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演义说部>> 佚名 Yi Ming   越南 Viet Nam   元代  
全相平話
  又名《全相平話五種》
  元英宗至治年間(1312~1323)建安虞氏新刊本。計有《武王伐紂書》(別題《呂望興周》)丶《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丶《秦並六國平話》(別題《秦始皇傳》)丶《續前漢書平話》(別題《呂後斬韓信》)丶《三國志平話》等五種。
  元代講史話本。所述五種故事,真偽參雜,虛實並存,但對後世小說發展,有深刻影響。
武王伐紂書捲上
全相平话 武王伐纣书卷上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分吳魏劉。
  晉宋齊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
  話說殷湯王姓子,名履,字天乙,謚法除虐去殘掃湯。是契十四世孫主癸之子,以伊尹相湯伐桀,三讓而踐天子之位。順天革命,改正朔,天下號曰商。以建醜之月為正月,色尚白。大濩作歷作囿。見張網四面,獸令去三存一,仍取自犯者。諸侯嘆德,三十六國來歸。天旱七年,以六事自貿,焚身於桑林之野,天降甘雨,天下太平。湯王在位十三年而崩,傳國世三十一王,計歲六百二十九年。今殷紂王是帝乙之子,治天下,名曰辛,一名受,乃湯之末孫也。詩曰:
  商紂為君緻太平,黎民四海沸歡聲。
  心婚妲己貪淫色,惹起朝野一戰爭。
  又詩曰:
  世態浮雲幾變更,何招西伯遠來徵。
  荒淫嗜酒多繁政,故治中邦不太平。
  若說三皇五帝,皆不似紂王天秉聰明,口念百傢之書,目數群羊無錯,力敵萬人,叱?柱,聲如鐘音,書寫入八分,酒汰千鍾,會拽#弓,能騎劣馬。紂王初治時有德有能,##多##天地陰晴,吉#之兆。
  時年四十七歲,鬼#####封帝國之至,封三十六鎮諸侯,有一百六十##之郡,是紂王之臣,一年兩次來朝進奉。客伏諸國鎮壓小邦,四下蠻夷戎虜,皆是紂王所管。東連大海,西望秦川,南攝九溪,北通沙沱,紂王有感招得忠臣烈士,文武百官,比幹為相,直諫大夫,微子為都堂統政,費仲為大將軍,飛廉為佐將大都督,殿前宰相宏天,帥首皇帝稱小耗。紂王有八伯諸侯。
  第一,東伯侯薑桓楚,坐青州。
  第二,西伯侯姬昌,坐岐州。
  第三,南伯侯楊越奇,坐荊州。
  第四,北伯侯祁楊廣,坐幽州。
  第五,東南伯侯楚天佑,坐揚州。
  第六,西南伯侯霍仲言,坐許州。
  第七,東北伯侯張方國,坐冀州。
  第八,西北伯侯扈敬達,坐並州。
  此是八伯諸侯,盡是先君殿下忠臣。先君尊此八人為兄,合到紂王,此八人為八伯侯也。此是紂王重臣處,每到月旦生辰,畫先君真容,左右畫着八伯諸侯,同共行香酌灑,設奠於八伯諸侯前,亦如先君之前,行香設禮,因為是三帝立國忠臣。此八人立先君三帝立國忠臣。戊子都在朝歌。乙年無道,在位四年,時年雷震死。第二子太丁在位三年,帝乙大帝封立。帝乙在位三十七年,立起紂王為帝。
  此八伯諸侯立四帝,皆是八伯諸侯匡輔國之立也。
  詩曰:
  八伯諸侯立帝君,無邪無麯是忠臣。
  生良月旦皆來賀,恭敬都輸南面尊。
  紂王初登帝位,歸朝治政,前十年有道,八方寧靜,四海安然,天下皆稱紂王是堯舜。紂王忽有一日去後,有正宮皇后來迎,王駕入後宮,禮畢,置酒待宴,有衆宮監?完備來迎。薑皇后傳令,來日去玉女觀行香,各令香湯沐浴了,安排王輦來,諗天子去與否。紂辛聞之,問皇后何往,答曰,“臣妾來日詣玉女觀行香去。此玉女是古貞潔淨辦煉行之人,今為神女,它受香煙淨水之供。臣妾每遇月旦有望日,行香祈祝。”紂王曰,“寡人何不也去玉女觀。”
  今有紂君令壇司傳聖旨,令四卿八相詣玉女觀行香。四卿八相得聖旨從駕行香,前詣玉女觀下。紂王與薑皇后入觀內行香之次,紂王觀看久之,見一簇女中,有一人容貌出衆。紂王思憶女人,“朕宮中無一人似玉女之容儀。”紂王如此三日,在殿上觀玉女,乃問玉女,“卿容貌世間絶少。”紂王不去歸朝,衹在玉女殿上。是燈燭無數,置酒與玉女對坐。玉女不言。此個是泥身,焉能言之,乃宣費仲問曰,“王女是泥身,如何問得言之。”費仲奏曰,“大王衹在殿上,#臣告退去,看玉女之靈#####。”如此,紂王#在殿上。夜至三更以來,紂王似睡之間,左右別無臣侍,王見衆多侍從,一簇佳人捧定玉女來殿上。紂王見之大悅,親迎玉女。禮畢,玉女奏曰,“大王有何事,意在此經夜不去,謂何。”王曰,“朕因薑皇后行香到此,寡人見卿容貌妖嬈,出世無比,展轉思念。今無夫志,願求相見,衹此真誠。”玉女回奏曰,“臣為仙中之女,陛下為人中之王,豈可寵愛乎。曾聞古人有雲,仙人無婦,玉女無夫。請大王速去,恐招譴謫。”紂王問玉女曰,“何如譴謫。”玉女不得已,言曰,更後百日,終必與我王相見,啓大王且歸內去。”王問女曰,“有何信物。”玉女遂解綬帶一條與紂王。玉女言曰,“此為信約。”王收之,接得綬帶,忽聞香風颯颯,玉佩丁當,聲聞於外,霞彩騰空。紂王見之,舉步嚮前去扯玉女,忽然驚覺,卻是夢中相?。定省多時,衹見泥神,不?真形,視手中果然有綬帶一條。紂王嚮燈燭之下,看翫思之,至?悔恨無已。
  紂王衹在玉女殿中,三日亦不聞消息。紂王衹將玉女綬帶,思念玉女無限。忽有費仲來殿,諫曰,“何不還宮。”王說玉女之言與費仲,費仲奏曰,“大王且歸宮闕,候百日,恐玉女來見我王。”紂王依費仲之言,遂還宮闕,每日如醉,思望玉女前約之事。?忽已經百日,玉女不至,紂王召費仲。費仲至,評議玉女之事,王曰,“玉女誓約與寡人相見,如今玉女不知消息聲不來何也。”費仲奏曰,“陛下休憶念,猶自着意,玉女豈可來乎。大王休思玉女之容,恐陛下意情減削,慮久成疾。願大王依微臣之奏,有一事可勝。大王見玉女嬌容之思,不負陛下快樂。”紂王問曰,“何事勝寡人樂。”費仲曰,“我王出榜於朝門外,令教在世間應有室女者,盡皆來進。今為闕少正宮宮監,如有可用者重賜富貴,加賞爵?。如進來衆中,豈無一人似玉女之容。陛下任意選揀,取王聖意,若何。”王曰,“依卿所奏。”
  王便?令天下諸州府縣鎮村街道店鋪人傢,應有室女,盡來進獻。不過月餘,進及千萬,皆無一人似玉女之容貌。紂王不悅,思玉女不勝其恨。時有宰相宏夭見王無喜色,殿下賽曰,“臣啓我王,若要似玉女容貌者,衹除我王國中食我王俸?之傢,富貴足矣,不受寂淡膩粉?梳官宦之傢內,有勝玉女之顔。大王降聖旨,?今天下大小官宦之傢,有美女者,盡皆來進,必有勝玉女之貌。”紂王聞之大喜,“卿言然也。”即令出榜於朝門之外,教至處大小官宦之傢,####進上,如有#匿者,後官?得知,全家處死。如此遍天下諸官員#,委有美女者,皆不敢隱匿,盡來進獻。
  內有華州太守蘇護有一女,生得形容端正,有傾城之貌,寰中第一,年登一十八歲,名妲己。當日,太守知帝令嚴,不敢隱匿,親將女子來進獻。約行數日,前到故恩縣。{今獲嘉是也。}至夜於館驛中安下了,有故恩州太守蘇顔,前來管待蘇護,邀入衙中置宴。有驛中女子,容儀端麗,去燈燭之下。夜至二更之後,半夜子時,忽有狂風起。人睏睡着不覺,已無一人。衹有一隻九尾金毛狐子,遂入大驛中。見佳人濃睡,去女子鼻中吸了三魂七魄和氣,一身骨髓,盡皆吸了。衹有女子空形,皮肌大瘦。吹氣一口,入卻去女子軀殼之中,遂換了女子之靈魂,變為妖媚之形。有妲己面無粉飾,宛如月?嫦娥,頭不梳?,一似蓬萊仙子,肌膚似雪,遍體如銀,丹青怎畫,彩筆難描。女子早是從小不見風吹日炙光彩精神,更被妖氣入肌,添得百倍精神。
  至曉,蘇護叫侍從與女子梳?,忽見女子,大驚,“怎有如此容貌。”父見了女,大悅,口中不語,心下思之,“我女有分與天子為皇后。”言了,出界行,上亦有蘇顔送去。
  前盼朝歌至近,蘇顔入朝見帝,至於殿下,山呼萬歲,“臣啓我王,今有華州太守蘇護有一女來進上,令臣先來見帝。”紂王聞奏,便宣費仲至於殿下,禮畢,紂王傳宣,“今有華州太守來進女子,卿遠去按。”費仲出內,迎着太守,各施禮畢。費仲見了,面如白玉,貌賽姮娥,有沉魚落雁之容,羞花閉月之貌,人間第一,世上無雙,十分相貌。費仲來見帝,奏曰,“女子容貌非俗。”紂王聞奏,即詔蘇護引女子來至殿下,山呼萬歲畢,躬身而立。紂王曰,“賜卿等平身免禮。”紂王見了女子,大悅,賜女子金冠裙佩鳳釵,教左右宮人取之,與比入?飾。?飾了,再見天子,一似玉女之容貌。紂王大悅,令妲己交去受仙宮內敕令,蘇護為上父之位,賜宅一所,皇丈受天子之富貴。
  王甚寵愛妲已。直酒宴樂之次,妲己忽見王係綬帶一條,甚好,妲己問王曰,“我王何處得此帶,好溫潤可愛。”王含笑而言曰,“玉女所與寡人。”又具語前共玉女同寤,得此帶與朕為信約。妲己聞言,心生妒害兇,“啓陛下,今教毀了玉女之神,火燒了廟宇。恐大王久思玉女之貌若着邪,誤大王之命。此廟無用。”王曰,“依卿所奏,今教燒了廟,打了泥神。”
