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本來,為自己的作品作序就是一件"苦差事"。何況,又是一部沒有"中心思想"的隨筆文集。
其實,人生不過就是一段段旅途,從一個個起點奔嚮終點。每段旅程結束之後,都應該留下"階段性成果",承載着生命和成長的光榮與夢想。本書就是"留日"期間的零散印象和反思的留影。
就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從歐洲留洋回來,在擔任過外企高管、司法局幹部後,竟然還會到日本去"二次洋插隊"。的確,當本人已過不惑之年,在獵頭公司的勸說之下,决定赴日本工作時,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和不解。國傢教委分管留學生回國工作的老師得知之後,也表示出了大大的疑問:"你連西洋都不留了,怎麽又會决定到小日本去呢?"無奈,本人天性就喜歡挑戰自我,堅信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不同的經歷和閱歷。幸好,東洋"留學"期間,除了工作之外,得以遊歷日本列島的美麗風景,"順便"學習了日語,還抽空寫下了這些文字。
與幾年前出版的《"醜陋"的歐洲人》不同的是,本書是作者客居日本兩年多期間及時記錄下來的真實感受和體會。兩年的時間雖然不算太長,但也早已超越了走馬觀花旅遊或考察的階段,又不失好奇心和新鮮感。而在日本公司工作和與日本普通百姓接觸的經歷,又使得我能夠近距離地觀察、體驗日本的社會和風俗民情。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人文篇》
試圖從中國人的視角,觀察和體會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異同,以及用動物的形象來描繪和比喻日本女人和日本男人之間的角色和命運軌跡。
第二部分:《語言交流篇》
中國人和日本人雖然號稱"同文同種",但中日兩國之間在語言,尤其是交流和溝通的方式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不註意就會引起誤會。何以至此?
第三部分:《雙邊關係篇》
日中關係是目前大國之間最為復雜、敏感的關係,是一個夾在感情和歷史夾縫中的死結。如何解開這個死結,還需要兩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努力。
第四部分:《印象隨想篇》
既然在日本工作和生活,肯定要觀察到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大到日本人的審美觀、工作態度,小到車站、音樂廳,甚至厠所,我們的鄰居原來跟我們很不一樣。
是為序。
2006年金秋於北京
第一章
日本人與中國人: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
兩個"近而疏"的民族
日本與中國近在咫尺、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中國人對日本人卻缺乏真正全面的瞭解和公正的認識。反之亦然,日本人對中國人也並不真正瞭解。
對於日本和日本人,國人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蔑視,將日本人衊稱為"倭寇"、"東夷"、"小日本"、"鬼子",認為無論日本今天如何發達富有,不過是個"經濟動物",在文化上永遠是中國人的附庸;在政治上永遠不過是美國人的陪襯。二是恐懼加厭惡,認為日本過於強大,國內的右傾勢力始終很活躍,總有一天又會要幻想侵略中國;三是認為日本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中日之間可以在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上進一步進行合作和聯合。
其實,這些看法都不免具有片面性。
最近幾年,對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在中國公衆輿論和國民心態中可以說始終觸及着億萬人民那根敏感而又時刻綳緊的神經。前幾年,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水均益以自己在日本親身遭遇的不愉快經歷,寫下了《日本,聽我對你說》的文章,對日本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並將日本形容成"雖然一衣帶水,但卻是地球上現有的國傢中離我們最遠的一個國傢"。由於作者公衆人物的特殊身份,這篇文章在媒體中引起熱烈反響,並在互聯網上引來了網民的一片叫好和支持。
與此相反,2002年,《人民日報》原時事評論員馬立誠在國內官方媒體上發表了題為《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的文章,其中提出了一些試探性的觀點,如日本已經為戰爭中犯下的罪行道歉過多次了,應該面嚮未來,重新思考和定位中日關係等。不料一石激起千層浪,馬立誠沒有想到自己的文章會在中國公衆輿論和民間引起如此強烈的爭議和討論。許多網民甚至用最激烈、偏頗的言辭來批評作者,其言辭之激烈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學術交流與探討的範圍,有些甚至不惜用人身攻擊的口吻抨擊作者。
