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語言裏的關係學
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語言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也是溝通思想的橋梁。“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有的人善於用語言來表達情意,一席話就能使人心情舒暢,有的人則不善於以語言來表達,一講話就使人誤解,俗話說“良言一句三鼕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要想在人際交往中應對自如,就應該懂得說話的藝術。?逢人衹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心事不要隨便說出來,當別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的時候,你的脆弱就會暴露在別人面前。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這個問題上處理得當,就不會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復雜化。
許多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肚子裏擱不住心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之事,就總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麽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實這也沒有什麽不對,好的東西要與人分享,壞的東西當然不能讓它沉積在心裏,要說可以,但不能“隨便”說,因為你每個傾訴對象都是不一樣的,說心裏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心機”,該說則說,不該說千萬別說。
處理心事要慎重,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泄露一個人的脆弱面,這脆弱面會讓人改變對你的印象,雖然有的人欣賞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別人掌握住,會形成他日爭鬥時你的致命傷,這一點不一定會發生,但你必須預防。
其次,有些心事帶有危險性與機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擔的壓力,你對某人的不滿與批評,當你快樂地嚮別人傾吐這些心事時,有可能他日被人拿來當成反駁你的武器,你是怎麽吃虧的,連你自己都不知道。那麽,對好朋友應該可以說說心事吧!答案還是:不可隨便說出來。你要說的心事還是要有所篩選,因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來的“好”朋友,這一點你必須瞭解。
林萍就有過這方面的教訓。那時她在部隊當文書,連隊的幾個幹部都比較喜歡她,也願意與她交談,或讓她替他們辦一些私事。尤其是連隊的副指導員,對她極端信任,有時把連隊領導之間的一些事情也講給她聽。
她們連隊有幾十個女兵,個別女兵為了入黨或考軍校就想方設法接近部隊教官,副指導員對此十分反感。時間長了,林萍覺得非常的苦悶,心中有那麽多的秘密不能傾訴。所以後來在與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閑談時就把副指導員講的事情說了。把秘密和別人一起分享,心理的壓力輕鬆多了。沒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為了讓連隊黨支部推薦上軍校,就把她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指導員,後來她這位朋友如願以償地上了軍校,而林萍則在指導員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實則否定的談話以後,離開了文書崗位,回到報務分隊幹她的老本行了。
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這個問題上處理得當,就不會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復雜化,或者使自己陷入身敗名裂的境地,從而保持良好的個人形象,成就一番事業。
當你和別人共同擁有一個秘密時,往往你會因這個秘密同對方拴在了一起。這對你靈活機動地處理事情是一個障礙,在處理一件事時,你往往要考慮他的利益,這可能會使你做出違背原則的事。同時,對方可能會在關鍵時刻,拿出你的秘密作為武器回擊你,讓你在競爭中失敗。
即使是對傢裏人,也不可強硬把心事說出來。譬如說,你的配偶對你的心事的感受與反應並不像你預期的那樣,他因此對你産生誤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說給別人聽。
然而,閉緊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為這樣你就成為一個城府深,心機沉,不可捉摸與親近的人了。如果你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那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不是,給了別人這種印象是劃不來的。
所以聰明的人在交談時,會把局勢扭轉到對自己有利的一方。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周圍的人聽的同時,多聽聽別人的心事,別人就會因你多聽而多說,他說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少說,不但可以導引對方多說,還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內心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常點頭,這並不是要你做個沒有主見的應聲蟲,而是避免成為別人眼裏不合時宜的人。也就是說,聽別人說話時,多點頭,表示你在專註與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見,也要先點頭再提出,然後順着對方的思路說出自己的觀點。對於無關緊要的事,不必過於堅持己見,多點頭就可以了。
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語言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也是溝通思想的橋梁。“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有的人善於用語言來表達情意,一席話就能使人心情舒暢,有的人則不善於以語言來表達,一講話就使人誤解,俗話說“良言一句三鼕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要想在人際交往中應對自如,就應該懂得說話的藝術。?逢人衹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心事不要隨便說出來,當別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的時候,你的脆弱就會暴露在別人面前。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這個問題上處理得當,就不會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復雜化。
許多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肚子裏擱不住心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之事,就總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麽人都把心事往外掏。
其實這也沒有什麽不對,好的東西要與人分享,壞的東西當然不能讓它沉積在心裏,要說可以,但不能“隨便”說,因為你每個傾訴對象都是不一樣的,說心裏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心機”,該說則說,不該說千萬別說。
處理心事要慎重,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泄露一個人的脆弱面,這脆弱面會讓人改變對你的印象,雖然有的人欣賞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別人掌握住,會形成他日爭鬥時你的致命傷,這一點不一定會發生,但你必須預防。
其次,有些心事帶有危險性與機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擔的壓力,你對某人的不滿與批評,當你快樂地嚮別人傾吐這些心事時,有可能他日被人拿來當成反駁你的武器,你是怎麽吃虧的,連你自己都不知道。那麽,對好朋友應該可以說說心事吧!答案還是:不可隨便說出來。你要說的心事還是要有所篩選,因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來的“好”朋友,這一點你必須瞭解。
林萍就有過這方面的教訓。那時她在部隊當文書,連隊的幾個幹部都比較喜歡她,也願意與她交談,或讓她替他們辦一些私事。尤其是連隊的副指導員,對她極端信任,有時把連隊領導之間的一些事情也講給她聽。
她們連隊有幾十個女兵,個別女兵為了入黨或考軍校就想方設法接近部隊教官,副指導員對此十分反感。時間長了,林萍覺得非常的苦悶,心中有那麽多的秘密不能傾訴。所以後來在與一個十分要好的朋友閑談時就把副指導員講的事情說了。把秘密和別人一起分享,心理的壓力輕鬆多了。沒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為了讓連隊黨支部推薦上軍校,就把她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指導員,後來她這位朋友如願以償地上了軍校,而林萍則在指導員找她作了一番貌似肯定實則否定的談話以後,離開了文書崗位,回到報務分隊幹她的老本行了。
任何人,若能在保守秘密這個問題上處理得當,就不會因泄露秘密而把事情搞得復雜化,或者使自己陷入身敗名裂的境地,從而保持良好的個人形象,成就一番事業。
當你和別人共同擁有一個秘密時,往往你會因這個秘密同對方拴在了一起。這對你靈活機動地處理事情是一個障礙,在處理一件事時,你往往要考慮他的利益,這可能會使你做出違背原則的事。同時,對方可能會在關鍵時刻,拿出你的秘密作為武器回擊你,讓你在競爭中失敗。
即使是對傢裏人,也不可強硬把心事說出來。譬如說,你的配偶對你的心事的感受與反應並不像你預期的那樣,他因此對你産生誤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說給別人聽。
然而,閉緊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為這樣你就成為一個城府深,心機沉,不可捉摸與親近的人了。如果你本來就是這樣的人,那沒有太大關係,如果不是,給了別人這種印象是劃不來的。
所以聰明的人在交談時,會把局勢扭轉到對自己有利的一方。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周圍的人聽的同時,多聽聽別人的心事,別人就會因你多聽而多說,他說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少說,不但可以導引對方多說,還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內心秘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常點頭,這並不是要你做個沒有主見的應聲蟲,而是避免成為別人眼裏不合時宜的人。也就是說,聽別人說話時,多點頭,表示你在專註與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見,也要先點頭再提出,然後順着對方的思路說出自己的觀點。對於無關緊要的事,不必過於堅持己見,多點頭就可以了。
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盤地告訴給對方是處世的潛規則。不要親手為自己埋下一顆“炸彈”。切記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逢人衹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穩中求妥,勿揭他人短
