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真的就是某一天,我突然間對英語開了竅。從此以後,一通百通,英語就這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至今,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這其中的原因。
我成了英語角的小權威,這使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深信不疑。
高中英語課上,我從來都是老師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綫。
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衹要去比賽,冠軍非我莫屬。
2000年7月,《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篇題為“英語改變人生”的報道,把我歸為“英語天生派”。在此之前,我並沒有覺得我的生活會因為一門語言而變得精彩。對我來說,語言就是工具,不用的時候它不過是擱置在倉庫裏的閑物。
從小就被認為有語言天賦
小時候,我生活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很自然地就成了“雙語兒童”,在北京講普通話,在上海講上海話。兩者語音、語調上的差別和南北方言結構上的不同,都讓我覺得遊走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之間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我爸媽都是學外語的。他們是文革前的大學生,學的是那個年代時髦的語言。我爸學了斯瓦西裏語,我媽學了孟加拉語。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他們的專業實在有些生僻。每次嚮別人介紹斯瓦西裏語我總得費番口舌:“斯瓦西裏語是非洲的一個語種,主要使用的國傢有坦桑尼亞、肯尼亞等,Disney動畫片《獅子王》中的插麯‘Hakuna Matata’就是斯瓦西裏語,意思是‘一切平安’。解釋半天,仍然會有人皺着眉頭追問你:“什麽?稀裏嘩啦語?”
小的時候聽爸媽嘰哩咕嚕地說外國話,覺得神奇,於是也立下志願,長大後學外語,每天繞着舌頭說話,讓誰也聽不懂。
我爸很希望我能繼承父業。我纔上小學一年級,剛剛學會“a-o-e-i-u-ü”,他就問我:“要不要學英語?爸爸來教你。”說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充滿期待。
“你?”據我爸回憶,當時我轉着眼球撇着嘴,一臉不屑地說:“你中學學的是俄語,大學學的是斯瓦西裏語,你說的英語有口音。我,要麽不學,要學就學最標準的英語。”我小小年紀就敢於藐視權威,這讓我爸既感動又很有失落感。
從此以後,他不再提教我英語的事情。
初中一年級,我纔開始學ABCD。
第一個月,我完全找不着感覺。拼寫單詞的時候,我非得把26個字母從頭背一遍,才能找到要用的那個字母。
但是,世上真的有奇跡。
有一天,真的就是某一天,我突然間對英語開了竅。從此以後,一通百通,英語就這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至今,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這其中的原因。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采訪著名鋼琴演奏傢鮑蕙蕎女士,她也談到了類似的經歷。
鮑蕙蕎9歲學琴。別人通常是從單手練起,可不知為什麽她的媽媽找了本教材一開始就要求她雙手彈琴。入門就這麽難,用鮑蕙蕎自己的話說就是:“第一天,我整個就是搞不清楚。可到了第二天,忽然好像就會了。”
鮑蕙蕎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我不住地點頭,心裏不斷地在說:“對啊,我學英語也是這麽突然開竅的。”想當年,我嘴裏開始咕嚕咕嚕往外冒外語的時候,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初一暑假,我回到了上海。當時,人民公園有個英語角,一到禮拜天就吸引很多英語愛好者去那裏練習口語。整整一個假期,每個周末我都由姑姑帶着,從浦東坐車,再坐船過黃浦江去參加英語角的活動。
英語角是露天的,就在公園裏一條沒什麽遊人光顧的小路邊。路面窄窄的,鋪着石板,路邊有幾棵小樹,勉勉強強能遮擋一些夏日的陽光。
英語角每次都聚集一、二百人,大傢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工人、機關幹部和在校大學生。不過,沒人在意身份、地位、年齡,在英語角,惟一的衡量標準就是英語,誰的口語最好,誰就引人註目,而且可以占據小樹下樹蔭濃密的地方,其餘的人會自發地圍成一個圓圈。
我的出現,在英語角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那時我13歲,身高150米,梳着馬尾辮,身穿花布連衣裙,怎麽看都是個小孩。可我不怯場,大方地用“流利”的英語嚮身邊每一個人做自我介紹:
