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文学思考>> 陳繹曾 Chen Yiceng   中國 China   元代  
文說
文說
  文說 元 陳繹曾
  提要
  文說
   
  提要
  《文說》一捲,元陳繹曾撰。繹曾字伯敷。《元史》附見《儒學傳》,作處州人。而《吳興續志》亦載其名,蓋傢本括蒼,而僑居苕水者也。至順中,官至國子監助教。嘗從學於戴表元,而與陳旅友善。師友淵源,具有所自,故所學頗見根柢。是書乃因延佑復行科舉,為程試之式而作。書中分列八條,論行文之法。時《五經》皆以宋儒傳註為主,懸為功令,莫敢異趨。故是書大旨皆折衷於朱子。《吳興續志》稱繹曾嘗着《文筌》、《譜論》、《科舉天階》,使學者知所嚮方,人爭傳錄。焦竑《經籍志》又載繹曾《古今文矜式》二捲。今考繹曾所著《文筌》八捲,附《詩小譜》二捲,元時麻沙坊刻,附列於《策學統宗》之首,今尚有傳本,其文與此編迥殊。惟《科舉天階》與《古今文矜式》今未之見。疑此編即二書之一,但名目錯互,莫能證定。今姑仍《永樂大典》舊題,以《文說》着錄,用闕所疑。捲首所稱陳文靖公,蓋即元翰林學士東平陳儼,亦以文名。至其自稱先尚書者,則已失其世係,無可考矣。
  文說
  陳文靖公問為文之法,繹曽以所聞於先人者對曰:一養氣,二抱題,三眀體,四分門,五立意,六用事,七造語,八下字。
  ○養氣法
  肅:朝廷之文宜肅,聖賢道徳宜肅。
  壯:長江大海之文宜壯,軍陣英雄之文宜壯。
  清:山林之文宜清,風月貞逸宜清。
  和:宴樂之文宜和,通人逹士宜和。
  竒:鬼神之文宜竒,俠客髙士宜竒。
  麗:宮苑之文宜麗,富貴羙人宜麗。
  古:逰覽古跡之文宜古,上古人事宜古。
  逺:登髙眺逺之文宜逺,大功業人宜逺。
  右養氣之法。宜澄心靜慮,以此景、此事、此人、此物、黙存於胸中,使之融化與吾心為一,則此氣油然自生;當有樂處,文思自然流動,充滿而不可遏矣。切不可作氣,氣不能養而作之,則昏而不可用,所出之言,皆浮辭客氣,非文也。氣之變化無方,當以此類推之。
  ○抱題法
  開題:以題中合說事逐一分析開冩,於篇中各間架內,次其先後所宜,逐一說盡。或以意化之,或以情申之,或以實事紀之,或以故事彰之,或以景物敘之。一篇之內,變換雖多,句句切題也。此作文入門之法,非其至者也。
  合題:亦以題中合說事逐一開冩,卻將意融會作一片,一口氣道盡。然忌直率,卻於間架中要意思麯折此,髙於開題也。
  括題:衹取題中緊要一莭作主意,餘事輕輕包括見之,此最徑捷也。
  影題:並不說正題事,或以故事,或以他事,或立議論挨。
  傍題:目而不着跡,題中合說事,皆影見之,此變態最多。
  反題:題目或悖義理,則反意說之。
  救題:題目雖悖義理,而以強辭奪正理觧救之。
  引題:別發逺意,使人不知所從來,忽然引入題去,卻又親切痛快,此要茟力,似影題而實異也。影題從題中來,此自題外來。
  蹙題:題繁,乃蹙其文,使甚簡,而不漏脫題中一事。
  衍題:題虛,無可說,乃衍其意,使甚多,而無一事題外來。
  招題:將題目熟涵泳之,使胸中融化消釋盡,將題中合說麄話掃去,就其中取出精華微妙之意,作成文章。超出題外,而不離題中,此作文之極功也。
  ○眀體法
  頌,宜典雅和粹。
  樂,宜古雅諧韶。
  贊,宜溫潤典實。
  箴,宜謹嚴切直。
  銘,宜深長切實。
  碑,宜雄渾典雅。
  碣,宜質實典雅。
  表,宜張大典實。
  傳,宜質寔,而隨所傳之人變化。
  行狀,宜質寔詳備。
  紀,宜簡寔方正,而隨所紀之人變化。
  序,宜疏通圎羙,而隨所序之事變化。
  論,宜圎折深逺。
  說,宜平易眀白。
  辨,宜方折眀白。
  議,宜方直眀切。
  書,宜簡要眀切。
  奏,宜情辭懇切,意思忠厚。
  詔,宜典重、溫雅、謙衝,惻怛之意藹然。
  製誥,宜峻厲典重。
  ○分間法
