠的過去,我們的老祖宗,確曾接待過他
們來訪問。我同樣相信,這群陌生的訪客,曾毀滅了同時存在地球上的一部份人,另外製造
了一批也許是近古最早的人類來。這是一項革命性的主張。此一主張,粉碎了我們看來好像
建得非常穩固的心智磐石。對這一主張提供廣泛的證明,是我正要從事的目標。
沒有大傢的鼓勵與合作,此書恐怕不能問世。我應該謝謝內人的諒解,這幾年來,我很
少在傢中陪伴着她。我得謝謝陪伴我旅行數千裏,而不斷給予我協助的朋友漢斯.諾納
(Hans Neuner)。我應謝謝史德群博士和恩利希(Dr.Stehlin and Louis Emrich)兩位先
生不斷地給予我支持。我謝謝美國航空太空總署,在豪斯敦、甘乃迪角及韓斯維爾的工作人
員,他們讓我參觀最進步的科學及技術研究中心。我要謝謝封波昂(Wernher Von Braun)、
維利.賴和史拉特(Willy Ley and Bert slattery)三位先生。我更願謝謝世界各地的男
女朋友,他們的實際協助、鼓勵和談話,使本書才能與大傢見面。
譯者序
翻開原着的扉頁,作者在序言中的第一句話就說:“寫本書需要勇氣,讀本書也需要勇
氣。”心中有一種被挑的滋味,以為是一本古怪難懂的書,想試試自已的勇氣,就一頁頁地
讀下去,結果我被作者引人入勝的主張吸引了。
同時也鼓起我想翻譯這本書的勇氣,翻譯本書的確需要勇氣。作者的知識非常淵博:從
天文到地理,從宗教到科學,從太古洪荒到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都是這本書包容的資料,
翻譯起來的確不是一件易事。藉着這許多包羅萬象的資料,作者對“人從那裏來,以及到那
裏去”這個古老的問題,提出新穎別緻,而非人云亦云的看法,關心人類命運的人,不妨讀
一讀此書,一起來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究竟是從其他星球上來的呢?還是土生土長,從石
頭縫裏鑽出來的,還是從……?
原着上有些部份,作者采用一般學者,因其不合傳統解釋人類歷史的構想而被摒棄的資
料,而作者卻認為這些無法解釋的事實,卻藴藏着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應該用今天科學上
的新技術,用“太空時代的眼光”來從新評估。由於作者旁徵博引,資料豐富,難免有矛盾
的地方,譯者為求真求信起見,仍照原書一一陳示。
本書為目前美國的一本暢銷書,短短一年內即再版十七次,內容引人入勝,由此可見。
如譯筆不暢或譯述錯誤之處,概由譯者負責。
最後,謝謝福明兄、基峻兄時賜指導,榮耀兄、富元兄之協助及賜予卓見,以及圓山天
文臺等協助指導有關名詞之正確譯法。
徐興謹識
62年5月26日於臺北
考古上構想,學者們會以輕視的眼光對待本書,而將之束諸高閣,終身不翻閱此書。當外行
人認為尋找過去的脈絡,比尋找未來還要神奇玄虛時,就會退縮到他們所熟稔的蝸居中,而
觀望不前。
但是,有一事是肯定的。即是有些事情與我們過去幾千萬年的歷史不相符合。歷史上充
滿了乘着太空船的神,訪問過我們這個太古時代的地球。無法令人相信的技術上成就,充滿
在過去的歷史上。過去有大量的技術知識,我們今天找到一點點。
有一些事情與我們的考古不太相稱;因為我們找到了幾千年前的電池。因為我們發現穿
着白金係帶太空裝的奇怪人物。因為我們發現有15位之高的數目字——是任何計算機都無
法記載的。而這批早期的人類,怎麽有能力來創造呢?
有些事情與我們宗教不相稱。每一種宗教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幫助和解救人類的諾言。
原始的神也曾經提出這樣的諾言。那末他們為何不遵守諾言?他們為什麽對原始民族使用非
常現代化的武器?和他們為什麽設計要毀滅這批原始人類呢?