“我叫陳魯豫,是北京師大實驗中學初一學生。我們學校是北京市著名的重點中學。我的爸爸媽媽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
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我的周圍聚滿了人,大傢都想和這個英語講得很棒的小孩聊上幾句。小時候我是個人來瘋,人越多越精神。看到那麽多大人都專註地聽我用英語侃侃而談,真有些洋洋自得。
其實,我那時的英語水平很低,一共就會那麽幾十個單詞、三五個句型。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嚮每一個人自我介紹,是因為我翻來覆去就會那幾句話。好在去英語角的都是初學者,成年人大多愛面子,怕說錯不敢張嘴,於是成就了我,讓我脫穎而出,成了英語角的“小權威”。
從此以後,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深信不疑。
我成了英語角的小權威,這使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深信不疑。
高中英語課上,我從來都是老師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綫。
冥冥之中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衹要去比賽,冠軍非我莫屬。
2000年7月,《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篇題為“英語改變人生”的報道,把我歸為“英語天生派”。在此之前,我並沒有覺得我的生活會因為一門語言而變得精彩。對我來說,語言就是工具,不用的時候它不過是擱置在倉庫裏的閑物。
從小就被認為有語言天賦
小時候,我生活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很自然地就成了“雙語兒童”,在北京講普通話,在上海講上海話。兩者語音、語調上的差別和南北方言結構上的不同,都讓我覺得遊走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之間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我爸媽都是學外語的。他們是文革前的大學生,學的是那個年代時髦的語言。我爸學了斯瓦西裏語,我媽學了孟加拉語。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他們的專業實在有些生僻。每次嚮別人介紹斯瓦西裏語我總得費番口舌:“斯瓦西裏語是非洲的一個語種,主要使用的國傢有坦桑尼亞、肯尼亞等,Disney動畫片《獅子王》中的插麯‘Hakuna Matata’就是斯瓦西裏語,意思是‘一切平安’。解釋半天,仍然會有人皺着眉頭追問你:“什麽?稀裏嘩啦語?”
小的時候聽爸媽嘰哩咕嚕地說外國話,覺得神奇,於是也立下志願,長大後學外語,每天繞着舌頭說話,讓誰也聽不懂。
我爸很希望我能繼承父業。我纔上小學一年級,剛剛學會“a-o-e-i-u-ü”,他就問我:“要不要學英語?爸爸來教你。”說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充滿期待。
“你?”據我爸回憶,當時我轉着眼球撇着嘴,一臉不屑地說:“你中學學的是俄語,大學學的是斯瓦西裏語,你說的英語有口音。我,要麽不學,要學就學最標準的英語。”我小小年紀就敢於藐視權威,這讓我爸既感動又很有失落感。
從此以後,他不再提教我英語的事情。
初中一年級,我纔開始學ABCD。
第一個月,我完全找不着感覺。拼寫單詞的時候,我非得把26個字母從頭背一遍,才能找到要用的那個字母。
但是,世上真的有奇跡。
有一天,真的就是某一天,我突然間對英語開了竅。從此以後,一通百通,英語就這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至今,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這其中的原因。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采訪著名鋼琴演奏傢鮑蕙蕎女士,她也談到了類似的經歷。
鮑蕙蕎9歲學琴。別人通常是從單手練起,可不知為什麽她的媽媽找了本教材一開始就要求她雙手彈琴。入門就這麽難,用鮑蕙蕎自己的話說就是:“第一天,我整個就是搞不清楚。可到了第二天,忽然好像就會了。”
鮑蕙蕎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我不住地點頭,心裏不斷地在說:“對啊,我學英語也是這麽突然開竅的。”想當年,我嘴裏開始咕嚕咕嚕往外冒外語的時候,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初一暑假,我回到了上海。當時,人民公園有個英語角,一到禮拜天就吸引很多英語愛好者去那裏練習口語。整整一個假期,每個周末我都由姑姑帶着,從浦東坐車,再坐船過黃浦江去參加英語角的活動。
英語角是露天的,就在公園裏一條沒什麽遊人光顧的小路邊。路面窄窄的,鋪着石板,路邊有幾棵小樹,勉勉強強能遮擋一些夏日的陽光。
英語角每次都聚集一、二百人,大傢來自各行各業,有老師、工人、機關幹部和在校大學生。不過,沒人在意身份、地位、年齡,在英語角,惟一的衡量標準就是英語,誰的口語最好,誰就引人註目,而且可以占據小樹下樹蔭濃密的地方,其餘的人會自發地圍成一個圓圈。
