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康強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已有好幾個中譯本,其中一個出於已故李健吾先生的大手筆。李先生還寫過一部《福樓拜評傳》,對這位作者推崇備志:“斯湯達深刻、巴爾紮剋偉大、但是福樓拜,完美。”
這個評價或許過高,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說:福樓拜力求完美。
福樓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說傢,他自稱,他也確實是藝術傢,文字的藝術傢。他視文字、文學創作為生命,每一部作品,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是嘔心瀝血的結果。對於他,小說的形式和風格比其內容更加重要。他寫得很慢,很苦,反復修改,要求每一個細節都來自仔細的觀察或親身體驗,要求文字具有音樂的節奏。(“一句好的散文應該同一句好詩一樣,是不可改動的,是同樣有節奏,同樣響亮的。”)寫包法利夫人服毒時,他感到自己也好象也中了毒。
他寫《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個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正反兩面的草稿寫了一千八百頁,最後定稿不到五百頁。當然他有條件這麽做。他出身富裕的資産階級,不必為謀生而忙碌,更不必賣文為生,有的是精雕細琢的工夫。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發表,不僅標志着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史的一個轉折,而且在世界範圍影響了小說這個文學體裁在此後一個多世紀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如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對騎士小說的清算一樣,《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義上是對浪漫主義與浪漫小說的清算。女主人公愛瑪·包法利(“愛瑪”是個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這個姓氏的詞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樓拜煞費苦心選定的這個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反差)是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度過青年時代,飽讀浪漫派作品。她成年後嫁給一名鄉鎮醫生,平庸、遲鈍、不解兒女柔情的包法利,真所謂“彩鳳隨鴉”。於是她不安於室,先後成為風月老手、地主羅多爾夫與書記員萊昂的情人。為了取悅萊昂,維持奢華的生活,她揮霍了丈夫的財産,還藉了高利貸。後來萊昂對她生厭,高利貸嚮她逼債,她衹有服砒霜自殺。
故事很簡單,沒有浪漫派小說麯折離奇的情節,無非是一個“淫婦”通姦,自食其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講故事,他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外省風情》。他為我們展示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外省生活的工筆畫捲,那是個單調沉悶、狹隘閉塞的世界,容不得半點對高尚的理想,乃至愛瑪這樣對虛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藥劑師奧梅為代表的所謂自由資産者打着科學的旗號,欺世盜名,無往而不勝。婦女在這個社會中更是弱者,福樓拜自己就說過:“就在此刻,同時在二十二個村莊中,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難,傷心飲泣。”
這部今天進入文學教科書的作品,在它發表的第二年卻被當局加上有傷風化、誹謗宗教等罪名,由檢察官提出公訴。檢察官列舉書中四個段落為佐證。一,愛瑪在樹林裏委身於羅多爾夫,她因姦情而變得更加美麗:這是對通姦的頌揚。二,愛瑪病後去領聖體,她用對情人的語言嚮天主傾訴。三,愛瑪與萊昂在奔馳的馬車裏做愛(《巴黎雜志》的編輯刪掉了這一段),然後是對他們幽會的旅館房間的“描寫”。四,對愛瑪臨死終場面的描寫違背宗教和道德原則,夾雜的聯想。
我們且看第三項指控。檢察官委婉地稱之為“馬車裏的淪落”的那一段:
車子掉頭往回走;而這一回,既無目標又無方向,衹是在隨意遊蕩。衹見它先是駛過聖波爾教堂,勒斯居爾,加爾剛山,紅墉鎮,快活林廣場;隨後是馬拉德爾裏街,迪南德裏街,聖羅曼塔樓,聖維維安教堂,聖馬剋洛教堂,聖尼凱茲教堂,---再駛過海關;---舊城樓,三管道和紀念公墓。車夫不時從車座上朝那些小酒店投去絶望的目光。他不明白車廂裏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麽魔,居然就是不肯讓車停下。他試過好幾次,每回都即刻聽見身後傳來怒氣衝衝的喊聲。於是他衹得狠下心來鞭打那兩匹汗涔涔的駑馬,任憑車子怎麽顛簸,怎麽東磕西碰,全都置之度外,他焉頭耷腦,又渴又倦又傷心,差點兒哭了出來。
在碼頭,在貨車與車桶之間,在街上,在界石拐角處,城裏的那些男男女女都睜大眼睛,驚愕地望着這幕外省難得一見的場景---一輛遮着簾子、比墳墓還密不透風的馬車,不停地在眼前晃來晃去,顛簸得像條海船。
有一回,中午時分在曠野上,陽光射得鍍銀舊車燈鋥鋥發亮的當口,從黃步小窗簾裏探出衹裸露的手來,把一團碎紙扔出窗外,紙屑像白蝴蝶似的隨風飄散,落入遠處開滿紫紅花朵的苜蓿地裏。
隨後,六點鐘光景,馬車停進博伏瓦齊納街區一條小巷,下來一個女人,面紗放得很低,頭也不回地往前走去。
這段敘述,適見福樓拜藝術手段的高超。他讓讀者處於車夫與市民的視角,猜想車裏可能發生了什麽事情。當今的通俗小說作者或者影視編導處理汽車(相當於福樓拜時代的馬車)裏的場面,不知澆上多少濃油赤醬。
再看對旅館房間的“描繪”:
在這個充滿歡樂的溫馨的房間,儘管華麗裏透出些衰頽,他倆依然鐘愛無比!每次來總看到傢具依然如故,有時還會在臺鐘的底座上找到幾枚發夾,那是上星期四她忘在這兒的。壁爐邊上,有張鑲嵌蠃鈿的黃檀木小圓桌,他倆就在這圓桌上用餐。愛瑪把肉切開,連同溫柔甜蜜的千言萬語,一塊兒遞給他;香檳泡沫從精緻的酒杯溢出,流到她的戒指上,她忘情地縱聲大笑。他倆已完完全全被對方所占有,根本無法自拔,因此都以為這兒就是他倆的傢,他們要在這兒一起生活,直到地老天荒,就像一對年輕的終身夫妻那樣。他們說我們的房間,我們的地毯,我們的椅子,她甚至管萊昂送她的拖鞋叫我的拖鞋,那是當初看她喜歡,萊昂特地買給她的禮物。這雙粉紅緞面的拖鞋,用天鵝絨毛滾着邊。她坐在他的膝上,腳夠不着地,衹能懸在半空;這時那雙小巧玲瓏、鞋跟不包革的拖鞋,就單靠光腳的腳趾點着。
與其說作者“”,不如說是檢察官大人神經過敏。
幸虧福樓拜請出一位地位顯赫、能言善辯的大律師,法庭最後判福樓拜無罪。
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包法利夫人》成為暢銷書。這以後,由於這篇小說多層次的、豐富的內涵,更由於持不同美學觀點的小說傢和批評傢們各取所需,它得到不同的評價。我們衹能挂一漏萬,舉其大端。
