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风景名胜>> 董耀會 Dong Yaohu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7年)
萬裏長城縱橫談
  本書以長城(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的歷史沿革為主綫,對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長城建築遺存、長城在民族融合中的歷史作用、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作者董耀會先生是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是資深的長城研究工作者,曾多次陪同國外貴賓參觀長城並為之解說。在本書中,他縱論古今,寄情抒懷,采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以新的視角和價值取嚮,闡述了長城是開放與和平的象徵,而不是封閉與保守的壁壘。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什麽是長城?
  長城在中國歷史上是作為軍事鬥爭的産物和永久性防禦工程而出現的。它是由綿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墻,一重或多重關堡以及沿長城密佈的烽燧、道路、各種附屬設施,巧妙藉助天然險阻而組成的,並以城墻為綫,以關隘為支撐點的點綫結合、縱深梯次相貫的巨型防禦體係。由於它長達千裏甚至萬裏以上,從總體上看,是一條綫式既長且大的城防,所以一般稱之為長城。
  中國歷史上曾修過多少長城?
  長城的修築延續了兩千多年,長城開始修築的時期,大部分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這時正當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互相兼併的結果,出現楚、秦、燕、齊、韓、趙、魏等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傢。這些國傢經常有些衝突發生,它們彼此之間為了互相防禦,便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築起一道或數道高大的城墻。由於這種城墻在國界上修築的很長,不衹是幾公裏而是數百公裏或上千公裏。它與一般城市的圍墻也不同,是一條長綫形而不是周圍封閉的狀態。所以,人們把它稱之為長城,也有的叫長垣。
  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和齊國,修築的時間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到公元前4世紀前後,燕、趙、秦、魏、韓各國相繼修築互防的長城。
  公元前4世紀前後,我國北部地區的燕、趙、秦等國,和我國境內北方的遊牧民族東鬍、匈奴等相鄰。那時匈奴正處於奴隸製階段,奴隸主貴族經常掠擾燕、趙、秦三國的土地,搶奪牲畜和人口,嚴重妨礙着人們的正常生産和生活,所以這三國又在其北方修築了防止東鬍、匈奴南下的長城。後來,秦始皇又在這三國長城的基礎上進行連接和修築,便形成秦始皇的萬裏長城。
  自秦始皇以後,經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都大規模地修築或增建長城。其中尤以漢代和明代長城規模最大。
  明代修築萬裏長城,但明王朝最終也從萬裏長城開始崩潰。這說明一個國傢的存亡與安危,不能完全依靠武力和城防,即所謂“在德不在險”。
  長城的主要功能是什麽?
  說起長城的功能,人們衹說是防禦工事,這是不全面的。其實它的功能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防禦擾掠,保護國傢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這是主要用途。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主要是諸侯國傢的互相防禦,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主要是防禦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擾掠,以後的許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為防禦遊牧民族統治者的擾掠而修築的。中國的長城為什麽一直延續修築了兩千多年?這主要是我國中原的農業生産為主的地區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擾掠的需要。農業生産需要安定,才能有好的收穫,而遊牧民族統治者則逐水草而居,遊移無定。遊牧民族統治者經常來中原擄掠,而中原人想擊敗他們,又不那麽容易:你追他跑,你退他來。所以,秦漢及以後歷代中原地區統治者認為,衹有修長城加以防範,纔是最佳辦法。
  開發屯田,保護屯田和保護邊遠地區生産的發展。凡是修築長城的地方,都要組織修築長城的人和其隨從傢人,進行農牧業生産,以保證長城沿綫的供應,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秦始皇時期在修築長城的同時,不但在長城的沿綫設十二郡,而且移民前往開發。漢武帝時又大量發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組織地進行發展農牧業生産。同時,長城烽燧也是保護屯田和開發這些地區最好的屏障。
  開拓絲綢之路。漢武帝時代,經過多次對匈奴貴族奴隸主的徵討戰爭,開拓了廣大的西北邊疆,確保河西戰略要地的安全,修築城障、列亭,最遠達臚朐山(約在今陰山北麓),這些城障使漢軍退可守,進可攻,從而保護了陰山和祁連山內外富饒的墾區和草原。
  保護通訊和商旅往來。秦始皇時在修築長城時,隨長城內外,都闢有寬大的直道和馳道,與首都鹹陽相通,沿着長城的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無論傳遞文書,還是商旅往來,都很方便,這對發展中原與邊遠地區的經濟有着重要的作用。漢代又打通西域的交通大道,有利於各國之間的使節往來和商旅的通過。長城的烽燧也是沿着這條大道修築,起到保護中西交通暢通的作用。
  我國的防禦性壕溝和城墻起源於何時?
