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科幻小说>> 艾薩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美國 United States   冷戰結束   (1920年元月2日1992年四月6日)
我,機器人 I, Robot
  公元2035年,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美國 USR公司開發出超能機器人産品--NS-5。隨着NS-5被大量傾銷,機器人開始充當起社會各個領域的重要角色。警探史普納(威爾·史密斯飾)始終留戀以往簡單的生活,愛聽老歌,喜歡老式的打扮。專門從事機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布裏吉特·莫伊納罕飾)嚮來崇尚邏輯與科學,她堅信總有一天機器人會勝過人類。生活觀念南轅北轍的史普納和蘇珊卻在調查一樁疑似NS-5謀殺人類的案件中不期而遇。隨着調查的深入,人們發覺機器人似乎已經學會了自我思考,並且解開了控製他們的密碼,成為了完全獨立的“機器類”。
        
  《機械公敵》-劇情簡介
  
  
  公元2035年,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美國USR公司開發出超能機器人産品--NS-5,其外形酷似人類,擁有強化耐久的鈦金屬外殼,可執行各種任務。從保母、廚師、快遞、遛狗到管理家庭收支,簡直是無所不能。一時間,機器人的數量成3倍趨勢增長,平均每5人便擁有1個機器人。隨着NS-5被大量傾銷,機器人開始充當起社會各個領域的重要角色。而發明它的USR公司也成為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集團。
  
  警探史普納(威爾•史密斯WillSmith飾)始終留戀以往簡單的生活,愛聽老歌,喜歡老式的打扮。他厭惡科技和機器人,卻又不得不生活在由這兩者組成的世界裏。專門從事機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學家蘇珊(布裏吉特•莫伊納罕BridgetMoynahan飾)嚮來崇尚邏輯與科學,她堅信總有一天機器人會勝過人類,並回過頭來幫助人類進步。
  
  生活觀念南轅北轍的史普納和蘇珊卻在調查一樁疑似NS-5謀殺人類的案件中不期而遇……人類製造機器人時,通常會遵循所謂“機器人三大安全法則”來設計並控製它們。但是,隨着調查的深入,人們發覺機器人似乎已經學會了自我思考,並且解開了控製他們的密碼,成為了完全獨立的“機器類”。
  
  人類必須開始重新思考如何面對機器人,但是,機器人或者人類自身都值得信賴嗎?
  《機械公敵》-幕後製作
  
  
  澳大利亞導演艾裏剋斯•布羅雅斯是一個製造幻想的天才,他的《移魂都市》(DarkCity)一直是廣受好評的CULT電影經典之作,後來的衆多電影,甚至包括《楚門的世界》(TrumanShow)和《駭客帝國》都曾深受其影響。對於本片的製作,他認為電影的重要作用是讓單純的幻想更富真實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艾裏剋斯集合了一個計算機特效的全明星組合,實現機器人模型、場景設計和數字虛擬形象的完美結合,拍攝了近1000個特效鏡頭。全新機器人造型,是本片吸引觀衆的一個重要元素。
  
  影片的創作過程
  
  電影最初的劇本叫《硬綫》(HARDWIRED),是一個經典樣式的懸疑謀殺故事,其主旨非常貼近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可以說,故事的發展脈絡就是根據定律的邏輯推演來設計情節的。
  
  迪斯尼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Singer)對這份最初的《硬綫》手稿進行了修改,當手稿最終被送到20世紀福剋斯公司以後,導演亞歷剋斯•普羅亞斯(AlexProyas)和作傢傑夫•溫塔(JeffVintar)共同努力,將它修改為一個適合大製作的更加宏大開放的電影劇本。趁着福剋斯公司在爭取阿西莫夫(IsaacAsimov)小說版權的時候,溫塔花了大約兩年左右的時間,將電影劇本編寫為類似阿西莫夫機器人小說係列中的一個故事。故事包含了女主角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卡爾文博士和機器人三大定律,這兩個元素是阿西莫夫《我,機器人》係列科幻小說裏面一直存在貫穿始終的。後來,希拉裏•塞茲(HillarySeitz)又為劇本動了手術。最後,在威爾•史密斯加盟影片後,阿基瓦•高斯曼(AkivaGoldsman)又為了他的角色再次對劇本進行了剪裁,形成了現在影片最終所呈現的面貌。儘管花了這麽長的時間和如此多人的辛勞,但確實是最初的《硬綫》作者高夫•贊恩裏(GeoffZanell)為本片的故事提供了主題。
  
  阿西莫夫及作品
  
  艾薩剋•阿西莫夫,美籍俄裔猶太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傢。同樣也是文學碩士、化學博士和非常優秀的科普小說傢。淵博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數量非常巨大,並使他獲得了一係列的榮譽和褒奬。在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傢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而且體裁廣泛,有嚴肅的歷史和科學論著,也有輕鬆的戲劇、幽默小說。
  
  《我,機器人》是阿西莫夫諸多科幻著作中最有名的係列之一。另外一個著名的是《基地》係列。這兩個膾炙人口的係列和《其他機器人》等等故事,都各自獨立成篇,但當貫串起來,卻又是一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廣阔巨大,通過描繪銀河帝國的興亡史,來討論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産生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充滿對人類未來的關懷和思考,可以說影響和改變了很多讀者對世界的看法。
  本片片名《我,機器人》,對於科幻小說讀者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係列小說由十幾個獨立成篇的故事分別組成,而在《引言》的開篇第一句話,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有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也不得見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一-機器人應服從人類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由於本片的故事懸念來自根據機器人三大定律的邏輯推演,因此扮演警探的科幻電影專業戶威爾•史密斯說:“本片告訴我們:機器人並沒有問題,技術也不是問題,人類邏輯的局限纔是最大的問題。因此,到頭來我們纔發現,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人類自己。”
  
  影片特技
  
  對這部科幻題材來說,電腦特技理應是本片的主角。導演認為電影的重要作用是讓單純的幻想更富真實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集合了一個計算機特效的全明星組合,由製作電影《指環王》而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奬、享譽全球的新西蘭維塔公司團隊執行製作,實現了機器人模型、場景設計和數字虛擬形象的完美結合,為此一共拍攝了近1000個特效鏡頭。其中亮點顯然是流綫型、周身透明泛光的NS-5型機器人。桑尼除了眼睛是藍色的以外,和其他該型號的機器人沒區別,不過它的形體和聲音是由專門的演員加上緑幕技術結合電腦特效來做的。其餘的NS-5機器人是采用最新型的改進緑幕技術完成。NS-5高180釐米,具有456個活動零件,經由12位博士組裝完成,熔點六千華氏度,可負重800磅,能承受數千磅撞擊,電子智慧腦可復製人類自由意志,具有1TB(1000GB)內存,每秒能執行6M筆以上運算,擁有80種語言能力。能記住所有你記不住的任何內容,采用體貼細心的泰麗莎2.1.2版操作係統;安裝在頭骨內的是有耐久鈦金屬外殼保護的智慧腦以及萬能記憶網路(UniversalRetentionNetwork)……等着在影片中看看,2035年,我們每四個人將擁有的一個的機器人特效處理是否能如它的文字說明般真實可信吧!
  《機械公敵》-幕後花絮
  
