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老病死,城有興衰存亡。一座城市從奠基、繁盛、衰落到再復興,備嘗人世艱辛,歷盡萬般磨難。有的中途夭折,被自然的或人為的災害摧毀了,沒於草莽,湮埋地下,沉淪水底,沒有將歷史寫完。更多的城市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奮勇抗擊橫加在自己身上的災難,屢毀屢建,長立於世界文明之林。
除舊更新是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
一座城市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務須順應潮流,棄舊圖新,不斷完善本身功能,隨着經濟和人口的增長而拓展。千年古城,不等於一千年前的模樣全部保存下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歐洲古城保留了五百年前復興時代的建築,但它最近一次的修復可能還不到一百年。中國古城比比皆是,明代的城墻能夠保存下來已算不錯,那也不到六百年。至於更早的建築,多靠一代一代人的修復,或偶然的事故被覆蓋而保存下來了。
羅馬、巴黎、倫敦、雅典、伊斯坦布爾、開羅、北京、南京、西安街城市在基建時,經常挖到古城墻、古建築,甚至碰到一個個歷史朝代的文化層。老城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這正是城市新陳代謝的見證。
漸進的演變,自然的更替,新城在舊城的基礎上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這方面的內容已有歷史地理專著去解决。本書衹圍繞“被毀滅的城市”這個主題,介紹一批城市遇到的突發性的災變。
自然災害毀滅了成千城市
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無數的悲劇。它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許多城市也遭到相應損傷。自然災害愈頻每愈兇惡,城市便受到愈大的破壞,以至摧毀性的滅亡。但是,城市的毀滅要比自然災害復雜得多,社會動亂、人為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往往最嚴重的水火災害都不能把城市摧毀,而不大的一場戰爭卻把它消滅了。一場水災可能造成幾十萬人的死亡和上千萬畝耕地的毀壞,但不一定能夠完全毀掉一座城市。一次大地震不過傷亡幾千人,但卻可能摧毀整個城市的建築。所以說,災害造成損失的大小與城市是否被毀,是不能在它們之間劃等號的。
在自然災害中,地震是毀滅城市的頭號敵人。因為這是突發式的地殼運動,能量蓄於地下,釋於地表,能夠輕易摧地面建築物。地震的次生災害火災、海嘯、山崩、地陷,加劇了災難,有時比地震本身更加可怕。環太平洋岸、地中海岸和加勒比海岸地震帶上,大部分城市被地震摧毀過,有的毀滅過四、五次。一座城市的頃刻毀滅,往往帶來幾萬人以至數十萬人的死亡,因為它不象別的災害能有逃亡的餘裕時間。據本世紀記錄,全世界每年平均發生八級以上地震1至2次,七級以上12至20次,如果震中在市區或其附近,都足以毀滅整座城市。僅六十年代以來,毀滅的重要城市就有:蒙特港(1960年,智利,8.9級,世界紀錄到的最大地震),阿加迪爾(1960年,摩洛哥),斯科普裏(1963年,南斯拉夫),安科雷奇(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馬拉瓜(1972年,尼加拉瓜首都),唐山(1976年,中國,死24.2萬人,近代世界傷亡最大的地震),塔巴斯(1978年,伊朗),阿斯南(1980年,阿爾及利亞)。
敘利亞阿勒頗以南50公裏平原上,有一座56平方米大的土包。好好的平疇,不應該長出這個10米高的包包嘛!考古學家1964年開始發掘,發現了一層碎陶片,然後是四百多年前的阿拉伯城市遺存層。再挖下去是拜占庭時期的、羅馬時期的、希臘時期的、波斯時期的文化層,以至公元前120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最終發現了青鉛器時期(公元前2000至前1600年)的大城市埃布拉城邦。這是多麽這是多麽完整的一部“歷史書”啊!在羅馬市郊丘陵地上的諾爾基阿城,人們從地下掘出了奧爾卡城,它比二千六百年歷史的羅馬城還早一百年。在倫敦以北30公裏,發掘出一座比倫敦更古老的城市,它就是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徵服者居住的小城市。
