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有人說,莊子是太空人,這種說法是不是太玄了點?
傅佩榮:確實聽起來很玄,但是如果你翻開《莊子》,就可以看到,莊子用三種筆法來描寫世界。首先看第一篇《逍遙遊》,在《逍遙遊》中,鯤變成鵬,鵬一飛,飛到九萬裏,飛到這麽高的地方。莊子說,從地上看天上很美,那麽從很高的地方看地上,也很美。而從很高的地方看地上,衹有太空人才能做得到。我有時坐飛機聽到播音員播報“現在是三萬尺高空”,莊子卻是在九萬裏,外太空去了。這是第一個我們可以找到的根據。第二個是在《莊子·秋水篇》裏,莊子說,中國這麽大,在四海之內,衹不過像是倉庫裏面的一粒米而已。你想想,能把中國看作一粒米,那肯定是在外太空了,太遠太遠了,整個地球看起來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而已。
主持人:這倒是和現在我們所謂的宇宙觀很相似,地球再大,在宇宙當中衹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粒子而已。我們就覺得神了,在那個時代,莊子怎麽會有這樣的一種思維?他就像是在太空一樣,看到了這樣的一種狀況。
傅佩榮:最主要是因為,他是道傢。道傢是中國歷代以來,在思想界最令人贊嘆的學派。其他各傢都跟現實生活不能脫節,並要建立一些生活的規範,找到一條路來走。道傢則好像是騰空跳躍,一下子跳到最高的地方去了。
主持人:這麽說來,莊子是太空人,聽起來確實很玄。
傅佩榮:是啊。莊子在《逍遙遊》中說大鵬鳥飛到九萬裏高,大鵬鳥到了這麽高的地方,回頭看什麽?看地球。並且說,我們平常在地上看天上,蒼蒼茫茫真是漂亮,好像很幽遠深邃;如果你從高空看地上,也是一樣的感覺。這句話就提醒我們,距離産生美感;但是莊子的用意不在於衹是美感而已,他希望你能夠擺脫現實的各種束縛。另外一段在《秋水篇》裏面,莊子說:“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暴漲,暴漲之後,嚮東慢慢地流過去了,流到海裏面去。河伯,就是河神,本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為什麽了不起呢?河的兩岸互相看過去,分不出對面是牛還是馬,牛跟馬這麽明顯的差異都看不清楚,代表河面實在是太寬廣了。但是到了海一看,更加沒有邊。河伯就說,還是海神厲害。結果海神說,我們都不算什麽,整個中國在四海之內,衹是倉庫裏面的一粒米而已。我們想想看,用一粒米來描寫中國,那地球不過是一塊小石頭。
主持人:這就奇怪了,那個時候,一沒有飛機,二沒有航天飛機、宇宙飛船,莊子怎麽就會形成這樣的概念?
傅佩榮:因為他是道傢,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道傢是最特別的一個學派,其他的學派,譬如儒傢、墨傢、法傢、名傢、陰陽傢,每一傢都很落實,衹有道傢例外。他們的落實是落實在具體的生活規範裏面,希望找一條路,達到人生的某種幸福、快樂。但是道傢認為,他們做的這些事,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別,做了半天是無效的,還不如培養智慧。智慧要靠覺悟,衹有一個辦法,從“道”來看萬物。“道”是代表整體,在整體裏面每一樣東西都值得珍惜。莊子從整體來看時,他才能夠超越相對的事物。衹有超越高山大海,才能夠超越整個地球。譬如說,泰山很高,如果從太陽去看泰山,泰山就很低。這就是莊子的方法。
