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新闻媒介>> 餘音 Yu Y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2年)
特稿采寫寶典
  名記基礎:特稿采寫寶典
  
  文藝學無論怎樣創新,都是奄奄一息的夕陽學科,它之所以不斷要“創新”,而且已經喊了十幾年了,就是因為它無“新”可創。原因很簡單:一是不接觸實際,二是缺乏理論訓練。我佩服他對紀實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執著,相信他能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文藝學要有現實感,有草根性,以問題為導嚮,以解决問題為目的。衹有這樣纔有希望。西方的東西也要介紹,古代的東西也要闡發,但都要以現實關切為根本、為核心;否則,就會失去核心、失去根本。
第1節:餘音的研究很了不起
  餘音的研究很了不起(序一)季廣茂讀了餘音的大作,受益匪淺。他有見識,亦有膽量,敢說,會說,文字漂亮,語言流暢。他的許多觀點,我都同意。
  當下文壇,對於紀實文學應該特別值得註意,我也一直關心這個問題,但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個工作他做了,所以我覺得他的研究很了不起。
  目前,文藝學無論怎樣創新,都是奄奄一息的夕陽學科,它之所以不斷要"創新",而且已經喊了十幾年了,就是因為它無"新"可論,當然也無"新"可創。原因很簡單:一是不接觸實際,二是缺乏理論訓練。我佩服他對紀實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執著,相信他能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文藝學要有"現實感",有"草根性",以問題為導嚮,以解决問題為目的。衹有這樣纔有希望。西方的東西也要介紹,古代的東西也要闡發,但都要以現實關切為根本、為核心;否則,就會失去核心、失去根本、失去動力。
  預祝大獲成功!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趣書一册墨變金(序二)東方明餘音是中國第一位,也可能至今還是唯一一位既會駕駛飛機,又能著書立說,既有記者的敏感、作傢的靈性,又有理論傢的深刻的新聞從業者,光憑這一點,我就覺得他非常有趣。
  餘音君最初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有點"另類"。那時,這位仁兄老是在一個叫做"中國特稿論壇"的網站上發帖子,跟人探討、爭論關於特稿、紀實文學的理論問題。我覺得有點好笑:你不去寫特稿掙錢、掙名氣,老是折騰"理論"幹嗎?出於好心,我真的想勸勸他。一段時間以後,論壇上很少見到餘音君的帖子了,我估計可能有人已經勸說過了。
  這段時間裏,一些陸陸續續傳來的信息使我對餘音君有了更多地瞭解:他祖籍湖北,出生在中國歷史文化古城安徽省壽縣。余氏傢族是當地的一個名門望族,傢學深厚。1979年8月,餘音君考入海軍飛行學院,成為中國首批大學生飛行員;後來,又到海軍艦艇學院政治係、中國書院研究生班學習、深造;再後來,調到北京海軍政治部工作,轉業後在大連市委宣傳部供職。本來,這是一條不錯的仕途。可是,餘音君卻急流勇退,主動回歸寫作和研究學問。通常說來,有趣的人理應做出有趣的事。果然,有一天,我接到他的電話,得知他完成了一部20多萬字的特稿(紀實文學)理論專著。我這纔醒悟:原來此君在"中國特稿論壇"上的偃旗息鼓,乃是埋頭去做這等大事了!
  拜讀之下,我覺得餘音君的這部專著果然透着濃烈的趣味,視角特別、觀點新穎、獨樹一幟,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指導性。
  當今社會,誰也離不開"經濟"--鈔票。因此,無論是哪一類文人墨客,面對鈔票,大可不必羞羞答答,掩面偷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目前社會上大量存在的自由撰稿人、業餘作者甚至是專業作傢,都踴躍加入特稿采寫行列,他們是最先明白"掙錢纔是硬道理"的先行者。這些人之所以能夠購房買車,提前步入小康社會,除了他們的勤奮,更主要的是他們選對了主攻方向,將撰寫特稿(紀實文學)作為切入口。
  我認為,餘音君的《特稿采寫寶典》深入淺出,好讀實用。它可以使初學者少走彎路,使特稿從業人員更準確地瞭解采寫規範,對於老特手和理論工作者也有啓發價值:如果想發展,就得思考特稿的理論問題;如果不想被市場拋棄,就應該不斷地"吸氧"和"充電"。
  中國的特稿,由於深受讀者喜愛,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但是,由於這是一種新興的文體,理論上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文學殿堂裏還未能獲得應有的地位。餘音君的研究,對於改變這種狀況是十分有益的。我覺得他的確是在為中國文學做一件具有開創意義的事情。因此,我們應當感謝餘音君!
