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敏以《我的中國心》一首歌影響了整個香港的一代人。很多痛恨香港回歸的人,也把張明敏當作他們的敵人攻擊他。我是去香港的時候認識張明敏的,我們是多年的朋友。認識張明敏以後,他的愛國精神令我深深佩服,他總說一句話,“他們沒有什麽希望,香港一定會回歸的,就是這麽一句話,他們同意也罷,不同意也罷,香港就是回歸,就是中國的。”
——陳章良
到大學來我感到光榮,因為跟大學生交流、交談是我夢寐以求的;進入大學也是我夢寐以求的,但是我本人卻是非常的遺憾:我中學畢業的時候,衹有一科及格,沒有辦法進大學,所以我覺得同學們都很有福氣,首先希望你們在學校裏面愉快、充實。
我來的時候就問陳校長:“我們都是老人傢了,我們的年代跟現在的年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同學們還有知道我是誰的嗎?”但看到大傢的熱情,我心裏踏實了。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的爸爸媽媽是華僑。爸爸是福建人,傢裏面是大地主,比較有錢,但在當時地主就是敵人,要受到驅趕。爸爸12歲就偷渡去了菲律賓。我的媽媽在印尼出生長大,傢裏也挺有錢的,而那時在印尼的華僑與當地人關係非常緊張,傢裏面害怕,就把她送到國內去。媽媽回到福建衹有一年——她不習慣——因為國內太苦,後來她就想通過香港回印尼。但那個時候,從福建到香港也是偷渡,而到了香港就沒有機會回印尼了,所以媽媽就留在了香港,生下了我們六個,我排在第三。
50年代的時候,我的家庭裏面還是很有錢的,天天隨着媽媽在外面聽歌,所以從小的時候,我就記了很多國語的歌麯。香港50年代的時候,語言是非常復雜的,有上海話、福建話、臺灣話。因為上海人到香港都是逃亡,所以香港上層社會的語言基本上就是上海話,他們最終的目的是要去外國,很多又去不成外國的人就留在了香港。那個時候廣東話還不流行,所以媽媽那個時候不會聽廣東話的歌麯。
那個時候,我就很喜歡唱歌,但是媽媽爸爸把錢用完了。剛剛生下了我們之後生活就很辛苦,而且香港那個時候也是碰到最艱苦的時候。我1976年中學畢業,當時我念書沒有那麽勤奮,中學的時候一看書就睡覺,所以我沒有進入大學。中學五年級打第一份工就是500港幣,當時我花300塊錢學唱歌,並且一直參加歌唱比賽,1976年我得了第三名,1978年的時候得了第二名,1979年的時候得了冠軍。我在1979年得到香港的兩個冠軍,一個是香港電臺歌唱比賽的冠軍,一個是全香港工人歌唱比賽的冠軍——那個時候在香港青年沒有一個人會唱國語歌的,我國語有一點優勢,所以拿了冠軍——1979年得了冠軍以後,終於有了做唱片的機會,終於在1983年得到香港朋友認同,那個時候最出名的歌就是《我是中國人》、《中國民族》,還有《爸爸的草鞋》這些歌麯。1984年我唱了《我的中國心》。當時鬍耀邦先生說,1997年香港一定要回歸,在香港决定回歸之前,可以邀請香港同胞參與我們春節晚會。所以,那時候廣電部、中央電視臺都找張明敏,其實他們不是找張明敏,他們是要找一首符合香港回歸的有分量的歌麯。因為香港很少這些歌麯,而我在1979年衹會唱國語的歌麯,唱片公司給我的包裝——那個時候不叫愛國歌手,叫民族歌手。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是英國統治下的,所以我們香港沒有愛國兩個字,衹有民族歌手,那個時候唱片公司就這樣包裝。
民族歌手這四個字也不是很多人認同,民族歌手這四個字是從臺灣傳過來的,80年代的時候,臺灣的大學生,大學的校園裏面他們創造一批有又一批校園歌麯,這些校園歌麯都是為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而驕傲。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優秀的代表——大學生都有清晰的目標,就是為祖國、為民族做貢獻,那個時候臺灣大學生都有這種愛國的激情。所以我覺得臺灣當時對香港的影響非常大,因為60年代、70年代的時候,香港衹能和華人比較多的地區溝通。那個時候我爸爸因為做生意、旅遊等等經常去臺灣,臺灣那個時候洋酒很貴,布料也很貴,很多東西都缺,所以通過香港可以帶點東西去臺灣賺一點錢;香港人大部分人都去臺灣旅遊,不用花錢,他們還可以賺錢。60年代我們很少接觸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一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心理就很害怕,大部分人就是這樣想。到了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鄧小平先生南下,决定要把經濟搞好,要把祖國嚮外開放。我們今天香港能夠回歸祖國,祖國能有今天,都是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們得到的好處。 