儘管福樓拜本人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等等頗有微詞,左拉對《包法利夫人》推崇備至:“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徵,是準確復製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於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程序......最終是小說傢殺死主人公,如果他衹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
早在上一個世紀,已有論者強調這部小說的心理學和哲學層面。儒勒.德.戈吉耶發明了“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把它定義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應該說,“包法利主義”的存在先於包法利夫人,而且是超國界的。中國文學史上有無數“心比天高,命如紙薄”或“始亂終棄”的“紅顔薄命”的故事。它也延伸到當今世界,青年男女對明星、對“大衆情人”的崇拜,其實也是“包法利主義”的一種變體。)
本世紀初,從英國小說傢亨利.詹姆斯開始,批評界致力於凸現福樓拜作品的藝術層面。詹姆斯寫道:“福樓拜衹在表現手法中看到藝術品的存在,他嚮我們提出挑戰,看誰能確定另一個評定作品生命力的標準而不論為笑柄。”
福樓拜研究本世紀蔚為顯學。六十年代興起的法國“新小說”作傢和理論傢們視福樓拜為先驅。讓.羅賽主要研究《包法利夫人》的敘述技巧和敘述觀點,他說這部“什麽也不涉及的書”是現代反小說的祖先。這話也不是毫無根據。福樓拜本人在一封信裏說過:“我以為美的,是一本什麽也不涉及的書,一本沒有外部聯繫的書,它以自身風格的內在力量支撐自己,如同地球無所評籍,懸在空中,一本幾乎沒有主題的書,或者,至少,主題幾乎是看不見的,如果這是可能的。”在另一封信裏他說:“因此既沒有美麗的題材,也沒有卑賤的題材,而且,從純藝術的觀點來看,我們幾乎可以把不存在任何題材奉為格言,因為風格本身就是觀察事物的絶對方式。”小說中對物體的刻畫越是精細,這個物體就越是孤立於它從屬的那個整體,除了它作為物體存在在那裏,失去其他任何意義,如小說中夏爾的那頂帽子。
薩特研究福樓拜,寫了一部兩千頁的大書《家庭的白癡》。他認為“被動性”在福樓拜身上非常重要。他愛用被動態造句,也是被動性的體現。他的父親,魯昂的名醫,在家庭裏濫用權力;母親對他沒有感情;繼承父業,也成為名醫的兄長引起他的嫉妒心。凡此種種,造成他的孤僻傾嚮,使他成為一個曾經是不幸的,後來又把神經官能癥作為擺脫不幸的辦法的人。藝術或文學不一定是神經官能癥患者的事情,但是為藝術而藝術,如福樓拜,要求一種神經官能癥。
最後要提到著名的秘魯作傢略薩,他寫了一部研究福樓拜的專著《無休止的縱欲》,標題來自福樓拜的一句話:“承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是沉溺於文學,如同無休止的縱欲。”(1858年9月4日緻勒羅瓦耶.德.尚特比小姐的信)他推崇《包法利夫人》為第一部現代小說,贊揚福樓拜對形式完美的追求,認為在後者身上,“形式從來未與生活分離:形式是生活最好的維護者”。
如果說《包法利夫人》的文本為批評傢的詮釋提供了無窮的可能性,對於翻譯傢,文本在形式上的完美卻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譯者不僅要準確傳達詞義,如果他盡心盡職,還要盡可能顧及原文的音樂性。李健吾先生以作傢的才情譯書,他的譯本行文瀟灑,有的翻譯評論傢譽之為“定本”。他的文章確實漂亮,試引一段(第三部第五章,愛瑪坐馬車從永鎮到魯昂,城市在她的眼下出現);
城像圓劇場,一步比一步低,霧氣籠罩,直到過了橋,纔亂紛紛展開。再過去又是曠野,形象單調,越遠越高,最後碰上灰天的模糊的基綫。全部風景,這樣從高望去,平平靜靜,像煞一幅畫。停錨的船衹,堆在一個角落;河順着緑嶺彎來彎去;長方形的島嶼,如同幾條大黑魚,停在水面,一動不動。工廠的煙囪冒出大團棕色的煙,隨風飄散。教堂的尖頂突破濃霧,清越的鐘聲有冶鑄廠的轟隆轟隆的響聲伴奏。馬路的枯樹,站在房屋中間,好象成堆的紫色荊棘一樣。雨洗過的屋頂,由於市區有高有低,光色參差不齊。有時候,吹來一陣勁風,浮雲飄嚮聖.卡特琳嶺,仿佛空氣凝成波濤,衝擊岸邊絶崖,先是氣勢洶洶,轉瞬又銷聲匿跡了。
我們看到,李先生愛用四字成語和四字結構,因此句讀較多,這一段文字一共用了三十五個標點符號,包括逗號、分號和句號。福樓拜極其重視文句的節奏,原文衹用了二十二個標點符號。本書作者周剋希先生力圖在一定程度上復製原文的節奏,他的譯文用了二十五個標點符號:
像圓形劇場那樣下凹,沐浴在霧靄之中的這座城市,過了橋那頭纔漸漸開闊,佈局也沒了章法。再往後,平坦的田野重又走勢單調地隆起,延接到遠處蒼茫的邊際。從高處如此望去,整片景色了無動靜,像一幅畫;下錨的船衹擠挨在一隅;河流在蔥鬱的岡巒腳下描畫出流暢的弧綫,橢圓形的島嶼恰似露出水面的一條條黑色的大魚。工廠的煙囪吐出滾滾濃煙,隨風飄散開去。鑄造廠傳來隆隆的響聲,和着矗立在霧中的教堂鐘樓清脆的排鐘聲。大街兩旁的樹木,凋零了樹葉,宛似屋宇間一蓬蓬紫色的荊棘,屋頂上的雨水猶自閃着亮光,屋面隨地勢起伏而明暗不一。時而,一陣風挾着雲團掠嚮聖卡特琳娜山岡,猶如股股氣浪悄沒聲兒地撞碎在峭壁上。
翻譯沒有定本,李健吾先生的譯本是否定本,這些都是學術界還沒定論的問題。我不敢說周剋希先生的譯本在總體上或在某一方面超過李先生的譯本或其他譯本,但是我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同的,有自覺的美學追求,因而有其價值的譯本。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已有好幾個中譯本,其中一個出於已故李健吾先生的大手筆。李先生還寫過一部《福樓拜評傳》,對這位作者推崇備志:“斯湯達深刻、巴爾紮剋偉大、但是福樓拜,完美。”
這個評價或許過高,但是我們至少可以說:福樓拜力求完美。
福樓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說傢,他自稱,他也確實是藝術傢,文字的藝術傢。他視文字、文學創作為生命,每一部作品,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句,都是嘔心瀝血的結果。對於他,小說的形式和風格比其內容更加重要。他寫得很慢,很苦,反復修改,要求每一個細節都來自仔細的觀察或親身體驗,要求文字具有音樂的節奏。(“一句好的散文應該同一句好詩一樣,是不可改動的,是同樣有節奏,同樣響亮的。”)寫包法利夫人服毒時,他感到自己也好象也中了毒。
