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科普>>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點滴記錄麯折歷程:中國探月
  “嫦娥工程”——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代號,是繼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之後我國航天發展的第三座里程碑。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發射,拉開了“嫦娥工程”的序幕,標志着我國航天技術又迎來一次新的飛躍,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受到所有中國人乃至世界各國的普遍關註!
一、美麗動人的神話
  1. 中國的嫦娥奔月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嫦娥奔月是婦孺皆知的一個。相傳嫦娥是射日英雄後羿的妻子。後羿射日立下豐功偉績後,王母娘娘贊賞他的蓋世功績便賜予他一包長生不死藥,讓他服下升天成為仙人。後羿不願獨自成仙,便將長生不死藥交由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小鬼蓬蒙知道,他趁後羿外出狩獵之機,潛入後羿的宅院,威逼嫦娥交出長生不死藥。嫦娥見到手執長劍的蓬蒙,知道自己不是對手,心想自己絶不能把長生不死藥交給心術不正的小鬼。危急之中,嫦娥當機立斷,打開百寶匣,取出長生不死藥,一口吞下。瞬間,嫦娥便輕飄飄地離開地面,嚮天上飛去,最後落到了月亮上。 傍晚,後羿回傢得知妻子嫦娥迫不得已奔月而去,不禁思念不已。當晚,他看見天上的月亮分外皎潔明亮,月中飄動着嫦娥的美麗身影,便擺下香案,祝願善良賢惠的嫦娥在月亮上生活平安幸福。
  2. 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爾特彌斯
  在古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叫阿爾特彌斯,她也是一位狩獵女神。白天,太陽神阿波羅駕駛着金色戰車穿越天空;晚上,月亮女神阿爾特彌斯以莊重的姿態飛越夜空。這位“廣阔天空的王後”坐在乳白色戰馬拉動的空中馬車中,嚮沉睡的大地散發出銀色的光芒。阿爾特彌斯心靈純潔,容貌娟秀安詳,是少女端莊嫻雅的楷模。
  古希臘的月亮女神象徵着美好、絢麗和光明,人類對她充滿無限的嚮往。
  在神話中月亮常被描繪成“天堂”或“仙境”,那麽真實的月亮究竟是什麽樣子?月亮上到底有些什麽?真像古代傳說那樣有桂樹和玉兔嗎?其實,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都是古人想像編織的故事。後來,人們開始了對月球的天象觀察,並根據月相的變化製定了科學的歷法。
二、從夢想到科學觀測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在觀測包括月球在內的天體變化中,獲得了大量科學成果。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1. 古人觀月與歷法
  歷法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來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並判斷氣候變化和預測季節來臨的法則。月相的變化非常明顯,是一種很好的天然歷法。幾乎所有的文明古國都曾把月相的變化作為製定歷法的依據。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製定的歷法稱為陰歷; 根據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周期(即回歸年)製定的歷法稱為陽歷。
  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成文歷法是春秋末年的四分歷,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四分歷確定一年的長度為365.25日,每19年設置7個閏年,這是當時世界上采用的最為精確的數值。閏年多加出1個月,為13個月。這樣的歷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歷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這樣就使陰歷一年的長度和陽歷一年的長度基本上對齊,這樣的歷法既不是純然的陰歷,也不是純然的陽歷,它實際上是陰陽合歷,簡稱陰陽歷。我國現在使用的農歷就是這種陰陽歷。古希臘人在160多年之後纔發明采用設置閏月的方法來協調陰、陽歷之間的長度。南北朝時期,我國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祖衝之吸取前人的成功經驗,提出了391年設置144閏的新閏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精密的歷法,稱為《大明歷》。
  小知識 星期的來歷
  星期是公歷中一種特殊的記日方法,它以七天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無窮無盡。星期的製定也和月相的變化有關。月相按照圓缺變化周期循環,而月貌每七日一變化,天空中再沒有別的天象變化有這樣顯著。星期可以根據月亮的月相推算出來,這就是一月兩弦四相、每相七日的天然計時單位。
  星期記日的方法早在公歷産生以前就為人們所使用了。在古羅馬時期,歷法就有“七日一周”的算法。至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於3月7日正式公佈,“七日一周”成為定製,逐漸成為國際慣例。我國古代歷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為一周,稱為“七曜”,即周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順序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和土曜日。這種算法與西方歷法暗合。
  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不用星期製,而以十日為一旬,每月有上旬、中旬和下旬。明朝末年,隨着基督教傳入我國,星期製也隨之傳入,現在星期製在全世界流行通用。
  2. 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月亮
  公元1608年的一天,荷蘭眼鏡製造商利伯休的兒子在玩耍中偶然發現,將兩塊鏡片重疊並使其相隔一定遠近觀看時,可看見遠處教堂屋頂原來幾乎看不見的小鳥。利伯休受此啓發,把兩塊鏡片裝在一個銅管的兩頭,發明了最初的望遠鏡。
  當望遠鏡從荷蘭傳入意大利時,引起了伽利略的註意。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觀測月亮,發現月亮表面是那樣的凹凸不平,還分佈有很多環形山,伽利略據此繪製了第一幅月面圖。雖然從科學的角度看,伽利略手繪的月面圖還不夠精確,但月面的平原、環形山清晰可見。
  3. 從光學到全波段觀測月球
  在航天技術誕生之前,觀測月球的主要手段是天文望遠鏡。隨着望遠鏡各方面性能的不斷改進和提高,月球觀測越來越精細,觀測波段從光學發展到幾乎覆蓋整個電磁波譜,望遠鏡的觀測平臺從地球一直延伸到太空。
  光學望遠鏡的口徑越大,就能反射或折射越多的光綫,也就能看到越遠、越暗的天體。所以,隨着技術的發展,光學望遠鏡口徑越做越大,種類越來越多。與光學望遠鏡不同,射電望遠鏡則是用來觀測天體射電波段特徵的天文望遠鏡。
  除了光學和射電觀測,對月球的非可見光天文觀測還包括紅外觀測、紫外觀測、X射綫觀測和γ射綫觀測等。
首頁>> 文學>>>> 科普>>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