我的出現,在英語角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那時我13歲,身高150米,梳着馬尾辮,身穿花布連衣裙,怎麽看都是個小孩。可我不怯場,大方地用“流利”的英語嚮身邊每一個人做自我介紹:
“我叫陳魯豫,是北京師大實驗中學初一學生。我們學校是北京市著名的重點中學。我的爸爸媽媽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
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我的周圍聚滿了人,大傢都想和這個英語講得很棒的小孩聊上幾句。小時候我是個人來瘋,人越多越精神。看到那麽多大人都專註地聽我用英語侃侃而談,真有些洋洋自得。
其實,我那時的英語水平很低,一共就會那麽幾十個單詞、三五個句型。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嚮每一個人自我介紹,是因為我翻來覆去就會那幾句話。好在去英語角的都是初學者,成年人大多愛面子,怕說錯不敢張嘴,於是成就了我,讓我脫穎而出,成了英語角的“小權威”。
從此以後,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深信不疑。
高中英語課上,我從來都是老師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綫。一個問題,全班如果都答不上來,老師勢必會把目光轉嚮我。這時,我會知趣地舉起手,說出老師想聽到的答案。我知道,如果我也答錯,老師一定精神崩潰。
高一英語第一課是“卡爾·馬剋思”,課後老師留的作業是背書。可我居然就給忘了,也不知為什麽,那一次,全班同學都忘了。
第二天上課,教室氣氛凝重。當第三個同學站在那吭吭哧哧背不出來,老師的臉已經陰得快下雨了。我低着頭,心裏砰砰亂跳。
老師走到了我這一組,她沉着臉,用手指在第一個同學的桌面上敲了敲:“你!背第一段!”
我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怎麽辦?老師沒準盯上我們組了,可我也沒背啊!”
我定了定神,把書翻開,假裝漫不經心地瞟着書本,腦子裏卻在飛快地記憶着課文裏的內容。
果然,老師盯準了我們小組。
謝天謝地,我雖然個不高,但視力好,所以坐在最後一排,是第7個。這樣,前邊6個同學為我爭取到了寶貴的幾分鐘時間。
“陳魯豫,你來背!”老師終於叫出了我的名字,聲音裏是掩飾不住的期待和信賴。這時,我們組已經全軍覆沒。
全班同學都看着我,衹要我能背出課文,他們就得救了。
我慢慢地站起來,又慢慢地合上書,之所以慢,是因為我的嘴裏還在念念有詞地背着最後一句。之後,我咳嗽了一下,開始背書。
我相信,人在巨大的壓力下,會有超水平的發揮,那天的我,是在為榮譽而戰。
我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課文,我故作鎮靜地坐下。
教室裏安靜極了。
老師飛快地轉過身,低聲說了一句:“下面,我們學習第二課。”
從她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她臉上的微笑。全班同學都長出了一口氣!
我興奮得不行,對自己崇拜極了。
第一次看沒有配音、沒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電影是初中二年級,在政協禮堂,看的是美國影片《情暖童心》。電影的英文原名我忘了,衹記得女主角是《鴿子號》的主演Debray Raffin(黛博拉·拉芬)和當時很紅的少女明星Diane Lane(她後來沉寂了10年,直到2003年纔重獲影壇認可,贏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可惜輸給了美豔無雙的Catherine Zeta Jones。)影片講了一個女教師鼓勵殘疾女孩戰勝病魔,熱愛生命的故事。電影很一般,即使在外國影片還很少的1983年,它的情節也不夠吸引人。想想看,一個聖母般的老師和一個自閉憂鬱的少女,這樣的人物組合怎麽能産生愛情、陰謀、危機、幽默諸種好萊塢大片必備的元素呢?不過,就是這麽一部沉悶的電影,還是把我看傻了:“原來,外國人是這麽說英語的!”
看完電影回到傢,我悶悶不樂。
“怎麽了,電影看得懂嗎?”爸爸問我。
“連蒙帶猜就聽懂百分之二十。”學了一年多英語,我竟然連外國人在說什麽都聽不明白,這對我的打擊太大了。
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英文教科書,這一看,發現了問題。原來,我學的都是所謂Chinglish——中國味的英語。隨便翻開一頁,就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Kate,where are you going?”(凱特,你去哪?)
“Tom, Im going to the No.4 Middle School.”(湯姆,我去第四中學。)
2000年,我在美國????湖城碰到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摩門教老太太,她是個中學老師,退休後一直刻苦學習中文,已經學了好幾年,可中文還是差得讓人無法聽懂。一翻她的中文課本,我樂了,這分明和我的中學英語書如出一轍嘛。她磕磕巴巴地念了幾句:
“李明,你的鉛筆是在哪兒買的?”