他寫《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個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正反兩面的草稿寫了一千八百頁,最後定稿不到五百頁。當然他有條件這麽做。他出身富裕的資産階級,不必為謀生而忙碌,更不必賣文為生,有的是精雕細琢的工夫。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發表,不僅標志着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史的一個轉折,而且在世界範圍影響了小說這個文學體裁在此後一個多世紀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如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對騎士小說的清算一樣,《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義上是對浪漫主義與浪漫小說的清算。女主人公愛瑪·包法利(“愛瑪”是個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這個姓氏的詞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樓拜煞費苦心選定的這個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反差)是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度過青年時代,飽讀浪漫派作品。她成年後嫁給一名鄉鎮醫生,平庸、遲鈍、不解兒女柔情的包法利,真所謂“彩鳳隨鴉”。於是她不安於室,先後成為風月老手、地主羅多爾夫與書記員萊昂的情人。為了取悅萊昂,維持奢華的生活,她揮霍了丈夫的財産,還藉了高利貸。後來萊昂對她生厭,高利貸嚮她逼債,她衹有服砒霜自殺。
故事很簡單,沒有浪漫派小說麯折離奇的情節,無非是一個“淫婦”通姦,自食其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講故事,他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外省風情》。他為我們展示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外省生活的工筆畫捲,那是個單調沉悶、狹隘閉塞的世界,容不得半點對高尚的理想,乃至愛瑪這樣對虛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藥劑師奧梅為代表的所謂自由資産者打着科學的旗號,欺世盜名,無往而不勝。婦女在這個社會中更是弱者,福樓拜自己就說過:“就在此刻,同時在二十二個村莊中,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難,傷心飲泣。”
這部今天進入文學教科書的作品,在它發表的第二年卻被當局加上有傷風化、誹謗宗教等罪名,由檢察官提出公訴。檢察官列舉書中四個段落為佐證。一,愛瑪在樹林裏委身於羅多爾夫,她因姦情而變得更加美麗:這是對通姦的頌揚。二,愛瑪病後去領聖體,她用對情人的語言嚮天主傾訴。三,愛瑪與萊昂在奔馳的馬車裏做愛(《巴黎雜志》的編輯刪掉了這一段),然後是對他們幽會的旅館房間的“描寫”。四,對愛瑪臨死終場面的描寫違背宗教和道德原則,夾雜的聯想。
我們且看第三項指控。檢察官委婉地稱之為“馬車裏的淪落”的那一段:
車子掉頭往回走;而這一回,既無目標又無方向,衹是在隨意遊蕩。衹見它先是駛過聖波爾教堂,勒斯居爾,加爾剛山,紅墉鎮,快活林廣場;隨後是馬拉德爾裏街,迪南德裏街,聖羅曼塔樓,聖維維安教堂,聖馬剋洛教堂,聖尼凱茲教堂,---再駛過海關;---舊城樓,三管道和紀念公墓。車夫不時從車座上朝那些小酒店投去絶望的目光。他不明白車廂裏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麽魔,居然就是不肯讓車停下。他試過好幾次,每回都即刻聽見身後傳來怒氣衝衝的喊聲。於是他衹得狠下心來鞭打那兩匹汗涔涔的駑馬,任憑車子怎麽顛簸,怎麽東磕西碰,全都置之度外,他焉頭耷腦,又渴又倦又傷心,差點兒哭了出來。
在碼頭,在貨車與車桶之間,在街上,在界石拐角處,城裏的那些男男女女都睜大眼睛,驚愕地望着這幕外省難得一見的場景---一輛遮着簾子、比墳墓還密不透風的馬車,不停地在眼前晃來晃去,顛簸得像條海船。
有一回,中午時分在曠野上,陽光射得鍍銀舊車燈鋥鋥發亮的當口,從黃步小窗簾裏探出衹裸露的手來,把一團碎紙扔出窗外,紙屑像白蝴蝶似的隨風飄散,落入遠處開滿紫紅花朵的苜蓿地裏。
隨後,六點鐘光景,馬車停進博伏瓦齊納街區一條小巷,下來一個女人,面紗放得很低,頭也不回地往前走去。
這段敘述,適見福樓拜藝術手段的高超。他讓讀者處於車夫與市民的視角,猜想車裏可能發生了什麽事情。當今的通俗小說作者或者影視編導處理汽車(相當於福樓拜時代的馬車)裏的場面,不知澆上多少濃油赤醬。
再看對旅館房間的“描繪”:
在這個充滿歡樂的溫馨的房間,儘管華麗裏透出些衰頽,他倆依然鐘愛無比!每次來總看到傢具依然如故,有時還會在臺鐘的底座上找到幾枚發夾,那是上星期四她忘在這兒的。壁爐邊上,有張鑲嵌蠃鈿的黃檀木小圓桌,他倆就在這圓桌上用餐。愛瑪把肉切開,連同溫柔甜蜜的千言萬語,一塊兒遞給他;香檳泡沫從精緻的酒杯溢出,流到她的戒指上,她忘情地縱聲大笑。他倆已完完全全被對方所占有,根本無法自拔,因此都以為這兒就是他倆的傢,他們要在這兒一起生活,直到地老天荒,就像一對年輕的終身夫妻那樣。他們說我們的房間,我們的地毯,我們的椅子,她甚至管萊昂送她的拖鞋叫我的拖鞋,那是當初看她喜歡,萊昂特地買給她的禮物。這雙粉紅緞面的拖鞋,用天鵝絨毛滾着邊。她坐在他的膝上,腳夠不着地,衹能懸在半空;這時那雙小巧玲瓏、鞋跟不包革的拖鞋,就單靠光腳的腳趾點着。
與其說作者“”,不如說是檢察官大人神經過敏。
幸虧福樓拜請出一位地位顯赫、能言善辯的大律師,法庭最後判福樓拜無罪。
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包法利夫人》成為暢銷書。這以後,由於這篇小說多層次的、豐富的內涵,更由於持不同美學觀點的小說傢和批評傢們各取所需,它得到不同的評價。我們衹能挂一漏萬,舉其大端。
儘管福樓拜本人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等等頗有微詞,左拉對《包法利夫人》推崇備至:“以《包法利夫人》為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徵,是準確復製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於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程序......最終是小說傢殺死主人公,如果他衹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
早在上一個世紀,已有論者強調這部小說的心理學和哲學層面。儒勒.德.戈吉耶發明了“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把它定義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應該說,“包法利主義”的存在先於包法利夫人,而且是超國界的。中國文學史上有無數“心比天高,命如紙薄”或“始亂終棄”的“紅顔薄命”的故事。它也延伸到當今世界,青年男女對明星、對“大衆情人”的崇拜,其實也是“包法利主義”的一種變體。)
本世紀初,從英國小說傢亨利.詹姆斯開始,批評界致力於凸現福樓拜作品的藝術層面。詹姆斯寫道:“福樓拜衹在表現手法中看到藝術品的存在,他嚮我們提出挑戰,看誰能確定另一個評定作品生命力的標準而不論為笑柄。”
