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還不能算是經典,可“名著”的殊榮它還是當之無愧的。一部書,印到四百萬册以上,無論如何其影響力不能低估。《紐約時報》一九九二年的暢銷書排行榜上,《沉默的羔羊》穩穩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根據它改編的同名電影又在本年度一下獲得了五項奧斯卡大奬,這一來更是推波助瀾,使這部以懸念及恐怖著稱的小說在全球範圍內達到了傢喻戶曉的地步。
我大約三年前在一個朋友的傢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錄像。看之前並不知道它講的是怎樣一個故事,衹是從“”中獲悉這是部奧斯卡獲奬片;既然是獲奬片,似乎總要颳目相看。於是乎看了。想不到竟是這麽一個叫人從頭至尾頭皮發麻手心捏汗的故事!尤其是男主人公那雙怪異的褐紫紅色的眼睛,久久地留在我的腦海中,讓人感覺着異樣的不安與激動,怕想到它,又忍不住要去想,仿佛兒時在黑暗中坐在小凳上聽大人講紅眉毛緑眼睛的鬼怪故事。然而,就是這麽一個恐怖的故事,為什麽竟取了《沉默的羔羊》為名呢?影片雖然在男女主人公的對話中幾次提到“羔羊”一詞,可自始至終“羔羊”的影子一次也沒有出現。當初看片子時因為一直處在頭皮發麻手心捏汗的緊張狀態,倒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所以直到今年夏天翻譯此書之前,對此一直不甚瞭瞭。
暑假開始前不久拿到小說,花了兩天時間通讀一遍。結果發現,“沉默的羔羊”是譯錯了!從字面看,至少也該譯作“羔羊的沉默”(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但即使“羔羊的沉默”也不對,不符合全書的主題。女主人公美國聯邦調查局實習特工剋拉麗絲·史達琳出身寒微,父親是家乡小鎮上一名巡警,一次夜間巡邏時碰上兩名竊賊兼癮君子,以身殉職。母親白天在汽車旅館做幫傭,夜晚到咖啡館當廚子,以此艱難地維持着一傢的生活。兩年後,史達琳被送往蒙大拿她母親的表姐傢中寄養,年幼的弟弟妹妹仍留在母親身邊。當時史達琳衹有十歲。母親的表姐及其丈夫是牧場主,牧場上放養的主要是羊和馬,可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們宰殺後被做成膠或肥料,活着拉走的則將成為狗的食品。史達琳發現這一切後,一顆童心受到強烈的刺激,她想救這些可憐的牲口,可是年僅十歲的一個小女孩兒又能做些什麽?她决意逃離這個牧場,心想至少可以帶走一頭牲口——她到牧場後成了她好伴侶的一匹有眼病的母馬“漢娜”。一天夜裏,史達琳從黑暗中驚醒,她聽到了凄厲的尖叫聲。是春天的羔羊,它們正在牲口棚裏遭宰殺。史達琳終於下定了出逃的决心,否則她的“漢娜”也性命難保了。她就這樣離開了牧場,來到了實際是孤兒院一類的慈善機構,“路德會教友之傢”。
這一情節在全書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它卻是史達琳的一大心病,在她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創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她以後的人生路徑和理想抉擇。傢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唯一的出路是讀書,在讀書中競爭,在競爭中取勝,由此出人頭地,為父母爭光,為史達琳傢族爭光。蒙大拿牧場七個月的寄養生活使史達琳明白了什麽叫任人宰割,什麽是弱者的呼號。孤苦無援的史達琳自己就是個弱者,從羔羊遭宰殺時發出的尖叫聲中,她或者依稀聯想到了自己的命運。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命運。她跑了。以後她靠着歲月風霜鍛煉出來的堅毅與刻苦,靠着她的“武器”——在競爭中戰勝所有對手,一步步與命運抗爭,逐漸嚮自己的理想靠近。她讀完了弗吉尼亞大學,獲得了心理學與犯罪學的雙專業證書,然後進了聯邦調查局的行為科學研究部當實習特工。至此,應該說史達琳是成功了,在史達琳傢族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名成員曾經走到這一步,衹有她的一位叔叔將其大學專科的學位刻到了自己的墓碑上作為榮譽的象徵。可是,史達琳似乎並不滿足,雖然她在行為科學研究部的實習成績都很不錯。所以,當研究部的頭兒傑剋·剋勞福德召見她並指示她去接觸被關在精神病院的“食人魔王”萊剋特醫生時,史達琳感到機會來了。所謂“行為科學研究部”衹是委婉的說法,實際是指聯邦調查局內專門處理係列兇殺案的部門,面對的都是些地獄一般的罪孽與殘暴,所以不用說是一位年紀輕輕的女實習生,就是久經風雨的老手,對此也不太敢問津。事實上,剋勞福德從前的一員虎將威爾就被萊剋特用裁油地氈的刀劃破了肚子,臉上則跟“被畢加索畫過似的”。精神病院的一名護士被他撕裂了。以前一名也曾想接觸他的調查人員,最終是連自己的肝也沒有保住,叫萊剋特給拌着豆子吃了。然而所有這一切並沒有妨礙史達琳毅然接受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剋勞福德問她是不是“容易受驚嚇”?她巧妙地回答說:“現在還沒有。”如果她衹答一個“不”,顯然就太虛假,太英勇,不能叫人相信;如果給一個肯定的回答,那到手的機會眼睜睜地就要失去。史達琳接着問剋勞福德為什麽選中了她去幹這份工作,剋勞福德回答說:“主要因為你是手頭可以找得到的人。”很幹脆,直截了當。剋勞福德開始其實沒抱多大的希望,他找到史達琳衹是因為他的手下實在派不出別的人來了,“老一套——人手不夠”。可史達琳一聽這話心裏就明白了:這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她要好好把握並利用這機遇,接受這挑戰,出色地完成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
本來,事情往下發展也就沒有什麽奇特之處了,因為剋勞福德派史達琳去接觸萊剋特的目的,主要也就是想從這位超凡的精神病專傢那裏得到一點精神病學方面的幫助,希望他的回答多少能有助於行為科學的研究。史達琳則可以利用她特有的魅力,讓沉默了多年的萊剋特開口,然後順利交捲。萊剋特確實開口了,可他不願接受調查問捲上的那些心理咨詢,他根本就對那一套不屑一顧。他最感興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鑒賞別人的痛苦以及細緻入微地攫取他人的隱私。他又好炫耀,炫耀其學問和精明。他認為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他認為至少在他的領域自己是超一流的。所以當史達琳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他開始貓玩老鼠似的逗玩這位實習生。他開始吊史達琳的胃口,主動提及行為科學部一直在設法緝拿卻始終沒有成功的殺人兇犯,剝了五張人皮的性者“野牛比爾”。他這一提,倒還真把史達琳的胃口給吊了起來,從而也就引出了全書那驚心動魄的主綫:追捕“野牛比爾”。
