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初識王躍文,已是八年前的事了。那是深秋一個蕭索的日子,在《湖南文學》簡陋、
灰暗的編輯部。在這之前,我已經發了他兩個小說,但我倆從未謀面。衹知道王躍文是
漵浦縣人,在縣政府工作,好像頭上還有頂官帽子。我不太懂政府機構龐雜的設置,也
不知道什麽樣的職務意味着什麽樣的權力。倒是知道漵浦在湘西算是一方靈秀的水土,
那地方出産很好的柑桔和棗子,也出文人。聽他們懷化地區文聯主席譚士珍先生講,王
躍文得知自己的小說《無頭無尾的故事》發表了,興奮得跳離了地面三次,並伴之以狂
呼。這事至今忘了考證,似乎屬小說傢言,怕是虛構,至少有些誇張吧。因為後來我熟
識了王躍文,發現他不是個容易大喜或大悲的人,他屬寧靜淡遠的那一類。那天見了面,
我倆握着手,用帶着各自地方特色的普通話寒暄,相互打量。此君臉方額闊,眼睛內斂
有神。單看臉相,可說得上是氣宇軒昂。但他身上那套僵硬的西裝,卻是典型的縣級特
色,怎麽也般配不了這臉。沒說上幾句話,我便走了。我早約了朋友打球。那時我還年
輕,文學事業於我似乎並不太重要,我不能容忍把自己的青春埋沒在無休止的看稿、退
稿的瑣碎裏。
沒多久,他便調到了懷化行署辦公室,在仕途上好像很有長進。等到兩年後我到懷
化出差時,又已給他發了三個小說。這時候,他在寫作上的良好感覺和創作勢頭慢慢表
現出來了,我已經很註意他了。他這時期的小說,多是寫機關裏的小職員,寫凡人瑣事,
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尷尬,寫他們不甘流俗,卻又無力衝破現
實樊籬的無奈。在對這些小人物的描繪中,王躍文似乎更關註他們的生命狀態,他們的
精神實質。在手法上慣於調侃與反諷,那不動聲色背後的冷峻與嚴肅卻夠你沉重一購的。
我覺得奇怪,這時候的王躍文在仕途上看起來春風得意,而他流諸筆端的卻是另一種況
味。難道他內心深處別有一番風景?
在懷化,朋友們很熱情,呼朋延友十餘人,喝酒!王躍文自然在場,這時候我倆還
是相互客氣着的。席間,杯來盞往,意氣飛揚。湘西漢子喝酒是恣肆的,那次我記下了
王躍文關於喝酒的三個“不論”:酒杯不論大小,度數不論高低,顔色不論深淺。我從
來內嚮,木訥於言,話少,但酒倒喝得爽快,也同朋友們一杯一杯對着幹。酒酣耳熱了,
朋友們提出跳舞。於是十幾條漢子東倒西歪,腳不分深淺,話不識輕重,鬧哄哄地奔舞
廳而去。
往舞廳裏一坐,方知這湘西一隅果真也藏竜臥虎。間會兒,朋友引來一位長發披肩
的畫傢,或者一位清麗可人的歌手,一一嚮我介紹。王躍文不太跳舞,多是坐在包廂的
沙發上,一聲不響地喝啤酒。纔喝足了烈酒,這會兒的啤酒衹算是茶了。記得那包廂的
設計很有特色,像湘西的吊腳樓,憑窗可以望見舞池裏輕歌曼舞的男女。看得出,王躍
文是喜歡安靜的,卻願意隨朋友去任何熱鬧的場合。他是從來不掃別人興致的人。那晚,
王躍文同我說了許多,說他的身世,說他的工作,說他的感情生活,說算命先生給他算
的命。他說自己幾乎是帶着原罪來到這個世界的,因為在他尚未出生,父親就因言獲罪,
被遣回鄉下老傢。所以,自小母親給他的傢訓就是:緊閉口,慢開言。大學畢業後,從
踏進縣政府大院第一天起,他就顯得少年老成,但心裏卻很不是味道。他說在那樣的環
境裏,人們成天說的話,內容也罷,形式也罷,都是早已程式化了的,你說的同別人說
的沒有區別,說了同沒說也沒有區別。有時便莫名地感到惶恐和無聊。於是,他便開始
寫小說。小說成了他另一種說話方式。王躍文的眸子在燈火明天中一會兒亮晶晶的,一
會兒又暗淡了。我想,憑他的聰慧、冷靜和敏銳,衹怕會成大器的。
我倆真正的交往,是他調到長沙以後,大概是1994年吧。我常跑到他傢去喝酒,他
的爆炒仔鴨、擂鉢辣椒拌黃瓜、酸薑酸蘿蔔讓人稱道不已。喝着啤酒,聽他講些聳人聽
聞的故事,聽他談文學的見解,聽他談讀到的好書,其樂融融,也獲益匪淺。他關於文
學的見解常讓我這個專職文學編輯汗顔,而他談到顧準時的無限感慨又使我對他的社會
良知非常敬佩。
他創作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他的中篇小說《秋風庭院》揭開了
他官場小說的序幕。小說將一位離休地委書記的失落、孤寂描繪得淋漓盡致,營造出一
幅凝重的黃昏圖景,初次顯露了他對官場遊戲規則和官場百態的精微體察、傳神勾畫的
本領。小說獲得了'95《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奬。雷達先生評論它是“極力要從對
