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仿佛一位神秘的歷史老人,讓人對其充滿了興趣與迷思。說不完,道不經…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要的政治傢、軍事傢、著名學者。
曾國藩出身農傢,少年得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得舉人,十八年高中進士,年僅
二十八歲。道光二十年(1843年),得授翰林院檢討。二十七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八年連升六品十二級。任京官期間,曾國藩廣識京師有道之人,治義理、考據、辭章之學。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事起,曾國藩屢嚮清廷冒死獻策。二年,曾國藩典試江西途中母親病故,回鄉服喪。不久,奉命在鄉舉辦團練,即“湘勇”。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曾國藩所辦湘軍初具規模,與太平軍轉戰長江中下遊地區。湘軍力量不斷壯大,漸成對抗太平天國主力。“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曾國藩賞加太子少保銜,成為當時漢人權位最重者。因剿滅太平天國、捻軍有功,曾國藩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得封雲騎尉世職。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因辦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兩江總督。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死於兩江總督任上,享年六十一歲。死後清廷追贈其太傅,謚號“文正”。
曾國藩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餘年來,後人對他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譽之者贊其為“中興第一名臣”、“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人物”;毀之者稱之為“漢姦”、“劊子手”。
曾國藩死後,清廷頒發上諭:“其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我們從民國初年修纂的《清史稿》中,可見清廷官方對曾氏的總結與評價:
“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註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傢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捲,又慨古禮殘缺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按:即戚繼光)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製、營規,其於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淨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纔,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傢。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衆。其治軍行政,務求踏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取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1
李鴻章長兄、湖廣總督李瀚章尤其對這位同僚意志之堅毅、為人之謹慎贊賞有加,認為:“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的何璟也對這位前任由衷敬佩,認為他的功勞大大超過了唐代名將郭子儀。
曾國藩幕僚、早期啓蒙思想傢薛福成認為,曾國藩最成功之處在於育人用人之道:
“自昔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之衆寡,判功效之廣狹。曾國藩知人之鑒,超佚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絶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奬人傑,尤屬不遺餘力。嘗聞曾國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當以節烈稱。’後乃專疏保薦,以應求賢之詔。鬍林翼以臬司統兵,隸曾國藩部下,即奏稱其纔勝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國藩經營軍事,亦賴其助。其在籍辦團之始,若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嶽斌、彭玉麟,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伍,均以至誠相與,俾獲各盡所長……曾國藩又謂,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歷練而成。故其取人,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奬勵,量纔錄用。將吏來謁,無不立時接見,殷勤訓誨。或有難辦之事,難言之隱,鮮不博訪周知,代為籌畫。別後則馳書告誡,有師弟督課之風,有父兄期望之意。非常之士與自好之徒,皆樂為之用。”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要的政治傢、軍事傢、著名學者。
曾國藩出身農傢,少年得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得舉人,十八年高中進士,年僅
二十八歲。道光二十年(1843年),得授翰林院檢討。二十七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八年連升六品十二級。任京官期間,曾國藩廣識京師有道之人,治義理、考據、辭章之學。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事起,曾國藩屢嚮清廷冒死獻策。二年,曾國藩典試江西途中母親病故,回鄉服喪。不久,奉命在鄉舉辦團練,即“湘勇”。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曾國藩所辦湘軍初具規模,與太平軍轉戰長江中下遊地區。湘軍力量不斷壯大,漸成對抗太平天國主力。“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曾國藩賞加太子少保銜,成為當時漢人權位最重者。因剿滅太平天國、捻軍有功,曾國藩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得封雲騎尉世職。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因辦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兩江總督。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死於兩江總督任上,享年六十一歲。死後清廷追贈其太傅,謚號“文正”。
