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呻吟》序
祝勇
歷史永遠是屬於回顧者的。在歷史中行走的人感覺不到歷史的存在,就如同魚兒感覺不到流水的存在,星辰感覺不到天空的存在。歷史對於當時處境中的人具有一種天然的催眠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歷史環境中,人們不大可能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和歷史意識,這一發現會令我們陷入悲哀,但這卻是無可奈何的事。誠如一位論者所說:“相對於時代和社會的偉力來,個人——我們常常強調的這個詞——不僅是非常渺小無力的,而且可能是虛假的,也就是說,它其實並沒有多少個人獨特的——與他人相區別的——內涵。常常我們以為是個人性的經驗和記憶,其實是時代和社會一手塑造的。時代和社會當然是大手筆,所以塑造的對象就不會僅僅局限於某個個人,而是廣及一代人。幾代人乃至一個或多個民族。”(張新穎:《讀小說·之六》,載《小說傢》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在二十世紀中國,一般人恐怕不必指望去逃避歷史強加給他的規定性成長,這句話儘管帶有些許宿命色彩,卻在一定程度上表述出命運的深味。真正令人敬佩的不是歷史的掌握者,而是個人的發現者——那些看得見自己的身影的人,一定有一雙不同尋常的眼睛,可以讓被歲月催眠了的知覺盡早蘇醒過來——是從波平如鏡的紹興古城挾傘出走的魯迅,是在銳利的痛苦中綻放成最美麗花朵的蕭紅,是把血雨腥風斷然關在窗外的瀋從文,是在光怪陸離的、碎片似的夢魘中觸摸歲月肌膚的餘華……是那些在深夜裏拒絶睡眠的眼睛,發現歷史的遠景裏浮現出來的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鮮潤的血肉人心。
小說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這句話真的是名言中的名言,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小說的本質。小說的要務,便是從昏蒙的時間中醒來,發現夾在歷史急流中的個體滋味,重新觸摸歷史在每個人的臉上打下的烙印,在藝術的真實中還原生命的痕跡。撫摸自己的疼痛即是撫摸別人的疼痛,感受他人的快樂亦是感受自身的快樂。小說的本質不是描述什麽歷史畫面,而是真實的心靈圖景。所以,小說總能為我們提供比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民俗學、人類學。心理學……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的東西。描述歷史過程是史學的事,史筆出自官衙,小說則源於市井。小說的出身,與小說敘述的私人性是吻合的,因而,無論從起源上看,還是自身屬性上看,小說是最應具有民間品格的。反過來說,真正具有民間品格的小說,方可能是好小說。大多數小說因被主流話語的溶解而“過期作廢”了,而真正高明的小說,卻是對歲月與人生的私人化解說。小說沒有必要采用官方敘述,小說在本質上是排拒官方文本的。這正是小說的特點。如果說史學是歷史的正本,那麽文學便是歷史的副本;如果說史學是為強者服務的,那麽文學則往往是代弱者立言的;如果說史學因真實而虛假,那麽文學則恰是因虛假而真實。在史學中個人如塵粉般微不足道,而在文學中個人則是一切。史學有史學的使命,史學難以擺脫被時世所改寫的命運;文學則有文學的使命,文學(指真正一流作品)則因抵抗歷史的催眠和歲月的同化而走嚮神聖和不朽。
自我意識的迷失一度使中國小說成為受控製的附庸並陷入睏頓,而自我意識的蘇醒又使中國小說走嚮復蘇。感覺到那衹“看不見的手”(即張新穎所說的社會“大手筆”)的存在,就是個人知覺復蘇的標志。
凸凹的長篇小說《慢慢呻吟》敘述的便是特殊年代中國人的心靈史,其歷史背景是人所共知的:從大煉鋼鐵的五十年代末到“普及大寨縣”的七十年代中後期,共二十年的歷程;地點是荒蠻的村落;人群則幾乎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一堆面孔,是歲月的棋盤上星羅棋布的棋子,是復數的“我們”。他們當中有“左派”,但“極左分子”一樣地古道熱腸;他們當中有“右派”,“右派分子”卻使小村落傳統的生存秩序受到破壞。今天的人們實在不能以“好人”和“壞人”來區別他們,因為所有的人在同受煎熬,所有的心靈都需要撫慰。歸根結底,他們都是常態的人,是被歷史“催眠”、在歲月中失去了自我意識的蕓蕓衆生,不過是完成命運給他們規定好的角色而已。他們的故事完全“合理”,他們的經歷是共同的經歷,如同作傢筱敏所言:“一九六六年以後的事件看上去眼花繚亂,但以我當時一個少年人的眼光看去,卻幾乎沒有哪一事件是軌道以外的,所有紛爭與肉搏都統攝於那惟一的信仰和理想。”(《遊行》,載《作傢》一九九九年第二期);然而,就在這些人們已經習慣了的歷史痕跡面前,作傢卻以一種純粹個人化的視角透視他們,作傢自己在試圖擺脫任何“催眠”,而以純粹的民間立場(即個人立場)看待這些熟悉的昔人舊事,讀者便感受到深邃的歷史況味與徹骨的大悲憫。歷史因他的回顧而顯得殘酷——儘管他采用的是平易的筆調,甚至還夾雜着一些黑色幽默——不,應該叫紅色幽默。在凸凹的文本面前,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已經不再解渴。《慢慢呻吟》令人戰慄和驚悚。這種感覺,還是在看根據嚴歌苓小說改編的電影《天浴》時有過,除此之外,已經許久不曾有了。