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吟味中汲取養分,來抵擋這個欲望橫流的世界”。這部中篇在95
—96年度魯迅文學奬評選中,儘管初選時票數居前,但在最後還是未能獲奬,讓我痛心
了好一陣子。
此後,他的《今夕何夕》、《夜郎西》、《夏秋鼕》等便陸續面世,幾部小說渾然
一體,活脫脫一部當代《官場現形記》。說他的小說是官場現形記,這是最簡便、最直
觀的說法,好比精練的廣告詞,便於口碑傳誦。其實這是對王躍文的誤讀。因為他的官
場小說係列在表現官場生存狀態和遊戲規則時,更寫出一種超越道德標準的官場文化,
而不是簡單地從道義上批判“厚黑”,誰是誰非。畢竟,《官場現形記》暗示的已不是
單純題材上的意義,而是一種文學態度和取嚮,而這些恰恰是王躍文不願認同的。
在廣泛的評論中,他的官場小說獲得較高的評價,甚至被說成了里程碑式的人物。
王躍文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的小說備受關註,衹能說明如今人們太註意官場了,而
這絶不是一件太正常的事。因為日出月落,星轉鬥移,順乎天道,人們並不會太在意頭
頂的天空。而當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氣候失調,水旱交浸,人們就會把關註的目光投
嚮茫茫天宇。人們普遍認為王躍文是位專寫官場的作傢,他自己卻並不認賬。他說自己
從來衹是把活生生的人當作描寫的對象,官場衹是他為表現人物而設計的空間罷了。他
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國畫》,洋洋五十萬字,對一批生存於權力中心和邊緣人物的世
相百態的精微描寫,呈現了一代人的精神漫畫。小說在兩個多月之內重印五次,這在當
代文學出版史上恐怕是一個紀錄了。
《國畫》我讀了兩次,先是讀初稿,成書之後又讀了一次。初讀此書,我憑着編輯
的職業感覺,暗自認定這部小說一定會暢銷,因為它太抓人了,叫人欲罷不能。重讀時,
我的感覺從容多了,而這時衝擊我心扉的是全書深深的憂患意識和高貴的精神力量。王
躍文再一次以他一貫的社會責任感和良知感動了我。而生活中的他並不是時刻都是一副
苦大仇深的樣子,他同朋友們在一塊兒嘻嘻哈哈,隨意而放縱。他機警幽默,是個很會
寫小說卻不會講笑話的人。他講的笑話其實都有很好的腳本,衹是不善於表演,往往是
自己忍不住先笑了,讓聽者笑得都有些莫名——笑誰呢?
初識王躍文,已是八年前的事了。那是深秋一個蕭索的日子,在《湖南文學》簡陋、
灰暗的編輯部。在這之前,我已經發了他兩個小說,但我倆從未謀面。衹知道王躍文是
漵浦縣人,在縣政府工作,好像頭上還有頂官帽子。我不太懂政府機構龐雜的設置,也
不知道什麽樣的職務意味着什麽樣的權力。倒是知道漵浦在湘西算是一方靈秀的水土,
那地方出産很好的柑桔和棗子,也出文人。聽他們懷化地區文聯主席譚士珍先生講,王
躍文得知自己的小說《無頭無尾的故事》發表了,興奮得跳離了地面三次,並伴之以狂
呼。這事至今忘了考證,似乎屬小說傢言,怕是虛構,至少有些誇張吧。因為後來我熟
識了王躍文,發現他不是個容易大喜或大悲的人,他屬寧靜淡遠的那一類。那天見了面,
我倆握着手,用帶着各自地方特色的普通話寒暄,相互打量。此君臉方額闊,眼睛內斂
有神。單看臉相,可說得上是氣宇軒昂。但他身上那套僵硬的西裝,卻是典型的縣級特
色,怎麽也般配不了這臉。沒說上幾句話,我便走了。我早約了朋友打球。那時我還年
輕,文學事業於我似乎並不太重要,我不能容忍把自己的青春埋沒在無休止的看稿、退
稿的瑣碎裏。
沒多久,他便調到了懷化行署辦公室,在仕途上好像很有長進。等到兩年後我到懷
化出差時,又已給他發了三個小說。這時候,他在寫作上的良好感覺和創作勢頭慢慢表
現出來了,我已經很註意他了。他這時期的小說,多是寫機關裏的小職員,寫凡人瑣事,
寫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尷尬,寫他們不甘流俗,卻又無力衝破現
實樊籬的無奈。在對這些小人物的描繪中,王躍文似乎更關註他們的生命狀態,他們的
精神實質。在手法上慣於調侃與反諷,那不動聲色背後的冷峻與嚴肅卻夠你沉重一購的。
我覺得奇怪,這時候的王躍文在仕途上看起來春風得意,而他流諸筆端的卻是另一種況
味。難道他內心深處別有一番風景?