主持人:今天我們用“莊子是不是一個太空人”作為開頭,當然了,莊子不可能是個太空人,那麽,莊子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傅佩榮:我們從司馬遷的《史記》裏面來看。司馬遷是歷史學家,他對於哲學家不太公平。譬如,他寫到莊子的時候,是放在《老子韓非列傳》裏面,裏面插入莊子、申不害。說實在的,莊子蠻委屈的。因為莊子的書裏面,解老、喻老,繼承老子的是莊子。司馬遷也認為《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發展,這一點說得沒錯;不過他衹用一二百字就把莊子打發了。在司馬遷筆下衹有一句話說莊子說得很對:“其學無所不窺。”就是莊子的學問沒有什麽書不看的。但是,在提到莊子的著述代表作時,衹提到《駢拇》、《馬蹄》這些屬於《外篇》、《雜篇》的,而沒有提到莊子的精華在《內篇》;然後他提出,莊子專門批判孔子,批判儒傢。這些說法其實不見得公平。單從司馬遷的《史記》來看,他對莊子的瞭解有限。為什麽我這樣說呢?因為《莊子》裏面最令人贊嘆的是,他把學問瞭解之後,提升到“道”的高度。他說:古代的人智慧最高了,能夠瞭解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即“未始有物”,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這一句話讓西方的哲學家驚為天人啊,當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就認為,莊子這種說法非常了不起,因為他能夠發現到宇宙萬物根本不存在;我們今天的存在是暫時的、過渡的階段而已,我們如果從生前死後來看,每一個人也確實不存在。
傅佩榮:確實聽起來很玄,但是如果你翻開《莊子》,就可以看到,莊子用三種筆法來描寫世界。首先看第一篇《逍遙遊》,在《逍遙遊》中,鯤變成鵬,鵬一飛,飛到九萬裏,飛到這麽高的地方。莊子說,從地上看天上很美,那麽從很高的地方看地上,也很美。而從很高的地方看地上,衹有太空人才能做得到。我有時坐飛機聽到播音員播報“現在是三萬尺高空”,莊子卻是在九萬裏,外太空去了。這是第一個我們可以找到的根據。第二個是在《莊子·秋水篇》裏,莊子說,中國這麽大,在四海之內,衹不過像是倉庫裏面的一粒米而已。你想想,能把中國看作一粒米,那肯定是在外太空了,太遠太遠了,整個地球看起來就像一塊小小的石頭而已。
主持人:這倒是和現在我們所謂的宇宙觀很相似,地球再大,在宇宙當中衹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粒子而已。我們就覺得神了,在那個時代,莊子怎麽會有這樣的一種思維?他就像是在太空一樣,看到了這樣的一種狀況。
傅佩榮:最主要是因為,他是道傢。道傢是中國歷代以來,在思想界最令人贊嘆的學派。其他各傢都跟現實生活不能脫節,並要建立一些生活的規範,找到一條路來走。道傢則好像是騰空跳躍,一下子跳到最高的地方去了。
主持人:這麽說來,莊子是太空人,聽起來確實很玄。
傅佩榮:是啊。莊子在《逍遙遊》中說大鵬鳥飛到九萬裏高,大鵬鳥到了這麽高的地方,回頭看什麽?看地球。並且說,我們平常在地上看天上,蒼蒼茫茫真是漂亮,好像很幽遠深邃;如果你從高空看地上,也是一樣的感覺。這句話就提醒我們,距離産生美感;但是莊子的用意不在於衹是美感而已,他希望你能夠擺脫現實的各種束縛。另外一段在《秋水篇》裏面,莊子說:“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暴漲,暴漲之後,嚮東慢慢地流過去了,流到海裏面去。河伯,就是河神,本來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為什麽了不起呢?河的兩岸互相看過去,分不出對面是牛還是馬,牛跟馬這麽明顯的差異都看不清楚,代表河面實在是太寬廣了。但是到了海一看,更加沒有邊。河伯就說,還是海神厲害。結果海神說,我們都不算什麽,整個中國在四海之內,衹是倉庫裏面的一粒米而已。我們想想看,用一粒米來描寫中國,那地球不過是一塊小石頭。
主持人:這就奇怪了,那個時候,一沒有飛機,二沒有航天飛機、宇宙飛船,莊子怎麽就會形成這樣的概念?