  (本文作者本名為魏肇權,上海作傢。)
  第一章
  天生我纔--你也能成為一名"特手"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1萬多傢報刊,日報每天的發行量達9800多萬份,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報業生産大國,每天需要數以億計的稿件。2006年4月,以轉載特稿為重要內容的《讀者》的期發行量已經突破1000萬册;以刊登特稿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知音》等雜志的期發行量達到了五六百萬册;中國第一傢都市報《華西都市報》,因為特稿辦得好,稿源豐富,各地報社紛紛嚮它購買特稿轉載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特稿已經成為當下讀者最喜愛的文體。
第2節:第一章 天生我纔--你也能成為一名"特手(1)
  第一節 愛特稿的N個理由
  在激烈的媒體大戰中,為什麽特稿暨紀實文學能夠異軍突起,而曾經作為文壇霸主的純文學卻江河日下呢?資深作傢、兩屆中國新聞奬得主馮越在《是新聞,更是文學--從〈知音〉雜志的發展看〈紀實文學革命論〉》一文中做了精闢分析:
  由於現在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由於進入信息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相當迅速,人們可以積極地參與生活事件的變化,這比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具有更切實的技術可能性,而政治民主的進展也保證了這種可能性。所以,人們更重視的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摹寫(這往往以新聞故事形式出現)。
  像《知音》雜志這樣,發表了大量的新聞故事,又被稱為紀實文學,其內容很容易引起人們關註(即所謂熱點),其表達方式很有文學魅力,讀者衆多,廣為流傳,應當承認它們在今天文學中的正宗地位。
  《知音》著名編輯陳小芳從編輯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見解。她說:
  今天,我在大街上走着的時候,耳朵裏同時飄進兩個聲音:"我知道了""I know"。
  我腦子裏拐了幾個彎之後,終於明白我們這裏的這些特手今天為什麽可以靠着寫特稿就能坐在咖啡廳裏聊天了。
  從有人開始,中國人關註的就是現象世界,外國人關註的就是抽象世界。唯有現象世界,能讓中國人感到幸福。中國人不要宗教,不要彼岸,不要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要的就是今生今世,日日夜夜,此時此刻,吃好喝好,睡好玩好。這是外國人為什麽永遠也理解不了中國人會在一頓飯上浪費那麽多時間和精力的原因,也是為什麽每一個中國人都對《紅樓夢》裏的飲食起居那麽不厭其煩地把玩的原因。
  特稿是最中國化的東西。試問這世上,還有什麽能比特稿更迅速、更準確、更生動地反映現象世界的呢?這一幅幅活生生的人間百態、世間萬象,中國人不需要行嗎?你外國人進教堂的時候,我中國人看特稿還不行嗎?
  那麽,從特稿寫手--特手的角度考察,他們愛特稿到底有多少條理由呢?
  一、寫特稿可以"鐵肩擔道義"
  1994年5月,一條新聞牽挂了衆人的心:
  四川省達縣村民杜學元因車禍失去右臂,妻子長年身患重病,而傢中的三胞胎女兒--"東方紅"三姐妹杜曉東、杜曉方、杜曉紅年歲尚幼,本來傢境貧寒的杜學元再也無力供養三個女兒念書,"東方紅"眼看就要中途輟學。
  原寧夏回族自治區駐上海辦事處主任、75歲的離休幹部馬琅讀到有關報道後很受觸動,他决定慷慨解囊,資助"東方紅"三姐妹讀書。於是,他一年兩次,每次600元,先後匯去捐款幾千元。
  老馬衹是千百個熱心捐款人中的一位。
  "'東方紅'三姐妹即將失學"的消息經過報刊披露以後,全國各地的捐款像潮水一般涌來,每天都有幾千元捐款。1994年5月27日,杜學元把當天收到的62張匯款單換成14000元現金時,捧錢的手不住地顫抖。天啊!僅僅一天時間……他感到有些害怕:錢太多了!
  從1994年5月到1996年10月,全國各地嚮"東方紅"的捐助還是源源不斷。杜學元靠捐款迅速"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他每天的作息時間是:先上郵局取款,而後便泡在茶館裏搓麻將,搞一點"小賭不算賭"的遊戲,傢裏的8畝土地租給了別人耕種。1995年,他還請來一個小保姆料理傢務,整天遊手好閑,鄉親們都說他變了,以前那個"身殘志堅的杜學元不見了"。聞訊以後,《華西都市報》記者江楓敏銳地發現這裏面"有戲"。1996年10月3日,他來到達縣進行了深入采訪。
  1996年11月,特稿《冷靜看東方紅愛心熱--捐助"東方紅"三姐妹的前前後後》一經發表,猶如石墜古井,引起千重巨浪。據當時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有300余家報紙紛紛轉載此文。各大電視臺也不甘示弱,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首先與《華西都市報》一起,做了一期節目《善款要用善心待》。隨後,上海電視臺、浙江衛視、四川衛視、湖南衛視、廣東衛視等接踵而來,做專題,搞訪談,"東方紅"迅速熱遍九州。這篇報道為創辦不久、正處於"爬坡"階段的《華西都市報》贏得了廣泛的關註與贊譽。
首頁>> 文學>> 新闻媒介>> 餘音 Yu Y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