  紂王一百日不治國事,衹在受仙宮取樂。恐失了天下江山。如此數次,諫之不聽。有一日,薑皇后降生一太子,名##景明,王號為殷#。因王打不##降此人,此人便#太歲也。
  紂王每日在受仙官中作樂。有一日,妲己奏曰,“我王教天下若有奇珍異寶,進來?飾宮室,臣妾看翫之,王意若何。”紂王聞奏,即日?令出榜於內門外,教天下人若有奇珍異寶,皆來呈進,不得隱匿。前後出榜百日有餘,一日,近臣奏曰,“臣啓陛下,今有一賢人來進寶具,見在內門。”紂王聞奏,令宣入來見帝。萬歲了,紂王問曰,“卿何姓。”賢人曰,“臣姓許,名文素。臣出傢住於終南山白水洞。”王曰,“爾進何寶。”文素曰,“臣收一口寶劍,特來上與我王。”王曰,“此劍非寶,何用。”文素曰,“臣啓我王,此劍能斷天下人間一切妖精鬼怪,鬼怪若見此劍,鹹皆驚怖,無所逃遁。”王曰,“寡人宮中有何妖怪。”文素曰,“臣見大王宮中,有妖氣上衝牛鬥。大王把此劍去深宮之內壁上挂之,人見不怕,如妖怪見之,失聲叫走。便是妖精。我王用此劍斬之,可以鎮大王六宮三院永無妖怪。臣見紂王宮中,女人之內,有一妖媚。陛下信小臣之言,留下此劍,除妖滅怪。陛下不信小臣言,臣將此劍往山內去。”紂王不阻,留了寶劍,將入後宮。
  有妲己來接紂王,入受仙宮內對坐,以酒三杯,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王曰,“有一寶。”令宮人取過來度與妲己。妲己不見,萬事俱休,既見此劍,大叫一聲,奔走如風。約行一二十步,上伯怖天子見妲己奔走,問曰,“因何走了。”妲己見劍似一條大蛇走趕。
  妲己思之,雖然似蛇趕我,恐王疑我是妖精,待不言,卻如何說。眉頭一放,計上心來,言,“臣妾不是怕此劍,大王教此劍別宮中挂着,子童與大王訴之。”王曰,“依卿之言。”令人送了此劍。卻說紂王問曰,“因何走了,見甚來。”妲己奏曰,“告大王,臣妾不是怕劍。今有子童姐姐到來,叫子童要赴仙會去,以此子童待趕姐姐去。卻思大王寵愛之恩,子童卻來辭我王。”王問曰,“誰是卿之姐姐。”妲己曰,“月中姮娥是我姐姐,見大王有棄臣之心,是以來喚子童,欲赴仙會,如大王不用子童,乞願隨臣姐姐去。子童是上界仙女,為億凡心罪,罰子童來下界。”泣下數行,有百媚幹嬌。紂王見之,不忍棄,曰,“朕不責卿之罪。卿姐姐是月中姮娥,比卿容貌若何。”妲己曰,“俺姐姐容貌是仙女,不是凡人,清潔之心,萬年千載,容貌如故。下界凡人被情欲所牽,育女生男,凡人豈比仙人乎。臣妾也難比姮娥###。”被妲己說感動,#王之心貪歡恣樂,更不問妲己奔走之事,更那?#劍之寶,將送在太廟內挂了。紂王再問妲己曰,“如何教寡人得見卿之姐姐。”妲己奏曰,“陛下若要見子童姐姐,大王依子童之言,便得見子童姐姐姮娥也。”王曰,“卿當說之。”妲己曰,“去宮內修臺座可高三百尺,名曰翫站臺,二名摘星樓。臺上修百間合子,臺下修千間房?。每年到上元十五夜,於臺上筵宴宣,必見姮娥也。”王聞此言,大喜。
  次日早朝升殿,帝乃傳宣,“朕欲待修臺閣宮殿等,寡人問卿等,如何得成。”班部中有費仲,宏夭奏曰,“臣啓陛下,此乃大國之境內,黎民盡是王民,若修此臺必就。”皇帝再問費仲,宏夭,“卿等二人,如何得就矣。”二人奏曰,“若要疾修成此臺,陛下宣八伯諸侯來國,詣朝同共計劃,用志修之,興工必就矣。”紂王依卿所奏。”?令教宣八伯諸侯。遂八道使臣去宣八伯諸侯,東伯侯薑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楊越奇,北伯祁楊廣,東南伯侯楚天佑,西南伯侯霍仲言,東北伯候張方國,西北伯侯扈敬敗達。宣此八伯諸侯。唯西岐州去宣姬昌,姬昌上馬{是文王也。}殿使將聖旨,行經數日,到岐州至近,令人先去報國主姬昌。
  姬昌使出岐州,來接殿使。出城行數裏,接着殿使,各下馬禮畢,迎入岐州內。至於衙內,焚香拜罷?文,展開讀了,姬昌大驚,言曰,“王行無道之事,自亂天下。”姬昌蒙聖旨,豈敢違槾,逐引上大夫畢公?,召公奭百人相從,共殿使前去朝歌來見帝。行經數日,前到潼關陰符界,姬昌在路中盛行之次,望見一道?色上衝雲漢。西伯侯掐指尋文卜一課,姬昌告使命曰,“今日是戊午日,到乙巳時必有大風,至午時雨住。”使命不信。二人語話中間,早至巳時,果然有濃雲密佈,狂風微起,遍滿長空,東西霧長,南北雲生。須臾雷震雹閃,雨下不止,頃刻平地成河,溝渠翻浪。至午時,雲散雨收,萬物滋榮。
  衆人都在大林之中避而,忽見一所古墓。西伯侯又發一課,“今日是戊子日,雨降合主,此墓自摧破,此墓中合出一個烈士。”纔然道罷,古墓自摧。使命見之,大喜。言,“奇”。姬昌見古墓白摧,伫目視之,見一女子屍形,宛然如生,卻被大雷得破女子之腹內有一孩兒啼。姬昌令人入墓中,取出孩兒來也。左右入墓抱出。諸人不曉,唯有姬昌會之。姬昌共使命前行,過墠堞嶺之下,見一賢士,是雲中子先生。雲中子與西伯侯相見具禮。二人禮畢,言語間驀聞小兒啼,雲中子問曰,“啼者誰傢孩兒。”姬昌具說前事。雲中子聞言,乃曰,“此子不得#,後十八年必佐西伯侯同破無道之君也。”道罷,西伯侯先會其意,乃留下此子。雲中子曰,“此子無姓,可立午,雷震名也,是破紂之兇神也。”
  卻說這西伯侯與先生相別,衹共使命前行。數日得到朝歌,八伯諸侯盡皆來相見,各具禮畢,議論來日見帝。至天明,盡皆到至殿下,鹹山呼萬歲,躬身殿下。天子傳宣曰,“朕欲於宮內修臺一所,高三百尺,上蓋百間閣子,下修千間房宇,故宣卿等議論,同建此臺。”問罷,西伯侯姬昌出班奏曰,“大王不可。如修此臺,可害萬民之力,恐失農桑之業。大王豈不學堯舜之作聖治垂衣之禮,天下大定。舜有孝治萬邦,禹有治水九載大功,萬民得脫洪水之厄,時有讓位之德。陛下何不尋思,罷修臺之事,去妖婦之容,不然則苦萬民甚大。陛下豈不學先君之作,今信妲己之言,是為敗國忘傢之事,嗟乎。”紂王聞奏,欲從此諫,心下不定。又被姐己妖容媚惑,巧言曰,“陛下藉萬民之力,信西伯之言,不修此臺,願大王早知,臣妾於內宮,臣妾當自死於泉下,若何。”
  紂王見道,告妲己曰,“寡人教與卿修臺閣之事,卿當休慮耳。”紂王便宜費仲。時費仲蒙宣來見帝,至金階山呼畢,紂王曰,“寡人欲修臺合,今西伯侯諫朕不可修,有妲己專意在修臺合,此事如何。”費仲奏曰,“臣啓陛下,若不修臺合之事,不顯大國之奢華。”紂王聞奏,竜顔大悅,“依卿所奏。”便出榜於朝門。紂王曰,“用多少人夫。”費仲曰,“用人夫五百萬。”紂王準奏,遂量地三千圍,令八伯諸侯各修其方,如有優功者,各依地分罰罪。諸侯各施工力,造成臺合,一一完備。前後一年,苦害萬民,民不料生,皆有倒懸之心。後修東鹿臺,西鹿臺,此臺?外相應,用金玉寶貝裝飾四面,如此富貴奢華蓋造,替卻天宮。更臺下栽萬種奇花,又間數行寶樹,臺下又修殿字千間。衆文武皆苦告,紂王不聽,衹要修其完備,交萬民受塗炭之苦。
  詩曰:
  八伯諸侯各建功,修成臺合數千宮。
  君王登此排筵宴,不問生民塗炭中。
  紂王有一日修成臺合,排禦宴賞群臣,唯有西伯侯姬昌,不避刀斧之誅,越班奏曰,“臣啓陛下,我王好奢華,荒酒色,峻宇雕墻,有一於此,未必不為敗國之本。陛下豈不聞,堯有一子名丹朱。不肖,不遵先君之法,衹好奢華,荒淫濫濁。堯見如此,乃讓位於舜。舜有一於名商均,亦乃不肖,不遵先君之法,衹好奢華無厭。見如此,不可治民,乃讓位於禹。#至桀王,王為肉山酒池,刷童男宣女裸形對偶,不行仁政,失其天下。陛下休學無道之君,願王學堯舜之聖治,則無後患。”紂王曰,“寡人如此,以洽天下。”西伯侯曰,“臣啓陛下,修臺之事,何是治政。費財千萬,勞苦民,何以將此建臺錢物,養贍貧民之耕鋤,賞犒徵人遙役又況我王倉庫不貧,國中富貴。陛下如此,上不順天,下不順地,中不順人,天地人心失之,久後不便。”紂王曰,“怎生不便。”西伯侯曰,“我王聽小臣今日之言,二十餘年有傾國之禍也。必有一夫與我王為患矣。”紂王聞西伯侯之言,王乃大怒大喝西伯侯曰,“?耐?昌,言知寡人兇吉之事,更待二十年之後,死在一夫之手也。”紂王問妲己曰,“爾知寡人兇吉也。”又問西伯侯,“西伯你死何時。”姬昌曰,“臣啓陛下,更待二十年安牀而死也。”紂王聞言含大怒,令左右推轉斬之,“你道二十年後安牀而死,朕交你目下分屍而死。”左右正砍將西伯侯推轉,性命若何。
  詩曰:
  臺合重修費萬餞,三纔不順為何緣。
  心明若聽姬昌諫,常吉無兇掌世權。