綫索是萊剋特首先提供的,然而他又不直接告訴你;更甚於此的是,每到關鍵時刻或每當你差不多摸清了頭腦時,他就不再往下說,他要你把你的隱私告訴他作為繼續往下談的條件,就是要“投桃報李”,史達琳深埋在心底的鄰段童年的故事就是這樣被萊剋特一點一點地挖出來的。他知道史達琳在“野牛比爾”的案子上會堅持到底的,因為從她在蒙大拿牧場的那段經歷萊剋特已經非常清楚地瞭解到,史達琳的心中其實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尖叫,那便是可憐的任人宰殺的羔羊。在他倆最後一次見面時,萊剋特問史達琳,“是不是現在仍然會半夜裏醒來,在鐵一般的黑暗中醒來,聽到羔羊在尖叫?”史達琳沒有否認。萊剋特接着又問,“要是你親自抓住了野牛比爾……你是否認為就可以讓那羔羊不再尖叫?”史達琳說是的。如果說史達琳童年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麽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苦無援中所發出的呼號。在本書中,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為年輕女性,這就使史達琳似乎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她想象着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着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那是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動力,衹要這聲音一天不止,史達琳就不得安寧,她會做噩夢,會半夜裏醒來,會不顧一切地闖入一處處令大膽的男人都聞而生畏望而卻步的罪惡的場所。自然,史達琳最終成功了,她逮住並擊斃了“野牛比爾”,所以她終於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
這大致就是這個令人發怵的故事與“羔羊”之間的聯繫。由此可見,“沉默的羔羊”的譯法是明顯不妥的,不知當初是誰最先賜了它這麽個譯名。我曾想另起譯名,但終於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是“沉默的羔羊”似乎已為我國廣大觀衆或讀者認可,而且,真正研讀過原小說,瞭解其中這些細節的來竜去脈的人恐怕並不多,大傢關註的多半還是這個故事的本身。我也曾徵求過出版社的意見,他們也認為改名不妥。這樣便將錯就錯,讀者現在看到的就依然是一部所謂(沉默的羔羊)。
說實在話《沉默的羔羊》算不上一部怎樣出色的文學作品。要說“思想性”呢,也不是沒有,或者就是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吧,但這樣的說法實在是一種陳詞濫調,也顯得過於膚淺,因此我更傾嚮於不來談它的思想性,它不過一部小說,講了一個故事,無所謂思想不思想。“藝術性”呢,也不見得多麽高明,這,大傢一讀它的文字就可以大致感受到了。然而,這又終究是一部暢銷小說,讀者踴躍地購買與閱讀總不能是無緣無故的。暢銷的原因何在?到底是什麽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他們能手不釋捲地一口氣將書讀完?
書一出來,同樣也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註。在衆多的評論中,有一個詞出現得最多,那就是“懸念”。確實,托馬斯·哈裏斯是位製造懸念的高手。一如萊剋特嚮史達琳提供有關“野牛比爾”的綫索那樣,哈裏斯也很“吝嗇”地跟我們講他的故事。他講一點停一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將我們的胃口吊起來,然後漫不經心地走開了,重新製造一種緊張、一個興趣點,讓讀者氣喘籲籲地跟着他,去接受一個又一個的意外。製造懸念是偵探小說由來己久的傳統,也是其生命之所在,能否將一個原本平常的故事演繹得麯折多姿,遂成為决定偵探小說成敗的第一因素。哈裏斯以前也曾寫過相同或類似題材的小說,如《黑色星期天》、《紅色竜》等,但顯然,懸念的製造都不如在《沉默的羔羊》中這麽成功。
另外一點不少評論傢也提到了:恐怖。偵探小說大多要涉及到兇殺,兇殺本身已夠恐怖的了,一般人眼中,血淋淋的場面總是慘不忍睹的。哈裏斯在兇殺性質的選擇上似乎為讀者考慮得很少,他不由商量地給你帶來一個強刺激:剝人皮!並細緻入微地、甚而津津有味地跟你描述剝人皮做衣服的具體構思:哪兒開衩,哪兒貼邊,哪兒做縫褶……許多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說不少場面太恐怖,甚至我的一些美國朋友也說看過片子後常常做噩夢。然而,跟小說比,影片不過小巫見大巫了,許多細節性的描寫在影片中都被略去了。所以,說《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說”是並不為過的。在一百多天的翻譯中,我就歷經噩夢的折磨,幾度在夜半醒來而感覺着恐懼的纏繞。人是奇怪的動物,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偏要去聞去見,這也就是大傢明知其為恐怖小說卻依然要來閱讀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與我開頭提到的小孩子聽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覺着一種異樣的刺激或顫慄。
小說的主要人物並不多,除史達琳外,就是萊剋特、剋勞福德和“野牛比爾”。我以為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萊剋特。他幾乎一直被囚在精神病院裏,後來雖然挪到了孟菲斯,但依然是被睏獸一樣地囚着。他的活動空間不過一間小小的囚室,他也無法接觸看守以外的別的什麽人。描述這麽一個人物是頗有難度的。哈裏斯深知這一點,所以衹要他一出場,立即就是整段整段的對話,其間很少加入作者的議論和評說。對話中,萊剋特的個性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精神病專傢,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確切他說是一名心理者,“明知自己在犯罪卻毫不在乎的精神者,純粹同社會作對”。作為精神病醫生,他接受有心理障礙的人的咨詢,就在與病人的交談中,他瞭解到人們的各種隱私,而且事情無論巨細,他似乎都極感興趣。當他把一個人的故事挖盡掏空再沒有什麽值得他費心去探詢時,他就把這個人殺了。他一次又一次重複着這種遊戲,滿肚子裝的是各式人等的秘密,加上他博及群書,使他對人性有極其深刻的瞭解,具有非凡的洞察力,無論是誰,一言一行都逃不過他那雙怪異的“褐紫紅色的”眼睛。所以,當史達琳初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一眼就將這個實習生看穿了。
他也好炫耀。發高論時引經據典,回答問題時拐彎抹角。他樂於展示自己的口才與學問,十分在乎他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史達琳承認他是他那個領域裏的專傢,他因此願意同她說話,同時卻也越要去維護自己那個精明的、超一流的形象。