我經常跟我小孩說,我說我那個年代沒有清晰的目標,因為我們就生在殖民地,殖民地這種社會環境就教育我們沒有任何清晰目標,就是要好好把今天活幹好,那就是我的責任,沒有明顯的目標,衹要靠自己你就有將來,不可能靠政府給你,也不可能靠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你,也不能夠讓臺灣給你——香港就是這樣艱苦奮鬥過來的。但是在80年代早期開放的時候,我們訪問北京的時候,北京的領導人也經常感謝我們香港同胞,為什麽呢?他們說中國有今天,也感謝香港600人口,為我們祖國、為廣東省,為第一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支持和支援。為什麽呢?當時祖國開放的時候,廣東省也一塌糊塗,他們什麽也不懂,所以浪費了很多資源,也利用香港同胞互惠互利,香港也是在這20年裏面,隨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變成今天的香港,所以我再一次感謝祖國對香港的支持。儘管香港回歸以後,經濟下降、樓價下降等等,造成香港人很大的抱怨,但我們相信這衹不過是碰到的一些問題,所有香港人對香港的平穩、對香港的繁榮都很有信心,我們來到中央政府說香港的情況,其實中央領導朋友也知道香港的情況。
1984年春節晚會的時候,我唱了《我的中國心》,我是年三十來的,初一就回去了,但是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我是誰,走的時候解放軍嚮我敬禮,海關的朋友叫我簽名,我當時感覺一樣的演出(香港春節也經常有大型節目),沒有想到在第二天早晨,得到這麽優厚的接待。現在我感覺就不一樣了,有些不倫不類、四不像。你說我是商人,也不夠商人,你說我是藝人,比不上周傑倫、謝霆鋒,遠一點就是張學友、黎明,也比不了他們。但是我們老人也不能跟年輕人比。我參加團中央、全國青聯以後,我覺得我給有義務,用我自己的經驗、經歷給香港的青年人、跟內地的青年人做一個橋梁。
——陳章良
到大學來我感到光榮,因為跟大學生交流、交談是我夢寐以求的;進入大學也是我夢寐以求的,但是我本人卻是非常的遺憾:我中學畢業的時候,衹有一科及格,沒有辦法進大學,所以我覺得同學們都很有福氣,首先希望你們在學校裏面愉快、充實。
我來的時候就問陳校長:“我們都是老人傢了,我們的年代跟現在的年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同學們還有知道我是誰的嗎?”但看到大傢的熱情,我心裏踏實了。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的爸爸媽媽是華僑。爸爸是福建人,傢裏面是大地主,比較有錢,但在當時地主就是敵人,要受到驅趕。爸爸12歲就偷渡去了菲律賓。我的媽媽在印尼出生長大,傢裏也挺有錢的,而那時在印尼的華僑與當地人關係非常緊張,傢裏面害怕,就把她送到國內去。媽媽回到福建衹有一年——她不習慣——因為國內太苦,後來她就想通過香港回印尼。但那個時候,從福建到香港也是偷渡,而到了香港就沒有機會回印尼了,所以媽媽就留在了香港,生下了我們六個,我排在第三。
50年代的時候,我的家庭裏面還是很有錢的,天天隨着媽媽在外面聽歌,所以從小的時候,我就記了很多國語的歌麯。香港50年代的時候,語言是非常復雜的,有上海話、福建話、臺灣話。因為上海人到香港都是逃亡,所以香港上層社會的語言基本上就是上海話,他們最終的目的是要去外國,很多又去不成外國的人就留在了香港。那個時候廣東話還不流行,所以媽媽那個時候不會聽廣東話的歌麯。
那個時候,我就很喜歡唱歌,但是媽媽爸爸把錢用完了。剛剛生下了我們之後生活就很辛苦,而且香港那個時候也是碰到最艱苦的時候。我1976年中學畢業,當時我念書沒有那麽勤奮,中學的時候一看書就睡覺,所以我沒有進入大學。中學五年級打第一份工就是500港幣,當時我花300塊錢學唱歌,並且一直參加歌唱比賽,1976年我得了第三名,1978年的時候得了第二名,1979年的時候得了冠軍。我在1979年得到香港的兩個冠軍,一個是香港電臺歌唱比賽的冠軍,一個是全香港工人歌唱比賽的冠軍——那個時候在香港青年沒有一個人會唱國語歌的,我國語有一點優勢,所以拿了冠軍——1979年得了冠軍以後,終於有了做唱片的機會,終於在1983年得到香港朋友認同,那個時候最出名的歌就是《我是中國人》、《中國民族》,還有《爸爸的草鞋》這些歌麯。1984年我唱了《我的中國心》。當時鬍耀邦先生說,1997年香港一定要回歸,在香港决定回歸之前,可以邀請香港同胞參與我們春節晚會。所以,那時候廣電部、中央電視臺都找張明敏,其實他們不是找張明敏,他們是要找一首符合香港回歸的有分量的歌麯。因為香港很少這些歌麯,而我在1979年衹會唱國語的歌麯,唱片公司給我的包裝——那個時候不叫愛國歌手,叫民族歌手。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是英國統治下的,所以我們香港沒有愛國兩個字,衹有民族歌手,那個時候唱片公司就這樣包裝。