福樓拜研究本世紀蔚為顯學。六十年代興起的法國“新小說”作傢和理論傢們視福樓拜為先驅。讓.羅賽主要研究《包法利夫人》的敘述技巧和敘述觀點,他說這部“什麽也不涉及的書”是現代反小說的祖先。這話也不是毫無根據。福樓拜本人在一封信裏說過:“我以為美的,是一本什麽也不涉及的書,一本沒有外部聯繫的書,它以自身風格的內在力量支撐自己,如同地球無所評籍,懸在空中,一本幾乎沒有主題的書,或者,至少,主題幾乎是看不見的,如果這是可能的。”在另一封信裏他說:“因此既沒有美麗的題材,也沒有卑賤的題材,而且,從純藝術的觀點來看,我們幾乎可以把不存在任何題材奉為格言,因為風格本身就是觀察事物的絶對方式。”小說中對物體的刻畫越是精細,這個物體就越是孤立於它從屬的那個整體,除了它作為物體存在在那裏,失去其他任何意義,如小說中夏爾的那頂帽子。
薩特研究福樓拜,寫了一部兩千頁的大書《家庭的白癡》。他認為“被動性”在福樓拜身上非常重要。他愛用被動態造句,也是被動性的體現。他的父親,魯昂的名醫,在家庭裏濫用權力;母親對他沒有感情;繼承父業,也成為名醫的兄長引起他的嫉妒心。凡此種種,造成他的孤僻傾嚮,使他成為一個曾經是不幸的,後來又把神經官能癥作為擺脫不幸的辦法的人。藝術或文學不一定是神經官能癥患者的事情,但是為藝術而藝術,如福樓拜,要求一種神經官能癥。
最後要提到著名的秘魯作傢略薩,他寫了一部研究福樓拜的專著《無休止的縱欲》,標題來自福樓拜的一句話:“承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是沉溺於文學,如同無休止的縱欲。”(1858年9月4日緻勒羅瓦耶.德.尚特比小姐的信)他推崇《包法利夫人》為第一部現代小說,贊揚福樓拜對形式完美的追求,認為在後者身上,“形式從來未與生活分離:形式是生活最好的維護者”。
如果說《包法利夫人》的文本為批評傢的詮釋提供了無窮的可能性,對於翻譯傢,文本在形式上的完美卻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譯者不僅要準確傳達詞義,如果他盡心盡職,還要盡可能顧及原文的音樂性。李健吾先生以作傢的才情譯書,他的譯本行文瀟灑,有的翻譯評論傢譽之為“定本”。他的文章確實漂亮,試引一段(第三部第五章,愛瑪坐馬車從永鎮到魯昂,城市在她的眼下出現);
城像圓劇場,一步比一步低,霧氣籠罩,直到過了橋,纔亂紛紛展開。再過去又是曠野,形象單調,越遠越高,最後碰上灰天的模糊的基綫。全部風景,這樣從高望去,平平靜靜,像煞一幅畫。停錨的船衹,堆在一個角落;河順着緑嶺彎來彎去;長方形的島嶼,如同幾條大黑魚,停在水面,一動不動。工廠的煙囪冒出大團棕色的煙,隨風飄散。教堂的尖頂突破濃霧,清越的鐘聲有冶鑄廠的轟隆轟隆的響聲伴奏。馬路的枯樹,站在房屋中間,好象成堆的紫色荊棘一樣。雨洗過的屋頂,由於市區有高有低,光色參差不齊。有時候,吹來一陣勁風,浮雲飄嚮聖.卡特琳嶺,仿佛空氣凝成波濤,衝擊岸邊絶崖,先是氣勢洶洶,轉瞬又銷聲匿跡了。
我們看到,李先生愛用四字成語和四字結構,因此句讀較多,這一段文字一共用了三十五個標點符號,包括逗號、分號和句號。福樓拜極其重視文句的節奏,原文衹用了二十二個標點符號。本書作者周剋希先生力圖在一定程度上復製原文的節奏,他的譯文用了二十五個標點符號:
像圓形劇場那樣下凹,沐浴在霧靄之中的這座城市,過了橋那頭纔漸漸開闊,佈局也沒了章法。再往後,平坦的田野重又走勢單調地隆起,延接到遠處蒼茫的邊際。從高處如此望去,整片景色了無動靜,像一幅畫;下錨的船衹擠挨在一隅;河流在蔥鬱的岡巒腳下描畫出流暢的弧綫,橢圓形的島嶼恰似露出水面的一條條黑色的大魚。工廠的煙囪吐出滾滾濃煙,隨風飄散開去。鑄造廠傳來隆隆的響聲,和着矗立在霧中的教堂鐘樓清脆的排鐘聲。大街兩旁的樹木,凋零了樹葉,宛似屋宇間一蓬蓬紫色的荊棘,屋頂上的雨水猶自閃着亮光,屋面隨地勢起伏而明暗不一。時而,一陣風挾着雲團掠嚮聖卡特琳娜山岡,猶如股股氣浪悄沒聲兒地撞碎在峭壁上。
翻譯沒有定本,李健吾先生的譯本是否定本,這些都是學術界還沒定論的問題。我不敢說周剋希先生的譯本在總體上或在某一方面超過李先生的譯本或其他譯本,但是我可以說,這是一個不同的,有自覺的美學追求,因而有其價值的譯本。
我們正在上自習,忽然校長進來了,後面跟着一個沒有穿學生裝的新學生,還有一個小校工,卻端着一張大書桌。正在打瞌睡的學生也醒過來了,個個站了起來,仿佛功課受到打擾似的。
校長做了個手勢,要我們坐下,然後轉過身去,低聲對班主任說:
“羅傑先生,我把這個學生交托給你了,讓他上五年級吧。要是他的功課和品行都夠格的話,再讓他升高班,他的歲數已經夠大的了。”
這個新生坐在門背後的角落裏,門一開,誰也看不見他,他是一個小鄉巴佬,大約有十五歲,個子比我們哪一個都高。他的頭髮順着前額剪齊,像鄉下教堂裏的歌童,看起來又懂事,又不自在。他的肩膀雖然不算寬,可是那件黑紐緑呢小外衣一定穿得太緊,袖口綳開了綫縫的地方,露出了曬紅的手腕,一看就知道是捲起袖子幹慣了活的。淺黃色的長褲子給背帶吊得太高,漏出了穿藍襪子的小腿。腳上穿了一雙不常擦油的釘鞋。
大傢背起書來。他竪起耳朵來聽,專心得好像在教堂裏聽傳道,連腿也不敢蹺,胳膊也不敢放在書桌上。兩點鐘下課鈴響的時候,要不是班主任提醒他,他也不知道和我們一齊排隊。
我們平時有個習慣,一進教室,就把帽子拋在地上,以免拿在手裏礙事;因此,一跨過門檻,就得把帽子扔到長凳底下,並且還要靠墻,掀起一片塵土;這已經成為規矩了。
不知道這個新生是沒有註意到我們這一套,還是不敢跟大傢一樣做,課前的禱告做完之後,他還把鴨舌帽放在膝蓋上。他的帽子像是一盤大雜燴,看不出到底是皮帽、軍帽、圓頂帽、尖嘴帽還是睡帽,反正是便宜貨,說不出的難看,好像啞巴吃了黃連後的苦臉。帽子是雞蛋形的,裏面用鐵絲支撐着,帽口有三道滾邊;往上是交錯的菱形絲絨和兔皮,中間有條紅綫隔開;再往上是口袋似的帽筒;帽頂是多邊的硬殼紙,紙上蒙着復雜的彩綉,還有一根細長的飾帶,末端吊着一個金綫結成的小十字架作為墜子。
帽子是新的,帽檐還閃光呢。
“站起來,”老師說。
他一起立,鴨舌帽就掉了。全班人都笑了起來。
他彎下腰去拿帽子。旁邊一個學生用胳膊捅了他一下,帽子又掉了,他又揀了一回。
“不必擔心,你的王冠不會摔壞,”老師很風趣地說。
學生都哈哈大笑起來,可憐的新生更加手足無措,不知道帽子應該拿在手裏,還是讓它掉在地下,還是把它戴在頭上。他到底又坐下了,帽子還是放在膝蓋上。
“站起來,”老師再說—遍,“告訴我你叫什麽名字。”
新生口裏含了蘿蔔似地說了一個聽不清楚的名字。
“再說一遍!”
新生還是說了一個稀裏糊塗的名字,全班都笑得更厲害了。
“聲音高點!”老師喊道,“聲音高點!”
於是新生狠下决心,張開血盆大口,像在呼救似的,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叫道:“下坡花力!”
這下好了,笑聲叫聲直綫上升,越來越鬧,有的聲音尖得刺耳,有的像狼號,有的像狗叫,有人跺腳,有人學舌:“下坡花力!下坡花力!”好不容易纔變成零星的叫聲,慢慢靜了下來,但是一排板凳好像一串爆竹,說不準什麽時候還會爆發出一兩聲壓製不住的笑聲,猶如死灰復燃的爆竹一樣。老師衹好用罰做功課的雨點,來淋濕爆竹,總算逐漸恢復了教室裏的秩序;老師又要新生聽寫,拼音,翻來復去地念,纔搞清楚了他的名字是夏爾·包法利,就罰這條可憐蟲坐到講臺前懶學生坐的板凳上去。他正要去,又站住了。
“你找什麽?”老師問道。
“我的……”新生心神不定,眼睛左右張望,膽小怕事地說。
“全班罰抄五百行詩!”教師一聲令下,就像海神風浪一般,壓下了一場方興未艾的風暴。
“都不許鬧!”老師生氣了,一面從高筒帽裏掏出手帕來擦滿臉的汗水,一面接着說。“至於你呢,新來的學生,你給我抄二十遍拉丁動詞‘笑’的變位法。”
然後,他用溫和一點的聲音說:
“你的帽子嘛,回頭就會找到,沒有人搶你的!”
