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学习(篇)
为何爱情便是哲学呢?一方面,爱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另一方面,爱情还是一个伦理问题。除此之外,爱情本身还是一种教育,是有关人的教育。人在爱情中的体验比所有的体验都要深刻、细致、激烈,这种情感的体验好比宗教的情感体验一样,让人不可思议。
因此,当我们提出要"学习爱"这样一个命题时,无疑是要一个人学习哲学。也惟有学习了爱,从而进入一种价值关怀时,爱才会有意义,爱也才会被理解和尊重,否则,爱仍然是虚无的。
苏格拉底到处与人进行辩论,质问,引导,目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爱的本质。其实,一切宗教、哲学、艺术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爱。(达维特油画)
爱是需要学习的
来信:
我爱上一个女孩子3年了。不知道她喜不喜欢我。
分析:
这个问题初看起来是多么地无知和令人不屑,似乎不值得回答。但细细想想,哪个人的成长中没有这种痛苦?只不过他说出来了。
我没有跟他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但很显然,他内心的自卑已经将他彻底地紧锁起来了。他知道自己爱着一个女孩,整整三年了,他没有表达过,他也不是不想表达,很想,就是不敢,或者说不会。
他没有学会爱,尽管他认为自己爱着,爱得很深,很痛苦。就人类来说,一直有人不断地提出关于爱的命题,人类的一切宗教、哲学、艺术都在解读爱的密码。基督教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儒家和墨家的最高理念是仁,还是爱,佛教的慈悲依然是爱。而一切哲学所讨论的就是爱值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体验和牺牲,怎样去实现。但是这一切恰恰证明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并不懂得爱。如果人类已经懂得爱,就不需要宗教、哲学、艺术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中间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怎样去爱。简单地说,不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自私和利益限制了人们关于爱的发展,人们往往贪图的是获得爱,或者说攫取爱,而不是无私的给予爱。在这个时代,无私的爱恰恰可能就不是爱。人们都强调自己不是圣人,强调自己有欲望,且很强。这没什么,欲望与圣人之心并不是完全冲突,圣人也是人,只不过,圣人可以达到无私,常人不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始终在爱着,在给予别人,这些人被我们所爱,所赞扬,但是,他所爱的人不一定接受并肯定。而有些人,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地索取爱,从不去爱别人,孤独至死。爱他的人倒不一定舍弃他。从中国世俗的命运观来看,这种不会爱的人也是有福的,是命中注定的。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是有害的。
为何爱情便是哲学呢?一方面,爱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另一方面,爱情还是一个伦理问题。除此之外,爱情本身还是一种教育,是有关人的教育。人在爱情中的体验比所有的体验都要深刻、细致、激烈,这种情感的体验好比宗教的情感体验一样,让人不可思议。
因此,当我们提出要"学习爱"这样一个命题时,无疑是要一个人学习哲学。也惟有学习了爱,从而进入一种价值关怀时,爱才会有意义,爱也才会被理解和尊重,否则,爱仍然是虚无的。
苏格拉底到处与人进行辩论,质问,引导,目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爱的本质。其实,一切宗教、哲学、艺术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爱。(达维特油画)
爱是需要学习的
来信:
我爱上一个女孩子3年了。不知道她喜不喜欢我。
分析:
这个问题初看起来是多么地无知和令人不屑,似乎不值得回答。但细细想想,哪个人的成长中没有这种痛苦?只不过他说出来了。
我没有跟他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但很显然,他内心的自卑已经将他彻底地紧锁起来了。他知道自己爱着一个女孩,整整三年了,他没有表达过,他也不是不想表达,很想,就是不敢,或者说不会。
他没有学会爱,尽管他认为自己爱着,爱得很深,很痛苦。就人类来说,一直有人不断地提出关于爱的命题,人类的一切宗教、哲学、艺术都在解读爱的密码。基督教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儒家和墨家的最高理念是仁,还是爱,佛教的慈悲依然是爱。而一切哲学所讨论的就是爱值不值得我们去学习、体验和牺牲,怎样去实现。但是这一切恰恰证明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并不懂得爱。如果人类已经懂得爱,就不需要宗教、哲学、艺术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中间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怎样去爱。简单地说,不知道怎样去爱一个人。自私和利益限制了人们关于爱的发展,人们往往贪图的是获得爱,或者说攫取爱,而不是无私的给予爱。在这个时代,无私的爱恰恰可能就不是爱。人们都强调自己不是圣人,强调自己有欲望,且很强。这没什么,欲望与圣人之心并不是完全冲突,圣人也是人,只不过,圣人可以达到无私,常人不行。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始终在爱着,在给予别人,这些人被我们所爱,所赞扬,但是,他所爱的人不一定接受并肯定。而有些人,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地索取爱,从不去爱别人,孤独至死。爱他的人倒不一定舍弃他。从中国世俗的命运观来看,这种不会爱的人也是有福的,是命中注定的。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是有害的。