但萊剋特又終究是個的魔鬼。他更感興趣的還是給別人製造痛苦,當別人在痛苦中時,他卻很有成就感似地在一旁欣賞。史達琳為了得到偵破“野牛比爾”一案的綫索一次次地找他,貴為美國參議員的馬丁在女兒凱瑟琳被“野牛比爾”綁架後也不得不求助於他。身為囚徒,萊剋特對此頗感滿意。他清楚,手上有那麽多條人命的他是休想活着出囚室了,所以剩下的唯——條路就是“玩兒”。他於是玩了。他跟史達琳玩兒,不急不慢真真假假地提供他所掌握的綫索,還要她“投桃報李”,將自己的隱私告訴他。他跟精神病院院長奇爾頓玩兒;多少年前當他剛進精神病院時,奇爾頓試圖從他這裏得到一些心理方面的答案,結果他給的全是錯的答案而奇爾頓渾然不知,萊剋特事後在有關刊物上撰文,對奇爾頓大加嘲諷。他還跟馬丁參議員玩兒,在參議員答應了他一係列優惠的交換條件後,他終於說出了“野牛比爾”的真名“比利·魯賓”,而調查人員經過艱苦努力最終證實,“比利·魯賓”衹是萊剋特玩的一個文字遊戲,一個“精神病院裏的幽默”連起來它的意思是“膽紅素”,是糞便裏的一種主要色素,前膽紅色又恰好是奇爾頓院長頭髮的顔色。……萊剋特在囚室呆的時間實在太長了,他的心仿佛漆黑的地獄,照不進一絲陽光。他立志以一切可能的手段,調侃捉弄所有既定的秩序與規範。
小說的驚人之處在於;正是這麽一個魔鬼,最後竟逃脫了——他利用一位拜訪他的精神病研究者一時疏忽忘在他囚室的一支圓珠筆的筆管,暗中花幾個月的時間磨出了一把打開手銬的鑰匙!書寫到結尾,“野牛比爾”是叫史達琳給打死了,但萊剋特卻重新逍遙法外。他整了容,化了裝,準備前往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史達琳最後終於能夠“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了”。然而,既然茫茫人海中還潛隱着萊剋特這樣的魔鬼,就難保“沉默的羔羊”不會再次叫起來。這,也許就是這部小說有別於一般以收束的偵探小說而自有其沉甸甸的分量的重要因素吧。
值得註意的是,哈裏斯安排了一位美國參議員的女兒作為“野牛比爾”的最後一名受害者,這應該說從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小說的現實批判力度。正如書中通過史達琳的內心活動間接提到的那樣,要是換了一名普通的女孩兒,還會有噴氣式飛機在空中飛來飛去、發了狂一樣的男人在為她四處奔波嗎?答案不言自喻。
作為小說中的主要兇犯和追捕對象,“野牛比爾”是讀者關註的一個焦點。他遲遲出場,出場後又時現時隱,因而增加了籠罩在他身上的神秘及恐怖色彩。“野牛比爾”是他的綽號,真名為詹姆·伽姆,與那個最先得此綽號的美國陸軍偵察兵科迪無關;科迪善捕野牛,將牛肉供修築太平洋大鐵路的工人食用,詹姆·伽姆則專捕年輕女子並剝取她們的皮以做成他理想中的各式女裝。這是一個徹底沉浸於自己世界的易性癖者。伽姆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他的母親是個美女(他的父親不知道是誰),但在“薩剋拉門托小姐”的選美比賽中未能如願,嗣後酗酒而一發不能自拔。伽姆兩歲即被送到別人傢寄養。寄養人傢的條件不能令人滿意,所以十歲時伽姆被他的祖父母接了回去,兩年後,他將祖父母殺了。他被送進職業少教所,在那裏學習並愛上了縫紉。後來少教所關門,伽姆也就自動浪跡到了社會上,先後在餐館、古玩店、皮裝公司幹過,最後到一位名叫李普曼太太的裁縫師手下幹活。老太太一死,伽姆便繼承了她的一切——巨大的房産及一大筆錢。他從此不再為別人幹活,一心一意四處物色他理想中的女子,弄回傢,投入土牢像牲口一樣養着,幾天後宰殺,不理想就拋掉,再捉一個回來。他起先也吃藥打針穿女裝,可除了嗓音變得有幾分怪異外,效果很不理想。他看到自己那對衹是稍稍隆起的就喪氣。他申請做變性手術,但因為其少年時的犯罪記錄遭到醫療中心的拒絶。他因此衹好自己動手來圓他的夢,用真人真皮做一件“帶奶子的女式背心”。前面的幾個胖女孩兒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凱瑟琳“這件貨”是最理想的材料。他每次都是以異樣的興奮與激動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的,而拿凱瑟琳開刀之前,他更是有一種不可名狀的難以遏製的創作衝動。讀到這兒,我們的心幾乎被提到了嗓子眼上。當然,伽姆並沒有成功,這個專“靠他人眼淚活着的東西”最終倒在了史達琳的槍下,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小說的語言頗口語化,說不上精彩,但十分生動。由此看來,一部並不以思想性、藝術性見長的文學作品,其可讀性就是其能否流傳的决定因素了,而能否塑造出幾個有獨特個性的豐滿的人物形象,又决定了該作品能否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而久遠的記憶。在這一點上,(沉默的羔羊)倒是給流行小說的創作傢們提供了極好的藉鑒。
楊昊成
一九九七年歲末於南京師範大學
我大約三年前在一個朋友的傢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錄像。看之前並不知道它講的是怎樣一個故事,衹是從“”中獲悉這是部奧斯卡獲奬片;既然是獲奬片,似乎總要颳目相看。於是乎看了。想不到竟是這麽一個叫人從頭至尾頭皮發麻手心捏汗的故事!尤其是男主人公那雙怪異的褐紫紅色的眼睛,久久地留在我的腦海中,讓人感覺着異樣的不安與激動,怕想到它,又忍不住要去想,仿佛兒時在黑暗中坐在小凳上聽大人講紅眉毛緑眼睛的鬼怪故事。然而,就是這麽一個恐怖的故事,為什麽竟取了《沉默的羔羊》為名呢?影片雖然在男女主人公的對話中幾次提到“羔羊”一詞,可自始至終“羔羊”的影子一次也沒有出現。當初看片子時因為一直處在頭皮發麻手心捏汗的緊張狀態,倒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所以直到今年夏天翻譯此書之前,對此一直不甚瞭瞭。
暑假開始前不久拿到小說,花了兩天時間通讀一遍。結果發現,“沉默的羔羊”是譯錯了!從字面看,至少也該譯作“羔羊的沉默”(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但即使“羔羊的沉默”也不對,不符合全書的主題。女主人公美國聯邦調查局實習特工剋拉麗絲·史達琳出身寒微,父親是家乡小鎮上一名巡警,一次夜間巡邏時碰上兩名竊賊兼癮君子,以身殉職。母親白天在汽車旅館做幫傭,夜晚到咖啡館當廚子,以此艱難地維持着一傢的生活。兩年後,史達琳被送往蒙大拿她母親的表姐傢中寄養,年幼的弟弟妹妹仍留在母親身邊。當時史達琳衹有十歲。母親的表姐及其丈夫是牧場主,牧場上放養的主要是羊和馬,可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們宰殺後被做成膠或肥料,活着拉走的則將成為狗的食品。史達琳發現這一切後,一顆童心受到強烈的刺激,她想救這些可憐的牲口,可是年僅十歲的一個小女孩兒又能做些什麽?她决意逃離這個牧場,心想至少可以帶走一頭牲口——她到牧場後成了她好伴侶的一匹有眼病的母馬“漢娜”。一天夜裏,史達琳從黑暗中驚醒,她聽到了凄厲的尖叫聲。是春天的羔羊,它們正在牲口棚裏遭宰殺。史達琳終於下定了出逃的决心,否則她的“漢娜”也性命難保了。她就這樣離開了牧場,來到了實際是孤兒院一類的慈善機構,“路德會教友之傢”。
