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於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即二十世紀下半葉第一年第一個月第一個星期。說是有紀念性的日子也未嘗不可。這樣,我有了“初”這樣一個名字。不過除此之外,關於我的出生幾乎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父親是一傢大證券公司的職員,母親是普通家庭主婦。父親曾因“學徒出陣”(譯者註:“學徒出陣”:特指二戰末期日本下令在籍學生直接入伍參戰。)被送去新加坡,戰後在那裏的收容所關了一段時間。母親傢的房子在戰爭最後那年遭到B—29 的轟炸,化為灰燼。他們是被長期戰爭所損害的一代。
但我出生時,所謂戰爭餘波幾乎已經沒有了。住處一帶沒有戰火遺痕,占領軍的身影也見不到了。我們住在這和平的小鎮上由父親公司提供的住宅裏。住宅是戰前建造的,舊是舊了些,但寬敞還是夠寬敞的。院子裏有高大的松樹,小水池和石燈籠都有。
我們居住的鎮,是十分典型的大都市郊外的中産階級居住地。那期間多少有些交往的同學,他們全都生活在較為整潔漂亮的獨門獨戶裏,大小之差固然有之,但都有大門,有院子,院子裏都有樹。同學們的父親大半在公司工作,就是專業人士。母親做工的家庭非常少見。大部分人傢都養貓養狗。至於住宿舍或公寓裏的人,當時我一個也不認識。後來雖然搬到了鄰鎮,但情形大同小異。所以,在去東京上大學之前,我一直以為一般人都係領帶去公司上班,都住着帶院子的獨門獨戶,都養貓養狗。無從想象——至少不伴隨實感——此外的生活是什麽樣子。
每傢通常有兩三個小孩。在我所生活的世界裏兩三個是平均數目。我可以在眼前推出少年時代和青春期結識的幾個朋友的模樣,但他們無一不是兩兄弟或三兄弟裏的一員。不是兩兄弟即是三兄弟,不是三兄弟即是兩兄弟,簡直如刻板印刷一般。六七個小孩的家庭誠然少,衹有一個小孩的就更少了。
不過我倒是無兄無弟衹我自己。獨生子。少年時代的我始終為此有些自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可謂特殊存在,別人理直氣壯地擁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
小時候,“獨生子”這句話最讓我受不了,每次聽到,我都不得不重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句話總是把指尖直接戳嚮我:你是不完整的!
獨生子受父母溺愛、體弱多病、極端任性——這在我居住的天地裏乃是不可撼動的定論,乃是自然規律,一如山高則氣壓下降、母牛則産奶量多一樣。所以我非常不願意被人問起兄弟幾個。衹消一聽無兄無弟,人們便條件反射般地這樣想道:這小子是獨生子,一定受父母溺愛、體弱多病、極端任性。而這種千篇一律的反應使我相當厭煩和受刺激。但真正使少年時代的我厭煩和受刺激的,是他們所說的完全屬實。不錯,事實上我也是個被溺愛的體弱多病的極端任性的少年。
我就讀的學校,無兄無弟的孩子的確罕有其人。小學六年時間我衹遇上一個獨生子,所以對她(是的,是女孩兒)記得十分真切。我和她成了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談,說是息息相通也未嘗不可。我甚至對她懷有了愛情。
她姓島本,同是獨生子。由於出生不久便得了小兒麻痹,左腿有一點點跛,並且是轉校生(島本來我們班是五年級快結束的時候)。這樣,可以說她背負着很大的——大得與我無法相比的——精神壓力。但是,也正因為背負着格外大的壓力,她要比我堅強得多,自律得多,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叫苦示弱。不僅口頭上,臉上也是如此。即使事情令人不快,臉上也總是帶着微笑。甚至可以說越是事情令人不快,她越是面帶微笑。那微笑實在妙不可言,我從中得到了不少安慰和鼓勵。“沒關係的,”那微笑像是在說,“不怕的,忍一忍就過去了。”由於這個緣故,以後每想起島本的面容,便想起那微笑。
島本學習成績好,對別人大體公平而親切,所以在班上她常被人高看一眼。在這個意義上,雖說她也是獨生子,卻跟我大不一樣。不過若說她無條件地得到所有同學喜歡,那也未必。大傢固然不欺負她不取笑她,但除了我,能稱為朋友的人在她是一個也沒有。
想必對他們來說,她是過於冷靜而又自律了,可能有人還視之為冷淡和傲慢。但是我可以感覺出島本在外表下潛伏的某種溫情和脆弱——如同藏貓貓的小孩子,儘管躲在深處,卻又希求遲早給人瞧見。有時我可以從她的話語和表情中一晃兒認出這樣的影子。 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島本不知轉了多少次校。她父親做什麽工作,我記不準確了。她倒是嚮我詳細說過一回,但正如對身邊大多數小孩一樣,我也對別人父親的職業沒什麽興趣。記得大約是銀行、稅務或公司破産法方面專業性質的工作。這次搬來住的房子雖說也是公司住宅,卻是座蠻大的洋房,四周圍着相當氣派的齊腰高的石墻,石墻上連着常緑樹籬,透過點點處處的間隙可以窺見院裏的草坪。
島本是個眉目清秀的高個子女孩,個頭同我不相上下,幾年後必定出落成十分引人註目的絶對漂亮的姑娘。但我遇見她的當時,她還沒獲得同其自身資質相稱的外觀。當時的她總好像有些地方還不夠諧調,因此多數人並不認為她的容貌有多大魅力。我猜想大概是因為在她身上大人應有的部分同仍然是孩子的部分未能協調發展的緣故,這種不均衡有時會使人陷入不安。
由於兩傢離得近(她傢距我傢的的確確近在咫尺),最初一個月在教室裏,她被安排坐在我旁邊。我將學校生活所必需知道的細則一一講給她聽——教材、每星期的測驗、各門課用的文具、課程進度、掃除和午間供飯值班等等。一來由住處最近的學生給轉校生以最初的幫助是學校的基本方針,二來是因為她腿不好,老師從私人角度把我找去,叫我在一開始這段時間照顧一下島本。
就像一般初次見面的十一二歲異性孩子表現出的那樣,最初幾天我們的交談總有些彆扭發澀,但在得知對方也是獨生子之後,兩人的交談迅速變得生動融洽起來。無論對她還是對我,遇到自己以外的獨生子都是頭一遭。這樣,我們就獨生子是怎麽回事談得相當投入,想說的話足有幾大堆。一見面——雖然算不上每天——兩人就一起從學校走路回傢,而且這一公裏路走得很慢(她腿不好衹能慢走),邊走邊說這說那。說話之間,我們發現兩人的共同點相當不少。我們都喜歡看書,喜歡聽音樂,都最喜歡貓,都不擅長嚮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能吃的食物都能列出長長一串,中意的科目都全然不覺得難受,討厭的科目學起來都深惡痛絶。如果說我和她之間有不同之處,那就是她遠比我有意識地努力保護自己。討厭的科目她也能用心學且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而我則不是那樣。不喜歡的食物端上來她也能忍着全部吃下,而我則做不到。換個說法,她在自己周圍修築的防體比我的高得多牢固得多,可是要保護的東西都驚人地相似。
我很快習慣了同她單獨在一起。那是全新的體驗。同她在一起,我沒有同別的女孩子在一起時那種心神不定的感覺。我喜歡同她搭伴走路回傢。島本輕輕拖着左腿行走,途中有時在公園長椅上休息一會兒,但我從未覺得這有什麽妨礙,反倒為多花時間感到快樂。
我們就這樣單獨在一起打發時間。記憶中周圍不曾有人為此奚落我們。當時倒沒怎麽放在心上,但如今想來,覺得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那個年齡的孩子很喜歡拿要好的男女開心起哄。大概是島本的為人所使然吧,我想。她身上有一種能引起別人輕度緊張的什麽,總之就是說她帶有一種“不能對此人開無聊玩笑”的氣氛。就連老師看上去有時都對她感到緊張。也可能同她腿有毛病不無關係。不管怎樣,大傢都好像認為拿島本開玩笑是不太合適的,而這在結果上對我可謂求之不得。