一切恢復平靜。頭都低下來做練習了。新生端端正正坐了兩個鐘頭,雖然說不定什麽時候,不知道什麽人的筆尖就會彈出一個小紙團來,濺他一臉墨水。他衹用手擦擦臉,依然一動不動,也不擡頭看一眼。
上晚自習的時候,他從書桌裏拿出袖套來,把文具擺得整整齊齊,細心地用尺在紙上劃綫。我們看他真用功,個個詞都不厭其煩地查詞典。當然,他就是靠了他表現的這股勁頭,纔沒有降到低年級去;因為他即使勉強懂得文法規則,但是用詞造句並不高明。他的拉丁文是本村神甫給他啓的蒙,他的父母為了省錢,不是拖得實在不能再拖了,還不肯送他上學堂。
他的父親夏爾·德尼·巴托洛梅·包法利,原來是軍醫的助手,在一八一二年左右的徵兵案件中受到了連累,不得不在這時離開部隊,好在他那堂堂一表的人材,贏得了一傢衣帽店老闆女兒的歡心,使他順便撈到了六萬法郎的嫁妝。他的長相漂亮,喜歡吹牛,總使他靴子上的馬刺鏗鏘作響,嘴唇上邊的鬍子和絡腮鬍子連成一片,手指上總戴着戒指,衣服又穿得光彩奪目,外表看起來像個勇士,平易近人又像個推銷員。一結了婚,頭兩三年他就靠老婆的錢過日子,吃得好,起得晚,用瓷煙斗一大鬥、一大鬥地吸煙,晚上不看完戲不回傢,還是咖啡館的常客。嶽父死了,沒有留下多少財産,他不高興,要開一傢紡織廠,又蝕了本,衹好回到鄉下,想在那裏顯顯身手。但是,他既不懂得織布,又不懂得種地;他的馬不是用來耕耘,而是用來馳騁;他的蘋果酒不是一桶一桶賣掉,而是一瓶一瓶喝光;他院子裏最好的雞鴨,都供自己食用;他的豬油也用來擦亮自己打獵穿的皮鞋;不消多久,他發現自己最好打消一切發財的念頭。
於是他一年花兩百法郎,在科州和皮卡迪交界的一個村子裏,租了一所半田莊、半住宅的房子;他灰心喪氣,怨天尤人,從四十五歲起,就關門閉戶,說是厭倦人世,决意衹過安靜的日子了。
他的妻子從前愛他簡直着了魔,簡直是對他百依百順;不料她越順着他,他卻越遠着她。她本來脾氣好,感情外露,愛情專一,後來上了年紀,就像走了氣的酒會變酸一樣,也變得難相處了,說話嘮叨,神經緊張。她吃了多少苦呵!起初看見他追騷逐臭,碰到村裏的浪蕩女人都不放過,夜裏醉得人事不省,滿身酒氣,從多少下流地方給送回傢來,她都沒有抱怨。後來,她的自尊心受了傷,衹好不言不語,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她還得到處奔波,忙這忙那。她得去見訴訟代理人,去見法庭庭長,記住什麽時候期票到期,辦理延期付款;在傢裏,她又得縫縫補補,洗洗燙燙,監督工人,開發工錢,而她的丈夫卻什麽也不管,從早到晚都昏沉沉、懶洋洋,仿佛在跟人賭氣似的,稍微清醒一點就對她說些忘恩負義的話,縮在火爐旁邊吸煙,嚮爐灰裏吐痰。
等到她生了一個男孩,卻不得不交給奶媽喂養。小把戲斷奶回傢後,又把他慣得像一個王子,母親喂他果醬,父親卻讓他光着腳丫子滿地跑,還冒充哲學家,說什麽小畜牲一絲不挂,可能活得更好。父母對孩子的想法背道而馳,父親頭腦裏有男人的理想,他要按照斯巴達的方式嚴格訓練兒子,好讓他有強健的體格。他要兒子鼕天睡覺不生火,教他大口喝甘蔗酒,看見教堂的隊伍就說粗話。可是小孩子天性馴良,辜負了父親的苦心,枉費了他的精力。母親總把兒子帶在身邊,為他剪硬紙板,給他講故事,沒完沒了地自言自語,快樂中有幾分憂鬱,親熱得又過於羅唆。她的日子過得孤寂,就把支離破碎的幻想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夢想着厚祿,仿佛看見他已經長大成人,漂亮,聰明,不管是修築橋梁公路也好,做官執法也好,都有所成就了。她教他認字,甚至彈着一架早買的舊鋼琴,教他唱兩三支小調。但是對這一套,重財輕文的包法利先生卻說是太劃不來了。難道他們有條件供養他上公立學校,將來買個一官半職,或者盤進一傢店面?再說,一個人衹要膽大臉皮厚,總會有得意的日子。包法利太太衹好咬咬嘴唇,讓孩子在村裏吊兒郎當。
他跟在莊稼漢後面,用土塊打得烏鴉東飛西跑,他沿着溝摘黑莓吃,手裏拿根釣竿,卻說是在看管火雞;到了收穫季節他就翻曬𠔌子,在樹林裏東奔西跑;下雨天他在教堂門廊下的地上畫方格,玩跳房子的遊戲,碰到節日他就求教堂的管事讓他敲鐘,好把身子吊在粗繩上,繩子來回擺動,他就覺得在隨風飛舞。
因此,他長得像一棵硬木樹,手臂結實,膚色健美。
十二歲上,他母親纔得到允許,讓他開始學習。他的啓蒙老師是教堂的神甫。不過上課的時間太短,又不固定,起不了多大作用。功課都是忙裏偷閑教的,剛剛行過洗禮,又要舉行葬禮,中間有點閑暇,就站在聖器室裏,匆匆忙忙講上一課;或者是在晚禱之後,神甫不出門了,又叫人去把學生找來。他們兩人上得樓來,走進他的房間,於是各就各位:蒼蠅和蛾子也圍着蠟燭飛舞。天氣一熱,孩子就打瞌睡;神甫雙手壓在肚皮上,昏昏沉沉,不消多久,也就張嘴打起鼾來。有時,神甫給附近的病人行過臨終聖禮回傢,看見夏爾在田地裏頑皮搗亂,就把他喊住,訓了他刻把鐘,並且利用機會,叫他在樹底下背動詞變位表。但不是天下雨,就是過路的熟人,把他們的功課打斷了。儘管如此,神甫對他一直表示滿意,甚至還說:小夥子記性挺好。
夏爾不能就停留在這一步呀。母親一抓緊,父親問心有愧,或者是嫌纍了,居然不反對就讓了步,但還是又拖了一年,等到這個頑童行過第一次聖體瞻禮再說。六個月一晃就過去了;第二年十月底,夏爾總算進了盧昂中學,還是過聖·羅曼節期間,他父親來趕熱鬧時,親自把他帶來的。
時過境遷,我們現在誰也不記得他的事了,衹知道他脾氣好,玩的時候玩,讀書的時候讀書,在教室裏聽講,在寢室裏睡覺,在餐廳裏就餐。他的傢長代理人是手套街一傢五金批發店的老闆,每個月接他出來一次,總是在星期天鋪子關門之後,打發他到碼頭去逛逛,看看船來船往,然後一到七點,就送他回學校晚餐。每個星期四晚上,他給母親寫一封長信,用的是紅墨水,還用三塊小面團封口;然後他就復習歷史課的筆記,或者在自習室裏讀一本過時的、情節拖帶的《希臘遊記》,散步的時候,他老是和校工聊天,因為他們兩個都是鄉下來的。
靠了用功,他在班上總是保持中下水平;有一回考博物學,他雖然沒有得奬,卻受到了表揚。但是,到三年級結束的時候,他的父母要他退學,並且要他學醫,說是相信他會出人頭地,得到學位的。
他的母親認識羅伯剋河岸一傢洗染店,就在四層樓上為他找了一間房子。她把他的膳宿安排停當,弄來幾件傢具,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還從傢裏運來一張櫻桃木的舊床,另外買了一個生鐵小火爐,儲存了一堆木柴,準備可憐的孩子過鼕取暖之用。住了一個禮拜之後,她纔回鄉下去,臨行前還千叮嚀、萬囑咐,說現在就衹剩下他一個人了,一定要會照管自己。
