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元朝稱作大都。公元1368年,明朝大軍攻占大都,標志了元朝滅亡,這是北京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當年率領明軍攻占元大都的人,就是明朝大將軍徐達。雖然今天在北京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他了,但是在明朝時候,這位大將軍是明朝的開國功臣第一人,也可以稱得上是明朝與北京相關的第一人。當然,當時的北京並不叫北京,而是稱為北平。吳士俊題《徐達》詩,簡要地概括了他從默默無聞農傢子到聲名顯赫中山王的不同凡響的一生,不妨引錄於下:“江左農傢子,從徵定北平;指揮皆上將,談論半儒生;虎步竜驤度,銀符鐵券盟;中山功第一,開國佐皇明。”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從東南起兵,進而囊括了全國的統一王朝。明朝的第一個都城是南京,遷都北京是後來明太宗,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時候的事情。明朝建立以後,統一全國大業尚待完成,首先是要北伐推翻元朝統治。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將此重任交與他認為最可靠的人,派遣的北伐大軍統帥非徐達莫屬。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微鳳陽)人,出身農傢。 史稱他“長身、高顴、赤色、沉毅、剛决”。朱元璋投身群雄爭逐以後,他參加了朱元璋的隊伍,成為朱元璋最得力的將領,南徵北戰,功勞卓著,所以朱元璋纔任命他為大將軍率軍北伐。
徐達率領25萬大軍,先取山東,會師河南,乘勝北進攻打元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 他率領大軍到了通州(今通縣),當時在距離30裏的地方築臺駐軍。在他駐軍的地方,也就是通州以西有一個高半裏,廣半裏的土臺,人稱“徐中山將臺”,後人在此有詩憑吊雲:“中山英爽在高陰。”也有人說那裏原是唐代薛仁貴徵遼時駐軍所築,徐達是因循而築的。不管怎麽說,徐達大軍所嚮披靡,在他打到通州的時候,元順帝夜半打開健德門(今北京德勝門)倉皇北走,此後徐達率兵從齊化門(今北京朝陽門)填濠攀城攻入大都城內,入城後他坐鎮齊化門樓,擒獲元監國宗室及官吏等,至此,元朝滅亡。
今天的北京城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如果自作為陪都的遼南京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遼代以後又建有金中都和元大都。這一古都的分量,徐達還是深知的。入城以後,他禁約士卒,保護典籍、建築,不許侵擾百姓,很快就穩定了秩序。這時的北平城(明朝將大都改名北平)經過戰亂,城垣殘破,加之元順帝北走,因此徐達的當務之急是重整北平城垣和防禦設施。
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北京城表現在建築和城市風貌上的變化如同滄海桑田。徐達及其部下華雲竜在明初對北平城的改建,今天依然留下了痕跡。我們知道近年新建的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位於東起城東南的角樓,西至崇文門的地方,是明北京城的標志。然而,這部分城墻是後來建的,與徐達沒有關係。徐達到北平的時候,他見到的是元大都城。大都建築呈長方形,舊城周長60裏,南北東西都是端正平直的,城垣是板築夯土墻,高12米,寬31米。明初,徐達對大都城垣進行了改建,而明城墻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的,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是特意加固了原來的城垣。這項工程,由徐達開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纔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了。徐達當時新建的北城墻比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都要高和寬,具體說是高四丈多,頂寬五丈,而北平其他三面城垣則都是衹有高三丈餘,頂闊二丈。這是為什麽呢?原來,這正是為了防禦北邊的蒙古勢力。當時元順帝退走蒙古草原,繼續號稱大元皇帝,時稱北元,蒙古勢力時刻伺機南侵復闢,徐達不能忘記他負有防守和保衛北平的神聖使命,所以對北平城加意修築。
當年,徐達在方形城垣的西北角上留下了一個斜角,至今我們如果驅車行駛在北二環路上,經過積水潭時,就會明顯感到有一個傾斜度,這個斜度一直延伸到西直門立交橋。為什麽會留下這樣一個缺角呢?經過學者探討,徐達進入大都以後,認為原來的北邊的城垣太廣阔,不便於防守,就放棄了比較空曠的北部,將城嚮南移動了五裏,並且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在城市南移修築城垣時候,西面遇到了長河(今積水潭)水面,於是工程避開寬闊的水面,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嚮南邊傾斜修築,因此上形成的北京內城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在西北缺了一角的奇觀。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從東南起兵,進而囊括了全國的統一王朝。明朝的第一個都城是南京,遷都北京是後來明太宗,也就是明成祖朱棣時候的事情。明朝建立以後,統一全國大業尚待完成,首先是要北伐推翻元朝統治。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將此重任交與他認為最可靠的人,派遣的北伐大軍統帥非徐達莫屬。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微鳳陽)人,出身農傢。 史稱他“長身、高顴、赤色、沉毅、剛决”。朱元璋投身群雄爭逐以後,他參加了朱元璋的隊伍,成為朱元璋最得力的將領,南徵北戰,功勞卓著,所以朱元璋纔任命他為大將軍率軍北伐。
