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历险小说>> máo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yīng guó United Kingdom   wēn suō wáng cháo   (1874niányuányuè25rì1965niánshíèryuè16rì)
刀鋒 The Razor's Edge
  《刀鋒》(Therazor’sedge)(1944年)長篇小說
  
  作品描述了美國青年飛行員拉裏·達雷爾在部隊結識了一位愛爾蘭戰友,在一次戰鬥中,這位戰友為救他犧牲了。為此他丟下一切遍遊世界,最後到了印度,終於對人生大徹大悟,返回美國,當上一個出租車司機,打算隱身人海,經終天年。
  
  
  二次大戰爆發後,毛姆由尼斯避難到英國,繼而赴美國居住,直到戰爭結束後纔返回裏維埃拉的故居。在美國期間,他出版了《刀鋒》(一九四四年四月,英國版晚三個月);這是一部傑作,出版後不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亞·伍爾芙夫人那個嚴峻的批評傢的稱許。《總結》(一九三八)雖然帶有自傳性質,但主要是敘述他的相當實事求是但不隨流俗的文學見解和人生哲學;這部書應和《一個作傢的筆記本》(一九四四)作姊妹篇讀。他死時九十一歲,造有一女。他的戲劇、小說和短篇小說有許多於他在世時都拍成電影;這在當代作傢中也是少見的。
  
  《刀鋒》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而且這個人乾脆不再是作者慣用的阿辛登筆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實姓。小說寫一個參加第一次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裏·達雷爾。在軍隊中,拉裏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竜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趨救拉裏而中彈犧牲。拉裏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麽有惡和不幸(這也是毛姆在《總結》中提出過的)。復員後,拉裏既不肯進大學,也不肯就業,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終極。為此,他丟下未婚妻來到巴黎;兩年後,和未婚妻解約,又從巴黎遍遊世界各地,最後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經哲學。於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點薄産分散給親友,自己返回美國,當一個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車司機,打算隱身人海,以終天年。小說以拉裏為中心,描繪了許多美國男女,有拉裏的未婚妻,貪圖物質享受的伊莎貝兒;有以買賣古董起傢,一心想鑽進上流交際社會的艾略特·談波登;有頭腦簡單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馬圖林,他原是百萬富翁的獨生子,但是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崩潰使他破了産,他是個衹知道做生意發財的典型美國社會産物;有伊莎貝兒的同學,索菲·麥唐納,因丈夫和兒子在車禍中喪命,被夫傢放逐到巴黎來過着墮落的生活,終於被不逞之徒殺害;還有一個模特兒兼妓女的法國女子蘇姍·魯維埃,和拉裏與作者都相識,最後和法國一個外地廠商結婚而得到生活保障。作者本人在書中也擔任了一個重要角色;他既是演員,又是觀衆。背景多半是在法國,特別是巴黎。由於毛姆大半生是在法國度過的,而寫作本書時,正因戰爭避地美國,所以寫到巴黎時,特別流露出懷鄉情緒,如寫他在赴拉裏約會之前,穿過盧森堡博物館的公園時,描寫園中遊人的那一段回憶自己青年時期的描述,完全屬於自敘性質,和小說毫無關係。又如第六章論述萊辛的《貝蕾妮絲》,都是離開主題發揮自己的文學見解。書中的主要角色除掉蘇姍·魯維埃外,全都是美國人,使人想起一句調侃美國人的諺語:“人死後進天堂,美國人死後去巴黎。”但是,他們最後都死的死了,回國的回國了,連蘇姍·魯維埃也嫁到外地去,如作者所說,“在我的生命中也消失了。”當然,這個小圈子裏的人衹占據作者生活的很少一部分,但我們仍不免興一種落寞之感,仿佛作者是“珠箔飄燈獨自歸”。
  
    正如作者在小說中交代的,他這本書並不想“闡述所謂《奧義書》的哲學體係。”“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這也不是闡述《奧義書》的地方……我想的衹是拉裏。”在本書結尾時,他又說,“我是個俗人,是塵世中人;我衹能對這類人中麟鳳的光輝形象表示景慕,沒法步他的後塵。”因此,他和剋裏斯朵夫·衣修午德不同,並不打算嚮西方推薦吠陀經哲學,或者提倡人人都學拉裏;單拿一點來說,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象拉裏那樣奉行,豈不會造成滅種的災禍!毛姆的道德觀是如我國嵇康在《絶交書》中所主張的“四民有務,各得志為樂”。他把拉裏捧得很高,但並不把艾略特·談波登那個“大大的勢利鬼”貶得很低。他對放浪形骸的索菲·麥唐納衹有同情,對當模特兒兼妓女的蘇姍·魯維埃能夠有一個歸宿感到欣幸,對頭腦簡單的格雷·馬圖林,在他的筆下絶少挖苦,而往往突出他的忠厚和慈愛,但對伊莎貝兒則毫不徇情地揭露她蓄意破壞索菲和拉裏婚事的陰謀,儘管他很欣賞她的美,並且是她多年來的“知心”朋友。但他接着也寫伊莎貝兒獲悉拉裏分散自己財産,並且返回美國預備當司機的消息後,傷心啜泣的情景,從而讓讀者自己對伊莎貝兒作出結論。不妨說,伊莎貝兒的用心是狠毒的,但是,她破壞的是一個本來不可能有好結果的婚姻,因為如果索菲連伊莎貝兒佈置那點誘惑都抵禦不了,拉裏即使學會了瑜伽修道士的那點法力,能把她從自甘墮落的道路上拉得回轉嗎?
  
    儘管作者在本書開頭聲稱,他幾乎沒有什麽故事可述,但是,他仍舊充分運用了敘事的技巧,從而抓住讀者的註意力。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碰到這樣的情形,即一面譯,一面盤算着不知他對這種鋪開的局面怎樣收拾法。但是,使我佩服的是他筆頭一轉,很快就結束掉;例如在第二章末尾,當伊莎貝兒告訴作者自己和拉裏解約的經過,以及作者給了伊莎貝兒忠告之後,他衹用兩三行文字就結束了他們精心策劃的漢普頓宮之遊:
  
    雨仍舊下個不停,我們認為不去看漢普頓宮那些華貴建築,甚至伊麗莎白女王的床,伊莎貝兒也可以活下去,所以就坐車子回到倫敦。
  
    我想如果有個金聖嘆的話,很可能在這一段後面插進一些雙行批語:“隨手收拾掉漢普頓宮,妙。蓋漢普頓官之遊不過是為了找個場合讓伊莎貝兒能嚮作者傾吐胸臆,現在目的已達,再敘述作者領她遊覽漢普頓宮便是呆鳥矣。”
  
