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山東登州府東門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萊山。山上有個閣子,名叫蓬萊閣。這閣造得畫棟飛雲,珠簾捲雨,十分壯麗。西面看城中人戶,煙雨萬傢;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千裏。所以城中人士往往於下午攜尊挈酒,在閣中住宿,準備次日天來明時,看海中出日。習以為常,這且不表。
卻說那年有個遊客,名叫老殘。此人原姓鐵,單名一個英字,號補殘。因慕懶殘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這“殘”字做號。大傢因他為人頗不討厭,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殘。不知不覺,這“老殘”二字便成了個別號了。他年紀不過三十多歲,原是江南人氏。當年也曾讀過幾句詩書,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來曾進得一個,教書沒人要他,學生意又嫌歲數大,不中用了。其先,他的父親原也是個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會要錢,所以做了二十年實缺,回傢仍是賣了袍褂做的盤川。你想,可有餘資給他兒子應用呢?
這老殘既無祖業可守,又無行當可做,自然“饑寒”二字漸漸的相逼來了。正在無可如何,可巧天不絶人,來了一個搖串鈴的道士,說是曾受異人傳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這老殘就拜他為師,學了幾個口訣。從此也就搖個串鈴,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這年剛剛走到山東古千乘地方,有個大戶,姓黃,名叫瑞和,害了一個奇病:渾身漬爛,每年總要潰幾個窟窿。今年治好這個,明年別處又潰幾個窟窿。經歷多年,沒有人能治得這病。每發都在夏天,一過秋分,就不要緊了。
那年春天,剛剛老殘走到此地,黃大戶傢管事的,問他可有法子治這個病,他說:“法子盡有,衹是你們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權且略施小技,試試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遠不發,也沒有什麽難處,衹須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發百中的。別的病是神農、黃帝傳下來的方法,衹有此病是大禹傳下來的方法。後來唐朝有個王景得了這個傳授,以後就沒有人知道此方法了。今日奇緣,在下到也懂得些個。”於是黃大戶傢遂留老殘住下,替他治病。說也奇怪,這年雖然小有潰爛,卻是一個窟窿也沒有出過。為此,黃大戶傢甚為喜歡。
看看秋分己過,病勢今年是不要緊的了。大傢因為黃大戶不出窟窿。是十多年來沒有的事,異常快活,就叫了個戲班子,唱了三天謝神的戲;又在西花廳上,搭了一座菊花假山:今日開筵,明朝設席,鬧的十分暢快。
這日,老殘吃過午飯,因多喝了兩懷酒,覺得身子有些睏倦,就跑到自己房裏一張睡榻上躺下,歇息歇息,纔閉了眼睛,看外邊就走進兩個人來:一個叫文章伯,一個叫德慧生。這兩人本是老殘的至友:一齊說道:“這麽長天大日的,老殘,你蹲傢裏做甚?”老殘連忙起身讓坐,說:“我因為這兩天睏於酒食,覺得怪膩的。”二人道:“我們現在要往登州府去,訪蓬菜閣的勝景,因此特來約你。車子已替你雇了,你趕緊收拾行李,就此動身罷。”老殘行李本不甚多,不過古書數捲,儀器幾件,收檢也極容易,頃刻上間便上了車。無非風餐露宿,不久便到了登州,就在蓬萊閣下覓了兩間客房,大傢住下,也就玩賞玩賞海市的虛情,蜃樓的幻相。
次日,老殘嚮文、德二公說道:“人人都說日出好看,我們今夜何妨不睡,看一看日出何如?”二人說道:“老兄有此清興,弟等一定奉陪。”秋天雖是晝夜停勻時候,究竟日出日入,有蒙氣傳光,還覺得夜是短的。三人開了兩瓶酒,取出攜來的餚撰,一面吃酒,一面談心,不知不覺,那東方已漸漸發大光明了。其實離日出尚遠,這就是蒙氣傳光的道理。三人又略談片刻,德慧生道:“此刻也差不多是時候了,我們何妨先到閣子上頭去等呢?”文章伯說:“耳邊風聲甚急,上頭窗子太敞,恐怕寒冷,比不得這屋子裏暖和,須多穿兩件衣服上去。”各人照樣辦了,又都帶了千裏鏡,攜了毯子,由後面扶梯麯折上去。到了閣子中間,靠窗一張桌子旁邊坐下,朝東觀看,衹見海中白浪如山,一望無際。東北青煙數點,最近的是長山島,再遠便是大竹、大黑等島了。那閣子旁邊,風聲“呼呼”價響,仿佛閣子都要搖動似的。天上雲氣一片一片價疊起,衹見北邊有一片大雲,飛到中間,將原有的雲壓將下去。並將東邊一片雲擠的越過越緊:越緊越不能相讓,情狀甚為譎詭。過了些時,也就變成一片紅光了。
