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
我總是夢見海豚賓館。
而且總是棲身其中。就是說,我是作為某種持續狀態棲身其中的。夢境顯然提示丁這種持續性。海豚賓館在夢中呈畸形,細細長長。由於過細過長,看起來更像是個帶有頂棚的長橋。橋的這一端始於太古,另一端綿綿伸嚮宇宙的終極。我便是在這裏棲身。有人在此流淚,為我流淚。
旅館本身包容着我。我可以明顯地感覺出它的心跳和體溫。夢中的我,已融為旅館的一部分。
便是這樣的夢。
終於醒來。這裏是哪裏?我想。不僅想,而且出聲自問。“這裏是哪裏?”這話問得當然毫無意義。無須問,答案早已一清二楚:這裏是我的人生,是我的生活,是我這一現實存在的附屬物。若幹事項、事物和狀況——其實我並未予以認可,然而它們卻在不知不覺之中作為我的屬性而與我相安共處。旁邊有時躺着一個女子,但基本上是我一個人。房間的正對面是一條高速公路,隆隆不息;枕邊放一隻杯(杯底剩有5釐米高的威士忌):此外便是懷有敵意——或許單純是一種冷漠——的充滿塵埃的晨光。時而有雨。每逢下雨,我索性臥床不起,愣愣發呆。若杯裏有威士忌,便徑自飲下。接下去衹管眼望檐前飄零的雨滴,圍繞這海豚賓館冥思苦索。我緩緩舒展四肢,確認自己仍是自己而未同任何場所融為一體。自己並未棲身於任何場所。但我依然記得夢中的感觸。衹消一伸手,那將我包容其間的整幅圖像便隨之晃動不已。如同以水流為動力的精巧的自動木偶,逐一地、緩緩地、小心翼翼地、有條不紊地依序而動,並且有節奏地發出細微的響聲。若側耳傾聽,不難分辨出其動作進展的方向。於是我凝神諦聽。我聽出有人在暗暗啜泣,聲音非常低沉,仿佛來自冥冥的深處。那是為我哭泣。
海豚賓館並非虛構之物,它位於札幌市區一處不甚堂皇的地段。幾年前我曾在那裏住過一個星期。哦,還是讓我好好想想,說得準確一點。是幾年前來着?4年前。不,精確說來是4年半以前。那時我還不到30歲,和一個女孩兒一起在那裏投宿。賓館是女孩兒選定的,她說就住在這兒好了,務必住這傢旅館。假如她不這樣要求,總不至於住什麽海豚賓館,我想。
這傢賓館很小,且相當寒傖。除我倆之外幾乎沒有什麽客人。住了一個星期,結果衹在門廳裏見到兩三個人,還不知是不是住客。不過,服務臺床位一覽板上挂的鑰匙倒是不時出現空位,想必還是有人投宿——儘管不多,幾個人總會有的。不管怎樣,畢竟在大都市占一席之地,且挂了招牌,分類電話號碼簿上也有號碼赫然列出,從常識上看也不可能全然無人問津。可是,即使有其他住客,恐怕也是極其沉默寡言而生性靦腆的人。我倆幾乎沒有目睹過他們的身影,也沒有聽到過他們的動靜,甚至感覺不出他們的存在。衹是床位一覽板上鑰匙的位置每天略有變化,大概他們像一道無聲無息的影子順着墻壁在走廊裏往來穿行。電梯倒是有時候拘謹地發出“咔嗒咔嗒”的升降聲響,而那聲響一停,沉寂反倒更加令人窒息。
總之這是間不可思議的賓館。
它使我聯想起類似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停滯狀態:遺傳因子的退化,誤入歧途而又後退不得的畸形生物,進化媒介消失之後而在歷史的燭光中茫然四顧的獨生物種,時間的深𠔌。這不能歸咎於某一個人,任何人都無責任,任何人都束手無策。問題首先是他們不該在這裏建造旅館,這是所有錯誤的根源。起步出錯,步步皆錯。第一個電鈕按錯,必然造成一係列致命的混亂。而試圖糾正這種混亂的努力,又派生出新的細小——不能稱之為精細,而僅僅細小——的混亂。其結果,一切都似乎有點傾斜變形。如同仔細觀察事物時自然而然地幾次歪起腦袋情況下的傾斜度一樣。這種傾斜,不過是略略改變一下角度,既無關大局,又不顯得矯揉造作。若長此以往,恐怕也就習以為常,但畢竟叫人有點耿耿於懷(果真對此習以為常,往後觀察正常世界怕也難免歪頭偏腦)。
海豚賓館便是這樣的賓館。它的不正常——已經混亂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不久的將來必定被時間的巨大漩渦一口吞沒——在任何人看來都毋庸置疑。可憐的賓館!可憐得活像被12月的冷雨淋濕的一條三衹腿的黑狗。當然,可憐的賓館世上所在皆是,問題是海豚賓館與那種可憐還有所不同。它是概念上的可憐,因而格外可憐。
不用說,特意選擇這裏投宿的,除去陰差陽錯之人,理當餘者寥寥。
海豚賓館並非正式名稱。其正式名稱是“多爾芬①旅館”。但由於它給人的印象實在名不符實(多爾芬這一名稱使我聯想起愛琴海岸那如同砂糖糕一般雪白的避暑賓館),我便私下以此呼之。賓館的入口處有一幅非常漂亮的海豚浮雕,還有一塊招牌。若無招牌,我想絶對看不出是賓館。甚至有招牌都全然不像。那麽像什麽呢,簡直像一座門庭冷落的舊博物館——館本身特殊,展品特殊,懷有特殊好奇心的人悄然而至。
①海豚一詞的英語音譯(dolphin)。
不過,即使人們目睹海豚賓館後産生如此印象,也决不是什麽想入非非。事實上這賓館的一部分也兼做博物館之用。
一座部分兼做莫名其妙的博物館的賓館,一座幽暗的走廊盡頭堆着羊皮和其他落滿灰塵的毛皮、散發黴氣味的圖書資料,以及變成褐色的舊照片的賓館,一座綿綿無盡的思緒如同幹泥巴一般牢牢沾滿各個角落的賓館——有誰會住這樣的賓館呢?
所有的傢具都漆色斑駁,所有的桌幾都吱吱作響,所有的帶鎖把手都拉不攏。走廊磨得坑坑窪窪,電燈光綫黯然,洗臉臺的竜頭歪歪扭扭,水滴滴滴答答,體形臃腫的女傭(她的腿使人聯想到大象)在走廊裏一邊踱步一邊發出不祥的咳嗽聲。總是蜷縮在賬臺裏的經理是個中年男子,眼神凄惶,指頭僅存兩個。衹消看上一眼,便知此君屬於時運不濟、命運多餌的一類——儼然這一類型的標本。如同在淡藍色的溶液裏浸泡了一整天之後剛剛撈出來似的,他的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印有受挫、敗陣和狼狽的陰翳,使人恨不得把他裝進玻璃箱放到學校的物理實驗室去,並且貼上“時運不濟者”的標簽。大多數人看見他之後都會程度不同地産生憐憫之情,也有些人會發火動氣。這類人衹要一看見那副可憐相便會無端地大動肝火。有誰會住這樣的賓館呢?
然而我們住了。我們應該住這裏,她說,此後便杳然無蹤,衹剩下我顧影自憐。告訴我她已走掉的是羊男。她早就走了,羊男告訴說。羊男知道,知道她必走無疑。現在我也已經明白。因為她的目的就在於把我引到這裏。這類似一種命運,猶如伏爾塔瓦河流入大海。我一邊看雨一邊沉思,命運!
我自從夢見海豚賓館之後,首先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便是她。我不由想到,是她在尋求我。否則我為什麽三番五次做同樣的夢呢?
對她,我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儘管同她共同生活了好幾個月。實際上我對她一無所知。我僅僅知道她是一間高級應召女郎俱樂部的就業人員。俱樂部采用會員製,接待對象衹限於身份可靠的客人,即高級妓女。此外她還兼做好幾樣工作。白天平時在一傢小出版社當校對員,還臨時當過耳朵模特。總之,她忙得不可開交。她當然不至於沒有名字,實際上也不止一個。但同時又沒有名字。她的持有物——儘管形同虛無——任何持有物上都不標註姓名。既無月票和駕駛證,又沒有信用卡。袖珍手册倒有一本,上面衹是用圓珠筆歪歪扭扭地記着一些莫名其妙的暗號。她身上沒有任何綫索可查。妓女大概也該有姓名纔是,而她卻生息在無名無姓的世界中。
一句話,我對她幾乎一無所知。不知她原籍何處,不知她芳齡幾何,不知她出生的年月,更不知她文憑履歷和有無親人。統統不知。她像陣雨一樣倏忽而至,遽然無蹤,留下的惟有記憶而已。
但我現在感到,關於她的記憶開始再次在我周圍帶來有某種現實性。我覺得她是在通過海豚賓館這一狀況呼喚我。是的,她在重新尋求我。而我衹有通過再度置身於海豚賓館,方能同她重逢。是她在那裏為我流淚。
我眼望雨簾,試想自己置身何處,試想何人為我哭泣。那恍惚是極其、極其遙遠世界裏的事情,簡直像是發生在月球或其他什麽地方。歸根結底,是一場夢。手伸得再長,腿跑得再快,我都無法抵達那裏。
為什麽有人為我流淚呢?