徐達率領25萬大軍,先取山東,會師河南,乘勝北進攻打元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 他率領大軍到了通州(今通縣),當時在距離30裏的地方築臺駐軍。在他駐軍的地方,也就是通州以西有一個高半裏,廣半裏的土臺,人稱“徐中山將臺”,後人在此有詩憑吊雲:“中山英爽在高陰。”也有人說那裏原是唐代薛仁貴徵遼時駐軍所築,徐達是因循而築的。不管怎麽說,徐達大軍所嚮披靡,在他打到通州的時候,元順帝夜半打開健德門(今北京德勝門)倉皇北走,此後徐達率兵從齊化門(今北京朝陽門)填濠攀城攻入大都城內,入城後他坐鎮齊化門樓,擒獲元監國宗室及官吏等,至此,元朝滅亡。
今天的北京城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如果自作為陪都的遼南京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遼代以後又建有金中都和元大都。這一古都的分量,徐達還是深知的。入城以後,他禁約士卒,保護典籍、建築,不許侵擾百姓,很快就穩定了秩序。這時的北平城(明朝將大都改名北平)經過戰亂,城垣殘破,加之元順帝北走,因此徐達的當務之急是重整北平城垣和防禦設施。
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北京城表現在建築和城市風貌上的變化如同滄海桑田。徐達及其部下華雲竜在明初對北平城的改建,今天依然留下了痕跡。我們知道近年新建的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位於東起城東南的角樓,西至崇文門的地方,是明北京城的標志。然而,這部分城墻是後來建的,與徐達沒有關係。徐達到北平的時候,他見到的是元大都城。大都建築呈長方形,舊城周長60裏,南北東西都是端正平直的,城垣是板築夯土墻,高12米,寬31米。明初,徐達對大都城垣進行了改建,而明城墻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的,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是特意加固了原來的城垣。這項工程,由徐達開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纔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了。徐達當時新建的北城墻比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都要高和寬,具體說是高四丈多,頂寬五丈,而北平其他三面城垣則都是衹有高三丈餘,頂闊二丈。這是為什麽呢?原來,這正是為了防禦北邊的蒙古勢力。當時元順帝退走蒙古草原,繼續號稱大元皇帝,時稱北元,蒙古勢力時刻伺機南侵復闢,徐達不能忘記他負有防守和保衛北平的神聖使命,所以對北平城加意修築。
當年,徐達在方形城垣的西北角上留下了一個斜角,至今我們如果驅車行駛在北二環路上,經過積水潭時,就會明顯感到有一個傾斜度,這個斜度一直延伸到西直門立交橋。為什麽會留下這樣一個缺角呢?經過學者探討,徐達進入大都以後,認為原來的北邊的城垣太廣阔,不便於防守,就放棄了比較空曠的北部,將城嚮南移動了五裏,並且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在城市南移修築城垣時候,西面遇到了長河(今積水潭)水面,於是工程避開寬闊的水面,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嚮南邊傾斜修築,因此上形成的北京內城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在西北缺了一角的奇觀。
城門是城墻的重要部分,如果把城市比喻為一個人的話,城門就好象人的嘴一樣,格外關鍵,正是它們賦予整個城市以生活的節律。現在北京的城門,有的名稱還是徐達在北平時命名的。元大都城原來共有11個城門。徐達廢掉了元朝北面原來的光熙、肅清兩門,在原來大都北城墻以南五裏,另築了一道新的城墻,還是開兩個北門,將原安貞門改為安定門,將原健德門改為德勝門,同時又改東邊的崇仁門為東直門,西邊的和義門為西直門。這些城門的名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後來,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朝又將南城墻嚮南推移了二裏.仍舊開了兩個門,名稱依舊。到了正統元年(1436年),明朝又修建了九門城樓、月城、角樓等建築。完工後麗正門改名正陽門,文明門改名崇文門,順城門改名宣武門,齊化門改名朝陽門,平則門改名阜城門。加上徐達原來命名的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和西直門,這九個城門的名稱到清朝沒有改變,這就是所謂的北京內城。
朱元璋曾稱徐達為“萬裏長城”,他是不愧於這個稱號的。原來,明朝北平周邊的長城,也是徐達開始修築的。
中國古代修築的萬裏長城是世界奇跡之一。先秦時期各國就開始建造,秦始皇統一後,利用戰國時秦、趙、燕三國長城,嚮東西延伸,西起甘肅,東至鴨緑江,連綿不斷,長達萬裏,俗稱萬裏長城。此後,漢、北魏、隋、金等朝不斷完善。明朝是集歷代長城修建之大成的朝代,長城的修築,幾乎伴隨着整個明朝歷史。出於防禦北邊蒙古勢力的目的,明初自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等攻剋大都後,朱元璋即命徐達主持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處關城。以後明朝陸續加固和建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長城。明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總長達7000多公裏,目前長城主墻體基本完好的有2000多公裏,約占全長的三分之一。明長城從東到西橫跨北京平𠔌、密雲、懷柔、延慶、昌平及門頭溝等六個區縣,基本沿着燕山和軍都山內側山脊而築,呈現出拱衛北京的態勢。現存的居庸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大將軍徐達所建。