  紂王傳宣欲斬姬昌,有東伯侯薑桓楚出班而奏曰,“臣啓陛下錯矣。大王息雷霆之怒,聽小臣之言。此人第一,輔三朝忠孝之臣。第二,看先君重愛之人。第三,自古及今,無斬諸侯之劍,願王詳察免赦,如何。”兼此姬昌善會陰陽之造化,知天地之災祥。小臣之言,逆王直諫,大王停嗔息怒,且免西伯之罪。”時王聞奏,令左右卻擁西伯侯至殿下,免觸天顔之罪。良久,王問姬昌曰,“道爾善會陰陽,能辨天下之機理,知人窮通壽夭貧寒之事,吉兇禍福之危。爾今日與寡人發一課,看目下有吉兇相應之事,免卿不死之厄。”紂王待斬姬昌,姬昌亦不自憂其身,知未合死,知久後合立末主,為天命九十七而亡矣。紂王又問陰陽之理,姬昌便看天色早晚,乃辰時也。下一課,課內見今日至甲午時,合主從巽起大風也。西北天睛,東南風起,乃到辰相應也。更有廟中泥人奔走,泥馬嘶聲,至乙未十時也。紂王不信如此之言,令左右監收姬昌在於殿下。別令近臣,“爾去探事。”語話中間,早至午時,果然從東南上大風起,吹沙走石,屋瓦番飛,折樹之風,一國人民盡大驚,見廟中泥人泥馬於市中往來。近臣入朝奏紂王,“臣啓陛下,姬昌之課應卦兆也,果然如此。”紂王思念之間,早至乙末時也,泥人泥馬皆入廟中貼然。復有近臣來奏曰,“臣啓陛下,泥人泥。馬卻入廟中。”有詩為證。
  詩曰:
  課應東南起大風,泥人泥馬市中行。
  國中盡說希寄事,方表殷王色內崩。
  紂王傳宣,免姬昌之罪。詣來日,八伯諸侯鹹來辭紂王。辭畢,衆諸侯出朝門外,惟有西伯侯告衆諸侯曰,“紂王更待十五年,失其天下也。”道罷,各施其禮。欲待相別,有費仲來辭衆諸侯,有西伯侯道費仲,“爾是獻利便之人,知妲己亂其天下,苦害萬民之力。”道罷,衆諸侯相別,各上路行。衆諸侯皆去也,費仲心中懷恨西伯侯之言。
  或有一日,妲己共紂王飲宴在摘星樓上,妲己問王曰,“臣啓陛下,世間有何貴寶與子童翫看。”言罷,紂王曰,“何處有貴寶。”言畢,旁邊轉過費仲來,奏曰,“臣啓陛下,臣知一人有寶,堪與娘娘帶翫。”王問曰,“何人有寶。”費仲奏曰,“臣知西伯候姬昌有一對瓊姬玉鉚,此釧無價之寶也。帶之隨人心意,變通四時,欲寒則涼,欲熱則暖。又令人身體輕便,容顔不老。此乃真貴寶也。”妲己聞之,大悅,遂乃奏王曰,“此釧子童須要帶之。陛下如何。”王曰,“此事容易。誰人堪去?使命入岐州去取寶釧。”費仲奏曰,“小臣願為使命。若陛下令別人為使命,恐受西伯侯金珠好財物迷心,不肯將瓊瑤玉釧來。”妲己曰,“言者當也。”先賜金百兩與費仲,費仲謝恩辭王,秉?上路,連夜不止。
  經行數日,令人報與姬昌。姬昌聞言,實時出岐州接使命。二人各施禮畢,相從入岐州衙中,焚香拜畢,讀了聖旨。管待使命。使命曰,“如今天子?令小官取寶。”姬昌曰,“何寶。”費仲曰,“是瓊瑤玉釧。”姬昌聞言,心內思量,此事都是此人獻也。西伯侯便取寶與費仲曰,“此釧非是等閑,乃奇寶也。此釧帶時,令人身輕體健,隨時而變,令人顔色不老,病者帶之即愈,闢惡除怪,如是妖精見之,驚恐奔走也。”費仲得寶釧,辭西伯侯。
  上路行數日。到朝歌入內見帝,詣於殿下,愆山呼萬?,紂王問曰,“取寶釧如何。”費仲遂將寶釧獻與紂王。紂王見釧,見光彩耀日,霞色光輝,皇帝大悅,將費仲入後宮去妲己,迎駕入宮令坐,費仲具禮畢,置酒三杯。紂王令費仲獻寶釧。妲己大悅,“令將子負視之。”妲己不看,萬事?休,纔然鮮開手帕,見寶釧大叫一聲僕然在地,四體沉重,口鼻無?,妲己性命如何。
  詩曰:
  西周寶釧實奇哉,費仲殷懃特取來。
  獻與妲己初看翫,猛然例地命將頽。
  紂王親用禦手扶起妲己,久而蘇省,多時,妲己奏曰,“不要寶釧。”教送出受仙宮去。紂王問曰,“卿有何疾。”妲己不敢言實情之事,眉尖一縱,計上心來,奏曰,“臣啓陛下,妾往日有痛心疾,今日又發。”又曰,“此釧不好,教賜與薑皇后者。”紂王,“依卿所奏。賜與薑皇后帶者。”妲己心中佐待唬薑皇后。皇后見寶釧,接得帶了,精神倍加,體健身輕,安寧無事。左右奏紂王曰,“皇后帶了寶釧也。”
  當日,妲己暗宣費仲。費仲蒙宣,來見妲己,詣於殿下。禮畢,先賜黃金百兩與費仲,“卿定一計,怎生交貶薑皇后。”費仲奏曰,“此事小可。臣定一計,便教貶了薑皇后。”姐己曰,“如何是計。”費仲曰,“明日是薑皇后生辰月誕,娘親自前在正宮,與皇后賀生辰。薑皇后見娘娘必怒,娘娘便把頭髮亂了,便來見帝,言薑皇后打子童來。王乃必信,宣皇后問說因依之次,娘娘暗教人藏刀子於皇后?下。娘娘便奏道,薑皇后有害我之心。既無意,大王視之,薑皇后將刀子來墜於地。為大王寵愛臣妾,故有此心。王乃必信必坐罪於薑皇后也。”妲己曰,“言者當也。臣且退去。”
  妲己依費仲之計。詣來日早辰,去正宮內與皇后賀生辰。到正宮見薑皇后。薑皇后果然怒,便駡,“賤材,有何面目來見我。你不識羞。”遂駡妲己。妲己自把烏雲髻鬆,金冠裊?,霞鬃散亂,定入殿上,哭見紂王。王問曰,“卿當悲啼何事。”妲己奏曰,“薑皇后打子童來。紂王聞之大怒,宣薑皇后見帝。紂王問曰,“爾打駡妲己,為何。”皇后曰,“臣妾不曾打妲己。”紂王問之次,妲己教官人暗藏一刀子在薑皇后?下。妲己曰,“皇后有害我王之心。”王乃轉怒。皇后曰,“賤妾豈敢有害我之心。”王曰,“為何將刀子在於?下。”薑皇后噎語難言,哽聲怎說涕?如雨,怎生分訴,紂王不詳事情,大怒,共妲己摘星樓,上傳聖旨,令教與皇后與布素之衣,貶入冷宮,教受辛苦。皇后聞言,心中大怒,不故其命,乃駡紂王,“信邪佞之言,令我死於目下,貶我入冷宮,無道不仁之君,信讒貪色之主,人神共惡,天地不容,不死在萬刃之手,何怒我乎。”紂王聞言大怒,親身驟起,撥轉宮娥,親手扯住皇后。皇后不拒其死,又駡紂王,“昔桀王無道,死在樵門,你信賊婢之言,自亂天下。”言未畢,紂王用手攬衣,一手攬將烏雲髻,輓從摘星樓邊推將樓下去。皇后性命如何。
  詩曰:
  後宮直諫薑皇后,不聽忠言大可憂。
  怒攬衝冠顔面變,攬衣拒下摘星樓。
  皇后身後在摘星樓下。紂王傳宣,教把皇后屍首,埋在後宮第七個梧桐樹之下。左右蒙聖旨,將皇后屍首埋給。皇后腕上帶着瓊瑤寶釧,成皆埋了。妲己佯詐忘了,故意和寶釧埋了。紂王不問,真#送了薑皇后,每日共妲己作樂同坐,更無一人敢不去說紂王。
  韶光似箭,日月如梭。您見得。有詩為止。
  詩曰:
  窗外日光彈指過,檐前花影坐間移。
  一杯末盡笙歌送,?下辰牌又報時。
  ?忽十年,薑皇后有一太子,名曰景明,王號為殷交。自皇后卒時,太子始年一歲,別有宮人育之。紂王更不戀太子。今則十?身長五尺,心有英烈。有妲己知太子長大,心中怕怖。有一皇后無宮中宮人告與太子,知我教天子壞了他母,以此上不便。我今暗宣費仲。費仲蒙旨,至於殿下具禮。妲己問曰,“卿記得十年前事。”費仲曰,“那一事。”妲己曰,“當日薑皇后死之日,有太子一歲,至今十年,太子欲乃成人。怕薑皇后宮中宮人告與太子得知,恐太子執仇,是此不便。此事如何。”仲曰,“小臣有一計,亦可教娘娘心不生憂。”妲己曰,“如何。”費仲曰,“把皇后宮中宮人除了,萬無失一也。”姐己曰,“如何除得。”仲曰,“娘娘至晚共王相見,娘娘面帶憂容不悅,王必問。娘娘便奏,衹言,薑皇后宮中官人,倚着正宮名下,見子童無禮,臣乃難甘,可除之。王曰怎生除得。娘娘曰,臣心教陛下去殿下置一灑池肉林,蠆盆工炮烙之所,教正宮宮人相撲,贏底人推入酒池,教飲酒醉死,輸者推在蠆盆中,教蛇蝎蜇死。如有不死者得罪之人,推在炮烙煻灰火坑之內。更燒銅柱大紅,縛在柱,一燒死也。此乃除之,更無一人告與太子。太子不知仔細,方免娘娘之憂也。”妲己曰,“卿且退去。”費仲蒙恩,便辭娘娘去也。
  妲己至夜與紂王相見,面帶憂容,顔無笑色,王怪問曰,“卿因何不悅。”妲己詐雲,“臣啓大王,今有薑皇后位下宮人,倚着正宮名勢,見子童無禮,臣欲大除之。”王曰,“依卿所奏。怎生除之。”妲己言曰,“我王去殿下置酒池肉林,蠆盆炮烙之刑,教宮人相撲贏底推在酒池內飲灑,輸底推在蠆盆,交蛇蛟蝎蜇,得罪的推在炮烙,教抱銅柱。”紂王見道,“依卿所奏。”即傳宣於殿下置酒池肉林,蠆盆炮烙,銅柱。一切都置就,紂王共姐己摘星樓上飲酒,令宣薑皇后宮中宮人,盡皆梳?美麗。宮人鹹至樓前,盡教去卻宮衣?裳,衹?裙子一腰,教二人相撲往來,風吹忽有裸體之形,妲己共紂王取樂笑耳。贏者推在酒池之內,交飲酒醉死,輸者推在蠆盆之內,交蛇咬蝎蜇死。如有得罪之人,推在炮烙之內,教抱通紅銅柱燒死。如此無道,損害千人之命,宮女聲哀不止,妲己共紂王取樂無厭。如此無道,國中依言無不知。有詩為證。
  詩曰:
  狐靈專寵恣荒淫,嗜酒成池肉作林。
  一旦朝歌非我有,方知天命果難諶。
