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大唐開元年間,湖廣郎州府武陵縣梅花村有寒士,姓柳,名潔,字行芳。讀書半生,功名未就。因傢計窮乏,遂以傭書為業。夫人莊氏,善織草鞋。夫婦兩個茹荼食苦,協力同心,不覺過至四十有餘。後來行芳兩目昏花,不能書寫。日逐上山打柴一擔,挑到市上賣些錢鈔,糴些糧米,聊以活生。夫人莊氏,娶過二十多年,並未生産。
一日,天颳大風。行芳山上打柴而回,見門首有個全真道人,盤膝坐地,手敲木魚,口稱化齋。行芳挑着山柴,走到跟前,道人說道:“貧道自昆侖山而來,路過寶村。偶缺資斧,萬望山主捨齋一頓,福德無量。”行芳答道:“我為寒傢,無可施捨。師傅別處去化罷!莫誤了你的工夫!”那道人把行芳上下一相,說道:“尊駕年過四十,並無子嗣,還不行些好事?”行芳聞聽,大為愕然,答道:“師傅少待!我把柴禾送到院裏,再來和你說話!”說畢,就挑到院裏。放下擔子,嚮莊氏道:“外邊有個遊方道人,嚮我化齋。我說咱傢貧寒,無可施捨。他說我年過四十,尚無子嗣,何不行些好事?他與我素不相識,為何曉得這般清楚?”莊氏道:“雲遊道人常有神仙下界點化愚民,一飯之費幾何,你出去說傢裏給他做飯哩!再仔細尋問,叫他把咱兩個後來的結果說個明白,豈不是好!”
行芳出來,說道:“鄉間別無可獻,米飯一飽。師傅不棄嫌否?”道人答道:“一粒之施,恩同滄海。那敢棄嫌!”行芳問道:“方纔師傅說我乏嗣,我果然乏嗣。但不知師傅如何曉得?”道人道:“你子女宮帶有寒氣,應主無後。但你心田端正,積些陰騭,行些好事,將來還有一子之望。”
剛纔說完,莊氏送出蒸飯一盂、菜湯一碗、四碟小菜。那道士接過,立時吃完,謝道:“多蒙施捨,再圖後會!”遂拈筆題詩一首,遞與行芳,說道:“此詩應在後人,斷勿失落!”說罷,就起身乘風往北而去。行芳看其詩,雲:世外煙霞遠,域中日月長。
幹姿肖子晉,坤體賽雲娘。
功着岩廊霞,範垂綉閣香。
丹成九轉候,相會在瑤房。
覺迷道人題贈卻說行芳回到院裏,嚮莊氏道:“這個道人說我命該無子,但心田不壞。積些陰德,日後還不終絶,贈我律詩一首。可惜咱傢太窮,這個陰德從何處積起?”莊氏道:“積陰德,不必定在錢財。但逐處存些好心,行些方便,就是了。”行芳把詩交與莊氏收住,飯後仍上山打柴,不題。這正是:要培一己方土地,卻被旁人指引來。
卻說梅花村前有山一座,名為木瓜山。山下一道河,叫做延溪河。河中水勢迅激,無可停泊。凡是東往西來,一定經過此處。每年六月間,大雨時行,山水突下。行將之人,多被漂沒。過此河者,俱以為患。行芳屢經河旁,意欲修一小橋,以便行走。遂於打柴之暇,相近山下碎石,從河中填起。日積月纍,半年以後就築成了一個三空的規模。山上伐了幾棵大樹,截成橋梁,擱在孔上。又雇木匠,鋸了些板片,棚在橋上,兩旁修上欄桿。從此你往我來,個個便宜。但秋水漲溢,時常把橋漫了。行芳又把修橋剩的木頭紮成一隻大筏,用攬係在橋邊。水落從橋上走,水長從筏上渡。徒涉之病,自此永無有了。
一日,行芳打柴。下得山來,見河邊淺水中漂一隻黃雀,被惡鳥食其半。體不能飛動,落在水裏。兩目睜上,卻有望救之狀。行芳一時發了慈心,拿到傢裏。洗以香湯,搽以細藥,朝夕喂養。住至百天,羽毛長全,然後放去。
又一日,見個少年美婦乘筏過渡。纔上筏時,墜入河中。行芳恃着自己會水,那避嫌疑!就跳到河裏,把女子背上岸來。叫他夫人讓到傢裏,去曬幹了衣裳,款待一飯而走。
行芳嚮莊氏道:“我設筏,本以濟人。今反害人,如何是好?”莊氏道:“善念既開,不可改悔!再圖萬全之策罷了!”從此,行芳雞鳴時上山,打柴一擔。日出時,就到市上賣了。回來吃過早飯,親身在河邊等候。男人過河,聽其自便。若婦女過河,必站在水裏,親手推筏,送至河岸。日逐如此,住有三年。
又一日,行芳吃飯而出。剛到河邊,見有個婦人,領着兩個幼童、一個男人,牽着一個牛犢,共登筏上。渡至中流,被風一颳,筏翻落水。慌得行芳急跳下去,先抱上兩個幼童來,再背上女的來,後背上男的來,又把牛犢給他牽到岸上。四人彼此相笑,再三致谢而去。
卻說行芳日以濟人為事,轉盼就是五年。一日,行芳打了擔山柴,市上去賣。忽見那個化齋的道人從旁走來,嚮行芳一揖,問道:“你不是梅花村柳施主麽?”行芳答道:“我卻不認得師傅了。”道人道:“五年前曾在宅上擾齋一頓,難道忘了嗎?”行芳答道:“已過之事,偶爾忘懷。”道人道:“尊駕紅光滿面,厄氣盡脫,陰德所積已不小了。你命中本該無子,據今看來,不惟有子,且生貴子。可賀,可賀!”行芳道:“師傅你鬧我了!前幾年,猶設妄想。目下拙荊年屆五十,如何還能生長?”道人道:“這卻不拘,後日你看!”說完,彼此散去。
行芳賣了柴禾,回到傢中,嚮莊氏道:“纔在市上遇見從前那個化齋的道人,他說我陰騭已深,不惟有子,且生貴子。我說你年已五十,如何還能生長?他說這個卻不拘。難道世上有五十歲的女人還生長嗎?”莊氏道:“相公莫說他是戲言,妾已懷妊三月,未曾嚮你說知。或者老年生得一男半女,也是有的。”行芳道:“果然這樣,殊屬可幸!”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莊氏到了臨盆近期,行芳仍在河邊看筏濟人。一日,時當午刻,忽從上流漂來一個玉簡,直至橋前不動。長半尺,闊三寸。行芳甚是覺樣,從水內撈出一看,上面篆刻着一個“毅”字,背面有小字一行:“得此簡者,昌大其門。”行芳把玉簡拿到傢中,遞給莊氏看。莊氏道:“此瑞徵也!妾分娩大約衹在今晚,你在傢罷,不可河上去了!”