一些沿海城市隨着地層的陷落沉沒海底。加勒比海牙買加島的首府羅亞爾港,在劇烈地震中陷落水底。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吐魯馬城,在一次大滑坡中入水底,城垣、宮墻還完整屹立着。公元373年,古希臘的赫利剋城地震之後,滔滔海水涌入街道,不久全城消失於浪濤之下。裏海岸的波蒂城,現在靜靜躺在水下60米深地方。地中海北岸的蒂雷城、西頓城、羅馬港,南岸的阿波羅尼亞、捨爾捨勒,都一一沉沒水下,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水災毀滅了的城市,典型例子有十七世紀末陷入洪澤湖底的我國江蘇省泗州城。1970年被冰川泥石流衝毀的秘魯容加依城,因水庫潰决而毀滅的印度莫爾維城、法國弗雷茄斯城。
因水源斷絶或幹旱而廢棄的有:中國新疆的樓蘭城、高昌城,非洲的大津巴布韋,美國印第安人的梅薩維德懸崖城。中美洲伯利茲原首府伯利茲城被臺風蕩平了。中國陝北的統萬城被流沙湮埋而廢棄了。
地震沉陷、山崩、火山爆發,可以立刻將城市埋葬。但是,漸漸纍積的塵土,則能夠把城市的廢墟美國得無影無蹤。覆蓋看來是壞事,實際上為後人保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産。
人類毀滅和重建城市的能力
細細數來,人為摧毀的城市不會少於自然災害毀滅的城市。出於政治統治、階級壓迫、宗教歧視或經濟掠奪,侵略與反侵略,往往激起瘋狂的仇恨,誓在摧毀對方城市。古代流寇式的掠奪,不以占領對方城市為目的,而以縱火屠城為快事,每一場戰爭都留下片片焦土。帝國主義的殖民戰爭更其殘酷,不但毀城,而且實行種族滅絶和消滅土著文化的政策。西半球印第安人本有相當燦爛的文明,建立了一係列城市,最大的達到十萬人規模。歐洲白人殖民者來到這裏以後,毀滅了所有城市,在異教徒的神廟殿基上建立了基督教堂。從此,印第安文明中斷了。規模宏大的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阿茲特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半,都從地圖上抹掉了,而在它們的廢墟上興建了西班牙式的城市。
古代毀城,離不開火燒、水攻兩法,“水火無情”,道理在此。耶路撒冷歷經18次摧毀性戰爭,大部分是火攻。項羽放火燒秦都鹹陽(今西安),火三月方絶。腓尼基都迦太基四次焚於火,毀得無可利用,被廢棄。敘利亞古都塔德木爾,被羅馬人攻陷後焚毀。
火攻之後再施惟人工搗毀,掘城墻拆房梁,以圖一舉夷平之。如果勝利者想住下來,就會手下留情。不過,火攻和人力搗毀都難以徹底,特別是人力毀城更難奏效,這就是古城殘墻斷柱得以保下來的道理。
炸藥發明之後,毀城效率大為提高。火炮遠距離射擊,飛機臨空轟炸,使得萬千城市大劫難逃。公元前五世紀建的雅典衛城,先後遭到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的蹂躪,惟石構神廟堅而存留,占領軍常據為軍火庫,1687年威尼斯人用大炮猛轟,觸發了廟內彈藥,終使兩千年建築塌毀。法國渡口城市敦刻爾剋,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毀於炮轟和空襲。德國法西斯實施“月光奏鳴麯”的大轟炸,一夜間投下炸彈5萬枚,將英國後方基地考文垂夷平。1945年2月13日,英、美、盟軍飛機對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纍斯頓突襲英、美盟軍飛機對德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纍斯頓突襲,4500架輪番進行一個半小時的地毯式轟炸,15平方公裏的市中心衹剩下一座教堂。1950年至1952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在平壤投下42.8萬枚炸彈,市區悉被蕩平,衹剩下一堵較完整的城門。
核武器發明之後,一枚小小核彈便可摧毀一座城市。世界上最早付諸實用的兩顆原子彈都投於日本,毀了廣島、長崎二城,共殺死21.4萬人,傷殘25.5萬人。現在的氫彈和洲際導彈,威力為原子彈的千百倍,而且不用飛機去投擲。