    但是,本書最成功的還是人物的塑造;不但幾個主要人物寫得非常成功,連些次要人物,如布雷德利太太,礦工考斯第,甚至土倫的警察局長,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小說從一九一九年開始,一直寫到三十年代中期,人物的性格當然不可能沒有發展和變化。索菲·麥唐納和作者在芝加哥初次見到的靦腆少女判若兩人,這不難做到;她自己的身世便是解釋。伊莎貝兒經過嫁格雷後的紙醉金迷生活,繼之以破産和二次來巴黎後依舅父艾略特居住,鍛煉成她那樣的尤物,作者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艾略特·談波登的變化基本上不大,衹是一九二九年之後,排場變得闊綽了,但是,一直寫到他臨終前拿到愛德娜·諾維馬裏的請帖,親自寫那封口信之後,作者方纔完成這幅社會名流的畫像,真可以說是達到筆酣墨飽的地步。衹有拉裏·達雷爾自始至終好象變化不大,永遠是那樣一個閑雲野鶴似的人物,使人疑心是不是取材自真實生活。可是,一九五九年,卻被我無意中發現了拉裏的藍本,原來是劍橋大學新近逝世的哲學教授維特根斯坦。這位教授是奧地利人,在劍橋大學學工程學,偶然也研究一點哲學,聽過羅素和摩爾的課,但頗能發揮自己的獨特見解。第一次大戰開始,維特根斯坦擔任軍官並論為俘虜;戰後隱居奧國,當小學教師和修道院園丁。他的劍橋大學同學蘭姆賽和布裏斯威特在奧地利訪求到他,力勸他重新把哲學抓起來,維特根斯坦於是跟當時的維也納學派石裏剋等人稍稍往還;一九三○年,受聘為劍橋大學研究員。後來摩爾退休,維特根斯坦卻繼摩爾被任命為哲學教授。以一個外國人在英國的學術首府擔當這個職務,可以說是殊榮,但維特根斯坦卻引以為苦,經常勸他的學生不要在大學教書,尤其不能教哲學。一九四七年年紀不到六十就退職,一九五一年逝世。毛姆在一九四四年出版《刀鋒》時,維特根斯坦還活着,所以作者在小說開頭時說“書中角色的姓氏全都改過,並且務必寫得使人認不出是誰,免得那些還活在世上的人看了不安。”但是,不管作者怎樣改動,總有些蛛絲馬跡可尋;舉例說,小說開頭敘述拉裏在俱樂部圖書室裏死啃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而維特根斯坦講課時絶不引用別的哲學家的話,但卻時常提到威廉·詹姆斯;有一天,甚至告訴學生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第××頁講的什麽,使學生們聽了都感覺詫異,這是一。其次,小說寫拉裏最後把自己的一點財産分散給人,維特根斯坦的父親死後,留給他一筆很優渥的財産,維特根斯坦全拿來分給富有的親朋,他的怪理由是富人得到纔可以免受金錢的腐蝕,而小說中也沒有提到拉裏散金的對象是些什麽人,這是二。還有,維特根斯坦平日絶少與人交往,凡是大學社交生活和哲學界各種活動都絶跡不參加,這和拉裏不喜歡社交活動也有相似之處。根據這幾方面的對照,再加上兩人性格上的轉變,都是因參加一次大戰後開始的,可以斷言小說中的拉裏就是寫的維特根斯坦。當然也有不盡相同之處,如拉裏告訴伊莎貝兒他讀希臘原文的《奧德修紀》所感到的興奮,但是,維特根斯坦卻是什麽文學作品都不讀,衹看偵探小說。但是,毛姆在《總結》中曾講過這樣的話:“喜歡聽故事和喜歡看跳舞和摹擬表演……同樣是人性的自然傾嚮。從偵探小說的流行可以看出這種愛好至今不衰,連第一流的知識分子也看它們,當然並不當回事,可是的確看它們;為什麽?還不是因為他們唯一放在眼裏的那些心理的,教育的,精神分析的小說不能滿足他們的這種特殊需要嗎!”毛姆這段話裏面的“第一流知識分子”原文是the most intellectual persons,所以不僅包括文學權威,也應包括其他學術權威在內。可以揣想,維特根斯坦喜歡看偵探小說,毛姆並不是不知道;而小說第五章作者從愛德娜·諾維馬裏的女秘書那裏為艾略特偷得請帖後,問女秘書她在化裝跳舞會上預備穿什麽服裝時,她的回答是,“我親愛的先生,我是個牧師的女兒,這種愚蠢的事,我留給上層階級去做。當我看見《先驅報》和《郵報》的那些代表吃了一頓好宵夜並且喝了一瓶我們的第二等最好的香檳酒之後,我的責任就結束了。我將回到我的臥室關起門來看一本偵探小說。”這一點描繪,我認為也是從維特根斯坦身上移植過來的。最後,還有維特根斯坦在戰後當的小學教師與修道院園丁工作,和拉裏回美國後預備當的卡車司機和開出租汽車同樣都是不求聞達的表現,毛姆衹是把他的藍本首尾倒置一下而已。
  
    毛姆從不諱言他小說中的人物是從真實生活取材的,所以我的這點考證——如果並沒有被別人發現的話——並不足奇;問題倒是為什麽毛姆挑中維特根斯坦這樣一個人作為他小說的主角。《刀鋒》出版於一九四四年,是他一九四○年來美國後的第一部小說。人們可以想象得出在他流寓美國期間,盤算和估量——特別是從大西洋彼岸——他所經歷的兩次大戰之間這段時期,以他閱歷之深,接觸面之廣,而選擇了維特根斯坦,一定是經過反復考慮的。現在,我們可以看出,拉裏這個人確是一次大戰的産物,而他反映的時代 ——兩次大戰之間的時代——則是歐洲中心主義的黃昏時代。在這個時期,世界文化中心雖則仍在歐洲,而歐洲的文化中心,在毛姆看來,無疑在法國,但它已經不能給來此尋求人生真諦的人以滿意的回答了。拉裏在巴黎博覽群書,學會了幾種語言,但是,巴黎和法國衹成為他的中途島;他最後帶回去的,既不是恩夏姆神甫要把他當迷途羔羊圈回去的天主教,也不是他想從波蘭礦工考斯第口中探聽的神秘主義,而是印度的吠陀經哲學。小說中無一語涉及納粹的興起,但是,小說反映的歐洲的精神空虛,已足夠說明為什麽納粹主義能夠乘虛而入了。
  
    小說不是歷史,不需要反映一個時代的全貌,但它反映的那一部分,特別是其中的人物,必須給人以真實感,不能衹是影子。有時候,由於文學修養差,欣賞不了作傢所創造的人物,這情形是有的。我當學生時,對莎士比亞的黎耶王形象就不能欣賞,後來讀了A.C.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亞悲劇》纔發現自己的文學修養不足。但是,有些名傢筆下的人物,如最近我讀到的狄更斯的《小杜麗》,就衹能說是概念的産物了。毛姆的《刀鋒》之所以可貴,就在於為我們提供了兩次大戰之間那個時期的一個人物畫廊。


  The Razor’s Edge is a book by W. Somerset Maugham published in 1944. Its epigraph reads, "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 taken from verse in the Katha-Upanishad .
  
  The Razor’s Edge tells the story of an American fighter pilot (Larry Darrell) traumatized by his experiences in World War I, who sets off in search of some transcendent meaning in his life. The novel is supposed to be based on the life of Guy Hague, an American mining engineer.
  
  The story begins through the eyes of Larry’s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as they witness his personality change after the War. His rejection of conventional life and search for meaningful experience allows him to thrive while the more materialistic characters suffer reversals of fortune. The book was twice adapted into film, first in 1946 starring Tyrone Power and Gene Tierney, and Herbert Marshall as Maugham, and then a 1984 adaptation starring Bill Murray, with Tibet replacing India as the place of Larry’s enlightenment (the monastery to which Larry travels in the 1984 movie adaptation is in Ladakh, an Indian-ruled region sometimes called "Little Tibet").
  
  Plot
  
  Maugham begins by characterizing his story as not really a novel but a thinly veiled true account. He includes himself as a minor character, a writer who drifts in and out of the lives of the major players. Larry Darrell’s lifestyle is contrasted throughout the book with that of his fiancée’s uncle, Elliott Templeton, an American expatriate living in Paris and a shallow and unrepentant yet generous snob. For example, while Templeton's Catholicism embraces the hierarchical trappings of the Church, Larry's proclivities tend towards the 13th century Flemish mystic and saint John of Ruysbroeck.
  
  Wounded and traumatized by the death of a comrade in the War, Larry returns to Chicago, Illinois and his fiancée, Isabel Bradley, only to announce that he does not plan to work and instead will "loaf" on his small inheritance. He wants to delay their marriage and refuses to take up a job as a stockbroker offered to him by the father of his friend Gray, Henry Maturin. Meanwhile, Larry’s childhood friend, Sophie, settles into a happy marriage, only later tragically losing her husband and baby in a car accident.
  
  Larry moves to Paris and immerses himself in study and bohemian life. After two years of this "loafing," Isabel visits and Larry asks her to join his life of wandering and searching, living in Paris and traveling with little money. She cannot accept his vision of life and breaks their engagement to go back to Chicago. There she marries the millionaire Gray, who provides her a rich family life. Meanwhile, Larry begins a sojourn through Europe, taking a job at a coal mine in Lens, France, where he befriends a former Polish army officer named Kosti. Kosti's influence encourages Larry to look toward things spiritual for his answers rather than in books. Larry and Kosti leave the coal mine and travel together for a time before parting ways. Larry then meets a Benedictine monk named Father Ensheim in Bonn, Germany while Father Ensheim is on leave from his monastery doing academic research. After spending several months with the Benedictines and being unable to reconcile their conception of God with his own reason, Larry takes a job on an ocean liner and finds himself in Bombay.
  