凸凹不愧是一名出色的文人型作傢,長期的隨筆寫作(尤其思想隨筆和讀書札記)使他具備了鮮明的個體意識。這使他的作品顯得高深莫測。當然他把他的個人意識隱含在背後,從不暴露,並不去破壞時間的連續性,小說便很好讀,故事起落轉合,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他的目光落在了千萬個村莊中的這一個。九州之內不知能找出多少個翁太元、翁息元、翁送元、翁上元、翁七妹、南明陽、謝亭雲……但他們一旦被作傢選定,他們便同作傢——還有我們——一道歌哭着上路了。所謂的“共鳴”,實際上是時代留在每個人身上的印記的煥發。作傢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公共生活和個人生活中設置的深刻的隱喻。這種隱喻,不僅是喚起我們對歷史的重新思索,更提醒我們,我們現在仍處於。歷史”之中,不要忘了保持清醒的神經。
整部小說中,我最敬重的是翁七妹和謝亭雲。翁氏傢族的男人們(以翁上元為代表)基本在昏蒙狀態中扮演着命運安排給他們的角色——儘管他們很善良,生命狀態也很粗放,但他們再掙紮,也不可能超越意識的最大外圍限度。別人已經聽見了他們本能的呻吟而他們自己卻渾然不覺。翁傢女性的自我意識則在不知不覺中蘇生。蘇生了,而又沒有去處,她們依舊逃不脫時代與社會的宿命,這是生命的大悲慟,小說亦因此而顯示了它的深刻與無情。翁七妹死後,翁上元終於驚醒:“他的親人的墓穴旁邊,就留着他的墓穴;他的墓穴旁邊,已早已給翁大元們留下了位置。×!生不生有啥個意義呢!”這是絶望中痛徹肺腑的天問。他們已經不甘於命運安排好的角色了。作傢最終還是心軟下來,讓翁上元的兒子翁大元最終從冷酷的群山裏走出來,讓村莊看到了一點希望,就像好心的鄭義,讓世代沒水的老井村,終於打出一眼清冽的井泉。
亞當夏娃因偷吞了禁果而知羞,人們亦因有了個人意識而陷入痛苦。知羞的亞當夏娃較之從前是一種進化,而醒者的痛苦亦比昏者的幸福更偉大,因為昏者的幸福與亞當夏娃的樂園一樣在現實面前虛弱得不堪一擊。痛苦是人類進步的一劑良藥,一如雅斯貝爾斯所說:“誰以最大的悲觀態度看待人的將來,誰倒是真正把改善人類前途的關鍵掌握在手裏了。”
祝勇
歷史永遠是屬於回顧者的。在歷史中行走的人感覺不到歷史的存在,就如同魚兒感覺不到流水的存在,星辰感覺不到天空的存在。歷史對於當時處境中的人具有一種天然的催眠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在歷史環境中,人們不大可能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和歷史意識,這一發現會令我們陷入悲哀,但這卻是無可奈何的事。誠如一位論者所說:“相對於時代和社會的偉力來,個人——我們常常強調的這個詞——不僅是非常渺小無力的,而且可能是虛假的,也就是說,它其實並沒有多少個人獨特的——與他人相區別的——內涵。常常我們以為是個人性的經驗和記憶,其實是時代和社會一手塑造的。時代和社會當然是大手筆,所以塑造的對象就不會僅僅局限於某個個人,而是廣及一代人。幾代人乃至一個或多個民族。”(張新穎:《讀小說·之六》,載《小說傢》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在二十世紀中國,一般人恐怕不必指望去逃避歷史強加給他的規定性成長,這句話儘管帶有些許宿命色彩,卻在一定程度上表述出命運的深味。真正令人敬佩的不是歷史的掌握者,而是個人的發現者——那些看得見自己的身影的人,一定有一雙不同尋常的眼睛,可以讓被歲月催眠了的知覺盡早蘇醒過來——是從波平如鏡的紹興古城挾傘出走的魯迅,是在銳利的痛苦中綻放成最美麗花朵的蕭紅,是把血雨腥風斷然關在窗外的瀋從文,是在光怪陸離的、碎片似的夢魘中觸摸歲月肌膚的餘華……是那些在深夜裏拒絶睡眠的眼睛,發現歷史的遠景裏浮現出來的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鮮潤的血肉人心。
小說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這句話真的是名言中的名言,這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小說的本質。小說的要務,便是從昏蒙的時間中醒來,發現夾在歷史急流中的個體滋味,重新觸摸歷史在每個人的臉上打下的烙印,在藝術的真實中還原生命的痕跡。撫摸自己的疼痛即是撫摸別人的疼痛,感受他人的快樂亦是感受自身的快樂。小說的本質不是描述什麽歷史畫面,而是真實的心靈圖景。所以,小說總能為我們提供比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民俗學、人類學。心理學……豐富得多,也深刻得多的東西。描述歷史過程是史學的事,史筆出自官衙,小說則源於市井。小說的出身,與小說敘述的私人性是吻合的,因而,無論從起源上看,還是自身屬性上看,小說是最應具有民間品格的。反過來說,真正具有民間品格的小說,方可能是好小說。大多數小說因被主流話語的溶解而“過期作廢”了,而真正高明的小說,卻是對歲月與人生的私人化解說。小說沒有必要采用官方敘述,小說在本質上是排拒官方文本的。這正是小說的特點。如果說史學是歷史的正本,那麽文學便是歷史的副本;如果說史學是為強者服務的,那麽文學則往往是代弱者立言的;如果說史學因真實而虛假,那麽文學則恰是因虛假而真實。在史學中個人如塵粉般微不足道,而在文學中個人則是一切。史學有史學的使命,史學難以擺脫被時世所改寫的命運;文學則有文學的使命,文學(指真正一流作品)則因抵抗歷史的催眠和歲月的同化而走嚮神聖和不朽。
自我意識的迷失一度使中國小說成為受控製的附庸並陷入睏頓,而自我意識的蘇醒又使中國小說走嚮復蘇。感覺到那衹“看不見的手”(即張新穎所說的社會“大手筆”)的存在,就是個人知覺復蘇的標志。
