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赫連勃勃大王的《玉體橫陳》
亞 明
我閱讀赫連勃勃大王的這部小說的電子稿,是在從香港去歐洲的飛機上。
事先,我其實對於所謂的“歷史小說”沒有任何期待。過去是那樣蒼白!虛構是那樣空虛!歷史的陳跡,歷史的編造,任誰的生花妙筆,也無法勾起我對那些從前的死亡歷史産生足夠的興趣。而且,市面上的所謂“歷史暢銷書”,不是人為炒作,就是淺薄戲說。這些人,上鏡出頭,招搖撞騙,究其目的,與文化無關,無非是騙取善良而無知的讀者口袋中銀錢而已。
為了謀殺無聊的時間,為了在無盡的虛空中把自己消融於歷史,勉強中,我還是打開了筆記本電腦中赫連勃勃大王的書稿。
看到《玉體橫陳》的書名,我笑了。現在,不少進入更年期的女作傢,為了多賺一些,紛紛鼓搗離奇的書名以做噱頭……萬惡錢為首,這都是絶望的、馬上凋謝的荷爾蒙以及市場的金錢利益在作怪。
赫連勃勃大王年輕纔俊,應該自甘寂寞,怎會出此下策?
待我真正埋頭讀起,纔知道赫連大王《玉體橫陳》的書名,完全熨帖天然,可謂巧奪天工。它取材於唐朝大才子李商隱對歷史上北齊亡國詠嘆的詩句: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當我再擡頭的時候,時光飛逝數小時,飛機已經停靠在中東的迪拜機場加油……
赫連勃勃大王的這部歷史小說,我覺得,開捲就不同凡響。
他以其慣有的冷靜、理性而又主觀的歷史鏡頭,以出人意料的蒙太奇筆法,一下子就把人帶到了南北朝那個夢幻般的、遙遠的、豔麗絶倫而又血腥十足的瘋狂時代。
在這部表現北朝齊國的歷史長捲中,赫連勃勃大王罕有地全書都通過第一人稱“我”,來進行他卓爾不群的寫作。
那麽饒有趣味地,赫連勃勃大王作為“歷史尋寶人”,似乎他肩扛着一架時空攝影機,引領我們去眺望那主觀的、非理性的而又較為真實的歷史存在。
首先,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是書中各色人物那迷宮一樣的回憶。在連環往復的回憶中,穿插着無窮無盡的、回憶中的回憶。在回憶的輪回往復中,死去的人,在日後復活,容貌鮮明的重新站立在書中;而活着的人,忽然消失,為我們留下無盡的懸念和思慮。
在讓人不知疲倦的興奮期待中,作傢似乎帶領我們忽然遨遊了南北朝華麗血時代的整整一個王朝!
這樣一部改變我們傳統觀念的新小說,無論是技巧還是語言,都讓我們颳目相看。
在赫連勃勃大王生花妙筆下,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傳統敘述的連貫性的情節,但是,整部小說,每一章都是獨立的精彩絶倫的故事!
