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评论>> 影视评论>> 李多钰 Li Duoy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
  中国电影诞生整整一百年来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
前言:中国电影百年的旷世重逢(1)
  李多钰
  正如电影是所有文化产业里最昂贵的一种,电影史也是一种需要金钱堆砌的昂贵历史。
  欲寻当时光影的真实样貌,最恰当的方式当然是观看当时的电影,并且最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否则对于电影这样一种代表时代科技进步的艺术门类,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如果置身1905年大观楼无比娱乐的放映现场,我们还能否说中国电影起始于一种行将没落的文化?如果置身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用简陋铁皮修建的“虹口活动影戏院”,我们还能否苦大仇深地诉说电影院线的西洋侵略史?如果置身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面向社会的创办现场,我们还能否认定电影教育必定是一种学院派的贵族教育?如果置身1930年初具国体的民国上海,我们还能否简单地认为电影检查法在当年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排斥异见?……超级影史家最想还原的中国百年电影史片断,当在1928年的上海。在海宁路和乍浦路交汇处的虹口大戏院看《火烧红莲寺》,“电影皇后”胡蝶在早期“吊威也”的威力下,如神似仙,飘飘飞来,那种观影的感受肯定比现在坐在家庭影院里,看dts音效的《指环王》要震撼得多。彼时,好莱坞的电影潮流和技术水准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中国电影狂人张石川已经发现了超越故事的“大片”魔力,狂拍一十八集《火烧红莲寺》,集集轰动上海滩。50年后,好莱坞在斯皮尔伯格的带领下,终于走向大片时代。但是十八集《火烧红莲寺》成为电影史上无人超越的观影颠峰。
  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资料的收集功夫几乎不可能,不管花费多少银子,怎么样保管,那些低燃点的电影胶片总在慢慢人间蒸发,慢慢不复存在。譬如《火烧红莲寺》,今人只有想象一下当时盛况,至于张石川、郑正秋、董克毅们到底把电影技术玩到多HIGH,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了。电影史上关于《火烧红莲寺》倒是有些记录,不外乎“武侠神怪片”盛行一时。“武侠神怪片”后来恰好属于刚刚制定的电影检查法的清理目标,所以《火烧红莲寺》最后的命运是被禁,并且成为国人崇尚怪力乱神的经典受到传统电影史的诟病。说到所谓武侠神怪,与当下世界范围内正在风行的“奇幻”文学和电影潮流如出一炉,可是谁会指责《指环王》或者《哈里·波特》怪力乱神呢?
  早期的电影史基本上就是这样一部任尔评说、无法还原的文字史。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后文字时代新的历史记录方法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耻辱。就好像你空有科技昌明的录影设备,可以完整录制世界大战,但是对于一场发生在南宋的宋辽大战,却只能任凭说书人绘声绘色,唾沫横飞。如果你坚信信史的原则,希望看到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才能发言,则20世纪初的电影史只好留下一段恼人的空白。
  好在中国电影并不缺乏“历史”,资料馆的书架上有足够多的教你如何判断是非的史籍,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些关于电影百年的是非的话。一般电影史学家并不需要介意影像资料的稀缺,遵命的中国电影史基本上脱胎于中国电影评论史,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影子,对于社会意义有着足够多的阐述。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想看的一本电影史至今确实尚未写出。有没有人在做这样一项工作:将中国电影百年,依据电影本体技术、样式的进步来一个论据充分的分解与阐述?有没有人能将常规中国电影史中那些边边角角的细节还原拼贴,最终形成中国电影百年的真实图卷?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与其说是没有人能完成,不如说它根本就不存在——中国电影从来也没有一个和平递进的发展历程,它本身便是片断式的,有头无尾的,它的历史无法给现在以借鉴,它的现在也无法给历史以辉煌,它无法自圆其说,空有一腔随家国命运跌宕的惆怅。
  所以,如果有人问,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全新的关于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书,我委实不敢认同。我想,中国电影百年缺少的绝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和他一起重温那早慧天真的童年、热情梦想的青年和命运多舛的壮年岁月的勇气。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一个说法,我愿意把它当成一次漫长的重逢,一次深切的同行,一次为了前行的回首。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中国电影百年》的专题每天都还在《新京报》上和读者见面。编辑部最初打出的是“我们的一年,中国电影的一百年”的口号,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和中国电影百年来一次“漫长的婚约”,没想到现在一年已过,电影的新时期才刚刚开始。对着一年可数的几部可看的国产电影,你往往意想不到,中国电影竟然有这么多值得寻回的过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娱编辑部几乎所有的人都为这个庞大的约会付出过努力,他们采访当事人,收集史料,观看电影,书写还原百年中国电影的点点滴滴……虽然只是大众媒体的一项面向公众的策划,我自问我们在一手资料采集上的投入不亚于任何专业的治史队伍,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专业情怀也不亚于程季华们。最重要的是,能够拥有长达一年的时间,在速朽的娱乐编辑生涯中,和中国电影百年站在一起,每天都在面对新的命题,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那种慢慢探寻的幸福,再不会有其他人能够拥有。
前言:中国电影百年的旷世重逢(2)
  感谢所有帮助我实现疯狂想法的同事们。2004年2月的某天,在小汤山的一次会议间歇,《2004中国电影加速度》特刊温热地拿在手上,我不可抑止地发下了与中国电影百年同行的宏愿,这念头一度成为编辑部的紧箍咒。好在取经的人们确实非同反响,一路同行到今天。感谢刘帆用他图书馆式的大脑梳理了中国电影百年的基本线索,感谢杨彬彬用执著实现东方好莱坞的历史图景亮相2004上海电影节,感谢牛文怡用湖州人特有的才情驰骋于电影百年的纸上迷情,感谢张悦一次次敲开老电影人尘封的记忆之门,为电影百年开掘出无数珍贵的宝藏……
  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对该书出版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中国电影资料馆对图片收集给予的大力帮助。
  让我们把这些微小的成就献给《新京报》。没有他坚定的办报理念,我们无法实践这样纯粹的人文事业。
首页>> 文学论坛>>评论>> 影视评论>> 李多钰 Li Duoy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