島本由於腿不靈便,幾乎不參加體操課,郊遊或登山時也不來校,類似遊泳那樣的集體在外留宿的夏令營活動也不露面。開運動會的時候,她總顯出幾分局促不安。但除了這些場合,她過的是極為普通的小學生活。她幾乎不提自己的腿疾,在我記憶範圍內一次也不曾有過。即使在和她放學回傢時,她也絶對沒說過例如“走得慢對不起”的話,臉上也無此表現。但我十分清楚,曉得她是介意自己的腿的,惟其介意纔避免提及。她不大喜歡去別人傢玩,因為必須在門口脫鞋。左右兩衹鞋的形狀和鞋底厚度多少有些不同——她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大約是特殊定做的那種。我所以察覺,是因為發現她一到自己傢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放進鞋箱。
島本傢客廳裏有個新型音響裝置,我為聽這個常去她傢玩。音響裝置相當堂而皇之。不過她父親的唱片收藏卻不及音響的氣派,LP(譯者註:LP:Long Playing之略。即密紋唱片。每分鐘33 1/3轉速的唱片。)唱片頂多也就十五六張吧,而且多半是以初級聽衆為對象的輕古典音樂,但我還是左一遍右一退反反復復聽這十五張唱片,至今都能真可謂真真切切巨細無遺地一一記起。
照料唱片是島本的任務。她從護套裏取出唱片,在不讓手指觸及細紋的情況下雙手將其放在唱片盤上,用小毛刷拂去唱針的灰塵,慢慢置於唱片之上。唱片轉罷,用微型吸塵器吸一遍,拿毛布擦好,收進護套,放回架上原來的位置。她以極其專註的神情一絲不苟地進行父親教給她的這一係列作業,眯起眼睛,屏息斂氣。我總是坐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註視她這一舉一動。唱片放回架上,島本這纔衝我露出一如往常的微笑,而那時我每每這樣想:她照料的並非唱片,而大約是某個裝在玻璃瓶裏的人的孱弱魂靈。
我傢沒唱機也沒唱片,父母不是對音樂特別熱心的那一類型,所以我總是在自己房間裏,撲在塑料殼AM收音機上聽音樂。從收音機裏聽到的大多是搖滾一類。但島本傢的輕古典音樂我也很快喜歡上了。那是“另一世界”的音樂。我為其吸引大概是因為島本屬於那“另一世界”。每星期有一兩次我和她坐在沙發上,一邊喝着她母親端來的紅茶,一邊聽羅西尼的序麯集、貝多芬的田園交響麯和《培爾·金特》送走一個下午。她母親很歡迎我來玩,一來為剛剛轉校的女兒交上朋友感到欣喜,二來想必也是因為我規規矩矩而且總是衣着整潔這點合了她的心意。不過坦率地說,我對她母親卻總好像喜歡不來。倒不是說有什麽具體討厭的地方,雖然她待我一直很親切,但我總覺得其說話方式裏多少有一種類似焦躁的東西,使得我心神不定。
她父親收集的唱片中我最愛聽的是李斯特鋼琴協奏麯。正面為1 號,反面為2 號。愛聽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唱片護套格外漂亮,二是我周圍的人裏邊聽過李斯特鋼琴協奏麯的一個也沒有,當然島本除外。這委實令我激動不已。我知曉了周圍任何人都不知曉的世界!這就好比惟獨我一個人被允許進入秘密的花園一樣。對我來說,聽李斯特的鋼琴協奏麯無疑是把自己推上了更高的人生階梯。
況且又是優美的音樂。起初聽起來似乎故弄玄虛、賣弄技巧,總體上有些雜亂無章,但聽過幾遍之後,那音樂開始在我的意識中一點點聚攏起來,恰如原本模糊的圖像逐漸成形。
每當我閉目凝神之時,便可以看見其旋律捲起若幹漩渦。一個漩渦生成後,又派生出另一個漩渦,另一漩渦又同別的漩渦合在一起。那些漩渦——當然是現在纔這樣想的——具有觀念的、抽象的性質。我很想把如此漩渦的存在設法講給島本聽,但那並非可以用日常語言嚮別人闡述的東西,要想準確表達必須使用別的不同的語言,而自己尚不知曉那種語言。並且,我也不清楚自己所如此感覺到的是否具有說出口傳達給別人的價值。遺憾的是,演奏李斯特協奏麯的鋼琴手的名字已經忘了,我記得的衹是色彩絢麗的護套和那唱片的重量。唱片沉甸甸的重得出奇,且厚敦敦的。
西方古典音樂以外,島本傢的唱片架上還夾雜納特·“金”·科爾(譯者註:科爾:美國黑人歌手(1917- 1965)。)和平·剋勞斯比的唱片。這兩張我也着實聽個沒完。剋勞斯比那張是聖誕音樂唱片,我們聽起來卻不管聖誕不聖誕。至今都覺得不可思議:居然那麽百聽不厭!
聖誕節臨近的十二月間的一天,我和島本坐在她傢客廳沙發上像往常那樣聽唱片。她母親外出辦事,傢中除我倆沒有別人。那是個彤雲密佈、天色黯淡的鼕日午後,太陽光仿佛在勉強穿過沉沉低垂的雲層時被削成了粉末。目力所及,一切都那麽呆板遲鈍,沒有生機。薄暮時分,房間裏已黑得如暗夜一般。記得沒有開燈。惟有取暖爐的火苗紅暈暈地照出墻壁。
納特·“金”·科爾在唱《裝相》(《PRETEND 》)。英文歌詞我當然完全聽不懂,對我們來說那不過類似一種咒語。但我們喜歡那首歌。翻來覆去聽的時間裏,開頭部分可以鸚鵡學舌地唱下來了:
Pre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re blue,It isn’t very hard to do.
現在意思當然明白了:“痛苦的時候裝出幸福相,這不是那麽難做到的事”。簡直就像她總是挂在臉上的迷人微笑。這的確不失為一種想法,但有時又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島本穿一件圓領藍毛衣。她有好幾件藍毛衣。大概是她喜歡藍毛衣吧,或者因為藍毛衣適於配上學時穿的藏青色短大衣也未可知。白襯衫的領子從毛衣領口裏探出,下面是格子裙和白色棉織襪。質地柔軟的貼身毛衣告訴了我她那小小的胸部隆起。她把雙腿提上沙發,摺叠在臀下坐着。一隻胳膊搭在沙發背上,以註視遠方風景般的眼神傾聽音樂。
“噯,”她說,“聽說衹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關係都不大好,可是真的?”
我略微想了想,但弄不明白這種因果關係。“在哪裏聽說的?”
“一個人跟我說的,很早以前,說是因為關係不好所以衹能有一個孩子。聽的時候傷心得不行。”
“哪裏。”我說。
“你爸爸媽媽關係可好?”
我一下子答不上來。想都沒想過。
“我傢嘛,媽媽身體不怎麽結實。”我說,“倒是不太清楚,聽說生孩子身體負擔很大很大,所以不行的。”
“沒想過有個兄弟該有多好?”
“沒有。”
“為什麽?為什麽沒想過?”
我拿起茶几上的唱片護套看。但房間太暗了,看不清套上印的字。我把護套重新放回茶几,用手腕揉了幾下眼睛。以前給母親同樣問過幾次,每次我的回答都既未使母親高興也沒讓母親難過。母親聽了我的回答後衹是做出費解的神情,但那至少對我來說是非常坦率的、誠實的回答。
我的回答很長,但未能有條理地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歸根結蒂我想說的是:“這裏的我一直是在無兄無弟的環境中成長的,假如有個兄弟,我應該成為與現在不同的我。所以這裏的我如果盼望有個兄弟,我想那是違背自然的。”因此我覺得母親的提問總好像沒什麽意義。
我把那時的回答同樣嚮島本重複一遍。重複完,島本定定地註視着我的臉。她的表情裏有一種撩動人心弦的東西。那東西——當然這是事後回想時纔感覺到的——帶有意味,仿佛能把人心的薄膜一層層溫柔地剝離下去。至今我仍清晰記得她那伴隨着表情變化而細微地改變形狀的薄唇,記得那眸子深處一閃一滅的隱約光亮。那光亮令我想起在細細長長的房間盡頭搖曳不定的小小燭光。
“你說的,我好像能明白。”她用蠻帶大人氣的平靜的聲音說。
“真的?”
“嗯。”島本應道,“世上的事,有能輓回的有不能輓回的,我想。時間就是不能輓回的。到了這個地步,就再也不能輓回了啊。是這樣看的吧?”
我點點頭。
“一定時間過去後,好多好多事情都硬邦邦凝固了,就像水泥在鐵桶裏變硬。這麽一來,我們就再也不能回到老地方了。就是說你的意思是:你這堆水泥已經完全變硬了,除了現在的你再沒有別的你了,是吧?”
“大致是那麽回事。”我的語氣有些含糊。
島本盯視了一會自己的手。“我嘛,時常想來着,想自己長大結婚時的事——住怎樣的房子,做怎樣的活計,生幾個小孩兒,這個那個的。”
“嗬。”
“你不想?”
我搖搖頭。十二歲的少年不可能想那種事。“那麽,想要幾個小孩兒呢,你?”