  Larry has significant spiritual adventures in India and comes back to Paris. What he actually found in India and what he finally concluded are held back from the reader for a considerable time until, in a scene late in the book, Maugham discusses India and spirituality with Larry in a café long into the evening.
  
  The 1929 stock market crash has ruined Gray, and he and Isabel are invited to live in her uncle Elliott Templeton’s grand Parisian house. Gray is often incapacitated with agonizing migraines due to a general nervous collapse. Larry is able to help him using an Indian form of hypnotic suggestion. Sophie has also drifted to the French capital, where her friends find her reduced to alcohol, opium, and promiscuity — empty and dangerous liaisons that seem to help her to bury her pain. Larry first sets out to save her and then decides to marry her, a plan that displeases Isabel, who is still in love with him.
  
  Isabel tempts Sophie off the wagon with a bottle of Żubrówka, and she disappears from Paris. Maugham deduces this after seeing Sophie in Toulon, where she has returned to smoking opium and promiscuity. He is drawn back into the tale when police interrogate him after Sophie has been found murdered with an inscribed book from him in her room (along with volumes by Baudelaire and Rimbaud).
  
  Meanwhile in Antibes, Elliott Templeton, who has compulsively throughout his life sought out aristocratic society, is on his deathbed. None of his titled friends come to see him, which makes him alternately morose and irate, though his outlook on death is somewhat positive: "I have always moved in the best society in Europe, and I have no doubt that I shall move in the best society in heaven."
  
  Isabel inherits his fortune, but genuinely grieves for her uncle. Maugham confronts her about Sophie, having figured out Isabel’s role in Sophie’s downfall. Isabel’s only punishment will be that she will never get Larry, who has decided to return to America and live as a common working man. He is uninterested in the rich and glamorous world that Isabel will move in. Maugham ends his narrative by suggesting that all the characters got what they wanted in the end: "Elliott social eminence; Isabel an assured position; ... Sophie death; and Larry happiness."
  Influences and critical reception
  