佈告欄裏的功課表使他頭昏腦脹: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藥劑學、化學、植物學、診斷學、治療學,還不提衛生學和藥材學,一個個名詞他都搞不清來竜去脈,看起來好像神廟的大門,裏面莊嚴肅穆,一片黑暗。他什麽也不懂;聽講也是白搭,一點也沒理解。不過他很用功,筆記訂了一本又是一本,上課每堂都到,實習一次不缺。他完成繁瑣的日常工作,就像蒙住眼睛拉磨的馬一樣,轉來轉去也不知道磨的是什麽。
為了省得他花錢,他的母親每個星期都托郵車給他帶來一大塊叉燒小牛肉,他上午從醫院回來,就靠着墻頓腳取暖,吃叉燒肉當午餐。然後又是上課,上階梯教室,上救濟院,上完課再穿街過巷,回住所來。晚上,他吃過房東不豐盛的晚餐,又上樓回房間用功。他身上穿的衣服給汗水浸濕了,背靠着燒紅了的小火爐,一直冒汽。
到了夏天美好的黃昏時刻,悶熱的街頭巷尾都空蕩蕩的,衹有女傭人在大門口踢毽子。他打開窗戶,憑窗眺望,看見底下的小河流過橋梁柵欄,顔色有黃有紫有藍,使盧昂這個街區變成了見不得人的小威尼斯。有幾個工人蹲在河邊洗胳膊。閣樓裏伸出去的竿子上,晾着一束一束的棉綫。對面屋頂上是一望無際的青天,還有一輪西沉的紅日。鄉下該多好呵!山毛櫸下該多涼爽呵!他張開鼻孔去吸田野的清香,可惜衹聞到一股熱氣。他消瘦了,身材變得修長,臉上流露出一種哀怨的表情,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關懷。
人衹要一馬虎,就會自然而然地擺脫决心的束縛。有一次,他沒去實習,第二天,又沒去上課,一嘗到偷懶的甜頭,慢慢就進得去出不來了。他養成了上小酒館的習慣,在那裏玩骨牌玩得入了迷。每天晚上關在一個骯髒的賭窟裏,在大理石臺子上,擲着有黑點的小羊骨頭骰子,在他看來,似乎是難能可貴的自由行動,擡高了他在自己眼裏的身價。這就似是頭一回走進花花世界嘗到禁臠一樣;在進門的時候,把手指放在門扶手上,心裏已經涌起般的快感了。那時,壓在內心深處的種種欲望都冒了出來;他學會了對女伴唱小調,興高采烈地唱貝朗瑞的歌麯,能調五味酒,最後,還懂得了談情說愛。
他這樣準備醫生考試,結果當然是徹底失敗。當天晚上,他傢裏還在等他回來開慶功會呢!他動身走回傢去,一到村口又站住了,托人把母親找出來,一五一十都告訴了她。母親原諒兒子,反而責怪主考人不公平,沒有讓他通過,並且說父親面前由她來交代,這就給他吃了定心丸。
等到五年以後,包法利先生纔知道考試;事情已經過去,不能再算陳年老賬,何況他怎能相信自己生的兒子會是蠢才呢!
於是夏爾重新復習功課,繼續準備考試,並且事先把考過的題目都背得爛熟。他總算通過了,成績還算良好。這對他的母親來說,簡直是個大喜的日子:他們大擺喜筵。
到哪裏去行醫呢?去托特吧。那裏衹有一個老醫生。很久以來,包法利太太就巴不得他死掉。不等老頭子捲鋪蓋,夏爾就在他對面住下,迫不及待地要呢!
好不容易把兒子帶大了,讓他學會了行醫謀生,幫他在托特挂牌開業,這還不算完:他還沒成傢呢。她又給他娶了一房媳婦,那是迪埃普一個事務員的寡婦,四十五歲,一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
杜比剋傢的寡婦雖然長得醜,骨瘦如柴,滿臉的疙瘩像春天發芽的樹枝,但並不愁嫁不出去,供她挑選的還不乏其人。為了達到目的,包法利大娘不得不費盡心機,把對手都擠掉,甚至有一個豬肉店老闆,得到幾個神甫撐腰,也給她巧施妙計,破壞了好事。
夏爾打着如意算盤,滿以為一結婚,條件就會變得更好,人可以自作主張,錢可以隨意花費。哪裏曉得當傢作主的是他老婆;他在人面前應該這樣說,不能那樣說,每逢齋戒日要吃素,要順着她的意思穿衣服,按照她的吩咐催促病人還帳。她拆他的私信,監視他的行動,隔着板壁聽他看病,如果診室裏有婦女的話。她每天早晨要喝巧剋力,沒完沒了地要他關心。她老是抱怨神經痛,胸脯痛,氣血兩虧。腳步聲響吵了她;他一走又冷落了她;回到她身邊呢,那當然是希望她早死。夜裏,夏爾回到傢中,她就從被窩底下伸出瘦長的胳膊,摟住他的脖子,把他拉到床邊坐下,對他訴起苦來:他一定是忘記她了,愛上別的女人了!人傢早就說過,她的命苦,說到最後,她為了健康,嚮他要一點甜藥水,還要一點愛情。
校長做了個手勢,要我們坐下,然後轉過身去,低聲對班主任說:
“羅傑先生,我把這個學生交托給你了,讓他上五年級吧。要是他的功課和品行都夠格的話,再讓他升高班,他的歲數已經夠大的了。”
這個新生坐在門背後的角落裏,門一開,誰也看不見他,他是一個小鄉巴佬,大約有十五歲,個子比我們哪一個都高。他的頭髮順着前額剪齊,像鄉下教堂裏的歌童,看起來又懂事,又不自在。他的肩膀雖然不算寬,可是那件黑紐緑呢小外衣一定穿得太緊,袖口綳開了綫縫的地方,露出了曬紅的手腕,一看就知道是捲起袖子幹慣了活的。淺黃色的長褲子給背帶吊得太高,漏出了穿藍襪子的小腿。腳上穿了一雙不常擦油的釘鞋。
大傢背起書來。他竪起耳朵來聽,專心得好像在教堂裏聽傳道,連腿也不敢蹺,胳膊也不敢放在書桌上。兩點鐘下課鈴響的時候,要不是班主任提醒他,他也不知道和我們一齊排隊。
我們平時有個習慣,一進教室,就把帽子拋在地上,以免拿在手裏礙事;因此,一跨過門檻,就得把帽子扔到長凳底下,並且還要靠墻,掀起一片塵土;這已經成為規矩了。
不知道這個新生是沒有註意到我們這一套,還是不敢跟大傢一樣做,課前的禱告做完之後,他還把鴨舌帽放在膝蓋上。他的帽子像是一盤大雜燴,看不出到底是皮帽、軍帽、圓頂帽、尖嘴帽還是睡帽,反正是便宜貨,說不出的難看,好像啞巴吃了黃連後的苦臉。帽子是雞蛋形的,裏面用鐵絲支撐着,帽口有三道滾邊;往上是交錯的菱形絲絨和兔皮,中間有條紅綫隔開;再往上是口袋似的帽筒;帽頂是多邊的硬殼紙,紙上蒙着復雜的彩綉,還有一根細長的飾帶,末端吊着一個金綫結成的小十字架作為墜子。
帽子是新的,帽檐還閃光呢。
“站起來,”老師說。
他一起立,鴨舌帽就掉了。全班人都笑了起來。
他彎下腰去拿帽子。旁邊一個學生用胳膊捅了他一下,帽子又掉了,他又揀了一回。
“不必擔心,你的王冠不會摔壞,”老師很風趣地說。
學生都哈哈大笑起來,可憐的新生更加手足無措,不知道帽子應該拿在手裏,還是讓它掉在地下,還是把它戴在頭上。他到底又坐下了,帽子還是放在膝蓋上。
“站起來,”老師再說—遍,“告訴我你叫什麽名字。”
新生口裏含了蘿蔔似地說了一個聽不清楚的名字。
“再說一遍!”