卻說行芳在傢,候至二更時分,並無動靜。一時睏倦,不覺睡去。夢見一個青衣女子走到跟前,說道:“吾乃玄天聖母使者,前奉聖母之命,往謁南極,路過此山。被梟鳥所殘,虧吾半體,蒙君恩養,得全歸。稟知聖母,聖母轉奏玉帝。玉帝嘉君陰德,着記錄司記君大功一次。猶恐君之濟人未必始終如一,故差麻姑仙牛女二星,兩次下來試你。俱回奏君之濟人,果出誠意,又記你大功二次。今五年限滿,特着天祿星下界,光大你的門庭。你看祥光靄靄,香氣馥馥,莫不是星君來了嗎?”行芳聽說,嚮前一看,見一位大員,車馬僕從絡繹載道,到了門口。下得轎來,竟入院中,慌得行芳應接不暇。
那邊莊氏叫道:“相公快些起來,去請東鄰王大嫂!”行芳聽說,連忙起身。把東院王大嫂請到傢來。住不多時,莊氏就産下一男。行芳不勝大喜,因瑞此玉節,就起名叫做柳毅。三朝祭拜天地,從空中飄下一張頌子來。行芳拾起一看,衹見上面寫着道:作善降祥本相因,濟人衹恐心不真。
虔修應獲麟兒報,竊喜鑒觀有鬼神。
卻說柳毅原非凡人所轉。過了三朝滿月,並無半點坷絆。周歲之後,聰明異常。至八歲入學,聞覽經史,涉獵百傢。數年後,就成了一個名士。長至一十六歲,蒙舉孝廉。
往日行芳傢道貧窮,托人給柳毅謀婚,數年不就。自舉孝廉後,人見其漸有生機,爭相攀仰。梅花村東有個莊,名為東店。莊上有個寒儒,姓賈,名延齡,字慶長,是個孝廉之子。他有一女,叫做堇娘,與柳毅同庚。親友題媒,就許配了柳毅。堇娘過門後,善執婦道,把傢做活,丈夫、公婆沒一個不喜。
無如福難常享,禍從猝投。行芳自柳毅得了功名,娶了傢小,年已覺老,就不上山打柴去了。一日走到河邊,見所修石橋數年來漸就傾圮。又於無事之暇,搬石修整。橋纔修好,忽得大病。三五日間,竟自故去。柳毅極力操辦,把他父親發送入土。
剩得母親莊氏,與他夫婦兩個度日維艱。莊氏織兩雙草鞋,堇娘紡幾斤綫子,柳毅拿去集上賣了,買些糧食。以此苟且延命,堇娘總無半點怨聲。住有半載,堇娘從娘傢得病而歸。柳毅請醫調治,總不見痊。病至月餘,漸就垂危。
彌留之際,忽然死去。住有三個時辰,方纔醒來,叫道:“婆婆那裏?”莊氏答道:“我在此!”又叫道:“丈夫那裏?”柳毅答道:“我也在此!”喘息多時,開口說道:“我方纔到了陰司,遇見公公大人,說:“媳婦兒你來得太早,你還該有三日陽壽哩!我且領你到個去處看看!『我跟着公公,走到個王府門前。大門內是儀門,進了儀門,是一座大殿、兩座班房。大殿上設着公座,下邊兩旁排着許多的人役。公公說:“這是你丈夫的大堂!』往裏又走,是一座二堂、兩座廂房。過了二堂,纔是宅門。進去宅門,東西兩配樓,正中一堂樓。室樓懸一金字大匾,寫着『躋雲樓』三字。公公道:“這是你丈夫的臥樓。『東樓門上挂』竜室『二字,西樓門上挂』虎窟『二字。從樓裏走出兩位娘子來,顔色勝我十倍。公公道:“這是你丈夫的兩個室人。』又見兩個幼童,公公說:“這是你丈夫的一對兒子、媳婦兒,可惜你福命太薄,壽限過促,不及與他們同享榮華了!陰司中默默沾些風光罷!我且送你回去。對你丈夫說,叫他奮志讀書,斷勿以窮睏自阻。對你婆婆說,我雖死後卻甚舒坦,叫他不必以我為念!『說完,就把我送到傢來了。我請他院裏坐坐,他說:“幽明相隔,進去不便。』撤身回去了。”
莊氏道:“這是你病中的謊話,且將養你的精神罷!”堇娘又活了三天,漸覺氣微,終自瞑目而死。柳毅母子見堇娘死訖,放聲大哭。着人上店,送信給他娘傢。賈慶長聽說,夫婦兩個立時走來,哭了一場。
柳毅把賈慶長讓到別房裏坐下,莊氏嚮前拜道:“親傢令愛死去,是我傢擔他不起。兩位親傢看該怎樣發送?雖係沒錢,小兒無不從命。”賈慶長答道:“小女亡故,是她的命薄。今歲親翁仙遊,女婿已經竭力。又遭重喪,是何等景況!做嶽丈的不能分文相幫,已覺討愧。乘此機會,故為索討,天下無此情理。殯葬之事,任從親傢的便宜。如有半句閑言,並非人類!”莊氏道:“親傢既這般相諒,甚覺蒙情!”叫道:“柳毅過來,謝你丈人、丈母!”
柳毅謹遵母命,給慶長夫婦磕頭。賈慶長心中酸痛,翁婿兩個攜手大哭,半日方住。賈慶長道:“賢婿,你少年發身,大成有望!小女無福,竟先捨去。嗣後親戚還是好親戚,莫因小女不在,就從此與我疏淡!”柳毅道:“嶽父既這樣留戀小婿,焉敢負心!”慶長夫婦兩個回去,再請也不來了。
柳毅做文一篇,把堇娘祭奠了一番,其文雲:維吾妻之持傢兮,不厭糟糠。盡孝道於雙親兮,剋備酒漿。效賢德於良人兮,罔避風霜。鬍天奪之太速兮,遽入仙鄉。痛吾心之難割兮,幾時或忘。苟靈魂其不昧兮,歆此薄觴。尚饗!