  Maugham, like Hermann Hesse, was remarkably prescient, anticipating an embrace of Eastern culture by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almost a decade before the Beats were to popularize it. Maugham himself visited Sri Ramana Ashram, where he had a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Ramana Maharshi in Tamil Nadu, India in 1938.. Maugham’s suggestion that he "invented nothing" was a source of annoyance for Christopher Isherwood, who helped him translate a verse from the Upanishads for the novel’s epigraph.[citation needed] Many thought Isherwood, who had built his own literary reputation by then and was studying Indian philosophy, was the basis for the book’s hero. Isherwood went so far as to write Time magazine denying this speculation. A more likely inspiration for the Larry Darrell charater was American mining engineer Guy Hague, who'd spent time in Sri Ramana Maharshi's ashram.
譯者序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現代著名小說傢和劇作傢,一八七四年一月生於 巴黎英國大使館。他的父親勞伯特·奧蒙得·毛姆,當時在駐法英國大使館任法律 事務官。毛姆生下時,他父親已有三個兒子,他是家庭中最小的成員。他八歲喪母, 十歲喪父,因傢中無人照顧,被送往坎特依叔父處居住。在他渡過英吉利海峽,第 一次登上祖國的土地時,他簡直不會講什麽英語。由於這個緣故,法語和法國文化 一直影響着他。一七年,他因染上肺疾,被送往法國南方裏維埃拉療養,開始 接觸法國文學,特別是莫泊桑的作品。一一年,他去德國海德爾堡住了九個月, 在大學裏聽過古譜·費希爾講授叔本華的哲學和文學課;一二年,在倫敦聖托 馬斯醫院學醫;學醫期間,曾赴倫敦蘭貝斯貧民窟當了三個星期的助産士;這段經 歷使他動了寫作的念頭。一七年,他醫科畢業,同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 《蘭貝斯的莉莎》。這部寫貧民窟女子莉莎悲劇性結局的小說受到批評界的重視, 特別是文壇耆宿艾德蒙·戈斯的贊揚,使毛姆决心放棄行醫,從事文學創作。
   他聽了安德魯·郎格的錯誤勸告,為寫歷史小說而遊歷西班牙和意大利,但是, 這期間寫的小說和短篇很少成功。一九○三年回國後,他的劇本《正直的人》被戲 劇學會搬上舞臺,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一九○七年,他的劇本纔以《弗萊德理夫 人》上演,首次獲得成功;一九○八年,他竟有四部劇本同時在倫敦西城的劇院上 演;倫敦的滑稽雜志《笨氣》還為此登載了一幅漫畫,畫着莎士比亞看了墻上滿貼 着毛姆劇本上演的海報,帶有恐懼的表情咬着拇指頭。人們很容易會設想,經過這 次意外成功,毛姆當會象肖伯納一樣以劇本寫作為終生事業,但是,不然,他並沒 有放棄寫小說的企圖,而且在他的小說獲得成功並在經濟上使他得到生活保障之後, 他於一九三三年反而放棄了劇本寫作;然而,他不但從不反對自己的小說和短篇小 說搬上銀幕,而且還從中襄助。關於這一點,我們衹能試行作這樣的解釋:一部小 說或電影的成功取决於廣大的讀者或觀衆;評論傢的毀譽可以起一點影響,但是, 群衆仍舊是决定性的。一個劇本的成功常要看上演時的賣座率,特別是第一晚演出 後的反映,而倫敦西城那些劇院的“第一晚”觀衆,也就是倫敦上流社會的交 際界人士,一個劇本的生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操在這類人的手裏。毛姆的後半生, 特別是在裏維埃拉購買了一幢豪華住宅之後,雖則招待不少英國上層人士,甚至皇 親國戚,但對歐洲的上流交際界人士卻有他的看法。他在《刀鋒》中介紹醉心於歐 洲交際社會生活的美國人艾略特·談波登時,有這一段話:
   ……以艾略特的機伶,决不會看不出那些應他邀請的人多衹是混他一
   頓吃喝,有些是沒腦子的,有些毫不足道。那些響亮的頭銜引得他眼花繚
   亂,看不見一點他們的缺點。……這一切,歸根結底,實起於一種狂熱的
   浪漫思想;這使他在那些庸碌的小小法國公爵身上見到當年跟隨聖路易到
   聖地去的十字軍戰士,在裝腔作勢、獵獵狐狸的英國伯爵身上見到他們在
   金錦原侍奉亨利八世的祖先。
   這一段話不妨說也代表了毛姆對這些上流社交人士的看法。他放棄戲劇的寫作等於 是對這些上流交際界的蔑視。
   一九一五年,毛姆的自傳性小說《塵網》出版。一個在戰爭期間和他同住一臥 室的達斯蒙德曾經親眼看見毛姆審閱這部小說的校樣;他把這部小說列為與班內特 的《老婦故事》,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威爾斯的《吉普斯》同樣經得起時 間淘汰的現實主義小說;這個評價,除掉《永別了,武器》在時代上稍晚,不應列 入外,對《塵網》是適當的,而且也為後來的許多評論傢所承認。但是,後來竟有 人認為《塵網》是毛姆唯一能在文學史上占一席地的小說,這就不對了。《塵網》 雖然是在一次大戰的第二年出版,但仍屬於英國愛德華時代文學;它的構思是在一 次大戰前,但是,便在它問世的一九一五年,歐洲人對這次大戰的認識和後來的認 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當時,英國人對戰爭的艱苦性大概認為與南非波爾戰爭差不 多,不會動搖大英帝國的基礎;法國儘管在作戰開頭時失利,但畢竟頂住了,絶不 會料到這次戰爭對歐洲文明産生那樣深遠的影響。《塵網》是一部傑出小說,但不 應視為毛姆的唯一代表作。毛姆應屬於兩次大戰期間的代表作傢,雖則他和海明威 所代表的“迷惘的一代”有所不同。
   毛姆一生最喜歡遊歷。從他接受安德魯·郎格的錯誤勸告開始,這個愛好一直 持續到晚年,對他的寫作生涯産生了無法估計的影響。在二十年代,他曾經漫遊南 海群島,並在塔希提島發現印象派畫傢高更畫的窗板,回歐洲後便寫了以高更為主 角的《月亮和六便士》。他繼續遊歷遠東、美國、歐洲、北非等地,寫的短篇小說、 小說和遊記都廣受歡迎。二十年代末,他與結婚十年的妻子西裏·威爾康姆離婚。 一九二八年,在法國裏維埃拉的法拉特角買下一幢曾屬於比利時國王的別墅,繼續 寫作。《尋歡作樂》以托馬斯·哈代為藍本,是他始終最喜愛的一部小說,但書中 的主角卻是一個隨便與人發生關係的女子露西。我個人覺得它並不是一部成功的小 說,但是,它的矛頭所指,卻是英國的那種清教徒的道德觀。他對露西毫無指摘, 但對書中那個預備為哈代寫傳的小說傢(後來他承認是指與他同時的英國小說傢休 ·沃波爾 )的諷刺,文筆卻極為犀利。在書中,他還離開主題,和另一個小說 傢伊夫林·沃 爭論用第一人稱寫小說的問題。沃認為用第一人稱寫小說是可鄙 的,毛姆則認為人年事愈長,愈覺得對別人的理解不夠,因此,衹想從個人的角度 來寫自己所要寫的人物。大約餘怒未息,就在次年他出版了一部短篇小說集,即以 《第一人稱》為名。