無論如何,是她在尋求我,在那海豚賓館的某處,而且我也從內心裏如此期望,期望置身於那一場所,那個奇妙而致命的場所。
不過返回海豚賓館並非輕易之舉,並非打電話訂個房間,乘飛機去札幌那樣簡單。那既是賓館,同時也是一種狀況,是以賓館形式出現的狀況。重返賓館,意味着同過去的陰影再次相對。想到這點,我的情緒驟然一落千丈。是的,這四年時間裏,我一直在為甩掉那冷冰冰、暗幽幽的陰影而竭盡全力。返回海豚賓館,勢必使得我這四年來一點一滴暗暗積攢起來的一切化為烏有。誠然我並未取得什麽大不了的成功,幾乎所有的努力都不過是權宜之計,不過是敷衍一時的廢料。但我畢竟盡了我最大的力氣,從而將這些廢料巧妙組合起來,將自己同現實結為一體,按照自己那點有限的價值觀構築了新的生活。難道要我再次回到那空蕩蕩的房子裏不成?要我推開窗扇把一切都放出去不成?
然而歸根結底,一切都要從那裏開始,這我已經明白。衹能從那裏開始。
我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深深一聲嘆息。死心塌地吧,我想。算了吧,想也無濟於事。那已超出你的能力範圍。你無論怎麽想方設法都衹能從那裏開始。已經定了,早已定了!
談一下我自己吧。
自我介紹。
以前,在學校裏經常搞自我介紹。每次編班,都要依序走到教室前邊,當着大傢的面自我表白一番。我實在不擅長這一手。不僅僅是不擅長,而且我根本看不出這行為本身有何意義可言。我對我本身到底知道什麽呢?我通過自己的意識所把握的我,難道是真實的我嗎?正如灌進錄音帶裏聲音聽起來不像是自己發出來的一樣,我所把握的自身形象恐怕也是自己隨心所欲捏造出來的扭麯物……我總是這樣想。每次自我介紹,每次在衆人前面不得不談論自己時,便覺得簡直是在擅自改寫成績單,心跳個不停。因此這種時候我盡可能註意衹談無須解釋和評點的客觀性事實(諸如我養狗,喜歡遊泳,討厭的食物是幹乳酪等等)。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似乎是就虛構的人羅列虛構的事實。以這種心情聽別人介紹,覺得他們也同樣是在談論與其自身不同的其他什麽人。我們全都生存在虛構的世界裏,呼吸虛構的空氣。
但不管怎樣,總要說點什麽,一切都是從自我說點什麽開始的。這是第一步。至於正確與否,可留待事後判斷。自我判斷也可以,別人來判斷也無所謂。總之,現在是該說的時刻,而且我也必須會說纔行。
近來我喜歡吃幹奶酪,什麽時候開始的我不清楚,不知不覺之間就喜歡上了。原來養的狗在我上初中那年被雨淋濕,得肺炎死了。從那以後一隻狗也沒養。遊泳現在仍然喜歡。
完畢。
然而事情並不能如此簡單地完畢。當人們嚮人生尋求什麽的時候(莫非有人不尋求?),人生便要求他提供更多的數據,要求他提供更多的點來描繪更明確的圓形。否則便出不來答案。
數據不足,不能回答。請按取消鍵。
按取消鍵,畫面變白。整個教室裏的人嚮我投東西:再說幾句,關於自己再說幾句!教師蹙起眉頭。我瞠目結舌,在講臺上木然伫立。
再說!不說一切都無從開始。而且要盡量多說,對與不對事後再想也不遲。
女孩兒不斷地來我房間過夜,一起吃罷早飯,便去公司上班。她依然沒有名字。所以沒有名字,不外乎因為她不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她很快就會消失。這樣,為了避免混亂,我沒有給她冠以名字。但我希望你不要因此以為我蔑視她的存在。我非常喜歡她,即使在她了無蹤影的現在也同樣喜歡。
可以說,我和她是朋友。至少對我來說,她是惟一具有可以稱為朋友的可能性的人。她在我之外有一個相當不錯的戀人。她在電話局工作,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電話費。單位裏的事我沒有細問,她也沒怎麽談起。但我猜想無非是按每個人的電話號碼逐一統計電話費,開具通知單等等。因此,每月在信箱裏發現電話費通知單時,我就覺得是收到了一封私人來信。
而她卻不管這些,衹是同我睡覺。每個月兩回或三回,如此而已。在她心目中,我怕是月球人或什麽人。“嗯,你不再返回月球了?”她一邊哧哧笑着,一邊赤條條地湊上身子,把緊貼在我的腹側。黎明前的時間裏我們常常如此交談。高速公路上的噪音時斷時續。收音機中傳出“人類聯盟”的歌聲。“人類聯盟”,何等荒唐的名字!何苦取如此索然無味的名字呢?過去的人為樂隊取名盡可能取得得體地道,諸如英佩利阿爾茲、施普利姆茲、弗拉明戈茲、法爾康茲、英普萊肖茲、杜阿茲、法·西津茲、“沙灘男孩”。
聽我如此說,她笑了,說我這人不正常。我不曉得我哪裏不正常,而以為自己思維最正常,人最正常。“人類聯盟”。
“喜歡和你在一起,”她說,“有時候,恨不得馬上見到你,比如在公司幹活的時候。”
“唔。”
“是有時候,”她一字一板地強調,而後停頓了30秒鐘。“人類聯盟”的音樂播完,代之以一支陌生樂隊演奏的樂麯。“問題就在這裏,你的問題。”她繼續說道,“我是非常喜歡這樣你我兩人在一起,但並不樂意從早到晚都守在一起。怎麽回事呢?”
“唔。”
“不是說和你在一起感到心煩,衹是恍惚覺得空氣變得稀薄起來,簡直像在月球上似的。”
“這不過是小小的一步……”
“我說,別當笑話好不好,”她坐起身子,死死盯視我的臉,“我這樣說是為你好,除了我,可有說話是為你着想的人?嗯?可有說那種話的人,除我以外?”
“沒有。”我老實回答。一個也沒有。
她便重新躺下,溫柔地摩擦我的肋部。我用手輕輕撫摸她的脊背。
“反正我有時覺得空氣變得像在月球上一樣稀薄,和你在一起。”
“不是月球上空氣稀薄,”我指出,“月球表面壓根兒就沒有空氣。所以……”
“是稀薄,”她小聲細氣地說。不知她對我的話是沒聽進去,還是根本沒聽。但其聲音之小卻是讓我心情緊張。至於為什麽倒不清楚,總之其中含有一種令我緊張的東西。“是有時候變得稀薄。而且我覺得你呼吸的空氣和我的截然兩樣,我是這樣認為的。”
“數據不足。”我說。
“我大概對你還什麽都不瞭解,是吧?”
“我本身對自己也不大瞭解,”我說,“不騙你。我這樣說,不僅從哲學意義上,而且從實際意義上。整個數據不足。”
“可你不是都33歲了?”她問道。她26歲。
“34歲,”我糾正道,“34歲零兩個月。”
她搖了搖頭,然後爬下床,走到窗前,拉開簾布。窗外可以看見高速公路。公路上方漂浮着一彎白骨般的曉月。她披起我的睡袍。
“回到月亮上去,你!”她指着月亮說。
“冷吧?”我問。
“冷,月亮上?”
“不,你現在。”我說。時值2月。她站在窗前口吐白氣。經我提醒,她纔好像意識到寒意。
於是她趕緊回身上床。我一把將她摟在懷裏,睡衣涼冰冰的。她把鼻尖頂在我脖頸上,鼻尖涼得很。“喜歡你。”她說。
我本想說點什麽,終未順利出口。我對她懷有好感,兩人如此同床而臥,時間過得十分愜意。我喜歡溫暖她的身體,喜歡靜靜愛撫她的秀發,喜歡聽她睡着時輕微的喘息,喜歡早上送她上班,喜歡收取她計算的——我相信的——電話費通知單,喜歡看她穿我那件肥大的睡袍。但這些很難一下子表達得恰如其分。當然算不得愛,可也不單單是喜歡。
怎麽說好呢?