曾國藩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餘年來,後人對他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譽之者贊其為“中興第一名臣”、“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人物”;毀之者稱之為“漢姦”、“劊子手”。
曾國藩死後,清廷頒發上諭:“其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我們從民國初年修纂的《清史稿》中,可見清廷官方對曾氏的總結與評價:
“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註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傢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捲,又慨古禮殘缺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按:即戚繼光)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製、營規,其於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淨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纔,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傢。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衆。其治軍行政,務求踏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取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1
李鴻章長兄、湖廣總督李瀚章尤其對這位同僚意志之堅毅、為人之謹慎贊賞有加,認為:“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的何璟也對這位前任由衷敬佩,認為他的功勞大大超過了唐代名將郭子儀。
曾國藩幕僚、早期啓蒙思想傢薛福成認為,曾國藩最成功之處在於育人用人之道:
“自昔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之衆寡,判功效之廣狹。曾國藩知人之鑒,超佚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絶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奬人傑,尤屬不遺餘力。嘗聞曾國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當以節烈稱。’後乃專疏保薦,以應求賢之詔。鬍林翼以臬司統兵,隸曾國藩部下,即奏稱其纔勝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國藩經營軍事,亦賴其助。其在籍辦團之始,若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嶽斌、彭玉麟,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伍,均以至誠相與,俾獲各盡所長……曾國藩又謂,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歷練而成。故其取人,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奬勵,量纔錄用。將吏來謁,無不立時接見,殷勤訓誨。或有難辦之事,難言之隱,鮮不博訪周知,代為籌畫。別後則馳書告誡,有師弟督課之風,有父兄期望之意。非常之士與自好之徒,皆樂為之用。”
如上可見,曾國藩確為維護清朝統治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得到大多時人的贊譽。然至清末,特別是隨着反清革命的不斷深入,曾國藩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攻擊的對象。
革命傢陳天華在其膾炙人口的反滿宣傳手册《猛回頭》和《警世鐘》裏分別對曾國藩作出評說:
“列位呵!當道光、同治年間,我們漢人有絶好自立的機會,被那全無心肝的人,苦為滿洲出力,以致功敗垂成,豈不是那湘軍大都督曾國藩嗎?俺想曾國藩為人也很誠實,衹是為那數千年的腐敗學說所誤,不曉得有本族、異族之分,也怪他不得。但可憐曾國藩辛苦十餘年,殺了數百萬同胞,僅得一個侯爵。八旗的人,絶不費力,不是親王,就是郡王。而且纔立大功,就把他兵權削了,終身未嘗立朝,僅做個兩江總督,處處受人的挾製,晦氣不晦氣!若是當日曉得我的世仇萬不可不滅的,順便下手,那天下多久是我漢人的,曾國藩的子孫如今尚是皇帝,湘軍的統領都是元勳,豈不好的多嗎?列位,你道可惜不可惜呢?”
“恨的是曾國藩,衹曉得替滿人殺同胞,不曉得替中國爭權利。當初曾國藩做翰林的時候,曾上過折子,說詩賦小楷取士不合道理,到了後來出將入相的時候,倒一句都不敢說了。若說他不知道這些事體,緣何卻把他的兒子曾紀澤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卻不敢把朝廷的弊政更改些呢?無非怕招滿政府的忌諱,所以閉口不說,保全自己的祿位,卻把那天下後世長治久安的政策,丟了不提,你道可恨不可恨呢?”
然而,並非所有的革命傢都認為曾國藩可恨。同盟會領袖黃興和宋教仁對曾國藩的崇敬之心溢於言表。黃興說:“曾某之志,雖與我不同,然治己之嚴,吾直宜奉以為法。”宋教仁稱:“曾國藩、左宗棠者,起自布衣書生,而能摧陷大敵,人奉為宗。其是非無足論,觀其識度,無忝英雄。”
護國運動主將、雲南都督蔡鍔將曾國藩、鬍林翼的軍事理論輯成《曾鬍治兵語錄》,高度評價曾國藩的軍事思想:
“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西人之論將,輒曰天才。析而言之,則曰天所特賦智與勇。而曾、鬍兩公之所同唱者,則以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探本之論,亦即現身之說法。鹹同之際,粵寇蹂躪十餘省,東南半壁,淪陷殆荊兩公均一介書生,出身詞林,一清宦,一僚吏,其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所攻之役,所事之事,莫不與兵事背道而馳。乃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遂使其可能性發展於絶頂,武功燦然,澤被海內。按其事功言論,足與古今中外名將頡頏而毫無遜色,得非精誠所感、金石為開者歟?”