慧生道:“殘兄,看此光景,今兒日出是看不着的了。”老殘道:“天風海水,能移我情,即是看不着日出,此行亦不為辜負。”章伯正在用遠鏡凝視。說道:“你們看!東邊有一絲黑影,隨波出沒,定是一隻輪船由此經過。”於是大傢皆拿出遠鏡,對着觀看。看了一刻,說道:“是的,是的。你看,有極細一絲黑綫,在那天水交界的地方,那不就是船身嗎?”大傢看了一會,那輪船也就過去,看不見了。
慧生還拿遠鏡左右觀視。正在凝神,忽然大叫:“噯呀,噯呀!你瞧,那邊一隻帆船在那洪波巨浪之中,好不危險!”兩人道:“在什麽地方?”慧生道:“你望正東北瞧,那一片雪白浪花,不是長山島嗎,在長山島的這邊,漸漸來得近了。”兩人用遠鏡一看,都道:“噯呀,噯呀!實在危險得極!幸而是嚮這邊來,不過二三十裏就可泊岸了。”
相憫不過一點鐘之久,那船來得業已甚近。三人用遠鏡凝神細看,原來船身長有二十二四丈,原是衹很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樓之上,樓下四人專管轉舵的事。前後六枝桅桿,挂若六扇舊帆,又有兩枝新桅,挂着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舊的帆,算來這船便有八枝桅了。船身吃載很重,想那艙裏一定裝的各項貨物。船面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計其數,卻無篷窗等件遮蓋風日,同那天津到北京火車的三等客位一樣,面上有北風吹着,身上有浪花濺着,又濕又寒,又饑又怕。看這船上的人都有民不聊生的氣象。那八扇帆下,備有兩人專營繩腳的事。船頭及船幫上有許多的人,仿佛水手的打扮。
這船雖有二十三四丈長,卻是破壞的地方不少:東邊有一塊,約有三丈長短,已經破壞,浪花直灌進去;那旁,仍在東邊,又有一塊,約長一丈,水波亦漸漸侵入;其餘的地方,無一處沒有傷痕。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裏管,衹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衹船上似的,彼此不相關照。那水手衹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隊裏亂竄,不知所做何事。用遠鏡仔細看去,方知道他在那裏搜他們男男女女所帶的幹糧,並剝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章伯看得親切,不禁狂叫道:“這些該死的奴才!你看,這船眼睜睜就要沉覆,他們不知想法敷衍着早點泊岸,反在那裏蹂躪好人,氣死我了!”慧生道:“章哥,不用着急,此船目下相距不過七八裏路,等他泊岸的時候,我們上去勸勸他們便是。”
正在說話之間,忽見那船上殺了幾個人,拋下海去,捩過舵來,又嚮東邊丟了。章伯氣的兩腳直跳,駡道:“好好的一船人,無窮性命,無緣無故斷送在這幾個駕駛的人手裏,豈不冤枉!”沉思了一下,又說道:“好在我們山腳下有的是漁船,何不駕一隻去,將那幾個駕駛的人打死,換上幾個?豈不救了一船人的性命?何等功德!何等痛快!”慧生道:“這個辦法雖然痛訣,究竟未免鹵莽,恐有來妥。請教殘哥以為何如?”
老殘笑嚮章伯道:“章哥此計甚妙,衹是不知你帶幾營人去?”章伯憤道:“殘哥怎麽也這麽糊塗!此時人傢正在性命交關,不過一時救急,自然是我們三個人去。那裏有幾營人來給你帶去!”老殘道:“既然如此,他們船上駕駛的不下頭二百人,我們三個人要去殺他,恐怕衹會送死,不會成事罷。高明以為何如?”章伯一想,理路卻也不錯,便道:“依你該怎麽樣,難道白白地看他們死嗎?”老殘道:“依我看來,駕駛的人並來曾錯,衹因兩個緣故,所以把這船就弄的狼狽不堪了。怎麽兩個緣故呢?一則他們是走太平洋的,衹會過太平日子,若遇風平浪靜的時候,他駕駛的情狀亦有操縱自如之妙,不意今日遇見這大的風浪,所以都毛了手腳。二則他們來曾預備方針。平常晴天的時候,照着老法子去走,又有日月星辰可看,所以南北東西尚還不大很錯。這就叫做‘靠天吃飯’。那知逼了這陰天,日月星辰都被雲氣遮了,所以他們就沒了依傍。心裏不是不想望好處去做,衹是不知東南西北,所以越走越錯。為今之計,依章兄法子,駕衹漁艇,追將上去,他的船重,我們的船輕,一定追得上的。到了之後,送他一個羅盤,他有了方向,便會走了。再將這有風浪與無風浪時駕駛不同之處,告知船主,他們依了我們的話,豈不立刻就登彼岸了嗎?”慧生道:“老殘所說極是,我們就趕緊照樣辦去。不然,這一船人,實在可危的極!”
