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散文>> qiū Yu Qiuyu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946niánbāyuè23rì)
長者 Elderly
  作者附記:王元化先生對本文有關部份進行了精細校訂,謹此感謝。
  (《新華文摘》1998年第10期,原載《中華散文》1998年第8期)
  一九六三年我十六歲,高中畢業。高中畢業的體驗是永遠無法重複的。
  一群既可稱為少年也可稱為青年的人突然要為自己作出終身選擇了,選擇的範圍又毫無
  限製。你說將來想做中學語文教師、圖書館管理員,或外科醫生、國際海員而去報考相應的
  專業,周圍沒有人會笑你。人的一生就這麽短短的個把月時間的無限製狀態,今後到死也不
  會再有了。照理父母和老師應該來限製一下,但他們那時也正在驚喜自己培養的成果怎麽轉
  眼之間擁有了那麽多可能,高興得暈顛顛的,一般也拿不定主意。於是,在那個絶對不應該
  享有那麽大决定權的年歲,作出了不知輕重的决定。那個夏天那麽煩熱又那麽令人興奮,
  有樹上的知了在幸災樂禍地叫着,使很多人成年後不願再回憶這種叫聲。
  與很多男孩子一樣,我照例也有兩個小夥伴,一個姓丁,一個姓張,成績都很好,相信
  衹要自己願意,任何一所大學都考得上。一天在操場邊上商議,現在報考的大學分三類,一
  類為理工科,二類為醫科,三類為文科,我們三人如果各報一類,二十年後一起周遊世界,
  走到哪裏都沒有不懂的事情了,那該多痛快!這個想法很吸引人,立即通過,而且决定,一
  定要選每一類裏最好(也就是最難考)的學校。那麽,三類怎麽分工呢?用三張小紙寫上號
  碼,折成小球往上一拋,抓鬮。丁抓到了第一類,很快打聽明白,最好的是清華大學;張抓
  到了第二類,經過衡量也作出了决定,當時最難考的醫科是第二軍醫大學;我抓到了第三
  類,可恨的文科,該選哪個大學呢?三個人都苦惱開了。
  肯定不能考名牌大學的中文係。為什麽三個人如此快速地一起作出這種判斷,現在回想
  起來還不大能夠理解。大概是覺得中文係裏鬧不出一個極有意思的工作,或者是覺得我們在
  中學早已把《離騷》、《論語》和幾十篇古文背得滾瓜爛熟,難道大學裏再去做這種令人厭
  煩的事?張同學說:“我剛讀過郭沫若的自傳,連他也沒有上過中文係!”丁同學說:“巴
  金也沒有。”那天的初步意嚮,我應該報考外文係,至於哪個大學的外文係最好,還要分頭
  打聽。
  但第二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班主任孫老師把我找去了,他身邊站着一位我不認識的瘦瘦
  的老師,自我介紹是上海戲劇學院來的。“我們學院要以最高的要求招收戲劇文學係的一個
  班,現在已有幾千人報名,衹招三十名,但我們還怕遺漏了最好的,聽說你在全市作文比賽
  中得了大奬……”沒等他說完我就急着問:“那你們是不是今年全國文科大學中最難考
  的?”“還沒有作這種排列。”老師說,“你知道郭沫若先生吧?”“知道。”我回答,心想
  昨天張同學纔提起過他。“郭沫若以中國科學院院長的身份兼任了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他在
  這個大學高年級裏發現了一個能寫劇本的高材生,立即决定中止他的學業,轉到我們學院來
  讀書。”“你是說,連中國科學院院長也認為,科學技術沒有戲劇文學重要?”我的班主任
  孫老師驚訝地問。
  “我可沒有這麽說,”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含蓄地笑了一下,“但是科技大學的這位高
  年級學生衹能進入我們的一年級,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如果你來報考,”他把臉轉嚮
  我,“他是你的競爭對象。”我的腦子開始有點發呆,他又丟過來一句:“你的競爭對象還
  有巴金的女兒。”果然還有巴金!昨天我們剛剛說郭沫若和巴金沒讀過中文係,沒想到他們
  兩位不約而同地把學生和子女托付給了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怎麽能懷疑這兩位長者的
  判斷?我當即下了報考的决心。
  戲劇學院是提前考試,一共考了九場,真把人纍死。還沒有等到發榜,全國高校統考開
  始了,我當然還應該參加。統考的第一志願填了軍事外語學院,因為聽說這個學校畢業後能
  做外交武官、情報人員,這對一個男孩子來說太刺激了。
  不久傳來消息,兩校都錄取了我,戲劇學院搶先一步,拿走了我的檔案。軍事學院一位
