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3年,北京大學心理學係陳仲庚教授看到我翻譯的兩部描述雙重人格的短篇小說後,便嚮我推薦了本書。可惜我在各大圖書館遍尋無着,直到1985年我在美國觀摩、進修時纔欣喜地購到。陳教授推薦此書的目的,在於它敘述的是多重人格,比雙重人格更加復雜,更具有戲劇性,尤其因為它講的是真人真事,將人格障礙問題表現得淋漓盡致,為變態心理學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真實資料,因而更具有科學價值。
這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因為讀者從中看到的不是我們平時熟悉的世界,而是生動奇幻的變態心理、真實而不尋常的情感體驗和千百種心態變化。這類心理學小說在我國出版界還極為罕見。
讀者也許會問,多重人格是否實有其事,是否客觀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傑出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早在十年前就科學地論證了這個問題。本書第七章介紹了醫學文獻上報道的實例。從事實看來,多重人格的發生率比一般醫生想象的要多。那麽,既然別的國傢有多重人格患者,我國就沒有嗎?但多年來,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界對於人格和人格異常等復雜的問題很少有人研究。在文學界,也直到七十年代末纔有人翻譯了英國作傢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一書出版。這部描述雙重人格的小說發表於弗洛伊德科學論證之前很久的1866年,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已數十次地被搬上銀幕。書中的主人公吉基爾和海德在英語世界早已婦孺皆知。但是這部優秀的小說純屬虛構,並沒有科學地反映雙重人格的實質。儘管如此,雙重人格還是引起我國不少人的興趣和重視。
本書原名《西碧爾》,這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其實是假名)。為便於讀者顧名思義地瞭解本書的內容,改成現在的書名,正如過去把《吉基爾醫生和海德醫生奇案》改成《化身博士》一樣。這部被譽為文學和精神病學上的重要里程碑的心理學紀實小說在1973年出版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僅在美國就發行了五百多萬册,其影響至今不衰。在當代多種心理學專著和教科書中也經常提到本書主人公的名字。這部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心理學和醫學的重要價值,還廣泛地涉及哲學、神學、倫理學和教育學。它“迫使你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Doris Lessing)。”
這部小說還具有強烈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它“好似醍醐灌頂,比起愛侖坡或卡夫卡的任何一部作品來說都更為奇幻(Richard D·Lessen),”“提供了第一流驚險小說中消魂奪魄的懸念,自始至終揪住人心(Lucy Freeman)”。它“引人入勝,令人驚嚇(《費城簡報》)”,“真使人着迷(《時代》雜志)”。
書中有個別內容,譯者認為過分專業化而不易為我國讀者所理解,還有一些既無補於事件的敘述而又不宜形諸筆墨的個別細節,均作了一些技術處理。
孫宗魯
1988年8月於北京大學中關園
這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因為讀者從中看到的不是我們平時熟悉的世界,而是生動奇幻的變態心理、真實而不尋常的情感體驗和千百種心態變化。這類心理學小說在我國出版界還極為罕見。
讀者也許會問,多重人格是否實有其事,是否客觀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傑出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早在十年前就科學地論證了這個問題。本書第七章介紹了醫學文獻上報道的實例。從事實看來,多重人格的發生率比一般醫生想象的要多。那麽,既然別的國傢有多重人格患者,我國就沒有嗎?但多年來,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界對於人格和人格異常等復雜的問題很少有人研究。在文學界,也直到七十年代末纔有人翻譯了英國作傢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一書出版。這部描述雙重人格的小說發表於弗洛伊德科學論證之前很久的1866年,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已數十次地被搬上銀幕。書中的主人公吉基爾和海德在英語世界早已婦孺皆知。但是這部優秀的小說純屬虛構,並沒有科學地反映雙重人格的實質。儘管如此,雙重人格還是引起我國不少人的興趣和重視。