凸凹的長篇小說《慢慢呻吟》敘述的便是特殊年代中國人的心靈史,其歷史背景是人所共知的:從大煉鋼鐵的五十年代末到“普及大寨縣”的七十年代中後期,共二十年的歷程;地點是荒蠻的村落;人群則幾乎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一堆面孔,是歲月的棋盤上星羅棋布的棋子,是復數的“我們”。他們當中有“左派”,但“極左分子”一樣地古道熱腸;他們當中有“右派”,“右派分子”卻使小村落傳統的生存秩序受到破壞。今天的人們實在不能以“好人”和“壞人”來區別他們,因為所有的人在同受煎熬,所有的心靈都需要撫慰。歸根結底,他們都是常態的人,是被歷史“催眠”、在歲月中失去了自我意識的蕓蕓衆生,不過是完成命運給他們規定好的角色而已。他們的故事完全“合理”,他們的經歷是共同的經歷,如同作傢筱敏所言:“一九六六年以後的事件看上去眼花繚亂,但以我當時一個少年人的眼光看去,卻幾乎沒有哪一事件是軌道以外的,所有紛爭與肉搏都統攝於那惟一的信仰和理想。”(《遊行》,載《作傢》一九九九年第二期);然而,就在這些人們已經習慣了的歷史痕跡面前,作傢卻以一種純粹個人化的視角透視他們,作傢自己在試圖擺脫任何“催眠”,而以純粹的民間立場(即個人立場)看待這些熟悉的昔人舊事,讀者便感受到深邃的歷史況味與徹骨的大悲憫。歷史因他的回顧而顯得殘酷——儘管他采用的是平易的筆調,甚至還夾雜着一些黑色幽默——不,應該叫紅色幽默。在凸凹的文本面前,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已經不再解渴。《慢慢呻吟》令人戰慄和驚悚。這種感覺,還是在看根據嚴歌苓小說改編的電影《天浴》時有過,除此之外,已經許久不曾有了。
凸凹不愧是一名出色的文人型作傢,長期的隨筆寫作(尤其思想隨筆和讀書札記)使他具備了鮮明的個體意識。這使他的作品顯得高深莫測。當然他把他的個人意識隱含在背後,從不暴露,並不去破壞時間的連續性,小說便很好讀,故事起落轉合,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他的目光落在了千萬個村莊中的這一個。九州之內不知能找出多少個翁太元、翁息元、翁送元、翁上元、翁七妹、南明陽、謝亭雲……但他們一旦被作傢選定,他們便同作傢——還有我們——一道歌哭着上路了。所謂的“共鳴”,實際上是時代留在每個人身上的印記的煥發。作傢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在公共生活和個人生活中設置的深刻的隱喻。這種隱喻,不僅是喚起我們對歷史的重新思索,更提醒我們,我們現在仍處於。歷史”之中,不要忘了保持清醒的神經。
整部小說中,我最敬重的是翁七妹和謝亭雲。翁氏傢族的男人們(以翁上元為代表)基本在昏蒙狀態中扮演着命運安排給他們的角色——儘管他們很善良,生命狀態也很粗放,但他們再掙紮,也不可能超越意識的最大外圍限度。別人已經聽見了他們本能的呻吟而他們自己卻渾然不覺。翁傢女性的自我意識則在不知不覺中蘇生。蘇生了,而又沒有去處,她們依舊逃不脫時代與社會的宿命,這是生命的大悲慟,小說亦因此而顯示了它的深刻與無情。翁七妹死後,翁上元終於驚醒:“他的親人的墓穴旁邊,就留着他的墓穴;他的墓穴旁邊,已早已給翁大元們留下了位置。×!生不生有啥個意義呢!”這是絶望中痛徹肺腑的天問。他們已經不甘於命運安排好的角色了。作傢最終還是心軟下來,讓翁上元的兒子翁大元最終從冷酷的群山裏走出來,讓村莊看到了一點希望,就像好心的鄭義,讓世代沒水的老井村,終於打出一眼清冽的井泉。
亞當夏娃因偷吞了禁果而知羞,人們亦因有了個人意識而陷入痛苦。知羞的亞當夏娃較之從前是一種進化,而醒者的痛苦亦比昏者的幸福更偉大,因為昏者的幸福與亞當夏娃的樂園一樣在現實面前虛弱得不堪一擊。痛苦是人類進步的一劑良藥,一如雅斯貝爾斯所說:“誰以最大的悲觀態度看待人的將來,誰倒是真正把改善人類前途的關鍵掌握在手裏了。”
一
翁上元與他的三叔翁息元同庚,都到了娶妻的年齡。那天,他的父親翁太元把他叫到身邊——
“你三叔要到嶺那邊去相親,得有個伴兒,你就陪他去吧。”
翁上元便陪着翁息元到嶺那邊相親。
嶺那邊叫原嶺,嶺這邊叫後嶺。原嶺占着水的源頭,人出落的水靈,所以原嶺多美女;原嶺還有煤礦,煤礦多有事故,所以原嶺的孤女寡母亦多。後嶺這邊,衹是種地,人精壯,但窮,嶺外的人絶少到這裏攀親;後嶺的煙路,就衹有通到原嶺去。
翁上元與他的三叔翁息元到了原嶺的劉傢。劉傢的老少很齊備地等着。媒人早已把消息捎到了,劉傢把相親的事很當事。劉老爹抽着他的銅桿煙袋,在煙霧裏眯着眼。
“哪位是翁息元?”他問。
三叔翁息元趕緊走上前去,“我是翁息元。”因為心裏有幾分驚惶,身子怎麽也站不舒展,不駝的腰背也顯得有幾分駝了。
“請坐吧。”劉老爹把翁息元讓到土炕一邊的矮櫃上。
“那麽你呢?”劉老爹間站在一邊的翁上元。
“我叫翁上元,翁息元是我三叔。”因為不是翁上元相親,他心裏沒有拘澀之意,回答得也流利爽快。答完話,他居然與劉老爹挨肩而坐,為劉老爹已有些抽不通暢的煙袋,又劃着了一根火柴。
劉老爹顯出很高興的樣子。
“給客人上茶。”劉老爹吩咐。
劉傢大女兒便把茶碗端上來。翁息元捧着茶碗,久久不曾坐下,翁上元則接過碗來,咕嘟咕嘟喝了個幹淨,他的確渴了。
於是劉傢大女兒便給他捧上了第二碗茶。
第二碗茶又被他喝光了,人傢又捧上第三碗。
剛要伸手去接,看到三叔翁息元在狠狠地瞪他,便趕緊搪過手去,“謝了,我不渴了,喝不下了。”
劉傢大女兒便把茶端下去,呵呵地笑起來。
劉老爹也笑了,咯咯地笑。
……
過了三天,媒人傳過話來,說這門親事成了。翁息元給媒人送上一個包袱,算是給煤人的謝禮。媒人收下禮,叫人把翁上元喊來。
“翁上元,你三叔給了我一份謝禮,等回頭你還他,”看着翁上元睏惑不解的樣子,媒人哧哧地笑起來——
“劉傢大女兒看上的,是你,是你翁上元。”
二
翁上元就這麽白得了一房媳婦。
他的爹翁太元把他找了去,在無人的僻處囑咐他:
“上元,你命不錯,在婚姻大事上,你贏了個頭彩,今後的日子也會很紅火;但你不要張狂,不要把高興寫在臉上,在你三叔面前更是這樣,咱們欠了你三叔人情哩。”
翁上元不明白,明明是劉傢大女兒自己看上了他翁上元,怎麽說是他欠了三叔的情呢?他囁嚅着:“這叫怎麽說的?”