柳毅東結西藉,僅僅出紙,五天把堇娘葬訖。
剩下柳毅與他母親莊氏,並無半點生計。集上賣草鞋所獲,總不濟事。時常並日而食,莊氏處之泰然,柳毅亦全不露相。
這梅花村西頭有個富翁,姓程,名廣濟,字惠心,為人疏財仗義。聞柳毅如此窮苦,時常送些柴米來,以相周濟,柳毅母子十分感激他。
但不知柳毅後來如何,再看下回分解。
一日,天颳大風。行芳山上打柴而回,見門首有個全真道人,盤膝坐地,手敲木魚,口稱化齋。行芳挑着山柴,走到跟前,道人說道:“貧道自昆侖山而來,路過寶村。偶缺資斧,萬望山主捨齋一頓,福德無量。”行芳答道:“我為寒傢,無可施捨。師傅別處去化罷!莫誤了你的工夫!”那道人把行芳上下一相,說道:“尊駕年過四十,並無子嗣,還不行些好事?”行芳聞聽,大為愕然,答道:“師傅少待!我把柴禾送到院裏,再來和你說話!”說畢,就挑到院裏。放下擔子,嚮莊氏道:“外邊有個遊方道人,嚮我化齋。我說咱傢貧寒,無可施捨。他說我年過四十,尚無子嗣,何不行些好事?他與我素不相識,為何曉得這般清楚?”莊氏道:“雲遊道人常有神仙下界點化愚民,一飯之費幾何,你出去說傢裏給他做飯哩!再仔細尋問,叫他把咱兩個後來的結果說個明白,豈不是好!”
行芳出來,說道:“鄉間別無可獻,米飯一飽。師傅不棄嫌否?”道人答道:“一粒之施,恩同滄海。那敢棄嫌!”行芳問道:“方纔師傅說我乏嗣,我果然乏嗣。但不知師傅如何曉得?”道人道:“你子女宮帶有寒氣,應主無後。但你心田端正,積些陰騭,行些好事,將來還有一子之望。”
剛纔說完,莊氏送出蒸飯一盂、菜湯一碗、四碟小菜。那道士接過,立時吃完,謝道:“多蒙施捨,再圖後會!”遂拈筆題詩一首,遞與行芳,說道:“此詩應在後人,斷勿失落!”說罷,就起身乘風往北而去。行芳看其詩,雲:世外煙霞遠,域中日月長。
幹姿肖子晉,坤體賽雲娘。
功着岩廊霞,範垂綉閣香。
丹成九轉候,相會在瑤房。
覺迷道人題贈卻說行芳回到院裏,嚮莊氏道:“這個道人說我命該無子,但心田不壞。積些陰德,日後還不終絶,贈我律詩一首。可惜咱傢太窮,這個陰德從何處積起?”莊氏道:“積陰德,不必定在錢財。但逐處存些好心,行些方便,就是了。”行芳把詩交與莊氏收住,飯後仍上山打柴,不題。這正是:要培一己方土地,卻被旁人指引來。
卻說梅花村前有山一座,名為木瓜山。山下一道河,叫做延溪河。河中水勢迅激,無可停泊。凡是東往西來,一定經過此處。每年六月間,大雨時行,山水突下。行將之人,多被漂沒。過此河者,俱以為患。行芳屢經河旁,意欲修一小橋,以便行走。遂於打柴之暇,相近山下碎石,從河中填起。日積月纍,半年以後就築成了一個三空的規模。山上伐了幾棵大樹,截成橋梁,擱在孔上。又雇木匠,鋸了些板片,棚在橋上,兩旁修上欄桿。從此你往我來,個個便宜。但秋水漲溢,時常把橋漫了。行芳又把修橋剩的木頭紮成一隻大筏,用攬係在橋邊。水落從橋上走,水長從筏上渡。徒涉之病,自此永無有了。
一日,行芳打柴。下得山來,見河邊淺水中漂一隻黃雀,被惡鳥食其半。體不能飛動,落在水裏。兩目睜上,卻有望救之狀。行芳一時發了慈心,拿到傢裏。洗以香湯,搽以細藥,朝夕喂養。住至百天,羽毛長全,然後放去。
又一日,見個少年美婦乘筏過渡。纔上筏時,墜入河中。行芳恃着自己會水,那避嫌疑!就跳到河裏,把女子背上岸來。叫他夫人讓到傢裏,去曬幹了衣裳,款待一飯而走。
行芳嚮莊氏道:“我設筏,本以濟人。今反害人,如何是好?”莊氏道:“善念既開,不可改悔!再圖萬全之策罷了!”從此,行芳雞鳴時上山,打柴一擔。日出時,就到市上賣了。回來吃過早飯,親身在河邊等候。男人過河,聽其自便。若婦女過河,必站在水裏,親手推筏,送至河岸。日逐如此,住有三年。
又一日,行芳吃飯而出。剛到河邊,見有個婦人,領着兩個幼童、一個男人,牽着一個牛犢,共登筏上。渡至中流,被風一颳,筏翻落水。慌得行芳急跳下去,先抱上兩個幼童來,再背上女的來,後背上男的來,又把牛犢給他牽到岸上。四人彼此相笑,再三致谢而去。
卻說行芳日以濟人為事,轉盼就是五年。一日,行芳打了擔山柴,市上去賣。忽見那個化齋的道人從旁走來,嚮行芳一揖,問道:“你不是梅花村柳施主麽?”行芳答道:“我卻不認得師傅了。”道人道:“五年前曾在宅上擾齋一頓,難道忘了嗎?”行芳答道:“已過之事,偶爾忘懷。”道人道:“尊駕紅光滿面,厄氣盡脫,陰德所積已不小了。你命中本該無子,據今看來,不惟有子,且生貴子。可賀,可賀!”行芳道:“師傅你鬧我了!前幾年,猶設妄想。目下拙荊年屆五十,如何還能生長?”道人道:“這卻不拘,後日你看!”說完,彼此散去。
行芳賣了柴禾,回到傢中,嚮莊氏道:“纔在市上遇見從前那個化齋的道人,他說我陰騭已深,不惟有子,且生貴子。我說你年已五十,如何還能生長?他說這個卻不拘。難道世上有五十歲的女人還生長嗎?”莊氏道:“相公莫說他是戲言,妾已懷妊三月,未曾嚮你說知。或者老年生得一男半女,也是有的。”行芳道:“果然這樣,殊屬可幸!”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莊氏到了臨盆近期,行芳仍在河邊看筏濟人。一日,時當午刻,忽從上流漂來一個玉簡,直至橋前不動。長半尺,闊三寸。行芳甚是覺樣,從水內撈出一看,上面篆刻着一個“毅”字,背面有小字一行:“得此簡者,昌大其門。”行芳把玉簡拿到傢中,遞給莊氏看。莊氏道:“此瑞徵也!妾分娩大約衹在今晚,你在傢罷,不可河上去了!”