   二次大戰爆發後,毛姆由尼斯避難到英國,繼而赴美國居住,直到戰爭結束後 纔返回裏維埃拉的故居。在美國期間,他出版了《刀鋒》(一九四四年四月,英國 版晚三個月);這是一部傑作,出版後不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亞 ·伍爾芙夫人 那個嚴峻的批評傢的稱許。《總結》(一九三八)雖然帶有自傳 性質,但主要是敘述他的相當實事求是但不隨流俗的文學見解和人生哲學;這部書 應和《一個作傢的筆記本》(一九四四)作姊妹篇讀。他死時九十一歲,造有一女。 他的戲劇、小說和短篇小說有許多於他在世時都拍成電影;這在當代作傢中也是少 見的。
   由於童年在法國度過,青年時期在法國養過病,中年後又定居法國,並且經常 旅行,毛姆可說是一個最沒有英國氣的英國作傢。他的外祖母居孀之後,曾經帶領 兩個女兒——大女兒就是毛姆的母親——來法國以寫小說和兒童文學謀生;毛姆好 象不但繼承了他外祖母的寫作才能,而且繼承了她的親法國傾嚮。在《尋歡作樂》 中,他曾經提到狄福、斯特恩、薩剋雷、狄更斯、艾米麗·勃朗特和馬塞爾·普魯 斯特這些小說傢“在世時那樣有名,但是,現在無疑已經被人忘卻了”。這裏面, 除掉最後一個是法國人外,其餘的都是英國小說傢,而且是英國小說的半壁江山。 他好象特別和狄更斯過不去。在《總結》中他寫道,“現實主義是相對的。最現實 主義的作傢,由於興趣的引導,常常歪麯自己的人物。他通過自己的眼睛看他們…… 才氣越大,個性越強,他的人生圖畫越是光怪陸離。有時,我覺得,後代如果要知 道今天的世界是什麽樣子,最好別去看那些獨樹一幟的作傢,而去讀那些平庸的作 傢,因為他們由於平庸,反而能把周圍環境描寫得更忠實。這些人我不想提他們的 名,因為儘管後世肯定會欣賞他們,被標志為平庸總是不稱心的事情。不過我覺得 應當承認,人們在安東尼·特羅洛普的小說裏,比在狄更斯的小說裏更能看到真實 的人生圖畫。”然而巴爾紮剋、莫泊桑、司湯達對他的影響,他始終沒有否認過。 巴爾紮剋的石子投入河中的比喻,他在《刀鋒》中曾一再運用而不自覺。巴爾紮剋 小說中的一些人物,他提到時就象我們對《紅樓夢》中的人物一樣熟悉。他的短篇 小說不但受莫泊桑的影響,而且為他贏得了“英國莫泊桑”的聲譽。
   《刀鋒》依舊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而且這個人幹脆不再是作者慣用的阿辛登筆 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實姓。小說寫一個參加第一次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 拉裏·達雷爾。在軍隊中,拉裏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竜 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趨救拉裏而中彈犧牲。拉 裏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麽有惡和不幸(這也是毛姆在《總結》 中提出過的)。復員後,拉裏既不肯進大學,也不肯就業,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終極。 為此,他丟下未婚妻來到巴黎;兩年後,和未婚妻解約,又從巴黎遍遊世界各地, 最後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經哲學。於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點薄産分散 給親友,自己返回美國,當一個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車司機,打算隱身人海,以終天 年。小說以拉裏為中心,描繪了許多美國男女,有拉裏的未婚妻,貪圖物質享受的 伊莎貝兒;有以買賣古董起傢,一心想鑽進上流交際社會的艾略特·談波登;有頭 腦簡單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馬圖林,他原是百萬富翁的獨生子,但是一九二九年的 經濟大崩潰使他破了産,他是個衹知道做生意發財的典型美國社會産物;有伊莎貝 兒的同學,索菲·麥唐納,因丈夫和兒子在車禍中喪命,被夫傢放逐到巴黎來過着 墮落的生活,終於被不逞之徒殺害;還有一個模特兒兼妓女的法國女子蘇姍·魯維 埃,和拉裏與作者都相識,最後和法國一個外地廠商結婚而得到生活保障。作者本 人在書中也擔任了一個重要角色;他既是演員,又是觀衆。背景多半是在法國,特 別是巴黎。由於毛姆大半生是在法國度過的,而寫作本書時,正因戰爭避地美國, 所以寫到巴黎時,特別流露出懷鄉情緒,如寫他在赴拉裏約會之前,穿過盧森堡博 物館的公園時,描寫園中遊人的那一段回憶自己青年時期的描述,完全屬於自敘性 質,和小說毫無關係。又如第六章論述萊辛的《貝蕾妮絲》,都是離開主題發揮自 己的文學見解。書中的主要角色除掉蘇姍·魯維埃外,全都是美國人,使人想起一 句調侃美國人的諺語:“人死後進天堂,美國人死後去巴黎。”但是,他們最後都 死的死了,回國的回國了,連蘇姍·魯維埃也嫁到外地去,如作者所說,“在我的 生命中也消失了。”當然,這個小圈子裏的人衹占據作者生活的很少一部分,但我 們仍不免興一種落寞之感,仿佛作者是“珠箔飄燈獨自歸”。
   正如作者在小說中交代的,他這本書並不想“闡述所謂《奧義書》的哲學體係。” “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這也不是闡述《奧義書》的地方……我想的衹 是拉裏。”在本書結尾時,他又說,“我是個俗人,是塵世中人;我衹能對這類人 中麟鳳的光輝形象表示景慕,沒法步他的後塵。”因此,他和剋裏斯朵夫·衣修午 德 不同,並不打算嚮西方推薦吠陀經哲學,或者提倡人人都學拉裏;單拿一點 來說,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象拉裏那樣奉行,豈不會造成滅種的災禍!毛姆的道 德觀是如我國嵇康在《絶交書》中所主張的“四民有務,各得志為樂”。他把拉裏 捧得很高,但並不把艾略特·談波登那個“大大的勢利鬼”貶得很低。他對放浪形 骸的索菲·麥唐納衹有同情,對當模特兒兼妓女的蘇姍·魯維埃能夠有一個歸宿感 到欣幸,對頭腦簡單的格雷·馬圖林,在他的筆下絶少挖苦,而往往突出他的忠厚 和慈愛,但對伊莎貝兒則毫不徇情地揭露她蓄意破壞索菲和拉裏婚事的陰謀,儘管 他很欣賞她的美,並且是她多年來的“知心”朋友。但他接着也寫伊莎貝兒獲悉拉 裏分散自己財産,並且返回美國預備當司機的消息後,傷心啜泣的情景,從而讓讀 者自己對伊莎貝兒作出結論。不妨說,伊莎貝兒的用心是狠毒的,但是,她破壞的 是一個本來不可能有好結果的婚姻,因為如果索菲連伊莎貝兒佈置那點都抵禦 不了,拉裏即使學會了瑜伽修道士的那點法力,能把她從自甘墮落的道路上拉得回 轉嗎?
   儘管作者在本書開頭聲稱,他幾乎沒有什麽故事可述,但是,他仍舊充分運用 了敘事的技巧,從而抓住讀者的註意力。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碰到這樣的 情形,即一面譯,一面盤算着不知他對這種鋪開的局面怎樣收拾法。但是,使我佩 服的是他筆頭一轉,很快就結束掉;例如在第二章末尾,當伊莎貝兒告訴作者自己 和拉裏解約的經過,以及作者給了伊莎貝兒忠告之後,他衹用兩三行文字就結束了 他們精心策劃的漢普頓宮之遊:
   雨仍舊下個不停,我們認為不去看漢普頓宮那些華貴建築,甚至伊麗
   莎白女王的床,伊莎貝兒也可以活下去,所以就坐車子回到倫敦。
   我想如果有個金聖嘆的話,很可能在這一段後面插進一些雙行批語:“隨手收拾掉 漢普頓宮,妙。蓋漢普頓官之遊不過是為了找個場合讓伊莎貝兒能嚮作者傾吐胸臆, 現在目的已達,再敘述作者領她遊覽漢普頓宮便是呆鳥矣。”
