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军事类>> 呂尚 Lv Shang   中國 China   西周   (前1128年前101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
  1972年4月中國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和二號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等先秦古籍,還有西漢武帝元光元年 (134BC)歷譜等。這一大批竹簡的出土,特別是失傳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等古佚書的重新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竹簡出土時浸泡在爛泥污水中,朽壞殘斷情況十分嚴重,由中國大陸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山東省博物館等單位清洗整理。山東省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考釋校訂,已逐步將全部4,000多號整簡和殘簡編輯成書,由中國大陸文物出版社陸續出版。
  
  全部竹簡分編3輯:第一輯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等;第二輯為其他古佚書;第三輯為殘簡和《元光元年歷譜》。 現已出版六開綫裝本,其中《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還另印行大三十二開簡註本各一種。綫裝本分圖版部分、摹本部分和釋文、註釋部分,摹本旁附分簡釋文, 每篇註釋前還有連寫釋文。
  
  位於山東臨沂市銀雀山漢墓的發現,在當時也震動了中外。由銀雀山西漢一號和二號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書為主要內容的先秦古籍,驗證了中國史學界爭論多年的孫子、孫臏誰早誰先,他們是什麽關係等難題,被譽為中國當代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臨沂市區東南有兩座山崗,古代相傳此處遍生一種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鮮花盛開,花朵形似雲雀,東崗為黃色,西崗為白色,故兩座山崗得名金雀山和銀雀 山,均係漢代重要墓地,自1970年以來,先後發掘墓葬百餘座,出土大批珍貴文物,現已在銀雀山西南麓建成我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臨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82年2月動工興建,1989年10月落成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銀雀山漢墓廳和竹 簡陳列廳為仿古式、歇山鬥拱、灰陶瓦頂、赤柱丹梁。院內鬆柏花竹,長廓環繞,山水相映,整體設計融仿古建築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堪稱魯 南參觀遊覽勝地。
  步進博物館大門,沿長廓緩行就可來到位於院內南側的銀雀山漢墓廳,室內中央是復原後的一、二號西漢墓穴,所有隨葬物品復製後均按原狀擺放在棺槨內。橢圓形展廳周圍的墻壁上裝飾的玻璃櫥窗,展示着放大後的漢墓發掘現場和出土竹簡的照片。
  墓室均在岩石上開鑿而成,為長方形竪穴。相距50釐米,地表至墓底深度,一號墓為2—3米;二號墓為3.5—4米。一號墓槨室南北長2.64米、寬 1.76米、高1米;二號墓槨室南北長2.14米、寬1.56米、高0.88米。兩座墓葬槨室結構基本相同,槨框四角以榫卯相接,扣合緊密,槨頂橫鋪蓋 板,分槨為東西兩側。一號墓槨室東側置棺,西側為邊箱,安放隨葬物品;二號墓則相反,西側置棺,東側為邊箱,棺身外髹黑漆。棺槨木質堅硬,周圍封閉嚴密, 隨葬物品保存良好。
  兩座漢墓中共出土竹簡7500餘枚,不僅其數量實屬罕見,其質量也是首次發掘。其中一號墓竹簡內容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孫子佚文五篇;《孫臏兵法》 十六篇;《尉繚子》五篇,《六韜》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政論兵文章五十篇及陰陽、時令、占侯之類十二篇。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現在還有傳 本的古書,而且大部分為佚書。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係《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這批竹簡的出土對於我國軍事史、 文字學、古音訓、古簡册制度及古代歷法的研究,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此外,還有陶器、漆器、銅器、慄子、核桃等98件隨葬品出土。據考證,兩墓均為西漢早 期墓葬,衹是姓氏缺乏確切的論證,難以確定,但從出土大批兵書,而未有兵器的情況來看,可以推斷墓主是位與軍事方面有關的文官,且酷愛兵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兩部兵書的竹簡,均在一號墓的邊箱北端發掘出土,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從而澄清千餘年來關於孫武與孫臏 其人、其書爭論未果的問題。就此歷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分別是春秋、戰國人。孫臏乃孫武之後世子孫,各有兵法相傳,千年聚訟,一 朝得釋。
  從銀雀山漢墓廳嚮北,過白玉橋,經銀雀亭便是雄偉壯觀的二層仿古建築——竹簡陳列廳。走進一樓序廳內,正面屏風上懸孫武浮雕像,兩側是用金文,漢隸、 英文、日文摘寫的《孫子兵法》開宗明文的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警示人們:戰爭是國傢的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 死,國傢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的。左右板壁上為放大的兵法竹簡照片。序廳的東西兩側分別為《孫子兵法》展廳和《孫臏兵法》展廳。室內陳列采用圖文與 實物相結合的形式,集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於一體,展示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兩部兵書竹簡、孫武和孫臏的作戰實踐、春秋戰國兵器、《孫子兵法》和《孫臏兵 法》的理論精華以及中外專傢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考證:《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係,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和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一方面成“一傢之言”,合“孫氏之道”;另一方面後者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被世界推崇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和“東方兵傢鼻祖”,尊為智慧之源,製勝之寶。現已譯成幾十種文本,法、 俄、德、英、美等國傢先後把其定為軍事學院的必修課,海灣戰爭中,美軍海軍陸戰隊官兵人手一册。不僅如此,《孫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學思想及辯證關係已遠遠 超過了軍事範疇,其深奧的理念已被廣泛用於企業管理、商業競爭、外交謀略、體育比賽,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
  第一
  