卻說行芳在傢,候至二更時分,並無動靜。一時睏倦,不覺睡去。夢見一個青衣女子走到跟前,說道:“吾乃玄天聖母使者,前奉聖母之命,往謁南極,路過此山。被梟鳥所殘,虧吾半體,蒙君恩養,得全歸。稟知聖母,聖母轉奏玉帝。玉帝嘉君陰德,着記錄司記君大功一次。猶恐君之濟人未必始終如一,故差麻姑仙牛女二星,兩次下來試你。俱回奏君之濟人,果出誠意,又記你大功二次。今五年限滿,特着天祿星下界,光大你的門庭。你看祥光靄靄,香氣馥馥,莫不是星君來了嗎?”行芳聽說,嚮前一看,見一位大員,車馬僕從絡繹載道,到了門口。下得轎來,竟入院中,慌得行芳應接不暇。
那邊莊氏叫道:“相公快些起來,去請東鄰王大嫂!”行芳聽說,連忙起身。把東院王大嫂請到傢來。住不多時,莊氏就産下一男。行芳不勝大喜,因瑞此玉節,就起名叫做柳毅。三朝祭拜天地,從空中飄下一張頌子來。行芳拾起一看,衹見上面寫着道:作善降祥本相因,濟人衹恐心不真。
虔修應獲麟兒報,竊喜鑒觀有鬼神。
卻說柳毅原非凡人所轉。過了三朝滿月,並無半點坷絆。周歲之後,聰明異常。至八歲入學,聞覽經史,涉獵百傢。數年後,就成了一個名士。長至一十六歲,蒙舉孝廉。
往日行芳傢道貧窮,托人給柳毅謀婚,數年不就。自舉孝廉後,人見其漸有生機,爭相攀仰。梅花村東有個莊,名為東店。莊上有個寒儒,姓賈,名延齡,字慶長,是個孝廉之子。他有一女,叫做堇娘,與柳毅同庚。親友題媒,就許配了柳毅。堇娘過門後,善執婦道,把傢做活,丈夫、公婆沒一個不喜。
無如福難常享,禍從猝投。行芳自柳毅得了功名,娶了傢小,年已覺老,就不上山打柴去了。一日走到河邊,見所修石橋數年來漸就傾圮。又於無事之暇,搬石修整。橋纔修好,忽得大病。三五日間,竟自故去。柳毅極力操辦,把他父親發送入土。
剩得母親莊氏,與他夫婦兩個度日維艱。莊氏織兩雙草鞋,堇娘紡幾斤綫子,柳毅拿去集上賣了,買些糧食。以此苟且延命,堇娘總無半點怨聲。住有半載,堇娘從娘傢得病而歸。柳毅請醫調治,總不見痊。病至月餘,漸就垂危。
彌留之際,忽然死去。住有三個時辰,方纔醒來,叫道:“婆婆那裏?”莊氏答道:“我在此!”又叫道:“丈夫那裏?”柳毅答道:“我也在此!”喘息多時,開口說道:“我方纔到了陰司,遇見公公大人,說:“媳婦兒你來得太早,你還該有三日陽壽哩!我且領你到個去處看看!『我跟着公公,走到個王府門前。大門內是儀門,進了儀門,是一座大殿、兩座班房。大殿上設着公座,下邊兩旁排着許多的人役。公公說:“這是你丈夫的大堂!』往裏又走,是一座二堂、兩座廂房。過了二堂,纔是宅門。進去宅門,東西兩配樓,正中一堂樓。室樓懸一金字大匾,寫着『躋雲樓』三字。公公道:“這是你丈夫的臥樓。『東樓門上挂』竜室『二字,西樓門上挂』虎窟『二字。從樓裏走出兩位娘子來,顔色勝我十倍。公公道:“這是你丈夫的兩個室人。』又見兩個幼童,公公說:“這是你丈夫的一對兒子、媳婦兒,可惜你福命太薄,壽限過促,不及與他們同享榮華了!陰司中默默沾些風光罷!我且送你回去。對你丈夫說,叫他奮志讀書,斷勿以窮睏自阻。對你婆婆說,我雖死後卻甚舒坦,叫他不必以我為念!『說完,就把我送到傢來了。我請他院裏坐坐,他說:“幽明相隔,進去不便。』撤身回去了。”
莊氏道:“這是你病中的謊話,且將養你的精神罷!”堇娘又活了三天,漸覺氣微,終自瞑目而死。柳毅母子見堇娘死訖,放聲大哭。着人上店,送信給他娘傢。賈慶長聽說,夫婦兩個立時走來,哭了一場。
柳毅把賈慶長讓到別房裏坐下,莊氏嚮前拜道:“親傢令愛死去,是我傢擔他不起。兩位親傢看該怎樣發送?雖係沒錢,小兒無不從命。”賈慶長答道:“小女亡故,是她的命薄。今歲親翁仙遊,女婿已經竭力。又遭重喪,是何等景況!做嶽丈的不能分文相幫,已覺討愧。乘此機會,故為索討,天下無此情理。殯葬之事,任從親傢的便宜。如有半句閑言,並非人類!”莊氏道:“親傢既這般相諒,甚覺蒙情!”叫道:“柳毅過來,謝你丈人、丈母!”
柳毅謹遵母命,給慶長夫婦磕頭。賈慶長心中酸痛,翁婿兩個攜手大哭,半日方住。賈慶長道:“賢婿,你少年發身,大成有望!小女無福,竟先捨去。嗣後親戚還是好親戚,莫因小女不在,就從此與我疏淡!”柳毅道:“嶽父既這樣留戀小婿,焉敢負心!”慶長夫婦兩個回去,再請也不來了。
柳毅做文一篇,把堇娘祭奠了一番,其文雲:維吾妻之持傢兮,不厭糟糠。盡孝道於雙親兮,剋備酒漿。效賢德於良人兮,罔避風霜。鬍天奪之太速兮,遽入仙鄉。痛吾心之難割兮,幾時或忘。苟靈魂其不昧兮,歆此薄觴。尚饗!