傅佩榮:因為他是道傢,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道傢是最特別的一個學派,其他的學派,譬如儒傢、墨傢、法傢、名傢、陰陽傢,每一傢都很落實,衹有道傢例外。他們的落實是落實在具體的生活規範裏面,希望找一條路,達到人生的某種幸福、快樂。但是道傢認為,他們做的這些事,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別,做了半天是無效的,還不如培養智慧。智慧要靠覺悟,衹有一個辦法,從“道”來看萬物。“道”是代表整體,在整體裏面每一樣東西都值得珍惜。莊子從整體來看時,他才能夠超越相對的事物。衹有超越高山大海,才能夠超越整個地球。譬如說,泰山很高,如果從太陽去看泰山,泰山就很低。這就是莊子的方法。
主持人:今天我們用“莊子是不是一個太空人”作為開頭,當然了,莊子不可能是個太空人,那麽,莊子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傅佩榮:我們從司馬遷的《史記》裏面來看。司馬遷是歷史學家,他對於哲學家不太公平。譬如,他寫到莊子的時候,是放在《老子韓非列傳》裏面,裏面插入莊子、申不害。說實在的,莊子蠻委屈的。因為莊子的書裏面,解老、喻老,繼承老子的是莊子。司馬遷也認為《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發展,這一點說得沒錯;不過他衹用一二百字就把莊子打發了。在司馬遷筆下衹有一句話說莊子說得很對:“其學無所不窺。”就是莊子的學問沒有什麽書不看的。但是,在提到莊子的著述代表作時,衹提到《駢拇》、《馬蹄》這些屬於《外篇》、《雜篇》的,而沒有提到莊子的精華在《內篇》;然後他提出,莊子專門批判孔子,批判儒傢。這些說法其實不見得公平。單從司馬遷的《史記》來看,他對莊子的瞭解有限。為什麽我這樣說呢?因為《莊子》裏面最令人贊嘆的是,他把學問瞭解之後,提升到“道”的高度。他說:古代的人智慧最高了,能夠瞭解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即“未始有物”,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這一句話讓西方的哲學家驚為天人啊,當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就認為,莊子這種說法非常了不起,因為他能夠發現到宇宙萬物根本不存在;我們今天的存在是暫時的、過渡的階段而已,我們如果從生前死後來看,每一個人也確實不存在。
因此在這個地方就出來一個問題:難道莊子是虛無主義嗎?這樣一說,我們難免會覺得:那活着幹什麽?不是假的嗎?莊子偏偏就是要化解虛無主義的危機,在他的書裏面提到很多人自殺,自殺代表虛無主義,活着跟死亡差不多,莊子就在化解這樣的問題。可見莊子用心良苦。他本身學問好得不得了,對於一般人他很希望能夠給點幫助,那方法衹有一個,你設法體驗到“究竟真實”,我們是“相對真實”。我們今天在這裏,一百年前沒有我們,一百年後也沒有我們,那麽請問:我們真的在這裏存在過嗎?今天有錄像機,一拍將來可以說好像有,但是你不要忘記,虛擬實景,這恐怕都是可以做出來的,所有的這些恐怕都是假的東西,沒有這回事兒。莊子就是要提醒我們,要讓我們掌握到“道”,相對的萬物有“道”作基礎,所以不要怕,人生衹有一條道可以走,就是設法體現什麽叫道。由此,我們才能從莊子這裏得到許多人生睏惑的一些解答。
主持人:您剛纔說的虛無主義,也有人理解為主觀唯心主義,但是讓我們感知的這個世界,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說人生在世,有諸多的睏惑,不要說現在很多人最需要的房子、車子、票子、孩子、妻子等等一些問題都在睏擾着我們,就是我們自身,也常常會自尋煩惱。您覺得莊子的那種看似比較虛無的、縹緲的哲學,有用嗎?
傅佩榮:在現代社會,如果對於現實的各種解决的方案不能滿意的話,有很多人就會找心理醫生或者各種專傢來解惑;但是他們解得讓你不滿意或者無法從根本上說明問題,那麽就衹有嘗試另外一條路了。譬如儒傢。假使儒傢讓你覺得有壓力,那道傢說不定可以讓你解除壓力。其實很多問題,在內不在外,問題不在於別人造成什麽環境,而是你自己陷入什麽樣的盲點,你有執著就看不清真相。可以說,莊子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你要從一種“重外而輕內”的態度轉變,變成“重內而輕外”。所謂的“重外而輕內”,一般人都是這樣做。你剛纔所說的車子、房子、妻子等,正所謂世人所說的“五子登科”,什麽都要,但是這些都是“重外”。有的人會以為,得到這些就會快樂;但是問題是,得到這些之後又不見得快樂,說不定更加煩惱。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要問:是不是我們過於重視外在的一切?因為外在的東西有時候是沒有限製的,像錢是沒有人嫌多的,但是多少纔算夠呢?最後還是要問:多少纔算夠?你不能一直追逐這個東西,它的範圍那麽廣,有趣的東西那麽多,那你如何去求得到呢?因此我們最後還是要把焦點拉到自己的內心裏面,讓自己先定下來。
主持人:那您就先給我們說說,莊子的哲學,莊子所謂的“道”,能夠在哪幾個方面解决問題?
