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自漢以下失讀。德,直也。正也,政也。道,導也。“道德經”,即“導政經”,由天道而導言政術之經也(詳說見下文)。
我以此書提供對老子《道德經》文本的貫通性詮釋。本書初版於2002年。此次新版,內容有所修訂,改正了舊版中一些錯字。
已經見到對拙著的一些觀念及內容的剽襲之作。當代學界無恥,風尚如此,一笑而已。
何 新
2006年11月10日
記於京華九竜居
我以此書提供對老子《道德經》文本的貫通性詮釋。本書初版於2002年。此次新版,內容有所修訂,改正了舊版中一些錯字。
已經見到對拙著的一些觀念及內容的剽襲之作。當代學界無恥,風尚如此,一笑而已。
何 新
2006年11月10日
記於京華九竜居
“道德經”一名,古無達詁。
道字從首從走。首,甲金文字象人張口敘說,即今語“說”也,首、說一音之轉。首古音與道近通。道,端、顛也,頭也。道從寸(手、肘){1},滋乳為導。導字象人之初生,首逆出即以手引産之形(《說文》記道之古文為“導”。道、導同源字)。因知“道”之本義,動詞也,即導/導,導産之術曰“導”。引産之路曰“道”。又,導之省體即道。導而順行之,“道”也。
古希臘大哲蘇格拉底稱自己的哲學方法為“引産術”。老子稱自己的哲學為“道/導”。老子經中多見“玄牝”、“嬰兒”、“玄牝之門”及“天下母”之文{2}。老子認為,順天而行,猶如引産之術,乃順勢引導之術,故曰導,曰道。戰國文字道異體或從行、人作“”,象人行於四達之衢。然而天道或反出,或逆行。故在“道”這一詞語的運用中,也綜合着矛盾的語義。
德,其字根為“直”。金文作“惪”、“徝”、“”。從直,從行(省體作彳)。或從直從心。直者,治也。又,直,正也。直、正二字在上古漢語及文字中音義相通。正直、正視、正行、正心曰德{3}。又徝即循字,德、循乃同源字。循者,順也。順行即正行,即直行。逆行則為悖行,為“不徝”。德之字根為“直”,即“正”。“政者,正也”(孔子),正者,糾正也。“正直”乃疊韻雙聲聯綿詞。德的本義就是正直。正藉為政,直藉為治,即政治,治理。老子之德經,即政治之經,治國之經也。
綜上:從中國上古語言及文字之初義析論之,所謂道即導引,順天道而行乃曰道,曰有道。正行、正心、正直、直行、中正不倚曰德。道是普遍性無所不貫通的天道,德是人主行事之道,亦是君子自我內在的正直之性德。“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老子書之甲篇“道經”言天道,兼言治心修身之術;乙篇“德經”言政事及施政之術,即治人之道。這是《道德經》一名的正詁。
近人江泉《讀子卮言》中有《論道傢為百傢所從出》,“上古三代之世,學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為史官,得以掌數千年學庫之管鑰,而司其啓閉。故老子一出,遂盡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學者宗之,天下風靡。道傢之學遂普及於民間。道傢之徒既衆,遂分途而趨。各得其師之一遄,演而為九傢之學,而九流之名以興焉”。
司馬談論六傢旨歸:“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常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道字從首從走。首,甲金文字象人張口敘說,即今語“說”也,首、說一音之轉。首古音與道近通。道,端、顛也,頭也。道從寸(手、肘){1},滋乳為導。導字象人之初生,首逆出即以手引産之形(《說文》記道之古文為“導”。道、導同源字)。因知“道”之本義,動詞也,即導/導,導産之術曰“導”。引産之路曰“道”。又,導之省體即道。導而順行之,“道”也。
古希臘大哲蘇格拉底稱自己的哲學方法為“引産術”。老子稱自己的哲學為“道/導”。老子經中多見“玄牝”、“嬰兒”、“玄牝之門”及“天下母”之文{2}。老子認為,順天而行,猶如引産之術,乃順勢引導之術,故曰導,曰道。戰國文字道異體或從行、人作“”,象人行於四達之衢。然而天道或反出,或逆行。故在“道”這一詞語的運用中,也綜合着矛盾的語義。
德,其字根為“直”。金文作“惪”、“徝”、“”。從直,從行(省體作彳)。或從直從心。直者,治也。又,直,正也。直、正二字在上古漢語及文字中音義相通。正直、正視、正行、正心曰德{3}。又徝即循字,德、循乃同源字。循者,順也。順行即正行,即直行。逆行則為悖行,為“不徝”。德之字根為“直”,即“正”。“政者,正也”(孔子),正者,糾正也。“正直”乃疊韻雙聲聯綿詞。德的本義就是正直。正藉為政,直藉為治,即政治,治理。老子之德經,即政治之經,治國之經也。
綜上:從中國上古語言及文字之初義析論之,所謂道即導引,順天道而行乃曰道,曰有道。正行、正心、正直、直行、中正不倚曰德。道是普遍性無所不貫通的天道,德是人主行事之道,亦是君子自我內在的正直之性德。“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老子書之甲篇“道經”言天道,兼言治心修身之術;乙篇“德經”言政事及施政之術,即治人之道。這是《道德經》一名的正詁。
近人江泉《讀子卮言》中有《論道傢為百傢所從出》,“上古三代之世,學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為史官,得以掌數千年學庫之管鑰,而司其啓閉。故老子一出,遂盡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學者宗之,天下風靡。道傢之學遂普及於民間。道傢之徒既衆,遂分途而趨。各得其師之一遄,演而為九傢之學,而九流之名以興焉”。
司馬談論六傢旨歸:“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常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