柳毅東結西藉,僅僅出紙,五天把堇娘葬訖。
剩下柳毅與他母親莊氏,並無半點生計。集上賣草鞋所獲,總不濟事。時常並日而食,莊氏處之泰然,柳毅亦全不露相。
這梅花村西頭有個富翁,姓程,名廣濟,字惠心,為人疏財仗義。聞柳毅如此窮苦,時常送些柴米來,以相周濟,柳毅母子十分感激他。
但不知柳毅後來如何,再看下回分解。
卻說賈慶長女兒雖死,翁婿相得依然如故。到了十月半間,忽把柳毅請到傢裏去,問道:“賢婿連遭重喪,日用艱難不消說了。來歲還是在傢靜坐?可願意出外去走走。”柳毅答道:“小婿被詩書所誤,出外有何能幹?”
慶長道:“我有個年伯,姓秦,名秉幹,是辰州盧溪縣人。他有字來,托我替他轉請先生,我意欲把賢婿薦去。與令堂相商,若叫賢婿去時,我以便寫回字給他。”柳毅道:“代為謀館,是嶽丈的盛情。小婿斷不肯推傢母,亦無容商議。”慶長道:“賢婿既然願意,我就寫字叫他傢人帶去。”遂取筆硯,道:茲承尊命,代謀西席。有小婿柳某,係上科孝廉;涉獵經史,精通詩賦;兼以人品端方,無愧師範。供饌外,但得束金六十,即便出門。老年伯如果中意,下啓行聘,務在歲前。餘言不宣,肅此上達。
賈慶長寫完了回字,把秦宅傢人叫過,吩咐道:“你傢老爺托我轉請先生,別人我俱不中意。這位柳爺,是我的門婿,係上科孝廉。學問、品行人所共仰。回去對你傢老爺說,若願請時,請啓、聘金務於歲前送到。這是回字一封,明日帶去。”那傢人得了回字,沒等次日,立刻就走了。慶長留下柳毅,談至日夕方回。
柳毅來到傢中,嚮母親道:“今日蒙嶽丈的大情,為孩兒薦館。明年衣食之資,庶有所出了。”莊氏道:“束金若幹?”答道:“供饌外束修六十兩。”莊氏道:“姓什麽?住在那裏?”答道:“姓秦,住在辰州盧溪縣。”莊氏道:“束金不少,路太長些。幸而我未甚老,你去也無妨的。”
卻說秦傢傢人回去,把賈慶長的回書呈上。秦鄉紳一看,甚喜。就寫一個請啓,封了六兩聘金,十一月初旬差人送到賈傢來。賈慶長把柳毅請到傢中,看了請啓,收了聘金,與來人說定:新正十八日來接。慶長留柳毅吃過午飯,纔回傢去。
莊氏問道:“你丈人請你,是說什麽?”柳毅答道:“館已定妥,這是聘金六兩,母親收去。”莊氏道:“設太雖係舌耕,關係一傢生計,務要用心教學,使人束修纔覺無愧。”柳毅道:“孩兒深悉,無煩母親囑付。”
且說過了元旦,就是燈節。到得十七日,秦宅差人來接,賈慶長來與柳毅說知。莊氏說道:“吾兒,你衹管放心前去,斷勿以我為念!”賈慶長道:“賢婿去後,令堂大人我不時的叫你丈母過來照料。”程惠心聞知,也來嚮柳毅說道:“賢侄赴館,束修梢不到時,令堂若缺少柴米,自管往我傢去取。”柳毅俱為謝的。到得次早,同秦宅來人上路而去。
每日晚上,賈慶長着他夫人來與莊氏作伴。程傢送過白米一石、柴兩千,莊氏甚是銜感。
卻說柳毅來到秦宅,秦鄉紳一見,甚覺如意。設席款待,擇吉上學。徒弟個個欽服,賓主十分相得。柳毅卻能授完功課,到底不懈。
卻說秦鄉紳有個幼妾,是從揚州買來的。其人水性過盛,嫌秦鄉紳衰老,慕柳毅妙年。他住的臥室,與書房衹相隔壁,又有意要與柳毅私通,苦於無便可乘。到了十月初一,秦鄉紳同着他兒子往鄉中上墳,往來得三四天,這卻是個閑空。他做了情詩一首,着丫環送到柳毅齋中來。
柳毅接過展開一看,其詩云:人生佳景有幾何?漫漫春日空蹉跎。
言約百年誰易望?相思半點須消磨。
坐懷不亂愚殊甚!花下繾綣趣自多。
精捨雖非幽會處,願效牛女渡銀河。
柳毅想道:“此人閨範不謹,久則必為所污。作速辭去,方不壞我人品。”當時把詩扯碎,力叱了丫環出去,緊把書房門閉住。
住了幾天,秦鄉紳回傢。柳毅就寫了辭帖,立刻辭館。秦鄉紳不知何故,極力留道:“先生不必作謙!今歲未免有些簡褻,明年還要從厚。”柳毅答道:“屢蒙老先生盛情,甚覺討愧。且傢母年高,時刻挂念。路途遙遠,往來探望甚不便宜。來歲之命斷不敢領。”秦鄉紳道:“先生既係念高堂,弟亦不肯久留。但轉年就攜尊堂大人同來,亦無不可。務要先生如意,還求屈駕以全弟臉。”柳毅道:“老先生既如此留戀,回去再與傢母商議。”秦鄉紳道:“弟仍有字給令嶽,以候先生的回音。”
次日,設度給柳毅餞行。着小轎一乘、傢人兩個,送柳毅回傢。這盧溪到武陵,約有三百餘裏。柳毅行了兩程,落在店裏。心下想着:“送到地頭,轎夫、傢人尚須有些照應。不如就此叫他們回去罷!”遂吩咐那人道:“這離傢衹剩得一程,路子又甚好走,不勞你們再送了。這是盤纏一千,明早拿着回去罷!”那人得了盤纏,也等不到次早,就晚上合夥走了。
卻說柳毅念母情切,睡不多時,遂起身出店而去。這正是:一往原係平坦路,不料反蹈險坡中。
柳毅上路,走不數裏,路旁有個大林,樹木甚是稠密。忽從林內跑出一隻異獸來,坐在常道把柳毅截住,兩邊並無別路可轉。你道這獸是何形狀?