一方面,毀滅城市的能力在不斷升級,另一方面,重建城市的能力也在步步增強。後者甚至超過了前者。為什麽古代留下那麽多的城市遺址?無非是原有居民被殺光了或逃亡了,外地又無人口可以遷入,不可能在廢墟上重建城市。即使還有一點力量,人們也往往別選地點建城。復建能力弱,關鍵在於人丁稀微;其次是建築手段原始,建築材料落後;再就是土地多,選擇餘地大,不一定要在原城址復建。
現代被毀滅的城市,即如地震夷平的唐山、舊金山、東京、阿加迪爾,原子彈摧毀的廣島、長崎,災後都比災前建設得更加美麗,範圍都大大擴展了。在全世界,幾乎找不到一座被遺棄的現代毀城。原因很簡單,一者人們藉助於機械、電力和新型建材,可以很快建設起一座城市;二者人口衆多,勞動力充裕;三者資源寶貴,不允許荒廢每一寸土地;四者城市有連續性,各有不可替代的地理優勢和經濟職能,非在原址復建不可。
作者寄語
學林出版社嚮作者提出“被毀滅的城市”這個選題。多吸引人,讀者看到這個書名,肯定會産生取來一讀的願望。但編寫的難度也大,名義上是一本歷史地理書,實際上包含了地理、歷史、地質、氣象、水文、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知識,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大滲透。從學識水平和手頭資料來看,都難以完成出版社的委托,因此未敢應允。一直拖到年底,編輯同志仍堅持約稿不變。寫就寫吧,結果寫成了這樣一本不成熟的東西。最大的缺陷必然是選城不當,該收的未收,不值得寫的寫了。地震類收的較多,水、旱、風、沙、泥石流、雪崩等類型接觸的較少,甚至付諸闕如。此外,具體描述中的不科學不準確或者失實之處,肯定不會少。甚感歉疚,祈望讀者和專傢批評指正。
全書寫了44城。分上、下兩篇。上篇是毀滅了的城市遺址。下篇是毀滅後重建了的城市。均以最後一次毀滅的時間為限,順序排列。
為了便於讀者檢索資料,另編了《歷史上被毀滅城市簡表》(作為附錄,放在本書之末)。此表按災害類型分目,每類城市按毀滅先後排列。
除舊更新是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
一座城市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務須順應潮流,棄舊圖新,不斷完善本身功能,隨着經濟和人口的增長而拓展。千年古城,不等於一千年前的模樣全部保存下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歐洲古城保留了五百年前復興時代的建築,但它最近一次的修復可能還不到一百年。中國古城比比皆是,明代的城墻能夠保存下來已算不錯,那也不到六百年。至於更早的建築,多靠一代一代人的修復,或偶然的事故被覆蓋而保存下來了。
羅馬、巴黎、倫敦、雅典、伊斯坦布爾、開羅、北京、南京、西安街城市在基建時,經常挖到古城墻、古建築,甚至碰到一個個歷史朝代的文化層。老城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這正是城市新陳代謝的見證。
漸進的演變,自然的更替,新城在舊城的基礎上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這方面的內容已有歷史地理專著去解决。本書衹圍繞“被毀滅的城市”這個主題,介紹一批城市遇到的突發性的災變。
自然災害毀滅了成千城市
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無數的悲劇。它造成人員傷亡、經濟損失,許多城市也遭到相應損傷。自然災害愈頻每愈兇惡,城市便受到愈大的破壞,以至摧毀性的滅亡。但是,城市的毀滅要比自然災害復雜得多,社會動亂、人為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往往最嚴重的水火災害都不能把城市摧毀,而不大的一場戰爭卻把它消滅了。一場水災可能造成幾十萬人的死亡和上千萬畝耕地的毀壞,但不一定能夠完全毀掉一座城市。一次大地震不過傷亡幾千人,但卻可能摧毀整個城市的建築。所以說,災害造成損失的大小與城市是否被毀,是不能在它們之間劃等號的。