她把一直搭在沙發後背的手放在裙子膝部。我怔怔地註視着那手指慢慢順着裙子的方格移動。那裏邊似乎有什麽神秘物,看上去仿佛即將有透明的細綫從指尖抽出,編織新的時間。而一閉上眼睛,黑暗中就有漩渦浮現出來。幾個漩渦生成。又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納特·“金”·科爾唱的《國境以南》從遠處傳來。不用說,納特·“金”·科爾唱的是墨西哥。但當時我聽不明白,衹是覺得國境以南這句話帶有某種神奇的韻味。每次聽這首歌我都遐想國境以南到底有什麽。睜開眼睛,島本仍在裙子上移動手指。我覺得身體深處掠過了甘甜的微痛。
“也真是奇怪,”她說,“不知為什麽,衹能想象有一個小孩兒的情景。自己有小孩兒大致想象得出,我是媽媽,我有個小孩兒。但小孩兒有兄弟卻想象不好。那孩子沒有兄弟,獨生子。”
她無疑是早熟的少女,無疑對我懷有作為異性的好意,我也對她懷有作為異性的好感。
可是我不知道到底該怎麽辦,島本大概也一樣。她握過一次——僅一次——我的手,握法就像當嚮導時說“快請這邊來”那樣。握手的時間也就十秒鐘左右吧,但我卻感到有三十分鐘之久,她鬆手時我還希望她繼續握下去。看得出,實際上她也很想握我的手,儘管她拉過我的手時顯得很自然。
現在仍真切記得當時她的手的感觸。它同我所知道的任何感觸都不一樣,同我其後所知道的任何感觸也不一樣。那是一個十二歲少女溫暖的普通的小手,但那五根手指和手心中滿滿地裝着當時的我想知曉的一切和必須知曉的一切,就像樣品盒一樣。她通過手拉手嚮我傳達了這一點,告知我現實世界中的確存在那樣的場所。在那十秒之間,我覺得自己成了一隻無所不能的小鳥。我能在天空飛翔,能感覺到風力,能從高空看遠處的景物。由於太遠了,具體有什麽無法看得一清二楚,但我感覺得出它就在那裏,我總有一天會到達那裏。這讓我透不過氣,讓我胸口悸顫。
回傢後,我坐在自己房間的桌前,久久盯視被島本握過的那衹手。非常高興她握自己的手。那溫柔的感觸一連好幾天都在溫暖我的心,但同時也使我迷亂、睏惑、難過。自己該如何對待那溫情呢?該把那溫情帶去哪裏呢?我不得而知。 小學畢業出來,我和她進了不同的中學。由於種種原因,我離開了原來居住的房子,搬去另一個鎮。雖說是另一個鎮,其實不過相隔兩個電車站,那以後我也去她傢玩了幾次。記得搬走後三個月裏去了三四次。但也衹是到此為止,不久我就不再去找她了。那時候我們正要通過非常微妙的年齡段。我感到,我們的世界僅僅由於中學不同、由於兩傢相距兩站,就整個為之一變了。同學變了,校服變了,課本變了,自己的體形、聲音以及對各種事物的感受方式也在發生急劇變化。我同島本之間曾經存在的親密空氣也似乎隨之漸漸變得彆扭起來,或者不如說她那方面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正在發生比我還要大的變化,我覺得。這使我總有些坐立不安,同時我感到她母親看我的眼神也逐漸變得不可捉摸,像是在說“這孩子怎麽老來我傢呀,又不住在附近,又不同校”。也可能自己神經過敏。但不管怎樣,當時總覺得她母親的視綫裏有文章。
這樣,我的腳步漸漸遠離了島本,不久中止了交往。但那恐怕(大概衹能使用恐怕這個詞。因為歸根結蒂,驗證過去這一龐雜的記憶進而判斷其中什麽正確什麽不正確並非我的職責)是個失誤。本來那以後我也應該和島本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我需要她,她也需要我。然而我的自我意識太強,太怕受到傷害。自那以來,直到後來很久,我同她一次也沒見過。
不去見島本之後,我也經常懷念她。在整個青春期這一充滿睏惑的痛苦過程中,那溫馨的記憶不知給了我多少次鼓勵和慰藉。很長時間裏,我在自己心中為她保存了一塊特殊園地。就像在餐館最裏邊一張安靜的桌面上悄然竪起“預定席”標牌一樣,我將那塊園地衹留給了她一個人,儘管我推想再不可能見到她了。
同她交往的時候我纔十二歲,還不具有正確含義上的性欲。對她胸部的隆起、裙子裏面的內容倒是懷有朦朧的好奇心的,但並不曉得那具體意味什麽,不曉得那將把自己具體引嚮怎樣的地點。我衹是側耳合目靜靜地描繪那裏應該有的東西而已。那當然是不完整的風景。
那裏的一切都如雲遮霧繞一般迷離,輪廓依稀莫辨。但我可以感覺出那片風景中潛藏着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什麽,而且我清楚:島本也在看同樣的風景。
想必我們都已感覺到我們雙方都是不完整的存在,並且即將有新的後天性的什麽為了彌補這種不完整性而降臨到我們面前。我們已站在那扇新門的前面,在若明若暗的光照下兩人緊緊握住了手,十秒,僅僅十秒。
但我出生時,所謂戰爭餘波幾乎已經沒有了。住處一帶沒有戰火遺痕,占領軍的身影也見不到了。我們住在這和平的小鎮上由父親公司提供的住宅裏。住宅是戰前建造的,舊是舊了些,但寬敞還是夠寬敞的。院子裏有高大的松樹,小水池和石燈籠都有。
我們居住的鎮,是十分典型的大都市郊外的中産階級居住地。那期間多少有些交往的同學,他們全都生活在較為整潔漂亮的獨門獨戶裏,大小之差固然有之,但都有大門,有院子,院子裏都有樹。同學們的父親大半在公司工作,就是專業人士。母親做工的家庭非常少見。大部分人傢都養貓養狗。至於住宿舍或公寓裏的人,當時我一個也不認識。後來雖然搬到了鄰鎮,但情形大同小異。所以,在去東京上大學之前,我一直以為一般人都係領帶去公司上班,都住着帶院子的獨門獨戶,都養貓養狗。無從想象——至少不伴隨實感——此外的生活是什麽樣子。
每傢通常有兩三個小孩。在我所生活的世界裏兩三個是平均數目。我可以在眼前推出少年時代和青春期結識的幾個朋友的模樣,但他們無一不是兩兄弟或三兄弟裏的一員。不是兩兄弟即是三兄弟,不是三兄弟即是兩兄弟,簡直如刻板印刷一般。六七個小孩的家庭誠然少,衹有一個小孩的就更少了。
不過我倒是無兄無弟衹我自己。獨生子。少年時代的我始終為此有些自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可謂特殊存在,別人理直氣壯地擁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
小時候,“獨生子”這句話最讓我受不了,每次聽到,我都不得不重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句話總是把指尖直接戳嚮我:你是不完整的!