本來,為自己的作品作序就是一件"苦差事"。何況,又是一部沒有"中心思想"的隨筆文集。
其實,人生不過就是一段段旅途,從一個個起點奔嚮終點。每段旅程結束之後,都應該留下"階段性成果",承載着生命和成長的光榮與夢想。本書就是"留日"期間的零散印象和反思的留影。
就連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從歐洲留洋回來,在擔任過外企高管、司法局幹部後,竟然還會到日本去"二次洋插隊"。的確,當本人已過不惑之年,在獵頭公司的勸說之下,决定赴日本工作時,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和不解。國傢教委分管留學生回國工作的老師得知之後,也表示出了大大的疑問:"你連西洋都不留了,怎麽又會决定到小日本去呢?"無奈,本人天性就喜歡挑戰自我,堅信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不同的經歷和閱歷。幸好,東洋"留學"期間,除了工作之外,得以遊歷日本列島的美麗風景,"順便"學習了日語,還抽空寫下了這些文字。
與幾年前出版的《"醜陋"的歐洲人》不同的是,本書是作者客居日本兩年多期間及時記錄下來的真實感受和體會。兩年的時間雖然不算太長,但也早已超越了走馬觀花旅遊或考察的階段,又不失好奇心和新鮮感。而在日本公司工作和與日本普通百姓接觸的經歷,又使得我能夠近距離地觀察、體驗日本的社會和風俗民情。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人文篇》
試圖從中國人的視角,觀察和體會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異同,以及用動物的形象來描繪和比喻日本女人和日本男人之間的角色和命運軌跡。
第二部分:《語言交流篇》
中國人和日本人雖然號稱"同文同種",但中日兩國之間在語言,尤其是交流和溝通的方式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不註意就會引起誤會。何以至此?
第三部分:《雙邊關係篇》
日中關係是目前大國之間最為復雜、敏感的關係,是一個夾在感情和歷史夾縫中的死結。如何解開這個死結,還需要兩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努力。
第四部分:《印象隨想篇》
既然在日本工作和生活,肯定要觀察到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大到日本人的審美觀、工作態度,小到車站、音樂廳,甚至厠所,我們的鄰居原來跟我們很不一樣。
是為序。
2006年金秋於北京
第一章
日本人與中國人:兩個差別最大的鄰居
兩個"近而疏"的民族
日本與中國近在咫尺、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中國人對日本人卻缺乏真正全面的瞭解和公正的認識。反之亦然,日本人對中國人也並不真正瞭解。
對於日本和日本人,國人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蔑視,將日本人衊稱為"倭寇"、"東夷"、"小日本"、"鬼子",認為無論日本今天如何發達富有,不過是個"經濟動物",在文化上永遠是中國人的附庸;在政治上永遠不過是美國人的陪襯。二是恐懼加厭惡,認為日本過於強大,國內的右傾勢力始終很活躍,總有一天又會要幻想侵略中國;三是認為日本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中日之間可以在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上進一步進行合作和聯合。
其實,這些看法都不免具有片面性。
最近幾年,對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在中國公衆輿論和國民心態中可以說始終觸及着億萬人民那根敏感而又時刻綳緊的神經。前幾年,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水均益以自己在日本親身遭遇的不愉快經歷,寫下了《日本,聽我對你說》的文章,對日本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並將日本形容成"雖然一衣帶水,但卻是地球上現有的國傢中離我們最遠的一個國傢"。由於作者公衆人物的特殊身份,這篇文章在媒體中引起熱烈反響,並在互聯網上引來了網民的一片叫好和支持。