最後我什麽也未出口,根本想不起詞來。同時我感到她在為我的沉默而暗自傷心。她竭力不想使我感覺出來,但我還是感覺到了。在隔着柔軟的肌膚逐節觸摸她脊骨的時候,我覺察到了這一點,清清楚楚地。我們默默地擁抱良久,默默地聽着那不知名稱的樂麯。
“去和月球上的女人結婚,生個神氣活現的月球人兒子。”她溫柔地說。
“那是再好不過。”
月亮從豁然敞開的窗口探過臉來。我抱着她,從她的肩頭一動不動地望着月亮。高速公路上,不時有載着極重貨物的長途卡車發出類似冰山開始崩潰般的不祥吼聲疾馳而過。到底運載的是什麽呢?我想。
“早飯有什麽?”她問我。
“沒什麽新玩藝兒,老一套:火腿、雞蛋、烤面包、昨天中午做的土豆色拉,還有咖啡。再給你熱杯牛奶,來個牛奶咖啡。”我說。
“好!”她微微淺笑,“做個火腿蛋,烤面包要加咖啡,可以嗎?”
“遵命。”
“你猜我最喜歡什麽?”
“老實說,真猜不出來。”
“我最喜歡的麽,怎麽說好呢,”她看着我的眼睛,“就是,鼕天寒冷的早晨實在懶得起床的時候,飄來咖啡味兒,陣陣撲鼻的火腿煎蛋味兒,傳來切面包的嚓嚓聲,聞着聽着就忍不住了,霍的一聲爬下床來——就是這個。”
“好,試試看。”我笑道。
我這人决沒有什麽不正常。
我的確如此認為。
或許不能說是和一般人完全一樣,但並不是怪人。我這人地道之至,且正直之極,直得如同一支箭。我作為我自己,極其必然而自然地存在於世。這是明明白白的事實,至於別人怎麽看我,我並不大介意。因為別人怎麽看與我無關。那與其說是我的問題,莫如說是他們的問題。
較之我的實際,有人認為我更愚蠢遲鈍,有人認為我更精明狡黠。怎麽都無所謂。我所以采用“較之我的實際”這一說法,不過是同我所把握的自身形象相比而已。我在他們看來,現實中或許愚蠢遲鈍,或許精明狡黠,怎麽都不礙事,不必大驚小怪。世上不存在誤解,無非看法相左。這是我的觀點。
然而另一方面,我心目中又有被那種地道性所吸引的人,儘管寥寥無幾,但確實存在。他們或她們,同我之間,恰如冥冥宇宙之中飄浮的兩顆行星,本能地相互吸引,隨即各自分開。他(她)們來我這裏,同我交往,然後在某一天離去。他(她)們既可成為我的朋友,又可成為我的情人,甚至妻子。在某種場合雙方也會僵持不下。但不管怎樣,都已離我而去。他(她)們或消極或絶望或沉默(任憑怎麽擰竜頭都不再出水),而後一走了之。我的房間有兩個門。一個出口,一個入口,不能換用。從入口出不來,自出口進不去,這點毫無疑問。人們從入口進來,打出口離去。進來方式很多,離去辦法不一,但最終無不離去。有的人出去是為嘗試新的可能性,有的人則是為了節省時間,還有的人命赴黃泉。沒有一人留下來,房間裏空空蕩蕩,惟有我自己。我總是意識到他們的不在,他們的離開。他們的談話,他們的喘息,他們哼出的謠麯,如塵埃一般飄浮在房間的每個角落,觸目可見。
我覺得自己在他們眼睛中的形象很可能是正確無誤的。惟其如此,他們纔統統直接來到我這裏,不久又紛紛告離。他們認識到了我身上的地道性,認識到了我為保持這種地道性所表現出來的真誠——我想不出其他說法。他們想對我說什麽,嚮我交心。他們幾乎全是心地善良的人,而我卻不能給予他們什麽。即使能給予,也無法使其滿足。我總是不斷努力,給了他們我所能給的一切,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我也很想從他們那裏得到什麽,但終於未能如願以償。不久,他們遠走高飛了。
這當然是痛苦的事。
但更令人痛苦的,是他們以遠比進來時悲戚的心情跨出門去,是他們體內的某種東西磨損掉了一截。這點我心裏清楚。說來奇怪,看上去他們的磨損程度似乎比我還要嚴重。為什麽呢?為什麽總是我留守空城?為什麽總是我手中剩有別人磨損後的陰影?這是為什麽?莫名其妙。
是數據不足。
所以總是出不來正確答案。
是缺少什麽。
一天,談完工作回來,發現信筒裏有一張明信片。信上的圖案是幅攝影:宇航員身着宇航服在月球表面上行走。儘管沒有發信人的名字,但出自誰手卻是一目瞭然。
“我想我們還是不再見面為好。”她寫道,“因為我想近期內我可能同地球人結婚。”
傳來窗扇關閉的聲響。
證據不足,不能解答,請按取消鍵。
畫面變白。
這種事將持續到何時為止呢?我已經34歲,難道長此以往不成?
我倒並不傷心,但責任明顯在我。她棄我而去是理所當然的,這點一開始就已明白,我明白,她也明白。但雙方又都在追求一種小小的奇跡,希望出現偶然的契機促使事情發生根本性轉變。而這當然不可能實現。於是她走了。失去她以後我深感寂寞,但這是以前也品嚐過的寂寞,而且我知道自己會巧妙地排遣這種寂寞。
我正在習以為常。
每想到這裏,我就滿懷不快,仿佛一股黑色液體被從五臟六腑裏擠壓出來,一直頂到喉頭。我站在衛生間的鏡前,心想原來這就是我自己,這就是你。你一直在磨損自己,磨損得比你預想的遠為嚴重。我的臉比以前髒污得多,憔悴得多。我用香皂把臉洗了又洗,將洗發水狠狠地揉進皮膚,又慢慢地洗手,用新毛巾把臉和手仔細擦幹。之後去廚房拿了罐啤酒,邊喝邊清理冰箱。淘汰萎縮的西紅柿,把啤酒排列整齊,更換容器,開列購物清單。
天快亮時,我獨自呆呆望着月亮,心想這要到什麽時候為止呢?不久我還將在什麽地方同其他女子萍水相逢吧?並且仍將像行星那樣自然而然地相互吸引,仍將渺茫地期待奇跡,仍將消耗時間,磨損心靈,分道揚鑣。
這將何時了結呢?
