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评论>> 青春校园>> 村上春树 Murakami Haruki   日本 Japan   令和   (1949年1月12日)
且听风吟 Hear the Wind Sing
  村上春树是以中篇《且听风吟》开始文学创作的。《且听风吟》的情节并不很复杂。“我”在酒吧喝酒,去卫生间时见一少女醉倒在地,遂就其护送回家,翌日少女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斥责“我”侮辱了她,“我”有口难辩。但几天后,两人逐渐亲密……不料“我”寒假回来,少女已无处可寻,只好一个人坐在原来两人坐过的地方怅怅地望着大海。
    《且听风吟》荣获第二十二届群像新人奖。有评委认为:“每一行都没有多费笔墨,但每一行都有微妙的意趣!”这是村上春树的成名作,在日本已售出一百四十余万册。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Hear the Wind Sing (風の歌を聴け, Kaze no uta o kike?) is the first novel by Japanese author, Haruki Murakami; it first appeared in the June 1979 issue of Gunzo,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literary magazines in Japan. It is the first book in the "Trilogy of the Rat" series, which is followed by Pinball, 1973 (1980) and A Wild Sheep Chase (1982).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lfred Birnbaum appeared in 1987. All three books in the Trilogy of the Rat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ut Hear The Wind Sing and Pinball, 1973, the first two books in the trilogy, were never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having only been published in Japan by Kodansha under their Kodansha English Library branding, and both only as A6-sized pocketbooks.
  Themes
  
  The author thought of the images of the story while watching the Tokyo Yakult Swallows at Meiji Jingu Stadium; he wrote it an hour at a time every night for four months; this became his first novel. When he submitted it for the first time to Japanese literary magazines such as Gunzo, the title was Happy Birthday, and White Christmas.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1970 over a period of nineteen days between August 8 and August 28, and is narrated by a twenty-one year old unnamed man. The story contains forty small chapters amounting to 130-pages. The story covers the craft of writing, the Japanese student movement, and, like later Murakami novels, relationships and loss. Like later novels, cooking, eating and drinking, and listening to western music are regularly described. The narrator's close friend 'the Rat', around whom the trilogy of the Rat evolves, is a student and bar patron who expresses a general alienation towards society. The narrator describes the fictional American writer Derek Heartfield as a primary influence, citing his pulp science fiction works, and quoting him at several points.
  Awards
  
   * Gunzo Literature Prize
且听风吟 - 1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活。但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至少能用以——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
   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却不知何从写起。
   8年时间里,我总是怀有这样一种无奈的苦闷——8年,8年之久。
   当然,只要我始终保持事事留心的好学态度,即使衰老也算不得什么痛苦。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20岁刚过,我就一直尽可能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因此不知多少次被人重创,遭人欺骗,给人误解,同时也经历了许多莫可言喻的体验。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然后浑如过桥一般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再也不曾返回。这种时候,我只是默默地缄口不语,绝对不语。如此迎来了我“20年代”的最后一个春秋。
   而现在,我准备一吐为快。
   诚然,难题一个也未得到解决,并且在我倾吐完之后事态怕也依然如故。说到底,写文章并非自我诊疗的手段,充其量不过是自我疗养的一种小小的尝试。
   问题是,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
   我无意自我辩解。能够在这里诉说,至少我已尽了现在的我的最大努力。没有任何添枝加叶之处。但我还是这样想:如若进展顺利,或许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可以发现解脱了的自己。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
   文章的写法,我大多——或者应该说几乎全部——是从哈特费尔德那里学得的。不幸的是,哈特费尔德本人在所有的意义上却是个无可救药的作家。这点一读他的作品即可了然。
   行文诘齿聱牙,情节颠三倒四,立意浮浅稚拙。然而他却是少数几个能以文章为武器进行战斗的非凡作家之一。纵使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我想其战斗姿态恐怕也毫不逊色。遗憾的是,这个哈特费尔德直到最后也未能认清敌手的面目。这也正是所谓的无可救药之处。
   他将这种无可救药的战斗锲而不舍地进行了8年零两个月,然后死了。1938年6月一个晴朗的周日早晨,他右臂抱着希特勒画像,左手拿伞,从纽约摩天大楼的天台上纵身跳下。同他生前一样,死时也没引起怎样的反响。
   我偶然搞到第一本哈特费尔德已经的书,还是在初中3年级——胯间生着奇痒难忍的皮肤病的那年暑假。送给我这本书的叔父,3年后身患肠癌,死的时候被切割得体无完肤,身体的入口和出口插着塑料管,甚是痛苦不堪。最后见面那次,他全身青黑透红,萎缩一团,活像狡黠的猴。
   我共有三个叔父,一个死于上海郊区——战败第三天踩响了自己埋下的地雷。活下来的第三个叔父成了魔术师,在全国各个有温泉的地方巡回表演。
   关于好的文章,哈特费尔德这样写道:
   “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心情愉悦有何不好》1936年)
   于是我一只手拿尺,开始惶惶不安地张望周围的世界。那年大概是肯尼迪总统惨死的那年,距今已有15年之久。这15年里我的确扔掉了很多很多东西。就像发动机出了故障的飞机为减轻重量而甩掉货物、甩掉座椅、最后连可怜的男乘务员也甩掉一样。十五年里我舍弃了一切,身上几乎一无所有。
   至于这样做是否正确,我无从断定。心情变得痛快这点倒是确确实实的。然而每当我想到临终时身上将剩何物,我便觉得格外恐惧。一旦付诸火炬,想必连一截残骨也断难剩下。
   死去的祖母常说,“心情抑郁的人只能做抑郁的梦,要是更加抑郁,连梦都不做的。”
   祖母辞世的夜晚,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伸手把她的眼睑轻轻合拢。与此同时,她79年来所怀有的梦,便如落在人行道上的夏日阵雨一样悄然逝去,了无遗痕了。
   我再说一次文章,最后一次。
   对我来说,写文章是极其痛楚的事。有时一整月都写不出一行,又有时挥笔连写三天三夜,到头来却又全都写得驴唇不对马嘴。
   尽管这样,写文章同时又是一种乐趣。因为较之生之维艰,在这上面寻求意味的确是太轻而易举了。
   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大概还不到20岁,当时竟惊愕得一周都说不出话来。而觉得只要耍点小聪明,整个世界都将被自己玩于股掌之上,所有的价值观将全然为之一变,时光可以倒流……
   等我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觉,不幸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我在记事簿的正中划一条直线,左侧记载所得,右侧则写所失——失却的、毁掉的,尤其是不屑一顾的、付诸牺牲的、背弃不要的……但我没有坚持写到最后。
   我们的各种努力认识和被认识对象之间,总是横陈着一道深渊。无论用怎样长的尺都无法完全测出深度。我这里所能够书写出来的,不过是一览表而已。既非小说、文学,又不是艺术。只是正中划有一条直线的一本记事簿。若说教训,倒也许多少有一点。
   如果你志在追求艺术追求文学,那么去读一读希腊人写的东西好了。因为要诞生真正艺术,奴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而古希腊人便是这样:奴隶们耕种、烧饭、划船,而市民们则在地中海的阳光下陶醉于吟诗作赋,埋头于数学解析。所谓艺术便是这么一种玩艺。
   至于半夜三点在悄无声息的厨房里检查电冰箱的人,只能写出这等模样的文章而那就是我。
且听风吟 - 2
  故事从1970年8月8日开始,结束于18天后,即同年的8月26日。
首页>> 文学论坛>>评论>> 青春校园>> 村上春树 Murakami Haruki   日本 Japan   令和   (194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