在自然災害中,地震是毀滅城市的頭號敵人。因為這是突發式的地殼運動,能量蓄於地下,釋於地表,能夠輕易摧地面建築物。地震的次生災害火災、海嘯、山崩、地陷,加劇了災難,有時比地震本身更加可怕。環太平洋岸、地中海岸和加勒比海岸地震帶上,大部分城市被地震摧毀過,有的毀滅過四、五次。一座城市的頃刻毀滅,往往帶來幾萬人以至數十萬人的死亡,因為它不象別的災害能有逃亡的餘裕時間。據本世紀記錄,全世界每年平均發生八級以上地震1至2次,七級以上12至20次,如果震中在市區或其附近,都足以毀滅整座城市。僅六十年代以來,毀滅的重要城市就有:蒙特港(1960年,智利,8.9級,世界紀錄到的最大地震),阿加迪爾(1960年,摩洛哥),斯科普裏(1963年,南斯拉夫),安科雷奇(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馬拉瓜(1972年,尼加拉瓜首都),唐山(1976年,中國,死24.2萬人,近代世界傷亡最大的地震),塔巴斯(1978年,伊朗),阿斯南(1980年,阿爾及利亞)。
敘利亞阿勒頗以南50公裏平原上,有一座56平方米大的土包。好好的平疇,不應該長出這個10米高的包包嘛!考古學家1964年開始發掘,發現了一層碎陶片,然後是四百多年前的阿拉伯城市遺存層。再挖下去是拜占庭時期的、羅馬時期的、希臘時期的、波斯時期的文化層,以至公元前120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最終發現了青鉛器時期(公元前2000至前1600年)的大城市埃布拉城邦。這是多麽這是多麽完整的一部“歷史書”啊!在羅馬市郊丘陵地上的諾爾基阿城,人們從地下掘出了奧爾卡城,它比二千六百年歷史的羅馬城還早一百年。在倫敦以北30公裏,發掘出一座比倫敦更古老的城市,它就是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徵服者居住的小城市。
一些沿海城市隨着地層的陷落沉沒海底。加勒比海牙買加島的首府羅亞爾港,在劇烈地震中陷落水底。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吐魯馬城,在一次大滑坡中入水底,城垣、宮墻還完整屹立着。公元373年,古希臘的赫利剋城地震之後,滔滔海水涌入街道,不久全城消失於浪濤之下。裏海岸的波蒂城,現在靜靜躺在水下60米深地方。地中海北岸的蒂雷城、西頓城、羅馬港,南岸的阿波羅尼亞、捨爾捨勒,都一一沉沒水下,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水災毀滅了的城市,典型例子有十七世紀末陷入洪澤湖底的我國江蘇省泗州城。1970年被冰川泥石流衝毀的秘魯容加依城,因水庫潰决而毀滅的印度莫爾維城、法國弗雷茄斯城。
因水源斷絶或幹旱而廢棄的有:中國新疆的樓蘭城、高昌城,非洲的大津巴布韋,美國印第安人的梅薩維德懸崖城。中美洲伯利茲原首府伯利茲城被臺風蕩平了。中國陝北的統萬城被流沙湮埋而廢棄了。
地震沉陷、山崩、火山爆發,可以立刻將城市埋葬。但是,漸漸纍積的塵土,則能夠把城市的廢墟美國得無影無蹤。覆蓋看來是壞事,實際上為後人保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産。
人類毀滅和重建城市的能力
細細數來,人為摧毀的城市不會少於自然災害毀滅的城市。出於政治統治、階級壓迫、宗教歧視或經濟掠奪,侵略與反侵略,往往激起瘋狂的仇恨,誓在摧毀對方城市。古代流寇式的掠奪,不以占領對方城市為目的,而以縱火屠城為快事,每一場戰爭都留下片片焦土。帝國主義的殖民戰爭更其殘酷,不但毀城,而且實行種族滅絶和消滅土著文化的政策。西半球印第安人本有相當燦爛的文明,建立了一係列城市,最大的達到十萬人規模。歐洲白人殖民者來到這裏以後,毀滅了所有城市,在異教徒的神廟殿基上建立了基督教堂。從此,印第安文明中斷了。規模宏大的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阿茲特剋帝國首都特諾奇蒂特半,都從地圖上抹掉了,而在它們的廢墟上興建了西班牙式的城市。
古代毀城,離不開火燒、水攻兩法,“水火無情”,道理在此。耶路撒冷歷經18次摧毀性戰爭,大部分是火攻。項羽放火燒秦都鹹陽(今西安),火三月方絶。腓尼基都迦太基四次焚於火,毀得無可利用,被廢棄。敘利亞古都塔德木爾,被羅馬人攻陷後焚毀。
火攻之後再施惟人工搗毀,掘城墻拆房梁,以圖一舉夷平之。如果勝利者想住下來,就會手下留情。不過,火攻和人力搗毀都難以徹底,特別是人力毀城更難奏效,這就是古城殘墻斷柱得以保下來的道理。