“不要嘴犟,你和你三叔犯桃花相,不夾着點兒尾巴,你就真的招恨了。”
翁上元點點頭,“我敬着三叔就是了。”
女方捎過話來,要男方接人過門。接人過門可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按原嶺與後嶺的舊禮,得用馴毛驢接。在找馴毛驢的當口,日子耽擱了幾天;不想,劉傢大女兒竟自己找上門來。
劉傢大女兒坐在炕沿上,喘着粗氣,臉被汗漚得紅撲撲的,像淋露的一朵桃花了。
翁上元激動得不成,擰了一條濕毛巾,要給姑娘擦擦汗。姑娘伸過手去,“把毛巾給我吧,我自己擦吧。”姑娘顯得很大方,好像已經就是這傢的人。
翁上元卻拘促起來,站在地上,絞着雙手,不知所措。
姑娘眨着雙眼看他,他就更不知所措,索性跑出門去,蹲在一塊坡地上,聽自己的心跳。
“翁上元,你羞得哪門子?我都自己找上門來了,你還有什麽磨不開的。”姑娘竟然也跟了過來。
“沒,沒,我衹感到這福氣來得太快了,不知怎麽好。”
“那你就善待我,別讓我受委屈。”姑娘說。
“那還用說,我會好好地疼你。”
“我們傢人口多,我早就想嫁出去過消停一點的日子;女人早晚得嫁人,嫁了人就一了百瞭瞭。我一個人兒從原嶺走到後嶺,並不丟人,等明兒個去政府扯結婚證的時候,你得拉條馴毛驢馱我,不然會在官面上給你們翁傢丟面子。”
翁上元覺得這姑娘真是通情達理的好女子,就像是老天派來為他思量冷暖、把握生活的使者,便不迭地說:“今後過日子,我一切聽你的。”
“不,還是商量着來。”
“不,就聽你的。”
“聽我的,就趕緊回屋去,老人們都等急了,還會以為出了什麽岔子。”
“是,回屋去。”
三
第二天,翁上元拉着馴毛驢馱着劉傢大女兒,到三十裏外的鄉政府去扯結婚證。
辦事人員板着面孔問:
“自願結婚?”
“自願結婚。”
“男方叫什麽?年齡多大?”
“翁上元,今年二十。”
“女方叫什麽?年齡多大?”
翁上元答不上來,回頭對劉傢大女兒說:“你說。”
“劉淑芳,現年十九歲。”
辦事人員疑惑地看着他倆,“怎麽來的?”
翁上元心裏一怔,“沒怎麽的,騎驢來的。”
“驢呢?”
“在門外楊樹上挂着呢。”
“你們倆先在屋裏等一會兒,我去看看。”辦事人員出去了。
翁上元心裏毛驚起來,“人傢是不是懷疑咱拐帶婦女呢?”他心裏沒底,對劉傢大女兒說:
“你叫劉淑芳,怎麽不早告訴我呢?”
“你不知道,為什麽不問問我呢?”
“哪想得起問呢,以為橫竪都是自己的女人了,臉對臉的,名字不名字的,有什麽關係呢?”
“這回,有關係了吧。”
“你說怎麽辦?”
“好辦,一會兒你就聽我說,我是女的,女的不說你拐帶人口,他還非得說你拐帶人口?”
好半天,那個辦事員終於回來了。進門呵呵笑着——
“你這毛驢真聽話,走小鬍同七拐八拐的,你讓它走哪兒它走哪兒。剛纔用你的毛驢馱了一次腳,把兩袋小米馱回西頭的傢裏了,讓你們久等了。”
兩人懸着的心撲嗒落了地。
扯了結婚證,辦事員把他們送出門,笑呵呵地說:“我姓潘,以後有什麽事,就找我。”
“謝了。”翁上元強堆着笑說。出了鄉政府大門,他嘟囔了一句:“有事找你,等我兒子結婚,還得二十年;二十年之後,你是活是死還說不定呢。”
聽了這話,坐在驢背上的劉淑芳咯兒咯兒地樂起來,樂得雙肩直顫。
四
翁上元牽着驢繮低頭走着,驢背上的劉淑芳也感到極不自在。她說:“上元,咱說點什麽。”
“是啊,說點什麽呢?”翁上元也感到應該說點什麽,但他的確不知道說什麽好:本來兩個不甚熟悉的人,竟扯了結婚證,要做親密得不得了的生活伴侶,他感到不可思議,也莫名其妙。他回過頭去,想同淑芳搭句話,卻被淑芳的美麗驚呆了口舌——淑芳柔韌的腰肢隨驢背的起伏而搖曳着,搖曳出無限風情;淑芳的小嘴緊抿着,但仍抿不住一絲淺淺的笑;一張白淨的小臉兒上,有兩朵不濃不重的紅暈……翁上元不知道是一種怎麽樣的美,但他感到她生動得了不得,讓他心跳不已——
“淑芳,你讓我心跳得不成。”
“是不是怕養不活我?”
