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情与欲>> 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美國 United States   冷戰中的美國   (1891年十二月26日1980年六月7日)
南回歸綫 Tropic of Capricorn
  《南回歸綫》作為亨利·米勒自傳式羅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敘述和描寫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紐約的生活經歷,以及與此有關的種種感想、聯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這部主要描寫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運用音樂、性以及一種達達主義式的感覺錯亂來不斷追求自我表現的狂喜。本書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出現的不規則的段落劃分以外,衹有兩個正式的部分:插麯和尾聲,都是藉用了音樂的術語,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現自我音樂情緒的完整樂麯。亨利·米勒在本書中描寫的一次次性衝動構成了一部性狂想麯,而他的性狂想麯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傾嚮的一部分。
   亨利·米勒在本書中首引了法國中世紀道德哲學家彼得·阿伯拉爾的話來說明他寫此書的目的:“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你我的痛苦而發現,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不過是小事一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壓力。”


  Tropic of Capricorn is 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by Henry Miller, first published in Paris in 1938. The novel was subsequently banned in the United States until a 1961 Justice Department ruling declared that its contents were not obscene. It is a sequel to Miller's 1934 work, the Tropic of Cancer. Both Tropic of Capricorn and Tropic of Cancer are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Grove Press an imprint of Grove/Atlantic, Inc..
  
  The novel is set in 1920s New York, where the narrator 'Henry V. Miller' works in the personnel division of the 'Cosmodemonic' telegraph company. Although the narrator's experiences closely parallel Miller's own time in New York working for the 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 and he shares the author's name, the novel is considered a work of fiction.
  
  The book is a story of spiritual awakening. Miller grinds down the reader with tales of poverty, suffering, and depravity, then attempts to create an experience of satiety. Much of the story surrounds his New York years of struggle with wife June Miller, and the process of finding his voice as a writer.