  有一日,紂王與妲己在摘星樓上對坐取樂,忽見一人引太子殷交,此人是東宮嬭母馮氏,遊於樓下。妲己大怕,自心思,“設若嬭母馮氏告與太子,知我教天子壞了他母,以次不便。”次日,又暗宣費仲至於後宮見妲己,曰,“昨日子童見稱母馮氏告與太子,知吾交天子壞了他母,竊恐太子報仇,此實不便。今宜大夫,此事若何。”費仲曰,“小臣定一計,與娘娘除了嬭母。”姐己曰,“如何除之。”大夫曰,“娘娘取一日,推作生辰,遍告諾宮監,必來與娘娘賀生辰。嬭母必來與娘娘過盞,娘娘佯落盞墜地。又言嬭母倚太子勢,欺負子童。便奏天子,天子必信,坐罪於嬭母也。”言畢,“臣且退去。”妲己亦依費仲之言,至來日,妲己傳令,“今日是吾生辰,宮人皆知,都來受仙宮內賀生辰。”時有嬭母馮氏思惟,“妲己損宮人,計有千萬人命,我若不是在太子宮內,如今也送了我性命也。可惜了薑皇后。”言訖,涕淚如雨。三思之次,不免也去來。見姐己。問候,禮畢,列尊卑而坐。馮氏與妲己過盞上壽,妲己佯落盞墜地,便着惡言駡詈馮氏。馮氏心中驚怕。又見妲己奏曰,“如今嬭母馮氏欺負子童來。”王問曰,“因何敢欺負卿來。”妲己曰,“倚着太子勢,故意欺負子童。願大王與臣妻作主。”紂王見道財轉加慍怒非常,言稱,“叵耐豈敢。”令左右宣馮氏。馮氏蒙宣,詣於殿下,山呼萬歲畢,王問曰,“爾何欺負妲己。”馮氏曰,“豈敢欺負娘娘。”妲己奏曰,“願我王與子童作主。”紂王不察其情,乃問妲己,“嬭母欺負卿,合當甚罪。”姐己曰,“合該炮烙之刑。”王曰,“依卿所奏。”左右宮人推去炮烙之刑。馮氏痛哭,告天子,“大王可念太子年幼,臣妾乳哺之恩也。願大王赦臣妾之罪。”紂王曰,“寡人欲免爾罪,妲己不肯。”令左右宮人推去嬭母大慟。忽崩報與太子。知速來救嬭母。果然見宮人將嬭母推奔火炕之側。太子高聲唱宮人,“不得無禮。”嬭母視之,卻是太子,嬭母告曰,“看幼小乳哺之恩,救我性命。”太子聞言,道宮人,“且留人。我見父王去。”詣於殿下。山呼萬歲,畢。奏曰,“我王何故欲救嬭母有何罪。”王曰,“罪當合死也。”太子奏曰,“且看兒子面,免嬭母死罪。貶入冷宮。願父王寬恕。”紂王聞奏,遂免死罪,教入冷宮去。太子謝恩,禮畢,有嬭母心憂。後有官監送馮氏去冷宮,朝食凍?冷飯,夜臥?惡牀席。日往月來,自經半月有餘,嬭母每日作念,太子怎執知#####(俺冤屈之事)。怎見得。有詩為證。
  詩曰:
  詐祈妲己是生辰,馮氏同為祝壽人。
  誤落金杯欺誑狀,眨於冷地屈誰伸。
  太子每夜睡臥不寧,精神恍惚。當日太子閑行至後花園中梧桐樹下,太子看玩之間,忽見一陣旋風,來往繞定太子,左右盤旋幹遭,吹得太子衣袂亂散。太子言道,“此旋風好怪磨。”言罷,又見第七個梧桐樹下有一女人,涕?交流,哽噎大怨言曰,“紂王共妲己,太子好無道。”太子聞言大怒,嚮前來問,至近卻是嬭母。太子見嬭母,禮畢,太子曰,“你在冷宮受苦,且自?懷我去奏父曰教嬭母去東宮者。”嬭母啓告太子曰,“我不愁我身受苦,別有冤屈之事。”太子曰,“有何冤屈。”嬭母哽咽不道。太子曰,“爾不言,吾豈得知。”嬭母曰,“自從十載之前,太子始年一歲,被妲己讒佞,你父王把爾親母薑皇后,從摘星樓上攛在樓下,搠殺爾親母,我養育你,到今十載。又教爾父王去殿下置酒池肉林,蠆盆炮烙之刑,把你娘官中,宮監,盡皆除之。此是姐已並費仲之計,故壞了千萬人命。妲己又教爾父王,修臺閣宮殿,費萬民之力,停罷農棄民不聊生。不納忠臣之諫,盡是妲己並費仲,教爾父王行不仁無道。今告太子,你娘屍首見埋在後宮第七個梧桐樹下。”太子問嬭母曰,“實有此事麽。”嬭母哽咽,哭告太子曰,“妾言不敢虛誑。恐太子不信,去梧桐樹下看之便見。”道罷,嬭母自?死咽喉而亡。太子令左右官人埋了嬭母。太子親往梧桐樹下,祝曰,“拜告親母,若是母有如此之事,暫時顯其靈,不孝兒與我母報仇。”言罷,薑皇后聽得太子所祝,便顯靈聖去空中。忽聽人言曰,“告太子,您娘苦死,不可以說。”太子聞言,仰視空中,果見,親母,遂拜。畢,見空中滴溜溜落下一件物來。太子加額,不知是甚物。太子接得視之。乃一首詩。
  宿冤宿對是無休,妲己生嗔起事由。
  嬭母含冤俱說破,須憑太子報冤仇。
  太子讀罷詩句再視,不復見之。太子慟咷大哭,心中懷恨無限。至夜,太子正睡之間,忽見親母並嬭母,一切苦楚宮人來告太子,“爾父無道,寵信妲己之言,把俺等屍首不理,冤恨無伸,望太子俺等報仇。”言罷,太子大哭,忽然覺來,悲啼移時,大恨妲己。到早晨,專來諫父王,詣於殿下,山呼畢,奏曰,“臣啓父王,如今臣見宮娥痛死,黎民壞憂,皆是妲己一人之過也。教斬了妲己,天下清肅也。”王乃不從。太子去宮中見妲己,妲己置酒管特太子。太子接得金#(盤),##(用盤)便擊妲己,妲己忙走入深宮去了。太子復回於東宮。
  卻說妲己號咷大哭,去見紂王。王問妲己曰,“卿為何悲啼而至。”妲己奏曰,“臣啓陛下,今有太子到妾宮中,臣置酒宴待之,太子用盤,打臣妾,以此公我王。與臣妾作主。”紂王聞奏大怒,今賜太子死。卻有一人報與太子知,太子大怒,復往太廟中取寶劍,欲待斬妲己。有一人告與妲己。妲己聞言,乃奏紂王曰,“今有太子去大廟中取寶劍,必欲與陛下為患矣。陛下卻問太子取將寶劍來者,毀卻甚妙。”紂王聞奏,今禦弟子虎去取寶劍。子虎蒙宣,去太子處取劍,至於東宮殿下。左右報與太子。太子聞之大怒,曰,“來者必斬。”子虎聞言,卻回奏紂王。王聞奏,問妲己曰,“此事若何。”妲己奏曰,“交費仲取去。”王曰,“依卿所奏。”“宣費仲至殿。”王曰,“今有太子去廟中取了劍也。卿與寡人去取將劍來。”費仲蒙宣,到於太子。宮中見太子,太子仗劍驟出宮來殺費仲,費仲遶石柱而走,太子劈一劍,石柱上火光進散。費仲脫命而走,至於殿下。奏曰,“似此誰人敢去取寶劍。”妲己曰,“如何斬得太子。”費仲曰,“臣定一計,必斬太子。”紂王曰,“有何計。”費仲曰,“去殿下伏了兵士。陛下共娘娘殿上,令宣太子。知我王共娘娘在殿上,必來帶劍且見。帝令左右擒住太子,令教賜死。”紂王姐己聞奏大喜,一依費仲之言。紂王宣太子,太子蒙宣,遂問來人曰,“姐己在殿上麽。”來人曰,“然。”太子見道,袖劍入內,一心待斬妲己,與母報仇。太子便去見帝,詣於殿下,山呼拜舞罷,紂王傳宣捉住太子,教赴法場斬之。妲己奏曰,“太子先待殺取劍之人,又帶劍入內,此是?君?父。太子合該炮烙之刑而死。”紂王,“依卿所奏,教炮烙之刑。”費仲奏曰,“臣啓我王,不可炮烙。恐小邦聞之炮烙太子,恐哂之,不可以。衹依法斬之。”紂王亦依費仲之言,今建法場斬之。須臾間,去斬太子,百官恣嗟,群臣仰嘆。其太子生得相貌堂堂,渾如灌口,人人見者,無不下?,個個觀了,鹹皆傷情。如花仕女見太子,心懷不悅懶?梳似玉郎君,觀儲君,意抱傷情罷宴會,無不感悲。時有紂王二庶兄,一個是箕子,一個是微子。二人來諫紂王,詣於殿下,躬身諫曰,“臣啓我王,耳免太子之罪,如何。”時王不聽,令左右推奔法場。纔然便斬,忽有一人,身長七尺,仗劍驟走如飛,至法場揮劍殺之,無入可當,劫了法場,救了太子,往西而去。救了太子的是誰。
  詩曰:
  法場建起試竜泉,為帶環刀有罪愆。
  不是鬍蒿來救#(卻),##(儲君)一命掩黃泉。
  當日救了太子的是鬍蒿。##(鬍蒿)引太子,二人相從,至夜到皇伯比幹宅內。太子?鬍蒿,二人見比幹,具禮畢,比幹將二人進入衙內,置酒管待二人。比幹問太子曰,“有何事意到來。”太子大泣,告曰,“如今俺父王信妲己之言,待斬愚子,被鬍蒿劫了法場,以此到來,待訴與皇伯。”比幹聞言大哭,久之言曰,“君主不明,自亂天下,棄妻斬子,不修國政,乃信婦人之言,不信忠臣之諫。”言畢,管待二人於宅中。住了三日,太子告皇伯曰,“俺王無父子之恩,亦有斬兒之恨,寵信姐己。”言訖淚下。又告曰,“吾欲要將招兵,滅無道之君,斬妲己,誅費仲,報親母之仇,如何。”比幹勸曰,“君父之間,豈行如此。”太子曰,“父無愛子之心,子有孝父之意,叵耐妲己賤人,教我娘苦死。”
  話中間,卻說紂王(聞)鬍蒿劫了法場,令費仲?費孟不越一傢,?捉二人。來到比幹宅,見比幹二人相見,行施禮畢,比幹進費孟入衙。荼湯罷,費孟曰,“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傢,搜捉太子並鬍蒿,上啓皇伯,此二人曾來麽。”比幹曰,“怎敢來。我若見,必捉將來見天子去。”二人言語中間,有太子知費孟來搜捉,太子大怒,欲待前來廳上殺費孟去。鬍蒿諫曰,“太子殺費孟,不連累皇伯乎。假令便殺了此人,何濟。”太子聽諫不去,費孟離宅去了。至夜,比幹共太子議論此事,太子曰,“我往求兵將,必殺無道之君,不顧其父,難赦妲己並費仲。”比幹聞太子之言,“大丈夫之志也。”至明日,太子共鬍蒿二人去辭皇伯比幹。辭了,二人使出西門,纔行之次,忽見費仲。太子共鬍蒿嚙齒,仗劍來殺費仲。費仲縱馬而走,不能殺之,衹殺了僕人數個。二人走出西門去了。
  卻說費仲荒來見帝,詣於殿下,山呼萬歲,“大王禍事也。”“禍從何來。”費仲曰,“今有靈鬍蒿共太子出西門而走。臣見二人,去趕,二人仗劍來殺臣。臣縱馬而走,遂殺了伴當數人。二人去之甚速。”紂王聞奏,心中大怒,敕令左將軍?吼領兵五百,趕太子並鬍蒿。此人是遊魂神。?吼是大耗神。右將軍佶留(留),此人是小耗神。紂王又教四門都檢點。媿鬼,媿歲,此二人是劍殺二神也。衆將來趕,太子獨戰衆將,不能?敵。太子共靈鬍蒿各自逃走。二人性命如何。
  詩曰:
  來追諸將若奔風,料敵人間孰比雄。
  幾戰殷君皆喪膽,黃昏逃避廟堂中。
  當日太子一夜躲兵獨行,到一廟中,有一神人來請太子上殿而歇,神兵問太子曰,“何故來此。”太子具說父王不仁無道之事,###(神人曰),“你後破無道之君,吾與汝一法,必勝矣。”先##(賜酒)一杯,與太子飲之,又與大斧一具,可重百斤,名曰破紂之斧。神人便助太子有力也,接大斧入手中。忽然覺來,卻是一夢,果然見大斧在手中。太子自覺有力,弄大斧恰如無物相似。至天明,見牌上字,名曰浪子神廟。道罷,又有?吼,佶留留兵來。太子拈斧在手,便與二將决戰,都無數合,殺退二人兵士。太子望朝歌,大恨父王並妲己。
