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liáng shù míng Liang Shuming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893niánshíyuè18rì1988niánliùyuè23rì)
梁漱溟自述文錄:我生有涯願無盡
  本書大抵是由梁淑溟先生生前關於資深生平的文章輯錄而成。先生自謂問題中人,且將其窮畢生之力孜孜探求的問題歸諸為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在本書中,先生細膩坦誠的筆觸之下,其批瀝此心艱難跋涉於探求社會、人生兩大問題之解决的徵途上的躅躅身影清晰可見;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軌跡中自學之歷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變以及一天下興亡為己任之社會實踐等等諸多方面也纖毫畢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生有涯願無盡
梁漱溟自述文录:我生有涯愿无尽 我生有涯愿无尽
  我的自學小史上,正映出了五十年來之社會變動,時代問題。倘若以我的自述為中心綫索,而寫出國最近五十年變遷,可能是很生動親切的一部好史料。
  就以人生問題衹煩悶不解,令我不知不覺走嚮哲學,出入乎百傢。然一旦於人生道理有所會,則亦不復多求。假如視哲學為人人應該懂得的一點學問,則我正是這樣懂得一點而已。
  人之所以有學問,恰為他善於發現問題,任何微細不同的意見觀點,他都能覺察出來,認真追求,不忽略過去。問題是根苗,大學問像是一棵大樹,從根苗上發展長大起來;而環境見聞(讀書在其內)、生活實踐,則是它的滋養資料,久而久之自然蔚成一大係統。
  我實在沒有旁的,我衹是好發生問題?D?D尤其易從實際人事上感觸發生問題。有問題,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見;有主見,就從而有行動發出來。外人看我像是在談學問,其實我不過好用心思來解决我的問題而已,志不在學問也。
  1938年我訪問延安。……曾與毛主席會見八次,其中兩次作竟夜談。關於對就中國的認識,意見不同,多有爭論。但他從敵友我力量對比、強若轉化、戰爭性質等分析入手,說明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問題,令我非常佩服。
  我始終不是學問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許久,我是什麽人?我大概是問題中人!
生平述略(1)
  我生於甲午中日戰爭前一年(1893年)。此次戰爭以後,國際侵略日加,國勢危殆。1937年“七七”事變,我國又遭受日寇長達八年之久的入侵。我的大半生恰是在  這兩次中日之戰中度過的。   我原名煥鼎,祖籍廣西桂林。但自曾祖起來京會試中進士後,即宦遊於北方。先父名濟,字巨川,為清末內閣中書,後晉為候補侍讀,其工作主要為皇史宬抄錄皇傢檔案。先父為人忠厚,凡事認真,講求實效,厭棄虛文,同時又重俠義,關心大局,崇尚維新。因此不要求子女讀四書五經,而送我入中西小學堂、順天中學堂等,習理化英文,受新式教育。這在我同輩人中是少見的。由於先父對子女采取信任與放寬態度,衹以表明自己意見為止,從不加干涉,同時又時刻關心國傢前途,與我議論國傢大事,這既成全了我的自學,又使我隱然萌露對國傢社會的責任感,而鄙視衹謀一人一傢衣食的“自了漢”生活。這種嚮上心,促使我自中學起即對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追求不已。於社會問題,最初傾嚮變法維新,後又轉嚮革命,並於中學畢業前參加了同盟會京津支部,從事推翻滿清的秘密活動。辛亥革命爆發,遂在同盟會《民國報》任外勤記者,因而得親睹當時政壇上種種醜行。這時我又讀了日人幸德秋水所著《社會主義神髓》,受書中反對私有製主張的影響,因而熱心社會主義,曾寫有《社會主義粹言》小册子,宣傳廢除財産私有製,油印分送朋友。   1913年退出《民國報》,在革命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自己原有的出世思想擡頭,於是居傢潛心研究佛典,由醉心社會主義而轉為傾嚮出世。在此種思想下,1916年我寫成並發表了《究元决疑論》,文中批評古今中外諸子百傢,獨推崇佛法。