“不,你好看,好看得不得了!”
“你眼前是個新鮮勁兒,時間長了,你就覺得我不好看了。”
“哪會呢,好看就是好看;就像老湯腌菜,湯涸得好,時間越長,菜味越好。”
“你淨瞎比方,我一個大活人,怎成了一缸老湯了?”
“我不會說話。”
“你會說話,你能打出別人打不出的比方。”
翁上元嘿嘿地憨笑起來,他這一刻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因為他被淑芳的生氣感染了,覺得淑芳是個很活潑的女人;跟活潑的女人過日子,不會憋屈二活路多得很。他問淑芳:
“我跟三叔一塊兒去相你,你怎麽就看上我了。”
“你高,你白,討人喜歡。”
“那三叔呢?”
“三叔又矮又黑又瘦,讓人感到憋屈。”
“三叔有錢。”
“我跟的是人,又不跟的是錢。”
……
翁上元很激動,想靠近淑芳,沒想到那頭驢很執拗,拱了翁上元一下,並趁機打了一個宏大的噴嚏,使翁上元一下子跌在地上。劉淑芳禁不住大笑起來,哈哈……(嘔欠),哈哈……(嘔欠),每一組笑的最後一個音符都是一個“(嘔欠)”字,是爽得不得了,爽得要死。翁上元幹脆坐在地上,聽劉淑芳那奇特的笑。這個女人,不僅活潑,而且還很放得開,將來的生活,她會主宰一切的,不信,走着瞧吧。翁上元極敏感地想。
“上元,你慢點起來,你看你右腳那塊兒是個什麽?”
翁上元隨聲而望,眼睛一亮,“是錢。”
他撿過那張紙幣,抖了一抖,“真是錢,五塊錢。”
“翁上元,你小子真有命!”劉淑芳尖呼一聲。
“真是哩,我真他媽的有命,既撿媳婦,又撿錢!”
五
五元錢,在五十年代,可不是一般的概念,那幾乎就是一筆巨款。
翁上元正是用這五元錢,把婚宴置辦得齊備而妥貼了。
翁大元、翁息元這一輩兒有哥們兒六個,加上村裏掌事的,女方送親的男客,有一桌酒席便可以打發了;翁上元這一輩兒也是哥們兒六個,加上幾個叔伯兄弟,正可再置備一桌。山裏有一重老禮,婦女必須是上了年紀的,上一輩兒的纔可以入席,幾個伯母、叔嬸再加上女方送親的女客,也正好湊上一桌。所以,翁上元的婚宴充其量就是這三桌酒席。肉、菜、蛋、糧有自産,實際開銷的就衹有煙、酒、茶、糖,說翁上元用五元錢便把婚宴置辦齊備,當不是誑人之語。
酒喝到興處,幾個兄弟開始打酒趣,硬要新嫂子劉淑芳也喝上幾杯。劉淑芳正推辭間,兄弟們的幾杯酒已一齊舉到眼前。劉淑芳已沒有了退路,接過其中的一杯,施了一個謝禮,慢慢地喝下去。沒想到酒杯一端,幾個兄弟更有了說辭:
“不能偏心眼,兄弟都是一樣的,要喝,兄弟敬的酒就都得喝下去。”
劉淑芳表現出驚人的爽快,“喝,兄弟的酒都喝。”
酒喝下去之後,劉淑芳的臉上放出動人的光彩,在場的漢子無不為之心動。兄弟們的興味便更盎然起來,一起哄着,來敬第二輪酒。
翁上元過來擋駕,“淑芳她不會喝酒,硬喝幾杯給哥們兒們助個興子也就罷了,莫再哄了。”
翁上元不擋則已,一擋倒激起了漢子們的犟勁,反而不依不饒了。翁上元勸擋的聲音被激昂的叫酒號子淹沒得無聲無息,他感到無能為力。
劉淑芳反而沒有一絲窘色,“好,好,衹要兄弟們高興,嫂子也就豁出去了;但有一個條件,日後,嫂子說話在你們面前得算數。”
“嫂子說一不二。”幾個兄弟高聲應承。
一個兄弟敬上一杯酒來,淑芳一手接過,“兄弟,日後嫂子叫你做衹羊——”
那個兄弟雙手往頭上一竪,“那我就咩、咩、咩……”
劉淑芳一飲而盡。
又一個兄弟端上一杯酒來,淑芳還是一手接過,“兄弟,日後嫂子叫你當一隻公雞——”
那個兄弟脖頸往上一聳,“那我就咯兒、咯兒、咯兒
劉淑芳便又一飲而盡。
新一輪酒喝完,劉淑芳己臉紅如蟹,噓氣如風,蘭步如蹈,嘴上高聲喊着一個字“喝、喝、喝喝……”
於是滿場都是爛熟的笑聲。
沸騰的氣氛,使幾個叔公也興奮起來,“淑芳,咱嶺前嶺後有個說法,叫作‘三天之內,沒大小’,叔公們也都敬你一杯。”
劉淑芳便笑着要去接酒杯——
“做叔公的怎麽這麽不正經,這不是趁火打劫麽!”翁息元站起來,臉色嚴竣肅然。