我們應有這樣的觀念:數千年來成長的觀念世界,即將面臨崩潰。短短幾年的傑出研
究,已經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智慧大廈摧毀了。深藏在秘密社團圖書館中的知識,又經重新發
現。我們已經登陸月球,希望到達太陽係及各種星球上的太空旅行,也是為了測量我們過去
這無邊際的深淵的。神和教士,國王和英雄,都從過去這一黑暗的裂縫中蜂涌而出。我們必
須嚮他們挑戰,揭開他們的神秘,因為我們有使過去公開出來的武器,如果我們真正需要的
話,就不會任缺口繼續存在下去。
現代的實驗室,應該肩負起考古研究工作。考古學家們,使用特別感應的儀器,去訪問
過去那些蹂躪過的地址。尋求真理的教士們,必須去懷疑每一件已經存在的事物。
因為今天大傢所談論的太空旅行問題,對幾千年前的人類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問題,而
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過去黑暗時代的神,所遺留下來的無數遺跡,我們今天首次已經能
夠閱讀和翻譯。即使我們不確知我們的祖先,所接待的地球以外的知性動物是些什麽樣的,
他們又是來自那一個行星。但是,我確實相信,遙遠的過去,我們的老祖宗,確曾接待過他
們來訪問。我同樣相信,這群陌生的訪客,曾毀滅了同時存在地球上的一部份人,另外製造
了一批也許是近古最早的人類來。這是一項革命性的主張。此一主張,粉碎了我們看來好像
建得非常穩固的心智磐石。對這一主張提供廣泛的證明,是我正要從事的目標。
沒有大傢的鼓勵與合作,此書恐怕不能問世。我應該謝謝內人的諒解,這幾年來,我很
少在傢中陪伴着她。我得謝謝陪伴我旅行數千裏,而不斷給予我協助的朋友漢斯.諾納
(Hans Neuner)。我應謝謝史德群博士和恩利希(Dr.Stehlin and Louis Emrich)兩位先
生不斷地給予我支持。我謝謝美國航空太空總署,在豪斯敦、甘乃迪角及韓斯維爾的工作人
員,他們讓我參觀最進步的科學及技術研究中心。我要謝謝封波昂(Wernher Von Braun)、
維利.賴和史拉特(Willy Ley and Bert slattery)三位先生。我更願謝謝世界各地的男
女朋友,他們的實際協助、鼓勵和談話,使本書才能與大傢見面。
譯者序
翻開原着的扉頁,作者在序言中的第一句話就說:“寫本書需要勇氣,讀本書也需要勇
氣。”心中有一種被挑的滋味,以為是一本古怪難懂的書,想試試自已的勇氣,就一頁頁地
讀下去,結果我被作者引人入勝的主張吸引了。
同時也鼓起我想翻譯這本書的勇氣,翻譯本書的確需要勇氣。作者的知識非常淵博:從
天文到地理,從宗教到科學,從太古洪荒到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都是這本書包容的資料,
翻譯起來的確不是一件易事。藉着這許多包羅萬象的資料,作者對“人從那裏來,以及到那
裏去”這個古老的問題,提出新穎別緻,而非人云亦云的看法,關心人類命運的人,不妨讀
一讀此書,一起來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宗究竟是從其他星球上來的呢?還是土生土長,從石
頭縫裏鑽出來的,還是從……?