獨生子受父母溺愛、體弱多病、極端任性——這在我居住的天地裏乃是不可撼動的定論,乃是自然規律,一如山高則氣壓下降、母牛則産奶量多一樣。所以我非常不願意被人問起兄弟幾個。衹消一聽無兄無弟,人們便條件反射般地這樣想道:這小子是獨生子,一定受父母溺愛、體弱多病、極端任性。而這種千篇一律的反應使我相當厭煩和受刺激。但真正使少年時代的我厭煩和受刺激的,是他們所說的完全屬實。不錯,事實上我也是個被溺愛的體弱多病的極端任性的少年。
我就讀的學校,無兄無弟的孩子的確罕有其人。小學六年時間我衹遇上一個獨生子,所以對她(是的,是女孩兒)記得十分真切。我和她成了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談,說是息息相通也未嘗不可。我甚至對她懷有了愛情。
她姓島本,同是獨生子。由於出生不久便得了小兒麻痹,左腿有一點點跛,並且是轉校生(島本來我們班是五年級快結束的時候)。這樣,可以說她背負着很大的——大得與我無法相比的——精神壓力。但是,也正因為背負着格外大的壓力,她要比我堅強得多,自律得多,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叫苦示弱。不僅口頭上,臉上也是如此。即使事情令人不快,臉上也總是帶着微笑。甚至可以說越是事情令人不快,她越是面帶微笑。那微笑實在妙不可言,我從中得到了不少安慰和鼓勵。“沒關係的,”那微笑像是在說,“不怕的,忍一忍就過去了。”由於這個緣故,以後每想起島本的面容,便想起那微笑。
島本學習成績好,對別人大體公平而親切,所以在班上她常被人高看一眼。在這個意義上,雖說她也是獨生子,卻跟我大不一樣。不過若說她無條件地得到所有同學喜歡,那也未必。大傢固然不欺負她不取笑她,但除了我,能稱為朋友的人在她是一個也沒有。
想必對他們來說,她是過於冷靜而又自律了,可能有人還視之為冷淡和傲慢。但是我可以感覺出島本在外表下潛伏的某種溫情和脆弱——如同藏貓貓的小孩子,儘管躲在深處,卻又希求遲早給人瞧見。有時我可以從她的話語和表情中一晃兒認出這樣的影子。 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島本不知轉了多少次校。她父親做什麽工作,我記不準確了。她倒是嚮我詳細說過一回,但正如對身邊大多數小孩一樣,我也對別人父親的職業沒什麽興趣。記得大約是銀行、稅務或公司破産法方面專業性質的工作。這次搬來住的房子雖說也是公司住宅,卻是座蠻大的洋房,四周圍着相當氣派的齊腰高的石墻,石墻上連着常緑樹籬,透過點點處處的間隙可以窺見院裏的草坪。
島本是個眉目清秀的高個子女孩,個頭同我不相上下,幾年後必定出落成十分引人註目的絶對漂亮的姑娘。但我遇見她的當時,她還沒獲得同其自身資質相稱的外觀。當時的她總好像有些地方還不夠諧調,因此多數人並不認為她的容貌有多大魅力。我猜想大概是因為在她身上大人應有的部分同仍然是孩子的部分未能協調發展的緣故,這種不均衡有時會使人陷入不安。
由於兩傢離得近(她傢距我傢的的確確近在咫尺),最初一個月在教室裏,她被安排坐在我旁邊。我將學校生活所必需知道的細則一一講給她聽——教材、每星期的測驗、各門課用的文具、課程進度、掃除和午間供飯值班等等。一來由住處最近的學生給轉校生以最初的幫助是學校的基本方針,二來是因為她腿不好,老師從私人角度把我找去,叫我在一開始這段時間照顧一下島本。
就像一般初次見面的十一二歲異性孩子表現出的那樣,最初幾天我們的交談總有些彆扭發澀,但在得知對方也是獨生子之後,兩人的交談迅速變得生動融洽起來。無論對她還是對我,遇到自己以外的獨生子都是頭一遭。這樣,我們就獨生子是怎麽回事談得相當投入,想說的話足有幾大堆。一見面——雖然算不上每天——兩人就一起從學校走路回傢,而且這一公裏路走得很慢(她腿不好衹能慢走),邊走邊說這說那。說話之間,我們發現兩人的共同點相當不少。我們都喜歡看書,喜歡聽音樂,都最喜歡貓,都不擅長嚮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能吃的食物都能列出長長一串,中意的科目都全然不覺得難受,討厭的科目學起來都深惡痛絶。如果說我和她之間有不同之處,那就是她遠比我有意識地努力保護自己。討厭的科目她也能用心學且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而我則不是那樣。不喜歡的食物端上來她也能忍着全部吃下,而我則做不到。換個說法,她在自己周圍修築的防體比我的高得多牢固得多,可是要保護的東西都驚人地相似。
我很快習慣了同她單獨在一起。那是全新的體驗。同她在一起,我沒有同別的女孩子在一起時那種心神不定的感覺。我喜歡同她搭伴走路回傢。島本輕輕拖着左腿行走,途中有時在公園長椅上休息一會兒,但我從未覺得這有什麽妨礙,反倒為多花時間感到快樂。
我們就這樣單獨在一起打發時間。記憶中周圍不曾有人為此奚落我們。當時倒沒怎麽放在心上,但如今想來,覺得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那個年齡的孩子很喜歡拿要好的男女開心起哄。大概是島本的為人所使然吧,我想。她身上有一種能引起別人輕度緊張的什麽,總之就是說她帶有一種“不能對此人開無聊玩笑”的氣氛。就連老師看上去有時都對她感到緊張。也可能同她腿有毛病不無關係。不管怎樣,大傢都好像認為拿島本開玩笑是不太合適的,而這在結果上對我可謂求之不得。
島本由於腿不靈便,幾乎不參加體操課,郊遊或登山時也不來校,類似遊泳那樣的集體在外留宿的夏令營活動也不露面。開運動會的時候,她總顯出幾分局促不安。但除了這些場合,她過的是極為普通的小學生活。她幾乎不提自己的腿疾,在我記憶範圍內一次也不曾有過。即使在和她放學回傢時,她也絶對沒說過例如“走得慢對不起”的話,臉上也無此表現。但我十分清楚,曉得她是介意自己的腿的,惟其介意纔避免提及。她不大喜歡去別人傢玩,因為必須在門口脫鞋。左右兩衹鞋的形狀和鞋底厚度多少有些不同——她不願意讓別人看到。大約是特殊定做的那種。我所以察覺,是因為發現她一到自己傢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放進鞋箱。
島本傢客廳裏有個新型音響裝置,我為聽這個常去她傢玩。音響裝置相當堂而皇之。不過她父親的唱片收藏卻不及音響的氣派,LP(譯者註:LP:Long Playing之略。即密紋唱片。每分鐘33 1/3轉速的唱片。)唱片頂多也就十五六張吧,而且多半是以初級聽衆為對象的輕古典音樂,但我還是左一遍右一退反反復復聽這十五張唱片,至今都能真可謂真真切切巨細無遺地一一記起。
照料唱片是島本的任務。她從護套裏取出唱片,在不讓手指觸及細紋的情況下雙手將其放在唱片盤上,用小毛刷拂去唱針的灰塵,慢慢置於唱片之上。唱片轉罷,用微型吸塵器吸一遍,拿毛布擦好,收進護套,放回架上原來的位置。她以極其專註的神情一絲不苟地進行父親教給她的這一係列作業,眯起眼睛,屏息斂氣。我總是坐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註視她這一舉一動。唱片放回架上,島本這纔衝我露出一如往常的微笑,而那時我每每這樣想:她照料的並非唱片,而大約是某個裝在玻璃瓶裏的人的孱弱魂靈。
我傢沒唱機也沒唱片,父母不是對音樂特別熱心的那一類型,所以我總是在自己房間裏,撲在塑料殼AM收音機上聽音樂。從收音機裏聽到的大多是搖滾一類。但島本傢的輕古典音樂我也很快喜歡上了。那是“另一世界”的音樂。我為其吸引大概是因為島本屬於那“另一世界”。每星期有一兩次我和她坐在沙發上,一邊喝着她母親端來的紅茶,一邊聽羅西尼的序麯集、貝多芬的田園交響麯和《培爾·金特》送走一個下午。她母親很歡迎我來玩,一來為剛剛轉校的女兒交上朋友感到欣喜,二來想必也是因為我規規矩矩而且總是衣着整潔這點合了她的心意。不過坦率地說,我對她母親卻總好像喜歡不來。倒不是說有什麽具體討厭的地方,雖然她待我一直很親切,但我總覺得其說話方式裏多少有一種類似焦躁的東西,使得我心神不定。
她父親收集的唱片中我最愛聽的是李斯特鋼琴協奏麯。正面為1 號,反面為2 號。愛聽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唱片護套格外漂亮,二是我周圍的人裏邊聽過李斯特鋼琴協奏麯的一個也沒有,當然島本除外。這委實令我激動不已。我知曉了周圍任何人都不知曉的世界!這就好比惟獨我一個人被允許進入秘密的花園一樣。對我來說,聽李斯特的鋼琴協奏麯無疑是把自己推上了更高的人生階梯。
況且又是優美的音樂。起初聽起來似乎故弄玄虛、賣弄技巧,總體上有些雜亂無章,但聽過幾遍之後,那音樂開始在我的意識中一點點聚攏起來,恰如原本模糊的圖像逐漸成形。
每當我閉目凝神之時,便可以看見其旋律捲起若幹漩渦。一個漩渦生成後,又派生出另一個漩渦,另一漩渦又同別的漩渦合在一起。那些漩渦——當然是現在纔這樣想的——具有觀念的、抽象的性質。我很想把如此漩渦的存在設法講給島本聽,但那並非可以用日常語言嚮別人闡述的東西,要想準確表達必須使用別的不同的語言,而自己尚不知曉那種語言。並且,我也不清楚自己所如此感覺到的是否具有說出口傳達給別人的價值。遺憾的是,演奏李斯特協奏麯的鋼琴手的名字已經忘了,我記得的衹是色彩絢麗的護套和那唱片的重量。唱片沉甸甸的重得出奇,且厚敦敦的。
西方古典音樂以外,島本傢的唱片架上還夾雜納特·“金”·科爾(譯者註:科爾:美國黑人歌手(1917- 1965)。)和平·剋勞斯比的唱片。這兩張我也着實聽個沒完。剋勞斯比那張是聖誕音樂唱片,我們聽起來卻不管聖誕不聖誕。至今都覺得不可思議:居然那麽百聽不厭!
聖誕節臨近的十二月間的一天,我和島本坐在她傢客廳沙發上像往常那樣聽唱片。她母親外出辦事,傢中除我倆沒有別人。那是個彤雲密佈、天色黯淡的鼕日午後,太陽光仿佛在勉強穿過沉沉低垂的雲層時被削成了粉末。目力所及,一切都那麽呆板遲鈍,沒有生機。薄暮時分,房間裏已黑得如暗夜一般。記得沒有開燈。惟有取暖爐的火苗紅暈暈地照出墻壁。
納特·“金”·科爾在唱《裝相》(《PRETEND 》)。英文歌詞我當然完全聽不懂,對我們來說那不過類似一種咒語。但我們喜歡那首歌。翻來覆去聽的時間裏,開頭部分可以鸚鵡學舌地唱下來了:
Pre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re blue,It isn’t very hard to do.