我總是夢見海豚賓館。
而且總是棲身其中。就是說,我是作為某種持續狀態棲身其中的。夢境顯然提示丁這種持續性。海豚賓館在夢中呈畸形,細細長長。由於過細過長,看起來更像是個帶有頂棚的長橋。橋的這一端始於太古,另一端綿綿伸嚮宇宙的終極。我便是在這裏棲身。有人在此流淚,為我流淚。
旅館本身包容着我。我可以明顯地感覺出它的心跳和體溫。夢中的我,已融為旅館的一部分。
便是這樣的夢。
終於醒來。這裏是哪裏?我想。不僅想,而且出聲自問。“這裏是哪裏?”這話問得當然毫無意義。無須問,答案早已一清二楚:這裏是我的人生,是我的生活,是我這一現實存在的附屬物。若幹事項、事物和狀況——其實我並未予以認可,然而它們卻在不知不覺之中作為我的屬性而與我相安共處。旁邊有時躺着一個女子,但基本上是我一個人。房間的正對面是一條高速公路,隆隆不息;枕邊放一隻杯(杯底剩有5釐米高的威士忌):此外便是懷有敵意——或許單純是一種冷漠——的充滿塵埃的晨光。時而有雨。每逢下雨,我索性臥床不起,愣愣發呆。若杯裏有威士忌,便徑自飲下。接下去衹管眼望檐前飄零的雨滴,圍繞這海豚賓館冥思苦索。我緩緩舒展四肢,確認自己仍是自己而未同任何場所融為一體。自己並未棲身於任何場所。但我依然記得夢中的感觸。衹消一伸手,那將我包容其間的整幅圖像便隨之晃動不已。如同以水流為動力的精巧的自動木偶,逐一地、緩緩地、小心翼翼地、有條不紊地依序而動,並且有節奏地發出細微的響聲。若側耳傾聽,不難分辨出其動作進展的方向。於是我凝神諦聽。我聽出有人在暗暗啜泣,聲音非常低沉,仿佛來自冥冥的深處。那是為我哭泣。
海豚賓館並非虛構之物,它位於札幌市區一處不甚堂皇的地段。幾年前我曾在那裏住過一個星期。哦,還是讓我好好想想,說得準確一點。是幾年前來着?4年前。不,精確說來是4年半以前。那時我還不到30歲,和一個女孩兒一起在那裏投宿。賓館是女孩兒選定的,她說就住在這兒好了,務必住這傢旅館。假如她不這樣要求,總不至於住什麽海豚賓館,我想。
這傢賓館很小,且相當寒傖。除我倆之外幾乎沒有什麽客人。住了一個星期,結果衹在門廳裏見到兩三個人,還不知是不是住客。不過,服務臺床位一覽板上挂的鑰匙倒是不時出現空位,想必還是有人投宿——儘管不多,幾個人總會有的。不管怎樣,畢竟在大都市占一席之地,且挂了招牌,分類電話號碼簿上也有號碼赫然列出,從常識上看也不可能全然無人問津。可是,即使有其他住客,恐怕也是極其沉默寡言而生性靦腆的人。我倆幾乎沒有目睹過他們的身影,也沒有聽到過他們的動靜,甚至感覺不出他們的存在。衹是床位一覽板上鑰匙的位置每天略有變化,大概他們像一道無聲無息的影子順着墻壁在走廊裏往來穿行。電梯倒是有時候拘謹地發出“咔嗒咔嗒”的升降聲響,而那聲響一停,沉寂反倒更加令人窒息。
總之這是間不可思議的賓館。
它使我聯想起類似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停滯狀態:遺傳因子的退化,誤入歧途而又後退不得的畸形生物,進化媒介消失之後而在歷史的燭光中茫然四顧的獨生物種,時間的深𠔌。這不能歸咎於某一個人,任何人都無責任,任何人都束手無策。問題首先是他們不該在這裏建造旅館,這是所有錯誤的根源。起步出錯,步步皆錯。第一個電鈕按錯,必然造成一係列致命的混亂。而試圖糾正這種混亂的努力,又派生出新的細小——不能稱之為精細,而僅僅細小——的混亂。其結果,一切都似乎有點傾斜變形。如同仔細觀察事物時自然而然地幾次歪起腦袋情況下的傾斜度一樣。這種傾斜,不過是略略改變一下角度,既無關大局,又不顯得矯揉造作。若長此以往,恐怕也就習以為常,但畢竟叫人有點耿耿於懷(果真對此習以為常,往後觀察正常世界怕也難免歪頭偏腦)。
海豚賓館便是這樣的賓館。它的不正常——已經混亂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不久的將來必定被時間的巨大漩渦一口吞沒——在任何人看來都毋庸置疑。可憐的賓館!可憐得活像被12月的冷雨淋濕的一條三衹腿的黑狗。當然,可憐的賓館世上所在皆是,問題是海豚賓館與那種可憐還有所不同。它是概念上的可憐,因而格外可憐。
不用說,特意選擇這裏投宿的,除去陰差陽錯之人,理當餘者寥寥。
海豚賓館並非正式名稱。其正式名稱是“多爾芬①旅館”。但由於它給人的印象實在名不符實(多爾芬這一名稱使我聯想起愛琴海岸那如同砂糖糕一般雪白的避暑賓館),我便私下以此呼之。賓館的入口處有一幅非常漂亮的海豚浮雕,還有一塊招牌。若無招牌,我想絶對看不出是賓館。甚至有招牌都全然不像。那麽像什麽呢,簡直像一座門庭冷落的舊博物館——館本身特殊,展品特殊,懷有特殊好奇心的人悄然而至。
①海豚一詞的英語音譯(dolphin)。
不過,即使人們目睹海豚賓館後産生如此印象,也决不是什麽想入非非。事實上這賓館的一部分也兼做博物館之用。
一座部分兼做莫名其妙的博物館的賓館,一座幽暗的走廊盡頭堆着羊皮和其他落滿灰塵的毛皮、散發黴氣味的圖書資料,以及變成褐色的舊照片的賓館,一座綿綿無盡的思緒如同幹泥巴一般牢牢沾滿各個角落的賓館——有誰會住這樣的賓館呢?
所有的傢具都漆色斑駁,所有的桌幾都吱吱作響,所有的帶鎖把手都拉不攏。走廊磨得坑坑窪窪,電燈光綫黯然,洗臉臺的竜頭歪歪扭扭,水滴滴滴答答,體形臃腫的女傭(她的腿使人聯想到大象)在走廊裏一邊踱步一邊發出不祥的咳嗽聲。總是蜷縮在賬臺裏的經理是個中年男子,眼神凄惶,指頭僅存兩個。衹消看上一眼,便知此君屬於時運不濟、命運多餌的一類——儼然這一類型的標本。如同在淡藍色的溶液裏浸泡了一整天之後剛剛撈出來似的,他的全身上下沒有一處不印有受挫、敗陣和狼狽的陰翳,使人恨不得把他裝進玻璃箱放到學校的物理實驗室去,並且貼上“時運不濟者”的標簽。大多數人看見他之後都會程度不同地産生憐憫之情,也有些人會發火動氣。這類人衹要一看見那副可憐相便會無端地大動肝火。有誰會住這樣的賓館呢?
然而我們住了。我們應該住這裏,她說,此後便杳然無蹤,衹剩下我顧影自憐。告訴我她已走掉的是羊男。她早就走了,羊男告訴說。羊男知道,知道她必走無疑。現在我也已經明白。因為她的目的就在於把我引到這裏。這類似一種命運,猶如伏爾塔瓦河流入大海。我一邊看雨一邊沉思,命運!
我自從夢見海豚賓館之後,首先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的便是她。我不由想到,是她在尋求我。否則我為什麽三番五次做同樣的夢呢?
對她,我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儘管同她共同生活了好幾個月。實際上我對她一無所知。我僅僅知道她是一間高級應召女郎俱樂部的就業人員。俱樂部采用會員製,接待對象衹限於身份可靠的客人,即高級妓女。此外她還兼做好幾樣工作。白天平時在一傢小出版社當校對員,還臨時當過耳朵模特。總之,她忙得不可開交。她當然不至於沒有名字,實際上也不止一個。但同時又沒有名字。她的持有物——儘管形同虛無——任何持有物上都不標註姓名。既無月票和駕駛證,又沒有信用卡。袖珍手册倒有一本,上面衹是用圓珠筆歪歪扭扭地記着一些莫名其妙的暗號。她身上沒有任何綫索可查。妓女大概也該有姓名纔是,而她卻生息在無名無姓的世界中。
一句話,我對她幾乎一無所知。不知她原籍何處,不知她芳齡幾何,不知她出生的年月,更不知她文憑履歷和有無親人。統統不知。她像陣雨一樣倏忽而至,遽然無蹤,留下的惟有記憶而已。
但我現在感到,關於她的記憶開始再次在我周圍帶來有某種現實性。我覺得她是在通過海豚賓館這一狀況呼喚我。是的,她在重新尋求我。而我衹有通過再度置身於海豚賓館,方能同她重逢。是她在那裏為我流淚。
我眼望雨簾,試想自己置身何處,試想何人為我哭泣。那恍惚是極其、極其遙遠世界裏的事情,簡直像是發生在月球或其他什麽地方。歸根結底,是一場夢。手伸得再長,腿跑得再快,我都無法抵達那裏。
為什麽有人為我流淚呢?
無論如何,是她在尋求我,在那海豚賓館的某處,而且我也從內心裏如此期望,期望置身於那一場所,那個奇妙而致命的場所。
不過返回海豚賓館並非輕易之舉,並非打電話訂個房間,乘飛機去札幌那樣簡單。那既是賓館,同時也是一種狀況,是以賓館形式出現的狀況。重返賓館,意味着同過去的陰影再次相對。想到這點,我的情緒驟然一落千丈。是的,這四年時間裏,我一直在為甩掉那冷冰冰、暗幽幽的陰影而竭盡全力。返回海豚賓館,勢必使得我這四年來一點一滴暗暗積攢起來的一切化為烏有。誠然我並未取得什麽大不了的成功,幾乎所有的努力都不過是權宜之計,不過是敷衍一時的廢料。但我畢竟盡了我最大的力氣,從而將這些廢料巧妙組合起來,將自己同現實結為一體,按照自己那點有限的價值觀構築了新的生活。難道要我再次回到那空蕩蕩的房子裏不成?要我推開窗扇把一切都放出去不成?
然而歸根結底,一切都要從那裏開始,這我已經明白。衹能從那裏開始。
我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深深一聲嘆息。死心塌地吧,我想。算了吧,想也無濟於事。那已超出你的能力範圍。你無論怎麽想方設法都衹能從那裏開始。已經定了,早已定了!