說着,三人就下了閣子,分付從人看守行李物件,那三人卻俱是空身,帶了一個最準的嚮盤,一個紀限儀,並幾件行船要用的物件,下了山。山腳下有個船塢,都是漁船停泊之處。選了一隻輕快漁船,挂起帆來,一直追嚮前去。幸喜本日括的是北風,所以嚮東嚮西都是旁風,使帆很便當的。一霎時,離大船已經不遠了,三人仍拿遠鏡不住細看。及至離大船十餘丈時,連船上人說話都聽得見了。
誰知道除那管船的人搜括衆人外,又有一種人在那裏高談闊論的演說,衹聽他說道:“你們各人均是出了船錢坐船的,況且這船也就是你們祖遺的公司産業,現在已被這幾個駕駛人弄的破壞不堪,你們全家老幼性命都在船上,難道都在這裏等死不成?就不想個法兒輓回輓回嗎?真真該死奴才!”
衆人被他駡的頓口無言。內中便有數人出來說道:“你這先生所說的都是我們肺腑中欲說說不出的話,今日被先生喚醒,我們實在慚愧,感激的很!衹是請教有甚麽法子呢?”那人便道:“你們知道現在是非錢不行的世界了,你們大傢斂幾個錢來,我們捨出自己的精神,拼着幾個人流血,替你們掙個萬世安穩自由的基業,你們看好不好呢?”衆人一齊拍掌稱快。
章伯遠遠聽見,對二人說道:“不想那船上竟有這等的英雄豪傑!早知如此,我們可以不必來了。”慧生道:“姑且將我們的帆落幾葉下來,不必追上那船,看他是如何的舉動。倘真有點道理,我們便可回去了。”老殘道:“慧哥所說甚是。依愚見看來,這等人恐怕不是辦事的人,衹是用幾句文明的話頭騙幾個錢用用罷了!”
當時三人便將帆葉落小,緩緩的尾大船之後。衹見那船上人斂了許多錢,交給演說的人,看他如何動手。誰知那演說的人,斂了許多錢去,找了一塊衆人傷害不着的地方,立住了腳,便高聲叫道:“你們這些沒血性的人,涼血種類的畜生,還不趕緊去打那個掌舵的嗎?”又叫道:“你們還不去把這些管船的一個一個殺了嗎?”那知就有那不懂事的少年,依着他去打掌舵的,也有去駡船主的,俱被那旁邊人殺的殺了,拋棄下海的拋下海了。那個演說的人,又在高處大叫道:“你們為甚麽沒有團體?若是全船人一齊動手,還怕打不過他們麽?”那船上人,就有老年曉事的人,也高聲叫道:“諸位切不可亂動!倘若這樣做去,勝負未分,船先覆了!萬萬沒有這個辦法!”
慧生聽得此語,嚮章伯道:“原來這裏的英雄衹管自己斂錢,叫別人流血的。”老殘道:“幸而尚有幾個老成持重的人,不然,這船覆的更快了。”說着,三人便將帆葉抽滿,頃刻便與大船相近。篙工用篙子鈎住大船,三人便跳將上去,走至舵樓底下,深深的唱了一個喏,便將自己的嚮盤及紀限儀等項取出呈上。舵工看見,倒也和氣,便問:“此物怎樣用法?有何益處?”
正在議論,那知那下等水手裏面,忽然起了咆哮,說道:“船主!船主!千萬不可為這人所惑!他們用的是外國嚮盤,一定是洋鬼子差遣來的漢殲!他們是天主教!他們將這衹大船已經賣與洋鬼子了,所以纔有這個嚮盤。請船主趕緊將這三人綁去殺了,以除後患。倘與他們多說幾句話,再用了他的嚮盤,就算收了洋鬼子的定錢,他就要來拿我們的船了!”誰知這一陣嘈嚷,滿船的人俱為之震動。就是那演說的英雄豪傑,也在那裏喊道:“這是賣船的漢姦!快殺,快殺!”