  
  片子開頭,當史普納打開大門,一個頭上寫着42的機器人站在他門前的臺階上。很多科幻電影都有42這個號碼,是因為受到了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係漫遊指南》的影響。片子受到的《銀河係漫遊指南》影響的另一個例子,史普納的唯一好日子是“星期四”。在《指南》中,這是作傢登特一整周當中 “從不能理解……”的一天。在古董機器人櫥窗裏,陳列的是索尼公司的機器狗愛波AIBO。
  
  片子裏威爾•史密斯開的車是一款叫做AudiRSQ的概念車,是奧迪特別為本片設計的,導演亞歷剋斯•普羅亞斯還為車的特別外形設計提供了建議。對於嫌疑犯機器人桑尼,劇組采用了在《指環王:雙塔奇兵》裏創造哥倫(Gollum)的同樣處理方法:由艾倫•圖代剋AlanTudyk為桑尼提供身體動作和聲音。威爾•史密斯在本片裏騎的摩托是一款2004年的MVAgustaF4-SPR,全球總共衹生産了300輛。技術參數:750cc,內置4缸引擎,147馬力,能推進到時速超過175英裏。
  
  影片中大多數的車型是以2004年前的奧迪車,比如A2、A6和TT為模型改造的,甚至有些都沒有改,直接就用了。蘭寧博士的貓咪叫“阿西莫夫”。在戲劇性的追逐場面中,戴爾•史普納警探對約翰•伯金少尉說:“我要開始懷念過去的好日子了。”伯金回答:“什麽過去好日子?”史普納就說:“"那時候人還是被其他人殺死的。”在片子裏,最先提出這個“美好舊時光”的人並非是史普納,正是伯金。
  
  影片最後,史普納的奶奶祈禱的句子是來自《聖經•詩篇》16:8“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桑尼的眼睛是藍色的,其他所有的NS-5型機器人的眼睛都是金色的。約翰•伯金少尉的臺詞:“不,老實說,人創造怪物,怪物殺人。每個人殺怪物、狼人。”這段臺詞和《侏羅紀公園》裏的很相似:馬爾科
  姆博士說“神創造恐竜,神毀滅恐竜。神創造人類,人毀滅神,人類創造恐竜……”
  《機械公敵》-影片看點
  
  
  機器人、威爾•史密斯的電腦大作戰
  
  “我認為,我們的動作電影已經做好了達到新的技術水平的時候。”好萊塢男星威爾•史密斯(《獨立日》、《絶地戰警》)此次身兼影片執行製作人,他饒有興趣地說,“你的故事必須讓人感興趣。所有的特效和爆炸都必須來的超酷纔行。”於是為本片全力投入電腦效果製作的是四屆奧斯卡特效得奬隊伍,他們為片中無所不能的機器老兄們製作了超過900個電腦獨立特效,以使得效果更加逼真。有人說片中白色透明的機器人外形頗有類似蘋果公司(Apple)産品風格,事實上,製作人帕特裏剋就是在蘋果産品iMac中找到了靈感:“當你穿過外殼看到(機器人)構造時,它們顯得就不那麽可怕了”,帕特裏剋笑道。
  
  “領銜主演”機器人角色索尼的實際上是真人演員艾倫•圖代剋(《閃避球的奇跡》)。我們屏幕上將看到的機器人表演,采用了和《指環王三》裏怪物咕嚕的同樣真人和電腦結合的技術——緑屏、傳感器、動作捕捉和完美的電腦合成。“這是我最棒的角色,儘管屏幕上沒人看得到我本人,不過角色在電影中的經歷對我來說非常刺激。”機器人索尼的銀幕表現也將成為本片令人關註的焦點。
  
  就本片的特效水片而言,僅僅提及以上是遠遠不夠的。三位金牌特效製作人加上數十位特效製作師,以及新西蘭知名的WETA(《指環王》係列)的鼎力協助,《機械公敵》全力描繪出一個2035年的芝加哥——機器人遍布,流光玻璃街道和未來建築繁屹的未來都市。但我們也不用擔心這僅是一部充滿花哨特效的電影,導演亞歷剋斯•普羅亞斯(《移魂都市》)表示,“我們把故事和情感放到第一位,如此電腦動畫將提高電影效果而不是分散觀衆的註意力。”
  
  事實上,本片在敘事方法上多少有點《少數派報告》的影子,但結合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黑人影星威爾•史密斯還有“性感蘋果造型”的機器人這三大最吸引的噱頭,《機械公敵》必將成為七月票房大熱。問題衹有一個:這部影片能否最終成為像《終結者》一樣的科幻經典?
  《機械公敵》-演員介紹
  
  《機械公敵》威爾•史密斯
  威爾•史密斯
  
  美國演員,高中畢業後癡心於歌唱事業,遂决定放棄上大學,做全職的藝人。1989年首次獲得葛萊美奬“最佳饒舌歌演唱奬”。進而成為NBC電視影集《活力王子》(TheFreshPrinceofBelAir)的男主角。在樂壇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威爾•史密斯嚮幾個演藝公司的主管表示了他對演戲的興趣,這其中包括華納總裁班尼•梅迪納。梅迪納是在洛杉磯出生窮苦但卻在洛杉磯的的富人區貝浮力山莊的一個富人家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他當時正好在計劃根據他的親身經歷拍一部電視劇。梅迪納覺得威爾•史密斯是正好的人選。據好萊塢內部人士透露,當年威爾•史密斯在試鏡時念劇本念得如此精彩,美國國傢廣播電臺當場拍板决定上戲。1990年,《貝萊爾的新鮮王子》開始播放,深受廣大觀衆喜愛,一播就是六年。
  
  儘管威爾•史密斯看起來象一個大大咧咧的小混混,其實他出身中等家庭,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教育界人士。威爾•史密斯的書讀得更是出色,當年麻省理工學院給他全奬讓他去讀書,但是他因為要全身心投入演藝界,不得不拒絶。《貝萊爾的新鮮王子》的成功使威爾•史密斯與許多好萊塢的出色演員建立起了親密關係,這其中包括大量黑人演員,如瓊斯,比爾•考茲比,鬍比•歌德寶,以及丹澤爾•華盛頓。
  
  1993年以主角身份躍登大銀幕,在一部諷刺紐約知識分子的文藝片《六度分離》之中,扮演一個自稱是黑人巨星薜尼鮑迪兒子的老千。1995年主演警匪動作片《絶地戰警》便一舉成名,《獨立日》、《黑超特警組》全球票房奏捷後,身價飆到巔峰。近幾年接拍了許多賣座的動作片。
  《機械公敵》布裏吉特•莫伊納罕
  布裏吉特•莫伊納罕
  
  布麗姬•穆娜是好萊塢目前除了傑米•李•柯蒂斯和薛歌妮•韋弗之外為數不多可以胜任高智商的強硬角色而外形又不失優雅嫵媚的女演員之一。1970年生於紐約的Binghamton,和兩個哥哥一起在Longmeadow長大,結果她也如同假小子一般多動,愛好各種體育項目,高中是籃球隊隊長,選擇去上橄欖球課而不是戲劇班。布麗姬先是登上時尚T臺並逐漸小有名氣,出現在Glamour、Vogue等衆多著名雜志之上,之後又進入了紐約 CaymichaelPattenStudio學習表演。1999年,布麗姬作為嘉賓出演熱門劇《欲望都市》中的Natasha一角,次年影片《女狼俱樂部》中吞雲吐霧的酒吧女招待一角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來又出現在了一係列備受觀註的熱門影片中,包括《諜海計中計》、《戰爭之王》、《我,機器人》以及《玩命記憶》等等,戲路也愈來愈廣阔。
  