談一下我自己吧。
自我介紹。
以前,在學校裏經常搞自我介紹。每次編班,都要依序走到教室前邊,當着大傢的面自我表白一番。我實在不擅長這一手。不僅僅是不擅長,而且我根本看不出這行為本身有何意義可言。我對我本身到底知道什麽呢?我通過自己的意識所把握的我,難道是真實的我嗎?正如灌進錄音帶裏聲音聽起來不像是自己發出來的一樣,我所把握的自身形象恐怕也是自己隨心所欲捏造出來的扭麯物……我總是這樣想。每次自我介紹,每次在衆人前面不得不談論自己時,便覺得簡直是在擅自改寫成績單,心跳個不停。因此這種時候我盡可能註意衹談無須解釋和評點的客觀性事實(諸如我養狗,喜歡遊泳,討厭的食物是幹乳酪等等)。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似乎是就虛構的人羅列虛構的事實。以這種心情聽別人介紹,覺得他們也同樣是在談論與其自身不同的其他什麽人。我們全都生存在虛構的世界裏,呼吸虛構的空氣。
但不管怎樣,總要說點什麽,一切都是從自我說點什麽開始的。這是第一步。至於正確與否,可留待事後判斷。自我判斷也可以,別人來判斷也無所謂。總之,現在是該說的時刻,而且我也必須會說纔行。
近來我喜歡吃幹奶酪,什麽時候開始的我不清楚,不知不覺之間就喜歡上了。原來養的狗在我上初中那年被雨淋濕,得肺炎死了。從那以後一隻狗也沒養。遊泳現在仍然喜歡。
完畢。
然而事情並不能如此簡單地完畢。當人們嚮人生尋求什麽的時候(莫非有人不尋求?),人生便要求他提供更多的數據,要求他提供更多的點來描繪更明確的圓形。否則便出不來答案。
數據不足,不能回答。請按取消鍵。
按取消鍵,畫面變白。整個教室裏的人嚮我投東西:再說幾句,關於自己再說幾句!教師蹙起眉頭。我瞠目結舌,在講臺上木然伫立。
再說!不說一切都無從開始。而且要盡量多說,對與不對事後再想也不遲。
女孩兒不斷地來我房間過夜,一起吃罷早飯,便去公司上班。她依然沒有名字。所以沒有名字,不外乎因為她不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她很快就會消失。這樣,為了避免混亂,我沒有給她冠以名字。但我希望你不要因此以為我蔑視她的存在。我非常喜歡她,即使在她了無蹤影的現在也同樣喜歡。
可以說,我和她是朋友。至少對我來說,她是惟一具有可以稱為朋友的可能性的人。她在我之外有一個相當不錯的戀人。她在電話局工作,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電話費。單位裏的事我沒有細問,她也沒怎麽談起。但我猜想無非是按每個人的電話號碼逐一統計電話費,開具通知單等等。因此,每月在信箱裏發現電話費通知單時,我就覺得是收到了一封私人來信。
而她卻不管這些,衹是同我睡覺。每個月兩回或三回,如此而已。在她心目中,我怕是月球人或什麽人。“嗯,你不再返回月球了?”她一邊哧哧笑着,一邊赤條條地湊上身子,把緊貼在我的腹側。黎明前的時間裏我們常常如此交談。高速公路上的噪音時斷時續。收音機中傳出“人類聯盟”的歌聲。“人類聯盟”,何等荒唐的名字!何苦取如此索然無味的名字呢?過去的人為樂隊取名盡可能取得得體地道,諸如英佩利阿爾茲、施普利姆茲、弗拉明戈茲、法爾康茲、英普萊肖茲、杜阿茲、法·西津茲、“沙灘男孩”。
聽我如此說,她笑了,說我這人不正常。我不曉得我哪裏不正常,而以為自己思維最正常,人最正常。“人類聯盟”。
“喜歡和你在一起,”她說,“有時候,恨不得馬上見到你,比如在公司幹活的時候。”
“唔。”
“是有時候,”她一字一板地強調,而後停頓了30秒鐘。“人類聯盟”的音樂播完,代之以一支陌生樂隊演奏的樂麯。“問題就在這裏,你的問題。”她繼續說道,“我是非常喜歡這樣你我兩人在一起,但並不樂意從早到晚都守在一起。怎麽回事呢?”
“唔。”
“不是說和你在一起感到心煩,衹是恍惚覺得空氣變得稀薄起來,簡直像在月球上似的。”
“這不過是小小的一步……”
“我說,別當笑話好不好,”她坐起身子,死死盯視我的臉,“我這樣說是為你好,除了我,可有說話是為你着想的人?嗯?可有說那種話的人,除我以外?”
“沒有。”我老實回答。一個也沒有。
她便重新躺下,溫柔地摩擦我的肋部。我用手輕輕撫摸她的脊背。
“反正我有時覺得空氣變得像在月球上一樣稀薄,和你在一起。”
“不是月球上空氣稀薄,”我指出,“月球表面壓根兒就沒有空氣。所以……”
“是稀薄,”她小聲細氣地說。不知她對我的話是沒聽進去,還是根本沒聽。但其聲音之小卻是讓我心情緊張。至於為什麽倒不清楚,總之其中含有一種令我緊張的東西。“是有時候變得稀薄。而且我覺得你呼吸的空氣和我的截然兩樣,我是這樣認為的。”
“數據不足。”我說。
“我大概對你還什麽都不瞭解,是吧?”
“我本身對自己也不大瞭解,”我說,“不騙你。我這樣說,不僅從哲學意義上,而且從實際意義上。整個數據不足。”
“可你不是都33歲了?”她問道。她26歲。
“34歲,”我糾正道,“34歲零兩個月。”
她搖了搖頭,然後爬下床,走到窗前,拉開簾布。窗外可以看見高速公路。公路上方漂浮着一彎白骨般的曉月。她披起我的睡袍。
“回到月亮上去,你!”她指着月亮說。
“冷吧?”我問。
“冷,月亮上?”
“不,你現在。”我說。時值2月。她站在窗前口吐白氣。經我提醒,她纔好像意識到寒意。
於是她趕緊回身上床。我一把將她摟在懷裏,睡衣涼冰冰的。她把鼻尖頂在我脖頸上,鼻尖涼得很。“喜歡你。”她說。
我本想說點什麽,終未順利出口。我對她懷有好感,兩人如此同床而臥,時間過得十分愜意。我喜歡溫暖她的身體,喜歡靜靜愛撫她的秀發,喜歡聽她睡着時輕微的喘息,喜歡早上送她上班,喜歡收取她計算的——我相信的——電話費通知單,喜歡看她穿我那件肥大的睡袍。但這些很難一下子表達得恰如其分。當然算不得愛,可也不單單是喜歡。
怎麽說好呢?
最後我什麽也未出口,根本想不起詞來。同時我感到她在為我的沉默而暗自傷心。她竭力不想使我感覺出來,但我還是感覺到了。在隔着柔軟的肌膚逐節觸摸她脊骨的時候,我覺察到了這一點,清清楚楚地。我們默默地擁抱良久,默默地聽着那不知名稱的樂麯。
“去和月球上的女人結婚,生個神氣活現的月球人兒子。”她溫柔地說。
“那是再好不過。”
月亮從豁然敞開的窗口探過臉來。我抱着她,從她的肩頭一動不動地望着月亮。高速公路上,不時有載着極重貨物的長途卡車發出類似冰山開始崩潰般的不祥吼聲疾馳而過。到底運載的是什麽呢?我想。
“早飯有什麽?”她問我。
“沒什麽新玩藝兒,老一套:火腿、雞蛋、烤面包、昨天中午做的土豆色拉,還有咖啡。再給你熱杯牛奶,來個牛奶咖啡。”我說。
“好!”她微微淺笑,“做個火腿蛋,烤面包要加咖啡,可以嗎?”
“遵命。”
“你猜我最喜歡什麽?”