炸藥發明之後,毀城效率大為提高。火炮遠距離射擊,飛機臨空轟炸,使得萬千城市大劫難逃。公元前五世紀建的雅典衛城,先後遭到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的蹂躪,惟石構神廟堅而存留,占領軍常據為軍火庫,1687年威尼斯人用大炮猛轟,觸發了廟內彈藥,終使兩千年建築塌毀。法國渡口城市敦刻爾剋,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毀於炮轟和空襲。德國法西斯實施“月光奏鳴麯”的大轟炸,一夜間投下炸彈5萬枚,將英國後方基地考文垂夷平。1945年2月13日,英、美、盟軍飛機對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纍斯頓突襲英、美盟軍飛機對德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纍斯頓突襲,4500架輪番進行一個半小時的地毯式轟炸,15平方公裏的市中心衹剩下一座教堂。1950年至1952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在平壤投下42.8萬枚炸彈,市區悉被蕩平,衹剩下一堵較完整的城門。
核武器發明之後,一枚小小核彈便可摧毀一座城市。世界上最早付諸實用的兩顆原子彈都投於日本,毀了廣島、長崎二城,共殺死21.4萬人,傷殘25.5萬人。現在的氫彈和洲際導彈,威力為原子彈的千百倍,而且不用飛機去投擲。
一方面,毀滅城市的能力在不斷升級,另一方面,重建城市的能力也在步步增強。後者甚至超過了前者。為什麽古代留下那麽多的城市遺址?無非是原有居民被殺光了或逃亡了,外地又無人口可以遷入,不可能在廢墟上重建城市。即使還有一點力量,人們也往往別選地點建城。復建能力弱,關鍵在於人丁稀微;其次是建築手段原始,建築材料落後;再就是土地多,選擇餘地大,不一定要在原城址復建。
現代被毀滅的城市,即如地震夷平的唐山、舊金山、東京、阿加迪爾,原子彈摧毀的廣島、長崎,災後都比災前建設得更加美麗,範圍都大大擴展了。在全世界,幾乎找不到一座被遺棄的現代毀城。原因很簡單,一者人們藉助於機械、電力和新型建材,可以很快建設起一座城市;二者人口衆多,勞動力充裕;三者資源寶貴,不允許荒廢每一寸土地;四者城市有連續性,各有不可替代的地理優勢和經濟職能,非在原址復建不可。
作者寄語
學林出版社嚮作者提出“被毀滅的城市”這個選題。多吸引人,讀者看到這個書名,肯定會産生取來一讀的願望。但編寫的難度也大,名義上是一本歷史地理書,實際上包含了地理、歷史、地質、氣象、水文、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知識,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大滲透。從學識水平和手頭資料來看,都難以完成出版社的委托,因此未敢應允。一直拖到年底,編輯同志仍堅持約稿不變。寫就寫吧,結果寫成了這樣一本不成熟的東西。最大的缺陷必然是選城不當,該收的未收,不值得寫的寫了。地震類收的較多,水、旱、風、沙、泥石流、雪崩等類型接觸的較少,甚至付諸闕如。此外,具體描述中的不科學不準確或者失實之處,肯定不會少。甚感歉疚,祈望讀者和專傢批評指正。
全書寫了44城。分上、下兩篇。上篇是毀滅了的城市遺址。下篇是毀滅後重建了的城市。均以最後一次毀滅的時間為限,順序排列。
為了便於讀者檢索資料,另編了《歷史上被毀滅城市簡表》(作為附錄,放在本書之末)。此表按災害類型分目,每類城市按毀滅先後排列。
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當發達的農牧業,出現許多大的居民點和城市。大約持續一千年之久,之後城市忽然消失,文明忽然中斷了。最近六十年來,考古學家陸續在沿岸發掘出幾十處城市遺址,其中最大的一處叫做莫亨朱達羅,當地方言就是“死人之丘”。該城座落巴基斯但信德省拉爾卡納市以南24公裏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卡拉奇海港320公裏。
規模宏大的磚城
當它湮埋在泥沙、荊棘中的時候,人們以為它是無足輕重的墳地。一旦清去覆蓋物,還其本來面目後,人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了。難道四千年前能有這麽漂亮的城市嗎?