民族歌手這四個字也不是很多人認同,民族歌手這四個字是從臺灣傳過來的,80年代的時候,臺灣的大學生,大學的校園裏面他們創造一批有又一批校園歌麯,這些校園歌麯都是為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而驕傲。抗戰時期中華民族優秀的代表——大學生都有清晰的目標,就是為祖國、為民族做貢獻,那個時候臺灣大學生都有這種愛國的激情。所以我覺得臺灣當時對香港的影響非常大,因為60年代、70年代的時候,香港衹能和華人比較多的地區溝通。那個時候我爸爸因為做生意、旅遊等等經常去臺灣,臺灣那個時候洋酒很貴,布料也很貴,很多東西都缺,所以通過香港可以帶點東西去臺灣賺一點錢;香港人大部分人都去臺灣旅遊,不用花錢,他們還可以賺錢。60年代我們很少接觸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一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心理就很害怕,大部分人就是這樣想。到了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鄧小平先生南下,决定要把經濟搞好,要把祖國嚮外開放。我們今天香港能夠回歸祖國,祖國能有今天,都是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們得到的好處。 我經常跟我小孩說,我說我那個年代沒有清晰的目標,因為我們就生在殖民地,殖民地這種社會環境就教育我們沒有任何清晰目標,就是要好好把今天活幹好,那就是我的責任,沒有明顯的目標,衹要靠自己你就有將來,不可能靠政府給你,也不可能靠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你,也不能夠讓臺灣給你——香港就是這樣艱苦奮鬥過來的。但是在80年代早期開放的時候,我們訪問北京的時候,北京的領導人也經常感謝我們香港同胞,為什麽呢?他們說中國有今天,也感謝香港600人口,為我們祖國、為廣東省,為第一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支持和支援。為什麽呢?當時祖國開放的時候,廣東省也一塌糊塗,他們什麽也不懂,所以浪費了很多資源,也利用香港同胞互惠互利,香港也是在這20年裏面,隨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變成今天的香港,所以我再一次感謝祖國對香港的支持。儘管香港回歸以後,經濟下降、樓價下降等等,造成香港人很大的抱怨,但我們相信這衹不過是碰到的一些問題,所有香港人對香港的平穩、對香港的繁榮都很有信心,我們來到中央政府說香港的情況,其實中央領導朋友也知道香港的情況。
1984年春節晚會的時候,我唱了《我的中國心》,我是年三十來的,初一就回去了,但是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我是誰,走的時候解放軍嚮我敬禮,海關的朋友叫我簽名,我當時感覺一樣的演出(香港春節也經常有大型節目),沒有想到在第二天早晨,得到這麽優厚的接待。現在我感覺就不一樣了,有些不倫不類、四不像。你說我是商人,也不夠商人,你說我是藝人,比不上周傑倫、謝霆鋒,遠一點就是張學友、黎明,也比不了他們。但是我們老人也不能跟年輕人比。我參加團中央、全國青聯以後,我覺得我給有義務,用我自己的經驗、經歷給香港的青年人、跟內地的青年人做一個橋梁。
文學的定義是什麽?《詩經》的第一篇作了很好的註解:情動於中而形於色。也就是說,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很多的人和事,我們會被感動,會産生自己的想法和情懷,如果用文字把這些感動、想法和情懷記述下來成為文章,就變成了文學的初步。這麽多年來,我一直用筆記錄着自己的心路歷程。
所謂的文學心,就是一個人內心的感動和情懷用文字表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心弦,那裏深蔵着對詩歌、對文學、對音樂的敏感和振蕩,如果能用文字把心中的感受記錄下來就成了文學,就可以讓大傢的心靈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加入對文學、藝術的感受和欣賞,這就好像給自己加上一雙可以自由飛翔的翅膀,就多了可以回轉的空間。
1969年,我帶着一歲半的孩子跟隨在康奈爾大學學習的丈夫到美國陪讀,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乡臺灣。雖然現在大傢知道我是一個寫了30多本書的作傢,然而我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辛酸卻是鮮為人知的。我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人要想收穫成功,衹面對苦楚是不夠的,還要經歷奮鬥的過程。今天,我想通過講述自己的奮鬥過程來和同學們共勉,每個人都有夢,不管你的夢是作傢、科學家,還是藝術傢,衹要你努力,衹要你能夠堅持,你的夢終有一天會實現。