現在意思當然明白了:“痛苦的時候裝出幸福相,這不是那麽難做到的事”。簡直就像她總是挂在臉上的迷人微笑。這的確不失為一種想法,但有時又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島本穿一件圓領藍毛衣。她有好幾件藍毛衣。大概是她喜歡藍毛衣吧,或者因為藍毛衣適於配上學時穿的藏青色短大衣也未可知。白襯衫的領子從毛衣領口裏探出,下面是格子裙和白色棉織襪。質地柔軟的貼身毛衣告訴了我她那小小的胸部隆起。她把雙腿提上沙發,摺叠在臀下坐着。一隻胳膊搭在沙發背上,以註視遠方風景般的眼神傾聽音樂。
“噯,”她說,“聽說衹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關係都不大好,可是真的?”
我略微想了想,但弄不明白這種因果關係。“在哪裏聽說的?”
“一個人跟我說的,很早以前,說是因為關係不好所以衹能有一個孩子。聽的時候傷心得不行。”
“哪裏。”我說。
“你爸爸媽媽關係可好?”
我一下子答不上來。想都沒想過。
“我傢嘛,媽媽身體不怎麽結實。”我說,“倒是不太清楚,聽說生孩子身體負擔很大很大,所以不行的。”
“沒想過有個兄弟該有多好?”
“沒有。”
“為什麽?為什麽沒想過?”
我拿起茶几上的唱片護套看。但房間太暗了,看不清套上印的字。我把護套重新放回茶几,用手腕揉了幾下眼睛。以前給母親同樣問過幾次,每次我的回答都既未使母親高興也沒讓母親難過。母親聽了我的回答後衹是做出費解的神情,但那至少對我來說是非常坦率的、誠實的回答。
我的回答很長,但未能有條理地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歸根結蒂我想說的是:“這裏的我一直是在無兄無弟的環境中成長的,假如有個兄弟,我應該成為與現在不同的我。所以這裏的我如果盼望有個兄弟,我想那是違背自然的。”因此我覺得母親的提問總好像沒什麽意義。
我把那時的回答同樣嚮島本重複一遍。重複完,島本定定地註視着我的臉。她的表情裏有一種撩動人心弦的東西。那東西——當然這是事後回想時纔感覺到的——帶有意味,仿佛能把人心的薄膜一層層溫柔地剝離下去。至今我仍清晰記得她那伴隨着表情變化而細微地改變形狀的薄唇,記得那眸子深處一閃一滅的隱約光亮。那光亮令我想起在細細長長的房間盡頭搖曳不定的小小燭光。
“你說的,我好像能明白。”她用蠻帶大人氣的平靜的聲音說。
“真的?”
“嗯。”島本應道,“世上的事,有能輓回的有不能輓回的,我想。時間就是不能輓回的。到了這個地步,就再也不能輓回了啊。是這樣看的吧?”
我點點頭。
“一定時間過去後,好多好多事情都硬邦邦凝固了,就像水泥在鐵桶裏變硬。這麽一來,我們就再也不能回到老地方了。就是說你的意思是:你這堆水泥已經完全變硬了,除了現在的你再沒有別的你了,是吧?”
“大致是那麽回事。”我的語氣有些含糊。
島本盯視了一會自己的手。“我嘛,時常想來着,想自己長大結婚時的事——住怎樣的房子,做怎樣的活計,生幾個小孩兒,這個那個的。”
“嗬。”
“你不想?”
我搖搖頭。十二歲的少年不可能想那種事。“那麽,想要幾個小孩兒呢,你?”
她把一直搭在沙發後背的手放在裙子膝部。我怔怔地註視着那手指慢慢順着裙子的方格移動。那裏邊似乎有什麽神秘物,看上去仿佛即將有透明的細綫從指尖抽出,編織新的時間。而一閉上眼睛,黑暗中就有漩渦浮現出來。幾個漩渦生成。又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納特·“金”·科爾唱的《國境以南》從遠處傳來。不用說,納特·“金”·科爾唱的是墨西哥。但當時我聽不明白,衹是覺得國境以南這句話帶有某種神奇的韻味。每次聽這首歌我都遐想國境以南到底有什麽。睜開眼睛,島本仍在裙子上移動手指。我覺得身體深處掠過了甘甜的微痛。
“也真是奇怪,”她說,“不知為什麽,衹能想象有一個小孩兒的情景。自己有小孩兒大致想象得出,我是媽媽,我有個小孩兒。但小孩兒有兄弟卻想象不好。那孩子沒有兄弟,獨生子。”
她無疑是早熟的少女,無疑對我懷有作為異性的好意,我也對她懷有作為異性的好感。
可是我不知道到底該怎麽辦,島本大概也一樣。她握過一次——僅一次——我的手,握法就像當嚮導時說“快請這邊來”那樣。握手的時間也就十秒鐘左右吧,但我卻感到有三十分鐘之久,她鬆手時我還希望她繼續握下去。看得出,實際上她也很想握我的手,儘管她拉過我的手時顯得很自然。
現在仍真切記得當時她的手的感觸。它同我所知道的任何感觸都不一樣,同我其後所知道的任何感觸也不一樣。那是一個十二歲少女溫暖的普通的小手,但那五根手指和手心中滿滿地裝着當時的我想知曉的一切和必須知曉的一切,就像樣品盒一樣。她通過手拉手嚮我傳達了這一點,告知我現實世界中的確存在那樣的場所。在那十秒之間,我覺得自己成了一隻無所不能的小鳥。我能在天空飛翔,能感覺到風力,能從高空看遠處的景物。由於太遠了,具體有什麽無法看得一清二楚,但我感覺得出它就在那裏,我總有一天會到達那裏。這讓我透不過氣,讓我胸口悸顫。
回傢後,我坐在自己房間的桌前,久久盯視被島本握過的那衹手。非常高興她握自己的手。那溫柔的感觸一連好幾天都在溫暖我的心,但同時也使我迷亂、睏惑、難過。自己該如何對待那溫情呢?該把那溫情帶去哪裏呢?我不得而知。 小學畢業出來,我和她進了不同的中學。由於種種原因,我離開了原來居住的房子,搬去另一個鎮。雖說是另一個鎮,其實不過相隔兩個電車站,那以後我也去她傢玩了幾次。記得搬走後三個月裏去了三四次。但也衹是到此為止,不久我就不再去找她了。那時候我們正要通過非常微妙的年齡段。我感到,我們的世界僅僅由於中學不同、由於兩傢相距兩站,就整個為之一變了。同學變了,校服變了,課本變了,自己的體形、聲音以及對各種事物的感受方式也在發生急劇變化。我同島本之間曾經存在的親密空氣也似乎隨之漸漸變得彆扭起來,或者不如說她那方面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正在發生比我還要大的變化,我覺得。這使我總有些坐立不安,同時我感到她母親看我的眼神也逐漸變得不可捉摸,像是在說“這孩子怎麽老來我傢呀,又不住在附近,又不同校”。也可能自己神經過敏。但不管怎樣,當時總覺得她母親的視綫裏有文章。
這樣,我的腳步漸漸遠離了島本,不久中止了交往。但那恐怕(大概衹能使用恐怕這個詞。因為歸根結蒂,驗證過去這一龐雜的記憶進而判斷其中什麽正確什麽不正確並非我的職責)是個失誤。本來那以後我也應該和島本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我需要她,她也需要我。然而我的自我意識太強,太怕受到傷害。自那以來,直到後來很久,我同她一次也沒見過。
不去見島本之後,我也經常懷念她。在整個青春期這一充滿睏惑的痛苦過程中,那溫馨的記憶不知給了我多少次鼓勵和慰藉。很長時間裏,我在自己心中為她保存了一塊特殊園地。就像在餐館最裏邊一張安靜的桌面上悄然竪起“預定席”標牌一樣,我將那塊園地衹留給了她一個人,儘管我推想再不可能見到她了。
同她交往的時候我纔十二歲,還不具有正確含義上的性欲。對她胸部的隆起、裙子裏面的內容倒是懷有朦朧的好奇心的,但並不曉得那具體意味什麽,不曉得那將把自己具體引嚮怎樣的地點。我衹是側耳合目靜靜地描繪那裏應該有的東西而已。那當然是不完整的風景。
那裏的一切都如雲遮霧繞一般迷離,輪廓依稀莫辨。但我可以感覺出那片風景中潛藏着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什麽,而且我清楚:島本也在看同樣的風景。
想必我們都已感覺到我們雙方都是不完整的存在,並且即將有新的後天性的什麽為了彌補這種不完整性而降臨到我們面前。我們已站在那扇新門的前面,在若明若暗的光照下兩人緊緊握住了手,十秒,僅僅十秒。
在高中時代,我成了隨處可見的普通的十多歲少年。那是我人生的第二階段——成為普通人。對於我來說,此乃是進化的一個過程。我不再特殊,成了普通人。不用說,若有細心人細心觀察,應該不難看出我是個有其自身問題的少年。然而說到底,世界上又哪裏存在沒有其自身問題的十六歲少年呢?在這個意義上,在我走近世界的同時,世界也走近了我。