  ……非罷(羆),非虎非狼,得王侯公。天……□為禹卜□□……□田於渭之陽。呂尚坐【□□】漁。文王勞而問【□□】:「子樂漁乎?」呂尚曰:「吾…… 細人樂得其事。今吾虞……□何胃(謂)虞【□□】佁(似)?」呂尚曰:「夫漁有三權。等以權【□□】以禁官。夫漁求得,其請(情)深……也。根深……請 (情)也。君子【□□□】親,親生而事生之,請(情)也。……事之極也。吾言不諱,……明,小魚食之。緡周(調)【□□□】魚食之。[上今下云]緡重餌, 大魚食之。魚【□□□□】牽於緡,人食其祿而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也;以祿取人,人可渴(竭);以傢……□遠。聖人蜀(獨)知、蜀(獨)聞、蜀 (獨)見。樂纔(哉)聖人!大(太)上歸其次●(樹)斂。」
  
  文王曰:「●(樹)斂何如而天下歸之?」呂尚曰:「【□】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國非一人國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民者,樂生而亞(惡)死,亞(惡)危而歸利。能生利……文王再●(拜)曰:「敢毋受天之詔命乎?」……
  
  ……下。大人之●(樹)□……
  
  ……□以人●(樹)也。●(樹)纔(財)以□……
  
  ……□□,●(樹)□以取國,●(樹)國以取天下,□……
  
  第二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君國王民者,其所以失之何?」大(太)公望曰:「不慎所予也。君有三器六守,臣有……忠,四曰信,五……奈何?」大(太) 公望曰:「富之,觀其毋犯也。貴…觀其毋專也。使之,觀其毋●(隱)。【□】之,觀其毋□。事之,觀……不剸者,忠。使之不●(隱)者,信。危之不…… 者,謀。富勿使貴,貴勿使富。忠者毋遠君,信者毋遠……遠事。君慎……器作(藉)人,作(藉)【人】則君將失其威。」……三[艹/呆](寶)。戎(農)壹 其鄉則□□,工其鄉……三[艹/呆](寶)有處,民乃
  
  ……毋富於君,都毋大□……□,是胃(謂)九六。六守安君能長,三葆(寶)定則君……君無央(殃),九交親則君□……
  
  ……□罷天之度,臣有三勸……
  
  ……□信,三勸乃親。六懷皆得,何人不服。三勸不親,遊戎在身。六●(懷)無常,遊戎……
  
  ……□親,六懷有常,天下皆安和乃立王。故……
  
  ……大安。?尚正
  
  第三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守土奈何?」大(太)公……□而人食之。日中必衛([彗/火]),□……人將來。□……不終其世。……敬其衆則和,□…… 殆。是胃(謂)仁之紀。方鼕甚寒,不能□凍。方夏甚暑,不能●(聚)功。賢民群居,國有大兇。數……奪之威。息其明,因順其常。□則□【□】□●(德), 逆則[手氣]之……國傢和服。?守土
  