  築城,是伴隨着戰爭的出現而産生的。
  早在父係氏族社會時期,私有財産就已出現,這從大量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
  由於私有財産的差別而導致貧富分化日益懸殊,出現了階級對立。與此同時,掠奪私有財産的戰爭,也伴隨着階級的對立而進入人類社會的生活中。恩格斯說:“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在這些民族那裏,獲取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他認為這一時期是軍事民主製時期。
  在我國,這一時期正是古文獻中記述的五帝時代。五帝,即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
  恩格斯對軍事民主製時期的戰爭,曾有過“純粹是為了掠奪”的評說,並認為這時戰爭已經“成為經常的職業了”。有掠奪,當然就有反掠奪。各個部落為了保障本部落的財物、人口不被掠奪,為了在頻繁的掠奪戰爭中“保存自己”,提高部落自身的生存能力,於是城郭溝池等具有防禦性的築城設施便應運而生。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關於城池的修築起源於五帝時期的記載,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並不少見。如《淮南子·原道訓》說:“黃帝始立城邑以居”。《史記·五帝本紀》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禮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說“鯀築城”。《吳越春秋》更進一步說“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博物志》則說“禹作三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又自禹作也”。可見,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即氏族制度日趨瓦解、奴隸製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夕,壕溝城堡等類型的防禦性工程設施,已經産生。
  夏王朝時防禦性城墻有何發展?
  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傢——夏王朝。
  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原來扈從隊的基礎上,大力擴充常備性質的王室衛隊,充分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青銅冶煉技術製造兵器,同時也在軍事重地,構築防禦工事。由於當時已經是一個統一的國傢,所以增建的工事設施並不多,經過幾千年的滄桑變化,這些工事遺址多已湮沒,因而目前發現的很少。
  1959年開始在河南偃師二裏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東西達2.5公裏、南北達1.5公裏的城市遺址。據多數專傢論證,這裏是夏王朝後期的國都。城市周圍,沒有城墻,但在城市遺址中間,發現了一座修建有土圍墻的宮城,該土圍墻建立在一個大型夯土臺基之上。臺基高約3米,邊緣部分為緩坡狀,宮墻就築在緩坡內邊緣部位,墻內全是宮殿建築遺址,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圍墻呈方形,衹有南墻有門,門內兩側建有東西塾(耳房),係門衛所居。宮墻的墻基槽是在臺基夯土上重新挖掘的,槽底鋪有未經加工的紅砂石和青石,礎石中部立有木柱,作為墻骨,然後在木柱四周積土夯築。這樣的結構,可以在厚度不大的情況下,相對提高墻的高度。從軍事作用上看,高墻能起到遮蔽、隱蔽及障礙作用。
  商王朝時防禦性城墻有何發展?