無論如何,在我十六歲的時候,我已不再是那個體弱多病的少年了。上初中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去了住處附近一所遊泳學校,在那裏我正式學會了自由泳,每星期遊兩個標準遊程。我的肩和胸轉眼之間因此寬大起來,肌肉也結實了。我不再是從前那個動輒發燒臥床的孩子了。我常常光身站在浴室鏡前,花時間仔細查看自己的身體。顯而易見,自己的身體正在發生意想不到的急劇變化。我為之歡欣鼓舞。倒不是欣喜自己一步步嚮大人靠近,較之成長本身,不如說更是為自己這個人的蛻變而欣然。我高興自己不再是往日的自己了。
我經常看書,聽音樂。本來就喜歡書和音樂,而通過同島本的交往,兩個習慣都進一步得到促進,進一步完善起來。我開始跑圖書館,一本接一本看那裏的書。一旦翻開書頁,中途便再也停不下。書對於我簡直如緻幻劑一般,吃飯時看,電車上看,被窩裏看,看到天亮,課堂上也偷偷看。不久,我搞到一部自己用的小音響裝置,一有時間就關在房間聽爵士樂唱片。不過,想跟誰談論看書和聽音樂的體會的欲望卻是幾乎沒有。我就是我自身,不是別的什麽人。對此我反倒感到心安理得,別無他求。在這個意義上,我是個異常孤獨而傲慢的少年。需要和同伴配合的體育項目我無論如何喜歡不來,同他人搶分的競賽也不屑一顧。
我喜歡的運動唯有一個人沒完沒了地默默遊泳。
話雖這麽說,我也不是徹頭徹尾的孤獨。儘管為數不多,學校裏我還是交了幾個要好的朋友。老實說,學校那玩意兒一次也沒喜歡過,總覺得校方總是企圖把我捏癟掐死,而我必須時刻保持防範姿態。假如身邊沒有那樣的朋友,我在通過二十歲以前這段不安穩歲月的過程中難免受到更深的傷害。
而且由於開始做體育運動,我不吃的食品也比過去少了許多,同女孩說話無端臉紅的情形也變少了。即使不巧暴露自己是獨生子,好像也沒人當回事了。看來我已經——至少表面上——掙脫了獨生子這個緊箍咒。
同時,我有了女朋友。
她長得不算怎麽漂亮。就是說,不是母親看全班合影時會嘆息“這孩子叫什麽名字,好漂亮啊”那一類型的,但我從第一次見面就覺得她惹人喜愛。照片上倒看不出來,現實中的她卻有一種自然打動人心的毫不矯飾的溫情。確乎不是足以到處焙耀的美少女,但細想之下,我也並不具有值得嚮人吹噓的那類東西。
高二我和她同班,幽會了幾次。最初是四人雙重幽會,往下就兩人單獨相處了。和她在一起時,我的心情能奇異地寬鬆下來。在她面前,我可以無拘無束地侃侃而談,她也總是喜滋滋地聽我講述,聽得津津有味。不是什麽大不了的內容,但她聽得那麽專註,儼然一副目睹足以改變世界的重大發現的神情。女孩子居然會專心聽我說話,自從不見島本以來這還是頭一次。與此同時,我也想瞭解她,什麽都想瞭解,哪怕細枝末節——例如她每天吃什麽啦,在怎樣的房間生活啦,從窗口可以看見怎樣的景緻啦。
她的名字叫泉。多好的名字啊,第一次見面說話時我對她說,就像往裏扔進斧頭就有精靈冒出來似的。聽我這麽說,她笑了。她有一個小三歲的妹妹和一個小五歲的弟弟,父親是牙科醫生,同樣住獨門獨戶,養一條狗。狗是德國牧羊狗,名字叫卡爾。她父親是日本的黨員。當然世間員牙醫也怕是不止一人,全部集中起來,說不定能坐滿四五輛大巴。但我女朋友的父親是其中一員這一事實,還是使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她的父母是相當執著的網球迷,每到星期日就拿起球拍去打網球。網球迷員這點說奇妙也夠得上奇妙,不過泉看上去倒並不怎麽介意。對日本她固然毫無興趣,但她喜歡父母,常一起打網球,也勸我打網球,遺憾的是對網球這項運動我橫竪喜歡不來。
泉羨慕我是獨生子。她不太喜歡自己的弟弟妹妹。腦袋少根弦,無可救藥的蠢貨,她說,沒有他倆該多麽痛快,無兄無弟真是好上天了。“我可是總想成為獨生子。那一來就沒人打擾,自由自在,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了。”
第三次幽會時,我吻了她。那天她來我傢玩,母親說要買東西,出去了,傢裏衹有我和泉兩個。我湊上臉,把嘴唇按在她嘴唇上,她閉目合眼什麽也沒說。我事先己準備了足足一打她生氣或背過臉時的道歉辭令,結果沒有用上。我吻着她,手臂繞到她背部把她摟得更近些。時值夏末,她穿一條西薩卡連衣裙,腰部係條飄帶,尾巴似的垂在後面。我手心碰在她背部的乳罩挂鈎上,脖子感受到她的呼氣,心髒怦怦直跳,跳得就像要一下子躥出身體。那硬得險些脹裂的東西挨在她大腿根上,她稍稍挪了體。但僅此而已。看樣子她並未有什麽不自然和不快。
兩人在我傢沙發上就這樣抱在一起。貓蹲在沙發對面椅子上。我們擁抱時貓擡眼看了一下,但一聲未響,伸個懶腰又就勢睡了過去。我撫摸她的頭髮,吻她的小耳朵。心想總得說點什麽纔好,腦子裏卻一個詞也浮現不出。況且別說開口,連吸氣都很睏難。然後,我拉起她的手,又一次吻在她唇上。好長時間裏她什麽都沒說,我也什麽都沒說。
將泉送去電車站後,我甚是心神不定,回到傢歪倒在沙發上一直眼盯天花板。我什麽都思考不成。不一會母親回來,說這就準備晚飯,可我根本沒有食欲。我一聲不吭地穿鞋出門,在街上轉悠了兩個小時。不可思議。雖然我已不再孤獨,卻又深深陷入了以前從未感覺到的孤獨中。就好像生來第一次戴眼鏡,無法把握物體的遠近。遠處的景物看起來近在眼前,本不該鮮明的東西歷歷在目。
分別時她對我說“太高興了,謝謝”。我當然也高興。女孩子竟會允許接吻,簡直是難以相信的事。不可能不高興。然而我無法擁抱這百分之百的幸福感。自己好比一座失去臺基的塔,越是想登高遠眺,心越是劇烈地搖擺不已。對象為什麽是她呢?我自己問自己,我到底瞭解她什麽呢?不過同她見過幾次面隨便說說話罷了。這麽一想,我變得非常惶惶不安,覺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我驀然想道:假如自己抱的吻的對象是島本,就不至於如此不知所措了。我們會在無言之中水到渠成地接受對方的一切,而根本不存在什麽不安什麽迷惘,什麽都不存在。
然而島本已不在這裏。現在她在她自己的新世界中,正像我在我自己的新世界中一樣。
所以沒辦法將泉和島本放在一起比較。比較也毫無用處。這裏已是新世界,通往曾經存在的世界的後門已經關閉。我必須在我所置身的新世界中設法確立自己的坐標。
我眼睛一直睜到東方天空隱隱泛出白邊,之後上床睡兩個小時,衝個淋浴上學。我想在校園裏找她說話,想重新確認昨天兩人間發生的事,想清楚地從她口中聽到她的心情是否還和那時一樣。她確實最後對我說過“太高興了,謝謝”,但天亮想來,覺得全是自己在腦袋裏想入非非的幻覺。在學校終於未能找到同泉單獨交談的機會,休息時間她一直同一個要好的女孩子在一起,放學後馬上一個人回去了。衹有一次,在換教室時我得以在走廊同她打個照面,她迅速朝我莞爾一笑,我也報以微笑,如此而已。但我可以從那微笑中捕捉到昨天確有其事的意味,仿佛在說“別擔心,昨天的事是真的”。乘電車回傢的路上,我的疑惑差不多已不翼而飛。我真真切切地需要她,那是比昨晚懷有的疑慮和迷惘健康得多強烈得多的欲望。
我的需要其實很明確,那就是把泉剝光,就是脫掉她的衣服,和她幹那事。這對我來說是異常遙遠的路程。事物這東西要通過階段性地疊加一個個具體圖像方能獲得進展。為了達到幹那事的目標,首先必須從拉開連衣裙拉鏈開始。而幹那事同連衣裙拉鏈之間恐怕存在着二三十個需要做出微妙判斷和决斷的程序。
我最先要做的是把弄到手。即便到達實際需要它的階段還有很長距離,也無論如何都要弄到手纔行。因為誰都不曉得它什麽時候派上用場。但去藥店買是絶對不成的。因為我怎麽看都衹能是高二學生,何況死活拿不出那個勇氣。街上倒是有幾臺自動售貨機,問題是買那玩意兒時若是給誰撞見難免惹出麻煩。三四天時間裏,我為此續盡了腦汁。
結果事情進展意外順利;我有一個較為熟悉此中名堂的朋友,便一咬牙跟他說了:想弄個,不知怎麽辦最合適。“那還不容易,要的話給你一盒就是。”他說,“我哥哥他通過郵購什麽的買了好大好大一堆。幹嘛買那麽多倒是不大清楚,反正抽屜裏塞得滿滿的,少一兩盒看不出來。”我說那當然求之不得。於是第二天他把裝在紙袋裏的帶來學校給我。午飯我請客,叮囑他此事得絶對瞞着別人。他說知道,哪裏會講給別人聽。然而他當然沒有守口如瓶。他把我要的事告訴了幾個人,那幾個人又告訴了其他幾個人。就連泉也從一個女同學口裏聽說了。放學後她把我叫到學校樓頂的平臺上。
“喂,初君,聽說你從西田手裏討了?”她說。三個字她說得十分吃力,聽起來就像是帶來可怕瘟疫的不道德的病菌。
“啊,呃,”我努力搜尋合適字眼,卻怎麽也搜尋不出。“沒什麽特別意思。衹是,以前就覺得有一兩個怕也不壞。”
“可是為了我纔弄來的?”