船主舵工聽了,俱猶疑不定,內中有一個舵工,是船主的叔叔,說道:“你們來意甚善,衹是衆怒難犯,趕快去罷!”三人垂淚,趕忙回了小船。那知大船上人,餘怒未息,看三人上了小船,忙用被浪打碎了的斷樁破板打下船去。你想,一隻小小漁船,怎禁得幾百個人用力亂砸,頃刻之間,將那漁船打得粉碎,看着沉下海中去了。未知三人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卻說那年有個遊客,名叫老殘。此人原姓鐵,單名一個英字,號補殘。因慕懶殘和尚煨芋的故事,遂取這“殘”字做號。大傢因他為人頗不討厭,契重他的意思,都叫他老殘。不知不覺,這“老殘”二字便成了個別號了。他年紀不過三十多歲,原是江南人氏。當年也曾讀過幾句詩書,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來曾進得一個,教書沒人要他,學生意又嫌歲數大,不中用了。其先,他的父親原也是個三四品的官,因性情迂拙,不會要錢,所以做了二十年實缺,回傢仍是賣了袍褂做的盤川。你想,可有餘資給他兒子應用呢?
這老殘既無祖業可守,又無行當可做,自然“饑寒”二字漸漸的相逼來了。正在無可如何,可巧天不絶人,來了一個搖串鈴的道士,說是曾受異人傳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這老殘就拜他為師,學了幾個口訣。從此也就搖個串鈴,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這年剛剛走到山東古千乘地方,有個大戶,姓黃,名叫瑞和,害了一個奇病:渾身漬爛,每年總要潰幾個窟窿。今年治好這個,明年別處又潰幾個窟窿。經歷多年,沒有人能治得這病。每發都在夏天,一過秋分,就不要緊了。
那年春天,剛剛老殘走到此地,黃大戶傢管事的,問他可有法子治這個病,他說:“法子盡有,衹是你們未必依我去做,今年權且略施小技,試試我的手段。若要此病永遠不發,也沒有什麽難處,衹須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發百中的。別的病是神農、黃帝傳下來的方法,衹有此病是大禹傳下來的方法。後來唐朝有個王景得了這個傳授,以後就沒有人知道此方法了。今日奇緣,在下到也懂得些個。”於是黃大戶傢遂留老殘住下,替他治病。說也奇怪,這年雖然小有潰爛,卻是一個窟窿也沒有出過。為此,黃大戶傢甚為喜歡。
看看秋分己過,病勢今年是不要緊的了。大傢因為黃大戶不出窟窿。是十多年來沒有的事,異常快活,就叫了個戲班子,唱了三天謝神的戲;又在西花廳上,搭了一座菊花假山:今日開筵,明朝設席,鬧的十分暢快。
這日,老殘吃過午飯,因多喝了兩懷酒,覺得身子有些睏倦,就跑到自己房裏一張睡榻上躺下,歇息歇息,纔閉了眼睛,看外邊就走進兩個人來:一個叫文章伯,一個叫德慧生。這兩人本是老殘的至友:一齊說道:“這麽長天大日的,老殘,你蹲傢裏做甚?”老殘連忙起身讓坐,說:“我因為這兩天睏於酒食,覺得怪膩的。”二人道:“我們現在要往登州府去,訪蓬菜閣的勝景,因此特來約你。車子已替你雇了,你趕緊收拾行李,就此動身罷。”老殘行李本不甚多,不過古書數捲,儀器幾件,收檢也極容易,頃刻上間便上了車。無非風餐露宿,不久便到了登州,就在蓬萊閣下覓了兩間客房,大傢住下,也就玩賞玩賞海市的虛情,蜃樓的幻相。
次日,老殘嚮文、德二公說道:“人人都說日出好看,我們今夜何妨不睡,看一看日出何如?”二人說道:“老兄有此清興,弟等一定奉陪。”秋天雖是晝夜停勻時候,究竟日出日入,有蒙氣傳光,還覺得夜是短的。三人開了兩瓶酒,取出攜來的餚撰,一面吃酒,一面談心,不知不覺,那東方已漸漸發大光明了。其實離日出尚遠,這就是蒙氣傳光的道理。三人又略談片刻,德慧生道:“此刻也差不多是時候了,我們何妨先到閣子上頭去等呢?”文章伯說:“耳邊風聲甚急,上頭窗子太敞,恐怕寒冷,比不得這屋子裏暖和,須多穿兩件衣服上去。”各人照樣辦了,又都帶了千裏鏡,攜了毯子,由後面扶梯麯折上去。到了閣子中間,靠窗一張桌子旁邊坐下,朝東觀看,衹見海中白浪如山,一望無際。東北青煙數點,最近的是長山島,再遠便是大竹、大黑等島了。那閣子旁邊,風聲“呼呼”價響,仿佛閣子都要搖動似的。天上雲氣一片一片價疊起,衹見北邊有一片大雲,飛到中間,將原有的雲壓將下去。並將東邊一片雲擠的越過越緊:越緊越不能相讓,情狀甚為譎詭。過了些時,也就變成一片紅光了。