幾個叔公怔了,索然地落了座。
翁上元感到氣氛有些生澀,便腆着笑臉依次敬幾個叔公的酒。
幾個叔公均不領盞,氣咻咻地說:“你三叔正經,請你三叔喝。”
便敬三叔。
翁息元對翁上元說:“把你幾個叔公的酒都滿上,我替他們喝。”
翁息元便獨自舉杯——一杯,兩杯,三杯……喝得空氣滯重起來。翁息元哈哈大笑,“哥們兒幾個,息元得罪了!切莫計較,息元給大傢唱一支酸麯,叫(釘大缸),給大傢助助興,酒還是要喝,這是喜酒。”
翁息元走到一個空場上,扭擺起來,嘴裏哼着開場的麯調。調門還未哼出意思,咕咚跌倒了,便迅即爬起來,接着哼那其實很簡單的音節。如此“咕咚”了幾次,酒宴上的沉滯已杳無蹤影,人們又沸騰起來。笑浪中,翁息元的過門終麯哼完,便唱:
大鋦子釘了三百六,
小鋦子釘了二百雙;
剩下一個鋦子沒地方釘,
釘在王大娘的腳後跟上。
“翁息元,你假正經,你唱的不是原麯,唱原麯!”人群裏喊。
翁息元脖子一縮,吐了一下舌頭,“好,好,唱原麯,唱原麯。”
大鋦子釘了三百六,
小鋦子釘了二百雙;
剩下一個鋦子沒地方打,
釘在王大娘的屁股門上。
“這就釘對了!”人們興奮到了極點,酒喝得更為酣暢。
唱完酸麯的翁息元終於醉倒了,被人攙回傢去。
子夜,鬧酒的人們散去,翁上元不放心為救場而醉倒了的三叔。他點了油燈到了三叔的屋裏——
“三叔,三叔,你沒事吧。”
翁息元眉眼緊閉,毫無聲息。他睡得太沉了。
翁上元端上燈盞,準備出門。突然,從翁息元緊閉的雙眼中,兩顆淚珠無聲無息地滾下來。
看到那淚珠,翁上元不寒而慄。
他跌跌撞撞地跑出了三叔翁息元的傢門。
翁上元與他的三叔翁息元同庚,都到了娶妻的年齡。那天,他的父親翁太元把他叫到身邊——
“你三叔要到嶺那邊去相親,得有個伴兒,你就陪他去吧。”
翁上元便陪着翁息元到嶺那邊相親。
嶺那邊叫原嶺,嶺這邊叫後嶺。原嶺占着水的源頭,人出落的水靈,所以原嶺多美女;原嶺還有煤礦,煤礦多有事故,所以原嶺的孤女寡母亦多。後嶺這邊,衹是種地,人精壯,但窮,嶺外的人絶少到這裏攀親;後嶺的煙路,就衹有通到原嶺去。
翁上元與他的三叔翁息元到了原嶺的劉傢。劉傢的老少很齊備地等着。媒人早已把消息捎到了,劉傢把相親的事很當事。劉老爹抽着他的銅桿煙袋,在煙霧裏眯着眼。
“哪位是翁息元?”他問。
三叔翁息元趕緊走上前去,“我是翁息元。”因為心裏有幾分驚惶,身子怎麽也站不舒展,不駝的腰背也顯得有幾分駝了。
“請坐吧。”劉老爹把翁息元讓到土炕一邊的矮櫃上。
“那麽你呢?”劉老爹間站在一邊的翁上元。
“我叫翁上元,翁息元是我三叔。”因為不是翁上元相親,他心裏沒有拘澀之意,回答得也流利爽快。答完話,他居然與劉老爹挨肩而坐,為劉老爹已有些抽不通暢的煙袋,又劃着了一根火柴。
劉老爹顯出很高興的樣子。
“給客人上茶。”劉老爹吩咐。
劉傢大女兒便把茶碗端上來。翁息元捧着茶碗,久久不曾坐下,翁上元則接過碗來,咕嘟咕嘟喝了個幹淨,他的確渴了。
於是劉傢大女兒便給他捧上了第二碗茶。
第二碗茶又被他喝光了,人傢又捧上第三碗。
剛要伸手去接,看到三叔翁息元在狠狠地瞪他,便趕緊搪過手去,“謝了,我不渴了,喝不下了。”
劉傢大女兒便把茶端下去,呵呵地笑起來。
劉老爹也笑了,咯咯地笑。
……
過了三天,媒人傳過話來,說這門親事成了。翁息元給媒人送上一個包袱,算是給煤人的謝禮。媒人收下禮,叫人把翁上元喊來。
“翁上元,你三叔給了我一份謝禮,等回頭你還他,”看着翁上元睏惑不解的樣子,媒人哧哧地笑起來——
“劉傢大女兒看上的,是你,是你翁上元。”
二
翁上元就這麽白得了一房媳婦。
他的爹翁太元把他找了去,在無人的僻處囑咐他:
“上元,你命不錯,在婚姻大事上,你贏了個頭彩,今後的日子也會很紅火;但你不要張狂,不要把高興寫在臉上,在你三叔面前更是這樣,咱們欠了你三叔人情哩。”
翁上元不明白,明明是劉傢大女兒自己看上了他翁上元,怎麽說是他欠了三叔的情呢?他囁嚅着:“這叫怎麽說的?”