  頭起,欲緊而重。大文,五分腹、二分頭額;小文,三分腹、一分頭額。腹中欲滿而麯折,多欲健而快;尾結欲輕而意足,如駿馬註坡。三分頭,二分尾。
  凡文,如長篇古律詩、騷、古辭、古賦、碑碣之類,長者腹中間架或至二三十叚,然其要,亦不過作三莭而已。其間小叚,間架極要分眀,而不欲使人見其間架之跡。蓋意分而語串,意串而語分也。
  ○立意法
  景:凡天文地理物象皆景也,景以氣為主。
  意:凡議論思緻麯折皆意也,意以理為主。
  事:凡實事故事皆事也,事生於景則真。
  情:凡喜怒哀樂愛惡欲之真趣皆情也,意出於情則切。
  凡文,體雖衆,其意之所從來必由於此四者而出。故立意之法,必依此四者而求之各隨所宜,以一為主,而統三者於中。凡文無景則枯,無意則麄,無事則虛,無情則誣,立意之法,必兼四者。戴帥初先生曰:“凡作文發意,第一畨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畨來者正語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畨來者精意也,方可用之。韓子所謂‘陳言之務去’,‘戞戞乎其難哉’。”其法如此。戴先生又云:“作文湏三致意焉。一篇之中三致意,一叚之中三致意,一句之中三致意。”先尚書云:“文章猶若理詞狀也,一夲事,二原情,三據理,四按例,五斷决。夲事者,認題也;原情者,眀來意也;據理者,守正也;按例者,用事也;斷决者,結題也。五者備矣,辭貴簡切而眀白。
  ○用事法
  正用:故事與題事正用者也。
  反用:故事與題事反用者也。
  藉用:故事與題事絶不類,以一端相近,而藉用之者也。
  暗用:用故事之語意,而不顯其名跡。
  對用:經題用經事、子題用子事、史題用史事、漢題用漢事、三國題用三國事、韓栁題用韓栁事、佛志題用佛志事,此正法也。
  扳用:子史百傢題用經事,三國題用周漢事,此扳前證後,亦正法也,
  比用:荘子題用列子,栁文題用韓文,亦正用之變也。
  倒用:經題用子史,漢題用三國,此有茟力者能之也。
  泛用:於正題中乃用稗官小說、俗語戲談、異端鄙事為證,非大茟力不敢用,變之又變也。
  凡用事,但可用其事意,而以新語融化入吾文,三語以上,即不可全冩。
  ○造語法
  正語:《尚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勲”,“帝舜曰:重華協於帝”,“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臯陶曰:允廸厥徳,謨眀弼諧”。《春秋》“六鷁退飛過宋都,隕石於宋”,皆正其事而語之。
  抝語:《楚辭》“吉日兮辰良”,不言“吉日兮良辰”;“蕙殽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不曰“蒸蕙殽兮蘭藉”;《荘子》“樂出虛蒸成菌”,不言“虛出樂”。倒一字,句法便健十倍。
  反語:《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曰“愛之能勿勞乎與?”《尚書》“俞哉!衆非元後何戴?”此皆反其意而道,使人悠悠緻思焉。
  纍語:《尚書》“寛而慄”,《老子》“長短相形”等語,皆纍句也。《孫武子》“利而誘之,亂而取之”一莭,語雖纍,而辭意句句有妙者。
  聫句:《尚書》“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檀弓》“人喜則斯陶”,皆聫語也。
  歇後語:《論語》“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曽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此皆不說破正意,歇後所當語,而使人自思之。