“老實說,真猜不出來。”
“我最喜歡的麽,怎麽說好呢,”她看着我的眼睛,“就是,鼕天寒冷的早晨實在懶得起床的時候,飄來咖啡味兒,陣陣撲鼻的火腿煎蛋味兒,傳來切面包的嚓嚓聲,聞着聽着就忍不住了,霍的一聲爬下床來——就是這個。”
“好,試試看。”我笑道。
我這人决沒有什麽不正常。
我的確如此認為。
或許不能說是和一般人完全一樣,但並不是怪人。我這人地道之至,且正直之極,直得如同一支箭。我作為我自己,極其必然而自然地存在於世。這是明明白白的事實,至於別人怎麽看我,我並不大介意。因為別人怎麽看與我無關。那與其說是我的問題,莫如說是他們的問題。
較之我的實際,有人認為我更愚蠢遲鈍,有人認為我更精明狡黠。怎麽都無所謂。我所以采用“較之我的實際”這一說法,不過是同我所把握的自身形象相比而已。我在他們看來,現實中或許愚蠢遲鈍,或許精明狡黠,怎麽都不礙事,不必大驚小怪。世上不存在誤解,無非看法相左。這是我的觀點。
然而另一方面,我心目中又有被那種地道性所吸引的人,儘管寥寥無幾,但確實存在。他們或她們,同我之間,恰如冥冥宇宙之中飄浮的兩顆行星,本能地相互吸引,隨即各自分開。他(她)們來我這裏,同我交往,然後在某一天離去。他(她)們既可成為我的朋友,又可成為我的情人,甚至妻子。在某種場合雙方也會僵持不下。但不管怎樣,都已離我而去。他(她)們或消極或絶望或沉默(任憑怎麽擰竜頭都不再出水),而後一走了之。我的房間有兩個門。一個出口,一個入口,不能換用。從入口出不來,自出口進不去,這點毫無疑問。人們從入口進來,打出口離去。進來方式很多,離去辦法不一,但最終無不離去。有的人出去是為嘗試新的可能性,有的人則是為了節省時間,還有的人命赴黃泉。沒有一人留下來,房間裏空空蕩蕩,惟有我自己。我總是意識到他們的不在,他們的離開。他們的談話,他們的喘息,他們哼出的謠麯,如塵埃一般飄浮在房間的每個角落,觸目可見。
我覺得自己在他們眼睛中的形象很可能是正確無誤的。惟其如此,他們纔統統直接來到我這裏,不久又紛紛告離。他們認識到了我身上的地道性,認識到了我為保持這種地道性所表現出來的真誠——我想不出其他說法。他們想對我說什麽,嚮我交心。他們幾乎全是心地善良的人,而我卻不能給予他們什麽。即使能給予,也無法使其滿足。我總是不斷努力,給了他們我所能給的一切,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我也很想從他們那裏得到什麽,但終於未能如願以償。不久,他們遠走高飛了。
這當然是痛苦的事。
但更令人痛苦的,是他們以遠比進來時悲戚的心情跨出門去,是他們體內的某種東西磨損掉了一截。這點我心裏清楚。說來奇怪,看上去他們的磨損程度似乎比我還要嚴重。為什麽呢?為什麽總是我留守空城?為什麽總是我手中剩有別人磨損後的陰影?這是為什麽?莫名其妙。
是數據不足。
所以總是出不來正確答案。
是缺少什麽。
一天,談完工作回來,發現信筒裏有一張明信片。信上的圖案是幅攝影:宇航員身着宇航服在月球表面上行走。儘管沒有發信人的名字,但出自誰手卻是一目瞭然。
“我想我們還是不再見面為好。”她寫道,“因為我想近期內我可能同地球人結婚。”
傳來窗扇關閉的聲響。
證據不足,不能解答,請按取消鍵。
畫面變白。
這種事將持續到何時為止呢?我已經34歲,難道長此以往不成?
我倒並不傷心,但責任明顯在我。她棄我而去是理所當然的,這點一開始就已明白,我明白,她也明白。但雙方又都在追求一種小小的奇跡,希望出現偶然的契機促使事情發生根本性轉變。而這當然不可能實現。於是她走了。失去她以後我深感寂寞,但這是以前也品嚐過的寂寞,而且我知道自己會巧妙地排遣這種寂寞。
我正在習以為常。
每想到這裏,我就滿懷不快,仿佛一股黑色液體被從五臟六腑裏擠壓出來,一直頂到喉頭。我站在衛生間的鏡前,心想原來這就是我自己,這就是你。你一直在磨損自己,磨損得比你預想的遠為嚴重。我的臉比以前髒污得多,憔悴得多。我用香皂把臉洗了又洗,將洗發水狠狠地揉進皮膚,又慢慢地洗手,用新毛巾把臉和手仔細擦幹。之後去廚房拿了罐啤酒,邊喝邊清理冰箱。淘汰萎縮的西紅柿,把啤酒排列整齊,更換容器,開列購物清單。
天快亮時,我獨自呆呆望着月亮,心想這要到什麽時候為止呢?不久我還將在什麽地方同其他女子萍水相逢吧?並且仍將像行星那樣自然而然地相互吸引,仍將渺茫地期待奇跡,仍將消耗時間,磨損心靈,分道揚鑣。
這將何時了結呢?
接到她那張月球明信片一個星期後,我要到函館出公差。這照例不是很有吸引力的工作,但從我的角度又很難對工作挑三揀四。況且輪到我頭上的差事,哪一件都糟得無甚茲別,幸也罷不幸也罷,一般來說越是接觸事物的邊緣,其質的差別越是難以分辨。如同頻率一樣,一旦過了某一點,就很難聽出相鄰的兩個音孰高孰低,而且不一會兒便什麽也聽不清楚,自然也就無須聽了。
這次公差的內容,是為一傢婦女雜志調查介紹函館美食店。我和攝影師兩人去,轉幾傢美食店,我撰文,他攝影,預計占5頁篇幅。婦女雜志這類刊物總需要這方面的報道,也就必須有人去寫。這同收垃圾掃積雪是一回事,總得有人幹,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
三年半時間裏,我始終在做這種兼帶文化性質的工作——文化積雪清掃工。
在那之前我曾同一個朋友合開過一間事務所,因故停業後,半年時間裏幾乎無所事事,整天渾渾噩噩。我役心思做任何事。那年前一年的秋鼕之間,事情多得不可開交。離婚;死別,死得莫名其妙;情人不告而去;遇見奇妙的男女,捲入奇妙的事件。而當這一切終結之時,我便深深陷入前所未有的靜寂之中。一種久無人居的特有氛圍充滿房間,幾乎令人窒息。我一動不動地蟋縮在這房間裏,除非購買生存所需最低限度的物品,白天幾乎閉門不出。衹是在闖無人息的黎明時間裏纔到街上漫無目的地散步。及至人影開始在街上出現,便返回房間倒頭睡大覺。
傍晚醒來,簡單做點東西吃下,再給貓喂點食物。吃罷飯,便坐在地板上,反復回顧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並加以歸納整理。或編排序號,或對其中可能存在過的選擇填空式試題分門別類,或就自身行為的正確與否苦苦思索。如此一直持續到黎明時分。然後出門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往來彷徨,踽踽獨行。
日復一日,持續了半年之久,對了,是1979年1月到6月。書也沒讀,報紙也沒翻,音樂也沒聽,電視也沒看,收音機也沒開。和誰也不見面,和誰也不交談。酒也幾乎沒喝,沒有心思喝。至於社會上發生了什麽,何人聲名鵲起,何人嗚呼哀哉,我一概不知不曉。並非我頑固不化地拒絶接受信息,衹是不想知道而已。我感覺到了世界在動,即使蜷縮在房間裏也能真切地感到。但我對其産生不了任何興致。一切猶如無聲的微風,從我身邊倏然掠過。
我一味坐在房間地板上,讓過去的一切永無休止地在腦海裏顯現出來。說來也怪,儘管半年時間裏天天周而復始,我卻絲毫未曾感到無聊和倦怠。這是因為,我經歷過的事件過於龐大,其斷面多得不可勝數。龐大,具體,幾乎伸手可觸,宛如夜空中聳立的紀念碑,而且是為我個人聳立的。於是我將其從上到下檢驗一遍。我經歷過那等事件,自然免不了遭受相當的創傷,不少的創傷。很多血無聲地淌出。隨着時間的流逝,有些傷痛逐漸消失,有些則捲土重來。但我在那房間裏死死獨守半年之久,卻不是為這創傷之故,我僅僅是需要時間罷了。要把有關那些事件的一切具體地——客觀地整理清楚,必須有半年時間。我决不想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拒絶同外界接觸。接觸衹是時間問題。我需要純粹客觀的時間,以便使自己重整旗鼓。
至於重整旗鼓的意義和將來的發展方向,我盡可能不去考慮。我認為那是另一個問題,屆時再考慮也不遲。現在首先是要恢復平衡性。
我甚至和貓也沒有說話。
好幾次有電話打來,我一次也沒拿起聽筒。
還有時候有人敲門,我也置之不理。
信也來了幾封,是我過去的合夥人來的,他說很惦念我。信上寫道:“不知你在何處做什麽事,姑且按這個地址寫信給你。如果需要我幫忙,衹管吩咐就是。我這裏的工作眼下還算順利。”此外還談到我們共同熟人的情況。我反復看了幾遍,把握住(為此看了四五遍)內容之後,把信放進抽屜。
以前的妻子也來過信。信上寫的幾件事都實際得很。最後提到她準備再婚,說對方是我不認識的人。那語氣很冷淡,就差沒說以後連我也不可能認識了。這無非意味着,她已經和那個同我離婚時交往的男子分手了。故伎重演,我想。那個男子我倒十分瞭解,因為不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會彈爵士吉他,但不具有一鳴驚人的天賦。人也不甚幽默。我實在不明白她為何傾心於那樣的男人。不過,這已是他人與她人之間的問題,她說她一點也不為我擔心。“因為你無論做什麽都萬無一失。我所擔心的倒是以後你可能打交道的那些人。最近我總是為此心神不安。”——她寫道。
這封信我同樣看了好幾遍,之後同樣塞進抽屜。
時光就這樣流過。
經濟方面不成問題。存款起碼可以應付半年吃用,往後的事往後再做打算就是。鼕去春來。溫煦而平和的陽光朗照我的房間。每天我都細細觀察窗口射進的光綫,我發現太陽的角度多少有所不同。春天使我的心間充滿各種各樣往日的回憶。離去的人,死去的人。我想起那對同胞姐妹,我和她倆——三個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是1973年的事,也許吧。當時我住在高爾夫球場旁邊。每當黃昏降臨,我們就翻過鐵絲網進入球場,衹管信步走去,拾起失落的球。春日的傍晚使我想起彼情彼景,都到哪裏去了呢?