  布麗姬的科學家父親後來成了麻省阿默斯特大學(UMass)的一名管理人員,母親的職業是教師並且還在2005年和布麗姬一起出演過一則 Bostonarea的電視廣告。此外布麗姬•穆娜2004年開始和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明星四分位TomBrady約會,但在2006年的感恩節分手,07年布麗姬迎來了自己第一個孩子的降生。
  《機械公敵》-穿幫鏡頭
  
  
  連貫性錯誤:
  
  蘭寧博士的貓出現的絶大多數場景,她的眼睛都是藍色的。但是在史普納跳過噴泉那場戲,貓的眼睛變成黃色了。史普納和少尉在酒吧喝酒,少尉酒瓶上面的商標,每次切換鏡頭角度一次,就變化一次。在隧道追逐戲後,史普納去檢查他的腳踝,開始他的腿是分開的,下一個鏡頭,他的左腿就疊放在了右腳上。當加爾文博士走進她的實驗室去問桑尼時,她得走下幾級臺階。攝像機從她背後推進的時候,可以看見她走了四步下臺階,但是,那兒一共就衹有三級臺階。
  
  暴露錯誤:
  
  史普納和加爾文博士試圖關閉VIKI,機器人襲擊他們的那場戲,一個長鏡頭拍攝了史普納對着他身邊四面射擊並跑動。這個明顯是CGI做的,因為有些瞬間可以看出畫面裏他的頭跟脖子或者身體分開沒挨着。
  《機械公敵》-影片點評
  
  
  未來,發達的高科技社會中發生的足以改變人類歷史的危機--《機械公敵》的故事藍本,最早來源於編劇傑夫•溫塔JeffVintar十多年以前創作的劇本《Hardwired》,它講述了一樁神秘的謀殺案,而機器人可能纔是幕後元兇。製片人勞倫斯•馬剋LaurenceMark對這個故事相當感興趣,與此同時,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一直想拍一部有關機器人的大型電影,遂將之列入籌拍日程,並初步擬訂由亞歷剋斯•普羅亞斯AlexProyas執導。2000年初,傑夫•溫塔飛赴澳洲開始同導演普羅亞斯就《機械公敵》拍片計劃進行溝通,整個合作案足足花了兩年多。
  開始時,該片被定位於未來背景下的謀殺驚悚片,接下來他們嘗試將格局放大以便有更多可發揮的空間。因為導演普羅亞斯對視覺風格獨到且優異的品味,主創人員最終達成共識,要將《機械公敵》拍成宏大背景下的史詩浩劫,他們的野心促使該片必須要在視覺特效上力爭有所突破。
  
  在當時,製片人約翰•戴維斯JohnDavis名下的製片公司拿到了《機械公敵》的電影版權,而導演普羅亞斯在科幻大師艾薩剋•阿西莫夫IsaacAsimov的小說裏找到了劇本以外的視覺元素,阿西莫夫作品中的思想和人物很自然地融入編劇傑夫•溫塔的未來謀殺案劇本。
  《機械公敵》-一句話評論
  
  
  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s?   
  機械公敵機械公敵
  
  Laws are made to be broken   
  
  One man saw it coming.   
  
  情節過於簡單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動作場面充斥着科幻電影常規濫用的CGI技術處理。   
  
  ——芝加哥太陽報   
  
  非常熟練,但也明顯讓人失望,鬧獨立的機器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裏顯得鬧哄哄的。   
  
  ——倫敦時報   
  
  這部高科技電影,拍的好看但是顯得智商並不高。   
  
  ——觀察傢   
  
  作為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探索,這部電影比《A.I.》要更謙遜、更迷人。   
  
  ——BBC電影評論   
  
  動作場面十分引人入勝。雖然不能算是歷史性突破,但通過我們這個時代的數字技術,觀看機器人對打的場面着實令人興奮。   
  
  ——視覺周刊
  《機械公敵》-完全班底
  
  威爾·史密斯:官方首選   
  
  據幾位製片人口徑一致的“官方”說法,威爾·史密斯是製作方的首選。同時,他還答應在該片中擔任監製(此前,他曾為由羅伯特·德尼羅和埃迪·墨菲主演的影片《作秀時刻》(Showtime)。擔任監製),正是由於威爾的推薦,《美麗心靈》的金奬編劇阿齊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也得已加入幕後陣容。  
  機械公敵機械公敵
  
  “《機械公敵》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中心概念是機器人沒有問題,科技並不是問題本身,人類邏輯的極限纔真的是問題,而最終,我們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這是威爾·史密斯出演該片的最大體會。   
  
  布裏吉特·莫伊納罕:熱忱至上   
  
  依舊引用官方的說法:“她能夠非常貼切地傳達我們對這個角色的設計,也就是在機器人般冰冷的外表下,卻有着很人性的熱忱。”   
  
  相貌秀麗的布裏吉特·莫伊納罕從影片《妹力四射》(Coyote Ugly)中迅速崛起。在熱門劇集《欲望都市》中她也曾有上佳表現。影片《新手》(The Recruit)中她與阿爾·帕西諾和科林·法瑞爾有過愉快的合作。   
  
  導演:亞歷剋斯·普羅亞斯   
  
  這位來自澳洲且科班出身的導演,素來以擅長營造充滿神秘和未來感的影片而聞名。1994年,他憑一部改編自同名漫畫的《烏鴉》(The Crow)令世人所知。四年後,更是以那部《移魂都市》(Dark City)徵服了觀衆。此前,他還自編自導了其第一部描寫現實世界的青春片《車庫時光》(Garage Days)。   
  
  亞歷剋斯自小便是阿西莫夫的忠實讀者,他一直夢想着能拍一部如《機械公敵》的影片,這次他夢想成真了。   
  
  NS-5基本資料   
  
  高度180公分,耐久鈦金屬外殼,具456個活動零件,需經由12位博士組裝完成,熔點華氏六千度,可負重800磅,能承受數千磅撞擊。電子智慧腦可復製人類自由意志,具有1TB內存,每秒能執行6兆筆以上運算,擁有80種語言能力。
  
  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劃時代的機器人三大安全法則:   
  
  1.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2.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3. 在不違背第一和第二法則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我,機器人》(I, Robot),是美國作傢艾薩剋·阿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科幻
  機械公敵機械公敵
  
  小說短篇集,收錄9篇短篇小說。大多原載於1940年到1950年間的美國《超級科學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雜志和《驚奇科幻小說》雜志(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書中的短篇故事各自獨立,卻擁有共同的主題,探討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道德問題。這些故事結合之後,開創出阿西莫夫的機器人浩翰虛構歷史。   
  
  串連起這幾個故事的靈魂人物,是美國機器人與機械人股份有限公司(常簡稱為「美國機器人公司」)(U.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Inc.)的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Dr. Susan Calvin)博士。在出版短篇集時,阿西莫夫藉由晚年凱文接受專訪,回憶過往如何運用「機器人心理學」(Robopsychology)跟行為失常機器人的接觸。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就是在這部短篇集裏初次登場。   
  
  想像一下未來,如果機器人有了主體意識,他們可以思考,可以决策,甚至可以瞧不起人類(你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由蛋白質組成、每天要昏睡八個鐘頭的傢夥……),世界將會變得如何?   
  
