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人物传记>> 牛貫傑 Niu Guanjie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原來李鴻章 The original Li
  晚清帝國的每一縷新鮮空氣都與李鴻章這個名字緊緊相連,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悲傷、沉痛、屈辱的記憶都與李鴻章相連。作者並沒有按照一般的套路,對李鴻章進行簡單的評價,而是讓事實說話,以文學化的筆調細緻地描繪了李鴻章的真實面目:建海軍,造炮艦,開礦山,通火車,派遣留學生,簽和約……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瞭解到的不僅是一個名為李鴻章的個體起伏波折的人生
傢世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一個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渦中始終屹立不倒,着實不易。李鴻章卻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做到了。作為政壇“常青樹”,李鴻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風格著稱於世。然後世對李鴻章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李鴻章(1823年—1901年),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東鄉人。生於道光三年(1823年)農歷正月初五,這天正是民間“迎財神”的日子,故少有“小財神”之稱。
  李鴻章的傢世並不顯赫,是典型的莊戶人傢。《李鴻章傢書》記載道:“前吾祖父窮且睏,至年終時索債者如過江之鯽。”其祖父李殿華曾兩次參加“鄉試”,但均未考中舉人。其父李文安,自幼勤奮讀書,三十五歲得中舉人,年近四十時高中進士,由此奠定李傢“始以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之基矗李文安自號愚荃,為人“剛方厚重”、“事親至孝”,對子女影響頗深,造就出“一門兩代三進士”的輝煌傢景,即李文安自己、長子李瀚章和次子李鴻章。李鴻章的母親也姓李,為合肥名士李騰霄之女。李夫人出身書香門第,“秉性淑慎,教子義方”。她經常教導兒子“緻事報國”,女兒勤儉持傢。李氏兄弟發達後,母親亦“時時以盈滿為誡”。李鴻章本名章銅,父親後改其名為鴻章,意在希望他成人後能“宏圖大展,文章經國”。李鴻章沒有辜負父親的殷殷期望,二十一歲考中舉人,二十四歲中了進士,成為當時安徽最年輕的翰林。
  李鴻章先後有三房妻室。原配周氏,是李鴻章啓蒙老師周菊初的侄孫女,比李鴻章大兩歲。倆人在李鴻章進京趕考前完婚。李考中進士後,兩人天各一方,鴻雁傳書。李鴻章在京赴職,周氏則呆在老傢。1861年,周氏病故於南昌湘軍大營。李鴻章的繼室夫人是趙小蓮。趙小蓮傢世顯赫,四代人均有高中進士者。其祖父趙文楷是嘉慶元年的狀元,曾任册封琉球國王正使。其父趙昀是道光朝進士,做過鹹豐帝的陪讀。哥哥趙繼元為同治朝進士,侄子趙曾重是光緒朝進士。周氏夫人病故後一年,李鴻章實授江蘇巡撫,不久與二十四歲的趙小蓮結為伉儷。此外,李鴻章五十歲時還納一比他小三十餘歲的莫姓女子為妾。趙小蓮死後,莫氏扶正,被誥封為一品夫人。
  李鴻章兄弟共六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拔貢出身,因理財能力突出,被曾國藩提拔負責湘軍糧臺事務,漸至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職。李鴻章初創淮軍時,李瀚章為其在香港代購洋槍3000支。李鴻章北上“剿捻”及鎮壓陝甘回民起事時,李瀚章又多方為他籌措軍餉。可說乃二弟最重要之政治奧援。三弟李鶴章,才智平庸,“屢試不第,遂棄舉業”。李鶴章自己雖仕途上不得志,但他的三子李經羲卻成為清末民初政壇上的翹楚人物。辛亥革命時,李經羲任雲貴總督。民國初年,李經羲、徐世昌、趙爾巽、張謇四人成為清朝遺老的代表,時稱“嵩山四友”;“府院之爭”時曾任國務總理。四弟李藴章,因單眼失明一直留在家乡。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藴章主持撰成《續修廬州府志》,計有正編一百捲、補遺一捲。五弟李鳳章在兄長強大政治勢力的保護傘下,主營土地、典當等生意,兼放高利貸,成為蕪湖首富。六弟李昭慶比李鴻章小十二歲,自幼聰穎過人,“少通經史,博學能文,持躬端正”。曾國藩督師“剿捻”時,曾對李鴻章道:“捻匪非淮勇不能剿滅,淮勇非君傢不能督率。”因此曾國藩特意提拔李昭慶,令其負責濟南運河防務。然李昭慶不堪軍旅之苦,竟私自溜回傢去。李昭慶仕途不暢,三十九歲便鬱鬱而終。
苦撐危局(1)