   但是,本書最成功的還是人物的塑造;不但幾個主要人物寫得非常成功,連些 次要人物,如布雷德利太太,礦工考斯第,甚至土倫的局長,也都是有血有肉 的人。小說從一九一九年開始,一直寫到三十年代中期,人物的性格當然不可能沒 有發展和變化。索菲·麥唐納和作者在芝加哥初次見到的靦腆少女判若兩人,這不 難做到;她自己的身世便是解釋。伊莎貝兒經過嫁格雷後的紙醉金迷生活,繼之以 破産和二次來巴黎後依舅父艾略特居住,鍛煉成她那樣的尤物,作者是煞費了一番 苦心的。艾略特·談波登的變化基本上不大,衹是一九二九年之後,排場變得闊綽 了,但是,一直寫到他臨終前拿到愛德娜·諾維馬裏的請帖,親自寫那封口信之後, 作者方纔完成這幅社會名流的畫像,真可以說是達到筆酣墨飽的地步。衹有拉裏· 達雷爾自始至終好象變化不大,永遠是那樣一個閑雲野鶴似的人物,使人疑心是不 是取材自真實生活。可是,一九五九年,卻被我無意中發現了拉裏的藍本,原來是 劍橋大學新近逝世的哲學教授維特根斯坦。這位教授是奧地利人,在劍橋大學學工 程學,偶然也研究一點哲學,聽過羅素和摩爾的課,但頗能發揮自己的獨特見解。 第一次大戰開始,維特根斯坦擔任軍官並論為俘虜;戰後隱居奧國,當小學教師和 修道院園丁。他的劍橋大學同學蘭姆賽和布裏斯威特在奧地利訪求到他,力勸他重 新把哲學抓起來,維特根斯坦於是跟當時的維也納學派石裏剋等人稍稍往還;一九 三○年,受聘為劍橋大學研究員。後來摩爾退休,維特根斯坦卻繼摩爾被任命為哲 學教授。以一個外國人在英國的學術首府擔當這個職務,可以說是殊榮,但維特根 斯坦卻引以為苦,經常勸他的學生不要在大學教書,尤其不能教哲學。一九四七年 年紀不到六十就退職,一九五一年逝世。毛姆在一九四四年出版《刀鋒》時,維特 根斯坦還活着,所以作者在小說開頭時說“書中角色的姓氏全都改過,並且務必寫 得使人認不出是誰,免得那些還活在世上的人看了不安。”但是,不管作者怎樣改 動,總有些蛛絲馬跡可尋;舉例說,小說開頭敘述拉裏在俱樂部圖書室裏死啃威廉 ·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而維特根斯坦講課時絶不引用別的哲學家的話,但卻 時常提到威廉·詹姆斯;有一天,甚至告訴學生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第××頁 講的什麽,使學生們聽了都感覺詫異,這是一。其次,小說寫拉裏最後把自己的一 點財産分散給人,維特根斯坦的父親死後,留給他一筆很優渥的財産,維特根斯坦 全拿來分給富有的親朋,他的怪理由是富人得到纔可以免受金錢的腐蝕,而小說中 也沒有提到拉裏散金的對象是些什麽人,這是二。還有,維特根斯坦平日絶少與人 交往,凡是大學社交生活和哲學界各種活動都絶跡不參加,這和拉裏不喜歡社交活 動也有相似之處。根據這幾方面的對照,再加上兩人性格上的轉變,都是因參加一 次大戰後開始的,可以斷言小說中的拉裏就是寫的維特根斯坦。當然也有不盡相同 之處,如拉裏告訴伊莎貝兒他讀希臘原文的《奧德修紀》所感到的興奮,但是,維 特根斯坦卻是什麽文學作品都不讀,衹看偵探小說。但是,毛姆在《總結》中曾講 過這樣的話:“喜歡聽故事和喜歡看跳舞和摹擬表演……同樣是人性的自然傾嚮。 從偵探小說的流行可以看出這種愛好至今不衰,連第一流的知識分子也看它們,當 然並不當回事,可是的確看它們;為什麽?還不是因為他們唯一放在眼裏的那些心 理的,教育的,精神分析的小說不能滿足他們的這種特殊需要嗎!”毛姆這段話裏 面的“第一流知識分子”原文是the most intellectual persons,所以不僅包括文 學權威,也應包括其他學術權威在內。可以揣想,維特根斯坦喜歡看偵探小說,毛 姆並不是不知道 ;而小說第五章作者從愛德娜·諾維馬裏的女秘書那裏為艾略 特偷得請帖後,問女秘書她在化裝跳舞會上預備穿什麽服裝時,她的回答是,“我 親愛的先生,我是個牧師的女兒,這種愚蠢的事,我留給上層階級去做。當我看見 《先驅報》和《郵報》的那些代表吃了一頓好宵夜並且喝了一瓶我們的第二等最好 的香檳酒之後,我的責任就結束了。我將回到我的臥室關起門來看一本偵探小說。” 這一點描繪,我認為也是從維特根斯坦身上移植過來的。最後,還有維特根斯坦在 戰後當的小學教師與修道院園丁工作,和拉裏回美國後預備當的卡車司機和開出租 汽車同樣都是不求聞達的表現,毛姆衹是把他的藍本首尾倒置一下而已。
   毛姆從不諱言他小說中的人物是從真實生活取材的,所以我的這點考證——如 果並沒有被別人發現的話——並不足奇;問題倒是為什麽毛姆挑中維特根斯坦這樣 一個人作為他小說的主角。《刀鋒》出版於一九四四年,是他一九四○年來美國後 的第一部小說。人們可以想象得出在他流寓美國期間,盤算和估量——特別是從大 西洋彼岸——他所經歷的兩次大戰之間這段時期,以他閱歷之深,接觸面之廣,而 選擇了維特根斯坦,一定是經過反復考慮的。現在,我們可以看出,拉裏這個人確 是一次大戰的産物,而他反映的時代——兩次大戰之間的時代——則是歐洲中心主 義的黃昏時代。在這個時期,世界文化中心雖則仍在歐洲,而歐洲的文化中心,在 毛姆看來,無疑在法國,但它已經不能給來此尋求人生真諦的人以滿意的回答了。 拉裏在巴黎博覽群書,學會了幾種語言,但是,巴黎和法國衹成為他的中途島;他 最後帶回去的,既不是恩夏姆神甫要把他當迷途羔羊圈回去的天主教,也不是他想 從波蘭礦工考斯第口中探聽的神秘主義,而是印度的吠陀經哲學。小說中無一語涉 及納粹的興起,但是,小說反映的歐洲的精神空虛,已足夠說明為什麽納粹主義能 夠乘虛而入了。
   小說不是歷史,不需要反映一個時代的全貌,但它反映的那一部分,特別是其 中的人物,必須給人以真實感,不能衹是影子。有時候,由於文學修養差,欣賞不 了作傢所創造的人物,這情形是有的。我當學生時,對莎士比亞的黎耶王形象就不 能欣賞,後來讀了A.C.布雷德利 的《莎士比亞悲劇》纔發現自己的文學修養 不足。但是,有些名傢筆下的人物,如最近我讀到的狄更斯的《小杜麗》,就衹能 說是概念的産物了。毛姆的《刀鋒》之所以可貴,就在於為我們提供了兩次大戰之 間那個時期的一個人物畫廊。
   周煦良
   一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第一章-1
  一
   我以前寫小說從沒有象寫這一本更感到惶惑過。我叫它做小說,衹是因為除了 小說以外,想不出能叫它做什麽。故事是幾乎沒有可述的,結局既不是死,也不是 結婚。死是一切的了結,所以是一個故事的總收場,但是,用結婚來結束也很合適; 那些世俗的所謂大團圓,自命風雅的人也犯不着加以鄙棄。普通人有一種本能,總 相信這麽一來,一切該交代的都交代了。男的女的,不論經過怎樣的悲歡離合,終 於被撮合在一起,兩性的生物功能已經完成,興趣也就轉移到未來的一代上去。可 是,我寫到末尾,還是使讀者摸不着邊際。我這本書衹是追敘我過去認識的一個人, 這人雖則和我非常接近,卻要隔開很長的時間纔碰一次面;他中間的經歷我幾乎毫 無所知。要我杜撰些情節來補足這些脫漏,使故事讀起來更加連貫,固然可以,可 是,我無意於這樣做。我衹打算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記下來而已。
   多年前,我寫過一本小說叫《月亮和六便士》;在那本書裏,我挑選了一個名 畫傢保羅·高更 ;關於這位法國藝術傢的生平我知道得很少,衹是倚仗一點事 實的啓示,使用小說傢的權限,炮製了若幹故事來寫我創造的人物。在本書裏,我 一點不打算這樣做。這裏面絲毫沒有杜撰。書中角色的姓氏全都改過,並且務必寫 得使人認不出是誰,免得那些還活在世上的人看了不安。我寫的這人並不出名;也 許他永遠不會出名;也許他的生命一朝結束之後,這一生留在世界上的痕跡並不比 石子投入河中留在水面上的痕跡為多。那時候,我這書倘使還有人讀的話,就是由 於它本身可能引起的興趣了。但是,也許他替自己挑選的生活方式,和他性格裏面 所特有的堅定和馴良,在他同類中間的影響會日益加深,這樣,可能在他去世長遠 以後,有人會恍悟這時代裏曾經生活過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那時候,人們就會看 出我這本書寫的是誰了,而那些想要稍微知道一點他早年身世的人,當可在書中找 到些他們想要找的東西。我覺得這書雖有如我所說的種種不足之處,對於替我朋友 作傳的人,將不失為一本可資徵引的書。
   書中的談話,我並不要假充是逐字逐句的記載。在這類或其他場合下,人傢的 談話我從不記錄下來;可是與我有關的事情我都記得很清楚,所以,雖則是我寫的, 敢說很能忠實反映他們的談話。適纔說過,我絲毫沒有杜撰;現在這句話要改正一 下。就象希羅多德 以來的許多歷史學家一樣,我也有擅自增入的部分;故事裏 角色的談話有些是我沒有親耳聽見,而且也不可能聽見的。我這種從權的理由和那 些歷史學家的理由一樣,因為有些場合若衹是重述一下,就會毫無生氣,加進談話 要生動得多,真切得多。我要有人讀我的書,所以衹要寫得人讀得下去,我認為總 可以做得。至於哪些地方是擅自增人的,明眼的讀者自會一望而知,他要擯棄這些 不讀,完全聽他自由。