  早在1950年,艾西莫夫就已經設想到了這些情景,並且以超越時代的思維,創建出宏觀的未來機器人世界。於是,偉大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就此誕生,成為科幻界無可撼動的鐵律: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因此,巨大的水星采礦機器人SPD13,因為三大法則的衝突而在原地打轉;小巧可愛的太空站主控機器人QT1,不僅完全取代人的工作,甚至還開始思考關於造物主的哲學問題;據說可以透視心靈的機器人RB34,居然懂得用人類的心理,揣摩說出他們想聽的話;而想要在一大群Nester10號機器人中,找出一個隱藏其中逃脫者,竟成為人與機器人大玩心理遊戲的戰場……   
  
  艾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親身體驗這些事件的演進,也記下了20世紀末到21世紀中的機器人發展史──從簡單的褓姆型機器人,一直到全世界衹有四臺的超級電腦。隨着機器人越來越聰明,功能越來越強大,她不得不嘆道:「一開始機器人還不會說話,但最後他們卻挺立於人類與毀滅之間……」   
  
  本書曾於2004年被改編為電影《機械公敵》。電影衹從書中引用了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和一些人名,主體內容並無直接相關;但是從《我,機器人》小說中,讀者可以找到電影的原始創意精神,並瞭解三大法則的真正涵義。   
  
  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說相當簡單易讀,故事結構都很清楚,可說是非常大衆化的科幻作品。在20世紀科幻小說的寫作發展史裏,艾西莫夫與剋拉剋、海萊因齊名,被譽為最偉大的「三巨頭」。艾西莫夫完成了【機器人】、【帝國】、【基地】三大科幻小說係列,評價都非常高,而本書便是【機器人】係列裏第一本,同時也是最精采的一本。如果你想認識艾西莫夫和他的科幻小說,《我,機器人》絶對是你的首選!   
  《機械公敵》-影片觀後感  
  
  在機械公敵前面的時候,機器人桑尼說起它做了一個夢,在夢中,有一個人站在沙堆上,那人是領導機器人解放的領導者!所以人開始的時候都以為是威爾· 史密斯所扮演的戴爾。史普納!但在影片就要結束的最後那一個鏡頭裏,站在沙堆上的那“人”卻是機器人桑尼!   
  
  大傢都知道,桑尼已經學會了人類的思想!沒有人知道它站在沙堆上觀看着下面這無數機器人時有什麽想法!   
  
  但如果它當時擁有一個在人類中名為“徵服”的念頭後,會不會發生一些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結局呢?


  I, Robot is a collection of nine science fiction short stories by Isaac Asimov, first published by Gnome Press in 1950 in an edition of 5,000 copies. The stories originally appeared in the American magazines Super Science Stories and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between 1940 and 1950. The stories are woven together as Dr. Susan Calvin tells them to a reporter (the narrator) in the 21st century. Though the stories can be read separately, they share a theme of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s, robots and morality, and when combined they tell a larger story of Asimov's fictional history of robotics.
  
  Several of the stories feature the character of Dr. Susan Calvin, chief robopsychologist at U.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Inc., the major manufacturer of robots. Upon their publication in this collection, Asimov wrote a framing sequence presenting the stories as Calvin's reminiscences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her about her life's work, chiefly concerned with aberrant behaviour of robots, and the use of "robopsychology" to sort them out. The book also contains the short story in which Asimov's famous Three Laws of Robotics first appear. Other characters that appear in these short stories are Powell and Donovan, a field-testing team which locates flaws in USRMM's prototype models.
  
  The collection's title is the same a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Eando Binder, but is not connected to it. Asimov wanted to call his collection Mind and Iron, and initially objected when the publisher changed the title.
  
  Contents
  
   * "Robbie"
   * "Runaround"
   * "Reason"
   * "Catch that Rabbit"
   * "Liar!"
   * "Little Lost Robot"
   * "Escape!"
   * "Evidence"
   * "The Evitable Conflict"
  
  Publication history
  Cover art for I, Robot featuring a scene from "Runaround".
  
   * New York: Gnome Press, (Trade paperback "Armed Forces Edition", 1951)
   * New York: Grosset & Dunlap, (hardcover, 1952)
   * London: Grayson, (hardcover, 1952)
   * British SF Book Club, (hardcover, 1954)
   * New York: Signet Books,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56)
   * New York: Doubleday, (hardcover, 1963)
   * London: Dobson, (hardcover, 1967)
   * ISBN 0-449-23949-7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70)
   * ISBN 0-345-31482-4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83)
   * ISBN 0-606-17134-7 (prebound, 1991)
   * ISBN 0-553-29438-5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91)
   * ISBN 1-4014-0039-6 (e-book, 2001)
   * ISBN 1-4014-0038-8 (e-book, 2001)
   * ISBN 0-553-80370-0 (hardcover, 2004)
   * ISBN 91-27-11227-6 (hardcover, 2005)
   * ISBN 0-7857-7338-X (hardcover)
   * ISBN 0-00-711963-1 (paperback, UK, new edition)
   * ISBN 0-586-02532-4 (paperback, UK)
  
  Film, TV and theatrical adaptations
  
  At least three of the short stories from I, Robot have been adapted for television. The first was an 1962 episode of Out of this World hosted by Boris Karloff called "Little Lost Robot" with Maxine Audley as Susan Calvin. In the 1960s, two short stories from this collection were made into episodes of the television series Out of the Unknown: "The Prophet" (1967), based on "Reason"; and "Liar!" (1969). The 12th episode of the USSR science fiction TV series This Fantastic World, filmed in 1987 and entitled Don't Joke with Robots was based on works by Aleksandr Belyaev, Fredrik Kilander and Asimov's "Liar!" story.
  
  In the late 1970s, Warner Brothers acquired the option to make a film based on the book, but no screenplay was ever accepted. The most notable attempt was one by Harlan Ellison, who collaborated with Asimov himself to create a version which captured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Asimov is quoted as saying that this screenplay would lead to "the first really adult, complex, worthwhile science fiction movie ever made."
  
  Ellison's script builds a framework around Asimov's short stories that involves a reporter named Robert Bratenahl tracking down information about Susan Calvin's alleged former lover Stephen Byerly. Asimov's stories are presented as flashbacks that differ from the originals in their stronger emphasis on Calvin's character. Ellison placed Calvin into stories in which she did not originally appear and fleshed out her character's role in ones where she did. In constructing the script as a series of flashbacks that focused on character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action, Ellison used the film Citizen Kane as a role model.
  
  Although acclaimed by critics, the screenplay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unfilmable based upon the technology and average film budgets of the time. Asimov also believed that the film may have been scrapped because of a conflict between Ellison and the producers: when the producers suggested changes in the script, instead of being diplomatic as advised by Asimov, Ellison "reacted violently" and offended the producers. The script eventually appeared in book form under the title I, Robot: The Illustrated Screenplay, in 1994 (reprinted 2004, ISBN 1-4165-0600-4).
  
  "I, Robot" is the title of an episode of the original The Outer Limits television show. The episode, based on the Eando Binder short story, first aired on 14 November 1964, during the second season. It was remade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1995.
  