  太子往黃河而進,於河岸口,見一漁父。太子曰,“漁公渡予過於此河,感謝勿阻。”漁公曰,“爾是何人也。”太子具說前事。又問曰,“公何人也。”公曰,“吾是紂王之臣,姓高,名遜。”太子復問,“為何在此。”公曰,“因初修臺時,為吾慢功,故罰吾為長流百姓。令避世在於河中,且為釣叟。今太子不是,非常專意留太子管待,太子不肯住,高遜渡太子過河。與太子相別,太子前到潼關,便入華山小聚兵,一心待破無道之君。
  詩曰:
  夢?神人賜斧斤,故教戰敵二將軍。
  各逃患難漁公渡,猶自心中怨紂君。
  卻說?吼,佶留留,媿歲,媿鬼四人回兵,來見天子,詣於殿下,山呼畢,“臣啓陛下,如今走了太子,四人俱來乞罪。”紂王聞奏,“卿等無罪。”四人謝恩出朝。
武王伐紂書捲中
  話說冷淡處持過。卻說紂王共妲己每日去宮今取樂,又依前損害宮人無數。紂王恣縱妲己取樂。如此無道,無入敢諫。
  有一日,姐己奏曰,“子童辨認得孕婦腹中是男是女。”王曰,“如何知之。”妲己曰,“恐王不信,試將數個孕身婦人,臣妾辨之。”王曰,“依卿所奏。”便宜到百個孕婦人至殿下。紂王問妲己曰,“那個是男,那個是女。”妲己曰,遂叫過一婦女來,今坐復起,妲己奏曰,“坐中先?左足者是男,先?右足者是女。”紂王曰,“如何得知。”姐己奏曰,“恐王不信,剖腹驗之。”紂王曰,“依卿所奏。”教左右剖腹驗之,果然如此。每日可廢百人之命,妲己精神越好。此人是妖精之神也。民間嗟怨,客旅哀哉,悲啼不止,無不傷心。
  詩曰:
  恣情損害幾多人,罷辨人間孕婦身。
  今日雖然多富貴,後來劍底作泥塵。
  當日紂王共妲己遊西鹿臺,前有一河,號曰野水河。姐己共紂王登臺上而坐,望見河岸上鼕月瀎?。二人欲下水。有一年少者怕冷,不敢下水,數次上岸。老者不伯冷而撩衣便過。王問妲己曰,“此二人年少卻懼冷,年老不懼###(者)何哉。”妲己奏曰,“年少者是老生之子,%不滿其##,氣衰弱怕冷,不敢涉水。年老者是少生之子,髓滿其脛,傲寒耐冷。雖是肌毛枯伐,陽氣太盛,故不怕冷,便涉河而過。”紂王曰,“如何見得。”妲己奏曰,“恐我王不信,教左右捉取二人敲脛看之。”紂王曰,“依卿所奏。”令左右捉取二人來,斮脛看之,果然如此。紂王大喜,告妲己曰,“卿煞知好事。”如此損害人命,後來不敢來河上過往。紂王令左右去至處捉人,來於河中試之,每日害數十人命。
  詩曰:
  刳胎斲陘剖忠良,顛覆殷湯舊紀綱。
  積惡已盈天震怒,獨天不免鹿臺亡。
  又一日,紂王共妲己在於臺上朝日取樂。忽從##數人籠放出臘之人,架着鷹鵰打臺下過,忽有##將起,直來臺上搦妲己。妲己見了,大叫一聲,走入人叢中去了,被鵰抓被面皮,打了金冠。左右捉將放鵰入來,斬了其人,滅了全家。因此,後人更不敢架鵰打臺邊過。因此,妲己更不遊於鹿臺,駕卻入內去。每日紂王共妲己在摘星樓上,取樂無休。萬民皆怨不仁無道之君,寵信妲己之言,不聽忠臣之諫,損害人民之命。紂王今天下變震黎民,廣聚糧草,在朝歌廣有三十年糧,盡底成塵。有鬍曾詩為證。
  詩曰:
  積慄成塵競不開,誰知拒諫剖賢才。
  武王兵起無人敵,遂作商郊一聚灰。
  又詩曰:
  歷代君臣壯帝基,何如紂王越天期。
  渭公註殺謀天手,血浸朝歌悔後遲。
  紂王聚糧朝歌倉內,盡皆成塵。此乃紂王寵信妲己,不理王道。
  有八伯諸侯,至春首盡來朝賀。內有歧州姬昌將禮物來見大王。有西伯侯乃集公臣百官,評議欲往見帝公事。有畢公臯,召公奭,榮公顛,閎夭,南宮括,散宜生,太任,逢達,許寂,並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騧,更有十個王子,武王發,周公旦,千邑尋,萬邑祥,伯邑考,管叔鮮,蔡叔度,唐叔政,染叔季,曹叔文十人,並群臣皆至於殿下。禮畢,西伯侯告衆臣曰,“吾又東去朝歌見帝去也。吾聞紂王不設朝政,寵着妲己之言,自亂天下。吾若到朝歌,入內亦因命必諫。我有七年囚阻,衆文武不得來見我。若來見我者,吾身必與您惹大災臨身。吾身災退時,方可歸國,那時破無道之君。衆文武並吾於皆聽吾言者。”衆群臣王子皆應諾。西伯侯先去辭老母太任。西伯侯曰,“上啓母親,如今兒子東去朝歌見帝去也。更後七年方可來也。我。母保重歲寒,休憂兒子。”老母哭泣,與兒子相別。太任曰,“爾若##(到朝)歌,至內可以着善言諫之。紂王是不仁無道##(之君),#誤我兒之命。”西伯侯曰,“我母善保歲寒。兒命不妨,衹合有七年大囚之災也。”姬昌當日自課吉兇,告母曰,“去後誓不得教武王子來覷我,必有大禍臨身。”姬昌道罷,別武王上路,有武王言曰,“同隨大王去如何。”“枉帶纍一切人,吾身自當。”姬昌又告曰,“您後七年至中秋,吾免囚牢,吾西歸也。那時文武您迎我來。”姬昌道了,上路東行,文武西歸。
  文王行經數日,前到朝歌至近,近臣入內奏紂王,至於殿下,山呼萬歲了,奏曰,“臣啓陛下,如今有西伯侯來見大王。”紂王曰,“近宣西伯侯姬昌。”姬昌蒙宣來見帝,八伯諸侯一齊相等,同去見帝。至於殿下,山呼萬歲,躬身在於殿下。皇帝傳宣,皆令免禮,賜平身,上殿賜綉墩而坐。遂排一宴,賞設八伯諸侯,盡皆飲之。衆諸侯見紂王背後廉底坐着妲己,衆文武不敢?頭。時有姬昌越班出奏曰,“臣啓陛下,小臣有死罪。”紂王問曰,“卿有何死罪。“姬昌曰,“臣不合僭奏。我王不合對君臣上下無禮。”紂王問曰,“如何是君臣上下無禮。”姬昌曰,“今日是君臣聚會,似父子團圓,與文武評議國傢之事。卻效妲己於我王背後坐,受了文武將相之禮,大王豈不處輕賢重色,不遵上祖先君之法。大王如此,似桀王之近也。臣啓陛下,臣聞大王亦信妲己讒言,置酒池肉林,蠆盆炮烙之刑,苦害他人,何故如此。又害良民,斮徑看髓,剖剔孕婦,更修下三百尺高臺並千間殿宇,此乃廢民之業。大王為此人讒言,背妻棄子,亂行乖異,不修正道,不治下民,大王卻不政。國以民?主,民以國為本,國本人民,切不失也。大王思小臣之言,斬了妲己,散糧贍國之貧民,修薑太後之山陵,宣太子立為東宮,此大王聖治。大王聽小臣之言,天下大安。若不聽小臣言,久後死在萬人之手。小臣死罪,死罪。”紂王聞西伯侯之言,三思久之不言。卻有妲己喚王,紂王起至廉下見妲己。妲己奏曰,“願我王將臣妾殺之。”紂王曰,“為何將卿殺之。”妲己曰,“我王棄奴之心,何不殺了。”紂王曰,“寡人如何是棄奴之心。豈肯殺乎。”妲己曰,“大王既不是棄奴之心,恰則西伯侯惡謗陛下,我王聽之不言。願大王不棄妾之容貌,卻把西伯侯斬了者。”紂王曰,“依卿所奏。”紂王速臨殿下,於竜牀上坐了,乃問西伯侯曰,“若寡人不聽卿之言,久後死在萬人之手,卿如何衹恁直毀寡人。”今左右推轉西伯斬之。衆文武見待斬西伯侯,齊呼萬歲,震動宮殿,##(皆奏),“#(陛)下,且免西伯侯之命,”紂王曰,“西伯辱朕太甚,###(如何免)之。”有東伯侯奏曰,“臣?大王,且看先君之面,衹罷任去官,未委聖意若何。”紂王曰,“依卿之奏。”令左右卻推近西伯侯至殿下,紂王曰,“寡人欲待教卿便死,且免爾之死罪。囚在羑裏城中者。”姬昌得罪,貶在羑裏城中。此城在蕩州北七裏,今湯陰縣是也。有詩為證。
  詩曰:
  殺妻棄子害忠良,不果皇天降禍殃。
  恣縱荒淫迷妲己,卻嗔直諫貶姬昌。
  又詩曰:
  十句當言九句休,衆中無語卻無憂。
  是非衹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紂王令看一使臣監押西伯侯,前至蕩州,教人報與本州島太守韓渥,來接使命。禮畢,至衙中,太守開了聖旨,口中不言,心下頻頻作念枉教西伯侯受苦。更不敢久住,送姬昌羑裏城中,每日餐凍食冷飯,身穿布衣,更不教出入。使命復還,亦有本州島太守,此是吊客神也,為西伯侯仁德之人,常不令人知,暗中來羑裏城,以酒食待姬昌,不肯交辛苦。太守告姬昌曰,“我交你私去,如何。”姬昌曰,“我若去後,必纍公也。不被囚牢之難,以知君憂吾之恩。”太守暗中長得與姬昌道話。
  日往月去,前後早五六載。姬昌當日離歧州,已知東去有七年囚牢之難。姬昌常問監官如今紂王無道。那姬昌不愁自身之苦,念紂王無道,每日在囚城中,長把幹,坎,艮,震,巽,離,坤,兌。?神將大將軍,使六丁六甲,為左右將軍,摘其中十幹,五行,二十八宿,定分八卦爻象,逐年逐月返日逐時,知吉兇之事。占人間災福之兆,課身上吉兇之來意。知一年旱澇不勻,五穀絲蠶收成,人民病疾災傷。文王在囚牢之內,一一盡知。剋日定時,並無分毫差錯。文王以六十四卦自卜其身,見勢衝更有二月,方免囚牢之難。七年時至仲秋末季秋初,文王卜下見喜,合受七年方脫。有詩為證。
  詩曰:
  紂王荒淫國不修,貪迷妲己損諸侯。
  不從西伯忠臣諫,羑裏當囚七載憂。
  又詩曰:
  直言骨鯁總皆謀,君不君兮實可羞。
  天然暗助行兵德,萬裏江山盡屬周。