  第四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守國奈何?」大(太)公望曰:「資(齋),□□君天地之經、四時之所生、仁聖之道、民機……面再●(拜)曰:「□【□□】 地經、四時之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請(情)。」大(太)公望曰:「夫天生四時,地【□】萬纔(材),天下有民,……物生;夏道長,【□□□】」;□道 實,萬物盛;鼕大●(藏),……則復起,反其所終始,莫……為天地□……和之。至道然。故仁聖之在天……矣。故因其恆常,示之其所明,□……動而為機,機 動而得失爭矣。應和曰發之陰,會之陽,……
  
  第五
  
  ─文王纔(在)酆,召大(太)公望曰:「於乎(鳴呼)!謀念●(哉)!啻(商)王猛極秋罪不我捨。女(汝)嘗助予務謀,今我何如?」對曰:「王其修 (修)身,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央(殃),不可先昌(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其央(殃),有(又)見其●(災),乃可以謀。必 見其外,有(又)見其內,乃知其遂。必見【□】陽,有(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人,有(又)見其親,乃知其請(情)。行其道,可至也;從其……□可 成也。爭強者,爭勝者也。全勝可得。全勝不斫(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美(微)纔(哉)!與民人同●(德),【□】利相死,同請(情)相成,同亞 (惡)相助,同好相趨。毋(無)甲兵而勝,毋(無)衝竜(隆)而功(攻),毋(無)渠詹(幨)而守。大知(智)不知(智),……天下啓之。害人者,天下 閉……天下,天下之天下。天下如遂(逐)野鹿。……之。毋取民者取民,毋取國者取國,毋取天下者取天下,取民者,民利之;取□者,□利之;取天下者,天下 利之。道在不可見,【□□□】可聞,勝在不可知。微纔(哉)!執(鷙)鳥將執,庳(卑)[非/鳥](飛)翕翼;虎狼將[犬失],●(弭)耳固伏;聖人將 動,必有愚色。維文維●(德),孰為之戒?弗觀,亞(惡)知其極?今皮(彼)殷商,衆口相惑,[言必][言必][言墨][言墨],恬惔隨意,好道無極,是 胃(謂)[免/免](毚)文,亡國之聲也。吾觀其野,草茅勝𠔌;吾觀其衆人,群麯笑直;吾觀其君子,衆賤枉直。敗法亂刑,上不知覺,亡國之則也。大上好化 (貨),群臣好得,……明發,萬物皆發;仁發,萬物皆利;兵發,萬物皆服。聖人之●(德),□乎蜀(獨)聞、蜀(獨)見,樂纔(哉)聖
  
  人!」……
  
  第六
  
  ……□乎!何愛何穡,萬物皆得;何穡何愛,萬【□】皆費。正(政)之所施,【□□□】化。[ㄓ/日](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 何[穴/身](窮)之有?……之遊之,展槫(轉)而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暨(既)已●(藏)之,不可不行也。暨(既)已行之,□□□【□】。 □地不自明,故能【□□□□】弗復明,故名聲章(彰)。古者聚人為傢,聚傢為國,聚國為天下。分而封賢,以為萬,名曰大。別其正(政),正(政)教稍變, 法俗不同,群麯麯化,變於刑(形)容。【□□】不通,各樂其所,民憂下止,名之曰大定。於乎(嗚呼)!聖人務靜之,愚人務正之。愚弗能正,故與民爭生。上 勞刑蘩(繁),民憂尚流。上下不……□世不休,【□□】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章(障)之則止,啓之則行,動之則濁,靜之則□……之奈何?」大(太)公 望曰:「天有恆刑(形),民有常生。與天下同生,而天下靜矣,大(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無以予之而自富。是胃(謂)順生。以此角聖人之 □□□……
  
  第七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餘欲功三疑,恐力不能……養之使強,哀盈使張。□……□離親以親,散衆因衆。凡謀之道,周微為主。摯以事,啖以利餌,爭心 乃起,其親乃止。欲離其【□,□□□】愛,與其寵人。予之其所欲,示之以利。因以疏之,毋使……□,□之以味,虞(娛)以樂,□之以□……親,必使遠民。 勿使知謀,扶而入之,□□……後可試。敬之才(哉)!施惠……以●(假)衆,衆以●(假)賢,……●(假)則有(又)●(假)……●(假)則有 (又)●(假),以王天下。……【?】三疑
  