這一情節在全書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它卻是史達琳的一大心病,在她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創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她以後的人生路徑和理想抉擇。傢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唯一的出路是讀書,在讀書中競爭,在競爭中取勝,由此出人頭地,為父母爭光,為史達琳傢族爭光。蒙大拿牧場七個月的寄養生活使史達琳明白了什麽叫任人宰割,什麽是弱者的呼號。孤苦無援的史達琳自己就是個弱者,從羔羊遭宰殺時發出的尖叫聲中,她或者依稀聯想到了自己的命運。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命運。她跑了。以後她靠着歲月風霜鍛煉出來的堅毅與刻苦,靠着她的“武器”——在競爭中戰勝所有對手,一步步與命運抗爭,逐漸嚮自己的理想靠近。她讀完了弗吉尼亞大學,獲得了心理學與犯罪學的雙專業證書,然後進了聯邦調查局的行為科學研究部當實習特工。至此,應該說史達琳是成功了,在史達琳傢族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名成員曾經走到這一步,衹有她的一位叔叔將其大學專科的學位刻到了自己的墓碑上作為榮譽的象徵。可是,史達琳似乎並不滿足,雖然她在行為科學研究部的實習成績都很不錯。所以,當研究部的頭兒傑剋·剋勞福德召見她並指示她去接觸被關在精神病院的“食人魔王”萊剋特醫生時,史達琳感到機會來了。所謂“行為科學研究部”衹是委婉的說法,實際是指聯邦調查局內專門處理係列兇殺案的部門,面對的都是些地獄一般的罪孽與殘暴,所以不用說是一位年紀輕輕的女實習生,就是久經風雨的老手,對此也不太敢問津。事實上,剋勞福德從前的一員虎將威爾就被萊剋特用裁油地氈的刀劃破了肚子,臉上則跟“被畢加索畫過似的”。精神病院的一名護士被他撕裂了。以前一名也曾想接觸他的調查人員,最終是連自己的肝也沒有保住,叫萊剋特給拌着豆子吃了。然而所有這一切並沒有妨礙史達琳毅然接受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剋勞福德問她是不是“容易受驚嚇”?她巧妙地回答說:“現在還沒有。”如果她衹答一個“不”,顯然就太虛假,太英勇,不能叫人相信;如果給一個肯定的回答,那到手的機會眼睜睜地就要失去。史達琳接着問剋勞福德為什麽選中了她去幹這份工作,剋勞福德回答說:“主要因為你是手頭可以找得到的人。”很幹脆,直截了當。剋勞福德開始其實沒抱多大的希望,他找到史達琳衹是因為他的手下實在派不出別的人來了,“老一套——人手不夠”。可史達琳一聽這話心裏就明白了:這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她要好好把握並利用這機遇,接受這挑戰,出色地完成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
本來,事情往下發展也就沒有什麽奇特之處了,因為剋勞福德派史達琳去接觸萊剋特的目的,主要也就是想從這位超凡的精神病專傢那裏得到一點精神病學方面的幫助,希望他的回答多少能有助於行為科學的研究。史達琳則可以利用她特有的魅力,讓沉默了多年的萊剋特開口,然後順利交捲。萊剋特確實開口了,可他不願接受調查問捲上的那些心理咨詢,他根本就對那一套不屑一顧。他最感興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鑒賞別人的痛苦以及細緻入微地攫取他人的隱私。他又好炫耀,炫耀其學問和精明。他認為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他認為至少在他的領域自己是超一流的。所以當史達琳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他開始貓玩老鼠似的逗玩這位實習生。他開始吊史達琳的胃口,主動提及行為科學部一直在設法緝拿卻始終沒有成功的殺人兇犯,剝了五張人皮的性者“野牛比爾”。他這一提,倒還真把史達琳的胃口給吊了起來,從而也就引出了全書那驚心動魄的主綫:追捕“野牛比爾”。
綫索是萊剋特首先提供的,然而他又不直接告訴你;更甚於此的是,每到關鍵時刻或每當你差不多摸清了頭腦時,他就不再往下說,他要你把你的隱私告訴他作為繼續往下談的條件,就是要“投桃報李”,史達琳深埋在心底的鄰段童年的故事就是這樣被萊剋特一點一點地挖出來的。他知道史達琳在“野牛比爾”的案子上會堅持到底的,因為從她在蒙大拿牧場的那段經歷萊剋特已經非常清楚地瞭解到,史達琳的心中其實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尖叫,那便是可憐的任人宰殺的羔羊。在他倆最後一次見面時,萊剋特問史達琳,“是不是現在仍然會半夜裏醒來,在鐵一般的黑暗中醒來,聽到羔羊在尖叫?”史達琳沒有否認。萊剋特接着又問,“要是你親自抓住了野牛比爾……你是否認為就可以讓那羔羊不再尖叫?”史達琳說是的。如果說史達琳童年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麽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苦無援中所發出的呼號。在本書中,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為年輕女性,這就使史達琳似乎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她想象着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着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那是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動力,衹要這聲音一天不止,史達琳就不得安寧,她會做噩夢,會半夜裏醒來,會不顧一切地闖入一處處令大膽的男人都聞而生畏望而卻步的罪惡的場所。自然,史達琳最終成功了,她逮住並擊斃了“野牛比爾”,所以她終於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
這大致就是這個令人發怵的故事與“羔羊”之間的聯繫。由此可見,“沉默的羔羊”的譯法是明顯不妥的,不知當初是誰最先賜了它這麽個譯名。我曾想另起譯名,但終於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是“沉默的羔羊”似乎已為我國廣大觀衆或讀者認可,而且,真正研讀過原小說,瞭解其中這些細節的來竜去脈的人恐怕並不多,大傢關註的多半還是這個故事的本身。我也曾徵求過出版社的意見,他們也認為改名不妥。這樣便將錯就錯,讀者現在看到的就依然是一部所謂(沉默的羔羊)。
說實在話《沉默的羔羊》算不上一部怎樣出色的文學作品。要說“思想性”呢,也不是沒有,或者就是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黑暗現實吧,但這樣的說法實在是一種陳詞濫調,也顯得過於膚淺,因此我更傾嚮於不來談它的思想性,它不過一部小說,講了一個故事,無所謂思想不思想。“藝術性”呢,也不見得多麽高明,這,大傢一讀它的文字就可以大致感受到了。然而,這又終究是一部暢銷小說,讀者踴躍地購買與閱讀總不能是無緣無故的。暢銷的原因何在?到底是什麽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他們能手不釋捲地一口氣將書讀完?