  荅問語:《論語》“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詩》雲:“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公羊》《榖梁》尤極其變。
  變語:《堯典》“宵中星虛”,《舜典》“如西禮”、“正月上日”、“月正元日”、“正月朔旦”是也。
  省語:《舜典》“至於南嶽”、“如初禮”,《儀禮》“其它,如皮弁之儀”,此省語也。
  助語:《檀弓》“南宮縧之妻之姑之喪”一句,纍三之字;《詩大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纍四之字。《荘子》尤多,《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但“學時習說”四字是寔,“而之不亦乎”五字是助語;“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但“異人求”三字是實,“其諸乎之之歟”六字是助語;《孟子》“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兩字是寔,八字是助語;當用則不嫌多也。
  寔語:《尚書》及《易》彖辭爻辭用助語極少,《春秋》《儀禮》皆然,此寔語也。凡碑碣傳紀等文,不可多用助語;字序論辨說等文,湏用助語字。
  對語:《尚書》“命羲和”、“仲叔”、“四莭”,長對也;“威侮五行,怠棄三正”,正對也;“天聰眀自我民聰眀,天眀畏自我民眀威”,此對語不對字也;“衆非元後,何戴?後非衆,罔與守邦?”此對意不對字也;“天敘五典”、“天秩有禮”,下間以“五禮有庸哉”、“五服五章哉”,“佑賢輔徳”,下間以“邦乃其昌”,散文用對語,必以散語間之也。
  隱語:《論語》“割雞焉用牛刀”,“有羙玉於斯,求善價而沽諸”,“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孟子》“城門之軌,兩馬之力歟”,皆隱語也。《小雅鶴鳴》、古樂府“藳砧”全篇隱語,荘列尤多。
  婉語:《論語》“陽貨言:‘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子曰:‘諾,吾將仕矣。’”此語直而意婉也;《春秋》“天王狩於河陽”,此語婉而意直也。凡造語皆自然,當如此,則好;有意為之,非也。
  ○下字法
  諧音:凡下字,有順文之聲而下之者。若音當揚,則下響字;若音當抑,則下嗢字。
  審意:凡下字,有詳文之意而下之者。意當眀,則下顯字;意當藏,則下隱字;意當尊,則下童字;意當卑,則下輕字。如此之類,變化無方。
  襲古:凡下字,於平穩處,宜用古人曽下好字面,湏求其的當、平寔者用之。
  取新:凡下字,於出竒處宜用新字面,湏尋不經人道語之的當、新竒、而不怪僻,令讀之若出於自然,乃善。
  繹曽謂:今世為學,不可不隨宜者,科舉之文是也。科舉之文,有不得不與《朱子語録》參者,謹具於後。
  一讀《四書》:當謹守《章句》《集註》,參以《或問》《語録》,及《文公大全集》。其間有《或問》與《集註》不同,當從《集註》;又有《集註》與《語録》不同者,衹以《集註》為夲,而與《語録》參訂之。
  一讀尚書:主蔡氏,參《朱子語録》。
  一讀詩:主朱子詩傳,綱領義理都在綱領中,詩傳衹是訓詩傳,制度參古註疏。
  一讀周易:先曉唘蒙,次夲義九圖,次五贊,次係辭說卦,乃可讀上下經、彖象、文言、序卦、雜卦、傳夲義。然後讀程朱傳,程朱異同處,不可作是非論,衹是各有取用。朱子是眀經,程子是藉經眀道。
  一讀春秋:朱子夲說皆在張洽註,今科舉偶不及此,蓋事寔在左氏論辨,在公榖斷,以鬍氏而取《朱子語録》及張洽之說折衷之可也。
  一讀禮記:雖主古疏,然制度當訂以朱子經傳。通觧有朱子經傳,通觧有勉齋經傳,通觧有楊復經傳。通觧三書皆具,然後可以考也。義理當訂《朱子語録》。