原着上有些部份,作者采用一般學者,因其不合傳統解釋人類歷史的構想而被摒棄的資
料,而作者卻認為這些無法解釋的事實,卻藴藏着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應該用今天科學上
的新技術,用“太空時代的眼光”來從新評估。由於作者旁徵博引,資料豐富,難免有矛盾
的地方,譯者為求真求信起見,仍照原書一一陳示。
本書為目前美國的一本暢銷書,短短一年內即再版十七次,內容引人入勝,由此可見。
如譯筆不暢或譯述錯誤之處,概由譯者負責。
最後,謝謝福明兄、基峻兄時賜指導,榮耀兄、富元兄之協助及賜予卓見,以及圓山天
文臺等協助指導有關名詞之正確譯法。
徐興謹識
62年5月26日於臺北
曾經想像過嗎,二十世紀的地球人類,並不是宇宙間唯一的知性動物?由為沒有從另一
個星球來的人體,陳列在博物館中供我們參觀,所以,“地球是唯一有人類星球”的這一說
法,仍然顛撲不破。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最新發現的資料後,卻發生了一連串的疑問。
天文學家說,在晴空萬裏的晚上,僅靠肉眼大約可看到4500顆星星。從一座小型天文
臺的望遠鏡中,可使近兩百萬顆星星清晰可辨;而從一座現代折射望遠鏡中,可將數百萬裏
外的光亮——銀河係中的光點——帶到觀察者的視野內來。在這廣漠無垠的宇宙間,我們所
屬的星係,是一個大得無法比擬的星係中的一小點而已。據說,在150萬光年方圓的半徑內
的銀河叢中,共包括了20條銀河係。就是這樣一個龐大數字的行星,與經由電子望遠鏡所
看到的數千蠃旋狀星雲比起來,仍然是小巫見大巫。於此,我應該強調,今天像這一類的研
究發現,還衹是一個開始呢。
據天文學家夏普萊(Harlow Shapley )的估計,在望遠鏡所見的範圍內,大約有
10
估計。我們如果以這一估計為基點而繼續推測,認為在一千顆行星中,有一顆星球具備了生
命所不可缺少的條件,那末仍然是一個10
麽一個大得驚人的數目中,究竟有多少行星具有適合生命所需要的空氣?千中有一嗎?即使
如此,仍然有一個10
說,在這樣一個數字中,衹有千分之一的星球已經有生命存在,我們可以想像,有生命存在
的行星可能有一億個之多。這個數字是從今日流行使用的望遠鏡測知的。但是我們可別忘
了,這些技術是在不斷地改進的。”
如果依照生物化學家米勒博士(Dr.Stanley Miller)的假設,認為就生命所需要的條
件來說,在這些星球中,也許比地球上發展得更快些。我們如果接受這一大膽的說法,那末
至少就有十萬顆行星,其文明都要比地球上進步。
已故科學作傢,也是封波昂(Wernher Von Braun)的朋友,維廉.賴(Willy Ley),
一次在紐約告訴我:“單就我們的銀河係來估計,就大約有300億顆行星。我們這一銀河
係,至少包括160億條太陽係的說法,已為今日天文學家所承認。我們現在盡量將問題中的
數目字縮小,並設想各太陽係間的距離都很有規律,而衹有百分之一的行星繞着它自己的太
陽軌跡運行,那末仍然有180億顆行星,有維持生命的能力。我們進一步假設,在這許多可
維持生命的行星中,衹有百分之一的行星實際真能維持生命,我們就應該有180萬顆行星有
生命存在。再進一步假定,每一百顆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中,有一顆行星住着與人類智慧相等
的動物,即使就從這最後一個假設來說,我們的銀河係中,該有一萬八千顆有生物居住的行
星。”
據最新計算的結果,我們的銀河係中有一千億顆固定的星球,這要比賴博士小心計算的
數字,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哩。
撇開這些不談,我們推定有一萬八千顆行星,具備了與地球上相當的生命所必需的條
件。當然,我們不妨再打些折扣,推定這一萬八千顆行星,衹有百分之一的數字,確實有生
物居住,仍然有一百八十顆行星居住着生物。
其情況與地球相當的行星之存在是毫無疑問的;即有相同的空氣濕度,相同的地心引
力,相同的植物,甚至是相同的生物。不過,我們要問,要具備與地球上相當的維持生命的
條件是必要的嗎?
衹有具備地球上的條件,生命方能發榮滋長的觀念,經研究的結果已遭廢棄。認為沒有
水和氧氣,生命無法生存的觀念是錯誤的。就是在地球上,有些生命形質是不需要氧氣的,
如厭氣菌(anaerobic bacteria)即是一例,一定量的氧氣,對它們無疑是有害的。因此,
在較高的生命形質中,為什麽不應該有不需要氧氣的呢?