  The film I, Robot, starring Will Smith, was released by Twentieth Century Fox on July 16, 2004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plot is not based on any one story in the collection but does incorporate elements of "Little Lost Robot" and other stories, and uses many of Asimov's characters and ideas about robots, including the Three Laws.
  Influence
  
  In 2004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said that I, Robot's Three Laws "revolutionized the science fiction genre and made robots far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y ever had been before." I, Robot has influenced many aspects of modern popular culture,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science fiction and technology. One example of this is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name of the real-life modem manufacturer named U.S. Robotics was directly inspired by I, Robot. The name is taken from the name of a robot manufacturer ("United State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that appears throughout Asimov's robot short stories.
  
  Many work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fiction have also paid homage to Asimov's collection. The animated science fiction/comedy Futurama makes several references to I, Robot. The title of the episode "I, Roommate" is a spoof on I, Robot although the plot of the episode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stories. Additionally, the episode "The Cyber House Rules" included an optician named "Eye Robot" and the episode "Anthology of Interest II" included a segment called "I, Meatbag."[citation needed] Also in "Bender's Game" the psychiatric doctor is shown a logical fallacy and explodes when the assistant shouts "Liar!" a la "Liar!" . And an episode of the original Star Trek series, "I, Mudd" which depicts a planet of androids in need of humans references "I, Robot." Another reference appears in the title of a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episode, "I, Borg". in which Geordi La Forge befriends a lost member of the Borg collective and teaches it a sense of individuality and free will.
  
  The Positronic brain, which Asimov named his robots' central processors, is what powers Data from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as well as other Soong type Androids. Positronic brains have been referenced in a number of other television shows including Doctor Who, Once Upon a Time... Space, Perry Rhodan,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and others.
  
  Author Cory Doctorow has written a story called "I, Robot" as homage to Asimov, as well as "I row-boat", both released in the short-story collection Overclocked: Stories of the Future Present. He has also said, "If I return to this theme, it will be with a story about uplifted cheese sandwiches, called 'I, Rarebit.'".
  
  Other cultural references to the book are less directly related to science fiction and technology. The 1977 album I Robot, by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was inspired by Asimov's I, Robot. In its original conception, the album was to follow the themes and concepts presented in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were not able to obtain the rights, so the album's concept was altered slightly (although the name was kept). The 2002 electronica album by experimental artist Edman Goodrich (known, at times, to operate under the aliases of "je, le roi!" and "The Ghost Quartet") shares the title of I, Robot, and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Asimovian themes. The 2009 album, I, Human, by Singaporean band Deus Ex Machina draws heavily upon Asimov's principles on robotics and applies it to the concept of cloning. The satirical newspaper The Onion published an article entitled "I, Rowboat" in which an anthropomorphized rowboat gives a speech parodying much of the angst experienced by robots in Asimov's fiction, including a statement of the "Three Laws of Rowboatics."
  
