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之光 名人论民生——《观察:26位热点人物解读中国话题》
文/吴航斌
易经六十四卦里有“观”一卦,年度万千新书里有《观察》一种。“观”卦把观察所见区分为童观——童子的蒙昧之见;窥观——女子的浅薄之见。这两者所见甚隘甚浅,“观”之要义,并不在此。“观”卦的内在,是指君子具有非同妇孺的独到识见,因此穿透迷雾,洞彻真相。这样的观察之下,可以检点自己——观我生;足以观察百姓——观其生。更重要的是,能据此观察整个国家所处的境地和面临的事态——观国之光,《观察》足以副之。
其中,童子见识和妇人看法,一失于蒙昧(岁齿未长,阅历有限,这是常理);一失于狭隘(古时女子没有现代社会中的相应厚待,所出不远,眼界不大,见识难免有限)。在观察事物继而认识问题这个角度说,我们每个人要努力求得君子的识见。观,反观自照是修身的方式,这是对于内;对于外,观察国政,观察民生……。今之君子,就如今世道观而察之,由此有所感、有所想;恰有访客登门,于是一问一答,受访与访谈,娓娓谈来。采访者马国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记录人,他参与其中。26位当今时代的热点人物,在他的谈锋牵引之下,观国之光,蕴秀含章。春华秋实,一年的文字累篇成册,成就为这一本《观察》。
夏日枝繁叶茂时节,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观察》一书在京城袅悄面世。内容上,源于《经济观察报》2007年度的专栏访谈;体例上,人物志、访谈录、观点碰撞、内情发布、往事追溯……形式的多样化,表现在体例上不求刻板的一致,而这恰恰是生动如流水的表征。本书语言的生动,资料的翔实,探察的深入,这诸多方面的出色之处,是引人开卷最为直观的理由。翻开序言读进去,顺着马国川的采访次序,笔下26位热点人物的发言让我们近距离触感中国改革进程和民生话题。发言各具特色,内容各各不同,风格或庄或谐,风味有别,然而所论所议,都是君子之见——观国之光。这些学者参与改革、见证改革、深思改革,回首与瞻望,有多年沉寂的功底,窗外风景,可飘瞥而过,天下大事,则入木三分。
热点与热望,冷眼与冷静,观国之光,众说纷纭,又谈何容易!观察的意义,自小而大,因近至远,由己及人,我们接近这些热点人物,并非跌倒在他们是名人这个想当然的“应该不错”的印象之下,而是,术业有专攻,大事有亲历,在这个专家特色的社会中,旁人发言往往有堕于妇孺之见的危险,这个时候,我们希望更多听到君子的高见。易中天、王立群、江平、巩献田、汪晖……这26位热点人物,在当今社会舞台颇为活跃,他们的激扬风貌,深度见解,都在本书得以逐次展现。与之联系的那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和一时盛观的社会思潮,也因此自然而然地牵带出来,这是一本行文跳脱、贴切民生的名人访谈录。
推介者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推重此书“通过左中右各派的言论,‘观察’时代的脉搏”,赞誉者推崇“访问者马国川自如把握谈话节奏、适时变换各种语气,揭示背景,分享观点”,对象与方式,一如所说。读者跟随身为采访者的作者,开卷阅去,与之感受平等对话的亲切氛围,亲历体验夹叙夹议的阅读快感。但凡谦虚而自明的人,不会选择自己的知识死角去发言,在墙外路边所说的外行话,无异于妇孺之见。怀揣市井见识,去对照读一读君子高论,观国之光,因此萌发广我见识的求知心。这本书,远远不在于“解个闷”。说近道远,26位国之君子的侃侃陈词,使时事话题得以超越当下,横贯沧桑。因此,“观”之有理,“观”之有利,每一位读者大可亲阅此书,翻读沙沙之声中,分明含着凝重而悠远的历史的回响。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文/吴航斌
易经六十四卦里有“观”一卦,年度万千新书里有《观察》一种。“观”卦把观察所见区分为童观——童子的蒙昧之见;窥观——女子的浅薄之见。这两者所见甚隘甚浅,“观”之要义,并不在此。“观”卦的内在,是指君子具有非同妇孺的独到识见,因此穿透迷雾,洞彻真相。这样的观察之下,可以检点自己——观我生;足以观察百姓——观其生。更重要的是,能据此观察整个国家所处的境地和面临的事态——观国之光,《观察》足以副之。
其中,童子见识和妇人看法,一失于蒙昧(岁齿未长,阅历有限,这是常理);一失于狭隘(古时女子没有现代社会中的相应厚待,所出不远,眼界不大,见识难免有限)。在观察事物继而认识问题这个角度说,我们每个人要努力求得君子的识见。观,反观自照是修身的方式,这是对于内;对于外,观察国政,观察民生……。今之君子,就如今世道观而察之,由此有所感、有所想;恰有访客登门,于是一问一答,受访与访谈,娓娓谈来。采访者马国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记录人,他参与其中。26位当今时代的热点人物,在他的谈锋牵引之下,观国之光,蕴秀含章。春华秋实,一年的文字累篇成册,成就为这一本《观察》。
夏日枝繁叶茂时节,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观察》一书在京城袅悄面世。内容上,源于《经济观察报》2007年度的专栏访谈;体例上,人物志、访谈录、观点碰撞、内情发布、往事追溯……形式的多样化,表现在体例上不求刻板的一致,而这恰恰是生动如流水的表征。本书语言的生动,资料的翔实,探察的深入,这诸多方面的出色之处,是引人开卷最为直观的理由。翻开序言读进去,顺着马国川的采访次序,笔下26位热点人物的发言让我们近距离触感中国改革进程和民生话题。发言各具特色,内容各各不同,风格或庄或谐,风味有别,然而所论所议,都是君子之见——观国之光。这些学者参与改革、见证改革、深思改革,回首与瞻望,有多年沉寂的功底,窗外风景,可飘瞥而过,天下大事,则入木三分。