   另一個理由使我從事這部作品時感到疑懼的,是這裏面的主要人物都是美國人。 瞭解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覺得一個人除掉他本國人以外,很難說真正瞭解什麽 人。因為人不論男男女女,都不僅僅是他們自身;他們也是自己出生的鄉土,學步 的農場或城市公寓,兒時玩的遊戲,私下聽來的山海經,吃的飯食,上的學校,關 心的運動,吟哦的詩章,和信仰的上帝。這一切東西把他們造成現在這樣,而這些 東西都不是道聽途說就可以瞭解的,你非得和那些人生活過。要瞭解這些,你就得 是這些。正由於你離開觀察不能瞭解一個對於你是異域的人,要在書中刻劃得真切 就難了。連亨利·詹姆斯 那樣一個精細的觀察傢,在英國住了四十年,也沒有 能創造出一個十足英國氣的英國人來。至於我,幾篇短篇小說除外,從沒有打算寫 過本國以外的人;短篇小說裏敢於寫外國人的緣故,是因為短篇的人物衹要一點粗 枝大葉;你寫個輪廓,細微的地方全可以由讀者自己去補充。也許有人要問,既然 我能把保羅·高更變做一個英國人,這本書裏的人物為什麽不可以照做。我的回答 很簡單:就是不能。那一來,他們就不成其為他們那樣的人了。我並不作為他們是 美國人眼中的美國人;他們是一個英國人眼中的美國人,連他們的語言特點我都沒 有打算仿效。英國作傢在這方面闖的亂子和美國作傢打算模仿英國人說的英語時闖 的亂子一樣多。俚語是最坑人的東西。亨利·詹姆斯在他的英國故事裏經常要用俚 語,可是總不象一個英國人說的那樣,因此不但不能取得他所企求的俚低效果,反 而時常使英國人讀來感到突兀和怪不舒服。
   二
   一九一九那一年,我起身到遠東去,路過芝加哥;為了某種和本書無關的原因, 在那邊住了有兩三個星期之久。不久以前,我出版了一部成功的小說,所以在當時 也算是新聞人物,一到芝加哥,就有記者來訪問。第二天早上,電話鈴響、我去接 電話。
   “我是艾略特·談波登。”
   “艾略特,我還以為你在巴黎呢。”
   “不,我回來看看傢姐的。我們找你今天來玩。跟我們一起吃午飯。”
   “好極了。”
   他把時間和地址告訴我。
   我認識艾略特:談波登已經有十五年。他這時已是將近六旬的人,一表人才i高 個兒,眉目清秀,鬈發又多又烏,微帶花白,恰好襯出他那堂堂的儀表。他穿着一 直考究,普通的買自夏費商店,可是衣服鞋帽總要在倫敦買。在巴黎塞納河南岸時 髦的聖紀勞姆街上有一所公寓。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是古董客人,可是這是誣衊,他 極其痛恨。他有眼光,又有學問,也不否認在已往的年頭他剛在巴黎住下時,曾經 幫助那些要買畫的收藏傢出過主意;後來在他的交遊中聽到有些中落的英法貴族想 要賣掉一張精品,碰巧他知道美國博物館的某某理事正在訪求這類大畫傢的優秀作 品時,自然樂得給雙方拉攏一下。法國有許多舊傢,英國也有些,有時迫於境遇, 不得不把一口比爾 簽名的櫥櫃或者一張奇彭代爾 手 製的書桌割愛,但是不 願意聲張出去,碰到他這樣博雅而彬彬有禮的人能夠把事情辦得一點不露痕跡,正 是求之不得。聽到這話的人自然而然想到艾略特會在這些交易上撈些好處,但都是 深有教養的人,誰也不願意提。刻薄的人硬說他公寓裏的東西全都是出售的,說他 每次名酒好萊請美國闊佬們吃一頓午飯之後,他那些值錢的畫總有一兩張不見了, 不然就是一口細工精嵌的櫥櫃換成一口漆的。等到有人問他怎麽某一件東西不見了, 他就花言巧語地說,那個他覺得還不上品,因此拿去換了一件更好的。接着又說, 盡瞧見一樣東西真膩味。
   “Nons autres americians,他先調一句法文,“我們美國人就歡喜換花樣。 這既是我們的短處,也是我們強過人的地方。”
   巴黎的有些美國太太,自稱曉得他的底細的,說他的傢道原來很窮,所以起居 能夠那樣闊綽,衹是由於他為人非常精明的緣故。我不清楚他究竟有多少錢,可是 那位公爵頭銜的房東在他這所公寓上卻着實收他一筆房租。公寓裏的陳設又是那樣 名貴:墻壁上挂的都是法國大畫傢的作品,瓦托 啊,弗拉戈納爾 啊,剋洛 德·洛蘭 啊,等等;鑲木地板上炫耀着薩馮內裏埃和奧比鬆 的地毯;客廳 裏擺了一套路易十五時代精工細雕的傢具,製作之精,如他自稱的,說不定就是當 年蓬帕杜夫人 的香閨中物。反正他並不用設法賺錢,就能生活起居有他認為上 流人士應有的那種派頭。至於他過去通過什麽途徑才能達到這樣,你假如是明白人 的話,最好還是別提,除非你有意要和他斷絶往來。他既然在物質上不用操心,就 一心一意追求他一生中最大的願望起來,換句話說,社會交際。他初到歐洲時,還 是個拿着介紹信去見名流的年輕人,後來和英國法國那些中落的大傢發生商業關係, 這就奠定了他先前取得的社會地位。本人在弗吉尼亞州原是舊傢,母係方面還可以 追溯到一位在獨立宣言上署過名的祖先,這點傢世使他拿着信去見那些有頭銜的美 國太太時,很受人看得起。人緣好,人又神氣,跳舞跳得不錯,打槍不算壞,網球 很好,什麽宴會裏都少不了他。鮮花和高價錢的大盒巧剋力,任意買來送人;雖則 很少請客,請起客來,倒也別緻有趣。那些闊太太們被他帶着上一趟蘇荷區的異國 情調飯館,或者拉丁區的小酒店,都覺得很好玩。替人效勞,隨時隨地都來;你要 是請他做一件事,不管多麽厭煩,沒有不高高興興替你做的。碰到年紀大點的女人, 總是麯盡心意去博她們的歡心,所以不久在許多豪貴人傢都渴得很熟。為人實在太 好講話了,假如有人失約,你臨時拉他來湊數,他毫不介意就來,而且讓他坐在一 位頂討厭的老太婆旁邊,保管還會替你敷衍得有說有笑。
   兩三年工夫,在倫敦和巴黎,所有一個年輕美國人攀得上的朋友,他都攀上了; 巴黎他是長住,倫敦是每年遊宴季末期去,還有就是在初秋時拜訪一轉鄉間別墅。 那些早先把他引進社交界的太太們,看到他的交遊竟如此廣,很覺得詫異。感想是 分兩方面:一方面是高興她們擡舉的這個年輕小夥子居然有偌大的成功,另一方面, 則有點着惱,怎麽和他混得很熟的人,和自己的交情衹是一點浮面。雖則他對待她 們照舊很客氣,很肯效勞,這些人總不好受,覺得他利用她們做了社交上的墊腳石。 她們擔心他是個勢利鬼,當然他是個勢利鬼,他是個大大的勢利鬼,他勢利得毫不 顧旁人齒冷。哪一傢請客,他想厠身被請之列,或是哪一位大名鼎鼎但是有名難纏 的老闊寡婦,他想拉攏點關係,就什麽都做得出來:釘子照碰,冷言冷語照吃,下 不了面子的地方照下得去。在這方面,他可以說是不屈不撓。衹要眼睛落在什麽上 面,他就象植物學家尋求一株異種蘭花一樣,洪水、地震、瘴熱、敵意的土人,什 麽危險都去冒,非弄到手不肯罷休。一九一四年的大戰給他提供最後的機會;戰事 一爆發,他就去參加一個救護隊,先後在佛蘭德 和阿爾良戰區都服務過;一年 後回來,佩起一枚紅勳章,在巴黎紅十字會弄了一個位置。那時候,他手頭已很寬 裕,要人支持的慈善事業,他都慷慨捐助。任何鋪張揚厲的善舉,他必竭盡自己的 博雅知識和辦事才能來襄助一切。巴黎兩傢最高貴的俱樂部,他都做了會員。法蘭 西那些最煊赫的婦女提起他來總是“那個好艾略特”。他終於發跡了。
   三
   我最初認識艾略特的時候,自己還不過是個平常的年輕作傢,他也不把我放在 眼裏。他從不忘記一張臉,所以不論在哪裏碰到,總是很客氣地和我拉手,但是, 無意和我結交;假如我在歌劇院裏看見他,比方說,和他坐在一起的是一位顯貴, 他就會裝作沒有看見我。可是,那時我寫的劇本碰巧獲得相當出人意料的成功,所 以,不久我就看出艾略特對我稍微親熱起來。有一天我收到一封短柬,約我到剋拉 裏奇飯店吃午飯,那是一傢旅館,他到倫敦就住在那裏。客人並不多,也不怎麽出 色,我有個感覺,好象他在試探我在交際上成不成。可是,從那時起,我自己的成 功也給我添了不少新朋友,因此,和艾略特碰面的機會也多起來。之後不久,我上 巴黎去度秋天,住了幾個星期,在一個雙方都認識的朋友傢裏又碰見了。他問我住 在哪裏,一兩天後,又寄來一張午飯請帖,這次是在他自己的公寓裏。我到了一看, 沒料到客人竟是相當出色,肚子裏暗笑。我知道,以他那樣爛熟世故,明知道在英 國社交界我這樣一個作傢並不稀奇,但是,在法國這兒,一個人衹要是作傢就會被 人另眼相看,所以我也了不起了。這以後好多年,我們的交往都相當親密,不過從 沒有真正成為朋友。我懷疑艾略特·談波登會和任何人成為朋友。他對別人的一切, 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外,全不發生興趣。不論我偶爾來巴黎,或是他在倫敦,他請客 少一個人,或者逼得要招待旅遊的美國人時,總要請我去。這些人,我疑惑有些是 他的老主顧,有些是拿介紹信來謁見他的、素昧生平的人。他一生中就是在這些地 方受罪。他覺得應酬總得應酬一下,但是,不願意介紹他們和他那些闊朋友見面。 最好的打發辦法當然是請吃晚飯,再去看戲,可是這往往很睏難,因為他每晚都有 應酬,而且早在三個星期前全約好了;就算能做到那樣,料想那些人未必就此滿足。 他因為我是個作傢,而且沒有什麽大關係,就毫不介意把他這些苦惱告訴我。