恰如一串耀眼奪目的珍珠,所有故事,都被劇中人的各種感想、議論、回憶以及不經意的言語所串聯起來。
那麽多倒敘,那麽多傷感的追憶,那麽多風花雪月,那麽多金戈鐵馬。這種令人親臨其境的獨特寫作風格,令人回味無窮。
而且,整部書以第一人稱“我”敘事,確實讓人驚喜。赫連勃勃大王的這種新奇的歷史文學寫作,給中國作傢開創性地展現了一種完全陌生的寫作方式,讓我們在驚嘆和恍然中,不得不適應一種嶄新的閱讀方式。
特別可稱道的是,赫連勃勃大王讓每個“人物”都從自己——那一個“我”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口吻,講述他們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這種技巧,在中國歷史文學史上,迄今為止,還是個首創。
本來,“我”所看到的和敘述的主觀鏡像,其實非常片面和局限。這種投射角度,是非常具有高難度的文學創作體裁。但《玉體橫陳》中,那麽多“我”的華麗碎片,反而為我們讀者架構了南北朝時期北齊的絢麗圖景。如此多的“我”,以令人信服的“親眼”所見,給我們展示了那一個波瀾壯闊時代的帝王、後妃、軍將、僧侶、平民等各種人生活的每一個我們無法瞭解的嶄新側面。
而且,赫連勃勃大王筆下的“我”,極具張力,極有技巧。眼花繚亂之餘,我們在暗自欷歔歷史人物的“羅生門”的同時,隨時感到自己破解古人內心秘密的欣喜。這種在綫索中埋伏虛設的文學技巧,被赫連勃勃大王演繹得淋漓盡致。
赫連勃勃大王這種寫作手法上最別出心裁的創新,是一種新突破——他能夠脫離普魯斯特以來衹能以一個單獨的第一人稱“我”來單獨追憶人生場景的局限。
在作品中,赫連勃勃大王筆下有許多個,甚至無數個“我”,如此,就把文學的奇特表現力,加以無限地放大。這些“我”,全方位展現了那超越時空概念的個人潛在意識,交叉重疊,精彩遞進,把一段段難以遺忘的故去歲月,點滴無遺地全部回放給我們看。在赫連勃勃大王不動聲色的精巧敘述中,轟然引發起我們對從逝去時代和歷史流水中那些鮮活個人的無限懷念、無限神往、無限興趣,以及無限的難以排遣的惆悵。
亞 明
我閱讀赫連勃勃大王的這部小說的電子稿,是在從香港去歐洲的飛機上。
事先,我其實對於所謂的“歷史小說”沒有任何期待。過去是那樣蒼白!虛構是那樣空虛!歷史的陳跡,歷史的編造,任誰的生花妙筆,也無法勾起我對那些從前的死亡歷史産生足夠的興趣。而且,市面上的所謂“歷史暢銷書”,不是人為炒作,就是淺薄戲說。這些人,上鏡出頭,招搖撞騙,究其目的,與文化無關,無非是騙取善良而無知的讀者口袋中銀錢而已。
為了謀殺無聊的時間,為了在無盡的虛空中把自己消融於歷史,勉強中,我還是打開了筆記本電腦中赫連勃勃大王的書稿。
看到《玉體橫陳》的書名,我笑了。現在,不少進入更年期的女作傢,為了多賺一些,紛紛鼓搗離奇的書名以做噱頭……萬惡錢為首,這都是絶望的、馬上凋謝的荷爾蒙以及市場的金錢利益在作怪。
赫連勃勃大王年輕纔俊,應該自甘寂寞,怎會出此下策?
待我真正埋頭讀起,纔知道赫連大王《玉體橫陳》的書名,完全熨帖天然,可謂巧奪天工。它取材於唐朝大才子李商隱對歷史上北齊亡國詠嘆的詩句: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當我再擡頭的時候,時光飛逝數小時,飛機已經停靠在中東的迪拜機場加油……
赫連勃勃大王的這部歷史小說,我覺得,開捲就不同凡響。
他以其慣有的冷靜、理性而又主觀的歷史鏡頭,以出人意料的蒙太奇筆法,一下子就把人帶到了南北朝那個夢幻般的、遙遠的、豔麗絶倫而又血腥十足的瘋狂時代。
在這部表現北朝齊國的歷史長捲中,赫連勃勃大王罕有地全書都通過第一人稱“我”,來進行他卓爾不群的寫作。
那麽饒有趣味地,赫連勃勃大王作為“歷史尋寶人”,似乎他肩扛着一架時空攝影機,引領我們去眺望那主觀的、非理性的而又較為真實的歷史存在。
首先,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是書中各色人物那迷宮一樣的回憶。在連環往復的回憶中,穿插着無窮無盡的、回憶中的回憶。在回憶的輪回往復中,死去的人,在日後復活,容貌鮮明的重新站立在書中;而活着的人,忽然消失,為我們留下無盡的懸念和思慮。
在讓人不知疲倦的興奮期待中,作傢似乎帶領我們忽然遨遊了南北朝華麗血時代的整整一個王朝!
這樣一部改變我們傳統觀念的新小說,無論是技巧還是語言,都讓我們颳目相看。
在赫連勃勃大王生花妙筆下,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傳統敘述的連貫性的情節,但是,整部小說,每一章都是獨立的精彩絶倫的故事!