本書原名《西碧爾》,這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其實是假名)。為便於讀者顧名思義地瞭解本書的內容,改成現在的書名,正如過去把《吉基爾醫生和海德醫生奇案》改成《化身博士》一樣。這部被譽為文學和精神病學上的重要里程碑的心理學紀實小說在1973年出版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僅在美國就發行了五百多萬册,其影響至今不衰。在當代多種心理學專著和教科書中也經常提到本書主人公的名字。這部文學作品不僅具有心理學和醫學的重要價值,還廣泛地涉及哲學、神學、倫理學和教育學。它“迫使你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Doris Lessing)。”
這部小說還具有強烈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它“好似醍醐灌頂,比起愛侖坡或卡夫卡的任何一部作品來說都更為奇幻(Richard D·Lessen),”“提供了第一流驚險小說中消魂奪魄的懸念,自始至終揪住人心(Lucy Freeman)”。它“引人入勝,令人驚嚇(《費城簡報》)”,“真使人着迷(《時代》雜志)”。
書中有個別內容,譯者認為過分專業化而不易為我國讀者所理解,還有一些既無補於事件的敘述而又不宜形諸筆墨的個別細節,均作了一些技術處理。
孫宗魯
1988年8月於北京大學中關園
本書付梓時,我認識這位我冠以假名西碧爾·伊莎貝爾·多塞特的女人已經十年有餘了。西碧爾要我繼續為她匿名。讀者讀了她的真實故事後自會明白這樣做的理由。但西碧爾·伊莎貝爾·多塞特的確真有其人。
我跟她首次見面,是在1962年一個秋天的夜晚,在紐約市麥迪遜大街的一傢飯店裏。西碧爾的心理分析傢科妮莉亞·B·威爾伯醫生安排了這次會面,以便我能與西碧爾由此熟識。
西碧爾顯得拘束、疏遠。我知道這是她有病的緣故。威爾伯醫生和她從事於精神病學病史上最復雜也最古怪的疾病的治療——對多重人格首次進行心理分析。
當時,我知道這個病例已有幾年了。我是《自然科學文摘》的精神病編輯,還寫過幾篇精神病學論文。因此,威爾伯醫生和我的事業道路常常交叉。實際上,我所寫的論文,有幾篇就是論述她的幾個病例。
安排這次會面,有一個特定的目的:威爾伯醫生不知我是否有興趣寫一寫西碧爾的故事。醫生認為把這份永垂醫學史册的病例刊載在醫學雜志上還遠遠不夠。因為,除具有巨大的醫學價值外,這個病例對於一般公衆還具有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深遠意義。
我希望再等一等治療結果,然後才義無返顧地埋頭寫書。在這期間,西碧爾和我交上了朋友。我們在文化藝術上分享我們共同的樂趣,關係愈來愈親密。西碧爾常來我公寓作客。她常把心理分析中發生的事推心置腹地告訴我。而她在我傢時所發生的事也常常進入了她的心理分析之中。
逐漸地,本書的內容愈來愈引起我的興趣。我亟想捕獲這一病例中固有的戲劇性,加工成一本書。我想寫這本書,還因為我同西碧爾和威爾伯醫生(現任肯塔基大學醫學院教授)的友誼。她們在極其特殊的心理分析中披荊斬棘地開闢道路的勇氣使我十分欽羨。
這樣,在認識西碧爾及其化身有三年以後,我作出了寫書的承諾,並正式開始為本書進行研究。我與西碧爾和威爾伯醫生相互信任,我同那些化身直接接觸過,但這還不夠,必須係統地在整體上探討這個病例和西碧爾的全部生活。我廣泛地閱讀有關多重人格的醫學文獻,並同威爾伯醫生等許多精神病學家討論這個病例的普遍意義。我同西碧爾在中西部家乡的小鎮(我稱之為威洛·科納斯)中認識她的人交談,與奧馬哈和紐約市裏認識她的人交談,以追尋她的生活軌跡。我還追蹤西碧爾化身幾次出遊的足跡。比如,在費城,我就計算過大森林飯店前門的臺階到底有幾級。
要把一個個令人暈眩、令人不寒而粟的事件展現出來,我必須先把它們解剖清楚。我查考了與西碧爾十一年心理分析有關的全部資料。這包括威爾伯醫生每天寫的記錄(這是她在2354次門診中用鉛筆寫在處方箋上的)、西碧爾自己寫的短文(是作為治療程序的組成部分而寫的)和在心理分析時留下的錄音。我還研究過西碧爾從青少年時代直到心理分析第一年的日記、來往信件、傢中和醫院的材料以及多塞特一傢在威洛·科納斯居住期間的城鎮報紙和記錄。
整整十年(其中七年我全力寫書),我同西碧爾和威爾伯醫生密切地聯繫。她們就象隨時準備坐在那裏由我畫肖像一般,由我把西碧爾度過的生活和醫生分析過的心理狀況一點一點地再創造出來。
西碧爾讀過書稿後說:“每個感情都是真實的。”威爾伯醫生評論說:“每個精神病學的事實都準確無誤地復述出來了。”
西碧爾的真實故事嚮我們提供了罕有的機會,瞥見了無意識的心靈,從而導致我們的理解。西碧爾這一病例,反映了異常的心理和心理發展模式,從而使我們對正常的心理和心理發展模式有了新的洞察力。它不僅使我們看到無意識心靈在驅動人們行動中的神秘力量,還讓我們看到毀滅性的家庭關係和狹隘而執拗的宗教信仰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一個女孩對其傢中的男子的認同(或稱自居)和對本人才能充分發揮的否認。西碧爾的故事是照管孩子方面的一個無可辯駁的沉痛教訓。這個故事還提出了類似下面這樣的問題:什麽叫成熟?完整的人是什麽意思?