  第八
  
  ……得天下【□□】王曰:「吾地小而人寡,吾何以得之?」大(太)公望曰:「可……之,唯聖人取之。□……麯直,何人不……
  
  第九
  
  ?武王□……□也,名曰三機。民之於利也,□之如鼕日之□,……民夗(怨)生。明罰則民……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得其生,【□□□】□。樂纔(哉)……其時。稱賢使能而官有纔,則賢者歸之。故賞於民生,而罰於毋(無)罪。是以刑……
  
  ……鼕之必□也。思之如大暑之於□也,如大鼕【之於□也】……
  
  ……□風行,天下迎之,迎【之】而會,會□……
  
  第十
  
  ……文王業之而崩,武王即立(位)……嚴,[隤/木]僇(戮)毋(無)常。從(縱)之不義,捨之不仁。●(願)聞□……前行已修(修)矣。今時可,臣 固有言之。」周公旦□……□之□□。」大(太)公望曰:「夫受(紂)為無道,忍……百生(姓)。君方(秉)明●(德)而誅之,殺一夫而利天……之[一/ 巾](師)以東伐受(紂),至於河上。雨□□疾,武王之乘黃振(震)而死,旗折□□……□正而後伐,故功可得而立也。意者我□□……官治,其氣[人者], 王姑修(修)身下賢,□須其時。」大(太)公望曰:「四時無窮,人□……□時無恆與,道無恆親,盈□變化,天□□……可,孰為有天?夫天先□之, 【□□□□】□之。道先非之,而後天下[人反](叛)之。今夫受(紂)外失天下,內失百生(姓),我方(秉)明●(德)而受之,其不可何也?夫以百生 (姓)而攻天子,可華(嘩)而捨乎?去必死,進必取□……□今日行之。」大(太)公……□□罪人而□……先涉,以造於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 (擒)受(紂),●
  
  (係)其首於白□……
  
  ……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
  
  ……曰:「吾聞宿善者不□,且日不足……」
  
  ……之佝。凡受(紂)之所佝刑……
  
  ……□□□殷民□……
  
  ……□箕子……
  
  ……行般(盤)庚之正(政),使人人裏其裏,田其田,□……
  
  ……後嗣,周有天下以為塚社。沇(允)纔(哉)!日不足。?葆啓
  
  第十一
  
  ……□,如雷如庭(霆),振振冥冥,天下□□,……
  
  第十二
  
  ……□□□曰:「以地取人胃(謂)之……胃(謂)之備,以祿取人胃(謂)之交,以義取人胃(謂)之友。友之友胃(謂)崩(朋),崩(朋)之崩(朋)胃(謂)之黨,黨之黨胃(謂)之群。群黨崩(朋)友皆……
  
  第十三
  
  ……□力不能為奈何?」大(太)公望曰:「蒼蒼上天,莫知極。柏(霸)王之君,孰為法則?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侍(待)。能明其世者,胃(謂)之天子。夫湯之伐桀也,非其戰□修(修)也……」
  
  第十四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於乎(鳴呼)!□□□……」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黃帝……
  
  ?文王問於……
  
  ……文王曰:「□□□□□……
  
  ……□鳥□□□文王再●(拜)……
  
  ……□民以仁義之言使廣不知道極之所旦。」文王再●(拜)……
  
  ……□□召大(太)公望曰……
  
  ……召大(太)公望曰:「於乎(嗚呼)!……」
  
  ……□□今□□□□□□為之奈何?大(太)公望……
  
  …正奈何?」大(太)公望……
  
  ……□大(太)公望……
  
  ……大(太)公……
  
  ……□□□□□毋□□文王再●(拜)……
  
  ……再●(拜)曰:「餘聞在□□曰:『隹(唯)天隹(唯)人,申申在……
  
  ……人當瞿(衢)而立。文王曰:「何塗(途)之從?」大(太)公望曰:「從上塗(途)往而毋顧。上塗(途)不遠,戎之毋反(返)。其往……
首頁>> 文學>> 军事类>> 呂尚 Lv Shang   中國 China   西周   (前1128年前1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