恰如一串耀眼奪目的珍珠,所有故事,都被劇中人的各種感想、議論、回憶以及不經意的言語所串聯起來。
那麽多倒敘,那麽多傷感的追憶,那麽多風花雪月,那麽多金戈鐵馬。這種令人親臨其境的獨特寫作風格,令人回味無窮。
而且,整部書以第一人稱“我”敘事,確實讓人驚喜。赫連勃勃大王的這種新奇的歷史文學寫作,給中國作傢開創性地展現了一種完全陌生的寫作方式,讓我們在驚嘆和恍然中,不得不適應一種嶄新的閱讀方式。
特別可稱道的是,赫連勃勃大王讓每個“人物”都從自己——那一個“我”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口吻,講述他們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這種技巧,在中國歷史文學史上,迄今為止,還是個首創。
本來,“我”所看到的和敘述的主觀鏡像,其實非常片面和局限。這種投射角度,是非常具有高難度的文學創作體裁。但《玉體橫陳》中,那麽多“我”的華麗碎片,反而為我們讀者架構了南北朝時期北齊的絢麗圖景。如此多的“我”,以令人信服的“親眼”所見,給我們展示了那一個波瀾壯闊時代的帝王、後妃、軍將、僧侶、平民等各種人生活的每一個我們無法瞭解的嶄新側面。
而且,赫連勃勃大王筆下的“我”,極具張力,極有技巧。眼花繚亂之餘,我們在暗自欷歔歷史人物的“羅生門”的同時,隨時感到自己破解古人內心秘密的欣喜。這種在綫索中埋伏虛設的文學技巧,被赫連勃勃大王演繹得淋漓盡致。
赫連勃勃大王這種寫作手法上最別出心裁的創新,是一種新突破——他能夠脫離普魯斯特以來衹能以一個單獨的第一人稱“我”來單獨追憶人生場景的局限。
在作品中,赫連勃勃大王筆下有許多個,甚至無數個“我”,如此,就把文學的奇特表現力,加以無限地放大。這些“我”,全方位展現了那超越時空概念的個人潛在意識,交叉重疊,精彩遞進,把一段段難以遺忘的故去歲月,點滴無遺地全部回放給我們看。在赫連勃勃大王不動聲色的精巧敘述中,轟然引發起我們對從逝去時代和歷史流水中那些鮮活個人的無限懷念、無限神往、無限興趣,以及無限的難以排遣的惆悵。
作為讀者,在閱讀《玉體橫陳》中,我們往往還會感到一種奇怪的莫名驚喜——書中遍布許多謎結,有時候是被敘述人物不經意點開,有時候是讀者在作者看似無意的敘述中靈光一閃找到答案。
更令人拍案叫絶的是,我們在許多個聚精會神的閱讀瞬間,能在書中主人公的“惘然不覺”中,自己體會到洞穿謎底的絶妙樂趣——比如高洋生父的秘密,比如婁太後臨死改稱“石婆”的原因,比如鬍太後不希望她的二兒子高儼登基為帝的隱衷,比如暗殺高澄的真正兇手,比如宇文贇聽高緯說他是匈奴人之後的勃然大怒……
在愉快而緊張的窺視間,我們恰如觀看一座剛剛完工的宏麗建築。一唱三嘆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赫連勃勃大王給了我們那麽多精心安排的對稱和銜接,那麽多結構細部的相互呼應,那麽多承先啓後的通往歷史人類心靈深處的拱橋。
仔細觀察,在赫連勃勃大王的歷史小說中,我們能夠發現最簡單的感情和最復雜的人性。
在情節的勾連纏繞間,無不體現作者不落窠臼的匠心獨運,如羚羊挂角,無跡可求:
在血腥的刑場上,小說開始了北齊被生擒的皇帝高緯的溫暖的童年回憶;通過回憶的眼睛,進而遞進到另外宗室人物的親情殺戮感懷;隱秘的血脈秘密糾纏不清。書中主人公高洋自己渾然不知,卻為另一個的主人公之母婁太後娓娓道出;刺痛鬍太後生命的夜晚,形成了一段血親相姦的孽緣;一個禁衛軍將領的自述,揭示了北魏末帝被殺的根由;瀕死的王子竜孫,道出了斬草除根的帝王苦痛;大和尚看似飄然出世的佛理,隱藏着內疚帝王害死親侄的隱衷;熾熱的欲焰中,西域鬍人出身的和士開娓娓講述他殺人的“無奈”;亢竜有悔,敕勒大將斛律光的謀略和才能,盡現於戰場的描述中;長夜沉沉,放蕩成性的齊國太後卻為自己兩個兒子的互相殘殺而黯然神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鮮卑貴族與漢人文官的明爭暗鬥;不許名將見白頭,美貌王爺蘭陵王無可奈何的痛飲毒酒;人生如寄且行樂,年輕帝王的醉生夢死與絶望;陰暗的人心與純潔的愛情,末帝高緯與馮小憐一唱三嘆的絶世愛情……
這部書,恰似一條斑斕奇異而又有毒的長蛇,首尾相銜,最終叼尾,繞成一個巨大的圓圈。而那噬咬的牙齒,恰恰就是各個人物的夢幻般的回憶!