與此相反,2002年,《人民日報》原時事評論員馬立誠在國內官方媒體上發表了題為《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的文章,其中提出了一些試探性的觀點,如日本已經為戰爭中犯下的罪行道歉過多次了,應該面嚮未來,重新思考和定位中日關係等。不料一石激起千層浪,馬立誠沒有想到自己的文章會在中國公衆輿論和民間引起如此強烈的爭議和討論。許多網民甚至用最激烈、偏頗的言辭來批評作者,其言辭之激烈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學術交流與探討的範圍,有些甚至不惜用人身攻擊的口吻抨擊作者。
其實,中國人對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一直是很復雜、很多面的。中國現代文學藝術大師郭沫若當年留學、旅居日本20多年,雖有日本美人相伴,卻也深感日中兩國人民之間的不瞭解,"中日兩國互相輕衊的心理,好像成了慢性的疾患,真是無法醫治呢"。
民國元老戴季陶曾經留學日本多年,即使痛恨日本軍國主義,也不無感慨地總結道:"我們看見日本人許多小氣的地方,覺得總擺脫不了島國的狹隘性。看見他們許多貪得無厭崇拜歐美而鄙棄中國的種種言行,又覺得他們總沒有公道精神。可是我們在客觀的地位,細細研究,實在日本這個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嚮上心,都要算十分可敬。"周作人則說得更精闢:"大傢都輕衊日本文化,以為古代模仿中國,現代模仿西洋的,不值得一看。日本古今的文化誠然是取材於中國與西洋,卻經過一番調劑,成為自己的東西,正如羅馬文明之出於希臘而自成一傢。"
其實,不光是在國歌《義勇軍進行麯》聲中長大的當代中國人,就是日本的其他亞洲鄰國人民,也都對日本和日本人抱有十分復雜的看法。而這一點,日本人自己也已經認識到了。按照日本某個商界名人的說法,中國人和亞洲人對日本人的看法就是:憧憬和嫉妒、期待和警戒、敬畏和輕衊糅雜在一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後,美軍開始占領被盟軍炮火摧毀了大部分工業設施的日本,曾經在太平洋戰爭中與日本軍隊浴血奮戰的麥剋阿瑟將軍出任占領軍最高長官。為了顯示他的絶對權威,麥剋阿瑟將軍命令日本天皇到美國駐日本大使館來與他會見。在日後發表的照片上,麥剋阿瑟神情高傲,連肩章都沒有戴,兩手像西部牛仔一樣隨意。這對於一直將天皇視為"神"的日本人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次會見徹底摧毀了日本人的心理防綫。麥剋阿瑟已决心按照美國人的模式改造日本,並宣佈:"日本已淪為第四流國傢了"。
然而,日本僅用了短短的10年時間就將工業生産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並開始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傢:在汽車、傢用摩托車、照相機和手錶方面,日本企業將歐美的企業打得潰不成軍;甚至在某些特殊的行業(如西洋樂器製造),日本的企業和品牌也占有絶對大的市場份額。如果按國土面積來算,日本的面積不過是美國一個中等大小的州,但國民生産總值接近美國的3/4!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濟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的經濟實力如日中天,擁有了美國30%的債券,而全球10傢最大的銀行和4傢證券公司都是日本的;東京不動産的價值據說已經超過了整個美國不動産的價值。隨着日元的升值,日本人的購買力和購買欲望也空前高漲:他們買下了歐洲的城堡,美國的銀行、高爾夫球場和度假中心,以及美國文化中最富於象徵意義之一的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據說,當時是全球最大證券公司的野村證券公司總裁就曾經狂妄地建議,發行日美貨幣,並由日本和美國"共同擁有"加利福尼亞!
這對不久前還是日本的戰勝者和占領者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大諷刺。如今,時過境遷,日本經濟早已風光不再,陷入戰後最長的經濟衰退之中無法自拔。雖然,又有人預測日本再也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甚至有人還預測日本已經開始嚮"第三世界"倒退。但就像20世紀80年代,這些預言傢曾經預言"21世紀將是日本人的世紀"一樣,預言未來是一種危險的遊戲。毋庸置疑,日本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第二大經濟實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和最高的國民儲蓄,科技和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
難道這一切不應該引起我們註意和研究嗎?其實,日本在近代和現代發展中的教訓和經驗也已經給我們不少啓示:日本房地産泡沫的經驗和教訓難道不正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嗎?