“也不能就這麽說。”我說,“衹是有點興趣,想看看是怎麽個東西。不過你要是為這個感到不愉快,我道歉就是。還掉也行,扔掉也可以。”
我們並坐在平臺一角的小石凳上。看樣子馬上就要下雨了,平臺上除我倆無任何人。四下裏那麽靜那麽靜。覺得平臺那麽靜還是第一次。
學校位於山頂,從平臺望去,街市和大海盡收眼底。一次我們從播音部的房間裏偷來十幾張舊唱片,像玩飛碟那樣從平臺拋出。唱片劃着漂亮的拋物綫飛去,仿佛獲得了短暫的生命,洋洋得意地嚮港口方向乘風飛行。不巧有一張沒有飛好,晃晃悠悠笨頭笨腦地掉在網球場上,把在那裏練習擊球姿勢的一年級女生嚇了一跳,事後引起一場不小的麻煩。那已是一年前的事了。此刻我正在同一場所接受女朋友的盤問。擡頭望天,老鷹正緩緩劃出漂亮的圓圈。身為老鷹肯定十二分美妙,我想道,它們衹消在天空飛翔即可,至少不必為避孕操心費神。
“你真的喜歡我?”她用沉靜的聲音問。
“還用問,”我回答,“當然喜歡你。”
她把嘴唇抿成一條直綫,從正面看我的臉,盯視了很久,以致我渾身有些不自在。
“我也喜歡你的。”又過了一會她說道。
“可是,”我想。
“可是,”她果然這樣繼續道,“不要着急。”
我點點頭。
“性子不要急。我有我的步調。我不是那麽乖巧的人,很多事情都要花不少時間做準備纔行。你能等?”
我再次默默點頭。
“能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 “不傷害我?”
“不傷害。”我說。
泉低頭看了一會自己的鞋。一雙普通的黑皮鞋。同旁邊我的鞋相比,小得活像玩具。
“好怕的。”她說,“近來有時覺得自己好像成了沒殼的蝸牛。”
“我也怕。”我說,“有時覺得自己好像成了沒蹼的青蛙。”
她揚臉看我的臉,略微一笑。
隨後我們不約而同地走到建築物後面,抱在一起接吻。我們是沒了殼的蝸牛,是丟了蹼的青蛙。我把她的胸部使勁貼在自己胸部,我的舌頭和她的舌頭輕輕相觸。我手隔襯衫摸她的。她沒有反抗,衹是靜靜閉目,嘆息一聲。她的不很大,親熱地縮進我的手心,簡直就像天生是為此而造的。她把手貼在我胸口,那手心的感觸同我的心跳似乎正相合拍。
她和島本當然不一樣,我想。這女孩不會給予我同島本一樣的東西。但這時候她是我的,並且想給我以她所能給予的什麽。我有什麽理由非傷害她不可呢!
但我那時還不懂,不懂自己可能遲早要傷害一個人,給她以無法愈合的重創。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
無論如何,在我十六歲的時候,我已不再是那個體弱多病的少年了。上初中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去了住處附近一所遊泳學校,在那裏我正式學會了自由泳,每星期遊兩個標準遊程。我的肩和胸轉眼之間因此寬大起來,肌肉也結實了。我不再是從前那個動輒發燒臥床的孩子了。我常常光身站在浴室鏡前,花時間仔細查看自己的身體。顯而易見,自己的身體正在發生意想不到的急劇變化。我為之歡欣鼓舞。倒不是欣喜自己一步步嚮大人靠近,較之成長本身,不如說更是為自己這個人的蛻變而欣然。我高興自己不再是往日的自己了。
我經常看書,聽音樂。本來就喜歡書和音樂,而通過同島本的交往,兩個習慣都進一步得到促進,進一步完善起來。我開始跑圖書館,一本接一本看那裏的書。一旦翻開書頁,中途便再也停不下。書對於我簡直如緻幻劑一般,吃飯時看,電車上看,被窩裏看,看到天亮,課堂上也偷偷看。不久,我搞到一部自己用的小音響裝置,一有時間就關在房間聽爵士樂唱片。不過,想跟誰談論看書和聽音樂的體會的欲望卻是幾乎沒有。我就是我自身,不是別的什麽人。對此我反倒感到心安理得,別無他求。在這個意義上,我是個異常孤獨而傲慢的少年。需要和同伴配合的體育項目我無論如何喜歡不來,同他人搶分的競賽也不屑一顧。
我喜歡的運動唯有一個人沒完沒了地默默遊泳。
話雖這麽說,我也不是徹頭徹尾的孤獨。儘管為數不多,學校裏我還是交了幾個要好的朋友。老實說,學校那玩意兒一次也沒喜歡過,總覺得校方總是企圖把我捏癟掐死,而我必須時刻保持防範姿態。假如身邊沒有那樣的朋友,我在通過二十歲以前這段不安穩歲月的過程中難免受到更深的傷害。
而且由於開始做體育運動,我不吃的食品也比過去少了許多,同女孩說話無端臉紅的情形也變少了。即使不巧暴露自己是獨生子,好像也沒人當回事了。看來我已經——至少表面上——掙脫了獨生子這個緊箍咒。
同時,我有了女朋友。
她長得不算怎麽漂亮。就是說,不是母親看全班合影時會嘆息“這孩子叫什麽名字,好漂亮啊”那一類型的,但我從第一次見面就覺得她惹人喜愛。照片上倒看不出來,現實中的她卻有一種自然打動人心的毫不矯飾的溫情。確乎不是足以到處焙耀的美少女,但細想之下,我也並不具有值得嚮人吹噓的那類東西。
高二我和她同班,幽會了幾次。最初是四人雙重幽會,往下就兩人單獨相處了。和她在一起時,我的心情能奇異地寬鬆下來。在她面前,我可以無拘無束地侃侃而談,她也總是喜滋滋地聽我講述,聽得津津有味。不是什麽大不了的內容,但她聽得那麽專註,儼然一副目睹足以改變世界的重大發現的神情。女孩子居然會專心聽我說話,自從不見島本以來這還是頭一次。與此同時,我也想瞭解她,什麽都想瞭解,哪怕細枝末節——例如她每天吃什麽啦,在怎樣的房間生活啦,從窗口可以看見怎樣的景緻啦。
她的名字叫泉。多好的名字啊,第一次見面說話時我對她說,就像往裏扔進斧頭就有精靈冒出來似的。聽我這麽說,她笑了。她有一個小三歲的妹妹和一個小五歲的弟弟,父親是牙科醫生,同樣住獨門獨戶,養一條狗。狗是德國牧羊狗,名字叫卡爾。她父親是日本的黨員。當然世間員牙醫也怕是不止一人,全部集中起來,說不定能坐滿四五輛大巴。但我女朋友的父親是其中一員這一事實,還是使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她的父母是相當執著的網球迷,每到星期日就拿起球拍去打網球。網球迷員這點說奇妙也夠得上奇妙,不過泉看上去倒並不怎麽介意。對日本她固然毫無興趣,但她喜歡父母,常一起打網球,也勸我打網球,遺憾的是對網球這項運動我橫竪喜歡不來。
泉羨慕我是獨生子。她不太喜歡自己的弟弟妹妹。腦袋少根弦,無可救藥的蠢貨,她說,沒有他倆該多麽痛快,無兄無弟真是好上天了。“我可是總想成為獨生子。那一來就沒人打擾,自由自在,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了。”
第三次幽會時,我吻了她。那天她來我傢玩,母親說要買東西,出去了,傢裏衹有我和泉兩個。我湊上臉,把嘴唇按在她嘴唇上,她閉目合眼什麽也沒說。我事先己準備了足足一打她生氣或背過臉時的道歉辭令,結果沒有用上。我吻着她,手臂繞到她背部把她摟得更近些。時值夏末,她穿一條西薩卡連衣裙,腰部係條飄帶,尾巴似的垂在後面。我手心碰在她背部的乳罩挂鈎上,脖子感受到她的呼氣,心髒怦怦直跳,跳得就像要一下子躥出身體。那硬得險些脹裂的東西挨在她大腿根上,她稍稍挪了體。但僅此而已。看樣子她並未有什麽不自然和不快。