  姬昌課罷,至夜得一夢,夢見兩手托天。忽然覺來,姬昌自思,大喜,自言,“昔日有殷湯王得此夢,以興天下。”言罷,有一日纔坐,忽有一鳳來朝西伯侯,至於面前,如擎而立,一個時辰而去。姬昌占之,今可免囚牢也,感得天鳳來朝吾也。西伯侯囚牢中常時占卜,以有可歸之期,亦有鳳來見,有萬千般祥瑞,可以待出免囚牢之難。
  話分兩段。卻說岐州###(太任並)衆官群臣長之。西伯侯之祖是帝嚳之後,姬名#(棄),是堯王之後,為後稷神也。姬棄生王季,王季生姬照,姬照生姬昌,文王是也。文王母太任。太任召集群臣文武等,評議姬昌之事,“當日姬昌東去之時曾言,我見紂王,因命必諫,我有七年囚牢。方今是七年之數也。如今在羑裏城中,誰人敢去探者,看紂王有放姬昌之心。”問罷大臣,衆中無一人言。有姬昌第五子伯邑考言曰,“孫兒乞去探吾父姬昌。”衆大臣依言。有大臣散宜生來諫曰,“臣啓娘娘,莫教伯邑考去,姬昌去時曾言,但不得來吊問,恐惹大禍臨身。”伯邑考不從大夫之言,便辭祖母,將物上路,言道,“棄我一命去見我父。”言了東行。有大夫上奏太任曰,“令教駙馬祁宏將兵保護姬昌父子之事。”
  有太子伯邑考車馬在路上,不過旬日,前到朝歌內門外。令近臣奏紂王。至於殿下,山呼萬歲了,“臣啓大王,如今有西伯侯太子來見大王,至於內門。“紂王令宣,太子蒙宣至於殿下,山呼萬歲了,躬身立在殿下。曰,“亦恕卿免禮平身。”太子遂進禮物與紂王。紂王問,“卿在路跋涉不易。”伯邑考曰,“荷大王聖問。”紂王宣太子上殿,賜綉墩而坐,設大宴款之次,伯邑考哭告紂王。紂王問,“卿泣何事。”伯邑考曰,“小臣啓上,吾父七年之囚,看先君之面,免吾父囚牢之苦。”如此三日,哭告紂王,紂王言曰,“此人是忠孝之人。卿休哭,令教放爾父,教你同去。”伯邑考蒙宣謝恩。禮畢,紂王宣太子上殿,賜大宴飲之次,有妲己亦在簾底坐,遂問王曰,“臣聞太子,何人也。”紂王曰,“此是西伯侯之子伯邑考。”妲己曰,“妾聞伯邑考善能彈琴,今教伯邑考操琴一弄,臣欲聽之。”紂王,“依卿所奏。”令近臣取琴與伯邑考。伯邑考口中不道,心內思惟道,“紂王不仁之君。”太子?思父七年囚牢之苦,無心操琴。太子再三告紂王曰,“不可撫琴。”紂王不許。特教太子操琴小太子卻不免按得,橫於膝上,正調弦彈一麯,名曰,太子忿怒麯。有紂王貪與妲己傳杯飲,不顧太子,太子大怒,言曰,“爾侮慢。臣賢而悅婦人也。”用琴擊紂王共妲己,僕然到地。左右官人扶起二人,令教左右捉下太子。太子大駡紂王不仁之君,無道之主。妲己奏曰,“罪不幹西伯侯之事,罪在於伯邑考。今西伯侯囚於羑裏城,依法受之,不曾失了君臣之禮。如太子剛硬,天地難容。”紂王問妲己曰,“怎生教太子處死。”妲己曰,“據伯邑有欺君之罪,合醢為肉醬。臣聞姬昌善知陰陽,預知前事。封賜肉?與姬昌食之。若####(姬昌將此)肉便食,非為陰陽人,後與大王不能為患也。##(放教)姬昌歸岐州去。姬昌若見此肉不食,知是親人肉,此是大賢也,久後必與大王為患,和姬昌都教處死,永除後思也。”紂王聞奏大悅,令左布報轉伯邑考,醢為肉醬。
  詩曰:
  伯邑東去謁上尊,靈狐殿下會群臣。
  握琴惡擊無恩主,不避忠心醢自身。
  其日壞了太子,感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天雷大照。慘霧慢漫,愁雲黯黯,悲風颯颯,怨氣凌空。紂王見其日天色非常,大赦天下。妲己以申時以來。王賜肉醬與使命費孟,教姬昌食之。大臣蒙宜,辭王上路。第二日與蕩州,見太守具言訖,一同去羑裏城內,見監囚人碼兇。卻說姬昌三日前甲申日,見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熱,心神不安。姬昌憂,占一課,占一親人合有大禍臨身。到今三日,是丙戌日,有使命至也。其時日季秋之月,有榆葉,姬昌於囚獄內拾將葉子,可便為字,漫六十四卦,將?錢望天籲呵,?曰,“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神靈上卦,一占來意。”擲下卦爻,姬昌見一喜一悲。喜者自身無災,悲者合註子父分離。兒郎在外,必有大禍。心生苦痛,刀劍分屍。雖然兒女有禍,自己無災也,用前事改變移遣。姬昌心內恩惟,今日先優後喜,必有紂王宣命至也。道了,有太守並使命一行見姬昌。禮畢,二人言曰,“今奉王敕,姬昌免囚歸國,今賜肉與食之。如食了肉羹時,姬昌去國,你見伯邑考現在朝歌等候。”逆取肉與姬昌。姬昌心內思惟,“此肉是我兒肉,若我不食此肉,和我死在不仁之君手也。”姬昌接得此肉,喜而食之。姬昌告來使曰,“此羹甚肉。此肉甚好。”費孟聞言,心內思之,“姬昌非是賢人。”
  費孟卻回去見帝,至於殿下山呼了,紂王問曰,“卿與姬昌肉?,如何。”費孟奏曰,“姬昌接得此肉,亦無疑阻,笑而食之,非是賢人也。”紂王知得大悅,敕令教使臣再去,教放了姬昌,即辭國去。費孟即日便入羑裏城,得見姬昌。禮畢,費孟曰,“今奉聖旨,教放姬昌歸國。”姬昌曰,“謝王大恩。一路遠來有勞。”費孟曰,“大王食了的肉,亦是大王兒肉也。被妲己教紂王將你兒肉試你賢不賢也。”姬昌見言,亦不敢大嘆,亦不入朝歌。有費孟共太守,馮兇三人,以亦相辭於姬昌。
  姬昌辭了三人,得脫囚牢之苦,姬昌上馬便去。出羑裏城半?之地,姬昌下馬,用手探之,物吐在地,其肉盡化為兔兒。姬昌大哭。至今有吐子塚,在蕩陰四裏地是也。姬昌望西北寨出偷路##(日夜)而定不止。今古?在羊河南岸上,是姬昌廟。姬昌西走近朝歌,前到汲城西,比姬昌前去之次,有汲城將鼓矯,鼓執,鼓適,弟兄三人,領兵出門。忽見一人,卻認得是西伯侯,言,“俺奉天子敕,教俺綽路,恐有西兵救劫了羑裏城。”喝西伯侯,“不得走。”三人共兵來趕姬昌。姬昌見兵馬至近,便定之次,前逢二將。姬昌乃問,“來者何人。”其人卻問,“你是何人。”姬昌曰,“我是羑裏內受囚西伯侯也。”來人見道西伯侯,下馬具禮。姬昌問曰,“爾是他人也。”來人曰,“我是紂王太子殷交並靈鬍蒿。俺二人特來救姬昌。”言了,鼓三將至近,二人去迎,時乃教戰,殺鼓三人兵退去了。有殷交共靈鬍蒿護姬昌而去。
  卻說鼓將三人,令一小將秉文字入朝歌見帝,至於殿下,山呼了。小將具說前事。紂王聞言大怒,令差左右將與佶留留四人,領兵三千,西趕姬昌。衹到西北鄧城,姬昌問靈鬍蒿,“爾因何來救我。”靈鬍蒿說與姬昌之事,“此是紂王斬了薑皇后,走了太子殷交。”正話間,有鼓將三人,又趕姬昌至近。前卻有駙馬祁宏共逢文建來救姬昌,三人抱頭大哭。姬昌告二人,“紂王不仁,將伯邑考作為肉醬。”二人見言,大駡紂王不仁無道之君。正話間,有紂兵來趕姬昌,與西兵大戰,被祁宏共逢文避殺退紂兵。紂兵復來决戰,相敵一日,至?不分勝敗。時有一頭象來兵救姬昌,內有一將,被頭似鬼,有擔一柄大刀,高聲大叫,“與吾决戰。”來者何人。是錄真山烈人雷震子也。此人被本師說與當日姬昌至陝西東古墓之事。雷震聞事西伯侯,心中大喜,上馬?刀,衝入陣中,獨蕩紂兵,?吼,佶留留不敢當,衆兵皆回。有雷震來見姬昌具禮,一時人並衆將,談言紂王無道不仁之君。有靈鬍篙左右視之,不見太子殷交,便辭姬昌曰,“若他日有大賢來破紂王,的來相助。小臣去尋太子去。”道,靈鬍蒿便去。有雷震也辭姬昌曰,“若他日去破紂王,必來相助大王。臣且歸洞去,恐本師所怪。”辭了便去。姬昌得免大災,亦去本國。行至十日,前至岐州至近,武王共百官接看姬昌,皆參拜。禮畢,姬昌具說前七年囚牢之苦,更醢了伯邑考。文武見道,盡皆大哭。姬昌曰,“我引臨行之日,道與您衆公臣,衹不得來顧我,亦不合去。”文武見道,大慟久之。哭止,衆臣相從姬昌入岐州去。
  至城內,姬昌先去見老母太任。禮畢,姬昌仍舊且理天下,重賞三軍,輕收差稅,重修有道,除去不仁,濟贍生民,恤孤憐寡,招賢良,用忠直。天下軍民盡#(喜)。畫地為牢,刻本為吏,治政恤民,囹圄皆空,行人讓路,耕夫垂道,結繩為政,坐朝問道,吊民伐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乃行仁政之德。
  卻說紂兵敗將回奏紂王曰,“臣啓陛下,如今西伯侯有西兵來救,將姬昌去了。”紂王聞奏,心中大怒,“此人不是與寡人為患,怎敢亂朕天下矣。”紂王不顧,每日去摘星樓上共妲己取樂,信妲己之言,將人傢童男童女敲陘看髓,不思民苦。東鹿臺在衛縣西北看水,西鹿臺在朝歌西北看山峰。