在處世中,要避免矛盾,穩中求安,場面話不可少說。其中兩種話特別要多說:一種是不離譜的贊揚話;一種是不一定馬上兌現的承諾。
有位智者曾經說過,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藉的是見聞的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藉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要簡明扼要;與上司說話,就要用奇妙的事來打動他;與下屬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所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能做到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頭。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應該“投其所好”地多說一些順心話。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大傢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次傷,而且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當排第一”。但劉邦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不顧衆大臣的反對,挺身上前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衹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綫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纔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纔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又有什麽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劉邦聽後,非常高興,把蕭何排在了第一。
在為人處世中,有的人為了使別人對自己有個好印象,或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為給對方一個臺階下,往往對對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接受,結果弄得自己很難受。因此,必須學會拒絶。一般來說,拒絶別人的要求也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絶的時候,亦是叫人頭痛萬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我們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絶的話了。所以,用場面話先打發,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願意幫忙再找理由好了。可是,要說好這種場面話,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技巧。否則,場面話不好意思說出口,為難的還是你自己。
交談時要有分寸,一旦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短處,就相當於踏進了社交“雷區”。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要運用好“避免矛盾、穩中求安”,關鍵是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大做文章。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後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裏迢迢從老傢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着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麽,不記得啦!”朱元璋雅興頓失,當着後宮佳麗和衆奴才的面揭自己的短處,讓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將之痛打然後逐出宮外。
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場。“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但是總的來說,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待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的破裂。
要做到待人處世不揭人之短就要瞭解對方的長處,也瞭解對方的不足。這樣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善於擇善棄惡,多誇別人的長處,盡量回避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好漢願提當年勇”,沒有人願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頁。
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面對,當你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顧及場合,別傷對方的面子。這時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說法,避免發生衝突。尤其是要註意“避人所忌”,面對別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時,最好不要主動引出這些有可能令對方尷尬的話題。
?穩中求妥,勿揭他人短
在處世中,要避免矛盾,穩中求安,場面話不可少說。其中兩種話特別要多說:一種是不離譜的贊揚話;一種是不一定馬上兌現的承諾。
有位智者曾經說過,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藉的是見聞的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藉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要簡明扼要;與上司說話,就要用奇妙的事來打動他;與下屬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所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能做到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頭。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應該“投其所好”地多說一些順心話。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大傢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次傷,而且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當排第一”。但劉邦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不顧衆大臣的反對,挺身上前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衹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綫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纔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纔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又有什麽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劉邦聽後,非常高興,把蕭何排在了第一。
在為人處世中,有的人為了使別人對自己有個好印象,或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為給對方一個臺階下,往往對對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接受,結果弄得自己很難受。因此,必須學會拒絶。一般來說,拒絶別人的要求也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絶的時候,亦是叫人頭痛萬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我們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絶的話了。所以,用場面話先打發,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願意幫忙再找理由好了。可是,要說好這種場面話,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技巧。否則,場面話不好意思說出口,為難的還是你自己。
交談時要有分寸,一旦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短處,就相當於踏進了社交“雷區”。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要運用好“避免矛盾、穩中求安”,關鍵是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大做文章。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後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裏迢迢從老傢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着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麽,不記得啦!”朱元璋雅興頓失,當着後宮佳麗和衆奴才的面揭自己的短處,讓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將之痛打然後逐出宮外。
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場。“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但是總的來說,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待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的破裂。
要做到待人處世不揭人之短就要瞭解對方的長處,也瞭解對方的不足。這樣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善於擇善棄惡,多誇別人的長處,盡量回避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好漢願提當年勇”,沒有人願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頁。
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面對,當你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顧及場合,別傷對方的面子。這時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說法,避免發生衝突。尤其是要註意“避人所忌”,面對別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時,最好不要主動引出這些有可能令對方尷尬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