譯者序
  譯者序
   《南回歸綫》發表於1939年,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國發表的自傳三部麯中的最後一部。三部作品的書名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北回歸綫”和“南回歸綫”又分別叫作“夏至綫”和“鼕至綫”,在“夏至”和“鼕至”之間,是“黑色的春天”。
   《南回歸綫》雖然在亨利·米勒第一個自傳三部麯中是最晚發表的,但它卻被人稱為包括《殉色三部麯》在內的亨利·米勒六捲自傳式羅曼史的第一部。因為它主要敘述和描寫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紐約的生活經歷,以及與此有關的種種感想、聯想、遐想與幻想。亨利·米勒寫此書時身在歐洲,離開美國已多年,思鄉之情溢於言表,很顯然,他是一個懷舊的人,但是他從文化批判的立場出發,認為美國的文化已經在開始走嚮沒落,全部美國生活像是“楊梅大瘡”,“簡直比蟲子四處爬的奶酪還要腐爛不堪”,“美國的所有街道都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藏污納垢之地,一個精神的污水池,在其中,一切都被吮畢排盡,衹剩下一堆永久的臭屎巴巴。在這個污水池之上,勞作的精靈揮舞着魔杖;宮殿與工廠鱗次櫛比地涌現,什麽火藥廠、化工廠、鋼鐵廠、療養院、監獄、病人院,等等,等等。整個大陸便是一個夢魘,正産生着最大多數人的最大不幸。”所以,亨利·米勒“要看到美國被摧毀,從上到下.被徹底鏟除”。他“要目睹這一切的發生,純粹是出於報復”,作為對施於他和像他一樣的其他人的罪行的“一種補償”。
   那麽,美國施於亨利·米勒的究竟是什麽樣的罪行,以致他對美國如此深惡痛絶,競要看到它被摧毀呢?這是因為美國高度的物質文明衹是讓人活着,可是人性異化了,自我喪失了,這是最令亨利·米勒發瘋般痛苦的事情。他說:“我終生的願望並不是活着……而是自我表白。我理解到,我對活着從來沒有一點點興趣,衹是對我現在正做的事纔有興趣,這是與生活平行、擁有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事情。我對真實的東西幾乎沒有絲毫興趣,甚至對現實的東西亦無興趣;衹有我想象中存在的東西,我為了活着而每天窒息了的東西,纔引起我的興趣。”亨利·米勒在這裏道出了他進行創作的基本意圖,他不是為了簡單地活着而創作,他是要真正擁有自我,擁有自我的精神世界,並加以表現,所以亨利·米勒的作品主要寫他的精神世界。他面對使人性異化、自我喪失的美國文化,决心以強烈的反叛精神來重建自我。他的生活經歷在他這種重建自我的過程中衹是起了拐杖的作用,一旦引出了他的內心世界,他就讓他的意識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流動,而將拐杖棄置一邊。他描寫他的精神世界,是要表現在現代大都市的荒漠中,自我所感受到的痛苦、孤獨與巨大的精神壓力,這往往衹是一種感受、一種遐想、一種幻覺、一種憤怒的發泄,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混亂而無序的世界,然而這卻是當時亨利·米勒真實自我的再現。
   波德萊爾曾將世界大都市中的混亂和醜陋加以藝術的再現,因而豐富了詩的表現領域。亨利·米勒則將現代世界大都市種種混亂和醜陋中個人精神世界的混亂和醜陋加以藝術的再現,因而豐富了散文的表現領域。他的幾部主要作品大傢都稱之為自傳小說,但是更確切地說,應該稱之為主要表現他精神世界的散文詩。
   他的散文詩雖然也寫人寫事,例如寫他父親長期酗酒,後來突然戒了酒,熱衷於宗教,煥發出宗教熱情,可由於他所崇拜的一位牧師令他傷了心,他終於陷入一種絶望的麻痹狀態;寫他自己童年時代在布魯剋林的那些小朋友和他後來的同事、朋友們的種種經歷;寫他在宇宙精靈電報公司的種種有趣經歷和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寫他同數不清的女人之間的性關係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說,這些不過是引出他內心世界的拐杖,而一旦引出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散文詩就充分發揮出其獨特的優勢,放筆寫去,任意馳騁,呈現出深刻的思想,原始的衝動,神秘的幻覺,復雜的感受,豐富的聯想。