慧生道:“殘兄,看此光景,今兒日出是看不着的了。”老殘道:“天風海水,能移我情,即是看不着日出,此行亦不為辜負。”章伯正在用遠鏡凝視。說道:“你們看!東邊有一絲黑影,隨波出沒,定是一隻輪船由此經過。”於是大傢皆拿出遠鏡,對着觀看。看了一刻,說道:“是的,是的。你看,有極細一絲黑綫,在那天水交界的地方,那不就是船身嗎?”大傢看了一會,那輪船也就過去,看不見了。
慧生還拿遠鏡左右觀視。正在凝神,忽然大叫:“噯呀,噯呀!你瞧,那邊一隻帆船在那洪波巨浪之中,好不危險!”兩人道:“在什麽地方?”慧生道:“你望正東北瞧,那一片雪白浪花,不是長山島嗎,在長山島的這邊,漸漸來得近了。”兩人用遠鏡一看,都道:“噯呀,噯呀!實在危險得極!幸而是嚮這邊來,不過二三十裏就可泊岸了。”
相憫不過一點鐘之久,那船來得業已甚近。三人用遠鏡凝神細看,原來船身長有二十二四丈,原是衹很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樓之上,樓下四人專管轉舵的事。前後六枝桅桿,挂若六扇舊帆,又有兩枝新桅,挂着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舊的帆,算來這船便有八枝桅了。船身吃載很重,想那艙裏一定裝的各項貨物。船面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計其數,卻無篷窗等件遮蓋風日,同那天津到北京火車的三等客位一樣,面上有北風吹着,身上有浪花濺着,又濕又寒,又饑又怕。看這船上的人都有民不聊生的氣象。那八扇帆下,備有兩人專營繩腳的事。船頭及船幫上有許多的人,仿佛水手的打扮。
這船雖有二十三四丈長,卻是破壞的地方不少:東邊有一塊,約有三丈長短,已經破壞,浪花直灌進去;那旁,仍在東邊,又有一塊,約長一丈,水波亦漸漸侵入;其餘的地方,無一處沒有傷痕。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裏管,衹是各人管各人的帆,仿佛在八衹船上似的,彼此不相關照。那水手衹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隊裏亂竄,不知所做何事。用遠鏡仔細看去,方知道他在那裏搜他們男男女女所帶的幹糧,並剝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章伯看得親切,不禁狂叫道:“這些該死的奴才!你看,這船眼睜睜就要沉覆,他們不知想法敷衍着早點泊岸,反在那裏蹂躪好人,氣死我了!”慧生道:“章哥,不用着急,此船目下相距不過七八裏路,等他泊岸的時候,我們上去勸勸他們便是。”
正在說話之間,忽見那船上殺了幾個人,拋下海去,捩過舵來,又嚮東邊丟了。章伯氣的兩腳直跳,駡道:“好好的一船人,無窮性命,無緣無故斷送在這幾個駕駛的人手裏,豈不冤枉!”沉思了一下,又說道:“好在我們山腳下有的是漁船,何不駕一隻去,將那幾個駕駛的人打死,換上幾個?豈不救了一船人的性命?何等功德!何等痛快!”慧生道:“這個辦法雖然痛訣,究竟未免鹵莽,恐有來妥。請教殘哥以為何如?”
老殘笑嚮章伯道:“章哥此計甚妙,衹是不知你帶幾營人去?”章伯憤道:“殘哥怎麽也這麽糊塗!此時人傢正在性命交關,不過一時救急,自然是我們三個人去。那裏有幾營人來給你帶去!”老殘道:“既然如此,他們船上駕駛的不下頭二百人,我們三個人要去殺他,恐怕衹會送死,不會成事罷。高明以為何如?”章伯一想,理路卻也不錯,便道:“依你該怎麽樣,難道白白地看他們死嗎?”老殘道:“依我看來,駕駛的人並來曾錯,衹因兩個緣故,所以把這船就弄的狼狽不堪了。怎麽兩個緣故呢?一則他們是走太平洋的,衹會過太平日子,若遇風平浪靜的時候,他駕駛的情狀亦有操縱自如之妙,不意今日遇見這大的風浪,所以都毛了手腳。二則他們來曾預備方針。平常晴天的時候,照着老法子去走,又有日月星辰可看,所以南北東西尚還不大很錯。這就叫做‘靠天吃飯’。那知逼了這陰天,日月星辰都被雲氣遮了,所以他們就沒了依傍。心裏不是不想望好處去做,衹是不知東南西北,所以越走越錯。為今之計,依章兄法子,駕衹漁艇,追將上去,他的船重,我們的船輕,一定追得上的。到了之後,送他一個羅盤,他有了方向,便會走了。再將這有風浪與無風浪時駕駛不同之處,告知船主,他們依了我們的話,豈不立刻就登彼岸了嗎?”慧生道:“老殘所說極是,我們就趕緊照樣辦去。不然,這一船人,實在可危的極!”