在懷化,朋友們很熱情,呼朋延友十餘人,喝酒!王躍文自然在場,這時候我倆還
是相互客氣着的。席間,杯來盞往,意氣飛揚。湘西漢子喝酒是恣肆的,那次我記下了
王躍文關於喝酒的三個“不論”:酒杯不論大小,度數不論高低,顔色不論深淺。我從
來內嚮,木訥於言,話少,但酒倒喝得爽快,也同朋友們一杯一杯對着幹。酒酣耳熱了,
朋友們提出跳舞。於是十幾條漢子東倒西歪,腳不分深淺,話不識輕重,鬧哄哄地奔舞
廳而去。
往舞廳裏一坐,方知這湘西一隅果真也藏竜臥虎。間會兒,朋友引來一位長發披肩
的畫傢,或者一位清麗可人的歌手,一一嚮我介紹。王躍文不太跳舞,多是坐在包廂的
沙發上,一聲不響地喝啤酒。纔喝足了烈酒,這會兒的啤酒衹算是茶了。記得那包廂的
設計很有特色,像湘西的吊腳樓,憑窗可以望見舞池裏輕歌曼舞的男女。看得出,王躍
文是喜歡安靜的,卻願意隨朋友去任何熱鬧的場合。他是從來不掃別人興致的人。那晚,
王躍文同我說了許多,說他的身世,說他的工作,說他的感情生活,說算命先生給他算
的命。他說自己幾乎是帶着原罪來到這個世界的,因為在他尚未出生,父親就因言獲罪,
被遣回鄉下老傢。所以,自小母親給他的傢訓就是:緊閉口,慢開言。大學畢業後,從
踏進縣政府大院第一天起,他就顯得少年老成,但心裏卻很不是味道。他說在那樣的環
境裏,人們成天說的話,內容也罷,形式也罷,都是早已程式化了的,你說的同別人說
的沒有區別,說了同沒說也沒有區別。有時便莫名地感到惶恐和無聊。於是,他便開始
寫小說。小說成了他另一種說話方式。王躍文的眸子在燈火明天中一會兒亮晶晶的,一
會兒又暗淡了。我想,憑他的聰慧、冷靜和敏銳,衹怕會成大器的。
我倆真正的交往,是他調到長沙以後,大概是1994年吧。我常跑到他傢去喝酒,他
的爆炒仔鴨、擂鉢辣椒拌黃瓜、酸薑酸蘿蔔讓人稱道不已。喝着啤酒,聽他講些聳人聽
聞的故事,聽他談文學的見解,聽他談讀到的好書,其樂融融,也獲益匪淺。他關於文
學的見解常讓我這個專職文學編輯汗顔,而他談到顧準時的無限感慨又使我對他的社會
良知非常敬佩。
他創作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他的中篇小說《秋風庭院》揭開了
他官場小說的序幕。小說將一位離休地委書記的失落、孤寂描繪得淋漓盡致,營造出一
幅凝重的黃昏圖景,初次顯露了他對官場遊戲規則和官場百態的精微體察、傳神勾畫的
本領。小說獲得了'95《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奬。雷達先生評論它是“極力要從對
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吟味中汲取養分,來抵擋這個欲望橫流的世界”。這部中篇在95
—96年度魯迅文學奬評選中,儘管初選時票數居前,但在最後還是未能獲奬,讓我痛心
了好一陣子。
此後,他的《今夕何夕》、《夜郎西》、《夏秋鼕》等便陸續面世,幾部小說渾然
一體,活脫脫一部當代《官場現形記》。說他的小說是官場現形記,這是最簡便、最直
觀的說法,好比精練的廣告詞,便於口碑傳誦。其實這是對王躍文的誤讀。因為他的官
場小說係列在表現官場生存狀態和遊戲規則時,更寫出一種超越道德標準的官場文化,
而不是簡單地從道義上批判“厚黑”,誰是誰非。畢竟,《官場現形記》暗示的已不是
單純題材上的意義,而是一種文學態度和取嚮,而這些恰恰是王躍文不願認同的。
在廣泛的評論中,他的官場小說獲得較高的評價,甚至被說成了里程碑式的人物。
王躍文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的小說備受關註,衹能說明如今人們太註意官場了,而
這絶不是一件太正常的事。因為日出月落,星轉鬥移,順乎天道,人們並不會太在意頭
頂的天空。而當出現了厄爾尼諾現象,氣候失調,水旱交浸,人們就會把關註的目光投
嚮茫茫天宇。人們普遍認為王躍文是位專寫官場的作傢,他自己卻並不認賬。他說自己