  姓劉的軍官坐在我傢裏不走了,反復給我父母說,我的英語成績在今年考生中是第一名,學
  校决定非要我不可,現在唯一的辦法是讓我和傢長到市招生委員會吵,把檔案搶回來。
  我父母本來就對戲劇學院沒有興趣,但又平生不會爭吵,衹得不斷寫信給招生委員會。
  姓劉的軍官又來了,說寫信沒有用,得當面去說。父親對我說:“這種事由傢長去說沒有說
  服力,你自己到招生委員會去一趟吧。”上海市招生委員會設在同濟大學,換了三輛車纔找
  到。那天奇熱,進校門前先在馬路對面的小銀行門口站了好久,怯生生地端詳着大門,猜想
  會見到什麽樣的人,盤算該講什麽樣的話。進了校門後又故意在一幢幢因暑假而闃寂無人的
  樓房間胡亂穿行,直到培養足了對軍事外語學院的熱愛,對上海戲劇學院的憎恨,纔推開招
  生委員會的大門。
  我纔與一位工作人員說了幾句,他就笑了,說你爸爸每天寄來一封信,現在都在姚主任
  那裏,就讓姚主任與你談吧。就這樣,我輕易地見到了大名鼎鼎的上海市招生委員會主任姚
  力先生。
  姚力先生一臉慈祥,笑眯眯地聽我把準備好的那一套講完,就把笑容收住了,用一種宣
  判式的語調對我說:“我們國傢打仗的時間太長,軍事人員過剩而藝術人員缺乏,你應該讀
  藝術。”他的語氣完全不容辯駁,好一位威嚴的長者,我看着他發了一陣傻,他也看着我,
  卻不再講話。結果是我點了點頭,起身告別。
  如果說郭沫若、巴金還比較遙遠,那麽,姚力卻實實在在地以長者的力量把我推進了戲
  劇學院。
  班級裏三十個人,我被分在第一小組。坐在我後面的同學叫麯信先,他就是郭沫若推薦
  來的那一位;我的鄰座叫李小林,巴金的女兒。
  不知是該怪學校還是該怪時代,我們入學後遇到的課程實在太差了,差到我根本不敢寫
  信告訴在清華大學和第二軍醫大學的那兩位小夥伴。
  專業主課叫“劇本份析”,分析的第一個劇本是朝鮮的《紅色宣傳員》,然後是中國的
  《奪印》和《英雄工兵》,更讓人驚異的是所謂分析衹講解思想內容,猛一聽全部都是政治
  課。這些社會上人人都能講的話,難道就是大學課程?我當時不知道更大的背景,衹認為上
  海戲劇學院以一種“最難考”的假象把我們騙進去了,於是整天憂鬱。一位有革命經歷的幹
  部要我們抄寫他新創作的劇本,說是給我們一個學習的機會,記得劇本是歌頌一個勞動模範
  的,一抄之下便大驚失色,對學習的前景更加擔心起來。
  終於有一位稍有名氣的陳汝衡先生來講古典文學,他用標準的蘇北口音教了幾個月的平
  仄和格律之後要我們學寫古詩,待我們把作業交上去之後他着實有點吃驚,連連問:“這是
  你們自己寫的?”同學們不禁暗暗一笑,你們忘了是以什麽樣的標準把我們招來的。
  寫了幾首古詩,古典文學課也就結束了,而那個寫勞動模範的劇本還是一稿一稿改,每
  一稿都由我們抄,抄完後再送到打字間打印,我想這些勞動加在一起,一定遠遠超過那位勞
  動模範本身的辛勞了。那天我又一次奉命把劇本送到打字間,在等候的時間裏聽到了一段有
  趣的交談。幾個打字員都是年輕小姐,她們手指不停嘴也不停,在爭論全校風度最好的是哪
  一位教師。他們的爭論對象,漸漸從表演係轉到別的係,從青年轉到老年又轉到中年,從男
  老師轉到女老師,最後停留在一個人的名字上不動了,這個人的名字叫張可。
  從她們的七嘴八舌中聽得出來,張可老師是個傳奇性的人物。出身富貴之傢,容貌美
  麗,嫻熟英語,莎士比亞研究專傢,而居然早在三十年代十幾歲時就參加了共産黨,從事地
  下工作,等到一九四九年共産黨奪取政權,她卻功成身退,離開組織成了一名普通教師。但
  是,衹要學校有重要外賓來訪,總少不了她。高雅的儀容和漂亮的英語每次都讓來訪者感到
  有些意外。打字員們說,那時她們總會暫停手下的工作衝出去看,不是看外國人而是看張可
  老師,看她的舉手投足、言談風度。
  旁聽這番議論後不久我們要下鄉了,說是不能讓我們在高樓深院裏成為書呆子,必須到
  農村參加當時正在開展的“四清運動”。全班同學正好都厭煩了聽那些課,覺得再聽下去未
  必成為書呆子卻一定成為呆子,於是便歡天喜地地打點行裝,衹有郭沫若推薦來的麯信先同
  學得了肝炎,不僅不能去,還要由醫務室隔離,眼淚汪汪地十分悲傷。
  我們去的地方是江蘇太倉瀏河,每個村去一個教師、一個同學,再搭配一個從附近縣鄉
  抽調過來的農村幹部。在一堵公佈名單的墻上看到,與我一起到一個叫郟傢宅的村子裏去的
  農村幹部叫李惠民,而教師,則是張可。
首頁>> 文學>> 散文>> qiū Yu Qiuyu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946niánbāyuè23r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