“不要嘴犟,你和你三叔犯桃花相,不夾着點兒尾巴,你就真的招恨了。”
翁上元點點頭,“我敬着三叔就是了。”
女方捎過話來,要男方接人過門。接人過門可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按原嶺與後嶺的舊禮,得用馴毛驢接。在找馴毛驢的當口,日子耽擱了幾天;不想,劉傢大女兒竟自己找上門來。
劉傢大女兒坐在炕沿上,喘着粗氣,臉被汗漚得紅撲撲的,像淋露的一朵桃花了。
翁上元激動得不成,擰了一條濕毛巾,要給姑娘擦擦汗。姑娘伸過手去,“把毛巾給我吧,我自己擦吧。”姑娘顯得很大方,好像已經就是這傢的人。
翁上元卻拘促起來,站在地上,絞着雙手,不知所措。
姑娘眨着雙眼看他,他就更不知所措,索性跑出門去,蹲在一塊坡地上,聽自己的心跳。
“翁上元,你羞得哪門子?我都自己找上門來了,你還有什麽磨不開的。”姑娘竟然也跟了過來。
“沒,沒,我衹感到這福氣來得太快了,不知怎麽好。”
“那你就善待我,別讓我受委屈。”姑娘說。
“那還用說,我會好好地疼你。”
“我們傢人口多,我早就想嫁出去過消停一點的日子;女人早晚得嫁人,嫁了人就一了百瞭瞭。我一個人兒從原嶺走到後嶺,並不丟人,等明兒個去政府扯結婚證的時候,你得拉條馴毛驢馱我,不然會在官面上給你們翁傢丟面子。”
翁上元覺得這姑娘真是通情達理的好女子,就像是老天派來為他思量冷暖、把握生活的使者,便不迭地說:“今後過日子,我一切聽你的。”
“不,還是商量着來。”
“不,就聽你的。”
“聽我的,就趕緊回屋去,老人們都等急了,還會以為出了什麽岔子。”
“是,回屋去。”
三
第二天,翁上元拉着馴毛驢馱着劉傢大女兒,到三十裏外的鄉政府去扯結婚證。
辦事人員板着面孔問:
“自願結婚?”
“自願結婚。”
“男方叫什麽?年齡多大?”
“翁上元,今年二十。”
“女方叫什麽?年齡多大?”
翁上元答不上來,回頭對劉傢大女兒說:“你說。”
“劉淑芳,現年十九歲。”
辦事人員疑惑地看着他倆,“怎麽來的?”
翁上元心裏一怔,“沒怎麽的,騎驢來的。”
“驢呢?”
“在門外楊樹上挂着呢。”
“你們倆先在屋裏等一會兒,我去看看。”辦事人員出去了。
翁上元心裏毛驚起來,“人傢是不是懷疑咱拐帶婦女呢?”他心裏沒底,對劉傢大女兒說:
“你叫劉淑芳,怎麽不早告訴我呢?”
“你不知道,為什麽不問問我呢?”
“哪想得起問呢,以為橫竪都是自己的女人了,臉對臉的,名字不名字的,有什麽關係呢?”
“這回,有關係了吧。”
“你說怎麽辦?”
“好辦,一會兒你就聽我說,我是女的,女的不說你拐帶人口,他還非得說你拐帶人口?”
好半天,那個辦事員終於回來了。進門呵呵笑着——
“你這毛驢真聽話,走小鬍同七拐八拐的,你讓它走哪兒它走哪兒。剛纔用你的毛驢馱了一次腳,把兩袋小米馱回西頭的傢裏了,讓你們久等了。”
兩人懸着的心撲嗒落了地。
扯了結婚證,辦事員把他們送出門,笑呵呵地說:“我姓潘,以後有什麽事,就找我。”
“謝了。”翁上元強堆着笑說。出了鄉政府大門,他嘟囔了一句:“有事找你,等我兒子結婚,還得二十年;二十年之後,你是活是死還說不定呢。”
聽了這話,坐在驢背上的劉淑芳咯兒咯兒地樂起來,樂得雙肩直顫。
四
翁上元牽着驢繮低頭走着,驢背上的劉淑芳也感到極不自在。她說:“上元,咱說點什麽。”
“是啊,說點什麽呢?”翁上元也感到應該說點什麽,但他的確不知道說什麽好:本來兩個不甚熟悉的人,竟扯了結婚證,要做親密得不得了的生活伴侶,他感到不可思議,也莫名其妙。他回過頭去,想同淑芳搭句話,卻被淑芳的美麗驚呆了口舌——淑芳柔韌的腰肢隨驢背的起伏而搖曳着,搖曳出無限風情;淑芳的小嘴緊抿着,但仍抿不住一絲淺淺的笑;一張白淨的小臉兒上,有兩朵不濃不重的紅暈……翁上元不知道是一種怎麽樣的美,但他感到她生動得了不得,讓他心跳不已——
“淑芳,你讓我心跳得不成。”
“是不是怕養不活我?”
“不,你好看,好看得不得了!”
“你眼前是個新鮮勁兒,時間長了,你就覺得我不好看了。”
“哪會呢,好看就是好看;就像老湯腌菜,湯涸得好,時間越長,菜味越好。”
“你淨瞎比方,我一個大活人,怎成了一缸老湯了?”
“我不會說話。”
“你會說話,你能打出別人打不出的比方。”
翁上元嘿嘿地憨笑起來,他這一刻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因為他被淑芳的生氣感染了,覺得淑芳是個很活潑的女人;跟活潑的女人過日子,不會憋屈二活路多得很。他問淑芳:
“我跟三叔一塊兒去相你,你怎麽就看上我了。”
“你高,你白,討人喜歡。”
“那三叔呢?”
“三叔又矮又黑又瘦,讓人感到憋屈。”
“三叔有錢。”
“我跟的是人,又不跟的是錢。”
……
翁上元很激動,想靠近淑芳,沒想到那頭驢很執拗,拱了翁上元一下,並趁機打了一個宏大的噴嚏,使翁上元一下子跌在地上。劉淑芳禁不住大笑起來,哈哈……(嘔欠),哈哈……(嘔欠),每一組笑的最後一個音符都是一個“(嘔欠)”字,是爽得不得了,爽得要死。翁上元幹脆坐在地上,聽劉淑芳那奇特的笑。這個女人,不僅活潑,而且還很放得開,將來的生活,她會主宰一切的,不信,走着瞧吧。翁上元極敏感地想。
“上元,你慢點起來,你看你右腳那塊兒是個什麽?”