在日新月異的新知識影響下,我們應將我們的心智世界帶到現實上來。衹集中註意於地
球上的科學調查,直到最近還一味地稱贊我們這個世界是唯一理想的行星:它不太冷,也不
太熱,有充足的水份,用之不竭的氧氣,和有機化的組織經常使大自然生趣盎然。
實際上,生命衹能在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上,才能生存發展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據估
計,地球上有兩百萬種生物存在。這些生物之中(當然還是一個估計),其中120萬種是科
學上所已知的。這些為科學上已知的生命。依照流行的說法,仍有數千種畢竟仍是不能夠生
存的。所以有關生命的生存條件,尚有待思索和試煉。
比如,一嚮認為高單位放射性水可免除細菌侵蝕,而實際上,有些細菌在充滿原子反應
的致命水中,仍然能自我調節適應。生物學家西格爾博士(Dr.Sanford Siegel)做的實驗
令人覺得可怕。他在實驗室中,設計了與木星相同的大氣層,將細菌和小子培養在這種氣層
中,這種氣層不具備我們生命所必要的條件。又阿摩尼亞、甲烷和氫氣也不能緻這些小東西
於死地。布列斯陶大學昆蟲學家,辛頓博士(Dr.Howard Hinton)和布拉姆博士
(Dr.Blum)兩人的實驗,得到同樣驚人的結果。他們兩人將一些小蟲子,乾藏在攝氏一百
度的氣溫中達數小時之久;緊接着,又將這些“土撥鼠”浸入液體氦中,如所周知,此液體
冷如太空一般。經過強光照射後,又將這些小蟲送回原來的環境中。而這些小蟲依舊生機蓬
勃,孵育出完全健康的小蟲來。此外我們還知道有些細菌生長在火山口,有一些吃岩石維
生,還有一些能製鐵。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多了。
實驗在許多研究中心繼續在做。生命决不僅限於我們這個行星上的證據,不斷地在發
現。數世紀來,整個世界就繞着地球上的生命律則和條件打轉。這種信念彎麯和弄亂了我們
觀察事物的方向。這好像將眼罩戴在科學調查者的眼睛上,當他們觀察宇宙時,就毫不猶豫
地接受這些既存的思想體係和準則。劃時代的大思想傢查爾丁(Teilhard de Chardin)認
為,衹有幻想者纔有機會洞察宇宙的奧秘。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即是以另一個行星上的思想者的身份,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做
標準。假定他們是住在攝氏-150度至200度的氣溫中的,他們認為那個溫度(以我們的知
識所知,那會摧毀生命的),是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所必需的。那與我們用來說明過去黑暗時
期的邏輯又有什麽不同呢?
講求理性和客觀,恐怕會傷害我們的自尊心。有些時候,一個大膽的假設看來像是個烏
托邦,但要知道,有多少烏托邦式思想,長久以來,已經變成了每日生活的真實事例啊!當
然,這裏所舉的例子,都有些牽強附會。但一旦今天無法想像的事情,有一天障礙消除,這
許多宇宙間的隱秘就都會變成事實的。未來的世界會發現今天我們所不敢夢想的事實。即使
那時我們不能看到這一切,至少他們不能武斷地認為他們是前無古人的唯一智慧者。
據估計,宇宙的年代在80億至120億年之間,從顯微鏡下,我們看到隕石上有機物的
痕跡;數百萬年古老的細菌悠然復蘇;在宇宙間浮遊的胚胞,偶而被行星上的引力所吸引。
幾百萬年來,新生命在不斷地創新發展,偏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化石,經細心的檢驗,證明
地殼在四億年前已經形成,而根據科學得知,人類在一百萬年而已經存在了。而在這股巨大
的時間洪流中,人類的歷史是由無數次艱睏的工作,數不盡的冒險和好奇所纍積起來的,也
衹不過纔七千年而已。因此人類七千年的歷史,與宇宙億萬年的生命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麽
呢?