新生還是說了一個稀裏糊塗的名字,全班都笑得更厲害了。
“聲音高點!”老師喊道,“聲音高點!”
於是新生狠下决心,張開血盆大口,像在呼救似的,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叫道:“下坡花力!”
這下好了,笑聲叫聲直綫上升,越來越鬧,有的聲音尖得刺耳,有的像狼號,有的像狗叫,有人跺腳,有人學舌:“下坡花力!下坡花力!”好不容易纔變成零星的叫聲,慢慢靜了下來,但是一排板凳好像一串爆竹,說不準什麽時候還會爆發出一兩聲壓製不住的笑聲,猶如死灰復燃的爆竹一樣。老師衹好用罰做功課的雨點,來淋濕爆竹,總算逐漸恢復了教室裏的秩序;老師又要新生聽寫,拼音,翻來復去地念,纔搞清楚了他的名字是夏爾·包法利,就罰這條可憐蟲坐到講臺前懶學生坐的板凳上去。他正要去,又站住了。
“你找什麽?”老師問道。
“我的……”新生心神不定,眼睛左右張望,膽小怕事地說。
“全班罰抄五百行詩!”教師一聲令下,就像海神風浪一般,壓下了一場方興未艾的風暴。
“都不許鬧!”老師生氣了,一面從高筒帽裏掏出手帕來擦滿臉的汗水,一面接着說。“至於你呢,新來的學生,你給我抄二十遍拉丁動詞‘笑’的變位法。”
然後,他用溫和一點的聲音說:
“你的帽子嘛,回頭就會找到,沒有人搶你的!”
一切恢復平靜。頭都低下來做練習了。新生端端正正坐了兩個鐘頭,雖然說不定什麽時候,不知道什麽人的筆尖就會彈出一個小紙團來,濺他一臉墨水。他衹用手擦擦臉,依然一動不動,也不擡頭看一眼。
上晚自習的時候,他從書桌裏拿出袖套來,把文具擺得整整齊齊,細心地用尺在紙上劃綫。我們看他真用功,個個詞都不厭其煩地查詞典。當然,他就是靠了他表現的這股勁頭,纔沒有降到低年級去;因為他即使勉強懂得文法規則,但是用詞造句並不高明。他的拉丁文是本村神甫給他啓的蒙,他的父母為了省錢,不是拖得實在不能再拖了,還不肯送他上學堂。
他的父親夏爾·德尼·巴托洛梅·包法利,原來是軍醫的助手,在一八一二年左右的徵兵案件中受到了連累,不得不在這時離開部隊,好在他那堂堂一表的人材,贏得了一傢衣帽店老闆女兒的歡心,使他順便撈到了六萬法郎的嫁妝。他的長相漂亮,喜歡吹牛,總使他靴子上的馬刺鏗鏘作響,嘴唇上邊的鬍子和絡腮鬍子連成一片,手指上總戴着戒指,衣服又穿得光彩奪目,外表看起來像個勇士,平易近人又像個推銷員。一結了婚,頭兩三年他就靠老婆的錢過日子,吃得好,起得晚,用瓷煙斗一大鬥、一大鬥地吸煙,晚上不看完戲不回傢,還是咖啡館的常客。嶽父死了,沒有留下多少財産,他不高興,要開一傢紡織廠,又蝕了本,衹好回到鄉下,想在那裏顯顯身手。但是,他既不懂得織布,又不懂得種地;他的馬不是用來耕耘,而是用來馳騁;他的蘋果酒不是一桶一桶賣掉,而是一瓶一瓶喝光;他院子裏最好的雞鴨,都供自己食用;他的豬油也用來擦亮自己打獵穿的皮鞋;不消多久,他發現自己最好打消一切發財的念頭。
於是他一年花兩百法郎,在科州和皮卡迪交界的一個村子裏,租了一所半田莊、半住宅的房子;他灰心喪氣,怨天尤人,從四十五歲起,就關門閉戶,說是厭倦人世,决意衹過安靜的日子了。
他的妻子從前愛他簡直着了魔,簡直是對他百依百順;不料她越順着他,他卻越遠着她。她本來脾氣好,感情外露,愛情專一,後來上了年紀,就像走了氣的酒會變酸一樣,也變得難相處了,說話嘮叨,神經緊張。她吃了多少苦呵!起初看見他追騷逐臭,碰到村裏的浪蕩女人都不放過,夜裏醉得人事不省,滿身酒氣,從多少下流地方給送回傢來,她都沒有抱怨。後來,她的自尊心受了傷,衹好不言不語,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她還得到處奔波,忙這忙那。她得去見訴訟代理人,去見法庭庭長,記住什麽時候期票到期,辦理延期付款;在傢裏,她又得縫縫補補,洗洗燙燙,監督工人,開發工錢,而她的丈夫卻什麽也不管,從早到晚都昏沉沉、懶洋洋,仿佛在跟人賭氣似的,稍微清醒一點就對她說些忘恩負義的話,縮在火爐旁邊吸煙,嚮爐灰裏吐痰。
等到她生了一個男孩,卻不得不交給奶媽喂養。小把戲斷奶回傢後,又把他慣得像一個王子,母親喂他果醬,父親卻讓他光着腳丫子滿地跑,還冒充哲學家,說什麽小畜牲一絲不挂,可能活得更好。父母對孩子的想法背道而馳,父親頭腦裏有男人的理想,他要按照斯巴達的方式嚴格訓練兒子,好讓他有強健的體格。他要兒子鼕天睡覺不生火,教他大口喝甘蔗酒,看見教堂的隊伍就說粗話。可是小孩子天性馴良,辜負了父親的苦心,枉費了他的精力。母親總把兒子帶在身邊,為他剪硬紙板,給他講故事,沒完沒了地自言自語,快樂中有幾分憂鬱,親熱得又過於羅唆。她的日子過得孤寂,就把支離破碎的幻想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夢想着厚祿,仿佛看見他已經長大成人,漂亮,聰明,不管是修築橋梁公路也好,做官執法也好,都有所成就了。她教他認字,甚至彈着一架早買的舊鋼琴,教他唱兩三支小調。但是對這一套,重財輕文的包法利先生卻說是太劃不來了。難道他們有條件供養他上公立學校,將來買個一官半職,或者盤進一傢店面?再說,一個人衹要膽大臉皮厚,總會有得意的日子。包法利太太衹好咬咬嘴唇,讓孩子在村裏吊兒郎當。
他跟在莊稼漢後面,用土塊打得烏鴉東飛西跑,他沿着溝摘黑莓吃,手裏拿根釣竿,卻說是在看管火雞;到了收穫季節他就翻曬𠔌子,在樹林裏東奔西跑;下雨天他在教堂門廊下的地上畫方格,玩跳房子的遊戲,碰到節日他就求教堂的管事讓他敲鐘,好把身子吊在粗繩上,繩子來回擺動,他就覺得在隨風飛舞。
因此,他長得像一棵硬木樹,手臂結實,膚色健美。
十二歲上,他母親纔得到允許,讓他開始學習。他的啓蒙老師是教堂的神甫。不過上課的時間太短,又不固定,起不了多大作用。功課都是忙裏偷閑教的,剛剛行過洗禮,又要舉行葬禮,中間有點閑暇,就站在聖器室裏,匆匆忙忙講上一課;或者是在晚禱之後,神甫不出門了,又叫人去把學生找來。他們兩人上得樓來,走進他的房間,於是各就各位:蒼蠅和蛾子也圍着蠟燭飛舞。天氣一熱,孩子就打瞌睡;神甫雙手壓在肚皮上,昏昏沉沉,不消多久,也就張嘴打起鼾來。有時,神甫給附近的病人行過臨終聖禮回傢,看見夏爾在田地裏頑皮搗亂,就把他喊住,訓了他刻把鐘,並且利用機會,叫他在樹底下背動詞變位表。但不是天下雨,就是過路的熟人,把他們的功課打斷了。儘管如此,神甫對他一直表示滿意,甚至還說:小夥子記性挺好。
