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四书类>> 傅佩榮 Fu Peiro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0年十二月16日)
尋求圓融周至的生活原則:傅佩榮《四書》心得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成書年代雖在兩千多年前,但其中的洞識卓見卻不受時空限製而燭照千古。
  自從讀書識字以來,一提起"中華文化",我們就覺得既嚮往又迷惑。嚮往的是它豐厚富麗的內涵以及強勁有力的生機;迷惑的則是無法確知它對我們除了引發思古幽情之外,還有什麽意義?
  為了展現它的意義,需要經由以下步驟:一是把文化的內涵劃分為器物、制度與理念三個層次;二是把文化的生機界定在可大可久的理念上;三是以現代語詞重新詮釋這一理念,看它能否打動我們的心弦?
  結論十分清楚: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理念的,是儒傢與道傢,其中又以儒傢的人生哲學影響最為深遠。於是,問題轉而成為:儒傢能否啓發我們的心靈,並提供一套生活原則?答案是肯定的,本書即為此而作。
  《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成書年代雖在二千年以前,洞識卓見卻不受時空限製而燭照千古。本書試圖以短篇小品的方式分輯說明其中勝義。
  第一輯"學習的樂趣",首先肯定人人皆有求知能力,衹須立志嚮學,通曉為人處事的道理,自然可以在社會安身,並且掌握人生方向,走上自我實現的坦途。
  第二輯"修養的途徑",說明真正的快樂是由內而發的,條件則是努力從事品德的培育。這是根據人性嚮善的信念所作的指示,正確法門是擇善固執與持之以恆。
  第三輯"交友與處世",強調儒傢的入世性格,因為沒有人可以脫離群體而得以成長及發展。在此,基本原則不可放棄,就是:入世而不陷溺於世。
  第四輯"價值的品味",引申儒傢對真善美這些價值的關懷與體認。每一個人都是價值的核心,都有責任在自然生命的行程中,提升心靈的意境。
  第五輯"命運與超越",昭示儒傢的最高旨趣與理想,因為人除了橫嚮的社會責任之外,還有縱嚮的歷史使命。這種使命讓人往上可以通至超越世界,往下亦可安頓身心,自得其樂。
  書後附錄三篇短文,或有助於瞭解孔子的心志。寫完全書,自己受益良多,心中感受尤深,總結之為:
  古典智慧的永恆光芒,宛如東升旭日;
  圓融周至的人生哲理,猶勝清華滿天。
  傅佩榮2006年
  修訂於臺灣大學
立志學習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為政》
  一個人選擇適當的途徑去努力,並且持之以恆,最後總是可以成功的。"努力"二字在人面對考驗時,特別具有啓發性。美國一項研究指出:20世紀最傑出的四百位人物之中,有四分之三曾在青少年時代遭遇悲劇、殘疾,或重大挫折,然後力爭上遊,剋服睏難,成功立業,造福人群。
  所謂力爭上遊,第一步就是要定下學習的心志。學習可以使一個人獲得技能、增廣知識、明白事理、陶冶氣質、確立人生目標。我們所景仰的聖賢,無不敏於學習,勇於實踐。以孔子為例,他就公開聲稱自己的最大長處是"好學",從"十有五而志於學",到晚年的"學不厭,教不倦",不曾有片刻鬆懈其志。如果對孔子的生平作一回顧,不難看出他的學習態度。
  孔子自幼傢貧,曾為人放牧牛羊,看管倉庫,學會了不少瑣碎的實務,對於射箭、駕車的本領也十分在行,但是真正令他心儀的則是"禮樂"。因為禮樂既有悠久的傳統,又有規範的作用。由小處看,可以使一個人安頓身心;由大處看,可以使社會安和樂利。
  於是,孔子到處訪求名師指點,"問禮於老子,習樂於師襄"。他的習樂經驗特別值得我們參考。孔子學習鼓琴,先學會主調旋律,再學會抑揚頓挫、表現情感,然後慢慢感受作麯者的心意,體會其創作靈感的泉源。這些已經難能可貴了,但是孔子還不滿足,繼續學思並用,終於把作麯者的相貌神態也掌握住了。他說:除了周文王,誰能作出這樣一首偉大的樂麯呢?能夠專註學習,用心領悟到這種程度,連師襄也自嘆不如,要嚮孔子表示敬意了。
  好學加上努力,使孔子不斷溫故而知新,成為當時最博學又最有創見的人。這樣的人自然吸引數千弟子聞風景從、心悅誠服,很快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儒傢。如果以孔子為榜樣,我們學習任何東西,都可以成功。
首頁>> 文學>> 四书类>> 傅佩榮 Fu Peiro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0年十二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