  一古賦:有楚賦,當熟讀朱子《楚辭》中《九章》《離騷》《逺逰》《九歌》等篇,宋玉以下,未可輕讀。有漢賦,當讀《文選》諸賦,觀此足矣,唐宋諸賦,未可輕讀。有唐古賦,當讀《文粹》諸賦,《文苑英華》中亦有絶佳者,有唐律賦,備見《文苑英華》。
  一詔:漢詔,當盡取真西山《文章正宗》所選讀之,唐詔,當選取《文苑英華》所有之精者讀之,守(宋?)詔,當盡取呂東萊《文鑒》中所選讀之。
  一誥:漢無製誥,當取《尚書》諸誥,及漢武封三王策,與漢官儀命公卿諸策書讀之。唐誥,當取《文苑英華》中精者讀之。宋誥,當盡取東萊《文鑒》中所選者讀之。
  一章:漢章,取《文章正宗》。唐章,取《文粹》。宋章,取呂東萊《名臣奏議》。
  一表:漢表即章。宋表有蜀夲適用,集中所選,皆南渡以來,渾厚典雅。唐表,取《文苑英華》。
  一策:書坊漢唐策亦可觀,但分開,章自章,策自策,不宜混雜。然衹董仲舒三策是正格式,或賈誼《治安策》是正籌。策,文字以董為體,以賈為骨,而東坡策畧助波瀾,白居易諸策止可體面,亦可已矣。
  此上,衹科舉所急用如此,若依朱子讀書法,則尚有評章。
  ○荅韓荘伯讀書說
  讀諸經,當以一經為主。《詩》《書》必湏通習,讀《詩》,吟詠古人性情,而反之吾心之性情,逹之合天下之情性。衹作街談俚語看,不湏深難求之,鳥獸草朩器服之名,卻湏通習。讀考究每章每句,不要拘一說隨用句,句有千變萬化,衹要看得活、推得廣、用得寔。古註疏是漢唐經師教學者之說,於滛奔■〈辶羊〉亂難講處,多假古事換別意以避之。朱子是啇周魯十五國作詩人夲情性之說,兩不可廢。讀《書》要看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啓、太甲、成康之繼述,髙宗之中興,其政何施?其事何在?舜、禹、臯陶、伊尹、傳說、周公、召公之相業,其政何施?其事何在?其餘聖賢,所居何位?所施何政?所行何事?隨句要歸着各人所居地位,以為模楷。上自帝王,下自小民,皆有其法。湏帖寔有歸着,看自見。大抵《尚書》衹當作為政治事樣子看,便分眀也。政是平治天下大經大法,事是逐時小事。書中不見樣者,不必強求;書中有樣者,不可放過,逐句看見各人地位處置,樣子分眀。又將先日所見,同是此樣地位,而處或同、或不同者,以類參合而觀,則所得多矣。讀《易》先將唘蒙看透圖書之理,原卦畫、眀蓍策、考變占之說,然後熟讀係辭、說卦,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理,與象數昭昭在心目,中卻細看六十四卦彖、三百八十四爻辭,一字字從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夲然理象數中來,自然見得聖人下一字皆有來歴歸着,若其用處,衹在夫人日用間審動端,而吉兇悔吝可見。朱子《夲義》是四聖人各各夲意,程子《傳》是吾人日用切寔之理。讀三禮,《儀禮》是經,《周禮》是緯,官守所分掌者;《禮記》是傳,當分四科三百經,禮以類相從而考證之。在者審所歸,亡者缺之。四科者,禮也、儀也、樂也、制度也。吉兇軍賓嘉之大目,為禮;應對進退拜立趨行之小莭,為儀;音律歌舞八音之法,為樂;封井宗學宮室器服之等,為制度。以經證經,不可麯泥傳註。《周禮》一書,是文武周公平天下之法,自《堯典》以降,莫不備於此。大政在六官,小事具諸職,有志者湏要細心深思而寔體之。讀《春秋》,以《左氏》為案,正經為斷,先儒二言,盡之矣。斷事不可先立主見,將夲人所立何功,所犯何罪,來蹤去跡,仔細推尋,一小莭不究,便有錯斷處。功罪夲事,莭莭眀白,卻原其情而定褒貶,有兩是者、有兩非者、有似是而非者、有似非而是者、有是非各半者、有是非輕重比倫者、有以功補過者、有以罪絀功者、有初無是非者、有眚災者、有功之首罪之魁不見形跡必當表而出之者。平心易氣,以觀其事;眀目聰耳,以察其情;執中有權,以斷其理。《左氏》,案也。《公羊》《榖梁》,議也。然聖人之旨微,必待吾心之清眀者以裁之。讀《大學》眀眀徳章句,是一書之根夲,湏細細切已看,教分眀無罅漏。緻知格物章或問,是聖門學知之法,然湏依此細看,立定條目,寔下功夫。