入口和出口。
我還記起同死去的朋友常去的小酒吧。在那裏我們度過雜亂無章的時間。可如今看來,卻又似乎是以往人生中最為具體而充實的時光。奇怪!酒吧裏放的古典音樂也記起來了。那時我們是大學生,在那裏喝啤酒、吸煙。我們需要那樣的場所。同時說了很多很多的話,但什麽話卻是無從記起了,記起的衹是說了很多很多的話。
他已經死了。
已經死了,背負着一切。
入口和出口。
轉眼之間,春日闌珊。風的氣味變了,夜幕的色調變了,聲音也開始帶有異樣的韻味。於是遞變為初夏時節。
5月末,貓死了,死得唐突,無任何預兆。一天早上起來,衹見它在廚房角落裏縮成一團地死了。想必它本身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身體變得烤肉塊般硬邦邦的,毛也顯得比活着的時候髒亂。貓的名字叫“沙丁魚”,它的一生絶非幸福的代名詞,既未被人傢深深地愛過,它也沒有深深地愛過什麽。它總是以惶惶不安的眼神註視別人的臉,仿佛惟恐馬上失去什麽東西。能做出如此眼神的貓恐怕世所罕見。說千道萬,它已經死了。一旦死去,也就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死的好處即在這裏。
我將貓的屍骸裝進超級市場的購物袋,放到汽車後座上,去附近一傢五金店買了一把鐵鍬。而後打開久違了的收音機,邊聽電子音樂邊嚮西駛去。音樂大多不值一提,弗裏特伍德·麥剋、阿巴、梅裏莎·曼徹斯特、比·基斯、KC與陽光樂隊、唐娜·薩默、雄鷹、波士頓、“海軍上尉”、約翰·丹佛、芝加哥、肯尼·羅傑斯……這樣的音樂如同泡沫,漂浮幾下便告消失,分文不值,大量消費的音樂垃圾,不過是為了搜刮年輕娃娃們的腰包罷了。
但轉而我還是不由悲從中來。
時代不同了,如此而已。
我握着方向盤,試圖記起我們青少年時代從收音機中聽到的幾支無聊樂麯。西納特拉——噢,這傢夥糟糕極了。門格斯也一塌糊塗。就連愛爾維斯也整天價大唱那些百無聊賴的東西。還有個叫陶裏尼·洛佩斯的。帕蒂麗大部分歌麯使我想起洗面皂。費彼安、波比·賴迪爾、阿艾特,當然還有“赫曼隱士”,統統是災難。接下去便是層出不窮的枯燥乏味的英國樂隊,個個長發披肩,一色奇裝異服。還能想起幾多?哈尼卡穆茲、戴夫·剋拉剋、蓋裏和韻律創造者、弗萊迪和夢想者……數不勝數。使人想起僵屍的傑弗遜飛機,一聽名字就不寒而慄的湯姆·瓊斯及其醜角勃特·亨柏迪格,無論什麽聽起來都像是廣告音樂的哈布·阿爾帕托和蒂芙娜·布維斯,假惺惺的西蒙·加豐凱爾,神經兮兮的傑剋遜五兄弟。
統統一路貨色。
一切都一成不變。任何時候、任何年月、任何時代,事物的發展方式都如出一轍。變的衹是年號,衹是交椅上的面孔。這種無聊至極的破爛音樂哪個時代都存在過,且將繼續存在下去,如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
如此陷入沉思的時間裏,我已驅車跑出很遠。途中我打開“滾石”的《褐色砂糖》。聽得我不由一陣欣喜,這纔是正經音樂,這纔叫地道,我想。《褐色砂糖》的流行大概是在1971年——我推算了一會,終於未能算準。不過這無所謂,1971年也好,1972年也好,如今哪一年都沒有關係,自己何苦煞有介事地——考慮這些呢?
差不多車到深山的時候,我駛下高速公路,找一片適當的樹林,準備葬貓。在樹林深處,我用鍬挖了一個1米來深的坑,把包在西友商店紙袋裏的“沙丁魚”投進坑內,往上壓土。我對“沙丁魚”最後說道:對不起,我這算盡了你我相應的情分了!埋坑時間裏,一隻小鳥不知在哪裏一直叫個不止,那音階竟如長苗的高音部一般。
坑完全埋好後,我把鍬扔進車後的行李箱,折回高速公路,邊聽音樂邊朝東京方向疾馳。
這回我什麽也沒想,衹是傾聽音樂。
收音機裏傳出羅德和丁·蓋格爾斯樂隊的樂麯。之後播音員說播放一首老歌。接下去是查爾斯的《小艇慢慢劃》。歌麯哀怨凄婉。“我出生以來便一直失去,”查爾斯唱道,“現在即將失去你。”聽着聽着,我真的傷感起來,幾乎落淚,這在我是常有的事。一個偶然的什麽,會突然觸動心中最脆弱的部分。途中我關掉收音機,把車停進路旁休息場,進飯店要了一份青菜三明治和咖啡。我進衛生間把沾在手上的土衝洗得幹幹淨淨,然後吃了一片三明治,喝了兩杯咖啡。
那貓現在如何呢?我想,那裏該是漆黑一團吧?我記起上塊碰擊西友商店紙袋的聲音,不過做到這個程度也就可以了,無論對你還是對我。
我坐在飯店裏呆呆地盯視着裝有青菜三明治的碟子,足足盯了一個小時。剛盯到一小時,一個身穿紫色的女特走來,客氣地問我可否把碟子撤去,我點點頭。
好了,我想,該是重返社會的時候了!