热点与热望,冷眼与冷静,观国之光,众说纷纭,又谈何容易!观察的意义,自小而大,因近至远,由己及人,我们接近这些热点人物,并非跌倒在他们是名人这个想当然的“应该不错”的印象之下,而是,术业有专攻,大事有亲历,在这个专家特色的社会中,旁人发言往往有堕于妇孺之见的危险,这个时候,我们希望更多听到君子的高见。易中天、王立群、江平、巩献田、汪晖……这26位热点人物,在当今社会舞台颇为活跃,他们的激扬风貌,深度见解,都在本书得以逐次展现。与之联系的那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和一时盛观的社会思潮,也因此自然而然地牵带出来,这是一本行文跳脱、贴切民生的名人访谈录。
推介者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推重此书“通过左中右各派的言论,‘观察’时代的脉搏”,赞誉者推崇“访问者马国川自如把握谈话节奏、适时变换各种语气,揭示背景,分享观点”,对象与方式,一如所说。读者跟随身为采访者的作者,开卷阅去,与之感受平等对话的亲切氛围,亲历体验夹叙夹议的阅读快感。但凡谦虚而自明的人,不会选择自己的知识死角去发言,在墙外路边所说的外行话,无异于妇孺之见。怀揣市井见识,去对照读一读君子高论,观国之光,因此萌发广我见识的求知心。这本书,远远不在于“解个闷”。说近道远,26位国之君子的侃侃陈词,使时事话题得以超越当下,横贯沧桑。因此,“观”之有理,“观”之有利,每一位读者大可亲阅此书,翻读沙沙之声中,分明含着凝重而悠远的历史的回响。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通过左中右各派的言论,“观察” 时代的脉搏。作者本身有很明确的价值倾向,而且并不掩饰,但能够跟不同倾向的名家成功对话,从中激发出思想的闪光,这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清华大学教授 秦晖
马国川是一位敏锐的记者,《观察》是他的访谈集。本书力图通过26位人物的访谈抓住这个不寻常的时代,以记录历史。在众说纷纭的个人意见中揭示暗藏的思潮,透过改革不同时期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的思考寻找中国的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主编 金观涛
热点和热点人物,构成了全书的“火热”;这个热,并不会因为时光的推移而变冷,因为改革中的中国,一直处在转型中的火热之中。在这本书里,记者的冷静、犀利和访谈对象的坦率,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直面热点人物和现实问题的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历史的坏脾气》等书作者 张鸣
马国川通过谈话与沟通,用文字把那些当今社会舞台最中央的人物一个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人物访谈的背景,往往是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思潮,于是这些访谈本身,这些典型的记者化的作品,也是一幅质地坚硬的社会风景,是一种对历史的诚实记录。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 仲伟志
——清华大学教授 秦晖
马国川是一位敏锐的记者,《观察》是他的访谈集。本书力图通过26位人物的访谈抓住这个不寻常的时代,以记录历史。在众说纷纭的个人意见中揭示暗藏的思潮,透过改革不同时期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的思考寻找中国的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80年代《走向未来》丛书主编 金观涛
热点和热点人物,构成了全书的“火热”;这个热,并不会因为时光的推移而变冷,因为改革中的中国,一直处在转型中的火热之中。在这本书里,记者的冷静、犀利和访谈对象的坦率,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直面热点人物和现实问题的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历史的坏脾气》等书作者 张鸣
马国川通过谈话与沟通,用文字把那些当今社会舞台最中央的人物一个一个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人物访谈的背景,往往是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思潮,于是这些访谈本身,这些典型的记者化的作品,也是一幅质地坚硬的社会风景,是一种对历史的诚实记录。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 仲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