   在亨利·米勒自由馳騁的精神世界裏,不時流露出兩位德國哲學家的深刻影響。亨利·米勒在本書開頭談到不願意離開母親溫暖的子宮,這同尼采用來說明他思想的那個古希臘神話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世上最好的東西是什麽呢?是不要降生,一旦降臨人世,那麽最好的東西就得不到了。亨利·米勒來到這個世上,面對一個高度物質化的文明社會,卻找不到自我,他深感這個文明社會盛極而衰的危機感。他受施本格勒《西方的沒落》一書的影響,認為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社會已不可救藥,最終沒落的命運不可逆轉,所以他竭盡全力否定這個社會,否定建立任何秩序的可能性,而這種否定最終又變成了對他自己的肯定。但是他對自己的肯定主要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他那麽多放蕩不羈的性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講,也衹是為了證明他自己的反叛精神,不嚮傳統屈服,而他的肉體自我受到文明的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他甚至有除去自己身體的念頭;“我出生在文明當中,我接受文明十分自然——還有什麽別的好幹呢?但可笑的是,沒有一個別的人認真對待它。我是公衆當中唯一真正文明化了的人。可至今沒有我的位置。然而我讀的書、我聽的音樂使我確信,世界上還有其他像我一樣的人。我不得不去墨西哥灣自溺而死,為的是有一個藉口,好繼續這種假文明的存在。我不得不像除去虱子一樣除去我自己鬼魂般的身體。”這裏含有尼采關於個體化原則瓦解的思想,自我衹有擺脫了個體化原則,才能成為自由的自我,才能擺脫文明的束縛,這時候,按照尼采的說法,就是由日神精神轉入酒神精神。在酒神狀態中,痛苦的自我得到充分表現,包括原始的衝動、神秘的幻覺等等,同時自我也由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而狂喜。亨利·米勒在作品中竭力去達到尼采所提倡的那種酒神的審美狀態。尼采認為最基本的酒神狀態——醉是一種音樂情緒,而且包含着性衝動,於是亨利·米勒就運用音樂、性以及一種達達主義式的感覺錯亂來不斷追求自我表現的狂喜。《南回歸綫》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出現的不規則的段落劃分之外,衹有兩個正式的部分:插麯和尾聲,都是藉用了音樂的術語,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現自我音樂情緒的完整樂麯。亨利·米勒的性衝動是同音樂密切聯繫的,他最初的性衝動對像就是他的鋼琴女教師,那時候他纔十五歲。他在作品中描寫的一次次性衝動構成了一部性狂想麯,而他的性徵想麯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傾嚮的一部分。他的非道德化傾嚮是要回到原始衝動中去,是要追求狂喜,但也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
   亨利·米勒在本書書首引了法國中世紀道德哲學家彼得·阿伯拉爾的話來說明他寫此書的。的:“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我的痛苦而發現,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不過小事一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壓力。”
   譯者
   1995年3月
在卵巢電車上
  在卵巢電車上
   ——獻給她
   男人女人們的心往往激動不已,也
   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這是實例而不
   是言辭的作用,因為我很瞭解一個痛苦
   的目擊者會做出某種語言上的安慰,所
   以我現在有意於寫一寫從我不幸中産生
   的痛苦,以便讓那些雖然當時不在場,
   卻始終在本質上是個安慰者的人看一看。
   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你我的痛
   苦而發現,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