書一出來,同樣也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註。在衆多的評論中,有一個詞出現得最多,那就是“懸念”。確實,托馬斯·哈裏斯是位製造懸念的高手。一如萊剋特嚮史達琳提供有關“野牛比爾”的綫索那樣,哈裏斯也很“吝嗇”地跟我們講他的故事。他講一點停一停,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將我們的胃口吊起來,然後漫不經心地走開了,重新製造一種緊張、一個興趣點,讓讀者氣喘籲籲地跟着他,去接受一個又一個的意外。製造懸念是偵探小說由來己久的傳統,也是其生命之所在,能否將一個原本平常的故事演繹得麯折多姿,遂成為决定偵探小說成敗的第一因素。哈裏斯以前也曾寫過相同或類似題材的小說,如《黑色星期天》、《紅色竜》等,但顯然,懸念的製造都不如在《沉默的羔羊》中這麽成功。
另外一點不少評論傢也提到了:恐怖。偵探小說大多要涉及到兇殺,兇殺本身已夠恐怖的了,一般人眼中,血淋淋的場面總是慘不忍睹的。哈裏斯在兇殺性質的選擇上似乎為讀者考慮得很少,他不由商量地給你帶來一個強刺激:剝人皮!並細緻入微地、甚而津津有味地跟你描述剝人皮做衣服的具體構思:哪兒開衩,哪兒貼邊,哪兒做縫褶……許多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說不少場面太恐怖,甚至我的一些美國朋友也說看過片子後常常做噩夢。然而,跟小說比,影片不過小巫見大巫了,許多細節性的描寫在影片中都被略去了。所以,說《沉默的羔羊》是一部“恐怖小說”是並不為過的。在一百多天的翻譯中,我就歷經噩夢的折磨,幾度在夜半醒來而感覺着恐懼的纏繞。人是奇怪的動物,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偏要去聞去見,這也就是大傢明知其為恐怖小說卻依然要來閱讀的原因吧,其情形大致與我開頭提到的小孩子聽鬼怪故事相仿佛,都是感覺着一種異樣的刺激或顫慄。
小說的主要人物並不多,除史達琳外,就是萊剋特、剋勞福德和“野牛比爾”。我以為塑造得最成功的是萊剋特。他幾乎一直被囚在精神病院裏,後來雖然挪到了孟菲斯,但依然是被睏獸一樣地囚着。他的活動空間不過一間小小的囚室,他也無法接觸看守以外的別的什麽人。描述這麽一個人物是頗有難度的。哈裏斯深知這一點,所以衹要他一出場,立即就是整段整段的對話,其間很少加入作者的議論和評說。對話中,萊剋特的個性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精神病專傢,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確切他說是一名心理者,“明知自己在犯罪卻毫不在乎的精神者,純粹同社會作對”。作為精神病醫生,他接受有心理障礙的人的咨詢,就在與病人的交談中,他瞭解到人們的各種隱私,而且事情無論巨細,他似乎都極感興趣。當他把一個人的故事挖盡掏空再沒有什麽值得他費心去探詢時,他就把這個人殺了。他一次又一次重複着這種遊戲,滿肚子裝的是各式人等的秘密,加上他博及群書,使他對人性有極其深刻的瞭解,具有非凡的洞察力,無論是誰,一言一行都逃不過他那雙怪異的“褐紫紅色的”眼睛。所以,當史達琳初次出現在他面前時,他一眼就將這個實習生看穿了。
他也好炫耀。發高論時引經據典,回答問題時拐彎抹角。他樂於展示自己的口才與學問,十分在乎他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史達琳承認他是他那個領域裏的專傢,他因此願意同她說話,同時卻也越要去維護自己那個精明的、超一流的形象。
但萊剋特又終究是個的魔鬼。他更感興趣的還是給別人製造痛苦,當別人在痛苦中時,他卻很有成就感似地在一旁欣賞。史達琳為了得到偵破“野牛比爾”一案的綫索一次次地找他,貴為美國參議員的馬丁在女兒凱瑟琳被“野牛比爾”綁架後也不得不求助於他。身為囚徒,萊剋特對此頗感滿意。他清楚,手上有那麽多條人命的他是休想活着出囚室了,所以剩下的唯——條路就是“玩兒”。他於是玩了。他跟史達琳玩兒,不急不慢真真假假地提供他所掌握的綫索,還要她“投桃報李”,將自己的隱私告訴他。他跟精神病院院長奇爾頓玩兒;多少年前當他剛進精神病院時,奇爾頓試圖從他這裏得到一些心理方面的答案,結果他給的全是錯的答案而奇爾頓渾然不知,萊剋特事後在有關刊物上撰文,對奇爾頓大加嘲諷。他還跟馬丁參議員玩兒,在參議員答應了他一係列優惠的交換條件後,他終於說出了“野牛比爾”的真名“比利·魯賓”,而調查人員經過艱苦努力最終證實,“比利·魯賓”衹是萊剋特玩的一個文字遊戲,一個“精神病院裏的幽默”連起來它的意思是“膽紅素”,是糞便裏的一種主要色素,前膽紅色又恰好是奇爾頓院長頭髮的顔色。……萊剋特在囚室呆的時間實在太長了,他的心仿佛漆黑的地獄,照不進一絲陽光。他立志以一切可能的手段,調侃捉弄所有既定的秩序與規範。
小說的驚人之處在於;正是這麽一個魔鬼,最後竟逃脫了——他利用一位拜訪他的精神病研究者一時疏忽忘在他囚室的一支圓珠筆的筆管,暗中花幾個月的時間磨出了一把打開手銬的鑰匙!書寫到結尾,“野牛比爾”是叫史達琳給打死了,但萊剋特卻重新逍遙法外。他整了容,化了裝,準備前往巴西的裏約熱內盧。史達琳最後終於能夠“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了”。然而,既然茫茫人海中還潛隱着萊剋特這樣的魔鬼,就難保“沉默的羔羊”不會再次叫起來。這,也許就是這部小說有別於一般以收束的偵探小說而自有其沉甸甸的分量的重要因素吧。
值得註意的是,哈裏斯安排了一位美國參議員的女兒作為“野牛比爾”的最後一名受害者,這應該說從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小說的現實批判力度。正如書中通過史達琳的內心活動間接提到的那樣,要是換了一名普通的女孩兒,還會有噴氣式飛機在空中飛來飛去、發了狂一樣的男人在為她四處奔波嗎?答案不言自喻。
作為小說中的主要兇犯和追捕對象,“野牛比爾”是讀者關註的一個焦點。他遲遲出場,出場後又時現時隱,因而增加了籠罩在他身上的神秘及恐怖色彩。“野牛比爾”是他的綽號,真名為詹姆·伽姆,與那個最先得此綽號的美國陸軍偵察兵科迪無關;科迪善捕野牛,將牛肉供修築太平洋大鐵路的工人食用,詹姆·伽姆則專捕年輕女子並剝取她們的皮以做成他理想中的各式女裝。這是一個徹底沉浸於自己世界的易性癖者。伽姆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他的母親是個美女(他的父親不知道是誰),但在“薩剋拉門托小姐”的選美比賽中未能如願,嗣後酗酒而一發不能自拔。伽姆兩歲即被送到別人傢寄養。寄養人傢的條件不能令人滿意,所以十歲時伽姆被他的祖父母接了回去,兩年後,他將祖父母殺了。他被送進職業少教所,在那裏學習並愛上了縫紉。後來少教所關門,伽姆也就自動浪跡到了社會上,先後在餐館、古玩店、皮裝公司幹過,最後到一位名叫李普曼太太的裁縫師手下幹活。老太太一死,伽姆便繼承了她的一切——巨大的房産及一大筆錢。他從此不再為別人幹活,一心一意四處物色他理想中的女子,弄回傢,投入土牢像牲口一樣養着,幾天後宰殺,不理想就拋掉,再捉一個回來。他起先也吃藥打針穿女裝,可除了嗓音變得有幾分怪異外,效果很不理想。