說着,三人就下了閣子,分付從人看守行李物件,那三人卻俱是空身,帶了一個最準的嚮盤,一個紀限儀,並幾件行船要用的物件,下了山。山腳下有個船塢,都是漁船停泊之處。選了一隻輕快漁船,挂起帆來,一直追嚮前去。幸喜本日括的是北風,所以嚮東嚮西都是旁風,使帆很便當的。一霎時,離大船已經不遠了,三人仍拿遠鏡不住細看。及至離大船十餘丈時,連船上人說話都聽得見了。
誰知道除那管船的人搜括衆人外,又有一種人在那裏高談闊論的演說,衹聽他說道:“你們各人均是出了船錢坐船的,況且這船也就是你們祖遺的公司産業,現在已被這幾個駕駛人弄的破壞不堪,你們全家老幼性命都在船上,難道都在這裏等死不成?就不想個法兒輓回輓回嗎?真真該死奴才!”
衆人被他駡的頓口無言。內中便有數人出來說道:“你這先生所說的都是我們肺腑中欲說說不出的話,今日被先生喚醒,我們實在慚愧,感激的很!衹是請教有甚麽法子呢?”那人便道:“你們知道現在是非錢不行的世界了,你們大傢斂幾個錢來,我們捨出自己的精神,拼着幾個人流血,替你們掙個萬世安穩自由的基業,你們看好不好呢?”衆人一齊拍掌稱快。
章伯遠遠聽見,對二人說道:“不想那船上竟有這等的英雄豪傑!早知如此,我們可以不必來了。”慧生道:“姑且將我們的帆落幾葉下來,不必追上那船,看他是如何的舉動。倘真有點道理,我們便可回去了。”老殘道:“慧哥所說甚是。依愚見看來,這等人恐怕不是辦事的人,衹是用幾句文明的話頭騙幾個錢用用罷了!”
當時三人便將帆葉落小,緩緩的尾大船之後。衹見那船上人斂了許多錢,交給演說的人,看他如何動手。誰知那演說的人,斂了許多錢去,找了一塊衆人傷害不着的地方,立住了腳,便高聲叫道:“你們這些沒血性的人,涼血種類的畜生,還不趕緊去打那個掌舵的嗎?”又叫道:“你們還不去把這些管船的一個一個殺了嗎?”那知就有那不懂事的少年,依着他去打掌舵的,也有去駡船主的,俱被那旁邊人殺的殺了,拋棄下海的拋下海了。那個演說的人,又在高處大叫道:“你們為甚麽沒有團體?若是全船人一齊動手,還怕打不過他們麽?”那船上人,就有老年曉事的人,也高聲叫道:“諸位切不可亂動!倘若這樣做去,勝負未分,船先覆了!萬萬沒有這個辦法!”
慧生聽得此語,嚮章伯道:“原來這裏的英雄衹管自己斂錢,叫別人流血的。”老殘道:“幸而尚有幾個老成持重的人,不然,這船覆的更快了。”說着,三人便將帆葉抽滿,頃刻便與大船相近。篙工用篙子鈎住大船,三人便跳將上去,走至舵樓底下,深深的唱了一個喏,便將自己的嚮盤及紀限儀等項取出呈上。舵工看見,倒也和氣,便問:“此物怎樣用法?有何益處?”
正在議論,那知那下等水手裏面,忽然起了咆哮,說道:“船主!船主!千萬不可為這人所惑!他們用的是外國嚮盤,一定是洋鬼子差遣來的漢殲!他們是天主教!他們將這衹大船已經賣與洋鬼子了,所以纔有這個嚮盤。請船主趕緊將這三人綁去殺了,以除後患。倘與他們多說幾句話,再用了他的嚮盤,就算收了洋鬼子的定錢,他就要來拿我們的船了!”誰知這一陣嘈嚷,滿船的人俱為之震動。就是那演說的英雄豪傑,也在那裏喊道:“這是賣船的漢姦!快殺,快殺!”