在汗牛充棟的歷史敘述的今天,面對為各種低俗歷史“戲說”所充斥的、簡單解析的浮躁的市場,唯獨赫連勃勃大王這種在文學形式和體裁方面的新穎突破,才能衝破歷史和文學的“圍城”,成為當代文學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鮮活的筆觸,清晰的描述,縝密的編織,不動聲色的細節刻摹,含蓄而又巧妙的情節、戲劇衝突的設置,無不展示出赫連勃勃大王與衆不同的、嶄新的寫作風格。《玉體橫陳》一定會是中國歷史文學的新坐標!
人類的生活,究根結底,最打動人心的,其實都是我們“回憶”中的生活。因為,生活“現在”流逝的時候,我們往往根本不在意它們。衹有我們回憶的時候,生活纔變得那樣具有特別的意義。
這,也可能就是赫連勃勃大王小說以“我”為人稱寫作而能最終打動人心的最根本的地方。
在閱讀中,我們恍然若失,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每一個作傢筆下的“我”(敘述者)的情感氛圍中,與他們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快樂,一起哀愁,一起嘆息……這種“歷史”的個人記憶,赫連勃勃大王通過生花妙筆為我們保留了下來。
終於,閱讀,衝破了那在時間洪流中要減弱和褪色一切的遺忘,讓我們能遠隔千年,回視歷史上曾經的鮮活人生。
衹要稍稍梳理,我們就能在《玉體橫陳》各個敘述者看似凌亂繁復的回憶碎片中,發現那些燦爛的、被時間銷蝕的精彩歲月。
經過我們不同的讀者自己去拼裝後,一幅巨大的、讓人嘆為觀止的南北朝時期的真實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駭異的眼睛之中——本來,他們已經漸趨凋零,被歲月所掩埋,幾乎被淹沒在深沉的遺忘中——但是,赫連勃勃大王,在看似漫不經心之中,鈎沉了我們歷史時代最美麗、最傷痛的一段集體記憶。
特別感到出乎意料的是,閱讀中間段,當我屏息靜氣,等待看赫連勃勃大王如何在小說敘述層層出叉的關頭回轉到被鬍太後哀傷回憶所扯得越來越遠的情節的時候,豈料,作傢信手拈來,把孝昭帝高演面見高僧慧可的場景,一筆帶出。如此神來之筆,一下子接通了時空的斷橋,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原先的敘述場景。接着,赫連勃勃大王若無其事地繼續着他故事的敘述,且無任何突兀之感。
尤其重要的是,赫連勃勃大王這部歷史作品中,包含有無數隱喻在裏面。人,既是靈魂,又是肉體。
更令人拍案叫絶的是,我們在許多個聚精會神的閱讀瞬間,能在書中主人公的“惘然不覺”中,自己體會到洞穿謎底的絶妙樂趣——比如高洋生父的秘密,比如婁太後臨死改稱“石婆”的原因,比如鬍太後不希望她的二兒子高儼登基為帝的隱衷,比如暗殺高澄的真正兇手,比如宇文贇聽高緯說他是匈奴人之後的勃然大怒……
在愉快而緊張的窺視間,我們恰如觀看一座剛剛完工的宏麗建築。一唱三嘆中,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赫連勃勃大王給了我們那麽多精心安排的對稱和銜接,那麽多結構細部的相互呼應,那麽多承先啓後的通往歷史人類心靈深處的拱橋。
仔細觀察,在赫連勃勃大王的歷史小說中,我們能夠發現最簡單的感情和最復雜的人性。
在情節的勾連纏繞間,無不體現作者不落窠臼的匠心獨運,如羚羊挂角,無跡可求:
在血腥的刑場上,小說開始了北齊被生擒的皇帝高緯的溫暖的童年回憶;通過回憶的眼睛,進而遞進到另外宗室人物的親情殺戮感懷;隱秘的血脈秘密糾纏不清。書中主人公高洋自己渾然不知,卻為另一個的主人公之母婁太後娓娓道出;刺痛鬍太後生命的夜晚,形成了一段血親相姦的孽緣;一個禁衛軍將領的自述,揭示了北魏末帝被殺的根由;瀕死的王子竜孫,道出了斬草除根的帝王苦痛;大和尚看似飄然出世的佛理,隱藏着內疚帝王害死親侄的隱衷;熾熱的欲焰中,西域鬍人出身的和士開娓娓講述他殺人的“無奈”;亢竜有悔,敕勒大將斛律光的謀略和才能,盡現於戰場的描述中;長夜沉沉,放蕩成性的齊國太後卻為自己兩個兒子的互相殘殺而黯然神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鮮卑貴族與漢人文官的明爭暗鬥;不許名將見白頭,美貌王爺蘭陵王無可奈何的痛飲毒酒;人生如寄且行樂,年輕帝王的醉生夢死與絶望;陰暗的人心與純潔的愛情,末帝高緯與馮小憐一唱三嘆的絶世愛情……
這部書,恰似一條斑斕奇異而又有毒的長蛇,首尾相銜,最終叼尾,繞成一個巨大的圓圈。而那噬咬的牙齒,恰恰就是各個人物的夢幻般的回憶!
在汗牛充棟的歷史敘述的今天,面對為各種低俗歷史“戲說”所充斥的、簡單解析的浮躁的市場,唯獨赫連勃勃大王這種在文學形式和體裁方面的新穎突破,才能衝破歷史和文學的“圍城”,成為當代文學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鮮活的筆觸,清晰的描述,縝密的編織,不動聲色的細節刻摹,含蓄而又巧妙的情節、戲劇衝突的設置,無不展示出赫連勃勃大王與衆不同的、嶄新的寫作風格。《玉體橫陳》一定會是中國歷史文學的新坐標!
人類的生活,究根結底,最打動人心的,其實都是我們“回憶”中的生活。因為,生活“現在”流逝的時候,我們往往根本不在意它們。衹有我們回憶的時候,生活纔變得那樣具有特別的意義。
這,也可能就是赫連勃勃大王小說以“我”為人稱寫作而能最終打動人心的最根本的地方。
在閱讀中,我們恍然若失,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每一個作傢筆下的“我”(敘述者)的情感氛圍中,與他們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快樂,一起哀愁,一起嘆息……這種“歷史”的個人記憶,赫連勃勃大王通過生花妙筆為我們保留了下來。
終於,閱讀,衝破了那在時間洪流中要減弱和褪色一切的遺忘,讓我們能遠隔千年,回視歷史上曾經的鮮活人生。
衹要稍稍梳理,我們就能在《玉體橫陳》各個敘述者看似凌亂繁復的回憶碎片中,發現那些燦爛的、被時間銷蝕的精彩歲月。
經過我們不同的讀者自己去拼裝後,一幅巨大的、讓人嘆為觀止的南北朝時期的真實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駭異的眼睛之中——本來,他們已經漸趨凋零,被歲月所掩埋,幾乎被淹沒在深沉的遺忘中——但是,赫連勃勃大王,在看似漫不經心之中,鈎沉了我們歷史時代最美麗、最傷痛的一段集體記憶。
特別感到出乎意料的是,閱讀中間段,當我屏息靜氣,等待看赫連勃勃大王如何在小說敘述層層出叉的關頭回轉到被鬍太後哀傷回憶所扯得越來越遠的情節的時候,豈料,作傢信手拈來,把孝昭帝高演面見高僧慧可的場景,一筆帶出。如此神來之筆,一下子接通了時空的斷橋,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原先的敘述場景。接着,赫連勃勃大王若無其事地繼續着他故事的敘述,且無任何突兀之感。
尤其重要的是,赫連勃勃大王這部歷史作品中,包含有無數隱喻在裏面。人,既是靈魂,又是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