誠意章句,是聖學心學之根本,朱子平生留意切至處,字字切巳,仔細尋思,至切至切,大要衹是一樸寔為善而巳,恰是要樸寔到至極處。平天下章,絜矩好惡是聖治心法,貨徳仁人小人是聖政大端,治天下之要,不出乎此,仔細讀着,寔尋思用之不盡矣。讀《論語》,將問處作自已問,荅處作今日耳聞先儒之說,至矣切矣。訓詁義理,在《集句》;同異是非,在《或問》;格言遺說,在《朱子語類》;道理,在今日天下之事物:寔用在吾身,玩而味之在吾心。讀《孟子》,每章湏有一兩句是主意,其餘是敷衍此意而眀辨之。見破主意,則其餘渙然易知矣。一書主意在性善,寔理在仁義,功夫在求放心、養浩氣,政事在務農興學以行王道。讀《中庸》最不易,此兼眀大人之道,微而顯、着而隱,若識得“天命之謂性”一句分眀,方可讀下文也。《易》就陰陽說得駁雜,而有依慿;《中庸》提出天命說,雖簡約,卻難把捉,走作便入異端,慎之哉!慎之哉!讀《孝經》,《刋誤》大體已正,近呉草廬先生註詳眀矣,更看黃氏夲旨,以極其趣,天理人倫之夲在是。讀史,湏分五科:苐一,於帝紀內看歴代興亡;第二,於列傳內看古今人才;苐三,於列傳內看古今事跡;苐四,於諸志內看歴代典章;苐五,以春秋之法,斷興亡、人才事跡之是非,以三代斷歴代典章粹駁,仍湏以外史參辨誣枉。凡讀史,當以正史為先,十七是也;然後以通史、通志會同之,《通鑒》《通典》之類是也;又以外史、會要考訂之,《國語》《國策》《東觀》《荀表》《外書》《舊唐》《周書》《漢儀》唐宋《會要》之類是也;又以史論評確之,《唐鑒》《管見》之類是也。至於古史,暇日亦不可不知,當斷以孔子,五帝徳存而勿論可也。讀諸子,儒傢荀、揚、文中、《新序》、《說苑》,雜傢《管子》、《呂覽》、賈誼、淮南,道傢老子、荘子、列子、抱樸子,兵傢孫武子、呉起、《司馬法》,法傢韓非子等,皆文章精竒,論說要妙,雖所學不醇,而見趨髙深,可資博覽。讀之當分三科:一見地,二文章,三事料。見地者,諸子所造,雖有大小淺深,然必有所悟;入處雖偏駁,要必有識見;見識既真,自有妙理。學者所志雖不同,皆湏有真悟處方能有所成就。後世文章事業不及古人者,以其悟入處淺故也,讀諸子可以見之矣。文章者,荀卿博雅、揚雄簡奧、穰苴典古,有先王遺風,韓非嚴峭,皆自成一傢。事料者,古事也、精意也、句法也、字樣也、制度名物也、助辭之變例也,往往精古,非漢魏以後所及,皆湏摘取以資茟端。讀文章,就今日所宜,且於《孟子》中取長者二十餘章,韓文四五十篇,蘓文亦然,合成百篇。取時,湏自已意擇,意中所甚喜者冩入,若覺篇篇可喜,截滿百篇之數即止,不必多貪;若篇篇不見可喜,即不必強取,看終集之後,再轉求之,雖百轉可也。冩成百篇後,讀書之暇,每日隨意多少,反復讀之,或黙看、或批點、隨意先麄,麄看過,卻與分大叚,又與細分小莭,莭叚既眀,觀其首尾中間相應處、相變處、撆掉處、轉折處,寛心細目徐觀之,意無昏倦,老子云:“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要“必有事焉,而勿正”。如此久久,自當有得。大概衹要扯拽作性漸通耳,毋將迎,毋凝滯。讀經以融貫義理,讀史以該洽事寔,取鬍氏《讀史管見》隱然若一敵國,自立說,與之相辨唯久久。義理事寔,來於經史;議論生於管見,作性扯拽,開於孟蘇韓文之路,輻湊茟下,滔滔不能禁止。技癢欲冩,即宜痛禁止之,慎勿拈紙茟便作文也。一拈紙茟,昏氣隨至,前功廢矣。如此久之,欲冩愈甚,禁之愈切,直至隨所見題目,分眀有一片文字,首尾中間議論句法字樣,見成瞭瞭,自然成文胸中,不費尋思,直拈茟便冩去,方可拈紙茟矣。此後衹可因自然成文之甚眀者一冩之。不可乗此,便日弄紙茟,仍湏切禁止如前,當愈嚴也,禁之愈嚴,其來愈多,作性之道,不可遏矣,勉之哉!此後卻湏從先軰求點化,芟繁就簡,掃博歸約矣。
   
首頁>> 文學>> 文学思考>> 陳繹曾 Chen Yiceng   中國 China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