非虎非豹似駝形,兩目光員賽銅鈴。
前後五足參差列,一角特峙勞崢嶸。
項間長鬣下垂地,身上肉鞍天生成。
鹿蹄馬尾號神犴,專為孝子救災星。
柳毅見了這獸,心中害怕。欲走不能,欲退無路。央告道:“我乃解館而歸,因傢中有七十的老母,不知如何盼望,所以走得這麽早。一時衝撞,萬乞開恩,放我過去罷!”那獸端然不動。又說道:“你要吃我,就任憑你吃罷了。”那獸把頭搖搖,走近前來,把柳毅的衣襟咬住,往林內直拉。柳毅道:“你要拉到褡裏邊去吃我嗎?我就跟你裏邊去。”那獸把柳毅拉到一個林角裏,有火一堆,還未滅盡,旁邊有個褡子。那獸把柳毅拉到褡子跟前方纔撒口。
柳毅把褡子拾起來,掂了一掂,是四封銀子。想道:“此定係大盜所遺,拾去必來追趕。又且不義之財,斷不發傢。”把褡子拋在地下,那獸使角挑起,仍舊送至柳毅手中。柳毅道:“你定住叫我拿着嗎?”那獸把頭點點。柳毅拿着褡子,那獸仍舊咬定柳毅的衣襟拉到原山路上去。雙膝伏在地下,不住的回頭看那肉鞍子。柳毅道:“是叫我騎着你嗎?”那獸把頭又點了兩點。柳毅把行李褡子擱在那獸身上,跨入鞍內坐定。提着項上長鬃,以代轡首。那獸起來,嚮前走去。走得最快,又甚安穩。
走到一座山前,忽從山後轉出兩個人來,手執長棒,嚮柳毅就打。那獸吼了一聲,騰空而起。一陣風響,一頓飯時間已到柳毅傢門首。柳毅把行李褡子拿下來,那獸仍乘風而去。
柳毅把門一敲,裏面莊氏問道:“天還未明,你是何人,敢叩吾門?”答道:“孩兒柳毅回來了!母親起來開門!”莊氏懂的是兒的聲音,嚮賈夫人道:“是你女婿回傢了!”起來點上燈,出去開了門。柳毅進來,放下行李,恭拜母親,並拜了嶽母。莊氏問道:“吾兒,你如何來得這麽早?”答道:“孩兒幸蒙異獸相送,所以一日之程片刻即到。”遂把路上之事嚮母親說了,將銀子全交給母親。莊氏驚喜天地,焚香拜謝了一番。方纔天明,賈夫人回傢而去。
賈慶長聽說女婿解館而歸,就來看望。問道:“賢婿,來年之局可說就否?”柳毅道:“秦先生留之甚諄,小婿辭之甚力。倘或再有字來,煩吾丈替我辭煞罷!”到底並不明言其故。慶長道:“主意拿自賢婿,相推卻是不難。”
到了次歲,秦鄉紳又差人來請柳毅,賈慶長代為辭開。
卻說柳毅得了四封銀子,急欲尋一妻室奉侍母親。左說右說,總不能妥,衹得按下。不題。
柳毅就在本莊上合了一個夥計,叫做顧有已,販些雜貨,在馬傢口集上開鋪,言明除本分利。不料那人是個拐子,做了半年生意,卻也賺錢。忽一日,顧有己從集上回來,嚮柳毅說道:“俺丈母死了,叫賤荊娘傢走去。我還得給他照料幾天,才能上集。一切貨物,俱在鋪裏屯着哩!”
柳毅信以為真,不知那人早已賣了銀子,下入腰櫃,晚上領着他女人往河南去了。住有半月,並不見他回來。着人去問他丈人,他丈人道:“賤荊並未曾死,女兒也並沒回傢。這未必不是顧有己設計坑你,何不上集去盤貨物?”柳毅聽說,到了集上一看,纔知他貨俱變訖,領着傢小,上別處跑了。
柳毅回來,一場暗惱。身着大病,請人吃藥,又把銀子花了有三十兩,方纔起得身來。剩下七十兩銀子,莊氏收在櫃裏,再不肯拿出來使了。
時當六月天氣,柳毅往遠處行禮,被大雨所隔,晚上沒得回傢。莊氏無人作伴,獨自睡去。到得半夜,忽有大盜進院。明火執仗,開了屋門。走到牀前,把莊氏捆住,說道:“你兒子拾俺銀子四封,作速拿出給俺!不給,定要你命!”莊氏道:“銀子四封,委實有的。小兒不善識人,被夥計顧有己坑去一百,人所共知。剩下一百,小兒害病耗費了三十兩,其餘衹剩銀子七十兩整,現在櫃中,任你拿去。我與你無仇,萬勿害我性命!”那賊道:“看你傢這般寒苦,使出去的斷難倒回!”就開了櫃,取出銀子一包。把莊氏放了,哄然跳墻而出。
次日,柳毅回來。莊氏嚮他告訴。柳毅長嘆了幾聲,因作詩一首以寄慨,雲:算來豐約不由人,休把遭逢太認真!
端木結駟難誇富,原思環堵詎厭貧?