  大傢都知道,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種社會思潮風雷激蕩,各種政治角色粉墨登場,為中國歷史上又一社會轉型期。即使百傢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恐怕也未有此一時代紛繁復雜。這一時代呼喚的主題,一言以蔽之,乃“富”、“強”兩端。李鴻章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一生事業也基於此。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一個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渦中始終屹立不倒,着實不易。李鴻章卻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做到了。作為政壇“常青樹”,李鴻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風格著稱於世。然後世對李鴻章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毀者雲其因循守舊,苟且偷安,不思進取,喪權辱國;譽者則曰他盡心竭力,為民擔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鴻章以傳統文人之典範——進士身份,轉戰南北,統帥淮軍,總製北洋,內則參與製定國傢大政方針,外則身擔中外交涉重任,歷三十年之久,其目光之遠大、心胸之開闊,當時無疑首屈一指。他的老師曾國藩稱其“纔大心細,勁氣內斂”。細考之,“纔大心細”或有過譽之處,然“勁氣內斂”卻當之無愧,中肯貼切。縱觀李鴻章一生,其成功秘訣即在“忠”、“忍”二字。
  李鴻章起傢的機遇源自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農民起事,尤其是後者。太平天國政權敗亡後,衆多餘部北上參加捻軍,同治年間勢力遍布中原,成為當時清廷最主要的敵人。湘軍首領曾國藩獨臂難撐,剿捻不利。清廷决定起用李鴻章為剿捻主帥。李鴻章本為江蘇戰場鎮壓太平軍的主帥。江蘇為太平天國腹心地帶,因此戰事尤其激烈。李鴻章率軍與太平軍鏖戰數載,常有敗績,使得鎮壓太平天國之首功不但沒落在他頭上,反屢遭革職。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李鴻章始終進退如常,這可謂其成功之基矗
  光緒初年,中英關係驟然緊張。雲南發生英國傳教士馬嘉裏被殺事件,英國公使威妥瑪下半旗後離開北京,雙方戰事一觸即發,情勢危急。清廷內部意見紛紛,亂作一團。關鍵時刻,清廷又記起了李鴻章。李鴻章果然不辱使命,與洋人談笑周旋間,戰火灰飛煙滅。
  中日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事業的轉折期。甲午一戰,中國潰敗,激起千層巨浪。時人印象裏,西洋之強大已是人所共知,但隔海相望的東洋日本卻是蕞爾小國,未成氣候。甲午戰敗,舉國震驚,以至民怨沸騰。國人將憤怒之矛指嚮統治當局。從一定意義上講,當時清廷的代言人就是李鴻章。李鴻章遂成為歷史的替罪羊。當時李鴻章已是七十三歲高齡,對於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壓力可想而知。李鴻章於內遭受着國人的白眼與譴責,於外還得收拾殘局,處置善後事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李鴻章東渡扶桑後,在日本馬關又遭當地激進分子刺殺,面部挨了一槍。身心交瘁,李鴻章依然堅持與日方從容交涉,難能可貴。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李鴻章代表清廷到俄國出席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接着又轉道訪問歐美各國,為世界真正瞭解和尊重中國而奔忙遊走。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北中國形成一道強勁衝擊波,將洋人和洋教弄了個天翻地覆。洋人對清政府的騎墻態度深為不滿,决意進行報復。英、法、德、意、奧等八個國傢最終聯合起來,給清政府以最沉重的打擊。清朝國運衰微,李鴻章再次臨危受命,與聯軍進行談判。因心力交瘁,李鴻章倒在了同俄國人的談判桌上。他的一生,可謂對清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作為政治傢,他在各個方面都遭到了慘敗。軍事上,由於任人不當,沒有依靠專傢治軍,尤其甲午一戰,二十餘年之苦力經營付諸東流;洋務上,因難以作出實質性改變,企業終未獲得獨立性而聽命於官僚;外交上,因昧於世界大勢,頻頻為洋人所欺。
  人們喜歡將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將洋務自強時代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相提並論。二者孰優孰劣,僅從練兵一項比較就伯仲分明。李氏練兵,時間上先於日本,花費也大大超過日本,但雙方甫一交鋒,中方即潰不成軍。同治以來的幾十年間,清廷派遣了大量海陸軍留學生,但從未有一人回國後擔任要職,唯獨信賴李之親屬及其淮軍部將。於是諸如葉志超、衛汝貴等平庸之流,都能占據要缺。依靠這樣的將領如何能抵禦強敵?
首頁>> 文學>> 人物传记>> 牛貫傑 Niu Guanjie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