夏爾不能就停留在這一步呀。母親一抓緊,父親問心有愧,或者是嫌纍了,居然不反對就讓了步,但還是又拖了一年,等到這個頑童行過第一次聖體瞻禮再說。六個月一晃就過去了;第二年十月底,夏爾總算進了盧昂中學,還是過聖·羅曼節期間,他父親來趕熱鬧時,親自把他帶來的。
時過境遷,我們現在誰也不記得他的事了,衹知道他脾氣好,玩的時候玩,讀書的時候讀書,在教室裏聽講,在寢室裏睡覺,在餐廳裏就餐。他的傢長代理人是手套街一傢五金批發店的老闆,每個月接他出來一次,總是在星期天鋪子關門之後,打發他到碼頭去逛逛,看看船來船往,然後一到七點,就送他回學校晚餐。每個星期四晚上,他給母親寫一封長信,用的是紅墨水,還用三塊小面團封口;然後他就復習歷史課的筆記,或者在自習室裏讀一本過時的、情節拖帶的《希臘遊記》,散步的時候,他老是和校工聊天,因為他們兩個都是鄉下來的。
靠了用功,他在班上總是保持中下水平;有一回考博物學,他雖然沒有得奬,卻受到了表揚。但是,到三年級結束的時候,他的父母要他退學,並且要他學醫,說是相信他會出人頭地,得到學位的。
他的母親認識羅伯剋河岸一傢洗染店,就在四層樓上為他找了一間房子。她把他的膳宿安排停當,弄來幾件傢具,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還從傢裏運來一張櫻桃木的舊床,另外買了一個生鐵小火爐,儲存了一堆木柴,準備可憐的孩子過鼕取暖之用。住了一個禮拜之後,她纔回鄉下去,臨行前還千叮嚀、萬囑咐,說現在就衹剩下他一個人了,一定要會照管自己。
佈告欄裏的功課表使他頭昏腦脹: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藥劑學、化學、植物學、診斷學、治療學,還不提衛生學和藥材學,一個個名詞他都搞不清來竜去脈,看起來好像神廟的大門,裏面莊嚴肅穆,一片黑暗。他什麽也不懂;聽講也是白搭,一點也沒理解。不過他很用功,筆記訂了一本又是一本,上課每堂都到,實習一次不缺。他完成繁瑣的日常工作,就像蒙住眼睛拉磨的馬一樣,轉來轉去也不知道磨的是什麽。
為了省得他花錢,他的母親每個星期都托郵車給他帶來一大塊叉燒小牛肉,他上午從醫院回來,就靠着墻頓腳取暖,吃叉燒肉當午餐。然後又是上課,上階梯教室,上救濟院,上完課再穿街過巷,回住所來。晚上,他吃過房東不豐盛的晚餐,又上樓回房間用功。他身上穿的衣服給汗水浸濕了,背靠着燒紅了的小火爐,一直冒汽。
到了夏天美好的黃昏時刻,悶熱的街頭巷尾都空蕩蕩的,衹有女傭人在大門口踢毽子。他打開窗戶,憑窗眺望,看見底下的小河流過橋梁柵欄,顔色有黃有紫有藍,使盧昂這個街區變成了見不得人的小威尼斯。有幾個工人蹲在河邊洗胳膊。閣樓裏伸出去的竿子上,晾着一束一束的棉綫。對面屋頂上是一望無際的青天,還有一輪西沉的紅日。鄉下該多好呵!山毛櫸下該多涼爽呵!他張開鼻孔去吸田野的清香,可惜衹聞到一股熱氣。他消瘦了,身材變得修長,臉上流露出一種哀怨的表情,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關懷。
人衹要一馬虎,就會自然而然地擺脫决心的束縛。有一次,他沒去實習,第二天,又沒去上課,一嘗到偷懶的甜頭,慢慢就進得去出不來了。他養成了上小酒館的習慣,在那裏玩骨牌玩得入了迷。每天晚上關在一個骯髒的賭窟裏,在大理石臺子上,擲着有黑點的小羊骨頭骰子,在他看來,似乎是難能可貴的自由行動,擡高了他在自己眼裏的身價。這就似是頭一回走進花花世界嘗到禁臠一樣;在進門的時候,把手指放在門扶手上,心裏已經涌起般的快感了。那時,壓在內心深處的種種欲望都冒了出來;他學會了對女伴唱小調,興高采烈地唱貝朗瑞的歌麯,能調五味酒,最後,還懂得了談情說愛。
他這樣準備醫生考試,結果當然是徹底失敗。當天晚上,他傢裏還在等他回來開慶功會呢!他動身走回傢去,一到村口又站住了,托人把母親找出來,一五一十都告訴了她。母親原諒兒子,反而責怪主考人不公平,沒有讓他通過,並且說父親面前由她來交代,這就給他吃了定心丸。
等到五年以後,包法利先生纔知道考試;事情已經過去,不能再算陳年老賬,何況他怎能相信自己生的兒子會是蠢才呢!
於是夏爾重新復習功課,繼續準備考試,並且事先把考過的題目都背得爛熟。他總算通過了,成績還算良好。這對他的母親來說,簡直是個大喜的日子:他們大擺喜筵。
到哪裏去行醫呢?去托特吧。那裏衹有一個老醫生。很久以來,包法利太太就巴不得他死掉。不等老頭子捲鋪蓋,夏爾就在他對面住下,迫不及待地要呢!
好不容易把兒子帶大了,讓他學會了行醫謀生,幫他在托特挂牌開業,這還不算完:他還沒成傢呢。她又給他娶了一房媳婦,那是迪埃普一個事務員的寡婦,四十五歲,一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
杜比剋傢的寡婦雖然長得醜,骨瘦如柴,滿臉的疙瘩像春天發芽的樹枝,但並不愁嫁不出去,供她挑選的還不乏其人。為了達到目的,包法利大娘不得不費盡心機,把對手都擠掉,甚至有一個豬肉店老闆,得到幾個神甫撐腰,也給她巧施妙計,破壞了好事。
夏爾打着如意算盤,滿以為一結婚,條件就會變得更好,人可以自作主張,錢可以隨意花費。哪裏曉得當傢作主的是他老婆;他在人面前應該這樣說,不能那樣說,每逢齋戒日要吃素,要順着她的意思穿衣服,按照她的吩咐催促病人還帳。她拆他的私信,監視他的行動,隔着板壁聽他看病,如果診室裏有婦女的話。她每天早晨要喝巧剋力,沒完沒了地要他關心。她老是抱怨神經痛,胸脯痛,氣血兩虧。腳步聲響吵了她;他一走又冷落了她;回到她身邊呢,那當然是希望她早死。夜裏,夏爾回到傢中,她就從被窩底下伸出瘦長的胳膊,摟住他的脖子,把他拉到床邊坐下,對他訴起苦來:他一定是忘記她了,愛上別的女人了!人傢早就說過,她的命苦,說到最後,她為了健康,嚮他要一點甜藥水,還要一點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