他看到自己那對衹是稍稍隆起的就喪氣。他申請做變性手術,但因為其少年時的犯罪記錄遭到醫療中心的拒絶。他因此衹好自己動手來圓他的夢,用真人真皮做一件“帶奶子的女式背心”。前面的幾個胖女孩兒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凱瑟琳“這件貨”是最理想的材料。他每次都是以異樣的興奮與激動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去的,而拿凱瑟琳開刀之前,他更是有一種不可名狀的難以遏製的創作衝動。讀到這兒,我們的心幾乎被提到了嗓子眼上。當然,伽姆並沒有成功,這個專“靠他人眼淚活着的東西”最終倒在了史達琳的槍下,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小說的語言頗口語化,說不上精彩,但十分生動。由此看來,一部並不以思想性、藝術性見長的文學作品,其可讀性就是其能否流傳的决定因素了,而能否塑造出幾個有獨特個性的豐滿的人物形象,又决定了該作品能否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而久遠的記憶。在這一點上,(沉默的羔羊)倒是給流行小說的創作傢們提供了極好的藉鑒。
楊昊成
一九九七年歲末於南京師範大學
行為科學部是聯邦調查局處理係列兇殺案的部門,位於昆迪可學院大樓的底層,有一半埋在地下。剋拉麗絲·史達琳從射擊訓練場沿荷根小徑一路快步走來,到這兒時已是滿臉通紅。她的頭髮裏有草,那件聯邦調查局學員的防風衣上也都沾着草,那是在射擊場一場抓捕訓練中她冒着火力猛撲到地上時沾上的。
外面的辦公室空無一人,所以她就對着玻璃門,就着自己的影子,將頭髮簡單地拂弄了一下。她知道自己不用過分打扮看上去也是可以的。她的手上有火藥味,可已經來不及洗了,該部的頭兒剋勞福德說,現在就要召見她。
她發現傑剋、剋勞福德獨自一人在二個雜亂無序的辦公套間裏。他正站在別人的桌子邊打電話。一年來,她這倒還是第一次有機會好好地打量他。她所見到的他的樣子,叫她覺得不安。
平日裏,剋勞福德看上去像一位健康的中年工程師。他讀大學時的費用很可能是靠打棒球支付的——像是個機靈的接手,由他來擋投手板,對方可就頭疼了。而如今,他瘦了,襯衫的領子那麽大,紅腫的雙眼下是黑黑的一圈。每個能看報紙的人都知道,行為科學這個部眼下正大遭駡名。史達琳希望剋勞福德不要開足馬力拼老命,可在這兒,那看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剋勞福德突然結束了他的電話談話。他從腋下取出她的檔案,打了開來。
“剋拉麗絲·M·史達琳,早上好!”他說。
“你好。”她衹是禮貌地微微一笑。
“也沒出什麽事,但願叫你來並沒有把你嚇着。”
“沒有。”史達琳想,這麽說並不完全是真的。
“你的老師告訴我你學得不錯,班上排前十五名。”
“希望如此。成績他們還沒有張榜公佈呢。”
“我時不時地會問他們。”
這使史達琳有些吃驚;她原以為剋勞福德是個招募新手的小隊長,兩面派的耍滑頭角色,成不了什麽大器。
剋勞福德曾以特工人員的身份應邀在弗吉尼亞大學講過課,史達琳是在那兒遇見他的。他開的犯罪學課程質量高,她之所以來聯邦調查局,其中就有這個因素。她獲得進入學院的資格後曾給他寫過一個條子,可他一直沒有回音;在昆迪可當實習生三個月了,也沒有引起他的註意。
史達琳是那種不求人施恩、不強求他人友誼的人,但剋勞福德這種做法還是叫她感到睏惑和後悔。可此刻,她很遺憾地註意到,當他的面,自己竟又喜歡上他了。
顯然,他是出什麽事了。剋勞福德身上除了他那才智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機敏,史達琳註意到這一點首先是在他的色感及其衣服的質地上,這即使在聯邦調查局工作人員一式統一的標準着裝上也能看得出來。此刻的他整潔卻了無生氣,仿佛人正在蛻皮換骨似的。
“來了件活兒,我就想到了你。”他說,“其實也不是什麽活兒,更確切他說是一份有趣的差使。你把那椅子上貝利的東西推開坐下。這兒你寫着,學院的實習一結束,你就想直接來行為科學部。”
“是的。”
“你的法醫學知識很豐富,但沒有執法方面的經歷、我們需要有六年執法經歷的人,至少六年。”
“我爸曾是個司法官,那生活什麽樣我知道。”
剋勞福德微微笑了笑。“你真正具備的是心理學和犯罪學這一雙專業,還有就是在一個心理健康中心幹過,幾個夏天?是兩個嗎?”
“兩個。”
“你那心理咨詢員證書現在還能用嗎?”
“還可以管兩年,我是在你到弗吉尼亞大學開講習班之前得到這證書的,那時我還沒有决定要幹這個。”
“雇用單位凍結不招人,你就被睏住了。
史達琳點了點頭。“不過我還算運氣——及時發現結果是獲得了法醫會會員的資格。接下來我可以到實驗室幹幹,直到學院有空缺的職位。”
“你曾寫信給我說要上這兒來是吧?我想我沒有回信——我知道我沒有回。應該回的。”
“你有許多別的事要忙。”
“你知不知道有關VI-CAP的情況?”
“我知道部是指‘暴力犯罪分手拘捕計劃’。《執法公報》上說你們正在處理數據、尚未進入實施階段。”
剋勞福德點點頭。“我們設計了一份問捲,它適用於當今所有已知的係列兇犯。”他將裝在薄封皮裏的厚厚一疊文件遞給了她。“其中有一部分是為調查人員準備的,還有一部分是為幸存的受害者準備的,如果有幸存者的話。那藍色部分是要兇手回答的,假如他肯回答的話。粉紅色那部分是提問者要問兇手的一組問題,他以此獲得兇手的反應及回答。案頭活兒不少呢!”
案頭活兒。剋拉麗絲·史達琳出於自身利益,像一頭嗅覺靈敏的小獵犬一樣往前聞着什麽。她聞到有一份工作正嚮她降臨——那工作很可能單調乏味,衹是往一個什麽新的電腦係統中輸入原始數據。竭盡全力進行為科學部對她說來是誘人的,可她知道,女人一旦被拴住做秘書,結果會是什麽樣一——輩子就在這位置上呆着吧。選擇的機會來了,她要好好地選擇。
剋勞福德在等着什麽——他剛纔肯定問過她一個什麽問題。史達琳不得不匆匆搜索自己的記憶。
“你做過哪些測試。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類型測驗,做過嗎?還是羅夏測驗?”
“做過,是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類型測驗,羅夏測驗從未做過。”她說,“還做過主題理解測驗民給兒童做過本德一格式塔測驗民”
“你容易受驚嚇嗎,史達琳?”
“現在還沒有。”
“你瞧是這樣的,我們對在押的三十二名已知係列兇犯都試着進行了詢問和調查,目的是為一些懸而未决的案子建立一個心理總結的數據庫。其中大部分人都能配合——我想他們的動機是想露露臉吧,不少人是這樣的。二十六人願意合作,四名死囚的上訴尚未裁决,故而死不開口,也可以理解就是。但是我們最想要的一個人的合作還沒能獲得,我要你明天就去精神病院找他。”
剋拉麗絲,史達琳胸中咯瞪一下感到一陣喜悅,同時又有幾分害怕。
“那人是誰?”
“精神病專傢,漢尼巴爾·萊剋特醫生。”剋勞福德說。
在任何文明場所,一提起這名字,總是緊跟着上陣短暫的沉默。
史達琳定定地看着剋勞福德,可是她非常平靜。“漢尼巴爾,食人魔王。”她說。
“是的。”
“好的,呃——行,可以。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不過你得知道,我在想——為什麽選我去呢?”