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33年,回首這些年,如果我當初不出國,我大概是不會寫作的。剛到康奈爾大學的時候,我雖然已經在臺灣發表過文章,但不過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而已,因為在臺灣的生活太安定或者說太平淡了,每天心中想的就是工作、家庭,還有自己的夢,但是到了美國以後,在我面前展現的是全新的世界以及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間。
在美國,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雪。大傢知道臺灣是沒有雪的,我的驚訝、喜悅不言而喻,同時第一次離傢千裏之外想傢思國的感受激發了我藉筆抒懷的衝動,同時也拓展了我很多內心真切的探討。
生活上的睏窘可以解决,但是語言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卻點滴在心,牽引着我的思維。我總是把紙和筆帶在身邊,有什麽感受就記錄下來。我們知道,若想感動別人,首先要讓自己感動,因此我一直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別人。
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東西方文化的衝擊。我是在臺灣那種保守、傳統又很安定的環境中長大的,而康奈爾是一所標榜自由、開放的大學,校園裏男男女女在草地上打滾,追逐小狗,完全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特別是男女公開親吻、擁抱,對於保守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不過幸好我沒有排斥這種衝擊,而是在思考是什麽樣的文化和環境纔造成了這樣的行為,同時我也時常探討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不同點。
我們中國人很含蓄,而美國人卻是很開放,總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美國人請我們去吃飯,我們常常會說:“不用了吧?”美國人會想,“不用了吧”的意思是你不高興到我們傢,那就不請你好了。起初這種誤解常常會發生,慢慢地我們瞭解了這是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不再含蓄,想去就說一聲“謝謝”欣然接受。就是在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裏,我體會到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和距離。
那時候我的孩子還小,他剛剛學會騎三輪腳踏車,有一天他到外面去騎車,一會兒哭着回來,說:“媽媽,有人搶了我的腳踏車。”我馬上說:“肯定是你不乖,人傢纔會搶了你的腳踏車。”鄰居同學聽了很不以為然地對我說:“你這樣對待孩子太不公平,他受了委屈,你應該先安慰他,把他抱過來,摟一摟,把他的眼淚擦幹,然後再聽他告訴你是怎麽回事。”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嚴以責己,所以常常會不問真相地把責任攬在身上。這件事讓我學到了先瞭解事情真相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對幼兒情緒上的安撫的重要性。忠於真實和誠實待人,是美國學校中最基本的教學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人格教育。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西方文化的瞭解,我决定去修課程。當你對西方文化瞭解得越多,你就會越深刻地感覺到兩國文化的差異幾乎無所不在,譬如在愛情方面、教育方面、思維方面,兩國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原來我一直追求的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境界,這種境界主張要以大傢和團體為重,人們常常不把自己的真實意願和想法表露出來。而西方國傢是尊重每一個人的,是以人為本的,因此你雖然與大傢不同,但是衹要誠實地表達你自己就好,真實最重要,雖然有時會得罪別人。
所謂的文學心,就是一個人內心的感動和情懷用文字表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心弦,那裏深蔵着對詩歌、對文學、對音樂的敏感和振蕩,如果能用文字把心中的感受記錄下來就成了文學,就可以讓大傢的心靈在自己的專業之外加入對文學、藝術的感受和欣賞,這就好像給自己加上一雙可以自由飛翔的翅膀,就多了可以回轉的空間。