日本和日本人確實是很復雜、很令人費解的。他們既保守又不乏進取心,他們能夠觀落花傷心卻又能殺人不眨眼;他們既粗魯又細膩;他們能夠為"明志"、"報國"而切腹自殺,卻又難以忍受小小的委屈;他們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他們不善於與外界接觸,卻又能夠主動積極地吸收外國文化中優秀的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60年了,日本人至今依然未能讓鄰國和世界完全忘卻他們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人們雖然普遍歡迎日本的産品、日本的投資和日本遊客,但卻並不十分歡迎日本人。
民國元老戴季陶曾經留學日本多年,即使痛恨日本軍國主義,也不無感慨地總結道:"我們看見日本人許多小氣的地方,覺得總擺脫不了島國的狹隘性。看見他們許多貪得無厭崇拜歐美而鄙棄中國的種種言行,又覺得他們總沒有公道精神。可是我們在客觀的地位,細細研究,實在日本這個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嚮上心,都要算十分可敬。"周作人則說得更精闢:"大傢都輕衊日本文化,以為古代模仿中國,現代模仿西洋的,不值得一看。日本古今的文化誠然是取材於中國與西洋,卻經過一番調劑,成為自己的東西,正如羅馬文明之出於希臘而自成一傢。"
其實,不光是在國歌《義勇軍進行麯》聲中長大的當代中國人,就是日本的其他亞洲鄰國人民,也都對日本和日本人抱有十分復雜的看法。而這一點,日本人自己也已經認識到了。按照日本某個商界名人的說法,中國人和亞洲人對日本人的看法就是:憧憬和嫉妒、期待和警戒、敬畏和輕衊糅雜在一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後,美軍開始占領被盟軍炮火摧毀了大部分工業設施的日本,曾經在太平洋戰爭中與日本軍隊浴血奮戰的麥剋阿瑟將軍出任占領軍最高長官。為了顯示他的絶對權威,麥剋阿瑟將軍命令日本天皇到美國駐日本大使館來與他會見。在日後發表的照片上,麥剋阿瑟神情高傲,連肩章都沒有戴,兩手像西部牛仔一樣隨意。這對於一直將天皇視為"神"的日本人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次會見徹底摧毀了日本人的心理防綫。麥剋阿瑟已决心按照美國人的模式改造日本,並宣佈:"日本已淪為第四流國傢了"。
然而,日本僅用了短短的10年時間就將工業生産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並開始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傢:在汽車、傢用摩托車、照相機和手錶方面,日本企業將歐美的企業打得潰不成軍;甚至在某些特殊的行業(如西洋樂器製造),日本的企業和品牌也占有絶對大的市場份額。如果按國土面積來算,日本的面積不過是美國一個中等大小的州,但國民生産總值接近美國的3/4!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經濟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的經濟實力如日中天,擁有了美國30%的債券,而全球10傢最大的銀行和4傢證券公司都是日本的;東京不動産的價值據說已經超過了整個美國不動産的價值。隨着日元的升值,日本人的購買力和購買欲望也空前高漲:他們買下了歐洲的城堡,美國的銀行、高爾夫球場和度假中心,以及美國文化中最富於象徵意義之一的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據說,當時是全球最大證券公司的野村證券公司總裁就曾經狂妄地建議,發行日美貨幣,並由日本和美國"共同擁有"加利福尼亞!
這對不久前還是日本的戰勝者和占領者的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大諷刺。如今,時過境遷,日本經濟早已風光不再,陷入戰後最長的經濟衰退之中無法自拔。雖然,又有人預測日本再也不可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甚至有人還預測日本已經開始嚮"第三世界"倒退。但就像20世紀80年代,這些預言傢曾經預言"21世紀將是日本人的世紀"一樣,預言未來是一種危險的遊戲。毋庸置疑,日本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第二大經濟實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和最高的國民儲蓄,科技和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
難道這一切不應該引起我們註意和研究嗎?其實,日本在近代和現代發展中的教訓和經驗也已經給我們不少啓示:日本房地産泡沫的經驗和教訓難道不正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嗎?
日本和日本人確實是很復雜、很令人費解的。他們既保守又不乏進取心,他們能夠觀落花傷心卻又能殺人不眨眼;他們既粗魯又細膩;他們能夠為"明志"、"報國"而切腹自殺,卻又難以忍受小小的委屈;他們是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他們不善於與外界接觸,卻又能夠主動積極地吸收外國文化中優秀的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60年了,日本人至今依然未能讓鄰國和世界完全忘卻他們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人們雖然普遍歡迎日本的産品、日本的投資和日本遊客,但卻並不十分歡迎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