“主要因為你是現成的人選,”剋勞福德說,“我不指望他會合作。他已經拒絶過了,但以前是通過精神病院院長這個中間人來談的。我得能對人說,我們已有合格的調查人員前去找過他並親自提問過他。有些原因與你無關。我這個部裏再派不出別的人去幹這事了。”
“你們被野牛比爾睏死了,還有內華達那些事兒。”史達琳說。
“你說對了。還是剛纔說的——大活人沒幾個了。”
“你剛纔說明天去——這麽急!手頭的案子有收穫的沒有?”
“沒有。有倒好了。”
“要是他不肯和我合作,你是否還要我對他作心理評估?”
“不要了。萊剋特醫生是個難以接近的病人,有關他的評估我這兒多得都齊腰深了,全都不一樣。”
剋勞福德搖出兩片維生素C倒入手心,在涼水器那兒調了一杯沃爾卡賽爾脫茲飲料,將藥片衝服了下去。“你知道,這事很荒唐;萊剋特是位精神病專傢,自己還為有關精神病的一些刊物撰稿——東西寫得很不一般呢——可他從不提及自己那點點異常。有一次在幾個測試中,他假裝配合精神病院的院長奇爾頓——坐着無聊將血壓計的袖帶套到了自己的上,再有就是看一些破爛照片——接着他就將瞭解到的關於奇爾頓的情況首先發表了出來,把人傢愚弄了一番。研究精神病的學生,雖然研究領域和他這
案子沒有關係,他們的信件,他倒都認真答復,他幹的全是這麽一套。如果他不願和你談,我衹要你直截了當地報來,他樣子如何,他的囚室什麽樣,他在做些什麽。自然色吧,不妨這樣說。註意那些進進出出的記者。也不是什麽真正的記者,是辦銜頭小報的新聞人。他們喜愛萊剋特甚至勝過安德魯王於。”
“是不是有傢色情雜志曾經出五萬美金要來買他的幾張處方?我好像有那印象。”史達琳說。
剋勞福德點了點頭。“我敢肯定,《國民秘聞》已經買通了醫院裏什麽人,我—安排你去,他們可能就知道了。”
剋勞福德將身子往前傾、直到與她面對面相距衹有兩英尺。她盯着他的半片狀閱讀用眼鏡看,那雙眼下的眼袋變得模糊不清起來。他最近都在用利斯特靈漱口水漱口。
“現在我要你全神貫註聽我說,史達琳。你在聽嗎?”
“是,長官。”
“對漢尼巴爾·萊剋特要十分留心。你用來和他打交道的實際手續,精神病院的院長奇爾頓醫生會過一遍目的。不要偏離這手續。無論如何,一絲一毫也不要偏離這手續。就算萊剋特和你談,他也衹不過想瞭解你這個人。那是一種好奇心,就像蛇出於好奇要往鳥窩裏探頭探腦一樣。你我都明白,談話中你得來來回回有幾個回合,但你不要告訴他有關你自己的任何細節。你個人的情況一絲一毫也不要進入他的腦子。你知道他對威爾·格雷厄姆是怎麽做的。”
“出事後我看到了報道。”
“威爾逮他時,他用一把裁油地氈的刀將威爾的內臟切斷了。威爾沒死也真是奇跡!還記得《紅色竜》嗎?菜剋特讓弗朗西斯·多勒賴德對威爾及其傢人下了毒手。威爾的臉看上去他媽的像被畢加索畫過似的,這都是萊剋特的功勞。在精神病院他還將一名護士撕成了碎片。的工作,衹是千萬別忘了他是個什麽人。”
“什麽人?你知道嗎?”
“我知道他是個惡魔。除此之外,誰也說不準。也許你最終能找到答案;我也不是隨隨便便就挑你來的,史達琳。我在弗吉尼亞大學時你就問過我幾個挺有意思的問題。局長要看的是底下有你簽名的自己的報告——要是報告寫得清楚、簡潔、有條理的話。那由我定了。星期天九點我一定要拿到報告。好了,史達琳,按指定的方案行動吧。”
剋勞福德朝她微微笑了笑,可他的眼睛卻了無生氣。
外面的辦公室空無一人,所以她就對着玻璃門,就着自己的影子,將頭髮簡單地拂弄了一下。她知道自己不用過分打扮看上去也是可以的。她的手上有火藥味,可已經來不及洗了,該部的頭兒剋勞福德說,現在就要召見她。
她發現傑剋、剋勞福德獨自一人在二個雜亂無序的辦公套間裏。他正站在別人的桌子邊打電話。一年來,她這倒還是第一次有機會好好地打量他。她所見到的他的樣子,叫她覺得不安。
平日裏,剋勞福德看上去像一位健康的中年工程師。他讀大學時的費用很可能是靠打棒球支付的——像是個機靈的接手,由他來擋投手板,對方可就頭疼了。而如今,他瘦了,襯衫的領子那麽大,紅腫的雙眼下是黑黑的一圈。每個能看報紙的人都知道,行為科學這個部眼下正大遭駡名。史達琳希望剋勞福德不要開足馬力拼老命,可在這兒,那看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剋勞福德突然結束了他的電話談話。他從腋下取出她的檔案,打了開來。
“剋拉麗絲·M·史達琳,早上好!”他說。
“你好。”她衹是禮貌地微微一笑。
“也沒出什麽事,但願叫你來並沒有把你嚇着。”
“沒有。”史達琳想,這麽說並不完全是真的。
“你的老師告訴我你學得不錯,班上排前十五名。”
“希望如此。成績他們還沒有張榜公佈呢。”
“我時不時地會問他們。”
這使史達琳有些吃驚;她原以為剋勞福德是個招募新手的小隊長,兩面派的耍滑頭角色,成不了什麽大器。
剋勞福德曾以特工人員的身份應邀在弗吉尼亞大學講過課,史達琳是在那兒遇見他的。他開的犯罪學課程質量高,她之所以來聯邦調查局,其中就有這個因素。她獲得進入學院的資格後曾給他寫過一個條子,可他一直沒有回音;在昆迪可當實習生三個月了,也沒有引起他的註意。
史達琳是那種不求人施恩、不強求他人友誼的人,但剋勞福德這種做法還是叫她感到睏惑和後悔。可此刻,她很遺憾地註意到,當他的面,自己竟又喜歡上他了。
顯然,他是出什麽事了。剋勞福德身上除了他那才智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機敏,史達琳註意到這一點首先是在他的色感及其衣服的質地上,這即使在聯邦調查局工作人員一式統一的標準着裝上也能看得出來。此刻的他整潔卻了無生氣,仿佛人正在蛻皮換骨似的。
“來了件活兒,我就想到了你。”他說,“其實也不是什麽活兒,更確切他說是一份有趣的差使。你把那椅子上貝利的東西推開坐下。這兒你寫着,學院的實習一結束,你就想直接來行為科學部。”
“是的。”
“你的法醫學知識很豐富,但沒有執法方面的經歷、我們需要有六年執法經歷的人,至少六年。”
“我爸曾是個司法官,那生活什麽樣我知道。”
剋勞福德微微笑了笑。“你真正具備的是心理學和犯罪學這一雙專業,還有就是在一個心理健康中心幹過,幾個夏天?是兩個嗎?”