隨後我以此文當面求教於蔡元培先生,遂為先生引入北大任教。   1917年起我在北大哲學係,先後講授“印度哲學概論”、“儒傢哲學”等課。此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後,新思潮高漲,氣氛對我等講授東方古學術的人來說無形中存在着壓力。在此種情勢下,我開始了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後來即産生了根據講演記錄整理而成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書中我提出了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可分為三大路嚮的見解,同時在人生思想上歸結到中國儒傢人生,並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這些見解反映自傢身上,便是放棄出傢之念,並於此書出版之1921年結婚。   隨着在北大任教時間的推移,我日益不滿於學校衹是講習一點知識技能的偏嚮。1924年我終於辭去北大教職,先去山東曹州辦學,後又回京與一班青年朋友相聚共學,以實行與“青年為友”和“教育應照顧人”的全部生活的理想。   1927年在朋友的勸勉下,我南下到北伐後不久的廣州。在這裏我一面覺得南方富有革命朝氣,為全國大局好轉帶來一綫曙光,一面又不同意以俄為師,模仿國外,背棄中國固有文化的做法,因此我雖接辦了廣東省一中,但此時考慮得更多的乃是自己的“鄉治”主張。依我看來,由於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惟有先在廣大農村推行鄉治,逐步培養農民新的政治生活習慣,西方政治制度才能得以在中國實施。1929年我在考察了陶行知的南京曉莊學校、黃炎培先生江蘇昆山鄉村改進會、晏陽初先生河北定縣平教會實驗區及山西村政之後,適逢彭禹廷、梁仲華創辦河南村治學院,我應邀任學院教務長。這是我投身社會改造活動的開端。但因軍閥蔣閻馮中原大戰,開學未滿年而停辦。旋於1931年與同仁赴山東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該院設研究部與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並劃鄒平縣為實驗區(後擴大為十餘縣)。實驗區有師範、實驗小學、試驗農場、衛生院、金融流通處等。縣下設鄉學、村學。鄉學、村學為政教合一組織,它以全體鄉民或村民為對象,培養農民的團體生活習慣與組織能力,普及文化,移風易俗,並藉團體組織引進科學技術,以提高生産,發展農村經濟,從根本上建設國傢。此項試驗在進行七年之後,終因1937年日寇入侵而被迫停止。   抗日戰爭爆發,發動民衆與國內團结為抗戰所必需,於是我開始追隨於國人之後,也為此而奔走。1937年8月應邀參加最高國防會議參議會,曾對動員民衆事有所建議。1938年我訪問延安。這是我奔走國內團结的開始。訪問目的不外考察國共再度合作,民族命運出現一大轉機,共産黨方面放棄對內鬥爭能否持久,同時探聽同仇敵愾情勢下,如何努力以鞏固此統一之大局。為此曾與毛主席會見八次,其中兩次作竟夜談。關於對舊中國的認識,意見不同,多有爭論。但他從敵友我力量對比、強弱轉化、戰爭性質等分析入手,說明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問題,令我非常佩服。1939年感到留在西南大後方無可盡力,我又决心去華北華東敵後遊擊區,巡視中得到國共雙方協助。經皖、蘇、魯、冀、豫、晉六省,沿途動員群衆抗戰,歷時八個月,歷經艱險。在戰地目睹兩黨軍隊摩擦日增,深感如任其發展,輕則妨礙抗戰,重則內戰重演,於是返回四川後方,除嚮國共雙方指陳黨派問題尖銳外,更與黃炎培、晏陽初、李璜等共商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以增強第三方面力量,為調解兩黨紛爭努力。1941年初,皖南事件爆發,國內團结形勢進一步惡化,遂又與黃炎培、張君勱、左舜生將“同  
首頁>> 文學>> 人文学者>> liáng shù míng Liang Shuming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893niánshíyuè18rì1988niánliùyuè23r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