我們(萬物之靈?)費了40萬年的時間,纔達到今天的文明和成就。然而誰能提出證
據,說明為什麽其他行星沒有更有利的條件,發展出與我們相等或更高的文明呢?有什麽理
由使我們相信,在其他行星上,沒有與我們相等或超過我們的生物存在呢?我們能隨便將這
些假設置諸腦後嗎?然而我們畢竟是這樣做了。
為什麽我們竟這樣任意地將智慧的結晶拋棄呢?數百年來,我們總認為地球是扁平的;
數千年來堅信地球繞着太陽在旋轉;我們一直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事實已證明,地球衹
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普通星球而已,它距銀河係的中心衹有三萬光年。
我們應該承認,對這個混沌廣漠的宇宙,我們的瞭解非常有限。衹有到了那時,我們纔
承認自己是宇宙中極其渺小的一點。而我們的未來和機運卻正藴藏在其間,誠如“上帝”所
承諾的。
衹有當我們對未來有所洞察,我們纔無所畏懼地對過去作忠實的探討。
個星球來的人體,陳列在博物館中供我們參觀,所以,“地球是唯一有人類星球”的這一說
法,仍然顛撲不破。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最新發現的資料後,卻發生了一連串的疑問。
天文學家說,在晴空萬裏的晚上,僅靠肉眼大約可看到4500顆星星。從一座小型天文
臺的望遠鏡中,可使近兩百萬顆星星清晰可辨;而從一座現代折射望遠鏡中,可將數百萬裏
外的光亮——銀河係中的光點——帶到觀察者的視野內來。在這廣漠無垠的宇宙間,我們所
屬的星係,是一個大得無法比擬的星係中的一小點而已。據說,在150萬光年方圓的半徑內
的銀河叢中,共包括了20條銀河係。就是這樣一個龐大數字的行星,與經由電子望遠鏡所
看到的數千蠃旋狀星雲比起來,仍然是小巫見大巫。於此,我應該強調,今天像這一類的研
究發現,還衹是一個開始呢。
據天文學家夏普萊(Harlow Shapley )的估計,在望遠鏡所見的範圍內,大約有
10
估計。我們如果以這一估計為基點而繼續推測,認為在一千顆行星中,有一顆星球具備了生
命所不可缺少的條件,那末仍然是一個10
麽一個大得驚人的數目中,究竟有多少行星具有適合生命所需要的空氣?千中有一嗎?即使
如此,仍然有一個10
說,在這樣一個數字中,衹有千分之一的星球已經有生命存在,我們可以想像,有生命存在
的行星可能有一億個之多。這個數字是從今日流行使用的望遠鏡測知的。但是我們可別忘
了,這些技術是在不斷地改進的。”
如果依照生物化學家米勒博士(Dr.Stanley Miller)的假設,認為就生命所需要的條
件來說,在這些星球中,也許比地球上發展得更快些。我們如果接受這一大膽的說法,那末
至少就有十萬顆行星,其文明都要比地球上進步。
已故科學作傢,也是封波昂(Wernher Von Braun)的朋友,維廉.賴(Willy Ley),
一次在紐約告訴我:“單就我們的銀河係來估計,就大約有300億顆行星。我們這一銀河
係,至少包括160億條太陽係的說法,已為今日天文學家所承認。我們現在盡量將問題中的
數目字縮小,並設想各太陽係間的距離都很有規律,而衹有百分之一的行星繞着它自己的太
陽軌跡運行,那末仍然有180億顆行星,有維持生命的能力。我們進一步假設,在這許多可
維持生命的行星中,衹有百分之一的行星實際真能維持生命,我們就應該有180萬顆行星有
生命存在。再進一步假定,每一百顆有生命存在的行星中,有一顆行星住着與人類智慧相等
的動物,即使就從這最後一個假設來說,我們的銀河係中,該有一萬八千顆有生物居住的行
星。”
據最新計算的結果,我們的銀河係中有一千億顆固定的星球,這要比賴博士小心計算的
數字,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哩。
撇開這些不談,我們推定有一萬八千顆行星,具備了與地球上相當的生命所必需的條
件。當然,我們不妨再打些折扣,推定這一萬八千顆行星,衹有百分之一的數字,確實有生
物居住,仍然有一百八十顆行星居住着生物。
其情況與地球相當的行星之存在是毫無疑問的;即有相同的空氣濕度,相同的地心引
力,相同的植物,甚至是相同的生物。不過,我們要問,要具備與地球上相當的維持生命的
條件是必要的嗎?
衹有具備地球上的條件,生命方能發榮滋長的觀念,經研究的結果已遭廢棄。認為沒有
水和氧氣,生命無法生存的觀念是錯誤的。就是在地球上,有些生命形質是不需要氧氣的,
如厭氣菌(anaerobic bacteria)即是一例,一定量的氧氣,對它們無疑是有害的。因此,
在較高的生命形質中,為什麽不應該有不需要氧氣的呢?