   多不過小事一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
   你痛苦的壓力。
   ——彼得·阿伯拉爾 A
   人死原本萬事空,一切混亂便就此了結。人生伊始,就除了混亂還是混亂:一種液體圍繞着我,經我嘴而被吸入體內。在我下面,不斷有黯淡的月光照射,那裏風平浪靜,生氣盎然;在此之上卻是嘈雜與不和諧。在一切事物中,我都迅速地看到其相反的一面,看到矛盾,看到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反諷,看到悖論。我是我自己最壞的敵人。沒有什麽事情我想做卻又不能做的。甚至當我還是個孩子,什麽也不缺的時候,我就想死:我要放棄,因為我看到鬥爭是沒有意義的。我感到,使一種我並不要求的存在繼續下去,這證明不了什麽,實現不了什麽,增加不了什麽,也減少不了什麽。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是失敗者,即使不是失敗者,也都滑稽可笑。尤其是那些成功者,令我厭煩不已,直想哭。我對缺點抱同情態度,但使我如此的卻不是同情心。這完全是一種否定的品質,一種一看到人類的不幸便膨脹的弱點。我助人時並不指望對人有任何好處;我助人是因為我不這樣做便不能自助。要改變事情的狀況,對我來說是無用的;我相信,除非是內心的改變,不然便什麽也改變不了,而誰又能改變人的內心呢?時常有一個朋友皈依宗教;這是令我作嘔的事情。我不需要上帝,上帝卻需要我。我常對自己說,如果有一個上帝的話,我要鎮靜自若地去見他,啐他的臉。
   最令人惱火的是,初次見面時,人們往往認為我善良、仁慈、慷慨、忠實可靠。或許我真的具有這些德行,但即使如此,也是因為我什麽都不在乎:我稱得起善良、仁慈、慷慨、忠實等等,是因為我沒有妒忌心。我唯獨從未充當妒忌的犧牲品。我從不妒忌任何人,任何事。相反,我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衹感到同情。
   從一開始起,我就肯定是把自己訓練得不去過分地需求任何東西。從一開始起,我就是獨立的,但卻是以一種謬誤的方式。我不需要任何人,因為我要自由,要隨興之所至自由地作為,自由地給予。一旦有什麽事期待於我或有求於我,我就退避三捨。我的獨立便是采取這樣的形式。我是的,換句話說,從一開始就是的。好像母親喂給我的是一種毒藥,雖然我早就斷奶,但毒藥從未離開過我的身體。甚至當她給我斷奶時,我也好像是毫不在乎的;大多數孩子要造反,或做出造反的樣子,但我卻根本不在乎。尚在褪褓中,我便是一位哲學家。我原則上是反生命的。什麽原則?無用的原則。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爭取我自己卻絲毫不努力。如果我表面上做出些努力,那也衹是要取悅於某個他人,實質上我什麽也沒做。假如你能告訴我,這為什麽會是這樣的,我就會否認,因為我天生有一些彆扭的傾嚮,這是無法消除的。後來我長大了,聽說他們讓我從子宮裏鑽出來的時候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對此我十分理解。為何要動彈?為何要離開一個暖洋洋的好所在?在這個舒適的福地一切都是免費嚮你提供的。我最早的記憶就是關於寒冷,關於溝裏的冰雪,窗玻璃上的凍霜,以及廚房濕漉漉緑墻上的寒氣。人們誤稱為溫帶的地方,為什麽人們要生活在那裏的怪氣候中呢?因為人們天然就是白癡,天然就是懶鬼,天然就是懦夫。直到十歲左右,我都從不知道有“暖和的”國傢,有你不必為生計憂慮的地方,在那裏你不必哆哆嗦嗦卻又假裝這能令人精神振奮。在有寒冷的地方,就有拼命操勞的人們。當他們繁衍後代的時候,他們就嚮年輕人宣講關於勞作的福音——實際上,這什麽也不是,衹是關於惰性的教條。我的民族是地地道道的北歐日耳曼人,也就是說,是白癡。每一種曾被說明過的錯誤想法都是他們的。在他們中間,喋喋不休地講究清潔,更不用說什麽正直公正了。他們清潔至極,但骨子裏卻散發着臭氣。他們從不開啓通嚮心靈的門戶;從未夢想過盲目地躍入黑暗中。飯吃完後,盤子被迅速洗幹淨,放入碗櫥;報紙讀完後,被整整齊齊疊好,放到一邊的一個架子上;衣服洗完後,被熨好、疊好,塞進抽屜裏。一切都為了明天,但明天從不到來。現在衹是一座橋梁。在這座橋上,他們仍在,如同世界的一般,然而沒有一個白癡想到過要炸掉這座橋。