弗洛姆在其《爱的艺术》里谈到,一个人的富有并不是有多少权利与财富,而是一个人能给予别人和这个世界爱的能力。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富人的财产越多,就越是吝啬,因为他总是想把自己的财富不断地增加,以填补他心中的缺憾,恰恰相反,一个穷人是非常富有的,他富得可以将自己的生命都给予别人。
这是个价值判断问题。中国人的价值观太世俗了,最后使中国人的生命失去了冒险的乐趣,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而变得虚无了。一个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关键在于价值,但在中国人的虚无价值中,这是一种迷失,仿佛一个人活得越长越有价值。我的外曾祖母是前两年去世的。她活了将近一百岁。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她为活了那么长而高兴,相反,她苦恼极了。刚刚吃过饭,她就冲着家人嚷道,快给我饭啊,要把我饿死吗?家人怎么解释她都不相信自己吃了。她已经对饥饿失去了判断。等家人把饭拿来,又嚷道,刚刚吃过又让我吃,要把我撑死吗?我母亲去看她,她倒还能认出来,在几个小时的努力下还能记得我这个十几年没见的重外孙子的名字。但是,我母亲后来见她时就不同了。她已经不认识我母亲,还大呼,奶奶啊,把我赶紧抱到沙滩上埋掉吧,我实在活够了。
她的生命对她只是一种烦恼而已。我们的生命哲学中缺乏一种坚定的向死而生的信念。虽然孔子也强调杀身取仁,但到底没有多少这样的人,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宗教。没有宗教,便缺乏了一种基本的爱的教育。这种教育被儒家的礼教代替了,而有一部分人转向佛教和道教。在佛教中,有一种向善的教育,便是爱的教育,而在道教中,这种教育相对就空乏一些。但在礼教中,关于仁的教育越来越少,从宋明开始,仁的教育基本丧失,代之而起的是理学,是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礼教。尽管在这段历史中,也不乏杀身成仁者,但从一种普遍的教育来看,这种杀身成仁的模范也未免太悲剧,不适合普通民众。
自五四以来,科学盛行,宗教渐亡,物质主义者占了绝大多数。中国又面临救亡图存和新中国的建设,一种功利的价值观由此而生。人们追求的不是自由、幸福,而是成功。成功主义者还强调集体、爱国,这本来也没错,但过分了,那种个体的存在观和幸福观被扼杀了。所以我们会看到近几十年来,那些功臣,那些大企业家,那些劳模,他们以牺牲家庭为代价而成就了个人的荣誉。很多人都喜欢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因为被石光荣所感染,其实,石光荣是一个畸形儿。他们并不缺乏爱,也并不懂得爱。
现在,人们重视的是物质和欲望,在爱情中性占了上风,在友情中金钱成了上帝,在亲情中经济成了家长。爱只好躲在暗地里哭泣。都以为这是个盛世,竟看不见爱成了弃儿。欲望成了主宰,而价值成了虚无。
这是个价值判断问题。中国人的价值观太世俗了,最后使中国人的生命失去了冒险的乐趣,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而变得虚无了。一个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关键在于价值,但在中国人的虚无价值中,这是一种迷失,仿佛一个人活得越长越有价值。我的外曾祖母是前两年去世的。她活了将近一百岁。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她为活了那么长而高兴,相反,她苦恼极了。刚刚吃过饭,她就冲着家人嚷道,快给我饭啊,要把我饿死吗?家人怎么解释她都不相信自己吃了。她已经对饥饿失去了判断。等家人把饭拿来,又嚷道,刚刚吃过又让我吃,要把我撑死吗?我母亲去看她,她倒还能认出来,在几个小时的努力下还能记得我这个十几年没见的重外孙子的名字。但是,我母亲后来见她时就不同了。她已经不认识我母亲,还大呼,奶奶啊,把我赶紧抱到沙滩上埋掉吧,我实在活够了。
她的生命对她只是一种烦恼而已。我们的生命哲学中缺乏一种坚定的向死而生的信念。虽然孔子也强调杀身取仁,但到底没有多少这样的人,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宗教。没有宗教,便缺乏了一种基本的爱的教育。这种教育被儒家的礼教代替了,而有一部分人转向佛教和道教。在佛教中,有一种向善的教育,便是爱的教育,而在道教中,这种教育相对就空乏一些。但在礼教中,关于仁的教育越来越少,从宋明开始,仁的教育基本丧失,代之而起的是理学,是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礼教。尽管在这段历史中,也不乏杀身成仁者,但从一种普遍的教育来看,这种杀身成仁的模范也未免太悲剧,不适合普通民众。
自五四以来,科学盛行,宗教渐亡,物质主义者占了绝大多数。中国又面临救亡图存和新中国的建设,一种功利的价值观由此而生。人们追求的不是自由、幸福,而是成功。成功主义者还强调集体、爱国,这本来也没错,但过分了,那种个体的存在观和幸福观被扼杀了。所以我们会看到近几十年来,那些功臣,那些大企业家,那些劳模,他们以牺牲家庭为代价而成就了个人的荣誉。很多人都喜欢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因为被石光荣所感染,其实,石光荣是一个畸形儿。他们并不缺乏爱,也并不懂得爱。
现在,人们重视的是物质和欲望,在爱情中性占了上风,在友情中金钱成了上帝,在亲情中经济成了家长。爱只好躲在暗地里哭泣。都以为这是个盛世,竟看不见爱成了弃儿。欲望成了主宰,而价值成了虚无。