兩人在我傢沙發上就這樣抱在一起。貓蹲在沙發對面椅子上。我們擁抱時貓擡眼看了一下,但一聲未響,伸個懶腰又就勢睡了過去。我撫摸她的頭髮,吻她的小耳朵。心想總得說點什麽纔好,腦子裏卻一個詞也浮現不出。況且別說開口,連吸氣都很睏難。然後,我拉起她的手,又一次吻在她唇上。好長時間裏她什麽都沒說,我也什麽都沒說。
將泉送去電車站後,我甚是心神不定,回到傢歪倒在沙發上一直眼盯天花板。我什麽都思考不成。不一會母親回來,說這就準備晚飯,可我根本沒有食欲。我一聲不吭地穿鞋出門,在街上轉悠了兩個小時。不可思議。雖然我已不再孤獨,卻又深深陷入了以前從未感覺到的孤獨中。就好像生來第一次戴眼鏡,無法把握物體的遠近。遠處的景物看起來近在眼前,本不該鮮明的東西歷歷在目。
分別時她對我說“太高興了,謝謝”。我當然也高興。女孩子竟會允許接吻,簡直是難以相信的事。不可能不高興。然而我無法擁抱這百分之百的幸福感。自己好比一座失去臺基的塔,越是想登高遠眺,心越是劇烈地搖擺不已。對象為什麽是她呢?我自己問自己,我到底瞭解她什麽呢?不過同她見過幾次面隨便說說話罷了。這麽一想,我變得非常惶惶不安,覺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我驀然想道:假如自己抱的吻的對象是島本,就不至於如此不知所措了。我們會在無言之中水到渠成地接受對方的一切,而根本不存在什麽不安什麽迷惘,什麽都不存在。
然而島本已不在這裏。現在她在她自己的新世界中,正像我在我自己的新世界中一樣。
所以沒辦法將泉和島本放在一起比較。比較也毫無用處。這裏已是新世界,通往曾經存在的世界的後門已經關閉。我必須在我所置身的新世界中設法確立自己的坐標。
我眼睛一直睜到東方天空隱隱泛出白邊,之後上床睡兩個小時,衝個淋浴上學。我想在校園裏找她說話,想重新確認昨天兩人間發生的事,想清楚地從她口中聽到她的心情是否還和那時一樣。她確實最後對我說過“太高興了,謝謝”,但天亮想來,覺得全是自己在腦袋裏想入非非的幻覺。在學校終於未能找到同泉單獨交談的機會,休息時間她一直同一個要好的女孩子在一起,放學後馬上一個人回去了。衹有一次,在換教室時我得以在走廊同她打個照面,她迅速朝我莞爾一笑,我也報以微笑,如此而已。但我可以從那微笑中捕捉到昨天確有其事的意味,仿佛在說“別擔心,昨天的事是真的”。乘電車回傢的路上,我的疑惑差不多已不翼而飛。我真真切切地需要她,那是比昨晚懷有的疑慮和迷惘健康得多強烈得多的欲望。
我的需要其實很明確,那就是把泉剝光,就是脫掉她的衣服,和她幹那事。這對我來說是異常遙遠的路程。事物這東西要通過階段性地疊加一個個具體圖像方能獲得進展。為了達到幹那事的目標,首先必須從拉開連衣裙拉鏈開始。而幹那事同連衣裙拉鏈之間恐怕存在着二三十個需要做出微妙判斷和决斷的程序。
我最先要做的是把弄到手。即便到達實際需要它的階段還有很長距離,也無論如何都要弄到手纔行。因為誰都不曉得它什麽時候派上用場。但去藥店買是絶對不成的。因為我怎麽看都衹能是高二學生,何況死活拿不出那個勇氣。街上倒是有幾臺自動售貨機,問題是買那玩意兒時若是給誰撞見難免惹出麻煩。三四天時間裏,我為此續盡了腦汁。
結果事情進展意外順利;我有一個較為熟悉此中名堂的朋友,便一咬牙跟他說了:想弄個,不知怎麽辦最合適。“那還不容易,要的話給你一盒就是。”他說,“我哥哥他通過郵購什麽的買了好大好大一堆。幹嘛買那麽多倒是不大清楚,反正抽屜裏塞得滿滿的,少一兩盒看不出來。”我說那當然求之不得。於是第二天他把裝在紙袋裏的帶來學校給我。午飯我請客,叮囑他此事得絶對瞞着別人。他說知道,哪裏會講給別人聽。然而他當然沒有守口如瓶。他把我要的事告訴了幾個人,那幾個人又告訴了其他幾個人。就連泉也從一個女同學口裏聽說了。放學後她把我叫到學校樓頂的平臺上。
“喂,初君,聽說你從西田手裏討了?”她說。三個字她說得十分吃力,聽起來就像是帶來可怕瘟疫的不道德的病菌。
“啊,呃,”我努力搜尋合適字眼,卻怎麽也搜尋不出。“沒什麽特別意思。衹是,以前就覺得有一兩個怕也不壞。”
“可是為了我纔弄來的?”
“也不能就這麽說。”我說,“衹是有點興趣,想看看是怎麽個東西。不過你要是為這個感到不愉快,我道歉就是。還掉也行,扔掉也可以。”
我們並坐在平臺一角的小石凳上。看樣子馬上就要下雨了,平臺上除我倆無任何人。四下裏那麽靜那麽靜。覺得平臺那麽靜還是第一次。
學校位於山頂,從平臺望去,街市和大海盡收眼底。一次我們從播音部的房間裏偷來十幾張舊唱片,像玩飛碟那樣從平臺拋出。唱片劃着漂亮的拋物綫飛去,仿佛獲得了短暫的生命,洋洋得意地嚮港口方向乘風飛行。不巧有一張沒有飛好,晃晃悠悠笨頭笨腦地掉在網球場上,把在那裏練習擊球姿勢的一年級女生嚇了一跳,事後引起一場不小的麻煩。那已是一年前的事了。此刻我正在同一場所接受女朋友的盤問。擡頭望天,老鷹正緩緩劃出漂亮的圓圈。身為老鷹肯定十二分美妙,我想道,它們衹消在天空飛翔即可,至少不必為避孕操心費神。
“你真的喜歡我?”她用沉靜的聲音問。
“還用問,”我回答,“當然喜歡你。”
她把嘴唇抿成一條直綫,從正面看我的臉,盯視了很久,以致我渾身有些不自在。
“我也喜歡你的。”又過了一會她說道。
“可是,”我想。
“可是,”她果然這樣繼續道,“不要着急。”
我點點頭。
“性子不要急。我有我的步調。我不是那麽乖巧的人,很多事情都要花不少時間做準備纔行。你能等?”
我再次默默點頭。
“能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 “不傷害我?”
“不傷害。”我說。
泉低頭看了一會自己的鞋。一雙普通的黑皮鞋。同旁邊我的鞋相比,小得活像玩具。
“好怕的。”她說,“近來有時覺得自己好像成了沒殼的蝸牛。”
“我也怕。”我說,“有時覺得自己好像成了沒蹼的青蛙。”
她揚臉看我的臉,略微一笑。
隨後我們不約而同地走到建築物後面,抱在一起接吻。我們是沒了殼的蝸牛,是丟了蹼的青蛙。我把她的胸部使勁貼在自己胸部,我的舌頭和她的舌頭輕輕相觸。我手隔襯衫摸她的。她沒有反抗,衹是靜靜閉目,嘆息一聲。她的不很大,親熱地縮進我的手心,簡直就像天生是為此而造的。她把手貼在我胸口,那手心的感觸同我的心跳似乎正相合拍。
她和島本當然不一樣,我想。這女孩不會給予我同島本一樣的東西。但這時候她是我的,並且想給我以她所能給予的什麽。我有什麽理由非傷害她不可呢!
但我那時還不懂,不懂自己可能遲早要傷害一個人,給她以無法愈合的重創。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