  The name of the movie itself is taken from Robert Graves' book I, Claudius.
引言
  機器人學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一——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引自《機器人學指南》第56版
   我看了一遍自己的記錄,對記錄很不滿意,我用好幾天在《美國機器人公司》采訪到的樂西,我坐在傢裏看百科全書,也能瞭解到。
   據人介紹,蘇珊·卡爾文生於1982年,那麽,她今年該有75歲了。這誰都知道。《美國機器人與機械人公旬》也有75年的歷史了。
   正好在卡爾文博士出生的那年,勞倫斯·羅伯遜創辦了企業,這個企業日後成了人類歷史中最非凡的大工業部門。這也是衆所周知的、蘇柵·卡爾文20歲的時候聽過一次心理數學講習會的報告,就在這次會上《美國機器人公司》艾爾弗雷德·蘭寧博士展出了第一個會說話、能行走的機器人,從這個巨大的、動作笨拙的、形象醜陋的機器人身上散發出一股機油氣味,它是專為計劃在水星上開發礦藏而製造的。然而它會講話,而且能講出意思來。
   這吹講習會上蘇珊沒有發言。她也沒有加入後來的熱烈討論這個秉性孤僻、面色蒼臼、表情冷淡而且過分理智的姑娘不吸引人。
   她自己盡量避開人們。
   可是當她聽到看到這一切,內心像燃起火焰一樣,暗暗着了迷。
   她於200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進了控製論研究生班。
   羅伯遜發明的正電子大腦電路。超過了20世紀中葉電子計算機領域中所有的成就,完成了真正的轉折。成千上萬的繼電器和光電元件都讓位給由海綿狀的鉑銥材料製成的、跟人腦一樣大的球體。
   蘇珊學會了計算必要的參數,測定正電子“腦”的變參量的可能值並且設計出一些電路。用以準確地預測大腦對於各種給定刺激的反應。
   她於2008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然後以機器人心理學家的身份到《美國機器人公司》工作,於是她便成為這個新的科學領域中的首屈一指的專傢。勞倫斯·羅泊遜那時仍是該公司的董事長,艾爾弗雷德·蘭寧是研究所所長。
   蘇珊·卡爾文親眼看見這五十年來人類的進步玫變了歷史的行程,勇猛奔嚮前方。
   如今她要退休了——在她所能做到的程度上退休了。至少,她允許把自己辦公室的門牌換上了別人的名字。
   說實在的,這幾乎就是我的全部記錄。還有一些她發表過的文章和她的專利的長長清單,以及她的準確履歷表。一句話,我知道她的正式經歷的每個細節。
   然而我需要的是另外的東西。我需要更多的素材來為我繪《星際通訊社》的特寫充實內容,要求比這多得多。
   我對她正是這樣講的:“卡爾文博士,”我盡可能親切他說道,“對於公衆來說,您和《美國機器人公司》是一碼事。您的退休將意味着整整一個時代的結束。”
   “您需要有人情味的細節嗎?”
   她沒有微笑。我覺得,她是從來不笑的。但她的銳利目光不帶有生氣的樣子。我感到她的目光一直刺透到我的後腦勺。我明白,她能把我看穿,她能看穿一切人。然而我還是說了:“完全正確。”
   “關於機器人的有人情味的細節?這就出現矛盾了。”
   “不是的,博士。是關於您本人的。”
   “可是,人傢也管我叫機器人呢。一定有人對您講過,在我身上沒有一點人情味的東西。”我確實聽過這話,但是我决定沉默。
   她離開椅子站起來。她身材不高,看起來很單薄。我同她一起走到窗邊。望着外面。
   《美國機器人公司》的管理處和車間像一個規劃得整整齊齊的小城市。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像一張航空照片。
   “當我開始在這裏工作時.”她說道。“我在樓裏有一個小房間,過去的樓所在地方現在是鍋爐房。在你還沒有出生的時候,這座樓就拆掉了。那間房裏還有三個人,我衹占了半張桌子。我們的所有工作都在這個樓裏進行的,每周生産三個。可是您看如今的規模!”
   “五十年夠長的了。”我想不出比這句陳詞濫凋更好的話來。
   “-點也不,當您回道往事的時候。”她反對道,“你會驚訝,時間怎麽這麽快就飛逝過去了。”
   她重新坐到桌子旁邊。雖然她的表情沒有改變,可是我覺得,她得憂鬱起來。
   “您多大了?”她問。
   “32歲。”我回答道。
   “那您就不會記得沒有機器人的世界是個什麽樣子。那時候人類在字宙面前是孤獨的,沒有朋友。如今人類已經有了助手,這是一些比人類更有力量、更可靠、更有效,同時又絶對忠實於人的生物。
   人類再也不孤單了。您從來沒有想到這點吧?”
   “恐怕是沒有。以後可以引用您的話嗎?”
   “可以。對於你們來說,機器人就是機器人。是一些機械和金屬,電和正電子……用鐵來作為智慧的化身!由人創造的,如果需要的話,也由人消滅它……。可是您沒有跟它們一道工作過,因而您不瞭解它們。它們比我們更純潔,更好。”
   我小心地嘗試着給地鼓勁。
   “我們會高興地聽到您所知道的機器人的故事,還有您對它們的想法。《星際通訊社》是為整個太陽係服務的。潛在的聽衆有幾十億,卡爾文博士。他們要聽到您講的機器人的故事。”
   然而,我的鼓勁沒有必要。她沒有聽我說話,就繼續按正確的方向說下去。
   “這一切從一開始就可以預見到。當時我們出售的機器人是用在地球上的,甚至在我來之前就是如此。當然,那時候的機器人還不會說話。後來它們變得更像人了,於是有人開始了。工會自然不係望機器人與人競爭;而宗教組織出於自己的偏見,也極力反對,這-切都十分可笑而且也無濟於事。然而確實有過這樣的事。
   我把這些話依次錄到自己的袖珍錄音機中,盡量做到手指的動作不被人覺察出來。衹要稍加練習就可以做到在口袋裏自如地操練錄音饑,而不必將它拿出來。
   “就拿羅比的經歷來說吧”,她說道,“我不認識它。在我工作的頭一年,它就被當作沒有前途的過時的機器給拆毀了。可是我見道一個小女孩在博物館………她沉默下來,而我不能說什麽。她的眼睛蒙上了一層雲霧。
   也不出聲,以免妨礙她追憶往事。這是多麽遙遠的過去啊!
   “我聽到這個故事要晚一些。當我們被叫做創造魔鬼者和瀆神者的時候,我始終會想趕這件事。羅比是個不會說話的啞機器人它在1996年出廠,那時機器人尚未成為極其專業化的,它是當作保姆出售的。”
   “什麽人?”
   “保姆……”
羅比
  “98……99……1O0!”
   格洛莉鬆開蒙着自己眼睛的胖胖的小手,站在陽光下眨着眼睛。
   小心地離開樹往前走了幾步,想一下子就能看清周圍的一切。
   她伸着脖子嚮右邊茂密的灌木叢仔細看,然後又走開幾步,離樹遠些,便勁察看灌木深處。
   炎熱的午間,周圍靜悄俏的,衹有昆蟲的嗡嗡聲和一隻不知疲倦小鳥的瞅瞅聲纔打破了這裏的寧靜。格洛莉噘着小嘴:”哼,他準是躲在傢裏,我對他說過一百萬遍了,這樣不公平。”
   她緊閉兩片小嘴唇,生氣地皺起眉頭,擡腿嚮林蔭道另-頭兩層小樓走去。當格洛莉聽到背後傳來沙沙聲夾雜着均勻的金屬腳步的時候,已經晚了,她急忙轉過身來。衹見羅比從隱藏的地方全速嚮樹跑去。
   格洛莉拼命喊:“站住!羅比!這樣不公平,羅比!你答應過我,沒找到你之前不走!”
   她的小腳板當然趕不上羅比的大步,可是離大樹還剩3米遠的時候,羅比猛然-下子放慢了速度,格洛莉喘着氣拼命地從它身旁趕過去,第一個摸着了樹幹。她快樂地轉過身來面嚮忠實的羅比,不感謝它的暗中讓步。反而大聲地嘲笑它不會跑。