船主舵工聽了,俱猶疑不定,內中有一個舵工,是船主的叔叔,說道:“你們來意甚善,衹是衆怒難犯,趕快去罷!”三人垂淚,趕忙回了小船。那知大船上人,餘怒未息,看三人上了小船,忙用被浪打碎了的斷樁破板打下船去。你想,一隻小小漁船,怎禁得幾百個人用力亂砸,頃刻之間,將那漁船打得粉碎,看着沉下海中去了。未知三人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衆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衹好閉着眼睛,聽他怎樣。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蕩蕩,頃刻工夫沉了底了。衹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嚮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輓留不住,衹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傢傢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傢客店,名叫高升店,將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着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蕩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着“杜工部句”,下寫着“道州何紹基韋”。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麽意思。復行下船,嚮西蕩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衹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鬆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緑的碧緑,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面,仿佛宋人趙千裏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裏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絶,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着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絶。
老殘心裏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甚麽遊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裏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着麯折的回廊,到了荷他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蕩到歷下亭的後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綳到船窗裏面來。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到了鵲華橋,纔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也有坐二人擡小藍呢轎子的。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拼命價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頭跑。街上五六歲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轎夫無意踢倒一個,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親趕忙跑來問:“誰碰倒你的?誰碰倒你的?”那個孩子衹是哇哇的哭,並不說話。問了半天,纔帶哭說了一句道:“擡矯子的!”他母親擡頭看時,轎子早已跑的有二裏多遠了。那婦人牽了孩子,嘴裏不住咭咭咕咕的駡着,就回去了。
老殘從鵲華橋往南,緩緩嚮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擡頭,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有一尺長,七八寸寬的光景。居中寫着“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紙還未十分幹,心知是方纔貼的,衹不知道這是甚麽事情,別處也沒有見過這樣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盤算,衹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走到街上、聽鋪子裏櫃臺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裏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侵舉國若狂如此?”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到高升店口。
進得店去,茶房便來回道:“客人,用什麽夜膳?”老殘一一說過,就順便問道:“你們此他說鼓書是個甚麽頑意兒,何以驚動這麽許多的人?”茶房說:“客人,你不知道。這說鼓書本是山東鄉下的土調,同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甚稀奇。自從王傢出了這個白妞、黑妞妹妹兩個,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這說書的本事。他卻嫌這鄉下的調兒沒甚麽出奇,他就常到戲園裏看戲,所有甚麽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聽就會;甚麽餘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仗着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他又把那南方的甚麽昆腔、小麯,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裏面。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現在已有招子,明兒就唱。你不信,去聽一聽就知道了。衹是要聽還要早去,他雖是一點鐘開唱,若到十點鐘去,便沒有坐位的。”老殘聽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點鐘起,先到南門內看了舜井。又出南門,到歷山腳下,看看相傳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及至回店,已有九點鐘的光景,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纔不過十點鐘時候。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臺前有一百多張桌子。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裏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衹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着“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衹好袖子裏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纔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裏坐下。看那戲臺上,衹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裏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並無一個人在臺上。偌大的個戲臺,空空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園子裏面,頂着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饑的。
到了十一點鐘,衹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許多官員都着了便衣,帶着傢人,陸續進來。不到十二點鐘,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不斷還有人來,看坐兒的也衹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這一群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寓談闊論,說笑自如。這十幾張桌子外,看來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讀書人的樣子:大傢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裏說閑話。因為人大多了,所以說的甚麽話都聽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後臺簾子裏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幹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麽牌子。衹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絶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麯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潔淨。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釒從釒從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裏,便丁了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𠔌,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麯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窯子裏的姑娘,也人人都學,衹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說着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裏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着賣,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衹見那後臺裏,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衹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了當了幾聲,煞是奇怪:衹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擡起頭來,嚮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啓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衹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綫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絶。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幹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纔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衹聽那臺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絶’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絶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纔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麽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絶’,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說着,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場。這一段,聞旁邊人說,叫做“黑驢段”。聽了去,不過是一個士子見一驚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王盤。”可以盡之。其妙處,在說得極快的時候,聽的人仿佛都趕不上聽,他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然比着前一段卻未免遜了一籌了。