  紂王有一日升殿而坐,有近臣奏曰,“臣啓陛下,如今街上有老鬻卜。有一女子來買卦,先生算道,此女子不是凡人,係上界金星也。女子見道,化金光去了。萬民盡看,言道好希差。臣見奇異,特來奏我王。”紂王聞奏,言聲道奇,“怎有如此陰陽之人。”令左右去宣賣卜先生。近臣奉聖旨,到於街上宣召先生。先生見言聖旨,不敢久停,便隨使臣來見帝。山呼萬歲,躬身而立,皇帝,“賜卿平身,免禮。”紂王問曰,“卿何姓。”老人曰,“臣啓陛下,臣是東海郡人,姓姜名尚,字子牙,號為飛熊。”紂王問買卜之事,姜尚奏曰,“臣啓陛下,有金星當日變為凡人來買卜,試探臣陰陽,看合着不合着,被臣課合陰陽識破,便化金光而夫了。”紂王聞奏,曰,“直怎如此有準。”紂王又問曰,“卿當與寡人發一課,看之來意如何。”子牙言,“好。”紂王便起去屏風,去取下十兩黃金並平平冠,禦衣,切轉過屏風來,問子牙,“此屏風後是甚。”子牙曰,“是十兩黃金,平天冠,禦衣也。”紂王奇稱,心中大喜。又問,“卿能驅兵用將乎。”子牙奏曰,“臣做韜書教大王看之。”紂王曰,“依卿所奏。”子牙去殿下,俄爾,做成韜書。便呈上紂王。紂王看之大喜。紂王見此人聰明智惠,更為姜尚孝養老母,紂王封姜尚為司戶參軍,賜宅一區,賞銀百兩。殿下文武見姜尚大喜。天子置禦宴飲之。宴罷,文武皆散。天昏日晚,紅輪西墜,玉兔東生。紂王卻歸後宮去,到長壽殿,天子迎着一個美麗佳人,紂王大喜。那佳人生得形端表正,體態妖嬈,十分容貌。那佳人見天子便躲,躲不及,便山呼萬歲。王問曰,“卿是何人也。”佳人奏曰,“臣是我王臣之妻。”紂王曰,“何人妻也。”“臣是黃飛虎之妻耿氏。”紂王問曰,“卿肯與朕作樂,教卿為後,更教你夫為三公也。卿意如何。”耿氏曰,“大王雖貴,臣妾雖賤,臣無戀貴之心,妾有抱貞之意。南山有鳥,北山張羅,百烏高飛,羅網奈何。”紂王無一語對之。耿氏又言曰,“狐狸不樂竜王,魚鱉不樂鳳凰。妾是庶人,##(豈樂)大王乎。若行無道禮,豈為帝王乎。”紂王笑而放之。耿氏遂駡紂王,“無道不仁之君,故發此言。我夫若知,必無輕放爾,君不識我夫南燕王。”紂王大怒,把耿氏醢為醬,封之一盒,令殷使送與昨城縣南燕王。南燕使奉?便杯,將肉醬出朝去。
  在路行經數日,到於昨城縣,令人報與食殿王。殿王聞言,出城迎接。接着殿使,禮畢,邀入廳上,管待殿使。三杯酒罷,殿使曰,“今奉王?,賜肉醬一盒與大夫食之。”飛虎曰,“殿使爾不聞紂王不仁,未常賜肉與吾食之,又愛把人醢為肉醬,卻與他親人食之。公不聞伯邑考醢為肉醬,與姬昌食之。”飛虎又曰,“吾妻耿氏,與妲己賀生辰去也,到今不歸,先令將肉醬與我食之。我問此肉是甚肉也。你若不實說,教爾目下有難。”飛虎仗劍,再問殿使曰,“爾若實說,免賢性命,你若不實說,目下交你分屍而死。”殿使不敢隱匿,實說,“此肉是大王夫人之肉也。”飛虎聞言大怒,駡紂王不仁無道之君。駡罷,南燕王造反。時有兒黃飛豹諫曰,“告父王,此事不可以。紂王是大國之君,父乃為臣,不可以反君,雖然我母死後,怎生奈何。”飛虎不從所諫,心中大怒,令友右推轉送逆子斬之,後無人敢諫。飛虎便起三萬雄兵,直知朝歌至近下寨。時有人奏與紂王,紂王大怒,令宣五將去捉飛虎。五將者,是史元格,趙公明,姚文亮,鍾士纔,劉公遠。
  五將領兵。三萬來趕飛虎,迎着飛虎,次戰二日,敗了五將,令一小校將回文奏帝。紂王聞奏大怒,又宜左將?吼,右將佶留留領兵三幹,五將同徵飛虎。兩陣决戰,不到數合,被飛虎殺退紂兵。紂將令一小校將回文采奏,詣於殿下,山呼萬歲,“臣啓陛下,如今五將並左右將殺不及飛虎,被飛虎當陣上剮了使命。”紂王聞奏大怒,令交擊鼓,撞禁鍾,聚集文武大臣,評議黃飛虎之事。有費仲出班奏帝,“臣啓我王,令出榜文在朝門外,教招將捉黃飛虎,如有捉住者,即有官爵與之。”紂王,“依卿所奏。”便出,榜文在朝門外。有姜尚收榜。有看榜人見收了榜文的,便是司戶參軍,遂引姜尚見天子。詣殿下山呼畢,紂王問曰,“卿何以捉得飛虎。”姜尚奏曰,“臣啓我王,用兵五千,用將五人,來日活捉黃飛虎。”紂王大喜。
  姜尚辭了出內,來日早晨起兵。姜尚歸宅辭母曰,“念兒子令有皇帝聖旨,令我收黃飛虎去。”母曰,“吾命老矣,我兒佐主不明,再明君有道之主。”姜尚退去,實時點軍聚將皆足,衹有羊刃不至。思慮間,羊刃至,具禮畢,姜尚問羊刃曰,“因何不至。”羊刃曰,“為母病未痊,供傳母疾,以此來遲。”姜尚曰,“爾母疚末痊,吾割股肉可醫汝母疾,即將股肉到爾傢作羹,與爾毋食之,必安。”羊刃謝恩,將肉到傢作羹與母食之,果然痊安。羊刃來見姜尚拜謝,言曰,“羊刃無能報答,若逢飛虎,盡命迎敵。”姜尚大喜,先寫計與羊刃。羊刃依計,便起兵來下寨。至夜,羊刃着皂衣{衣皆}子去劫黃飛虎寨,被飛虎手下兵將捉羊刃,推見飛虎。飛虎問曰,“誰教爾來劫我寨。”羊刃曰,“姜尚教我來。”飛虎曰,“我不殺你羊刃,你肯引我去殺姜尚麽。”羊刃言,“好,便來。”亦着皂,不為號。入得姜尚寨前,二人言曰,“開門。”兵士索號,二人應了,遂放二人入寨中。到得姜尚帳前,悄悄無人,忽一人喝言,“左右候甚。”捉下飛虎,醬事也。我妻剉為肉醬,教吾食之。更棄子殺妻,信妲己之言,苦害萬民之命,以此反來。”姜尚聞言,乃天子無道太甚,言告飛虎曰,“吾不知此事,吾不合捉爾來。我至來日,放爾去了。”有費孟諫姜尚曰,“不得放了比人,恐紂王知之,惹大禍臨身。”姜尚不聽此言,乃放了飛虎。有費孟走馬入朝奏帝。詣於殿下,山呼畢,奏曰,“臣啓我王,夜來捉住飛虎,被姜尚放了,臣諫不從,言君之短行。姜尚心內必也反也。”紂王聞奏,大怒非常,“怎敢如此。”敕令交費孟去姜尚。費孟又奏曰,“如今姜尚有母在於宅內,先捉來斬之。”紂王,“依卿所奏。”令左右人去捉姜尚母。母曰,“我今死矣。我兒必歸明主。”道罷,捉下老母,推見紂王。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有費孟來殺姜尚,姜尚先至客館。至夜大陰走至客館,前到故恩州,今獲嘉是也。姜尚嚮西方觀望,相真主言,“明君在於何處。”望見巨?宮,生紫氣下接着西秦地。姜尚又窮真命,相侵真主,便往西南去,大哭,“我母死在不仁之君手也。”後有費孟,客館不見姜尚去處,卻被黃飛虎殺退紂兵。有黃飛虎也退奔黃河去了。
  有費孟回來見帝,詣於殿下,山呼萬?,“臣?陛下,如今姜尚不知何往。”紂王聞奏大怒,令諸處?捉姜尚,如捉往者,賜官重賞。令交大將飛廉共費孟,諸處?捉,二人奉?,令兵便去。有人知姜尚西南而去,二將聞之,督兵急趕姜尚。姜尚走入大林中,有一古墓,姜尚跳入墓中。後追兵至近,叫言,“姜尚走入此林中去也。”兵將盡入林尋姜尚。約行到百餘?,見一古墓,令教一小軍跳入此墓覷之。見姜尚在中,小校心中大喜道,“拿住姜尚。”去捉卻不是姜尚,卻是姜尚衣袂覆着枯骨,謾軍之計。小校見不是姜尚,卻出墓中,見姜尚已西走遠矣。此計號曰,遺衣駐軍計。有將飛廉共費孟,領兵又趕姜尚。姜尚晝夜不停,走黃河,入葦萩深處藏。有紂兵往來尋?之次,聽得水聲,若人投水之聲響。衆將曰,“多是姜尚投水,必溺死也。”二將領兵復回。
  卻有姜尚未肯投水,被姜尚推一大石墜岸,如人落水之聲,志氣過人。姜尚於蘆葦深處宿至天明,忽見一漁公,姜尚問曰,“公可渡吾過河。”“公是何人也。”曰,“吾乃姓姜,名尚。”又問漁公曰,“爾是何人也。”曰,“吾是高遜也。我前者曾渡殷交。”二人共說紂王不仁無道之事。二人言語不盡,乃渡姜尚渡河。二人相別,姜尚往西而去。
  詩曰:
  誰知老母一身亡,奔走窮途且脫殃。
  設若當時投水死,如何周室得榮昌。
  姜尚晝夜不分,行經數日,前到潼關,去見關主薑國舅。此是薑皇后之兄也。姜尚禮畢,具說紂王不仁之事。國舅問言淚下,嘆息長吁。?紂王無道,故意放過姜尚關西去了。行經數日,前到華州山下,忽有數千強人捉住姜尚,推見太子。太子問曰,“爾乃何處人也。”姜尚具說,“吾是紂臣也。姓姜,名尚,字子牙。今為王無道,故來到此。”太子見言,令教放起姜尚來,請坐,置酒三杯與姜尚飲。飲罷,尚卻問太子是何人也。太子曰,“父王當日壞了母薑皇后,並嬭母馮氏,我是紂王太子殷交。”姜尚見道,便設拜。禮畢。太子大喜,請姜尚同坐,置酒筵宴,管待姜尚。太子告姜尚曰,“吾共爾同破紂,如何。”姜尚言,“未可伐紂。更待數年,伐紂必破矣,恁時方成大事。”姜尚住了二三日,辭別太子西去。姜尚告太子曰,“若遇明君,必與太子去破紂矣。”太子見言甚喜。
  辭別太子,姜尚西進,人盡說西伯侯仁德有道,招賢納士。姜尚心內思惟,“便待投西伯侯去吾命末合發祿,更待數年,方得君臣道合也。然是姬昌重賢,而不可便去。自投西伯侯,西伯侯亦不知隱跡之士,姜尚且為釣叟。
  卻說,紂將飛廉共費孟,領兵入朝歌見帝,山呼萬歲,“臣啓我王,如今。“紂王聞奏大喜,令賞二將。二將退去。
  有一日,紂王宣文武父於後宮梧桐園?,置禦酒賞百官飲宴,盛衆之次,見群花深處,聞一聲響亮,文武皆驚。見一隻九尾金毛野狐,在於花樹底下坐。有紂王伯父比幹奏曰,“此為妖怪,臣用弓箭射之。”比幹拈弓取箭,射中狐一箭,火光進散,帶箭入窟竅中去了。比幹又奏曰,“令壯士掘之。”紂王依奏,令壯士掘開窟穴,見華身白麵,可有百狐。比幹又奏曰,“除此妖怪。”紂王大喜。文武皆退,紂王來後宮見妲己,具說比幹之事。妲己見言,一聲僕然倒地。令右扶起,王怪問曰,“卿何如此。”妲己口也不語,心內思惟,欲言,“比幹壞了我祖上,盡是我枝葉來,氣倒我,恐大王知足妖怪。”半餉無言。眉頭一縱,計上心來。妲己奏曰,“臣妾從幼小時心疼,多年不發,今發。”妲己又奏曰,“休交殺害狐狸,殺生害命。”紂王依奏,令出榜於朝門外,並不得殺害狐狸。妲己心中思惟,乃恨,“比幹須交死在我手。”