   我經常苦苦地搜尋譴責他們、更譴責我自己的理由。因為我在許多方面也像他們一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我已經解脫,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明白我一無長進,甚至還更糟了一點兒,因為我比他們看得更清楚,然而卻始終無力改變我的生活。回顧我的一生,我似乎覺得我從未按我自己的意志行事,總是處於他人的壓力之下。人們常把我看作一個愛冒險的傢夥,這真是太離譜了。我的冒險都是外因造成,落到我頭上,不得已而為之。我有着傲慢而洋洋自得的北歐人的真正秉性,他們從沒有絲毫的冒險意識,但是卻踏遍大地,將世界翻了個個,到處留下了遺跡與廢墟。不安的靈魂,但不是愛冒險的靈魂。這些靈魂痛苦地掙紮,不能在現在之中生活。他們都是可恥的懦夫,包括我自己在內。唯一偉大的冒險是內嚮的,嚮着自我,對此,無論時間、空間,甚或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
   每隔幾年,我都會有一次處於做出這種發現的邊緣,但是我總是以特有的方式,設法避開了這問題。如果我試着想起一個好的藉口,我便衹能想到環境,想到我所知道的街道和住在這些街上的人。我想不起美國的哪條街道,或者住在這樣一條街上的哪個人,能引導一個人走嚮對自我的發現。我在全世界許多國傢的街上走過,沒有一處使我像在美國那樣感到墮落與卑下。我想,美國的所有街道都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藏污納垢之地,一個精神的污水池,在其中,一切都被吮畢排盡,衹剩下一堆永久的臭屎巴巴。在這個污水池之上,勞作的精靈揮舞着魔杖;宮殿與工廠鱗次櫛比地涌現,什麽火藥廠、化工廠、鋼鐵廠、療養院、監獄、瘋人院,等等,等等。整個大陸便是一場夢魔,正産生着最大多數人的最大不幸。我是處於財富與幸福(統計學上的財富,統計學上的幸福)的最大匯集地之中的一個人,一個個別的實體,但是我從沒有遇到過一個真正富有或真正幸福的人。至少我知道,我不富有,不幸福,生活不正常、不合拍。這是我唯一的安慰,唯一的歡樂,但這還不夠。
   假如我公開表示我的反叛,假如我為此而蹲班房,假如我爛死在監獄裏,倒或許更能使我的心情平靜下來。假如我像瘋狂的萊佐爾戈斯茲那樣,射殺了某個好總統麥金利,射殺了某個像他一樣從未對人有一點點傷害的微不足道的好人,這對我來說也許會更好。因為我從心底裏想殺人:我要看到美國被摧毀,從上到下,被徹底鏟除。我要目睹這一切的發生,純粹是出於報復,作為對施於我和像我一樣的其他人的罪行的一種補償。那些像我一樣的人從未能扯大嗓門,表達他們的仇恨,他們的反叛,他們的合理的殺戮欲。
   我是一塊土地上的産物。如果自我不是不朽的,那麽,我寫的這個“我”早就被毀掉了。對某些人來說,這也許就像一種發明,但無論我想象發生了什麽,都確實真的發生了,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歷史會否認這個,因為我在我們民族歷史上沒起什麽作用,但是即使我說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偏狹的、惡意的、惡毒的,即使我是一個謊言編造者,一個下毒者,真理終究是真理,不得不被囫圇吞下。
   至於發生的事情麽……
   一切發生的事情,在其有意義的時候,都具有矛盾的性質。
   直至我為其寫下這一切的那個人出現之前,我都想象,在外面某個地方,在生活中,正如他們所說,存在着對一切事物的解釋。當我遇見她的時候,我想,我正在抓住生活,抓住我能夠咬住的某個事物,然而我完全失去了對生活的把握。我伸手去抓我要依附的東西——卻一無所獲,然而在伸出手去的當口,在努力去抓、去依附的時候,儘管孤立無援,我卻發現了我並未尋找的東西——我自己。我明白了,我終生的願望並不是活着——如果別人在進行着的事被稱作活着的話——而是自我表白。我理解到,我對活着從來沒有一點點興趣,衹是對我現在正做的事纔有興趣,這是與生活平行,擁有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事情。我對真實的東酉幾乎沒有絲毫興趣,甚至對現實的東西亦無興趣;衹有我想象中存在的東西,我為了活着而每天窒息了的東西,纔引起我的興趣。我今天死還是明天死,對我並不重要,也從來沒有重要過,但是甚至在今天,在經過多年努力之後,我仍然不能說出我思考和感覺的東西——這使我煩惱,使我怨恨。自從兒童時代起,我就可以看到自己追蹤着這個幽靈。除了這種力量、這種能力外,我別無所好,別無所求。其他的一切都是謊言——我所做所說的一切都與此無關。這是我一生的絶大部分。
   我本質上是矛盾,正如他們所說。人們認為我嚴肅、高尚,或者快活、魯莽,或者真誠、認真,或者粗心大意、無所顧忌。