徐達所建關城,不在元代居庸關的中心部位(今雲臺一帶),而在雲臺以北的“上關”。居庸關長城位於北京昌平縣境內,地形險要, 是長城重要的關隘。關城城周6.54米,高14米。於是居庸疊翠著名成為的燕京八景之一。為了防止元順帝捲土重來,增強軍事防禦功能,居庸關建起水陸兩道關門,南北關門之處都有甕城。還築有護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禦體係。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相傳是徐達大敗元兵之處。與徐達有關的還有山海關。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又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創建了此關,因其倚山傍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長城彙聚了中國古長城的精華,更重要的是成為保衛北京的重要屏障。
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捲土重來,一代名將徐達不僅改建了北平城,在內城建立了一道城垣,而且在北平周圍修築了長城屏障,是建立了又一道防綫。並且設立衛所,移民屯田,數次北徵,練兵北平等等,在徐達的主持下,為北平建立起—套完整、堅固的軍事防禦體係,這也為北平後來成為明朝都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徐達一生九佩徵虜大將軍印。自從攻剋大都以後,徐達就與北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一生餘下的十幾年裏,他有時連年駐守北平,禦戰在北邊,後來更多的是每歲春出,鼕暮召還,常年奔波往返於南京和北平之間。直至死前一年,明太祖還令他鎮守北平。洪武十八年(1385年),儘管太祖與他有布衣兄弟之稱,儘管徐達一生恭謹小心,但據傳說,徐達是在毒瘡生發於背上時,收到了明太祖賜給他的蒸鵝,雖然他明知蒸鵝正是他的病癥大忌,但是伴君如伴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於是他含淚吞下了蒸鵝,不久病故。傳說未必是真,事實是就在這一年,一代元勳永遠閉上了眼睛,再也不能在春天來到他所熟悉的北平城了。
朱元璋曾稱徐達為“萬裏長城”,他是不愧於這個稱號的。原來,明朝北平周邊的長城,也是徐達開始修築的。
中國古代修築的萬裏長城是世界奇跡之一。先秦時期各國就開始建造,秦始皇統一後,利用戰國時秦、趙、燕三國長城,嚮東西延伸,西起甘肅,東至鴨緑江,連綿不斷,長達萬裏,俗稱萬裏長城。此後,漢、北魏、隋、金等朝不斷完善。明朝是集歷代長城修建之大成的朝代,長城的修築,幾乎伴隨着整個明朝歷史。出於防禦北邊蒙古勢力的目的,明初自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等攻剋大都後,朱元璋即命徐達主持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處關城。以後明朝陸續加固和建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長城。明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總長達7000多公裏,目前長城主墻體基本完好的有2000多公裏,約占全長的三分之一。明長城從東到西橫跨北京平𠔌、密雲、懷柔、延慶、昌平及門頭溝等六個區縣,基本沿着燕山和軍都山內側山脊而築,呈現出拱衛北京的態勢。現存的居庸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是大將軍徐達所建。徐達所建關城,不在元代居庸關的中心部位(今雲臺一帶),而在雲臺以北的“上關”。居庸關長城位於北京昌平縣境內,地形險要, 是長城重要的關隘。關城城周6.54米,高14米。於是居庸疊翠著名成為的燕京八景之一。為了防止元順帝捲土重來,增強軍事防禦功能,居庸關建起水陸兩道關門,南北關門之處都有甕城。還築有護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禦體係。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相傳是徐達大敗元兵之處。與徐達有關的還有山海關。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又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創建了此關,因其倚山傍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長城彙聚了中國古長城的精華,更重要的是成為保衛北京的重要屏障。
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捲土重來,一代名將徐達不僅改建了北平城,在內城建立了一道城垣,而且在北平周圍修築了長城屏障,是建立了又一道防綫。並且設立衛所,移民屯田,數次北徵,練兵北平等等,在徐達的主持下,為北平建立起—套完整、堅固的軍事防禦體係,這也為北平後來成為明朝都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徐達一生九佩徵虜大將軍印。自從攻剋大都以後,徐達就與北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他一生餘下的十幾年裏,他有時連年駐守北平,禦戰在北邊,後來更多的是每歲春出,鼕暮召還,常年奔波往返於南京和北平之間。直至死前一年,明太祖還令他鎮守北平。洪武十八年(1385年),儘管太祖與他有布衣兄弟之稱,儘管徐達一生恭謹小心,但據傳說,徐達是在毒瘡生發於背上時,收到了明太祖賜給他的蒸鵝,雖然他明知蒸鵝正是他的病癥大忌,但是伴君如伴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於是他含淚吞下了蒸鵝,不久病故。傳說未必是真,事實是就在這一年,一代元勳永遠閉上了眼睛,再也不能在春天來到他所熟悉的北平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