   “美國那些人寫介紹信真是太不替別人着想了。並不是說把這些人介紹給我, 我不高興見,不過,我覺得沒有理由叫我的朋友跟我受罪。”
   他給他們買了大玫瑰花籃和大盒的巧剋力糖送去,藉此補救一下,可是,有時 候還得請吃飯。就在這種時候,他先告訴我一番話,然後又天真地邀請我赴他籌備 的這類宴會。
   他們極其想見見你,”信上這樣捧我。“某太太是個很有文學修養的婦女,你 寫的書她一個一個字都讀過了。”
   某太太後來就會告訴我,她讀了我的《裴林先生和特雷爾先生》非常喜歡,而 且祝賀我的《軟體動物》劇本演出成功,頭一本書的作者是休·沃波爾,後一書的 作者是哈伯特·亨利·戴維斯 。
   四
   如果我描寫的艾略特·談波登使讀者覺得他是個卑鄙小人,那實在是冤枉他。
   在某一點上,他可以稱得上法國人說的serviable:這個詞,以我所知,在英語 裏還找不到適當字眼。詞典上有serviceable,古義是指肯幫助人,施惠,厚道。這 恰恰就是艾略特。他為人慷慨;雖則在他早期的社會活動中,那種送花、送糖、送 禮的豪舉無疑有他的用心,到後來沒有這種必要時,他還是照做。送東西給人,他 覺得很好受。他頂好客;雇的廚師比起巴黎的哪一傢來都不差,而且在他那兒用飯, 準會吃到最早的時鮮菜。他的酒十足證明他是個品酒的內行。誠然,他挑的客人都 是視他們的社會地位而定,不一定是佳客,可是,他至少總羅緻一兩個能說會笑的 客人,因此,他的宴會差不多總是很有意思。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是個齷齪小 人;儘管這樣說,他請起客來,還是高高興興照去。他的法語說得流利正確,輕重 音一點不含糊。他曾經費了很大氣力把英語說得象英國人那樣,你得有一對很尖銳 的耳朵才能捉住他一個美國音。他極其健談,衹是你得設法使他不提那些公爵和公 爵夫人Z但是,即使談到這些公爵和公爵夫人時,他也能使人解頤,特別是單獨和你 在一起時,反正他現在的地位已經是不容置疑了。他有一張頂逗人的刻薄嘴,而這 些王公貴人的醜史穢聞又沒有一件不吹到他耳朵裏的。X公主最近的孩子的父親是誰, Y侯爵的情婦是哪一個,我全是從他那裏聽來的。敢說連馬塞爾·普魯斯特 知道 的顯貴秘聞也趕不上艾略特知道的那樣多。
   在巴黎時,我時常跟他一起吃午飯,有時在他公寓裏,有時在飯館子裏。我喜 歡逛古董鋪,偶爾也買些,不過看看居多,而艾略特總是興衝衝陪我去。他懂,對 於藝術品也真心愛好。我想巴黎這類鋪子他沒有一傢不認識,而且老闆個個都是熟 人。他最愛殺價;每次我們出發時,他總叮囑我:
   “要是你有什麽東西想買,自己不要問。丟個眼色給我,底下的由我來。”
   他頂得意的事就是替我弄到一件我看中的東西,價錢衹抵要價的一半,看他講 價真是好要子。他會爭論,哄騙,發脾氣,想法叫賣方心軟,嘲弄他,挑剔毛病, 嚇唬不再踏進人傢店門,嘆氣,聳肩膀,正言規勸,滿臉怒容朝外走,到最後爭到 他出的價錢時,慘然的樣子搖搖頭,好象無可奈何衹好屈服一樣。然後低低用英語 跟我說:
   “買下來。加倍的價錢都還是便宜。”
   艾略特是個熱心的天主教徒:他在巴黎住下不久,就碰見一位神父。那人出名 的會說人皈依,過去多少相信異端的迷途羔羊都被他圈了回來。他飯局最多,人有 名的善於辭令。他的教務活動衹限於富貴人傢。雖則出身寒微,多少高門大戶都尊 為座上客。這樣一個人,艾略特見了當然動了念頭。他偷偷告訴一位新近被這位神 父說服改教的美國闊太太,說他傢裏雖則一直奉的聖公會派,他本人卻是對天主教 嚮往已久。有一天晚上,這位太太請他吃飯,跟這位神父見見;就衹他們三個,神 父是談笑風生。女主人把話兜到天主教上去,神父談得非常熱烈,絲毫不迂腐,雖 則是教中人,就象一個見過世面的人同另一個見過世面的人談話一樣。艾略特發現 神父十分知道他的為人,有點受寵若驚。
   “範多姆公爵夫人上回還跟我談起你,她覺得你看事情頂清楚。”
   艾略特快活得紅光滿面,公爵夫人他是進謁過,可是,從沒有想到她會對他動 一下腦筋。神父心性廣阔,見解摩登,態度寬容,一番關於天主教的議論談得既高 明又溫和。他把天主教會說得使艾略特聽來很象一個任何有教養的人如果不加入就 對不起自己的高尚俱樂部。六個月後,艾略特就人了教。這樣一改宗,再加上在天 主教方面的慷慨布施,那幾傢以前進不去的人傢大門也被他敲開了。
   也許他放棄祖傳的宗教,動機並不純正,可是改宗以後,倒的確誠心誠意。每 星期要到第一流人士光顧的教堂去做彌撒,過些時就去神父那裏懺悔,隔兩年總要 朝一次羅馬。久而久之,教廷因他虔誠,派了他御前侍衛,又見他孜孜剋盡職守, 奬給他聖墓勳章。說實在話,他在天主教方面的事業和他在世俗方面的事業,可算 一樣成功。
   我時常問自己,以他這樣一個聰明、和藹、學識優長的人怎麽會被勢利蒙着心 眼兒。他不是暴發戶。父親在南方一個大學當過校長,祖父是相當有名的神學家。 以艾略特的機伶,决不會看不出那些應他邀請的人多衹是混他一頓吃喝,有些是沒 腦子的,有些毫不足道。那些響亮的頭銜引得他眼花繚亂,看不見一點他們的缺點。 我衹能這樣猜想,跟這些傢世綿邈的人過從親密,做這些人傢婦女的近臣,給他一 種永不厭煩的勝利感;而且這一切,歸根結底,實起於一種狂熱的浪漫思想;這使 他在那些庸碌的小小法國公爵身上見到當年跟隨聖路易 到聖地去的十字軍戰士, 在裝腔作勢、獵獵狐狸的英國伯爵身上見到他們在金錦原 侍奉亨利八世的祖先。 跟這些人在一起,他覺得就象生活在天地廣阔的英勇古代裏一樣。我想他翻閱戈沙 年鑒 時,看見一個姓氏接一個姓氏地使他回想起年代悠遠的戰爭,史册上的攻 城戰和著名的决鬥,外交上的詭詐和王侯們的私情,他的心就會熱得跳起來。總而 言之,這就是艾略特’談波登。
   五
   我預備洗個臉,梳一下頭髮,再去赴艾略特約的飯局;正忙着時,旅館裏人打 電話上來,說他在樓下等我。我有點詫異,可是一收拾好,就下樓去。
   我們握手時,他說:“我想我自己來接你要安全些。我不清楚你對芝加哥到底 有多熟。”
   他這種感覺,我看出好些住在國外多年的美國人都有;他們心目中仿佛美國是 個很難走甚至危險的地方,你不能隨隨便便讓一個歐洲人單獨去闖。
   “還早,我們不妨走一段路,”他提議。
   外面微有寒意,可是,天上一絲雲都沒有,活動活動筋骨倒不錯。
   我們走着路時,艾略特說:“我想你會見傢姐之前,頂好先知道一點她的為人, 她有一兩次住在巴黎我那裏過,不過,我記得你那時不在,你知道,今天人並不多, 就是傢姐和她的女兒伊莎貝兒和格雷戈裏·布拉巴宗。
   “是那個室內裝飾傢嗎?”我問。
   “對了,傢姐的屋子精透了,伊莎貝兒和我都勸她重新裝修一下,我剛巧聽見 布拉巴宗在芝加哥,所以就叫傢姐請他今天來吃午飯,當然,他不是怎麽一個上等 人,但是很行,瑪麗·奧利芬特的拉尼堡,聖厄茨傢的聖剋萊門特·塔爾伯特府, 都是他裝飾的。公爵夫人極其喜歡他。你可以看看路易莎的屋子,我永遠不懂得, 她這麽多年怎麽住得下去,不過說起這個來,她怎麽能在芝加哥住下去,我也永遠 不懂得。”
   我從他嘴裏得知布雷德利太太是個寡婦,三個孩子,兩兒一女,不過兒子年紀 大得多,而且都已結婚,有一個在菲律賓政府裏做事,有一個,象他父親過去那樣, 在外交界服務,現在人在阿根廷都城。布太太的丈夫過去宦歷甚廣,在羅馬做了幾 年一等秘書,後來又派到南美洲西岸的一個小共和國當專員,人就是死在那邊。
首頁>> 文學>> 历险小说>> máo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yīng guó United Kingdom   wēn suō wáng cháo   (1874niányuányuè25rì1965niánshíèryuè16r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