翁上元隨聲而望,眼睛一亮,“是錢。”
他撿過那張紙幣,抖了一抖,“真是錢,五塊錢。”
“翁上元,你小子真有命!”劉淑芳尖呼一聲。
“真是哩,我真他媽的有命,既撿媳婦,又撿錢!”
五
五元錢,在五十年代,可不是一般的概念,那幾乎就是一筆巨款。
翁上元正是用這五元錢,把婚宴置辦得齊備而妥貼了。
翁大元、翁息元這一輩兒有哥們兒六個,加上村裏掌事的,女方送親的男客,有一桌酒席便可以打發了;翁上元這一輩兒也是哥們兒六個,加上幾個叔伯兄弟,正可再置備一桌。山裏有一重老禮,婦女必須是上了年紀的,上一輩兒的纔可以入席,幾個伯母、叔嬸再加上女方送親的女客,也正好湊上一桌。所以,翁上元的婚宴充其量就是這三桌酒席。肉、菜、蛋、糧有自産,實際開銷的就衹有煙、酒、茶、糖,說翁上元用五元錢便把婚宴置辦齊備,當不是誑人之語。
酒喝到興處,幾個兄弟開始打酒趣,硬要新嫂子劉淑芳也喝上幾杯。劉淑芳正推辭間,兄弟們的幾杯酒已一齊舉到眼前。劉淑芳已沒有了退路,接過其中的一杯,施了一個謝禮,慢慢地喝下去。沒想到酒杯一端,幾個兄弟更有了說辭:
“不能偏心眼,兄弟都是一樣的,要喝,兄弟敬的酒就都得喝下去。”
劉淑芳表現出驚人的爽快,“喝,兄弟的酒都喝。”
酒喝下去之後,劉淑芳的臉上放出動人的光彩,在場的漢子無不為之心動。兄弟們的興味便更盎然起來,一起哄着,來敬第二輪酒。
翁上元過來擋駕,“淑芳她不會喝酒,硬喝幾杯給哥們兒們助個興子也就罷了,莫再哄了。”
翁上元不擋則已,一擋倒激起了漢子們的犟勁,反而不依不饒了。翁上元勸擋的聲音被激昂的叫酒號子淹沒得無聲無息,他感到無能為力。
劉淑芳反而沒有一絲窘色,“好,好,衹要兄弟們高興,嫂子也就豁出去了;但有一個條件,日後,嫂子說話在你們面前得算數。”
“嫂子說一不二。”幾個兄弟高聲應承。
一個兄弟敬上一杯酒來,淑芳一手接過,“兄弟,日後嫂子叫你做衹羊——”
那個兄弟雙手往頭上一竪,“那我就咩、咩、咩……”
劉淑芳一飲而盡。
又一個兄弟端上一杯酒來,淑芳還是一手接過,“兄弟,日後嫂子叫你當一隻公雞——”
那個兄弟脖頸往上一聳,“那我就咯兒、咯兒、咯兒
劉淑芳便又一飲而盡。
新一輪酒喝完,劉淑芳己臉紅如蟹,噓氣如風,蘭步如蹈,嘴上高聲喊着一個字“喝、喝、喝喝……”
於是滿場都是爛熟的笑聲。
沸騰的氣氛,使幾個叔公也興奮起來,“淑芳,咱嶺前嶺後有個說法,叫作‘三天之內,沒大小’,叔公們也都敬你一杯。”
劉淑芳便笑着要去接酒杯——
“做叔公的怎麽這麽不正經,這不是趁火打劫麽!”翁息元站起來,臉色嚴竣肅然。
幾個叔公怔了,索然地落了座。
翁上元感到氣氛有些生澀,便腆着笑臉依次敬幾個叔公的酒。
幾個叔公均不領盞,氣咻咻地說:“你三叔正經,請你三叔喝。”
便敬三叔。
翁息元對翁上元說:“把你幾個叔公的酒都滿上,我替他們喝。”
翁息元便獨自舉杯——一杯,兩杯,三杯……喝得空氣滯重起來。翁息元哈哈大笑,“哥們兒幾個,息元得罪了!切莫計較,息元給大傢唱一支酸麯,叫(釘大缸),給大傢助助興,酒還是要喝,這是喜酒。”
翁息元走到一個空場上,扭擺起來,嘴裏哼着開場的麯調。調門還未哼出意思,咕咚跌倒了,便迅即爬起來,接着哼那其實很簡單的音節。如此“咕咚”了幾次,酒宴上的沉滯已杳無蹤影,人們又沸騰起來。笑浪中,翁息元的過門終麯哼完,便唱:
大鋦子釘了三百六,
小鋦子釘了二百雙;
剩下一個鋦子沒地方釘,
釘在王大娘的腳後跟上。
“翁息元,你假正經,你唱的不是原麯,唱原麯!”人群裏喊。
翁息元脖子一縮,吐了一下舌頭,“好,好,唱原麯,唱原麯。”
大鋦子釘了三百六,
小鋦子釘了二百雙;
剩下一個鋦子沒地方打,
釘在王大娘的屁股門上。
“這就釘對了!”人們興奮到了極點,酒喝得更為酣暢。
唱完酸麯的翁息元終於醉倒了,被人攙回傢去。
子夜,鬧酒的人們散去,翁上元不放心為救場而醉倒了的三叔。他點了油燈到了三叔的屋裏——
“三叔,三叔,你沒事吧。”
翁息元眉眼緊閉,毫無聲息。他睡得太沉了。
翁上元端上燈盞,準備出門。突然,從翁息元緊閉的雙眼中,兩顆淚珠無聲無息地滾下來。
看到那淚珠,翁上元不寒而慄。
他跌跌撞撞地跑出了三叔翁息元的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