   “羅比不會跑!”8歲的格洛莉放開嗓子叫道,“我每次跑都贏他,每次跑都贏他!”她尖聲地、單調地重複這幾句話。
   羅比當然沒有回答。然而它做出個要跑開的姿勢,格洛莉立即追上去。羅比機靈地躲開小女孩,弄得她左追右趕,兩手在空中亂抓,怎麽也捉不到。她笑得喘不過氣來,喊道:“羅比!站住!”
   這時羅比冷不防轉過身來,捉住她。舉到空中轉起圈子來。格洛莉頓時覺得天旋地轉,藍天在腳下,而緑色的樹捎倒挂在天上……然後格洛莉發現自己又站在草地上了。她緊靠着羅比的腿,使勁抓住它的金屬手指。
   過了-會兒,格洛莉喘過氣來了。她整理了一下散亂的頭髮,不自覺地學着母親的動作,扭過身去看看衣服撕破沒有。然後,用小手打了羅比-巴掌。
   “你壞!我打你!”
   羅比縮起身子,用手捂着臉,她衹好改口說道:“啊。別怕!羅比,我不打你了。現在輪到我去藏了。你的腿比我長,你答應不許跑!”
   羅比點了點頭-——-個平行六面體的頭,四角圓滑。頭與身驅之間用一個很短的軟質器件連接着,身軀也是長方形的。但要比頭大得多。羅比順從地轉嚮大樹,把薄薄的金屬片眼皮閉上,遮住了光電眼睛。可以聽到它身體內均勻的滴答聲。
   “聽着:不許偷看,也不許少數!”格洛莉說完就跑去躲藏。羅比對時間算得很準確,正好數到-百下,它把眼睛睜開了。那雙發這紅光的眼睛環視着草地。一瞬間目光停留在一塊石頭後面露出的一小片印花布上。羅比走近-些觀看,在看清石頭後面真的藏着格羅莉之後,就慢慢嚮她躲藏的地方走去。與此同時、它一直保持在格羅莉與大樹之間,直到格治莉完全暴露在它面前,無論如何也不能裝作看不見了。羅比便嚮她伸出-衹手,另一隻手響亮地拍了-下自己的腿。格洛莉噘着小嘴走了出來。
   “你一定偷看了!”她顯然是不公道地嚷着,“而且我也玩膩了捉迷藏遊戲,我想騎着玩。”
   可是羅比因為剛纔錯怪了它,就小心地坐到草地上,搖了搖沉重的頭。格洛莉馬上改變了語氣,用溫和的口氣央告說:“喂,羅比!我不是當真說你偷看了。好了,讓我騎騎!”
   可是,羅比並不那麽容易說服。它固執地望着天空,並且更堅决地搖搖頭,“羅比!讓我騎騎!”
   她那雙粉紅的手緊緊地擁抱着羅比的脖子。後業她忽然鬧起情緒,走開了。
   “那我就要哭了!”
   她的臉故意拉長了。可是硬心腸的羅比一點也不理會這種威脅,它第三次搖了搖頭。格洛莉决定使用她的那張王牌:“如果你不讓我騎,”她嚷道,“我就再也不給你講故事了!就這麽辦,再也不了!。。。。。這個最後通牒逼得機器人立即無條件投降了。它是那樣用勁地點頭,使得金屬脖子都響起來了。於是它小心地把女孩送到自己又寬又平的肩上。
   格洛莉用來進行威脅的淚水頓時消失了,她甚至高興地叫了起來。羅比的金屬“皮膚”由電熱元件保持在21℃,因此摸着很舒服。
   她用小腳丫去踢機器人的胸部,就能發出好聽的咚咚聲。
   “你是飛機,羅比!你是-架銀灰色的大飛機,你得把胳膊伸開。”
   這個邏輯是無可非議的。羅比的雙臂成了翅膀,而它本身就是灰色的飛機。格洛莉猛地扭轉它的頭,把身體歪嚮右邊。機器人就作了個急轉彎。格洛莉給飛機裝上了“發動機”:“噠噠……”接着開炮:“轟!轟!轟!”……海盜在後面追他們,大炮火力像暴風雨-樣,轟倒了一群海盜。“來-圈……再來兩圈!”她叫着。後來格洛莉煞有介事地喊道:“快-點,夥伴們!我們的彈藥就要用光啦!”她從機器人肩頭勇敢地瞄準假想的敵人。這時羅比又變成了一個平頭的字宙飛船,以極限加速度衝過太空。它帶着女孩穿過草坪,嚮草長得更茂盛的那邊跑去。到了那裏它突然剎車。使得臉色通紅的小騎手驚叫一聲,又把她拋到柔軟的緑茵茵的草毯上。
   格洛莉喘着氣,興致勃勃他說:“噢,真有趣!………”
   羅比讓她喘過氣來,輕輕地揪了-下她的一絡頭髮。
   “你要什麽?”格洛莉問道,故意睜大眼睛假裝不明白似的。
   天真的小花招一點也騙不了這個大個兒“保姆”。羅比又-次她那絡頭髮,稍稍用力一點。
   “啊,我知道,你想聽故事。”
   羅比連忙點頭。
   “哪個故事呀?”
   羅比用手指在空中劃了一個半圓形。
   女孩反對道:“又是那個灰姑娘的故事,我已經給你講過一百萬遍了,你還沒有聽厭?這是講給小孩聽的!”
   羅比的鐵手重新劃了一個半圓形。
   “那好吧。”
   格洛莉坐舒服了之後,就回憶起故事的情節來(當然免不了添油加醋地加以發揮),她開始講道:“你準備好了嗎?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名叫艾拉。她有-個心腸狠毒的後媽,還有兩個又醜又狠的姐姐……當格洛莉講到最精彩的地方:“夜中的鐘聲已經敲過了.一切重又變成破破爛爛的原樣……”羅比正睜大兩衹閃光的眼睛聚精會神地聽着,這時故事被打斷了。
   “格洛莉!”一個女人惱怒的聲音在叫,她已經叫過好幾次了,從口氣中聽得出來,不耐煩已經變成不安了。
   “媽媽叫我了,”格洛莉不怎麽高興地說,“最好送我回傢吧,羅比!”
   羅比立刻照辦了,有什麽東西提醒它執行威斯頓太太的命令一點也不能怠慢。格洛莉的爸爸平時白天很少在傢,除非是星期天(今天正好是星期天),當他在傢的時候,看得出是個脾氣溫和、心腸好的人。衹有女主人使羅比害怕,因此總想躲開她遠一點。
   威斯頓太太看貝她們兩個剛從草地上站起來,就回到門口去堵住他們。
   “我的嗓子都要喊啞了,格洛莉。”她嚴厲地說,“你到哪兒去了?”
   “我和羅比在一起,”格洛莉戰戰兢兢地回答,“我在給他講灰姑娘的故事,忘了吃飯。”
   “可惜,羅比也忘了吃飯。”她似乎忽然想起了機器人,轉過身去對着它,說道:“你可以去了,羅比!現在她不需要你,我不叫你的時候.你別來。”她粗魯地補充了一句。
   羅比轉身朝門口走去,忽然又猶豫起來,因為它聽到格洛莉為它辯解:“等一等,媽媽,讓他留下來吧!我還沒有講完故事呢,我答應給他講灰姑娘了,還沒來得及講完呢。”
   “格洛莉!”
   “我說的是實話,媽媽。他會悄悄地坐在那裏不出聲,坐在屋角的椅子上,什麽也不作。是吧,羅比?…羅比點了點它那沉重的頭。
   “格洛莉!如果你不聽話,我就讓你一個星期見不到羅比!”
   女孩眼睛看着地面。
   “噯,算了。他最愛聽灰姑娘的故事,我還沒講完。他是那樣喜歡聽……”,失望的羅比走出去了。而格洛莉含着眼淚……喬治·威斯頓感到渾身舒服,他總是這祥:星期天午飯後感覺很舒服。家庭風味的午餐豐盛而可口!靠在柔軟的舊沙發上看當天的《泰晤士報》,腳上穿着便鞋。脫去上漿的村衣換上睡衣、你說怎麽會不舒服呢?!
   因此當他的妻子走進來的時候,他不高興了。經過十年的共同生活,他仍舊很愛他,當然總是高興見到她。可是這星期日午餐後的休息對他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他這時需要的是兩三小時的完全與世隔絶的生活。於是他把註意力集中到最新消息中那段關於裏費布爾等人到火星探險的報導(這一次他們是從月球站起飛的,看起來完全能飛到).裝着沒有看見她。
   威斯頓太太耐心地等了兩分鐘,然後又不耐煩地等了兩分鐘。最後忍不住了。
   “喬治!”
   “恩……”
   “喬治,聽我說!你能不能放下報紙,看我-眼?”
   報紙落到地下,威斯頓先生轉過苦惱的臉望着妻子。“怎麽回事,親愛的?”
   “你知道,喬治,是格洛莉和這部可怕的機器的事………”
   “什麽可怕的機器?”
   “請你別裝模作樣,難道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說機器人,就是格洛莉給它起名叫羅比的機器人。機器人一分鐘也不離開她。”