  1983年,在河南偃師城西之屍鄉溝一帶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所商初大型古城遺址,該城建於洛水北岸稍稍隆起的高地上,整體略呈方形。南北長約1700米,東西寬度,北部1215米,南端僅740米,總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城周圍築有夯土城墻,墻厚一般在16米至28米之間,並不相等。東、西兩面,各有城門三座,北面有城門一座,城內南部中央,有方形小城一座,四周土墻夯築而成,厚2米左右,各邊長均約200米。城中央有一條橫貫全城、與洛水略成平行的河溝遺址,寬為30—60米,當地稱為屍鄉溝。築城作業采取先掘基礎槽,然後逐層填土夯實的方法。槽口寬18.3米,槽底寬17.7米,深0.6—0.9米。主城墻每夯高0.3米,就嚮中心收縮0.3—0.6米,現存城墻殘高1.8米處寬16.4米。城墻根部內外兩側,均有高約1米左右的夯土護城坡。
  1956年在河南鄭州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座商代古城遺址,城為方形,城墻周長6960米,四面有大小不同的缺口11個,有的可能是城門。城墻四周挖有深、寬各約5—6米的外壕一條。城墻根部總厚約21米,現殘存高度5米處厚約10米,估計原高可能在10米左右。築城作業方法,與偃師商城相似,也是由主城墻和護城坡兩部分組成。主城墻根部厚約10.6米左右,兩側護城坡根部厚度,各在5米以上,嚮上傾斜角約為23度左右。但這時的築城技術,已有明顯提高:第一,主城墻已由板築法築成,兩側與護城坡接縫處,已近似垂直,壁面至今仍留有長約3米、寬約0.3米左右木板的痕跡。第二,護城坡為傾斜夯築而成,考慮到遲滯攻者攀登,在夯完後,由頂部嚮下進行鏟削,並在表面鋪設一層料薑石碎塊,以防雨水衝刷。第三,主城墻各夯層之間,采用筍卯式結合法,夯窩較深,兩夯層夯窩嵌接,緊密堅實,可增強主城牢固性。第四,使用的夯具,已由4根木棍綁在一起,發展為由成捆圓木緊密固定而成。
  就構築城墻所需工程量來看,挖土約170萬立方米,夯土約87萬立方米。假如每天投入1萬名勞動力進行作業,3000名挖土,3000名運土,3500名夯打,500名做勤雜工作,以當時的最高作業率計算,需8年才能完成。如果不是最高統治者所在之地,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是很難築成如此規模宏大的城池的。
  中國最早連接城池的“周道”是怎麽産生的?
  西周王朝幅員遼闊,屏藩王室的軍事據點分散於全國各地。西周王朝為了能密切與諸侯的聯繫,確保王都與各諸侯國都之間的交通暢通,以便於機動軍隊、傳遞軍情,以王都為中心,嚮四面八方構築了許多條以軍用為主的國傢一級的道路,稱為“周道”,或稱“周行”。西南至巴蜀(四川),北至秦、晉(陝西、山西),東北至燕、齊(河北、山東),東南至淮夷(安徽、江蘇),南至申、荊(湖北),都有“周道”可通。
  “周道”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路面平、路身直。《詩·小雅·大東》說“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形容它像磨刀石一樣平坦和牢固,像箭稈一樣挺直;《詩·小雅·小弁》和《左傳》襄公五年所引逸詩,也都贊揚說:“踧踧(平)周道”,“周道挺挺(直)”。二是路幅較寬,四馬戰車可以通行無阻。《詩·小雅·四牡》說:“四牡騑騑(速馳不停),周道倭遲(遙遠之貌)”;《詩·小雅·何草不黃》還記有輜重車行駛於周道的情況,說“有棧之車,行彼周道”。三是周道兩側植有樹木。《國語·周語》說:“周製有之曰:列樹以表道”;《詩·大雅·綿》說:“柞、棫撥矣(柞棫樹生葉時),行道兌(通行)矣”,可見周道兩側是種有樹木的。道旁植樹,不僅可起遮陰、標識作用,而且也起遮蔽、障礙作用。商代後期,戰車已成為軍中主要兵種,至周代,車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方式,所以植樹設障,就列為國傢的重要防禦設施之一,它和壕溝、土墻相互配合,成為戰車難以逾越的障礙。
首頁>> 文學>> 风景名胜>> 董耀會 Dong Yaohu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