從來衹是把活生生的人當作描寫的對象,官場衹是他為表現人物而設計的空間罷了。他
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國畫》,洋洋五十萬字,對一批生存於權力中心和邊緣人物的世
相百態的精微描寫,呈現了一代人的精神漫畫。小說在兩個多月之內重印五次,這在當
代文學出版史上恐怕是一個紀錄了。
《國畫》我讀了兩次,先是讀初稿,成書之後又讀了一次。初讀此書,我憑着編輯
的職業感覺,暗自認定這部小說一定會暢銷,因為它太抓人了,叫人欲罷不能。重讀時,
我的感覺從容多了,而這時衝擊我心扉的是全書深深的憂患意識和高貴的精神力量。王
躍文再一次以他一貫的社會責任感和良知感動了我。而生活中的他並不是時刻都是一副
苦大仇深的樣子,他同朋友們在一塊兒嘻嘻哈哈,隨意而放縱。他機警幽默,是個很會
寫小說卻不會講笑話的人。他講的笑話其實都有很好的腳本,衹是不善於表演,往往是
自己忍不住先笑了,讓聽者笑得都有些莫名——笑誰呢?
王躍文
文壇中人說我是官人,官場中人說我是作傢,用時髦話說,我是邊緣人。其實,我
什麽都不算,衹是個尷尬人。
尷尬人偏遇尷尬事。一個天雪的鼕天,我整天呆在南方一座城市的賓館裏,總在電
梯裏上上下下。那個鼕天,我的心情很灰,可別人不知道。從小,關於男人的教條告訴
我:男人應該剛強。所以面對百般無奈,我就這麽強撐着。有時電梯裏衹剩我一個人了,
望着鋥亮而冰冷的鋁合金四壁,我禁忍不住,厲聲叫喊。突然,電梯門打開了,賓館大
廳裏滿是衣冠楚楚的男人和濃妝豔抹的女人。我立即挺直了腰,表情安詳地融入這體面
的人群。可我心裏清楚,自己不屬於這裏。人最可悲的是活得不明不白,最可怕的卻又
是活得過於明白。後來,我把自己這種體驗寫進了長篇小說《國畫》裏。這其實是我許
多年以來苟存於世的心境,我就是在這種尷尬的心境中寫作了一些中短篇和長篇小說。
也許,最尷尬的莫過於一個人到三十多歲了,纔知道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原來並不是
那麽回事。
我早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因為聽慣了太多的謊言。我曾試着相信自己的眼睛,
結果往往看到虛偽和欺騙。現在我衹好相信自己的良心了。但會不會有一天自己也欺騙
了自己呢?果真到了那一天,我就不寫小說了。
文壇中人說我是官人,官場中人說我是作傢,用時髦話說,我是邊緣人。其實,我
什麽都不算,衹是個尷尬人。
尷尬人偏遇尷尬事。一個天雪的鼕天,我整天呆在南方一座城市的賓館裏,總在電
梯裏上上下下。那個鼕天,我的心情很灰,可別人不知道。從小,關於男人的教條告訴
我:男人應該剛強。所以面對百般無奈,我就這麽強撐着。有時電梯裏衹剩我一個人了,
望着鋥亮而冰冷的鋁合金四壁,我禁忍不住,厲聲叫喊。突然,電梯門打開了,賓館大
廳裏滿是衣冠楚楚的男人和濃妝豔抹的女人。我立即挺直了腰,表情安詳地融入這體面
的人群。可我心裏清楚,自己不屬於這裏。人最可悲的是活得不明不白,最可怕的卻又
是活得過於明白。後來,我把自己這種體驗寫進了長篇小說《國畫》裏。這其實是我許
多年以來苟存於世的心境,我就是在這種尷尬的心境中寫作了一些中短篇和長篇小說。
也許,最尷尬的莫過於一個人到三十多歲了,纔知道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原來並不是
那麽回事。
我早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因為聽慣了太多的謊言。我曾試着相信自己的眼睛,
結果往往看到虛偽和欺騙。現在我衹好相信自己的良心了。但會不會有一天自己也欺騙
了自己呢?果真到了那一天,我就不寫小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