又說:“曾、鬍之論兵,極主主、客之說。攻者為客,主逸而客勞,主勝而客敗。尤戒攻堅圍城。其說與普法戰爭前法國兵學家所主張者殆同。其論出師前之準備,宜十分周到。謂一械不精,不可輕出;勢力不厚,不可成行,與近今之動員準備用意相合。其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為意。所見尤為精到卓越,與東西各國兵學家所倡導者如出一轍。所論諸端,皆從實行後經驗中得來,與近世各國兵傢所論若合符節。吾思先賢,不能不馨香崇拜之矣。”
研治中國近代史,曾國藩更是不能繞開的關鍵人物,因此他始終是史學界研究的重點。近代史學鼻祖梁啓超最早提出曾國藩之歷史地位:“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清史學家蕭一山首著《曾國藩傳》,於代表作《清代通史》中如此評價曾國藩:
“曾國藩之出治湘軍,輓回垂危之清室命運,保存傳統之中國文化,此其經世學之本質乎?曰:是殆不然。其壯年之志,懷民胞物與之量,修內聖外王之學,無忝父母所生,不愧天地完人。
“視軍事政治為轉移風氣之手段,而軍事政治並非其事業之目的也。所謂‘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即欲獲緻賢養民之功,以盡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義,國藩真正目的在此。
革命傢陳天華在其膾炙人口的反滿宣傳手册《猛回頭》和《警世鐘》裏分別對曾國藩作出評說:
“列位呵!當道光、同治年間,我們漢人有絶好自立的機會,被那全無心肝的人,苦為滿洲出力,以致功敗垂成,豈不是那湘軍大都督曾國藩嗎?俺想曾國藩為人也很誠實,衹是為那數千年的腐敗學說所誤,不曉得有本族、異族之分,也怪他不得。但可憐曾國藩辛苦十餘年,殺了數百萬同胞,僅得一個侯爵。八旗的人,絶不費力,不是親王,就是郡王。而且纔立大功,就把他兵權削了,終身未嘗立朝,僅做個兩江總督,處處受人的挾製,晦氣不晦氣!若是當日曉得我的世仇萬不可不滅的,順便下手,那天下多久是我漢人的,曾國藩的子孫如今尚是皇帝,湘軍的統領都是元勳,豈不好的多嗎?列位,你道可惜不可惜呢?”
“恨的是曾國藩,衹曉得替滿人殺同胞,不曉得替中國爭權利。當初曾國藩做翰林的時候,曾上過折子,說詩賦小楷取士不合道理,到了後來出將入相的時候,倒一句都不敢說了。若說他不知道這些事體,緣何卻把他的兒子曾紀澤學習外國語言文字,卻不敢把朝廷的弊政更改些呢?無非怕招滿政府的忌諱,所以閉口不說,保全自己的祿位,卻把那天下後世長治久安的政策,丟了不提,你道可恨不可恨呢?”
然而,並非所有的革命傢都認為曾國藩可恨。同盟會領袖黃興和宋教仁對曾國藩的崇敬之心溢於言表。黃興說:“曾某之志,雖與我不同,然治己之嚴,吾直宜奉以為法。”宋教仁稱:“曾國藩、左宗棠者,起自布衣書生,而能摧陷大敵,人奉為宗。其是非無足論,觀其識度,無忝英雄。”
護國運動主將、雲南都督蔡鍔將曾國藩、鬍林翼的軍事理論輯成《曾鬍治兵語錄》,高度評價曾國藩的軍事思想:
“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西人之論將,輒曰天才。析而言之,則曰天所特賦智與勇。而曾、鬍兩公之所同唱者,則以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探本之論,亦即現身之說法。鹹同之際,粵寇蹂躪十餘省,東南半壁,淪陷殆荊兩公均一介書生,出身詞林,一清宦,一僚吏,其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所攻之役,所事之事,莫不與兵事背道而馳。乃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遂使其可能性發展於絶頂,武功燦然,澤被海內。按其事功言論,足與古今中外名將頡頏而毫無遜色,得非精誠所感、金石為開者歟?”
又說:“曾、鬍之論兵,極主主、客之說。攻者為客,主逸而客勞,主勝而客敗。尤戒攻堅圍城。其說與普法戰爭前法國兵學家所主張者殆同。其論出師前之準備,宜十分周到。謂一械不精,不可輕出;勢力不厚,不可成行,與近今之動員準備用意相合。其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為意。所見尤為精到卓越,與東西各國兵學家所倡導者如出一轍。所論諸端,皆從實行後經驗中得來,與近世各國兵傢所論若合符節。吾思先賢,不能不馨香崇拜之矣。”
研治中國近代史,曾國藩更是不能繞開的關鍵人物,因此他始終是史學界研究的重點。近代史學鼻祖梁啓超最早提出曾國藩之歷史地位:“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清史學家蕭一山首著《曾國藩傳》,於代表作《清代通史》中如此評價曾國藩:
“曾國藩之出治湘軍,輓回垂危之清室命運,保存傳統之中國文化,此其經世學之本質乎?曰:是殆不然。其壯年之志,懷民胞物與之量,修內聖外王之學,無忝父母所生,不愧天地完人。
“視軍事政治為轉移風氣之手段,而軍事政治並非其事業之目的也。所謂‘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即欲獲緻賢養民之功,以盡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義,國藩真正目的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