傅佩榮:首先,“道”是一個整體,我自己從“道是整體”就得到很多啓發。譬如,我這一生是一個整體,我失意、得意的時候,整體加起來的總和是一樣的;因此,得意的時候我不會太囂張,失意的時候我不會太難過。我反而會覺得,一個人要準備好,在失意的時候好好充實自己,調整自己的腳步,將來得意的時候才能走得更久;得意的時候就要珍惜,不要以為現在就勝過別人了,差得遠呢,根本就還沒有到頂點。如果經常這樣想的話,生命會常常保持着一種嚮上的動力。其次,我學到莊子的“不得已”三個字,“不得已”是什麽意思呢?不是勉強、委屈、被迫,而是當各種條件都成熟的時候,你就順其自然。我念莊子的書,發現從人的情緒、人心的變化到社會的各種復雜的、黑暗的側面,莊子全部瞭解,沒有人像莊子一樣瞭解得這麽透徹的,為什麽?是因為他能夠隨時註意到各種人情世故的變化。“不得已”就是說條件成熟,我就順着去做,所以關鍵在於判斷條件是否成熟;這就需要一種對人間的智慧判斷,譬如,我們常常提到,莊子沒有做過大官,但是他對於大官的心態,對於大官碰到國君的時候那種緊張、恐懼的心態完全瞭解。
我們學習《莊子》之後,至少在四個方面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超越的觀點,第一個是空間。我們剛纔就提過太空人,平常很多人見面聊傢常,一見面就問:你傢裏有幾平方米啊?不要羨慕別人,你再大也衹不過在地球上,在中國這一個小小的地方。
主持人:您剛纔說的虛無主義,也有人理解為主觀唯心主義,但是讓我們感知的這個世界,那是實實在在的。我們說人生在世,有諸多的睏惑,不要說現在很多人最需要的房子、車子、票子、孩子、妻子等等一些問題都在睏擾着我們,就是我們自身,也常常會自尋煩惱。您覺得莊子的那種看似比較虛無的、縹緲的哲學,有用嗎?
傅佩榮:在現代社會,如果對於現實的各種解决的方案不能滿意的話,有很多人就會找心理醫生或者各種專傢來解惑;但是他們解得讓你不滿意或者無法從根本上說明問題,那麽就衹有嘗試另外一條路了。譬如儒傢。假使儒傢讓你覺得有壓力,那道傢說不定可以讓你解除壓力。其實很多問題,在內不在外,問題不在於別人造成什麽環境,而是你自己陷入什麽樣的盲點,你有執著就看不清真相。可以說,莊子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你要從一種“重外而輕內”的態度轉變,變成“重內而輕外”。所謂的“重外而輕內”,一般人都是這樣做。你剛纔所說的車子、房子、妻子等,正所謂世人所說的“五子登科”,什麽都要,但是這些都是“重外”。有的人會以為,得到這些就會快樂;但是問題是,得到這些之後又不見得快樂,說不定更加煩惱。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要問:是不是我們過於重視外在的一切?因為外在的東西有時候是沒有限製的,像錢是沒有人嫌多的,但是多少纔算夠呢?最後還是要問:多少纔算夠?你不能一直追逐這個東西,它的範圍那麽廣,有趣的東西那麽多,那你如何去求得到呢?因此我們最後還是要把焦點拉到自己的內心裏面,讓自己先定下來。
主持人:那您就先給我們說說,莊子的哲學,莊子所謂的“道”,能夠在哪幾個方面解决問題?
傅佩榮:首先,“道”是一個整體,我自己從“道是整體”就得到很多啓發。譬如,我這一生是一個整體,我失意、得意的時候,整體加起來的總和是一樣的;因此,得意的時候我不會太囂張,失意的時候我不會太難過。我反而會覺得,一個人要準備好,在失意的時候好好充實自己,調整自己的腳步,將來得意的時候才能走得更久;得意的時候就要珍惜,不要以為現在就勝過別人了,差得遠呢,根本就還沒有到頂點。如果經常這樣想的話,生命會常常保持着一種嚮上的動力。其次,我學到莊子的“不得已”三個字,“不得已”是什麽意思呢?不是勉強、委屈、被迫,而是當各種條件都成熟的時候,你就順其自然。我念莊子的書,發現從人的情緒、人心的變化到社會的各種復雜的、黑暗的側面,莊子全部瞭解,沒有人像莊子一樣瞭解得這麽透徹的,為什麽?是因為他能夠隨時註意到各種人情世故的變化。“不得已”就是說條件成熟,我就順着去做,所以關鍵在於判斷條件是否成熟;這就需要一種對人間的智慧判斷,譬如,我們常常提到,莊子沒有做過大官,但是他對於大官的心態,對於大官碰到國君的時候那種緊張、恐懼的心態完全瞭解。
我們學習《莊子》之後,至少在四個方面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超越的觀點,第一個是空間。我們剛纔就提過太空人,平常很多人見面聊傢常,一見面就問:你傢裏有幾平方米啊?不要羨慕別人,你再大也衹不過在地球上,在中國這一個小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