“兩個。”
“你那心理咨詢員證書現在還能用嗎?”
“還可以管兩年,我是在你到弗吉尼亞大學開講習班之前得到這證書的,那時我還沒有决定要幹這個。”
“雇用單位凍結不招人,你就被睏住了。
史達琳點了點頭。“不過我還算運氣——及時發現結果是獲得了法醫會會員的資格。接下來我可以到實驗室幹幹,直到學院有空缺的職位。”
“你曾寫信給我說要上這兒來是吧?我想我沒有回信——我知道我沒有回。應該回的。”
“你有許多別的事要忙。”
“你知不知道有關VI-CAP的情況?”
“我知道部是指‘暴力犯罪分手拘捕計劃’。《執法公報》上說你們正在處理數據、尚未進入實施階段。”
剋勞福德點點頭。“我們設計了一份問捲,它適用於當今所有已知的係列兇犯。”他將裝在薄封皮裏的厚厚一疊文件遞給了她。“其中有一部分是為調查人員準備的,還有一部分是為幸存的受害者準備的,如果有幸存者的話。那藍色部分是要兇手回答的,假如他肯回答的話。粉紅色那部分是提問者要問兇手的一組問題,他以此獲得兇手的反應及回答。案頭活兒不少呢!”
案頭活兒。剋拉麗絲·史達琳出於自身利益,像一頭嗅覺靈敏的小獵犬一樣往前聞着什麽。她聞到有一份工作正嚮她降臨——那工作很可能單調乏味,衹是往一個什麽新的電腦係統中輸入原始數據。竭盡全力進行為科學部對她說來是誘人的,可她知道,女人一旦被拴住做秘書,結果會是什麽樣一——輩子就在這位置上呆着吧。選擇的機會來了,她要好好地選擇。
剋勞福德在等着什麽——他剛纔肯定問過她一個什麽問題。史達琳不得不匆匆搜索自己的記憶。
“你做過哪些測試。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類型測驗,做過嗎?還是羅夏測驗?”
“做過,是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類型測驗,羅夏測驗從未做過。”她說,“還做過主題理解測驗民給兒童做過本德一格式塔測驗民”
“你容易受驚嚇嗎,史達琳?”
“現在還沒有。”
“你瞧是這樣的,我們對在押的三十二名已知係列兇犯都試着進行了詢問和調查,目的是為一些懸而未决的案子建立一個心理總結的數據庫。其中大部分人都能配合——我想他們的動機是想露露臉吧,不少人是這樣的。二十六人願意合作,四名死囚的上訴尚未裁决,故而死不開口,也可以理解就是。但是我們最想要的一個人的合作還沒能獲得,我要你明天就去精神病院找他。”
剋拉麗絲,史達琳胸中咯瞪一下感到一陣喜悅,同時又有幾分害怕。
“那人是誰?”
“精神病專傢,漢尼巴爾·萊剋特醫生。”剋勞福德說。
在任何文明場所,一提起這名字,總是緊跟着上陣短暫的沉默。
史達琳定定地看着剋勞福德,可是她非常平靜。“漢尼巴爾,食人魔王。”她說。
“是的。”
“好的,呃——行,可以。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不過你得知道,我在想——為什麽選我去呢?”
“主要因為你是現成的人選,”剋勞福德說,“我不指望他會合作。他已經拒絶過了,但以前是通過精神病院院長這個中間人來談的。我得能對人說,我們已有合格的調查人員前去找過他並親自提問過他。有些原因與你無關。我這個部裏再派不出別的人去幹這事了。”
“你們被野牛比爾睏死了,還有內華達那些事兒。”史達琳說。
“你說對了。還是剛纔說的——大活人沒幾個了。”
“你剛纔說明天去——這麽急!手頭的案子有收穫的沒有?”
“沒有。有倒好了。”
“要是他不肯和我合作,你是否還要我對他作心理評估?”
“不要了。萊剋特醫生是個難以接近的病人,有關他的評估我這兒多得都齊腰深了,全都不一樣。”
剋勞福德搖出兩片維生素C倒入手心,在涼水器那兒調了一杯沃爾卡賽爾脫茲飲料,將藥片衝服了下去。“你知道,這事很荒唐;萊剋特是位精神病專傢,自己還為有關精神病的一些刊物撰稿——東西寫得很不一般呢——可他從不提及自己那點點異常。有一次在幾個測試中,他假裝配合精神病院的院長奇爾頓——坐着無聊將血壓計的袖帶套到了自己的上,再有就是看一些破爛照片——接着他就將瞭解到的關於奇爾頓的情況首先發表了出來,把人傢愚弄了一番。研究精神病的學生,雖然研究領域和他這
案子沒有關係,他們的信件,他倒都認真答復,他幹的全是這麽一套。如果他不願和你談,我衹要你直截了當地報來,他樣子如何,他的囚室什麽樣,他在做些什麽。自然色吧,不妨這樣說。註意那些進進出出的記者。也不是什麽真正的記者,是辦銜頭小報的新聞人。他們喜愛萊剋特甚至勝過安德魯王於。”
“是不是有傢色情雜志曾經出五萬美金要來買他的幾張處方?我好像有那印象。”史達琳說。
剋勞福德點了點頭。“我敢肯定,《國民秘聞》已經買通了醫院裏什麽人,我—安排你去,他們可能就知道了。”
剋勞福德將身子往前傾、直到與她面對面相距衹有兩英尺。她盯着他的半片狀閱讀用眼鏡看,那雙眼下的眼袋變得模糊不清起來。他最近都在用利斯特靈漱口水漱口。
“現在我要你全神貫註聽我說,史達琳。你在聽嗎?”
“是,長官。”
“對漢尼巴爾·萊剋特要十分留心。你用來和他打交道的實際手續,精神病院的院長奇爾頓醫生會過一遍目的。不要偏離這手續。無論如何,一絲一毫也不要偏離這手續。就算萊剋特和你談,他也衹不過想瞭解你這個人。那是一種好奇心,就像蛇出於好奇要往鳥窩裏探頭探腦一樣。你我都明白,談話中你得來來回回有幾個回合,但你不要告訴他有關你自己的任何細節。你個人的情況一絲一毫也不要進入他的腦子。你知道他對威爾·格雷厄姆是怎麽做的。”
“出事後我看到了報道。”
“威爾逮他時,他用一把裁油地氈的刀將威爾的內臟切斷了。威爾沒死也真是奇跡!還記得《紅色竜》嗎?菜剋特讓弗朗西斯·多勒賴德對威爾及其傢人下了毒手。威爾的臉看上去他媽的像被畢加索畫過似的,這都是萊剋特的功勞。在精神病院他還將一名護士撕成了碎片。的工作,衹是千萬別忘了他是個什麽人。”
“什麽人?你知道嗎?”
“我知道他是個惡魔。除此之外,誰也說不準。也許你最終能找到答案;我也不是隨隨便便就挑你來的,史達琳。我在弗吉尼亞大學時你就問過我幾個挺有意思的問題。局長要看的是底下有你簽名的自己的報告——要是報告寫得清楚、簡潔、有條理的話。那由我定了。星期天九點我一定要拿到報告。好了,史達琳,按指定的方案行動吧。”
剋勞福德朝她微微笑了笑,可他的眼睛卻了無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