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人物传记>> 朱岩 Zhu Y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3年)
南朝纪事:梁武帝萧衍的水路道场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南北朝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时代,梁武帝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本书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佛教文献、历史资料的征引、梳理,通俗地为读者讲述了梁武帝萧衍从士族子弟到官场风流人物,从权臣到皇帝的过程。西去东来的高僧、蹒跚西来的佛教、兴佛灭佛的帝王们……渐次登场,佛学对于一个帝王、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乃至千年历史的影响跃然纸上,一段真正的佛学东渐史,于焉呈现……本书是“佛教往事实录 ”系列的第二部。作者以传记体的叙事风格行文,文笔从容流畅、血肉丰满,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轻松易读的佳作。
引子
  公元395年,欧亚大陆的另一端,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历经近10个世纪的辉煌后,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同一年,驰骋于中国北方一个叫北魏的国家,与一个叫做后燕的国家在今天的内蒙古凉城,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决战,并大获全胜。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96年,北魏政权的开创者,鲜卑人拓跋,大大方方地宣布称帝,向世人宣称,他本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惟一合法的帝王。此后,这个帝国逐渐统治了整个北方。中国历史也以这一事件为标志,进入了历时近200年的南北分治状态——实际上,自晋帝国政府被迫迁都建康的时候起,南北朝的格局已经形成。公元4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发生在东、西方的两个类似的分裂事件,前后仅相差一年。
  此后,汉人的政权就在建康(今南京)这个偏安之都,像走马灯一样“朝起朝落”。到了梁武帝时期,中国南方已经经历了晋、宋、齐、梁四个朝代。南、北的各自为政,正好提供了一对可供对比的参照系,让我们更加方便地跨越交错的时空,以大历史的眼光,考察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相关情况。
  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着类似的故事。就在印度著名的阿育王为自己举行登基仪式①的772年后,公元502年,在中国南方的都城建康南郊,也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登基大典。这场登基大典的主人,就是38岁的萧衍——史称梁武帝。此后,他的统治一直延续了47年。两位相距700多年的皇帝,虽然一位在印度,另一位在中国,却有着突出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在位期间都极力地推崇佛教,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①两位皇帝也在佛教史上分别博得了“佛教护法”与“转轮圣王”的美名。
牛刀小试,助人助己(1)
  梁武帝名叫萧衍,《梁书·武帝本纪》记载,他的家族属于南朝的四大望族之一,传说是汉代名相萧何的后代。这一记载是否属实,我们不去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家族确实有出身望族的渊源,不幸的是,由于某些无法了解到的原因,到了魏晋时期,萧姓的官位始终居下不高,家道逐渐衰落。但到了萧衍的父亲萧顺之这一代,机会来了。萧顺之看准时机,拥戴他的族弟萧道成为皇帝,逼迫南朝宋帝下台,改朝换代建立了南齐帝国。此后,作为开国之臣和重要僚属,萧顺之备受重用。不过,萧顺之之所以被委以重任,不光是因为他排队有眼、抬轿有功,更有他才德出众的原因。据说,当朝有很多人赞誉这位能臣“文武兼资,有德有行”。这种溢美之词用在一位大臣身上,已经如同赞美一位古德圣人了!随着他地位的上升,家道出现中兴的迹象。据说,那位齐高帝始终不忘萧顺之的拥戴之恩,一直想找机会再次提升他的官职,甚至想把扬州刺史的重任交给他,遗憾的是,高帝在位不久就死了,这个愿望也随之成为历史。
  随后即位的齐武帝,对功高盖主的萧顺之心存猜忌,因此,这位开国之臣欲居台辅要职的理想,也就化为泡影。官高职虚,使得这位满腹政治抱负的皇叔施展无门,心情异常苦闷,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整日里郁郁寡欢,不久就英年早逝,撒手人寰。
  那时,由于科举制度还没有确立①,官吏的任命,除了世袭就是推荐,当然推荐者与被推荐者,都必须有显赫的家族背景。萧衍的家族比较特殊,也算是皇亲贵戚,因此,他刚一做官就得以在当时著名的大将军王俭手下任职。萧衍不仅对自己分内的工作相当努力,而且才华出众头脑灵活,办差认真又善于处世应对,极受上司的赏识,官职一升再升。据说,王俭曾毫不掩饰地对人夸耀说:“萧郎30岁以内将官至侍中,以后则贵不可言。”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王俭是一位看相算命的能手,这种富于预测性的结论,很可能是王俭对于部下前途带有经验性的判断。但恐怕当时连王俭自己也没有想到,这“贵不可言”到底意味着什么。“30岁以内将官至侍中”云云,也很可能是后世的附会之言,但王俭对这位部下的赏识是不言而喻的。
  萧衍的一大过人之处,表现为他对于时事具有出色的判断与分析能力。有一件事情曾令他的好友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萧衍29岁那年,齐武帝突然病重,当时的权臣王融曾秘密策划拥立与他关系密切的竟陵王萧子良①为帝,企图“废昏立明”。不想,阴谋很快败露,作为主谋,王融获罪下狱并被赐死。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却早在事发前就已经由萧衍像说故事一样讲给他的好友范云听。事后,范云发现萧衍对这一事件的判断和对结局的预计,简直就是如影随形,分毫不差。其实,此前王融曾找到同是竟陵王萧子良座上客的萧衍商议此事,萧衍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冷漠,不仅没有在这件“义举”上伸把手,反而不动声色地看着好友王融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被杀。
  由于萧衍在这场未遂政变中,头脑清醒地充当了一位旁观者的角色,其后,官位频频得到提升。但是,就在他官运亨通之际,父亲突然去世,按制他只得去职为父亲守丧三年。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高官,不得不遗憾地暂时退出帝国的政治舞台。
  守丧三年,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整整三年。按照当时的惯例,只要在两个周年后,再外加第三年的第一个月即可,也就是说只要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就算守丧期满。
  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一种普遍风俗,守丧期间,孝子必须回到老家,在父亲坟墓的附近搭建一座简易房屋,布衣素食,酒肉一概戒除。第一年饮食不仅简单,而且不得使用各味调料,一年后可以食用菜果之类的食品,直到两年期满,才可以食用酱、醋等调味品。这种非正常的饮食状态,必须延续到整个服丧期结束后,方能恢复正常。此外,在父亲下葬前,孝子只能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茅棚内,睡在铺满干草的简易床榻之上。先父下葬后,才可以将泥土披涂在墙壁上用以遮挡风寒。百日后,可对茅棚稍加修整。一年期满,可以搬迁到新建的房屋里,白灰涂墙、铺设简单卧具,两年期满可以复居正寝,但不可使用床榻,直到守丧期全部结束才可以恢复正常就寝状态。守丧期间,大多数时间用来追思先父的慈爱之心与种种美德,其他的时间可以读书、立志,此外的一切,包括功名、前程诸事都必须暂时放下。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守丧期间的操行往往成为检验守丧者本人道德人品及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准。
首页>> 文学论坛>> 人物传记>> 朱岩 Zhu Y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