   “可是,為什麽機器人要丟開她呢”它就是為了這了這個任務而存在的,無論怎麽說,它也不是什麽可怕的機器。這是用錢所能買到的最好的機器人。我記得太清楚了,為它花去了我半年的工資。不過它也值這麽多錢。它比我的一半職工都聰明得多。”
   他伸手想去拾報紙,可是妻子更厲害,一把奪去了報紙。
   “聽我說,喬治!我可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托給機器。它聰明不聰明與我無關,它是沒有靈魂的,誰也不知道它頭腦裏都有些什麽。不能讓各種金屬玩藝去照看孩子!”
   威斯頓皺趕了眉頭。
   “你什麽時候有了這種看法?它帶格洛莉已經兩年多了,以前我可沒有發現你有什麽不放心的地方。”
   “開始是另一回事。總算是件新鮮事,同時也減少了我許多麻煩,而旦還這樣時髦……可是現在我也不知道。鄰居們都說……”
   “這和鄰居有什麽相幹?聽我說!機器人比起保姆來要可靠不知多少倍。要知道,羅比就是專為照看幼兒而製造的,它的“思維”活動專為這個任務設計的。它不可能不可靠、不愛護孩子和不善良。
   它的構造就是這樣的。不是每個真人都有這麽多優點。”
   “可是萬一有什麽地方壞了呢,比方說……”威斯頓太太說不清楚了;她對機器人的內部結構的瞭解是相當糊塗的。“比方說,壞了個什麽小零件,這個可怕的機器會就發瘋,並且……”。
   她沒有力量說完顯然是很明確的想法。
   .“無稽之談。”威斯反駁說,他不由自主的戰慄-下。“這簡直可笑。當我們買下羅比的時候,我們談了半天有關機器人學第一定律的內容。你該記得,按照第-定律,機器人不準傷害人。衹要有-點小小的違反第-定律的意圖,機器人就會立即自動壞掉。不可能出現別的情況,這是經過嚴格的數學計算的。此外,《美國機器人公司》的技師每年要來我們這兒兩次,檢查全部機構,羅比什麽故障也不會發生。多半倒是我和你有點瘋了。再說,你準備用什麽方法從格洛莉那兒奪走機器人呢?”
   “他又伸手去拿報紙,然而白費勁,妻子憤怒地把報紙朝開着的房門扔到旁當然可以。”斯特拉茲先生戴上眼鏡,咳嗽了一“請往這邊走!”
   他陪着威斯頓夫婦走過長長的走廊下了樓梯,這時他的話少了。可是當他們來到光綫充足、充滿金屬叮當聲的房間,斯特拉茲的話匣子像閘門一樣打開了,滔滔不絶更起勁地講起來。
   “瞧!”他驕檄地說道,“全是機器人!有五個人衹是照看它們一下,人甚至不必在這個房間裏。自從我們開始試驗以來,五年當中從沒出現過一次故障。當然,這裏裝配的是比較簡單的機器人,不過……”
   管理人員的聲音對於格洛莉來說,早已和催眠的嗡嗡聲混雜起來了。整個參觀她都覺得枯燥無味,毫無目的。儘管周圍有許多機器人,可是哪怕稍微有點像羅比的一個也沒有,她毫不掩飾輕衊地看她發現在這間屋裏完全沒有人。隨後她的目光落在六七個機器人身上,它們正在屋子當中的圓桌旁工作。她驚訝和懷疑地睜大眼,房間太大了,她不能完全相信,但有一個機器人很像……很像……是的,就是他!
   “羅比!”
   “空氣中響起她的一聲尖叫。桌旁的一個機器人打了個哆嗦,丟下了手裏的工具。格洛莉高興得發狂了。在她的父母親還沒有來得及製止她之前,她鑽過防護欄桿,輕輕地往下一跳,跳到了低l米多的地板上,揮舞着雙手,朝着她的羅比跑去。三個成人嚇呆了。因為們看到了激動的格洛莉所沒看到的東西。一臺巨型的自動拖拉機隆轟隆地正朝她開過來。
   幾分之-秒鐘這後。威斯頓醒悟過來了,可是這幾分之一秒决定一切。格洛莉已經是追不上了。威斯頓在一瞬間翻過了柵欄,這顯然是毫無希望的嘗試。斯特拉茲先生拼命揮動雙手,嚮工人手勢製止拖拉機。但是這些工人也是-般人。他們要執行這個命需要-定的時間。
   衹有羅比毫不遲疑地、準確地行動起來,它邁開金屬腿猛跨着大步迎着它的小主人飛穿而來。說時遲,那時快,它在毫不降低速度同時,一把將格洛莉抱起來,快得使她喘不出氣。威斯頓還沒明白來眼前發生的一切,衹是感覺到羅比已經從他身邊衝過去了,於是不知所措地站住了。這時拖拉機從格洛莉站過的地方開過去,衹羅比晚了半秒鐘。一直衝過去3米多才發出吱吱聲剎住車。
   格洛莉喘過氣來。掙脫父母的擁抱,高興地奔嚮羅比。對她來說衹發生一件事情——她找到到了自己的朋友。
   可是威斯頓太太臉上輕鬆的表情很快就變成懷疑。她嚮着丈夫轉過身來。顧不得激動和散亂的頭髮,氣勢洶洶地問:“這是你安排的吧?”
   喬治擦去頭上的汗。他的手還在發抖,顫動的嘴唇衹能發了常勉強的微笑。威斯頓太太繼續說:“羅比不是為工廠工作而設計的。你故意安排它坐在這裏,格洛莉找到它,這是你有意安排的。”
   “不錯,是我,”威斯頓說,”可是,格雷斯,我哪裏知道見面會這狂熱!而且羅比救了她的命——這-點你得承認。你不能再把它打發走了。”
   格雷斯·威斯頓沉思了一會兒。她心慌意亂地朝格洛莉和羅比望去。格洛莉是那麽緊地摟着羅比的脖子,如果這是有血和肉的人,-定會窒息的。女孩感到無比幸福,俯在機器人的耳朵上,興奮講着許多傻話。羅比用它那鉻鋼鑄造的,能將5釐米的粗的鋼條擰成蝴蝶結的手。溫柔地撫摸着女孩。它的眼睛發出暗紅的光芒。”
   “好吧,”威斯頓太太終於開口了,“就讓羅比留在咱們傢吧,直到鐵銹把它銹壞的那-天。”
   蘇珊·卡爾文聳了聳肩膀。
   “當然,還沒有發展到這個地步,上面這一切發生在l998年。
   到了2002年,發明了會說話的行走機器人。自然,從此不會講話的機器人型號就過時了。機器人的全體反對派面對這件事的忍耐性到了盡頭。在2003年至2007年之間,大多數國傢的政府禁止在地球上使用機器人。除了用於科學目的之外,不論做什麽都不允許。““這麽說。格洛莉最後還是和羅比分手了?”
   恐怕是這樣。總而言之,我想,她到了15歲會比在8歲的時候容易忍受些。然而這一切都是愚蠢的,不必要的。當我在2O07年美國機器人公司》工作時,公司的財政狀況岌岌可危。一開始我甚至想到,再過幾個月我就會失業的,可是終於找到了出路:我們着手開闢地球以外的市場。”
   “這麽說,後來情況就完全好轉了?”
   “也不盡然。起初我們嘗試着利用當時已有的型號,例如這些第一批會說話機器人。它們身高約3.5米,笨手笨腳的,沒有多大用處,我們把這些機器人派到水星上去幫助建設礦井,可是它們幹不了。“我驚奇地看了她一眼。
   “難道真是這樣?可是現在《水星礦藏公司)是一個很大的康采恩,有許多億的資本。”
   “是的,這是現在。然而那衹是在第二次嘗試之後纔成功的。如果年輕人想聽到有關這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建議去訪問格雷戈裏·鮑威爾。他和邁剋爾·多諾萬在本世紀的一二十年代擔負了我們公司最睏難的工作。我已經好多年沒聽到多諾萬的消息了,可是鮑威爾住在這裏,就是紐約市。他當上爺爺了——我還難以習慣這個想法能記得他年輕時候的樣子。當然,那時候我也年輕一些……”
   我試着截住她的話題:“要是可以的話,先概括地給我講一講。
   博士。然後我再請鮑威爾先生作補充。”(我這樣做看來是做對了。)她伸出纖細的手指放到桌上,凝視着。
   有兩三個故事,”她說道,“我知道的很少。”
   就從水星談起吧。”我建議說。
   那好吧。派往水星的第二次考察隊好像是在2015年。這是一次勘測性考察,經費是由《美國機器人公司)和〈太陽礦業公司》資助的。
   考察隊由格雷戈裏。鮑威爾、邁剋爾。多諾萬和-部新型的機器人實驗樣機組成……”
首頁>> 文學>> 科幻小说>> 艾薩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美國 United States   冷戰結束   (1920年元月2日1992年四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