1969年,我帶着一歲半的孩子跟隨在康奈爾大學學習的丈夫到美國陪讀,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乡臺灣。雖然現在大傢知道我是一個寫了30多本書的作傢,然而我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辛酸卻是鮮為人知的。我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人要想收穫成功,衹面對苦楚是不夠的,還要經歷奮鬥的過程。今天,我想通過講述自己的奮鬥過程來和同學們共勉,每個人都有夢,不管你的夢是作傢、科學家,還是藝術傢,衹要你努力,衹要你能夠堅持,你的夢終有一天會實現。
我在美國已經生活了33年,回首這些年,如果我當初不出國,我大概是不會寫作的。剛到康奈爾大學的時候,我雖然已經在臺灣發表過文章,但不過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而已,因為在臺灣的生活太安定或者說太平淡了,每天心中想的就是工作、家庭,還有自己的夢,但是到了美國以後,在我面前展現的是全新的世界以及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間。
在美國,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雪。大傢知道臺灣是沒有雪的,我的驚訝、喜悅不言而喻,同時第一次離傢千裏之外想傢思國的感受激發了我藉筆抒懷的衝動,同時也拓展了我很多內心真切的探討。
生活上的睏窘可以解决,但是語言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卻點滴在心,牽引着我的思維。我總是把紙和筆帶在身邊,有什麽感受就記錄下來。我們知道,若想感動別人,首先要讓自己感動,因此我一直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別人。
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東西方文化的衝擊。我是在臺灣那種保守、傳統又很安定的環境中長大的,而康奈爾是一所標榜自由、開放的大學,校園裏男男女女在草地上打滾,追逐小狗,完全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特別是男女公開親吻、擁抱,對於保守的我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不過幸好我沒有排斥這種衝擊,而是在思考是什麽樣的文化和環境纔造成了這樣的行為,同時我也時常探討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不同點。
我們中國人很含蓄,而美國人卻是很開放,總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美國人請我們去吃飯,我們常常會說:“不用了吧?”美國人會想,“不用了吧”的意思是你不高興到我們傢,那就不請你好了。起初這種誤解常常會發生,慢慢地我們瞭解了這是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不再含蓄,想去就說一聲“謝謝”欣然接受。就是在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裏,我體會到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和距離。
那時候我的孩子還小,他剛剛學會騎三輪腳踏車,有一天他到外面去騎車,一會兒哭着回來,說:“媽媽,有人搶了我的腳踏車。”我馬上說:“肯定是你不乖,人傢纔會搶了你的腳踏車。”鄰居同學聽了很不以為然地對我說:“你這樣對待孩子太不公平,他受了委屈,你應該先安慰他,把他抱過來,摟一摟,把他的眼淚擦幹,然後再聽他告訴你是怎麽回事。”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嚴以責己,所以常常會不問真相地把責任攬在身上。這件事讓我學到了先瞭解事情真相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對幼兒情緒上的安撫的重要性。忠於真實和誠實待人,是美國學校中最基本的教學態度,也是很重要的人格教育。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西方文化的瞭解,我决定去修課程。當你對西方文化瞭解得越多,你就會越深刻地感覺到兩國文化的差異幾乎無所不在,譬如在愛情方面、教育方面、思維方面,兩國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原來我一直追求的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境界,這種境界主張要以大傢和團體為重,人們常常不把自己的真實意願和想法表露出來。而西方國傢是尊重每一個人的,是以人為本的,因此你雖然與大傢不同,但是衹要誠實地表達你自己就好,真實最重要,雖然有時會得罪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