莫亨朱達羅的頂部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城基、房基保存完好;街道、水溝歷歷可辨。遺址總面積7.68平方公裏,估計當時有人口3.5萬。分上、下城兩部分。主體在下城,它是商業區和住宅區,居住着平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土城是個小城堡,一小撮統治者和宗教祭司住在那裏;燒磚是主要建築材料,有別於古代世界最常見的石城、土城。
城市建設經過事先的規劃、設計,佈局嚴整,成長方形棋盤格狀。主街均作南北和東西十字交叉,寬9.15米。每一棋盤格是一個街區,約長366米,寬275米,其間平房、樓屋羅列,庭園錯落,小巷穿插。墻壁都用燒磚砌成,以灰泥縫合。不少房屋有磚砌的浴室和水井。下水道係統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屋,也是用磚砌的。一座容量很大的糧食倉庫,地面鋪磚,上下有通風管道。市中心有一座頗大的會議廳,可見當時行會組織很活躍。
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臺上的城堡,城內有一座高塔,一個帶走廊的宮殿,一座有柱子的大廳。還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莫亨朱達羅大浴他,面積1,063平方米;室內一口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5米,用磚砌成,密不漏水。浴池周圍有排水溝、水井和相應的建築物。考古學家認為浴室可能是舉行宗教儀式用的。
遺址附近的博物館內,有一幅重現當時城市全貌的圖畫,衹見:“赭紅色的城墻內商旅雲集,燒磚製陶的火窯輕煙裊裊,椰棗樹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鯽。”昔日城市繁榮的景象,歷歷在目。從出土的文物中,人們可以看到用銅、銀製作的武器、塑像、首飾。紅色陶器飾着色彩鮮明的圓周圍案。淺浮雕的金屬印章,上面刻着牛、象、虎、鰐魚、鹿、山羊和象形文字;奇異的陶涌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一尊“教王”的塑像,頭係發帶,面蓄鬍須,左肩斜搭一伴三瓣花圖案的大氅;一個全身赤裸的舞女塑像,佩項鏈,戴手環,叉腰翹首,儼然不可侵犯。
突然中斷的文明
如果現代人能夠破譯莫亨朱達羅出上文物上的象形文字,它的千古秘密便可大自於天下了。可惜,沒有人能夠猜出它的含意,衹能對古城的興亡作一些模棱兩可的分析。
某些學者推想,一些部落民為了建立更理想的傢園,五千年以前從現在的俾路支東遷,跨越沙漠,來到印度河西岸平原定居,從此出現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肥沃的土地,豐足的水源,産生了發達的灌溉農業,派生了植棉織布業,養羊剪毛紡織業。有了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纔有可能形成這麽大的城市。據說當時的印度棉花遠近聞名,巴比倫人把棉花叫做“信杜”,希臘人叫做“信頓”,都跟今日的“信德”一音相近,可以作為植棉業鼻祖的佐證。
莫亨朱達羅的文明大約維持了一千年,即公元前2500~前1500年,歷史學稱為“青銅器時代”。它的衰落和消失,歷來持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兩種看法,但以前者較有說服力。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前後,地球上曾經存在一個地震活躍期,許多城市都在這個時候毀滅了。莫亨朱達羅被大地震毀壞後,繼之暴雨成災,印度河泛濫,蚊蚋成群,瘟疫流行,殘城徹底摧毀,土地不能耕作。莫亨朱達羅的幸存者既然養不活自己,那有餘力重建城市?於是背鄉離井,四散逃荒,到別處去另建傢園了。
另一種說法,莫亨朱達羅發生內亂,自相殘殺,互相削弱,逐漸衰敗下去,讓外族有了可乘之機,在一次大規模的入侵中被摧毀了。但是,入侵者是誰呢?
遺址自1922年發掘以來,引起各國歷史學家的註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組織專傢進行考察,一致公認它是全世界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城市遺址之一。但這裏遭受洪水和????鹼的侵蝕,整個遺址岌岌可危,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不可輓回的損失。
規模宏大的磚城
當它湮埋在泥沙、荊棘中的時候,人們以為它是無足輕重的墳地。一旦清去覆蓋物,還其本來面目後,人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了。難道四千年前能有這麽漂亮的城市嗎?