西碧爾的生活故事還闡明了無意識心靈在創造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在記憶和忘卻之間的微妙關係,使我們看到過去和現在可以同時共存。它還提出了若幹哲學問題,比如:現實和虛幻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我”的涵義。
在醫學上,本書啓示了遺傳和環境在精神病疾病的發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精神分裂和大癔癥之間的區別。精神分裂癥是不少醫生和公衆常常用以概括形形色色的精神癥狀的總稱。而大癔癥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西碧爾所患的正是這種怪病。
而最為重要的,也許是讀者被西碧爾在內心世界冒險的魅力所迷住的時候,他(她)的意識而必然大量擴展。
弗洛拉·裏塔·施賴勃
1973年1月於紐約市
我跟她首次見面,是在1962年一個秋天的夜晚,在紐約市麥迪遜大街的一傢飯店裏。西碧爾的心理分析傢科妮莉亞·B·威爾伯醫生安排了這次會面,以便我能與西碧爾由此熟識。
西碧爾顯得拘束、疏遠。我知道這是她有病的緣故。威爾伯醫生和她從事於精神病學病史上最復雜也最古怪的疾病的治療——對多重人格首次進行心理分析。
當時,我知道這個病例已有幾年了。我是《自然科學文摘》的精神病編輯,還寫過幾篇精神病學論文。因此,威爾伯醫生和我的事業道路常常交叉。實際上,我所寫的論文,有幾篇就是論述她的幾個病例。
安排這次會面,有一個特定的目的:威爾伯醫生不知我是否有興趣寫一寫西碧爾的故事。醫生認為把這份永垂醫學史册的病例刊載在醫學雜志上還遠遠不夠。因為,除具有巨大的醫學價值外,這個病例對於一般公衆還具有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深遠意義。
我希望再等一等治療結果,然後才義無返顧地埋頭寫書。在這期間,西碧爾和我交上了朋友。我們在文化藝術上分享我們共同的樂趣,關係愈來愈親密。西碧爾常來我公寓作客。她常把心理分析中發生的事推心置腹地告訴我。而她在我傢時所發生的事也常常進入了她的心理分析之中。
逐漸地,本書的內容愈來愈引起我的興趣。我亟想捕獲這一病例中固有的戲劇性,加工成一本書。我想寫這本書,還因為我同西碧爾和威爾伯醫生(現任肯塔基大學醫學院教授)的友誼。她們在極其特殊的心理分析中披荊斬棘地開闢道路的勇氣使我十分欽羨。
這樣,在認識西碧爾及其化身有三年以後,我作出了寫書的承諾,並正式開始為本書進行研究。我與西碧爾和威爾伯醫生相互信任,我同那些化身直接接觸過,但這還不夠,必須係統地在整體上探討這個病例和西碧爾的全部生活。我廣泛地閱讀有關多重人格的醫學文獻,並同威爾伯醫生等許多精神病學家討論這個病例的普遍意義。我同西碧爾在中西部家乡的小鎮(我稱之為威洛·科納斯)中認識她的人交談,與奧馬哈和紐約市裏認識她的人交談,以追尋她的生活軌跡。我還追蹤西碧爾化身幾次出遊的足跡。比如,在費城,我就計算過大森林飯店前門的臺階到底有幾級。
要把一個個令人暈眩、令人不寒而粟的事件展現出來,我必須先把它們解剖清楚。我查考了與西碧爾十一年心理分析有關的全部資料。這包括威爾伯醫生每天寫的記錄(這是她在2354次門診中用鉛筆寫在處方箋上的)、西碧爾自己寫的短文(是作為治療程序的組成部分而寫的)和在心理分析時留下的錄音。我還研究過西碧爾從青少年時代直到心理分析第一年的日記、來往信件、傢中和醫院的材料以及多塞特一傢在威洛·科納斯居住期間的城鎮報紙和記錄。
整整十年(其中七年我全力寫書),我同西碧爾和威爾伯醫生密切地聯繫。她們就象隨時準備坐在那裏由我畫肖像一般,由我把西碧爾度過的生活和醫生分析過的心理狀況一點一點地再創造出來。
西碧爾讀過書稿後說:“每個感情都是真實的。”威爾伯醫生評論說:“每個精神病學的事實都準確無誤地復述出來了。”
西碧爾的真實故事嚮我們提供了罕有的機會,瞥見了無意識的心靈,從而導致我們的理解。西碧爾這一病例,反映了異常的心理和心理發展模式,從而使我們對正常的心理和心理發展模式有了新的洞察力。它不僅使我們看到無意識心靈在驅動人們行動中的神秘力量,還讓我們看到毀滅性的家庭關係和狹隘而執拗的宗教信仰所造成的惡果,看到了一個女孩對其傢中的男子的認同(或稱自居)和對本人才能充分發揮的否認。西碧爾的故事是照管孩子方面的一個無可辯駁的沉痛教訓。這個故事還提出了類似下面這樣的問題:什麽叫成熟?完整的人是什麽意思?
西碧爾的生活故事還闡明了無意識心靈在創造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揭示了在記憶和忘卻之間的微妙關係,使我們看到過去和現在可以同時共存。它還提出了若幹哲學問題,比如:現實和虛幻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我”的涵義。
在醫學上,本書啓示了遺傳和環境在精神病疾病的發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精神分裂和大癔癥之間的區別。精神分裂癥是不少醫生和公衆常常用以概括形形色色的精神癥狀的總稱。而大癔癥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西碧爾所患的正是這種怪病。
而最為重要的,也許是讀者被西碧爾在內心世界冒險的魅力所迷住的時候,他(她)的意識而必然大量擴展。
弗洛拉·裏塔·施賴勃
1973年1月於紐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