   我便是這一切的混合物——此外,我還是什麽別的東西,一種沒有人懷疑的東西,我自己就更不懷疑這種東西了。當我還是六七歲的男孩時,我常常坐在我祖父的工作臺旁,他一邊做着縫紉活,我就一邊讀書給他聽。他在那些時候的樣子我還歷歷在目,他將滾燙的熨鬥壓在大衣接縫上,一隻手放在另一隻手上面,站在那裏,神思恍惚地望着窗外。我記得他站在那裏時臉上夢一般的表情,這比我所讀的書的內容、我們進行的談話、或者我在街上玩的遊戲要記得清楚得多。我常常奇怪,他夢見了什麽,又是什麽使他神不守捨呢?我還沒有學會如何來做白日夢。在當時以及任何時候,我都是很清楚的。他的白日夢使我着迷。我知道,他同他正在做着的事沒有關係,連想也沒有想過我們當中的任何人,他很孤獨,正因為孤獨,他是自由的。
   我從不孤獨,尤其當我一人獨處時,更不孤獨。我總是好像有人陪伴着;就像一塊大奶酪上的一小點兒,我想,大奶酪就是世界,雖然我從未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然而我知道,我從來不單獨存在,從來沒想到自己好像是大奶酪。以至於就算我有理由說自己很不幸,有理由抱怨和哭泣,我都總是幻想自己加入了一種共同的、普遍的不幸。當我哭泣時,全世界都在哭泣——我是這樣想象的。我難得哭泣。通常我很快活,放聲大笑,過得很愉快。我過得很愉快是因為,如我以前所說,我真的不在乎任何事情。如果事情在我這兒出了什麽毛病,那麽它們在哪兒都要出毛病,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事情通常衹是在人們過分關心時纔出毛病,這在老早以前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我還記得我的小朋友傑剋·勞森的情況、整整一年,他臥床受病痛折磨。他是我最好的朋友,總之人們是這樣說的。哎,最初我或許還為他感到遺憾,時不時到他傢去打聽他的情況;但是過了一兩個月以後,我對他的痛苦變得漠不關心。我對自己說,他應該死去,越快越好。我這樣想,也就這樣做,就是說,我很快忘記他,將他撇給他的命運。那時我大約衹有十二歲,我記得我還很為我的决定感到驕傲。我也記得那次葬禮——這是多麽不光彩的一件事。他們在那裏,親戚朋友們都聚集在棺材周圍,全都像有病的猴子一般大哭大叫。尤其是那位母親,她揍痛了我的屁股。她是這樣一個虔信宗教的少有人物,我相信,一個教科學派,雖然她不相信疾病,也不相信死亡,但是她如此大哭大嚷,吵得耶穌本人都會從墳墓裏爬出來,但卻不是她的可愛的傑剋!不,傑剋冷冰冰直挺挺地躺在那裏,是叫也叫不應了。他死了,這是無可懷疑的。我知道這一點,對此感到高興。我不浪費任何眼淚在這上面。我不能說他過得更好,因為這個“他”畢竟消失了。他走了,也帶走了他忍受的痛苦,以及他無意中加於別人的痛苦。阿門!我對自己說,隨之,稍微有點兒歇斯底裏,我放了一個響屁——就在棺材旁邊。
   這種過分鄭重其事——我記得它在我身上衹是在我初戀的日子裏纔有所發展。即使在那時候,我也還是不夠鄭重其事。要是我真的鄭重其事,我就不會現在在這裏寫這件事了:我會因一顆破碎的心而死去,或者為此而被絞死。這是一種不好的經驗,因為它教我如何為人虛偽。它教我在不想笑時笑,在不相信工作時工作,在沒有理由活下去時活着。甚至在我已經忘卻了她時,我還保留着那種做違心之事的伎倆。
   正如我說過的,我自人生伊始便一派混亂,但有時候,我離中心,離混亂的中心已如此之近,以至於我周圍的事物沒有發生爆炸倒是一件很令人吃驚的事情。
   人們習慣於把一切歸咎於戰爭。我說,戰爭同我,同我的生活不相幹。當別人都在為自己謀取舒適位置的時候,我卻接受了一個又一個糟糕透頂的工作,靠它們我從來不夠維持最起碼的生活。我被解雇幾乎同我被雇傭一樣快。我才華橫溢,卻引起人們的不信任。我去任何地方,都煽動了不和——不是因為我是理想主義者,而是因為我像探照燈一樣暴露了一切事物的愚蠢與無用。此外,我不善於拍馬屁。這無疑是我的特點。當我謀職時,人們可以馬上識別出,我實際上並不在乎是否得到工作。當然,我往往得不到工作,但是久而久之,尋找工作本身成了一項運動,也就是說,一種消遣。我會上門提出幾乎任何要求。這是一種消磨時間的方法——就我所見,不比單純的工作更壞。我給自己當老闆,我有我自己的鐘點,但是不像其他老闆,我衹導致我自己的毀滅,我自己的破産。我不是一傢公司,一個托拉斯,一個州,一個聯邦政府,一項國際政策——要說的話,衹能說我更像上帝。
首頁>> 文學>> 情与欲>> 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美國 United States   冷戰中的美國   (1891年十二月26日1980年六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