莫亨朱達羅的頂部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城基、房基保存完好;街道、水溝歷歷可辨。遺址總面積7.68平方公裏,估計當時有人口3.5萬。分上、下城兩部分。主體在下城,它是商業區和住宅區,居住着平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土城是個小城堡,一小撮統治者和宗教祭司住在那裏;燒磚是主要建築材料,有別於古代世界最常見的石城、土城。
城市建設經過事先的規劃、設計,佈局嚴整,成長方形棋盤格狀。主街均作南北和東西十字交叉,寬9.15米。每一棋盤格是一個街區,約長366米,寬275米,其間平房、樓屋羅列,庭園錯落,小巷穿插。墻壁都用燒磚砌成,以灰泥縫合。不少房屋有磚砌的浴室和水井。下水道係統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屋,也是用磚砌的。一座容量很大的糧食倉庫,地面鋪磚,上下有通風管道。市中心有一座頗大的會議廳,可見當時行會組織很活躍。
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臺上的城堡,城內有一座高塔,一個帶走廊的宮殿,一座有柱子的大廳。還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莫亨朱達羅大浴他,面積1,063平方米;室內一口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5米,用磚砌成,密不漏水。浴池周圍有排水溝、水井和相應的建築物。考古學家認為浴室可能是舉行宗教儀式用的。
遺址附近的博物館內,有一幅重現當時城市全貌的圖畫,衹見:“赭紅色的城墻內商旅雲集,燒磚製陶的火窯輕煙裊裊,椰棗樹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鯽。”昔日城市繁榮的景象,歷歷在目。從出土的文物中,人們可以看到用銅、銀製作的武器、塑像、首飾。紅色陶器飾着色彩鮮明的圓周圍案。淺浮雕的金屬印章,上面刻着牛、象、虎、鰐魚、鹿、山羊和象形文字;奇異的陶涌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一尊“教王”的塑像,頭係發帶,面蓄鬍須,左肩斜搭一伴三瓣花圖案的大氅;一個全身赤裸的舞女塑像,佩項鏈,戴手環,叉腰翹首,儼然不可侵犯。
突然中斷的文明
如果現代人能夠破譯莫亨朱達羅出上文物上的象形文字,它的千古秘密便可大自於天下了。可惜,沒有人能夠猜出它的含意,衹能對古城的興亡作一些模棱兩可的分析。
某些學者推想,一些部落民為了建立更理想的傢園,五千年以前從現在的俾路支東遷,跨越沙漠,來到印度河西岸平原定居,從此出現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肥沃的土地,豐足的水源,産生了發達的灌溉農業,派生了植棉織布業,養羊剪毛紡織業。有了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纔有可能形成這麽大的城市。據說當時的印度棉花遠近聞名,巴比倫人把棉花叫做“信杜”,希臘人叫做“信頓”,都跟今日的“信德”一音相近,可以作為植棉業鼻祖的佐證。
莫亨朱達羅的文明大約維持了一千年,即公元前2500~前1500年,歷史學稱為“青銅器時代”。它的衰落和消失,歷來持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兩種看法,但以前者較有說服力。大約在公元前1700年前後,地球上曾經存在一個地震活躍期,許多城市都在這個時候毀滅了。莫亨朱達羅被大地震毀壞後,繼之暴雨成災,印度河泛濫,蚊蚋成群,瘟疫流行,殘城徹底摧毀,土地不能耕作。莫亨朱達羅的幸存者既然養不活自己,那有餘力重建城市?於是背鄉離井,四散逃荒,到別處去另建傢園了。
另一種說法,莫亨朱達羅發生內亂,自相殘殺,互相削弱,逐漸衰敗下去,讓外族有了可乘之機,在一次大規模的入侵中被摧毀了。但是,入侵者是誰呢?
遺址自1922年發掘以來,引起各國歷史學家的註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組織專傢進行考察,一致公認它是全世界已發現的最古老的城市遺址之一。但這裏遭受洪水和????鹼的侵蝕,整個遺址岌岌可危,必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不可輓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