在日新月異的新知識影響下,我們應將我們的心智世界帶到現實上來。衹集中註意於地
球上的科學調查,直到最近還一味地稱贊我們這個世界是唯一理想的行星:它不太冷,也不
太熱,有充足的水份,用之不竭的氧氣,和有機化的組織經常使大自然生趣盎然。
實際上,生命衹能在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上,才能生存發展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據估
計,地球上有兩百萬種生物存在。這些生物之中(當然還是一個估計),其中120萬種是科
學上所已知的。這些為科學上已知的生命。依照流行的說法,仍有數千種畢竟仍是不能夠生
存的。所以有關生命的生存條件,尚有待思索和試煉。
比如,一嚮認為高單位放射性水可免除細菌侵蝕,而實際上,有些細菌在充滿原子反應
的致命水中,仍然能自我調節適應。生物學家西格爾博士(Dr.Sanford Siegel)做的實驗
令人覺得可怕。他在實驗室中,設計了與木星相同的大氣層,將細菌和小子培養在這種氣層
中,這種氣層不具備我們生命所必要的條件。又阿摩尼亞、甲烷和氫氣也不能緻這些小東西
於死地。布列斯陶大學昆蟲學家,辛頓博士(Dr.Howard Hinton)和布拉姆博士
(Dr.Blum)兩人的實驗,得到同樣驚人的結果。他們兩人將一些小蟲子,乾藏在攝氏一百
度的氣溫中達數小時之久;緊接着,又將這些“土撥鼠”浸入液體氦中,如所周知,此液體
冷如太空一般。經過強光照射後,又將這些小蟲送回原來的環境中。而這些小蟲依舊生機蓬
勃,孵育出完全健康的小蟲來。此外我們還知道有些細菌生長在火山口,有一些吃岩石維
生,還有一些能製鐵。所以問題就越來越多了。
實驗在許多研究中心繼續在做。生命决不僅限於我們這個行星上的證據,不斷地在發
現。數世紀來,整個世界就繞着地球上的生命律則和條件打轉。這種信念彎麯和弄亂了我們
觀察事物的方向。這好像將眼罩戴在科學調查者的眼睛上,當他們觀察宇宙時,就毫不猶豫
地接受這些既存的思想體係和準則。劃時代的大思想傢查爾丁(Teilhard de Chardin)認
為,衹有幻想者纔有機會洞察宇宙的奧秘。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即是以另一個行星上的思想者的身份,以他們的生活方式做
標準。假定他們是住在攝氏-150度至200度的氣溫中的,他們認為那個溫度(以我們的知
識所知,那會摧毀生命的),是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所必需的。那與我們用來說明過去黑暗時
期的邏輯又有什麽不同呢?
講求理性和客觀,恐怕會傷害我們的自尊心。有些時候,一個大膽的假設看來像是個烏
托邦,但要知道,有多少烏托邦式思想,長久以來,已經變成了每日生活的真實事例啊!當
然,這裏所舉的例子,都有些牽強附會。但一旦今天無法想像的事情,有一天障礙消除,這
許多宇宙間的隱秘就都會變成事實的。未來的世界會發現今天我們所不敢夢想的事實。即使
那時我們不能看到這一切,至少他們不能武斷地認為他們是前無古人的唯一智慧者。
據估計,宇宙的年代在80億至120億年之間,從顯微鏡下,我們看到隕石上有機物的
痕跡;數百萬年古老的細菌悠然復蘇;在宇宙間浮遊的胚胞,偶而被行星上的引力所吸引。
幾百萬年來,新生命在不斷地創新發展,偏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化石,經細心的檢驗,證明
地殼在四億年前已經形成,而根據科學得知,人類在一百萬年而已經存在了。而在這股巨大
的時間洪流中,人類的歷史是由無數次艱睏的工作,數不盡的冒險和好奇所纍積起來的,也
衹不過纔七千年而已。因此人類七千年的歷史,與宇宙億萬年的生命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麽
呢?
我們(萬物之靈?)費了40萬年的時間,纔達到今天的文明和成就。然而誰能提出證
據,說明為什麽其他行星沒有更有利的條件,發展出與我們相等或更高的文明呢?有什麽理
由使我們相信,在其他行星上,沒有與我們相等或超過我們的生物存在呢?我們能隨便將這
些假設置諸腦後嗎?然而我們畢竟是這樣做了。
為什麽我們竟這樣任意地將智慧的結晶拋棄呢?數百年來,我們總認為地球是扁平的;
數千年來堅信地球繞着太陽在旋轉;我們一直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事實已證明,地球衹
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普通星球而已,它距銀河係的中心衹有三萬光年。
我們應該承認,對這個混沌廣漠的宇宙,我們的瞭解非常有限。衹有到了那時,我們纔
承認自己是宇宙中極其渺小的一點。而我們的未來和機運卻正藴藏在其間,誠如“上帝”所
承諾的。
衹有當我們對未來有所洞察,我們纔無所畏懼地對過去作忠實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