  有一日,比幹打酒池肉林炮烙蠆盆邊過,忽有旋風鬧起,?是枉死生靈。比幹見如此之事,言曰,“此事都因紂王信妲己之言,苦害宮妃,枉死之魂,未蒙出離。”比幹自言曰,“我是皇伯,可諫於王。”比幹心懷此事,至殿下,見紂王與妲己對坐,比幹諫曰,“臣啓陛下,大王寵信妲己之言,置下酒池肉林,炮烙蠆盆,積粟成塵,修建臺合,剖腹斮脛之過,除斬忠臣,作醬獻巴,損薑皇后,貶殷交,囚姬昌,反了黃飛虎,皆是我王之過也。皆是妲己擁蔽聖聰。大王試可深思,豈不痛哉。除斬了妲己,全門賜死,此是大王仁德復行也。願大王依小臣之言,黎民仰之。”紂王無言。比幹又奏曰,“昔日祖父湯王下車,抱屍而哭,有一大臣問曰,‘何故哭之傷情。’湯王曰,‘朕聞三皇五帝堯舜禹之時,至餓孳死者並無。今到寡人之時,亡孳者無限,豈不是寡人無德。’言罷,湯王遂開倉庫,救濟貧民,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天下盡稱聖治之王。此是湯王之德也。陛下思之,依小臣之言,斬了妲己是也。”紂王不悅,不聽比幹之言。
  詩曰:
  唐虞揖遜底和平,及紂如何播惡聲。
  若聽比幹忠諫論,江山不被外人爭。
  比幹又奏曰,“昔日夏禹王之後,生桀王無道,建都在蒲城州安邑縣。不修國政,出敕令不交百姓种團養蠶,遞相保守,天下大亂。湯是桀王之臣,見此無道,共伊尹伐之。大王不信小臣之言,亦如桀王之過也。”紂王亦過一言。比幹又奏曰,“陛下豈不聞祖父湯王為君乎。天下大旱七年,終日祈雨,雨不降,乃禱社稷之神,雨亦不降。湯王曰,‘社稷之神是堯王之臣他,姓姬,名棄,是古堯王之神也,禱之無靈,可宜除之。’太史奏曰,‘若要雨降。陛下可屍一人祭天,雨乃降矣。’湯王曰,‘罪在朕躬。朕躬有德,上合天心。若下燒一人祭天,何可燒他人乎。罪皆在朕。若天降雨,朕當親登柴籠燒朕。’湯王遂積柴於市中,湯王自登接籠。四方居民,鹹皆仰嘆。有太子並皇后,見帝側隱不忍之心,奏王曰,‘俺二人亦登柴籠。’三人在於上,合目而端坐。四面火起,煙稻迷空,民人哀嗟言,‘王命須臾而休。’忽?濃雲,密佈甘澤如傾。萬民稱言,‘慚愧。’頂禮。湯王命乃不妨,復得存安民間,豐稔稱湯王聖治大德。然後湯王敕今天下萬民,於二月祭,於八月祭社,陛下豈不聞之湯王如此,聖治。大王依臣之言,久後大便,若不信小臣之言,後死在萬夫之手也。”紂王大怒,令左右捽下皇伯比幹,推在一壁。王問妲己曰,“此人如何。”妲己心中思惟道,“比幹坐碩州時,參廟殿神靈,須用三姓肉祭之。有比幹來廟,見一穴,令人探之,見牀上有一妖狐中坐。探之,卻出說與比幹相公。相公交用柴點火撞穴熏之,或去穴中鎮之,見妖狐上涌出去,自後生泉水。今在寒泉村北是也。妖狐西走,前到故恩州,至驛中見蘇護女子,吸了三魂七魄,變為妲己。言,“比幹絶我之祖,今日卻比幹死在我手下。”用心與紂王言之。妲己奏曰,“臣聞比幹此大賢人也。心有七竊,為人所以聰明智慧。”紂王問,“卿如何知。”妲己奏曰,“恐大王不信,可以剖腹看之。”紂王,“依卿所奏。”左右剖開比幹腹看之,果然如此。紂王大喜,“卿煞知好事。”至夜遂把比幹心肝食之。妲己喜而言曰,“今報了我恨也。”
  紂王又宣文武筵宴。有紂王兄箕子來諫紂王,紂王不從。妲己教把箕子剪為奴,又有紂王庶兄微子來諫紂王,紂王亦不從,微子去之。有大將軍祟侯虎,偏得紂王之貴意,乃讒臣也。費孟,費仲信妲己之言,故亂天下,有詩為證。詩曰:
  紂隨妲己信崇侯,費仲讒言國不修。
  剖孕蠆盆人受苦,囚賢斮陘事堪羞。
  比幹剖腹觀七竅,箕子佯狂免禍愁。
  飛虎子牙兩去後,四方黎庶總歸周。
  紂王自亂天下。當日姜尚西走至岐州南四十裏地,虢縣南十裏,有渭水河岸有磻溪之水。姜尚因命,守時,直鈎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姜尚自嘆曰,“吾今鬢?蒼蒼,末遇明主,尚止北望岐州,想文王是仁德之君,吾在此直鈎釣魚數載,並無一人來相顧。我有心興周破紂安天下,吾待離了此個明君,恐無似西伯侯有仁德,且守天時。”從前,姜尚所圖經紀道路,皆無勝心。命運不通,有妻馬氏遂棄,索休而去。子牙亦不苦留,與休了教去。
  忽一日,布個樵夫擔着一但柴,來到姜尚面前放下歇。姜尚見此人而有死氣,姜尚問曰,“君子,爾何姓。”樵夫曰,“我姓武,名吉。”尚又問曰,“爾年歲生月日時說與吾,奉賢一相。”武吉說與姜尚月日時,待姜尚掐指尋文,逡巡相罷。姜尚道,“賢文今日有人命交加之事。”武吉曰,“有何事,莫與人相爭之事。”姜尚曰,“若你無事,休來見我,若有事,卻來見我。”武吉曰,“好麽。”道罷,別了姜尚,擔柴而去。虢縣貨之。至門首,待入門而去,被門子拽住,索門子錢。武吉曰,“待我回來,我賣得柴錢與你。”門子不肯,便打武吉。武吉用手按門子,門子僕然倒地,更不起來,口中無氣致命,被門子左右捽下武吉。武吉大哭,心內想,“漁公是好人。”時解武吉上西岐州見西伯侯。西伯侯不打駡,畫地為牢。文王問曰,“爾傷人命,罪過過大,你合償他命。”武吉大哭,言曰,“我一身死後小可,怎奈何老母無人養贍也。”文王聽得,此人是大孝之人,“我與爾黃金十兩,教養你老母,更放你七日散襢,你卻來赴法,爾若不來,吾能下課,知汝去處,捉爾到來,的無輕恕。”
  武吉謝罪而去。來到傢中見母,大哭告母,具說前事,言,“磻溪河邊有漁公,是好人,善知吉兇之兆。言兒有人命之事,果然緻傷人命,要去償他命也。”老母見道,子母二人大哭,“兒必有禍矣。詣早晨,咱子母二人去渭水河邊,拜見漁公求計。”武吉依母之言。翌日,子母二人前去渭水河邊,去見漁公。至磻溪岸上,見漁公施禮畢,姜尚問曰,“爾何人也。”“吾是武吉。前者果然有人命交加之事,今謝文王見吾言,老母無主,與武吉黃金數兩,教養母親更放了七日散襢,今七日限滿,我必與待赴法也。”漁公曰,“曾聞道上自螻蟻貪生,生?人,何不惜命,文王既放爾七日散襢,何不走之,避其死矣。”武吉曰,“罪人若走避死,文王能課,便知去處,以此誰走,俺子母二人特來告漁公求計。”公曰,“吾與爾一法,教爾不死如何。”武吉子母便拜,告曰,“若先生免得我不死之難,怎忘厚恩也。”漁公言,“放公次到傢中,買粳米飯一盤,令食不盡者拈七七四十九個粳米飯在口中,至南屋東山頭,頭南腳北,頭邊用水一盤,明鏡一面,竹竿一條,長一丈二尺,一通其節,令添水滿。頓在頭邊。用蓬蒿覆身。但過當日午時三刻,汝已得活不妨。”子母二人拜辭,歸到傢中,依漁公之言,用其妙法至當日午時,武吉不去赴法。卻說文王怪武吉不來赴法,遂發一課,知此人避法,去投水也。口內生蛆,有丈二水在身,痛死也。文王再不言武吉之事。
  詩曰:
  傷人武吉當償命,七日歸來知慰親。
  渭水河邊求得計,果然應卦得存身。
  漁公智過文王。
  卻說西伯侯夜作一夢,夢見從外飛熊一隻,飛來至殿下。文王驚而覺。至明,宣文武至殿,具說此夢。有周公旦善能圓夢,周公曰,“此要合註天下將相大賢出世也。夢見熊,更能飛者,誰敢當也。從南方賢人來也。大王今合行香南巡尋賢去也。賢不可以伐。”周公說夢,深解其意,“昔日有軒轅皇帝夢見大風而得風後先生,為特滅於蚩尤,在涿鹿之野。軒轅皇帝又夢見上天,後至百日,果然升天。又有堯王夢見升天得帝王,有湯王夢見用手托天得帝位。大王夢見飛熊,必得賢也。”文王依周公之言,令排隊仗,出門行香,行香回駕。
  文王去人叢中卻認得一人。文王驚駭,言,“你卻在。”令左右,“宣武吉來者。”武吉蒙宣,不敢久停,便來見帝。禮畢,文王傳宣,問武吉曰,“吾課汝避法,去投水而溺死也,如何卻在。”武吉具說曰,“今磻溪岸上渭水河邊,有一漁公,深會厭法,以此救了武吉之命。”文王見說漁公之計術,文王言,“我恁得陰陽,世無所及,被漁公智過於吾。”言武吉,“此事是實麽。”武吉曰,“豈敢虛誑,委的是實。”文王賞武吉,更加武吉為隨駕左右,遷即金牛衛引駕大將軍。武吉謝恩。文王言,“卿引寡人出獵。”文王翌日早晨排列隊仗,乘駟馬車,出獵巡狩尋賢,武吉引駕求賢去也。
  卻說姜尚在磻溪岸上,手持釣鈎,自嘆曰,“吾今老矣,年已八十,未佐明君。北釣魚,衹釣賢君。”自嘆詠一首,
  詩曰:
  吾今未遇被妻休,渭水河邊執釣鈎。
  衹釣明君興社稷,終須時至作王侯。
  姜尚嘆息罷,忽見正北一道氣色甚好,姜尚道,“更待三日,必有王侯至此。”道念其間,從水上流下一片大石,如席來大小,更青紅碧緑,至姜尚面前自住。姜尚心內思惟,“吾不剋時為將相也。又觀此石面前自住。”言,“自古有風後先生在於此處,從水?面上流下此石,至風後面前而止。後軒轅皇帝為將此石名曰王皇石也。在後嘆曰,詠詩一首,
  詩曰:
  片石漂流石岸傍,煙籠寒水色蒼蒼。
  自從呂望興傢國,更有何人遇明王。
首頁>> 文學>> 演义说部>> 佚名 Yi Ming   越南 Viet Nam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