財非應有終須散,福不能享反纍身。
爨火久虛總是命,寧甘淡泊受艱辛。
話說柳毅所得銀子四封,俱經化散。欲待回頭教學,一時誰傢來請?欲求程惠心幫助罷,自覺絮煩,難以開口。仍落得母子兩個依舊賣草鞋為生。
一日,柳毅在南羅鎮上賣鞋。見一個行客,站在店門口前,問道:“你這草鞋,要多少錢一雙。”柳毅答道:“要二錢一雙。”那人道:“三百不也罷了!”柳毅道:“實不勾本,暫當發市,就賣雙給你。”那人把柳毅仔細一看,問道:“尊兄,你不是個賣草的人,如何做這樣生意?”柳毅道:“事出無奈,故而如此。”那人道:“看尊兄,好像個發過身的。”柳毅道:“身雖發過,無濟於貧。”那人問道:“兄是那科的?”柳毅答道:“是上科的。”那人道:“弟也是上科的。這等說,咱兩個係大同年了。”
那人就把柳毅讓到店裏,坐下。問道:“年兄是那裏人?”柳毅答道:“弟賤姓柳,是朗州府武陵縣人,住在梅花村內。”柳毅問那人道:“年兄籍貫何處?”那人答道:“弟姓商,名璉,是廉州府合浦縣人,住在昌平集上。”那人問柳毅道:“年兄傢中還有何人?”答道:“還有傢母,已高年了。”
那人道:“你我既係同年,不啻兄弟。相兄儀表,日後定不以一標終局。目下如此顛沛,弟實代為痛心。別無可贈,暫助白銀二十五兩,以為柴米茶果之資。”柳毅不受,那人不準。柳毅無可奈何,衹得收訖。彼此寫了籍貫,敘了齒錄。柳毅再三致谢而回。
來到傢裏,莊氏見柳毅有二十多兩銀子,問其來由,說道:“這是天無絶人之路,我兒以此作本,買些筆墨紙張,外邊遊學去罷!勿坐視山空,再像從前。”柳毅答道:“孩兒亦想要這樣。”
但不知柳毅在外遊學如何,下回分解。
慶長道:“我有個年伯,姓秦,名秉幹,是辰州盧溪縣人。他有字來,托我替他轉請先生,我意欲把賢婿薦去。與令堂相商,若叫賢婿去時,我以便寫回字給他。”柳毅道:“代為謀館,是嶽丈的盛情。小婿斷不肯推傢母,亦無容商議。”慶長道:“賢婿既然願意,我就寫字叫他傢人帶去。”遂取筆硯,道:茲承尊命,代謀西席。有小婿柳某,係上科孝廉;涉獵經史,精通詩賦;兼以人品端方,無愧師範。供饌外,但得束金六十,即便出門。老年伯如果中意,下啓行聘,務在歲前。餘言不宣,肅此上達。
賈慶長寫完了回字,把秦宅傢人叫過,吩咐道:“你傢老爺托我轉請先生,別人我俱不中意。這位柳爺,是我的門婿,係上科孝廉。學問、品行人所共仰。回去對你傢老爺說,若願請時,請啓、聘金務於歲前送到。這是回字一封,明日帶去。”那傢人得了回字,沒等次日,立刻就走了。慶長留下柳毅,談至日夕方回。
柳毅來到傢中,嚮母親道:“今日蒙嶽丈的大情,為孩兒薦館。明年衣食之資,庶有所出了。”莊氏道:“束金若幹?”答道:“供饌外束修六十兩。”莊氏道:“姓什麽?住在那裏?”答道:“姓秦,住在辰州盧溪縣。”莊氏道:“束金不少,路太長些。幸而我未甚老,你去也無妨的。”
卻說秦傢傢人回去,把賈慶長的回書呈上。秦鄉紳一看,甚喜。就寫一個請啓,封了六兩聘金,十一月初旬差人送到賈傢來。賈慶長把柳毅請到傢中,看了請啓,收了聘金,與來人說定:新正十八日來接。慶長留柳毅吃過午飯,纔回傢去。
莊氏問道:“你丈人請你,是說什麽?”柳毅答道:“館已定妥,這是聘金六兩,母親收去。”莊氏道:“設太雖係舌耕,關係一傢生計,務要用心教學,使人束修纔覺無愧。”柳毅道:“孩兒深悉,無煩母親囑付。”
且說過了元旦,就是燈節。到得十七日,秦宅差人來接,賈慶長來與柳毅說知。莊氏說道:“吾兒,你衹管放心前去,斷勿以我為念!”賈慶長道:“賢婿去後,令堂大人我不時的叫你丈母過來照料。”程惠心聞知,也來嚮柳毅說道:“賢侄赴館,束修梢不到時,令堂若缺少柴米,自管往我傢去取。”柳毅俱為謝的。到得次早,同秦宅來人上路而去。
每日晚上,賈慶長着他夫人來與莊氏作伴。程傢送過白米一石、柴兩千,莊氏甚是銜感。
卻說柳毅來到秦宅,秦鄉紳一見,甚覺如意。設席款待,擇吉上學。徒弟個個欽服,賓主十分相得。柳毅卻能授完功課,到底不懈。
卻說秦鄉紳有個幼妾,是從揚州買來的。其人水性過盛,嫌秦鄉紳衰老,慕柳毅妙年。他住的臥室,與書房衹相隔壁,又有意要與柳毅私通,苦於無便可乘。到了十月初一,秦鄉紳同着他兒子往鄉中上墳,往來得三四天,這卻是個閑空。他做了情詩一首,着丫環送到柳毅齋中來。
柳毅接過展開一看,其詩云:人生佳景有幾何?漫漫春日空蹉跎。
言約百年誰易望?相思半點須消磨。
坐懷不亂愚殊甚!花下繾綣趣自多。
精捨雖非幽會處,願效牛女渡銀河。
柳毅想道:“此人閨範不謹,久則必為所污。作速辭去,方不壞我人品。”當時把詩扯碎,力叱了丫環出去,緊把書房門閉住。
住了幾天,秦鄉紳回傢。柳毅就寫了辭帖,立刻辭館。秦鄉紳不知何故,極力留道:“先生不必作謙!今歲未免有些簡褻,明年還要從厚。”柳毅答道:“屢蒙老先生盛情,甚覺討愧。且傢母年高,時刻挂念。路途遙遠,往來探望甚不便宜。來歲之命斷不敢領。”秦鄉紳道:“先生既係念高堂,弟亦不肯久留。但轉年就攜尊堂大人同來,亦無不可。務要先生如意,還求屈駕以全弟臉。”柳毅道:“老先生既如此留戀,回去再與傢母商議。”秦鄉紳道:“弟仍有字給令嶽,以候先生的回音。”
次日,設度給柳毅餞行。着小轎一乘、傢人兩個,送柳毅回傢。這盧溪到武陵,約有三百餘裏。柳毅行了兩程,落在店裏。心下想着:“送到地頭,轎夫、傢人尚須有些照應。不如就此叫他們回去罷!”遂吩咐那人道:“這離傢衹剩得一程,路子又甚好走,不勞你們再送了。這是盤纏一千,明早拿着回去罷!”那人得了盤纏,也等不到次早,就晚上合夥走了。
卻說柳毅念母情切,睡不多時,遂起身出店而去。這正是:一往原係平坦路,不料反蹈險坡中。
柳毅上路,走不數裏,路旁有個大林,樹木甚是稠密。忽從林內跑出一隻異獸來,坐在常道把柳毅截住,兩邊並無別路可轉。你道這獸是何形狀?