“小王,我的鉛筆是在第一人民鉛筆商店買的。”
老太太念完,好奇地問我:“Do you buy your pensils at the No.1 Peopoles Pensil Store?”(你也去第一人民鉛筆商店買鉛筆嗎?)
這倒把我問愣了,我想反正跟她也說不明白,不如開個玩笑,於是特認真地說:“是啊,我們都去那兒買。”
美國老太太容易較真,不知道她是不是至今都認為中國人買鉛筆都去第一人民鉛筆商店。
高一英語第一課是“卡爾·馬剋思”,課後老師留的作業是背書。可我居然就給忘了,也不知為什麽,那一次,全班同學都忘了。
第二天上課,教室氣氛凝重。當第三個同學站在那吭吭哧哧背不出來,老師的臉已經陰得快下雨了。我低着頭,心裏砰砰亂跳。
老師走到了我這一組,她沉着臉,用手指在第一個同學的桌面上敲了敲:“你!背第一段!”
我的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怎麽辦?老師沒準盯上我們組了,可我也沒背啊!”
我定了定神,把書翻開,假裝漫不經心地瞟着書本,腦子裏卻在飛快地記憶着課文裏的內容。
果然,老師盯準了我們小組。
謝天謝地,我雖然個不高,但視力好,所以坐在最後一排,是第7個。這樣,前邊6個同學為我爭取到了寶貴的幾分鐘時間。
“陳魯豫,你來背!”老師終於叫出了我的名字,聲音裏是掩飾不住的期待和信賴。這時,我們組已經全軍覆沒。
全班同學都看着我,衹要我能背出課文,他們就得救了。
我慢慢地站起來,又慢慢地合上書,之所以慢,是因為我的嘴裏還在念念有詞地背着最後一句。之後,我咳嗽了一下,開始背書。
我相信,人在巨大的壓力下,會有超水平的發揮,那天的我,是在為榮譽而戰。
我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課文,我故作鎮靜地坐下。
教室裏安靜極了。
老師飛快地轉過身,低聲說了一句:“下面,我們學習第二課。”
從她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她臉上的微笑。全班同學都長出了一口氣!
我興奮得不行,對自己崇拜極了。
第一次看沒有配音、沒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電影是初中二年級,在政協禮堂,看的是美國影片《情暖童心》。電影的英文原名我忘了,衹記得女主角是《鴿子號》的主演Debray Raffin(黛博拉·拉芬)和當時很紅的少女明星Diane Lane(她後來沉寂了10年,直到2003年纔重獲影壇認可,贏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可惜輸給了美豔無雙的Catherine Zeta Jones。)影片講了一個女教師鼓勵殘疾女孩戰勝病魔,熱愛生命的故事。電影很一般,即使在外國影片還很少的1983年,它的情節也不夠吸引人。想想看,一個聖母般的老師和一個自閉憂鬱的少女,這樣的人物組合怎麽能産生愛情、陰謀、危機、幽默諸種好萊塢大片必備的元素呢?不過,就是這麽一部沉悶的電影,還是把我看傻了:“原來,外國人是這麽說英語的!”
看完電影回到傢,我悶悶不樂。
“怎麽了,電影看得懂嗎?”爸爸問我。
“連蒙帶猜就聽懂百分之二十。”學了一年多英語,我竟然連外國人在說什麽都聽不明白,這對我的打擊太大了。
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的英文教科書,這一看,發現了問題。原來,我學的都是所謂Chinglish——中國味的英語。隨便翻開一頁,就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Kate,where are you going?”(凱特,你去哪?)
“Tom, Im going to the No.4 Middle School.”(湯姆,我去第四中學。)
2000年,我在美國????湖城碰到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摩門教老太太,她是個中學老師,退休後一直刻苦學習中文,已經學了好幾年,可中文還是差得讓人無法聽懂。一翻她的中文課本,我樂了,這分明和我的中學英語書如出一轍嘛。她磕磕巴巴地念了幾句:
“李明,你的鉛筆是在哪兒買的?”
“小王,我的鉛筆是在第一人民鉛筆商店買的。”
老太太念完,好奇地問我:“Do you buy your pensils at the No.1 Peopoles Pensil Store?”(你也去第一人民鉛筆商店買鉛筆嗎?)
這倒把我問愣了,我想反正跟她也說不明白,不如開個玩笑,於是特認真地說:“是啊,我們都去那兒買。”
美國老太太容易較真,不知道她是不是至今都認為中國人買鉛筆都去第一人民鉛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