這時不過五點鐘光景,算計王小玉應該還有一段。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樣好法,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嚮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輓留不住,衹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頗不寂寞。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傢傢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到了小布政司街,覓了一傢客店,名叫高升店,將行李卸下,開發了車價酒錢,胡亂吃點晚飯,也就睡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着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蕩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着“杜工部句”,下寫着“道州何紹基韋”。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麽意思。復行下船,嚮西蕩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衹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鬆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緑的碧緑,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面,仿佛宋人趙千裏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裏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絶,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着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絶。
老殘心裏想道:“如此佳景,為何沒有甚麽遊人?”看了一會兒,回轉身來,看那大門裏面楹柱上有副對聯,寫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點頭道:“真正不錯!”進了大門,正面便是鐵公享堂,朝東便是一個荷池。繞着麯折的回廊,到了荷他東面,就是個圓門。圓門東邊有三間舊房,有個破匾,上題“古水仙祠”四個字。祠前一副破舊對聯,寫的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過了水仙祠,仍舊上了船,蕩到歷下亭的後面。兩邊荷葉荷花將船夾住,那荷葉初枯,擦的船嗤嗤價響;那水鳥被人驚起,格格價飛;那已老的蓮蓬,不斷的綳到船窗裏面來。老殘隨手摘了幾個蓮蓬,一面吃着,一面船已到了鵲華橋畔了。
到了鵲華橋,纔覺得人煙稠密,也有挑擔子的,也有推小車子的,也有坐二人擡小藍呢轎子的。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拼命價奔,一面用手中擦汗,一面低着頭跑。街上五六歲的孩子不知避人,被那轎夫無意踢倒一個,他便哇哇的哭起。他的母親趕忙跑來問:“誰碰倒你的?誰碰倒你的?”那個孩子衹是哇哇的哭,並不說話。問了半天,纔帶哭說了一句道:“擡矯子的!”他母親擡頭看時,轎子早已跑的有二裏多遠了。那婦人牽了孩子,嘴裏不住咭咭咕咕的駡着,就回去了。
老殘從鵲華橋往南,緩緩嚮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擡頭,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有一尺長,七八寸寬的光景。居中寫着“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紙還未十分幹,心知是方纔貼的,衹不知道這是甚麽事情,別處也沒有見過這樣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盤算,衹聽得耳邊有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走到街上、聽鋪子裏櫃臺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裏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侵舉國若狂如此?”信步走來,不知不覺已到高升店口。
進得店去,茶房便來回道:“客人,用什麽夜膳?”老殘一一說過,就順便問道:“你們此他說鼓書是個甚麽頑意兒,何以驚動這麽許多的人?”茶房說:“客人,你不知道。這說鼓書本是山東鄉下的土調,同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甚稀奇。自從王傢出了這個白妞、黑妞妹妹兩個,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這說書的本事。他卻嫌這鄉下的調兒沒甚麽出奇,他就常到戲園裏看戲,所有甚麽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聽就會;甚麽餘三勝、程長庚、張二奎等人的調子,他一聽也就會唱。仗着他的喉嚨,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氣,要多長有多長。他又把那南方的甚麽昆腔、小麯,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裏面。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現在已有招子,明兒就唱。你不信,去聽一聽就知道了。衹是要聽還要早去,他雖是一點鐘開唱,若到十點鐘去,便沒有坐位的。”老殘聽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點鐘起,先到南門內看了舜井。又出南門,到歷山腳下,看看相傳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及至回店,已有九點鐘的光景,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纔不過十點鐘時候。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臺前有一百多張桌子。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裏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衹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着“撫院定”‘學院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衹好袖子裏送了看坐兒的二百個錢,纔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裏坐下。看那戲臺上,衹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裏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並無一個人在臺上。偌大的個戲臺,空空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園子裏面,頂着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饑的。
到了十一點鐘,衹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許多官員都着了便衣,帶着傢人,陸續進來。不到十二點鐘,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不斷還有人來,看坐兒的也衹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這一群人來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兒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兒的多。寓談闊論,說笑自如。這十幾張桌子外,看來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讀書人的樣子:大傢都嘁嘁喳喳的在那裏說閑話。因為人大多了,所以說的甚麽話都聽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後臺簾子裏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幹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到還沉靜。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麽牌子。衹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裏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絶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麯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潔淨。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釒從釒從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裏,便丁了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𠔌,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麯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窯子裏的姑娘,也人人都學,衹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說着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裏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裏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着賣,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衹見那後臺裏,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淨面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衹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了當了幾聲,煞是奇怪:衹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裏,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擡起頭來,嚮臺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墻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跌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啓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衹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綫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絶。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幹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纔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衹聽那臺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絶’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絶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纔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麽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絶’,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
說着,那黑妞又上來說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場。這一段,聞旁邊人說,叫做“黑驢段”。聽了去,不過是一個士子見一驚人,騎了一個黑驢走過去的故事。將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驢怎樣怎樣好法,待鋪敘到美人的好處,不過數語,這段書也就完了。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云:“大珠小珠落王盤。”可以盡之。其妙處,在說得極快的時候,聽的人仿佛都趕不上聽,他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這是他的獨到,然比着前一段卻未免遜了一籌了。
這時不過五點鐘光景,算計王小玉應該還有一段。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樣好法,究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