這次公差的內容,是為一傢婦女雜志調查介紹函館美食店。我和攝影師兩人去,轉幾傢美食店,我撰文,他攝影,預計占5頁篇幅。婦女雜志這類刊物總需要這方面的報道,也就必須有人去寫。這同收垃圾掃積雪是一回事,總得有人幹,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
三年半時間裏,我始終在做這種兼帶文化性質的工作——文化積雪清掃工。
在那之前我曾同一個朋友合開過一間事務所,因故停業後,半年時間裏幾乎無所事事,整天渾渾噩噩。我役心思做任何事。那年前一年的秋鼕之間,事情多得不可開交。離婚;死別,死得莫名其妙;情人不告而去;遇見奇妙的男女,捲入奇妙的事件。而當這一切終結之時,我便深深陷入前所未有的靜寂之中。一種久無人居的特有氛圍充滿房間,幾乎令人窒息。我一動不動地蟋縮在這房間裏,除非購買生存所需最低限度的物品,白天幾乎閉門不出。衹是在闖無人息的黎明時間裏纔到街上漫無目的地散步。及至人影開始在街上出現,便返回房間倒頭睡大覺。
傍晚醒來,簡單做點東西吃下,再給貓喂點食物。吃罷飯,便坐在地板上,反復回顧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並加以歸納整理。或編排序號,或對其中可能存在過的選擇填空式試題分門別類,或就自身行為的正確與否苦苦思索。如此一直持續到黎明時分。然後出門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往來彷徨,踽踽獨行。
日復一日,持續了半年之久,對了,是1979年1月到6月。書也沒讀,報紙也沒翻,音樂也沒聽,電視也沒看,收音機也沒開。和誰也不見面,和誰也不交談。酒也幾乎沒喝,沒有心思喝。至於社會上發生了什麽,何人聲名鵲起,何人嗚呼哀哉,我一概不知不曉。並非我頑固不化地拒絶接受信息,衹是不想知道而已。我感覺到了世界在動,即使蜷縮在房間裏也能真切地感到。但我對其産生不了任何興致。一切猶如無聲的微風,從我身邊倏然掠過。
我一味坐在房間地板上,讓過去的一切永無休止地在腦海裏顯現出來。說來也怪,儘管半年時間裏天天周而復始,我卻絲毫未曾感到無聊和倦怠。這是因為,我經歷過的事件過於龐大,其斷面多得不可勝數。龐大,具體,幾乎伸手可觸,宛如夜空中聳立的紀念碑,而且是為我個人聳立的。於是我將其從上到下檢驗一遍。我經歷過那等事件,自然免不了遭受相當的創傷,不少的創傷。很多血無聲地淌出。隨着時間的流逝,有些傷痛逐漸消失,有些則捲土重來。但我在那房間裏死死獨守半年之久,卻不是為這創傷之故,我僅僅是需要時間罷了。要把有關那些事件的一切具體地——客觀地整理清楚,必須有半年時間。我决不想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拒絶同外界接觸。接觸衹是時間問題。我需要純粹客觀的時間,以便使自己重整旗鼓。
至於重整旗鼓的意義和將來的發展方向,我盡可能不去考慮。我認為那是另一個問題,屆時再考慮也不遲。現在首先是要恢復平衡性。
我甚至和貓也沒有說話。
好幾次有電話打來,我一次也沒拿起聽筒。
還有時候有人敲門,我也置之不理。
信也來了幾封,是我過去的合夥人來的,他說很惦念我。信上寫道:“不知你在何處做什麽事,姑且按這個地址寫信給你。如果需要我幫忙,衹管吩咐就是。我這裏的工作眼下還算順利。”此外還談到我們共同熟人的情況。我反復看了幾遍,把握住(為此看了四五遍)內容之後,把信放進抽屜。
以前的妻子也來過信。信上寫的幾件事都實際得很。最後提到她準備再婚,說對方是我不認識的人。那語氣很冷淡,就差沒說以後連我也不可能認識了。這無非意味着,她已經和那個同我離婚時交往的男子分手了。故伎重演,我想。那個男子我倒十分瞭解,因為不是很了不起的人物。會彈爵士吉他,但不具有一鳴驚人的天賦。人也不甚幽默。我實在不明白她為何傾心於那樣的男人。不過,這已是他人與她人之間的問題,她說她一點也不為我擔心。“因為你無論做什麽都萬無一失。我所擔心的倒是以後你可能打交道的那些人。最近我總是為此心神不安。”——她寫道。
這封信我同樣看了好幾遍,之後同樣塞進抽屜。
時光就這樣流過。
經濟方面不成問題。存款起碼可以應付半年吃用,往後的事往後再做打算就是。鼕去春來。溫煦而平和的陽光朗照我的房間。每天我都細細觀察窗口射進的光綫,我發現太陽的角度多少有所不同。春天使我的心間充滿各種各樣往日的回憶。離去的人,死去的人。我想起那對同胞姐妹,我和她倆——三個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是1973年的事,也許吧。當時我住在高爾夫球場旁邊。每當黃昏降臨,我們就翻過鐵絲網進入球場,衹管信步走去,拾起失落的球。春日的傍晚使我想起彼情彼景,都到哪裏去了呢?
入口和出口。
我還記起同死去的朋友常去的小酒吧。在那裏我們度過雜亂無章的時間。可如今看來,卻又似乎是以往人生中最為具體而充實的時光。奇怪!酒吧裏放的古典音樂也記起來了。那時我們是大學生,在那裏喝啤酒、吸煙。我們需要那樣的場所。同時說了很多很多的話,但什麽話卻是無從記起了,記起的衹是說了很多很多的話。
他已經死了。
已經死了,背負着一切。
入口和出口。
轉眼之間,春日闌珊。風的氣味變了,夜幕的色調變了,聲音也開始帶有異樣的韻味。於是遞變為初夏時節。
5月末,貓死了,死得唐突,無任何預兆。一天早上起來,衹見它在廚房角落裏縮成一團地死了。想必它本身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身體變得烤肉塊般硬邦邦的,毛也顯得比活着的時候髒亂。貓的名字叫“沙丁魚”,它的一生絶非幸福的代名詞,既未被人傢深深地愛過,它也沒有深深地愛過什麽。它總是以惶惶不安的眼神註視別人的臉,仿佛惟恐馬上失去什麽東西。能做出如此眼神的貓恐怕世所罕見。說千道萬,它已經死了。一旦死去,也就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死的好處即在這裏。
我將貓的屍骸裝進超級市場的購物袋,放到汽車後座上,去附近一傢五金店買了一把鐵鍬。而後打開久違了的收音機,邊聽電子音樂邊嚮西駛去。音樂大多不值一提,弗裏特伍德·麥剋、阿巴、梅裏莎·曼徹斯特、比·基斯、KC與陽光樂隊、唐娜·薩默、雄鷹、波士頓、“海軍上尉”、約翰·丹佛、芝加哥、肯尼·羅傑斯……這樣的音樂如同泡沫,漂浮幾下便告消失,分文不值,大量消費的音樂垃圾,不過是為了搜刮年輕娃娃們的腰包罷了。
但轉而我還是不由悲從中來。
時代不同了,如此而已。
我握着方向盤,試圖記起我們青少年時代從收音機中聽到的幾支無聊樂麯。西納特拉——噢,這傢夥糟糕極了。門格斯也一塌糊塗。就連愛爾維斯也整天價大唱那些百無聊賴的東西。還有個叫陶裏尼·洛佩斯的。帕蒂麗大部分歌麯使我想起洗面皂。費彼安、波比·賴迪爾、阿艾特,當然還有“赫曼隱士”,統統是災難。接下去便是層出不窮的枯燥乏味的英國樂隊,個個長發披肩,一色奇裝異服。還能想起幾多?哈尼卡穆茲、戴夫·剋拉剋、蓋裏和韻律創造者、弗萊迪和夢想者……數不勝數。使人想起僵屍的傑弗遜飛機,一聽名字就不寒而慄的湯姆·瓊斯及其醜角勃特·亨柏迪格,無論什麽聽起來都像是廣告音樂的哈布·阿爾帕托和蒂芙娜·布維斯,假惺惺的西蒙·加豐凱爾,神經兮兮的傑剋遜五兄弟。
統統一路貨色。
一切都一成不變。任何時候、任何年月、任何時代,事物的發展方式都如出一轍。變的衹是年號,衹是交椅上的面孔。這種無聊至極的破爛音樂哪個時代都存在過,且將繼續存在下去,如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
如此陷入沉思的時間裏,我已驅車跑出很遠。途中我打開“滾石”的《褐色砂糖》。聽得我不由一陣欣喜,這纔是正經音樂,這纔叫地道,我想。《褐色砂糖》的流行大概是在1971年——我推算了一會,終於未能算準。不過這無所謂,1971年也好,1972年也好,如今哪一年都沒有關係,自己何苦煞有介事地——考慮這些呢?
差不多車到深山的時候,我駛下高速公路,找一片適當的樹林,準備葬貓。在樹林深處,我用鍬挖了一個1米來深的坑,把包在西友商店紙袋裏的“沙丁魚”投進坑內,往上壓土。我對“沙丁魚”最後說道:對不起,我這算盡了你我相應的情分了!埋坑時間裏,一隻小鳥不知在哪裏一直叫個不止,那音階竟如長苗的高音部一般。
坑完全埋好後,我把鍬扔進車後的行李箱,折回高速公路,邊聽音樂邊朝東京方向疾馳。
這回我什麽也沒想,衹是傾聽音樂。
收音機裏傳出羅德和丁·蓋格爾斯樂隊的樂麯。之後播音員說播放一首老歌。接下去是查爾斯的《小艇慢慢劃》。歌麯哀怨凄婉。“我出生以來便一直失去,”查爾斯唱道,“現在即將失去你。”聽着聽着,我真的傷感起來,幾乎落淚,這在我是常有的事。一個偶然的什麽,會突然觸動心中最脆弱的部分。途中我關掉收音機,把車停進路旁休息場,進飯店要了一份青菜三明治和咖啡。我進衛生間把沾在手上的土衝洗得幹幹淨淨,然後吃了一片三明治,喝了兩杯咖啡。
那貓現在如何呢?我想,那裏該是漆黑一團吧?我記起上塊碰擊西友商店紙袋的聲音,不過做到這個程度也就可以了,無論對你還是對我。
我坐在飯店裏呆呆地盯視着裝有青菜三明治的碟子,足足盯了一個小時。剛盯到一小時,一個身穿紫色的女特走來,客氣地問我可否把碟子撤去,我點點頭。
好了,我想,該是重返社會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