非虎非豹似駝形,兩目光員賽銅鈴。
前後五足參差列,一角特峙勞崢嶸。
項間長鬣下垂地,身上肉鞍天生成。
鹿蹄馬尾號神犴,專為孝子救災星。
柳毅見了這獸,心中害怕。欲走不能,欲退無路。央告道:“我乃解館而歸,因傢中有七十的老母,不知如何盼望,所以走得這麽早。一時衝撞,萬乞開恩,放我過去罷!”那獸端然不動。又說道:“你要吃我,就任憑你吃罷了。”那獸把頭搖搖,走近前來,把柳毅的衣襟咬住,往林內直拉。柳毅道:“你要拉到褡裏邊去吃我嗎?我就跟你裏邊去。”那獸把柳毅拉到一個林角裏,有火一堆,還未滅盡,旁邊有個褡子。那獸把柳毅拉到褡子跟前方纔撒口。
柳毅把褡子拾起來,掂了一掂,是四封銀子。想道:“此定係大盜所遺,拾去必來追趕。又且不義之財,斷不發傢。”把褡子拋在地下,那獸使角挑起,仍舊送至柳毅手中。柳毅道:“你定住叫我拿着嗎?”那獸把頭點點。柳毅拿着褡子,那獸仍舊咬定柳毅的衣襟拉到原山路上去。雙膝伏在地下,不住的回頭看那肉鞍子。柳毅道:“是叫我騎着你嗎?”那獸把頭又點了兩點。柳毅把行李褡子擱在那獸身上,跨入鞍內坐定。提着項上長鬃,以代轡首。那獸起來,嚮前走去。走得最快,又甚安穩。
走到一座山前,忽從山後轉出兩個人來,手執長棒,嚮柳毅就打。那獸吼了一聲,騰空而起。一陣風響,一頓飯時間已到柳毅傢門首。柳毅把行李褡子拿下來,那獸仍乘風而去。
柳毅把門一敲,裏面莊氏問道:“天還未明,你是何人,敢叩吾門?”答道:“孩兒柳毅回來了!母親起來開門!”莊氏懂的是兒的聲音,嚮賈夫人道:“是你女婿回傢了!”起來點上燈,出去開了門。柳毅進來,放下行李,恭拜母親,並拜了嶽母。莊氏問道:“吾兒,你如何來得這麽早?”答道:“孩兒幸蒙異獸相送,所以一日之程片刻即到。”遂把路上之事嚮母親說了,將銀子全交給母親。莊氏驚喜天地,焚香拜謝了一番。方纔天明,賈夫人回傢而去。
賈慶長聽說女婿解館而歸,就來看望。問道:“賢婿,來年之局可說就否?”柳毅道:“秦先生留之甚諄,小婿辭之甚力。倘或再有字來,煩吾丈替我辭煞罷!”到底並不明言其故。慶長道:“主意拿自賢婿,相推卻是不難。”
到了次歲,秦鄉紳又差人來請柳毅,賈慶長代為辭開。
卻說柳毅得了四封銀子,急欲尋一妻室奉侍母親。左說右說,總不能妥,衹得按下。不題。
柳毅就在本莊上合了一個夥計,叫做顧有已,販些雜貨,在馬傢口集上開鋪,言明除本分利。不料那人是個拐子,做了半年生意,卻也賺錢。忽一日,顧有己從集上回來,嚮柳毅說道:“俺丈母死了,叫賤荊娘傢走去。我還得給他照料幾天,才能上集。一切貨物,俱在鋪裏屯着哩!”
柳毅信以為真,不知那人早已賣了銀子,下入腰櫃,晚上領着他女人往河南去了。住有半月,並不見他回來。着人去問他丈人,他丈人道:“賤荊並未曾死,女兒也並沒回傢。這未必不是顧有己設計坑你,何不上集去盤貨物?”柳毅聽說,到了集上一看,纔知他貨俱變訖,領着傢小,上別處跑了。
柳毅回來,一場暗惱。身着大病,請人吃藥,又把銀子花了有三十兩,方纔起得身來。剩下七十兩銀子,莊氏收在櫃裏,再不肯拿出來使了。
時當六月天氣,柳毅往遠處行禮,被大雨所隔,晚上沒得回傢。莊氏無人作伴,獨自睡去。到得半夜,忽有大盜進院。明火執仗,開了屋門。走到牀前,把莊氏捆住,說道:“你兒子拾俺銀子四封,作速拿出給俺!不給,定要你命!”莊氏道:“銀子四封,委實有的。小兒不善識人,被夥計顧有己坑去一百,人所共知。剩下一百,小兒害病耗費了三十兩,其餘衹剩銀子七十兩整,現在櫃中,任你拿去。我與你無仇,萬勿害我性命!”那賊道:“看你傢這般寒苦,使出去的斷難倒回!”就開了櫃,取出銀子一包。把莊氏放了,哄然跳墻而出。
次日,柳毅回來。莊氏嚮他告訴。柳毅長嘆了幾聲,因作詩一首以寄慨,雲:算來豐約不由人,休把遭逢太認真!
端木結駟難誇富,原思環堵詎厭貧?
財非應有終須散,福不能享反纍身。
爨火久虛總是命,寧甘淡泊受艱辛。
話說柳毅所得銀子四封,俱經化散。欲待回頭教學,一時誰傢來請?欲求程惠心幫助罷,自覺絮煩,難以開口。仍落得母子兩個依舊賣草鞋為生。
一日,柳毅在南羅鎮上賣鞋。見一個行客,站在店門口前,問道:“你這草鞋,要多少錢一雙。”柳毅答道:“要二錢一雙。”那人道:“三百不也罷了!”柳毅道:“實不勾本,暫當發市,就賣雙給你。”那人把柳毅仔細一看,問道:“尊兄,你不是個賣草的人,如何做這樣生意?”柳毅道:“事出無奈,故而如此。”那人道:“看尊兄,好像個發過身的。”柳毅道:“身雖發過,無濟於貧。”那人問道:“兄是那科的?”柳毅答道:“是上科的。”那人道:“弟也是上科的。這等說,咱兩個係大同年了。”
那人就把柳毅讓到店裏,坐下。問道:“年兄是那裏人?”柳毅答道:“弟賤姓柳,是朗州府武陵縣人,住在梅花村內。”柳毅問那人道:“年兄籍貫何處?”那人答道:“弟姓商,名璉,是廉州府合浦縣人,住在昌平集上。”那人問柳毅道:“年兄傢中還有何人?”答道:“還有傢母,已高年了。”
那人道:“你我既係同年,不啻兄弟。相兄儀表,日後定不以一標終局。目下如此顛沛,弟實代為痛心。別無可贈,暫助白銀二十五兩,以為柴米茶果之資。”柳毅不受,那人不準。柳毅無可奈何,衹得收訖。彼此寫了籍貫,敘了齒錄。柳毅再三致谢而回。
來到傢裏,莊氏見柳毅有二十多兩銀子,問其來由,說道:“這是天無絶人之路,我兒以此作本,買些筆墨紙張,外邊遊學去罷!勿坐視山空,再像從前。”柳毅答道:“孩兒亦想要這樣。”
但不知柳毅在外遊學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